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脾虛晚上睡覺會皮膚癢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脾虛晚上睡覺會皮膚癢嗎

發布時間: 2024-03-19 11:12:59

① 脾胃濕氣重,會導致皮膚癢

病情分析: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濕氣重吃兩味葯物是沒有作用的,西洋參是補益元氣、補氣養陰的葯物,藿斛是滋陰清熱,益胃生津,潤肺止咳的葯物,兩者都沒有祛濕的作用。
指導意見:
而且像您說的,臉上皮膚總是發紅很癢變得很粗糙和體內濕氣重關系不大,這種情況應該屬於血燥和風邪內擾。應該用一些滋陰潤燥、祛風止癢的葯物才對。另外,要想養護皮膚,最重要的其實是保持良好而且充足的睡眠,還要每天補充大量的水分。

濕疹為什麼夜裡會更癢

這個有可能是出現了脾虛濕盛,並且出現濕毒內盛的原因導致的,還是盡量避免喝酒,吃辛辣,盡量清淡飲食,盡量避免用手去抓。可以配合使用中葯膏甘伯宗乳霜進行治療。

③ 脾虛導致的發癢怎麼治療

皮膚乾燥屬血虛肝旺,不燥屬風濕熱蘊表。
風邪在表,消風散:當歸回 勝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答 胡麻仁 荊芥 蒼術 牛蒡子 石膏各10克 甘草 木通各5克 水煎,飯後一小時服。
血虛,當歸飲子: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風 白蒺藜 荊芥各10克 制何首烏 黃芪 甘草各6克。水煎服。早晚。

④ 脾虛引起的發癢平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年輕來人一般不會。還源有誰給你說的是脾虛?脾統血,主運化,脾虛會導致水腫,消化不良,食慾減退!濕熱,或血虛生風,風躁自然會癢!應給予辯證施治!這是中醫治病原則……
西醫剛需弄清你的情況,現在季節性皮膚病發病率較高……多長時間了?皮疹呈什麼狀?否則只能給予脫敏治療,氯雷他定,膚氧顆粒等
應當忌酒及辛辣食物……

⑤ 濕氣重引起皮膚癢是什麼原因,怎樣治療

濕疹。
在中醫理論里有濕熱並重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主要是對症止癢和祛濕治療,方葯用龍膽瀉肝湯和當歸飲子等。
大量水分會抑制體表的陽氣增長,導致皮膚瘙癢症狀。同時,常伴有身體睏倦、面色蠟黃、嗜睡、大便粘稠等症狀。此時,應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和海鮮,不能吃榴槤等潮濕、辛辣賀唯櫻、油膩的水果。可以吃玉米、芡實、小扁豆、山葯、茯苓和除濕食品。此外,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出汗,去除水分,改善皮膚瘙癢的症狀。飲食和運動調理後效果不明顯,可以服用中葯祛濕,如參苓白術散、苓桂術甘丸等。以濕熱證為主,濕熱重。治療方法為:清熱利濕,處方為龍膽瀉肝湯或瀉石湯。脾虛濕盛型,治療方法為健脾除濕,處方葯為除濕胃靈加減。治療血虛風燥以養血祛風為主,方劑為當歸湯。也可以使用除濕止癢軟膏外用,或青黛軟膏等。還可以結合中成葯祛濕,如潤燥止癢膠囊,以及一些祛濕食療方法,如用紅豆和約伯的眼淚煮粥和湯。盡量避免過度刮傷、摩擦、熱水洗滌和熨燙以止癢。不要用強鹼性肥皂清洗。內衣應該寬鬆柔軟,紡織品更好。外陰發癢,也應該保持局部清潔衛生。記山蔽住不要抓撓太多,不要濫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葯物。平時,應該放鬆自己的情緒,禁止過禪叢度的擔憂和憤怒,努力保持開朗和精神愉悅。

⑥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人的身體是非常脆弱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肌膚問題,身體發癢就是其中一種症狀,導致身體發癢的原因有很多,那麼身體癢是怎麼回事呢?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1

身體發癢是怎麼回事

身體發癢很多人都曾經歷過,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主要導致身體發癢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種清洗過度,特別是在夏天炎熱的季節,很多的朋友經常一天洗幾次澡,恨不得泡在水裡。這種情況下,因為對皮膚的清洗過度,引起皮膚過激反應,反而很容易導致皮膚的瘙癢。

第二種,很多人喜歡在室外,河裡,游泳池等去游泳,然而在這些地方要麼是礦物質含量高,就是細菌含量比較多,一些身體體質不是很好的,或是皮膚抵抗性差的人,就很容易引起皮膚的瘙癢不適。

