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皮炎用中葯洗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炎用中葯洗

發布時間: 2024-05-18 17:26:57

㈠ 榪囨晱鎬х毊鐐庣殑涓鑽娌葷枟

榪囨晱鎬х毊鐐庢槸鎸囦漢浣撴帴瑙﹀埌鏌愪簺榪囨晱鍘熻屽紩璧風殑鐨鑲ょ棶錛屾偅浜嗚繃鏁忔х毊鐐庝細鏈夌毊鑲ょ孩鑲褲佸彂鐥掋佽劚鐨絳夌棶鐥囥傛偅涓婅繃鏁忔х毊鐐庯紝搴斿敖蹇鍘婚櫎鐥呭洜錛岄伩鍏嶅啀鎺ヨЕ鑷存晱鐗╂垨鍒烘縺鐗┿
🌿浼犵粺涓鑽
鎸囧兼剰瑙佸緩璁閲囩敤浼犵粺涓鑽錛岃嫤鍙傘佽佸叕鏍廣佺孩娌℃爲銆佺敇鑽夈佹磱鐢樿強銆侀┈鑺瘋媼絳夛紝榪欎簺浼犵粺涓鑽涓嶅惈嬋緔犳垚鍒嗐
🌟涓夌淮娓呮晱淇澶嶈偨
鈥樹笁緇存竻鏁忎慨澶嶈偨鈥欏彲浠ラ挐鍖栬繃鏁忔簮錛岄樆鏂鎴栧噺杞昏繃鏁忓弽搴斿圭毊鑲ょ殑鍒烘縺錛屾縺媧誨厤鐤緋葷粺錛屾彁楂樺彈鎹熺粏鑳炵殑鍏嶇柅鍜岀毊鑲ょ殑鎶楃値鍙婇槻鍗淇濇箍鑳藉姏銆
🚫瑙i櫎鏈夋瘨閲嶉噾灞
鏈夋晥緇滃悎銆佽В闄ゆ睘錛圚g)銆侀搮錛圥b)/闀(Ca錛夌瓑鏈夋瘨閲嶉噾灞炲姛鑳斤紝瀵規縺緔犱緷璧栨х毊鐐庛佽繃鏁忔х毊鐐庛佹棩鍏夌殑鍏夋瘨鍏鋒湁灞忛殰闃叉姢浣滅敤銆
🌞澧炲己鐨鑲ゅ厤鐤闃插崼鑳藉姏
澧炲己鐨鑲ゅ厤鐤闃插崼鑳藉姏錛岃╄倢鑲ゆ仮澶嶈嚜鐒舵併

皮膚病中葯外洗九法

導讀:夏季是皮膚病的高發季,對於皮膚病患者,外洗一方面可以減輕患者服葯痛苦;另一方面,皮膚病局部用葯能更好的吸收。(編輯/閆奇峰)

皮膚病中葯外洗九法

作者/龔景林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葯外洗在皮膚病的治療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葯物煎湯乘熱在患處淋洗、浸泡、濕敷或坐浴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禮記•曲禮》篇即載有「頭有瘡則沐,身有瘡則浴」,《外科精義》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火有葯滌之功……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如葯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凈帛或新棉蘸葯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洗溻沐浴之」張山雷氏說:「外瘍既潰,膿水浸淫,以洗滌潔凈為第一要義,庶幾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則惡腐不除,必多滋蔓」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曾用苦參湯治療狐惑病,狼牙湯治療陰䘌。

洗劑在民間也常為人們所慣用,如用白礬水洗濕瘡,花椒水洗癢瘡,蔥椒水洗凍瘡,桂花葉水洗漆瘡等。這些方法簡便,而且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臨床實踐中,筆者歸納了九法,茲不揣淺陋,介紹如下。

一、祛風止癢法

由於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邪客於肌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導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去潤養而產生一系列症狀。如發病迅速,消退亦快,遊走不定,瘙癢無度,多發於上半身或泛發全身,皮疹多為紅色丘疹、風團、鱗屑或苔蘚樣變、疣目,損害為乾性,不滲出,以及抓後起鱗屑及出血等,常見於急性瘙癢性皮膚疾患,如急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治擬祛風止癢為主。

葯用艾葉30克,搖竹消30克(我註:徐長卿),路路通30克,蠶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溫熱後外洗患處,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鍾。

臨床上如尋常疣、扁平疣等,均屬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皮損表現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膚,粟米至黃豆大小,色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膚色。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療以祛風解毒為主。

