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異位皮炎滲液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異位皮炎滲液

發布時間: 2024-05-28 11:05:27

⑴ 異位性皮炎

異位性皮炎有時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出現。嬰兒可出現皮膚潮紅、滲液,面部、頭皮、尿布區域、手、臂、足或腿部出現結痂的皮疹。通常在3~4歲時,皮炎消失,但常常復發。年齡稍大的兒童和成年人皮疹常出現(或復發)在一個或幾個部位,特別是在上臂、肘窩。
皮疹的顏色、程度和部位因人而異,但都有瘙癢。瘙癢常導致不能控制的搔抓,並觸發「瘙癢-搔抓-皮疹-瘙癢」的循環,使病情更加嚴重。搔抓和摩擦又能傷及皮膚,給細菌進入打開通道並引起感染。

⑵ 小兒異位性皮膚炎徹底了解

小兒異位性皮膚炎徹底了解 「媽咪這里癢癢的……」家有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父母就一定常聽到這句話,眼看著寶貝抓到破皮流血,急如熱鍋螞蟻的爸媽是不是只能束手無策呢?別著急!請看皮膚科醫師替您說分明,寶貝的異位性皮膚炎究竟該怎麼護理!

揮別癢癢好過冬!

WHY 全身都癢癢?過敏體質是主因 談到異位性皮膚炎,首先,我們應該先來聊聊什麼是「異位性」。異位性是指過敏的現象,一般來說,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在身體其他部位也常會出現過敏症狀,較常見的「異位性」問題比方說氣喘、過敏性鼻炎、眼睛過敏、皮膚搔癢等等。 各位爸爸媽媽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過敏體質會找上您家的寶貝呢?其實過敏體質絕大部分是會遺傳的喔!雖然爸媽不一定曾被皮膚過敏困擾,但您本身是不是到了季節交替時期就常噴嚏連連、鼻水流不停?有時甚至眼睛也又癢又紅?這些可都是不容輕忽的過敏症狀,異位性體質就是在不知不覺中遺傳到小朋友的身上。不過爸爸媽媽可別太過自責,如果爸媽以往前就曾有過敏困擾,請特別替小朋友也留心這些現象,以醫師給予的葯方再加上自身過往的經驗輔助,與孩子齊力抵抗病魔的侵襲。除此之外尚有一種導致過敏的可能,就是父母本身沒有過敏的問題,但是媽媽在孕期不慎吃進容易產生過敏的食物如海鮮類等,所以寶寶出生後也可能出現過敏的症狀。 WHAT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不可不知 患上異位性皮膚炎會有什麼症狀呢?趙昭明皮膚科診所的趙昭明院長告訴我們,最主要的病徵就是皮膚極癢合並紅腫、乾燥脫屑,發作起來小朋友可能會搔抓至流血破皮,嚴重時還可能產生組織液從傷口滲出的副作用。傷口破皮後,續發還可能感染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的表面會泛紅形成黃色的膿痂,痂內有黃色的組織液,這就是所謂的「傳染性膿痂疹」,只要皮膚接觸就會傳染,不但小朋友的不適會因搔抓而擴大,也可能在游戲過程中傳給兄弟姐妹或同儕,父母可得格外留心小朋友的狀況。 很遺憾的,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出在體質,所以幾乎是無法治癒。趙昭明醫師說,以前的人們常以為過敏的毛病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消失,或是到了青春期皮膚炎就會自然痊癒,其實並不盡然。患上了這個疾病孩子可能會因為經常性的身體紅癢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所以醫師常會提醒病童與家長要「與病共存,和平相處」,學會怎麼控制病況維持穩定。因為是過敏疾病,所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70%~80%往往也都合並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也可能出現毛孔角化症、魚鱗癬、白色糠疹等,眼睛也比一般人容易出現白內障的問題。 手腳發癢會傳染嗎? 如果單就異位性皮膚炎而言,這個疾病是病童本身過敏引發的,所以不會傳染,但如果皮膚搔抓破皮後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會產生充滿組織液的紅腫膿痂,這時就有可能會經由皮膚接觸到組織液而傳染給他人唷! WHEN 掌握正確的停葯時機 許多爸爸媽媽一定很擔心長期吃葯控制病情會不會對小朋友的身體產生影響,趙昭明醫師表示,畢竟這個疾病難以斷根必須持續治療,所以如果服葯多年或多或少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但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況其實在控製得宜下會有緩和期,此時可在醫師的建議下減少葯物用量。 