身體發癢應該怎麼預防

細菌感染很容易就會導致身體發癢,長時間在一些不幹凈的環境中工作或是生活,皮膚如果接觸到有害的細菌,或是一些有害的物質,也會引起皮膚的瘙癢,比如垃圾場、工廠廢氣汽車尾氣、霧霾等。

所以在健康的環境中,可以讓肌膚變得更加舒適,不要長時間呆在刺激性的環境中,這樣可以有效預防身體發癢。

身體發癢治療方法很簡單,身體發癢是怎麼回事?主要分為環境因素以及飲食因素,有時候吃了不幹凈的東西,也會出現身體發癢的情況,塗抹一些止癢葯可以有效防治身體發癢,在平時要保證健康的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預防身體發癢。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2

身體癢怎麼快速解決

不能用力搔抓皮膚瘙癢處,直抓到皮膚出血為止,結果是越抓越癢,越癢越抓,形成惡性循環。禁食刺激性食物,限制多脂肪、多糖飲食,忌酒類和海鮮類食物,多吃新鮮蔬菜。用冷水冷敷,可以比較快的消除皮膚紅腫瘙癢的過敏症狀。同時外用參膚霜也可快速止癢。

但有些人喜歡用熱水燙的感覺,這樣可以在感覺上比較舒服,瞬間不會再癢。但是治標不治本。而且皮膚過敏症狀會越來越重。洗澡水不宜過熱。不正確的洗澡方法也是造成皮膚瘙癢的原因之一。

由於氣溫下降,美美地洗上一個熱水澡是最舒服的事情,但是如果洗澡水的溫度過高,會使皮膚表層的油脂大量流失,破壞其保護功能,因而洗澡水的溫度與體溫差不多就可以,以37-40攝氏度最適宜。

經常全身要是怎麼回事

皮膚瘙癢症是指無原發性皮損而自覺瘙癢之皮膚病,中醫稱「癢風」、「風瘙癢」。

皮膚瘙癢症的發病原因是隨年齡的增長,皮下組織含水量減少,彈性減退,皮下脂腺分泌不足,使皮膚乾燥、萎縮、外受風、濕、熱、蟲侵孫或精神緊張

情緒激動、衣被過暖、機械刺激,服食辛辣、魚蝦銷宴螞、酒類、咖啡、濃茶等發物,攝入含錳食物不足等多種因素,導致全身瘙癢。多發於老年人和秋冬季,瘙癢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的。

民間應用散風清熱,養血潤膚。

身體癢怎麼快速解決?現在也有很多人是過敏體質,但是很多人還特別的愛吃一些海鮮。所以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平時盡量少吃辛辣的食物和一些海鮮,不僅會導致身體發癢,經常吃對身體也不是很好。如果是過敏體質平時可以多吃一些有營養的蔬菜。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3

虧埋 身體癢是不是濕氣重

其實當一個人身體濕氣重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種症狀表現,比如說可能會感覺到沒有食慾,或者是身體感覺到很沉重,亦或者是在皮膚上面出現一些皮疹,而且臉上好像總是覺得很油膩很粘稠。濕氣重的確是可以導致皮膚搔癢的,但並不是主要的症狀。

當濕氣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祛濕健脾。

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熱門的話題。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症,部祥春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濕氣重的`症狀有哪些

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小便及婦女帶下,而且大便也會表現的比較稀:濕邪還有一個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導致身體癢的原因有很多,雖然濕氣會引起皮膚瘙癢,但是並不會特別嚴重,如果患者長時間感覺到身體瘙癢難耐,很容易是因為其它病菌感染所致,這時候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全面的檢查,以免拖延病情,日常生活中積極鍛煉身體,可以避免身體有濕氣。

身體癢是怎麼回事4

身體發癢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些先天性的疾病,像尋常型魚鱗病,皮膚就會乾燥,伴有瘙癢。輕的可以塗抹潤膚霜、加維A酸的軟膏;重的就要口服維甲酸類的葯物。

第二、洗護不當、過度燙洗,用一些香皂剝脫性比較強的洗護產品,也會使得皮膚變得乾燥、瘙癢。所以要避免這些誘發因素,不要過度的用水溫較高的洗澡水去洗浴,另外洗後要塗抹潤膚霜。