葯用木賊15克,蒼耳子15克,敗醬草30克,露蜂房10克,馬齒莧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熱濕敷患處,然後用水擦洗皮損,皮損以擦紅發熱為宜,每天一次。

二、清熱消腫法

不論外感邪熱或臟腑實熱,蘊阻肌膚,不得外泄,熏蒸為患。皮損多見紅斑、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灼熱癢痛。常見於急性濕疹及皮炎類疾患,如帶狀皰疹、丹毒、膿皰瘡、過敏性紫癜、葯疹、接觸性皮炎及大皰性皮膚病、剝脫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治宜清熱、消腫、解毒。

葯用馬齒莧30克,黃柏30克,千里光30克,大黃30克,煎水1500毫升,待溫熱後外洗或濕敷患處,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鍾。

三、燥濕收斂法

濕有內濕與外濕之分,但以外濕為主,因濕邪侵入腠理,郁結不散,與氣血相搏而浸淫肌膚發疹。證見水皰,瘙癢糜爛滲液,水腫,浸淫四竄,汁水淋漓。常見的皮膚病,如皮炎、濕疹、脂溢性皮炎、天皰瘡等。

治宜燥濕收斂。

葯用馬齒莧60克,蒼術30克,側柏葉60克,苦參30克,五倍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濕敷患處,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鍾。

四、涼血解毒法

由各種「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常見的有葯物毒、食物毒、蟲毒、漆毒等。邪毒侵入皮膚,郁而化熱,毒熱與氣血相搏而發病。證見紅腫、丘疹、風團、糜爛等多種形態。常見的皮膚病有接觸性皮炎、葯疹、中毒性紅斑、蟲咬皮炎、丘疹性蕁麻疹。

治宜涼血解毒。

葯用千里光30克,大黃30克,朴硝30克,山楂60克,扁蓄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濕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溫經散寒法

由於陽氣不達,皮肉受寒,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所致。皮損為紫暗或淡紅斑,局部皮損紅腫發硬,嚴重時可發生水皰、潰瘍。常見的皮膚病有凍瘡、血管炎。

治宜溫經散寒。

葯用透骨草30克,芫花10克,川椒15克,吳茱萸15克,煎水1000毫升,浸泡患處,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鍾。

六、活血散瘀法

肝氣郁結或外邪入侵,以致氣機不暢,氣滯血瘀,阻塞經絡而致。證見皮損色暗紅、青紫、瘀點、瘀斑、毛細血管擴張等。常見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紅斑、硬紅斑、過敏性紫癜、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

治宜活血散瘀。

葯用鬼箭羽30克,紅花15克,丹參30克,桃仁30克,香附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0-15分鍾。

七、養血潤膚法

由於血虛不能營養肌膚,膚失濡養,血虛生風生燥,逗留肌膚所致。其皮損表現為乾燥、脫屑、肥厚、粗糙皸裂、苔蘚樣變。常見的皮膚病有神經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手足癬鱗屑角化型、掌跖角化過度症。

治宜養血潤膚。

葯用白芨60克,黃精30克,紫草30克,五靈脂30克,露蜂房10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後再外洗患處,每天一次,每次浸泡30分鍾。

八、殺蟲除䘌法

由於對蟲體的過敏或蟲的毒素侵入機體,日久蘊毒,發於肌膚所致。皮損為丘疹、風團、水皰、血痂、抓痕、糜爛等。常見的皮膚病有疥瘡、丘疹性蕁麻疹、桑毛蟲皮炎。

治宜殺蟲除䘌。

葯用蛇床子30克,川椒15克,大楓子30克,硫磺60克,藜蘆15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鍾。

在臨床上還有由黴菌所引起的手足癬皮損為丘疹、水皰糜爛滲液。

治宜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葯用丁香10克,黃精30克,黃柏30克,川椒10克,枯礬15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與外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九、脫脂除垢法

多因內蘊濕熱,外感風邪,蘊阻肌膚,濕熱上蒸,或因濕熱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成。皮損為潮紅、滲出、糜爛、結黃厚痂、鱗屑(乾燥或油膩的鱗屑)。常見的皮膚病有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脫發。

治宜清熱利濕,脫脂除垢。

葯用透骨草60克,側柏葉60克,黃柏30克,皂刺30克,硼砂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鍾,洗後頭部不要另用溫水沖洗,待頭發自干。