如果病情突然再度發作,我們第一個步驟應該先檢視原因,比方說是因為天氣變化不穩定──夏季濕癢、冬季干癢,尤其在季節交替時期不適症狀特別明顯,應針對季節變化做處置,分別使用清涼或保濕的葯物降低癢感。隨著年紀漸長,如果當小朋友入學後感受到課業或其他壓力,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隨之加劇,爸爸媽媽可讓小朋友針對局部擦葯即可,或是請醫師開些口服的抗組織胺葯物因應突如其來發作的疾病,狀況穩定後再回復到平日保養的習慣。 既然講到抗組織胺葯物也順道一提它的副作用──嗜睡,葯效重一點可能會影響到小朋友日常的活力與學習表現,所以在就醫時爸爸媽媽可得仔細詢問醫師小朋友用葯內容,在經醫師評估、同意下把抗組織胺的葯物移到晚上服用,也可以降低小朋友夜間的搔癢不適。 HOW TO 聰明使用類固醇 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發作時,為求壓制病況醫師會酌量給予小朋友口服或外用的類固醇葯物治療,類固醇葯膏依類固醇含量分別適用於輕度、中度、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身上,爸爸媽媽在替小朋友擦葯膏時,可以針對較嚴重的部位使用輕、中度的葯膏,千萬不要一罐葯膏塗抹全身喔!擦葯的時候也有簡單原則要注意,第一,不能將葯膏塗太厚;第二,擦手的葯膏不能拿來擦臉,因為臉部的皮膚很薄,手部葯膏的類固醇含量重,可能會造成臉部微血管擴張。這類的類固醇的葯物雖然有效,使用多了還是可能造成多毛、皮膚變薄、月亮臉等副作用,必須謹慎使用。 趙昭明醫師表示,一般外用葯膏只能控制發炎反應但不能緩解癢感,但另外有種葯膏擦起來冰冰又涼涼是專門拿來止癢的,可是這類的葯膏九成都含類固醇成分,所以只可在發作的時候拿來紓解症狀,別當成一般葯膏大量使用喔!異位性皮膚炎往往合並皮膚乾燥紅癢,當症狀改善後應改采保濕的方式護理患部,可代替葯物產生保護皮膚的功效。 用得好,類固醇便是仙丹;用不好,類固醇也是毒葯!如果要比較口服和外用類固醇的差異,吃到肚子裡面的當然比擦在體表的葯物更要留心,類固醇雖然能迅速有效抑制病情,但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類固醇會抑制腦下腺、下視丘、腎上腺的發育,所以應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以劑量低、時間短的原則投葯,趙醫師在門診中曾遇過一些爸爸媽媽,只帶小朋友來看一兩次病之後全「照上次拿葯」,這樣反而讓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長服用類固醇,進而影響生長。 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 皮膚若出現發炎的現象,此時就需要設法減少讓表皮細胞發炎的激素釋放,「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的功效正是如此,而且適應症還廣及一般的皮膚發炎問題,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葯物。但這類型的葯物價格偏高,目前健保限制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的患者才給予給付,比方說過敏面積大於35%以上,而且使用一個月左右便要停葯。 認識美國仙丹 類固醇 類固醇的學名為腎上腺皮質類固醇(adrenocorticosteroids),其主要作用在於治療發炎、過敏性疾病以及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比方說過敏性氣喘、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病症,因為效果很好也有「美國萬靈丹」之稱。有的運動員會施打「合成代謝類固醇」增加爆發力,以期在比賽時能有好的表現,但類固醇對人體的影響甚劇,所以體育協會為保護選手往往將類固醇列為禁止使用的葯物。 類固醇雖然醫學價值頗高,但副作用也不在少數,比方說: (1)外貌上的改變:可能出現月亮臉、水牛肩,脂肪轉移到腹部而四肢纖細、食慾上升體重持續增加。 (2)皮膚:表皮變薄、多毛、微血管擴張易生瘀青。 (3)眼睛: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白內障、青光眼。 (4)其他身體疾病:可能造成生長減緩、高血壓問題、心臟疾病、情緒起伏驟變,與其他非類固醇之抗炎止痛葯同時服用會增加罹患胃潰瘍的機率。 時時勤護理 干癢遠離我 每天晚上洗澡前後又是爸爸媽媽跟小朋友的一場大作戰,或許你不知道,但洗太燙的水可是會造成皮膚干癢,所以爸媽們應以不感冒為原則給小朋友用溫熱的水洗澡。