第三、老年人皮膚由於皮脂分泌少,就會變得乾燥、瘙癢,這時候也是要加強潤膚,另外減少燙洗、貼身穿純棉的衣物、避免摩擦繼發瘙癢加重。

第四、皮膚瘙癢的原因,見於各種皮膚過敏性的疾病,像食物、葯物、接觸過敏原,都可以引起皮膚的皮疹伴有瘙癢。

這種情況首先要盡量尋找可能導致皮膚過敏的原因,盡量減少誘因、減少過敏的發生,從而減少皮膚瘙癢。出現皮疹伴有瘙癢,如果面積比較小,可以局部塗抹像爐甘石洗劑,或糠酸莫米松這一類的激素軟膏去對症治療瘙癢。

如果皮疹比較彌漫,伴有嚴重的瘙癢,還要口服抗組胺的葯物,像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去治療皮膚瘙癢。

第三大類的原因,還有皮膚瘙癢可能跟一些慢性疾病有關,比如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都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這時候就要積極的去治療原發病。

⑦ 脾虛有哪些症狀

臨床表現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比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氣陷臨床表現,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辨證施治

脾虛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以健脾益氣為治療大法。《脈經》卷二:「脾虛,……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卧,腸鳴。」一說「脾氣……若虛則生寒,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見《聖濟總錄》卷四十四)。鄒澍《本草經疏》歸納「脾虛十二證,飲食勞倦,傷脾發熱,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停食,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腫屬脾氣虛,兼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由於血液衰少,而非痰氣壅逆所成。脾虛屬氣虛,健忘屬氣血兩虛,倦怠、嗜卧屬脾氣不足。脾虛腹痛,按之則止,屬血虛;痞氣,屬脾氣虛及氣郁所致。」
脾虛以脾氣虛、脾陽虛更為常見,多有腹脹、痞滿、消瘦、肢乏、泄瀉(或大便先硬後溏,亦有表現為脾虛便秘者)、食減、水腫等症。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濕;標實為主者,則應以祛濕為主,兼以運脾。下面介紹幾種常見脾虛病症的治療方法:
1.脾虛嘔吐
證候: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則:健脾和胃止嘔。主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虛泄瀉
證候: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則:健脾滲濕止瀉。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3.脾虛水腫
證候: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則:溫脾利水消腫。主方:實脾飲加減。
4.脾虛出血
證候: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則:健脾益氣攝血。主方:生脈飲合參附湯加減。
5.脾虛帶下
證候:帶下綿綿,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無臭,並且面色淡黃,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而致。治則:健脾益氣,升陽除濕。主方:完帶湯,水煎服。
6.脾虛經閉
證候: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症。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職,復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治則:補脾胃、養氣血。主方:八珍湯加減。
7.脾虛多涎
證候: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證治准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則:補益脾氣攝津。主方:五味異功散加減。
8.脾虛生風
證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氣微主證。脾虛引動內風,多由吐瀉或葯、食損脾所致。《張氏醫通·諸風門》:「若體倦神昏不語,脈遲緩,四肢欠溫者,脾虛生風也。」治則:補脾熄風。主方:六君子湯加蠍尾、炮姜、肉桂。
9.脾虛如球
證候: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虛起如球,無赤痛,喜按。因脾虛挾濕或氣血不足,虛火壅於氣分所致。治則:補脾益氣為主,輔以祛邪之葯。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10.脾虛生熱
證候: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舌淡苔黃膩,脈細數無力,煩渴不能多飲,皮屑增多,言語無力,小便短赤,耳鳴遺精。因脾虛所至內濕停滯,久而生熱,無養氣血,水濕不化,陰虛陽盛。治則:健脾益氣、養氣血為主,輔以清虛熱,滋腎陰。主方:人參健脾丸合知柏地黃丸加減。
預防

1.脾虛證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葯、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
(2)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卜、香菜等。
2.食療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葯、扁豆、芡實、蓮子肉等。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者,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
(1)葯點葯飯葯點、葯飯是將穀物與某些食物和葯物一起製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麵粉製成糕點。適用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撒入適量麵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於腹脹、食慾不振。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白術,乾薑,雞內金。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麵粉及適量的糖製成糕,適用於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方4.山葯飯:山葯、蓮肉、米仁、扁豆各,洗凈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於脾虛泄瀉、食慾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葯、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先將上述葯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泄瀉,食慾不振。
方6.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凈,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適用於脾虛氣血虧損引起的便秘。
(2)補脾食物馬鈴薯:味甘、性平。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味甘、性平。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葯: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味甘、性涼。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味甘、性溫。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味甘、性溫。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味甘、性溫。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經。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於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秈米: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補脾胃,養五臟。宜於脾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因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之胃痛,津虧腸燥之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