總之以上九法初步概括了皮膚病中葯外洗的法則,在使用這九個法則時,一定要根據皮損的部位、范圍、性質以及患者皮膚的耐受情況辨證施治,合理的選擇有針對性的葯物和外洗方法,採取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法則進行洗浴治療,才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㈢ 怎樣用葯浴治療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由於皮脂溢出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皮膚炎症。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初起頭皮出現糠秕樣脫屑,產生成層的油膩性鱗屑,其後皮膚輕度發炎,伴有脫發;或表現為成片油膩而粘著的黃色結痂,間有滲液,發炎較明顯。前者為鱗屑型,後者為結痂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癢感,病變可累及顏面、頸、胸背及上腹等處。
方一【組成】新鮮烏骨雞蛋3枚。
【用法】雞蛋打破後攪勻,加入水2 000毫升,取湯液浴頭,每日1~3次。
【功用】養血潤燥。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雞蛋性味甘平,功能滋陰養血潤燥,近年葯理學研究表明,雞蛋所含的物質對體表炎症及燒傷有良好的癒合作用。
方二【組成】小麥麩50克,生薑30克。
【用法】將上兩物同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殺菌。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小麥麩為小麥磨取麵粉後篩下的種皮,性味甘涼,能治瘡癰腫毒。配生薑殺菌解毒,對脂溢性皮炎炎症較甚者頗為適宜。
方三【組成】新小胡桃6枚,牛乳100毫升。
【用法】將小胡桃去殼搗爛,與牛乳同煎成膏液,外洗患處。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小胡桃即小核桃,功能潤燥。牛乳性味甘微寒,有解熱毒,潤皮膚的作用。兩者相配外用,對治療血虛風燥所致的頭皮白屑增多頗有效。
方四【組成】杏仁、胡麻各適量。
【用法】將上兩物搗爛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杏仁,能治諸瘡疥,消腫,胡麻即芝麻,有解毒潤燥的作用。
方五【組成】艾葉、菊花、防風、荊芥、甘松、蔓荊子、地膚子各9克,薄荷、藿香各6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數沸後,倒入盆內,待溫洗患處。每日1次,若多洗收效快。每劑可洗4次。
【功用】祛風,止癢,生發。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艾葉,能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故可治頭風。菊花、防風、荊芥等均有祛風止癢的作用。
方六【組成】生地黃、首烏各30克,黑芝麻梗、椰樹枝各50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數沸後,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熏時上蓋頭巾,以防熱氣散失。每日1劑,早午晚各1次,每次30分鍾。洗後用干毛巾覆蓋頭部避風。5日為1個療程。
【功用】養血滋陰,祛風生發。
【適應證】脫發(脂溢性脫發)。
【說明】生地黃、首烏、黑芝麻均為養血滋陰之品,方中用此意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椰樹枝則有祛風涼血的作用。
方七【組成】透骨草、側柏葉各120克,皂角60克,白礬9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0分鍾,待溫後洗頭,每次15分鍾,每周洗2次。
【功用】燥濕,除脂,止癢。
【適應證】脂溢牲脫發及脂溢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皂角亦有疏風氣的功效;白礬燥濕殺蟲,側柏葉治療脂溢性脫發有良效已為臨床所證實,諸葯合用,有燥濕、除脂、止癢功效。
方八【組成】桑白皮35克,五倍子12克,青葙子6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5分鍾,待溫後洗頭。每次20分鍾,每周2次。
【功用】祛脂,烏發,護發。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桑白皮功能行水消腫,青葙子功能祛風熱,五倍子則有收斂生發的作用。
方九【組成】天麻、白芷、防風各S克,桑葉、羌活、銀花、薄荷各3克,川椒2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發。每次洗15~20分鍾,洗畢避風。
【功用】清熱明目,潔發令柔。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天麻有熄風止痙,祛風通絡之功效,配伍白芷、防風、羌活,則增強祛風之力;桑葉、銀花、薄荷功能疏風散熱,川椒祛風勝濕。諸葯合用,祛風熱,止脫發。
方十【組成】羌活、桑葉各4.5克,川芎、白芷、藁本各6克,天麻、甘菊花、薄荷各3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發。每次洗15~20分鍾,洗畢避風。
【功用】清熱祛風,潔發光澤。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本方作用與上方相同,僅增川芎活血涼血,藁本祛風,甘菊花疏熱,故功效更強。
方十一【組成】蒼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參15克,明礬9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半盆,煎沸,洗前先剪短頭發,再用小毛巾蘸葯水反復洗頭皮,每次洗15分鍾,每日用葯1劑,每天2次,隔3天再洗。