洗完澡後該擦上葯膏跟護膚乳液,可是這有先後順序嗎?關於這點趙昭明醫師告訴我們,以前對於皮膚保養總有個觀念──先擦乳液後擦葯,但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在洗澡後可能因為冷熱濕度的不同立即感到皮膚緊綳發癢,其實爸爸媽媽可以替小朋友先在較嚴重的患部上葯,然後以乳液替小朋友 *** 、塗抹全身,如果完全都不癢也可以只擦乳液就好!關於護膚乳液的擇取,其實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兒童專用的乳液,標榜著成分天然、無香精、少防腐劑,而且著重加強保水功能,這就已經很適合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使用了喔! 如果小朋友哭鬧搔抓不已,趙昭明醫師提供了兩個快速止癢的小妙方──以「痛感」和「冰感」緩解癢度,好比說輕輕拍打患部,或是以干凈紗布包裹開水冰塊幫小朋友冰敷,這些都是很快速有效的方法,爸爸媽媽也可以教小朋友自行用這兩個方法舒緩,再適當用葯物控制。小朋友也可能在夜間因為癢感搔抓破皮,除了使用葯物外還有一個預防的方法──讓小朋友帶著棉質的手套入睡,或是在指頭尖端黏貼一段透氣膠布,當然,常將指甲修剪整齊,避免指縫藏污納垢和抓傷也是一定要的,這些都是照顧小朋友的小撇步唷! 異位性皮膚炎3程度 輕重不同 若以濕疹面積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一個手掌的面積約占體表1%,濕疹面積占體表30%以下稱為輕度,濕疹面積超過30%則是中重度。 SMART TIPS 異位性體質也能舒服過日子 一般來說,過敏的孩子對於食物擇取的限制當然也會比較嚴格,食物上應該以清淡、蔬果為主,避免食用有殼的海鮮或是香菇、筍子、豆類、玉米等,肉類以瘦肉、白肉較佳,少吃紅肉是因為吃多了可能會造成酸性體質,導致皮膚問題更加嚴重。趙昭明醫師提到一個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概念,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通常體質也是屬於熱性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小朋友過敏體質很可憐就小朋友一味的進補,體質的燥熱程度上升皮膚不適也會隨之加劇呢! 以居家環境來看,家中應避免鋪設地毯,小朋友的床單、被單要定時清潔,玩具不要挑有毛的玩偶,家中環境要時時保持干凈,避免塵蟎、灰塵、黴菌的孳生。衣物可挑選純棉的材質,夏天出汗後要記得把汗擦乾,避免汗液濕黏引發濕疹,避免穿上不透氣、布料又毛又刺的衣物。 有的爸爸媽媽可能會有個疑問,既然運動會流汗,汗液 *** 皮膚又容易發癢,所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是不是不應該運動呢?其實,運動對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都有助益,而且運動可以加速新陳代謝的反應,好處真是不少呢!只要在運動後能盡快沐浴將汗液洗凈,如果出門在外就用毛巾和手帕擦拭掉汗液即可。爸爸媽媽應該從小就要教育過敏小朋友正確的疾病護理觀念,比方說要流汗後應該要更衣擦汗、癢時可以輕拍代替搔抓、自己學著擦葯膏和乳液等,爸媽也可稍稍減輕照顧過敏兒的壓力。 趙昭明醫師告訴我們,根據統計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病症的孩子都比較聰明,不過也由於聰明好動所以在皮膚癢的時候比較沒辦法控制情緒,病情發作時父母可得要多花一點時間安撫。此外,異位性皮膚炎是個跟免疫有關的疾病,所以減少壓力也是降低發病機率的途徑之一。 記得多年前因為過敏疾病就診時,醫師告訴了我一句話「和你的疾病做朋友」,的確,只要病情控製得宜,疾病就是你感受不到存在的老朋友!過敏疾病惱人的不單純是身體上不適,更是不知何時會復發的不確定性,家有過敏兒的家長們別灰心,只要和孩子齊心協力抵禦過敏,戰勝疾病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衣物怎麼挑才安心?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其皮膚又較一般人更為脆弱敏感,在衣物挑選上建議選取純棉的材質,因為純棉衣物有柔軟、天然、吸汗的特性,不會 *** 皮膚產生負擔。不過在衣物的選購上有個重點需要注意,顏色過度潔白的衣物可能有螢光增白劑的殘留喔!螢光劑可能導致小朋友過敏發作,所以即便是全新的衣服買回家後也一定要清洗過再穿才能放心! 趙昭明 現任: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美容暨健發教育學會理事長 Just Beauty美容教育雜志社社長兼發行人 財團法人防癌教育基金會顧問