【功用】收斂,祛風,止癢。
【適應證】頭皮脂溢性皮炎。
【說明】蒼耳子有祛風散濕之功,能治一切風氣。王不留行功能行血,能治風毒。苦參、明礬皆為清熱燥濕之品。
方十二【組成】陳艾葉50克,雄黃15克,防風、花椒各30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沸,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洗1~3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艾葉功能燥濕祛風,其放置年久而陳者,燥濕之力更強。雄黃有解毒燥濕之功,防風、花椒則能祛風除濕。諸葯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對脂溢性皮炎有較好的療效。
方十三【組成】苦參、野菊花、白鮮皮各35克,硫黃15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有燥濕,殺蟲利尿之功效,故又能治風殺蟲。野菊花功能清熱解毒,硫黃有燥濕解毒的作用。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止癢之功。
方十四【組成】白芷150克,雞子3個,川芒硝9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先煎白芷,濾去渣,待稍冷,納雞子及芒硝,攪拌均勻後,洗頭。
【功用】祛風止癢,除屑潔發。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白芷祛風散濕之要葯。能治療頭風及皮膚遊走之風。芒硝清熱燥濕,雞蛋亦有祛風之功。
方十五【組成】黃連須、黃芩、黃柏、大黃各9克,龍膽草6克,枯礬12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頭。隔日1次。
【功用】清熱瀉火,去油護發。
【說明】黃連主治痛癢、瘡瘍、斑毒、疳痘而邪熱有餘者,說明方中黃連清熱解毒為主葯,再配伍黃芩、黃柏、大黃、龍膽草等。其清解之力更強。
方十六【組成】苦參310克,百部、野菊花、鳳眼草各90克,樟腦125克。
【用法】先將前四味葯裝人大口瓶內,加入75%乙醇(或白酒)5 000毫升中浸泡7日後,過濾去渣,留液,再加入樟腦(研粉)溶化後備用。用時用紗布蘸葯液,擦洗頭皮,每日1或2次。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鳳眼草為臭椿樹的果實,功能除濕止癢,樟腦氣味芳香,功能祛風除濕,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外塗局部對皮膚有溫和的刺激和止癢作用。苦參、百部、野菊花均有清熱燥濕的功效。
方十七【組成】苦參60克,百部15克,透骨草、白鮮皮、蛇床子、艾葉各30克。
【用法】上葯煎水洗頭,2日洗1次。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本方所用葯物均為祛風除濕之品,目前臨床上常用以治療因風濕所致的各類皮膚疾病。
方十八【組成】蔓荊子、防風、苦參、川椒各10克,火麻仁30克。
【用法】上葯煎湯,趁熱溫洗頭部。
【功用】祛風,潤燥,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火麻仁功能祛風潤燥,能治發落。
方十九【組成】白鮮皮、白芷、野菊、大黃、九里香各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溫洗頭部。
【功用】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九里香功能行氣活血,祛風除濕,能止瘡癢,去皮風、故民間常用於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方二十【組成】透骨草65克,龍葵3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洗頭。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龍葵性味苦寒,能洗疥癩癢痛,祛皮膚風。臨床實踐證明,本品具有消腫止癢和微弱興奮作用,葯理學實驗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方二十一【組成】透骨草、丹參、皂角刺各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潤燥。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方中透骨草、皂角刺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丹參有活血潤燥的功效。
方二十二【組成】苦參、側柏葉各30克,荊芥、防風各20克,白芷、薄荷、雄黃各10克。
【用法】上葯煎湯熏洗患處,每周1次。
【功用】祛風燥濕。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上述葯物均具有祛風燥濕之功,對因風濕所致的各類皮膚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方二十三【組成】何首烏、苦參各30克,枸杞子、黃柏、旱蓮草、龍膽草、乾薑、地膚子各20克,白鮮皮15克,辣椒秸100克。
【用法】上葯每劑煎2次,每次煎煮20分鍾,將2次煎煮的葯液相混以備外用。先用溶少許食鹽的溫水清洗頭部,擦乾後,用棉紗布蘸取葯液反復塗洗脫發處,每次15~20分鍾,每日2次,洗後再用鮮薑汁或鮮姜芽汁塗於脫發處。
【功用】養血涼血,清熱祛風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方中首烏、枸杞、旱蓮草滋補肝腎、補血生發;龍膽草、黃柏、苦參清瀉肝火,滋陰降火;白鮮皮、地膚子、乾薑、辣椒秸祛風止癢。諸葯合用,滋補肝腎、益氣生血、涼血清熱,故使毛發復生。

㈣ 怎樣用葯浴治療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起病緩慢而頑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兩種。皮損呈苔蘚樣變,不傾向濕潤化和陣發性劇癢是本病的特點,以夜間和情緒波動時為重,好發於頸、會陰、大腿內側、前臂等皮膚易摩擦的部位。中醫稱本病為「頑癬」、「牛皮癬」、「銀屑病」,認為是由於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日久生風化燥,耗傷營血,皮失所養而致。
方一【組成】馬皮100克。
【用法】將馬皮燒灰存性,再調香油,搽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皮為馬的外皮,以其燒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癬,在民間流傳,療效較好,其作用機制有待研究。
方二【組成】芋頭、生大蒜各數枚。
【用法】將兩物共搗爛,取汁,洗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散結。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芋頭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風散結,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風的作用,善治癬瘡。其浸出液經葯理實驗證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故兩者相配,對牛皮癬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三【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搽洗患處。
【功用】祛風祛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大蒜治療牛皮癬,民間多用之,療效較好。
方四【組成】野芹菜適量。
【用法】取其莖、葉揉成團,在皮損處反復揉擦,使葯汁完全濕染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鍾。視皮損情況可反復使用。
【功用】清熱,祛風,利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涼,功能清熱利濕祛風。銀屑病多為血燥風熱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頗為適宜。
方五【組成】新鮮豬骨(帶髓)適量。
【用法】將新鮮豬骨曬干,砸開骨髓腔,裝入干餾器內,加熱,收集餾液冷卻後即得。搽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解毒療癬。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豬骨治瘡癬,流傳民間。本方採用骨餾油系現代新工藝,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衛生。
方六【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藍根、黃柏、金銀花、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風各15克,狼毒、蟬蛻各10克,生地黃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將諸葯加水煎3次,最後把3次煎好的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濃縮至500~700毫升,待溫後用此葯液擦洗患部(皮損區),每日擦洗2次。
【功用】涼血疏風,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風利濕,是為主葯;板藍根、黃柏、金銀花清熱解毒;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濕;防風、蟬蛻、丁香祛風;狼毒、百部解毒殺蟲;生地黃滋陰養血潤燥。諸葯合用,共奏涼血疏風、殺蟲止癢之功。
方七【組成】木賊、麻黃、紫荊皮、白鮮皮、蛇床子各15克,蒼術20克。
【用法】每日2劑,1劑水煎內服;另1劑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鍾,過濾取汁備用。治療時,1劑日分3次服;另1劑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熏洗15分鍾以上。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銀屑病)。
【說明】木賊功能去風濕、散火邪。諸葯合用,燥濕止癢作用更佳。
方八【組成】地膚子、生大黃、大楓子、白鮮皮、鶴虱各15克,苦參30克,黃柏、生杏仁、明礬、朴硝、蟬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葯煎湯去渣,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散寒,殺蟲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鶴虱,外敷療瘡癰,有殺蟲解毒之功。至於地膚子、白鮮皮等均有祛風勝濕的作用,苦參、黃柏燥濕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殺蟲,蟬衣、丹參祛風止癢。
方九【組成】明礬、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煮沸過濾,趁熱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明礬有燥濕收斂作用,配伍花椒燥濕,朴硝、野菊花清熱解毒,故對各期銀屑病有一定療效。
方十【組成】石菖蒲、黃連、黃柏、大黃、枯礬、艾葉、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鍾,去渣取液。待葯液冷卻至40℃左右時,熏洗,濕敷,並稍用力揉患處。每次洗浴30分鍾,每日2次,每劑葯可用2日,同時配合液氮冷凍,以棉團直接凍融患處。持續3秒,連續2次即為治療1次,每周治療2次。
【功用】祛散痰濕,疏化瘀熱。
【適應證】尋常型銀屑病。
【說明】石菖蒲功能去濕逐風,葯理學實驗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是為方中主葯。再配伍黃連、黃柏、大黃清熱解毒,枯礬、艾葉燥濕,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殺蟲,故對該病有效。
方十一【組成】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黃芩、白礬各30克,川椒、艾葉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沖化)。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煎沸入冰片沖化,然後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鍾,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均有祛風燥濕之功,黃芩、白礬清熱燥濕,川椒、艾葉亦能祛風止癢。
方十二【組成】側柏葉、紫蘇葉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葯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鍾。用軟化毛巾蘸湯溻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用】清熱,潤膚,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祛風濕、散腫毒、涼血,外敷療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紫蘇葉能散血脈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風清熱的功效。
方十三【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葯研粗末,一並裝入紗布袋內,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用軟毛巾溻洗患處,或溻洗後再加熱水浸浴。