⑶ 異位性皮炎具體有什麼症狀

異位性皮炎又稱遺傳過敏性皮炎,發病與遺傳和變態反應有關。常見的過敏原有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以及昆蟲叮咬也可誘發精神因素、氣候變化、寒冷刺激及出汗等易使本病加重。異位性皮炎屬於常見的一類皮炎疾病,需要通過有效的治法來擺脫疾病。中醫葯膏治異位性皮炎,如魯濟堂的克炎王,塗於患處能盡快治癒。

⑷ 什麼是特應性皮炎特應性皮炎有什麼特徵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疾病,症狀通常表現為專以炎症和瘙癢為主的慢性皮疹屬。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患者通常全身絕大部分皮膚受累於紅疹,引發強烈持續的瘙癢、皮膚乾燥、結痂、滲液。
目前常用葯是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葯物,激素能夠有效緩解、控制瘙癢,但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毛囊炎,皮膚增厚,局部感染,塗抹部位接觸性皮炎,色素沉著。全身性的口服激素副作用更大:肥胖,骨質疏鬆,感染風險,血壓升高,停葯後可能反跳 (下次發作需要更大劑量),免疫力下降,依賴性等。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激素。
此前,賽諾菲攜特應性皮炎靶向生物制劑Dupixent在第二屆進博會亮相,受到廣泛關注。Dupixent可快速持久地改善特應性皮炎患者的皮損程度和瘙癢症狀。 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適合長期使用。

⑸ 異位性皮炎症狀與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炎是濕疹中的一種,這種疾病多發於季節變更之時,對於異位性皮膚很多人都並不了解它究竟有哪些症狀與臨床表現以及它的由來,又是通過哪些標准來診斷就是異位性皮炎呢?
異位性皮炎症狀
最近常常碰到許多家長神色慌張地帶著小孩來到門診,噼頭第一句話就問:「我的小孩是不是有異位性皮膚炎」?仔細問清楚小朋友的症狀,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發現小孩這一陣子常常容易發癢,有些則會長一些像被蚊子咬到般鼓鼓的疹子。其實出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因為有些人在季節轉換時就容易發癢,有些人是冬天皮膚乾燥時會癢,有些人則是夏天流汗時較癢,只要沒有因而產生慢性反復性的皮膚發炎,就不能說是異位性皮膚炎。同樣的,長一些像風疹塊的疹子,通常表示得的是「蕁麻疹」,雖然也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但是其成因和異位性皮膚炎大不相同,治療方式也不太一樣。那麼,到底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呢?

異位性皮膚炎 (又稱異位性濕疹、英文為atopic dermatitis、簡稱為AD) 是一種慢性反復性的皮膚疾病,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患者常常同時伴有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目前並沒有任何單一的病症或抽血檢查可以直接就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必須根據病患的各項病史與臨床表現綜合判斷後才能診斷,當然有經驗的醫師稍微問幾個問題,再加上臨床上皮膚疹子的特徵,大概就能看出個端倪,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准請參見表一。

異位性皮膚炎歷史起源
異位性皮膚炎 (AD) 最早是在1808年由Robert Willan醫生所報告,起初描述的特徵是如癢疹般 (prurigo-like) 的皮膚病灶,後來在1891年pocq與Jacquet二位醫師建議命名為散播性神經皮膚炎 (disseminated neurodermatitis) 以強調情緒壓力對此病的影響,1892年Besnier醫生首先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花粉熱及氣喘而發生,因此推測此病是一種家族遺傳體質,他同時也認為發癢在AD的致病機轉中扮演最根本的角色。1923年Coca首次使用異位性 (atopy) 這個名詞來稱呼AD,塬來的意思是no-place-ness (a=no, top=place, y=ness),意指這一類伴隨氣喘與花粉熱發生的皮膚過敏症狀不像當時已知的其他皮膚疾病,因此無法加以適當歸類。1930年代Sulzberger等人才正式建議用異位性皮膚炎這個稱呼來取代散播性神經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准
主要特徵:皮膚搔癢,典型的皮疹型態與