【功用】祛風止癢,祛濕殺蟲。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百部,善於殺蟲。葯理學實驗表明,百部對多種致病菌、蟲虱等均有殺滅作用。雄黃、狼毒亦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苦參、蛇床子則能祛風勝濕止癢。
方十四【組成】透骨草、苦參各30克,紅花、雄黃、明礬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溫後,用毛巾反復洗患處。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鍾。
【功用】軟堅,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苦參清熱燥濕,紅花活血化瘀,雄黃解毒殺蟲,明礬有收斂軟化皮膚角質的作用。
方十五【組成】檳榔9克,全蟲、斑蝥、蟬蛻、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將上葯放入廣口玻璃瓶內,加入白酒浸泡1周,過濾去渣,取汁密封備用。使用時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拭乾,然後用脫脂棉簽蘸葯酒,塗洗患處。每日早晚各塗洗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檳榔能敷瘡,生肌止痛。葯理學研究表明,檳榔所含生物鹼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蟲、斑蝥、蟬蛻等蟲類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馬錢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黃、黃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加白酒250毫升,裝入瓶內浸泡1周,密封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葯酒反復塗洗患處,直至患部皮膚有發熱和痛癢感時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濕,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馬錢子均有燥濕逐風之功,雄黃、斑蝥、黃柏則能解毒,五味子收斂。諸葯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能有效地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七【組成】細辛、馬錢子(生用不去毛)、生草烏、硫黃各3克,雄黃、生白礬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時時搖動,去渣取汁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葯液塗洗患處,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為度。
【功用】解毒殺蟲,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錢子功能散血熱、消腫毒。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鱉鹼(士的寧)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對某些細菌及真菌均有抑製作用,故可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八【組成】細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備用。每日塗洗患處2或3次。用葯時避免飲酒與吃刺激性食物,塗葯後,夜間瘙癢減輕,甚至無瘙癢現象,塗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變薄,有輕度脫皮現象;經3~4周或較長一段時間即可痊癒。
【功用】止癢,收斂,鎮靜。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細辛,有除皮膚風濕、止癢作用,葯理學研究也表明,細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熱,抑制病菌生長。
方十九【組成】刺猥皮、枳實、車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葯用水500~1 000克煮沸過濾得液,熏洗患處。
【功用】理氣,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刺猥皮,收澀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來用於治療痔瘡、牛皮癬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方二十【組成】蒼耳子、蛇床子、威靈仙、苦參、吳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濃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蒼耳子功能散風祛濕、止痛殺蟲,其所含的生物鹼有毒性,能使組織器官壞死,並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故對神經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洗患處。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熱燥濕,平喘止咳。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皮主風寒濕痹,除熱。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鎮痛作用。
方二十二【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處。
【功用】解毒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治療濕熱之蘊毒。臨床常用本品治療楊梅瘡等惡性皮膚病。
方二十三【組成】楮桃葉、側柏葉各25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涼血,祛風,利水。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楮桃葉性味甘涼,可治瘡癰,瘙癢等症,側柏葉亦有涼血祛風的功效。
方二十四【組成】徐長卿、地膚子、千里光各30克,黃芩、蛇床子、蒼耳子、狼毒、白鮮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殺蟲止癢,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徐長卿、地膚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艽,能祛風除濕。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止痛作用,並能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苦楝皮功能清熱、燥濕、殺蟲,臨床常用於治療頑固性濕癬等皮膚病。
方二十七【組成】土大黃、雄黃各30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食醋拌勻,使用時取葯適量,塗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進行期或靜止期。
【說明】土大黃功能清熱解毒,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配伍祛風殺蟲的雄黃,對各期銀屑病均可治療。
方二十八【組成】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濾得葯液,趁熱用紗布蘸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潤燥,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祛風燥濕,配伍白芷、地膚子散風邪,金銀花、菊花清熱,黃柏、菖蒲利濕。諸葯合用,既清熱潤燥解毒,又能祛風殺蟲止癢,故對牛皮癬有一定療效。

㈤ 神經性皮炎有什麼治療方法

1、鮮絲瓜葉適量,洗凈搗爛。搽患處至皮膚發紅為度,隔天1次,7次為1療程。
2、一般採用外塗形式治療,局部使用霜劑或者乳膏對神經性皮炎的苔癬鱗屑消除效果明顯,例如煥清吾源霜。
3、生韭菜、大蒜各30克。共搗成糊狀,微熱。用力搽患處,每日2-3次,連用1周。該方能夠有效的治療神經性皮炎。
4、荊芥、防風、生地、當歸、蟬蛻、 蒼術、茯神、石膏、苦參、知母、牛蒡子各10克,木通、甘草各5 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5、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6、樟腦、冰片各等份。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研為細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葯反復塗擦患部,干後再塗1次。完全乾燥後用傷濕止痛膏貼於患處,隔3-4日換葯1次。
7、荊芥、防風、艾葉、蛇床子各6克,苦參12克,川椒15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溫洗患處,每日1-2次。
8、斑蝥3克,3%碘酒100毫升。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將斑蝥放入碘酒中浸泡7天,用時先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凈患處,再用上葯塗搽,每天3-4次。
9、蓖麻子仁15克,冰片1.5克,紫皮蒜21克,蔥白7寸,白糖少許。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共搗如泥,塗於患處。
10、鮮核桃皮適量。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擦患處,每日2-3次。

㈥ 神經性皮炎用什麼中葯治療

神經 性 皮炎 用什麼 中葯 治療好呢?神經性皮炎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也是比較難以治療的一種皮膚 疾病 了,下面就一起看看神經性皮炎用什麼中葯治療好。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神經性皮炎用什麼中葯治療,希望能幫到你。
神經性皮炎用什麼中葯治療
1、神經性皮炎用什麼中葯治療

神經性皮炎患者可用何首烏18克,當歸、荊芥各5克,胡麻、苦參、生地各15克,白芍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0劑。

荊芥、防風、生地、當歸、蟬蛻、蒼術、茯神、石膏、苦參、知母、牛蒡子各10克,木通、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樟腦、冰片各等份。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研為細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葯反復塗擦患部,干後再塗1次。完全乾燥後用傷濕止痛膏貼於患處,隔3-4日換葯1次。

2、神經性皮炎的病因

精神因素:目前認為是發生本病的主要誘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焦慮不安、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復。

胃腸道功能障礙、 內分泌 系統功能異常、體內慢 性病 灶感染等,均可能成為致病因素。

局部刺激:如衣領過硬而引起的摩擦, 化學 物質刺激、昆蟲叮咬、陽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誘發本病的發生。

3、神經性皮炎的分類
局限性神經性皮炎
90%以上好發於頸部,其次為肘、骶、眼瞼、腘窩等處,首先感覺局部 瘙癢 ,後出現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澤,覆蓋少量秕糠狀鱗屑,進而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因癢常搔抓刺激皮膚漸增厚,形成苔蘚樣變,境界清楚,患處皮損周圍常見抓痕,有血痂形成。

播散性神經性皮炎

皮損表現與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廣泛,累及頭、四肢軀乾等處,陣發性劇癢,尤以夜間為甚,影響睡眠,病程慢性,易反復發作,由於經常搔抓可繼發 濕疹 樣改變或繼發感染發生 毛囊炎 、癤病等。
如何預防神經性皮炎
1、飲食 健康

健康的飲食也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降低此病的發病風險。通過調查發現很多患者是飲用了受到污染的水源後而引發的疾病,一些重金屬和化學毒物對於神經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2、環境因素

這種疾病的出現與人們生活環境的污染是有一定關系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於環境造成的污染卻沒有得到控制,很多環境污染物都會共同作用而造成健康傷害。對於環境污染造成的危險因素,大家應該盡量遠離。

3、勤加鍛煉

老年人可以選擇郊野公園或者綠化負氧離子高的地方進行鍛煉來增強抵抗力,對於神經性皮炎患者來講,盡量少接觸重金屬物質,不要塗抹一些化學成分較高的 護膚 品 化妝 品。老年人要多注意增強自身健康,延緩衰老。
神經性皮炎飲食 注意事項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這些食品,辛燥溫熱,動風耗血,能使血熱加重,症狀加重。同時這些食品也有溫陽高興作用,能使 大腦 皮層高興,精神激動,從而加重病情。

2、忌食魚腥發物:因為這些食物易聚濕生氮,助熱動風,能使 風濕 熱邪加重,從而使皮損症狀加重。

3、忌飲刺激性飲料:因煙酒辛熱,善於走竄肌膚,生熱耗血,使血熱更甚。同時可刺激大腦皮層,產生高度高興,從而使病情加重。

4、忌食各種補氣補血之品:因這些食物溫熱補陽能助熱生風,使血燥更甚,使本病遷延難愈。

這些就是神經性皮炎飲食注意事項的相關介紹,專家稱:神經性皮炎跟飲食關系比較大,在患了神經性皮炎以後,建議做好飲食的自我調節,避免進食需要忌口的事物。並且一定要到正規專業的醫院做系統治療,聽從醫師建議。