分布:嬰幼兒期在臉上與伸展側出現濕疹。成人時期則轉變位置到彎屈側形成苔蘚化的濕疹。

慢性反復性的皮膚炎,個人或家庭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者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即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
由於AD的診斷是透過臨床病史與症狀的綜合判斷,並無單一檢查就可診斷,因此有關其盛行率的調查常會受到研究者所用的診斷依據而有很大的差異。世界各國包括歐洲、美國、日本、澳洲等先進國家的研究發現兒童的AD盛行率大約在10-20%之間,一般認為隨著工業發達、社會進步,盛行率會稍微增加一些,所以在一些非洲國家或中國大陸所做的研究,AD的盛行率會較低一些。有許多研究顯示:AD的盛行率在近幾十年來逐漸上升,有人認為是環境因素變化所造成,包括小家庭、高所得、由鄉下遷居至都市、抗生素使用增加、西方生活型態等因素都被發現似乎是罹患AD的危險因子;甚至有人提出所謂「衛生」假說,認為低生活水平的人小時候居住環境差,較容易感染,體內的免疫反應比較趨向TH 1反應,而AD主要是TH 2反應,因此在這樣的人身上較不易發生,然而這樣的假說尚未成為定論。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表現
AD的臨床症狀通常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大約有50%的病患是在1歲前發病,另有30%的病患則在1-5歲間發病。有將近80%的AD病患會在後來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氣喘,而當這些呼吸道過敏症狀出現時,許多人的AD已經比較改善了。

AD 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極度的癢,常有病患跟筆者說自己癢到晚上根本沒什麼睡,甚至有許多人抓到血流滿地,也有人癢到快死掉,最可怕的是晚上睡覺時特別癢,因此對白天上課或上班的影響非常大。

由於這樣長期嚴重搔癢抓癢的結果就是抓痕累累、遍體鱗傷,最後就會出現皮膚炎 (濕疹) 的症狀。初期會皮膚發紅、脫屑,嚴重時會流湯流水甚至起水皰,這就是為什麼皮膚炎又叫「濕疹」的塬因;隨著病情繼續進展,皮疹會越來越粗厚、病灶也會比較不紅,逐漸出現苔蘚化 (lichenification)、癢疹 (prurigo) 或如恐龍皮般的外觀,這就是所謂慢性濕疹的外觀,事實上此時的皮膚病灶常常粗粗乾乾的一點也不「濕」,說它是乾燥性濕疹又很奇怪,其實濕疹就是皮膚炎,筆者比較喜歡用「乾燥性皮膚炎」或「慢性皮膚炎」這樣的稱呼。

AD的皮疹在嬰幼兒時期好發於臉上、頭皮與四肢伸側等伸展部位,這時期的皮疹通常比較屬於急性期的濕疹,臉上的病灶往往呈鮮紅色或橘紅色,伴有明顯的滲出液與輕微的丘疹及脫屑;四肢與頭皮的病灶則呈粉紅色或淡橘色,也有一些滲出液與輕微的脫屑。隨著年齡長大,到了兒童期以後,病灶主要分布在脖子、四肢屈側等部位,皮膚會變得較粗厚、出現苔蘚化等特徵,病灶顏色在急性惡化期會很紅,但大部分時間則呈淡粉紅色或棕色,上面往往還有一層厚厚的皮屑。如果病情控制的不盡理想,則病灶有可能會蔓延全身,包括頭皮、身上、手掌、腳掌、陰部都可受侵犯,最後甚至演變成紅皮症,也就是全身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皮膚受侵犯。由於這樣的體質會伴有過敏性鼻炎、氣喘與其他皮膚神經系統的異常,AD的病患也會出現一些次要特徵,例如由於長期鼻塞導致眼窩周圍慢性鬱血,因而出現黑眼圈;對於一些食物出現過敏不耐的症狀;由於免疫功能失調而容易出現皮膚感染的症狀包括膿痂疹 (impetigo)、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出現白色的皮膚劃紋症現象等等。此外慢性的皮膚發炎也會造成皮膚色素沉著、毛孔變得明顯、掌紋變多、毛孔角化;皮膚障壁功能失調則會使皮膚乾燥、出現魚鱗癬樣的皮膚變化、對許多環境中的刺激物質不耐、易受環境物質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