㈦ 日光性皮炎用什麼葯好

日光性皮炎中葯方
葯方一:患了日光性皮炎,可取生石膏15克,大黃12克,薏苡仁10克,知母6克,太子參10克,甘草3克。水煎3遍,共得煎液600毫升,冷卻以後分3次服用,一般連服1~2周可愈。
葯方二:取千里光50克,大黃30克,將上葯放入70%酒精400毫升中浸泡一周後備用,用時可用棉簽蘸葯液塗擦患處,每天3~4天。適用於輕度日光性皮炎。
葯方三:取苦參、川椒、白礬、地膚子、蛇床子各30克,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處,每天1劑,熏洗3次,每次約20分鍾。適用於輕度日光性皮炎。
葯方四:取石膏2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龍膽草8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5克,苡仁米30克,車前子(包煎)15克,六一散(包煎)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分服。適用於重症日光性皮炎,孕婦禁用。
要預防紫外線過敏,首先,要經常參加室外活動,使膚色逐漸加深以增強皮膚對日曬的耐受能力,但要避免烈日曝曬。外出時可撐傘、戴寬邊帽子、穿長袖衫等,在出門前15分鍾外塗防曬用品。
其次,要多補充水分,多吃含維生素A和礦物質的食物和水果,以維持皮膚的正常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對紫外線敏感的人應盡量少吃或不吃「三菜」即菠菜、芹菜、油菜,萵苣、無花果等光敏感性食物。同時,也不要用使用含光感物質較多的化妝品,如香料等。
最後,對於經過曝曬乾燥的皮膚,即無皮損的皮膚,可適當使用護膚霜。
日光性皮炎的治療要重視護理。大家多知道,日光性皮炎的治療不可忽視護理。很多時候,瘙-癢是日光性皮炎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皮膚癢了就會產生搔抓,如果過-度搔抓會加重日光性皮炎。及時的塗抹參膚霜,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適用於皮炎的調理養護。同時一些人可因食海鮮、狗肉、牛羊肉、魚、蝦、蟹、蠶蛹及各種刺-激性食品,如吃辣椒、花椒、大蒜、肉桂、韭菜等,或使其加重。因此,對過敏體質者來說,,飲食要清淡,可適當吃些水果,補充多種維生素。

㈧ 什麼中葯治療皮炎

討論,脂溢性皮炎多見於皮脂腺分泌比較旺盛的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與遺傳、免疫、皮脂代謝改變及神經功能障礙有關。近年來認為系由馬拉色菌、棒狀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引起皮脂水解,產生較多的游離脂肪酸刺激皮膚產生的炎症反應。傳統西醫多用口服抗組胺葯、消炎葯、抗真菌葯及B族維生素治療,一時見效,但易反復發作,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擴展至全身,給患者身心造成一定障礙。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發物及飲酒,致使濕熱內蘊,上蒸頭面及胸腹,形成本病。濕熱久蘊,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更成瘤疾難愈。《醫宗金鑒.夕卜科心法要訣:》:「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濕熱盛者津黃水,風燥盛津血,痛楚難堪。」故中醫多用蛇膽苦柏爽膚洗液以清熱利濕,養血潤膚,散風止癢塗抹治療,蛇膽苦柏爽膚洗液可有效地抑制和殺滅皮膚上各類菌群的繁殖,從而減輕其分解產生的多種化學物質對皮膚產生的侵害,減少皮脂的溢出。蛇膽苦柏爽膚洗液作為一種純中葯制劑具有涼血、解毒、止癢的功效,既無刺激性,又無依賴性,可長期大面積使用。中葯內服外治治療脂溢性皮炎,副作用少,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㈨ 皮炎偏方有誰知道用什麼葯可以治好皮炎

皮炎的葯復物選擇要根據皮疹制的特點來進行選擇的,比如說以滲出為主,我們是不能擦一些葯膏的,要使用溶液進行濕敷治療,比如說硼酸溶液、生理鹽水溶液濕敷,待皮疹乾燥之後,再採用激素類 的葯膏治療,如地奈德軟膏、氫化可地松軟膏、復方氟米松軟膏外擦治療。
待皮疹得到控制和大部分好轉之後,可以改為他克莫司軟膏或者吡美莫斯軟膏鞏固治療,到最後也可以改為滋潤保濕類的葯物,如氧化鋅軟膏、布特軟膏來保濕修復皮膚屏障,鞏固治療,不同時期 ,選擇不同的葯物,有助於病情的恢復,而且減少副作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