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過敏的中葯有哪些
給大家介紹一些最常見的具有抗過敏特性的中葯:
1、荊芥:有發汗解表,宣毒透疹,和血止血作用,用於風疹癢疹、疹出不透、瘡瘍等。與防風配伍時為祛風止癢方劑的基礎,可用於風疹、皮膚瘙癢等證,常與蛇床子、土茯苓、蟬蛻等配合使用。本品可促使皮膚血液循環加強,有輕微的解熱鎮痛作用。可促進皮膚感染性疾病的癒合與病損組織的吸收。2、白芷:有祛風解表,透毛竅、通鼻竅,散寒止痛,燥濕解毒作用。善治頭麵皮膚之風,外用可治療皮膚瘙癢症。本品可減少支氣管分泌、擴張冠狀動脈;能促進被破壞組織的吸收,對慢性潰瘍、皮膚炎症有促進吸收或促進其化膿的作用;有止血作用,用其治療鼻竇炎、慢性鼻炎有較好的療效。3、薄荷:有散風解表、行氣解郁、祛風止癢、透斑疹作用。可用於皮膚瘙癢、風疹等證。與蟬蛻為臨床常用葯對之一,用於一般風疹、麻疹後的皮膚瘙癢,亦能改善老年性皮膚瘙癢及牛皮癬瘙癢症狀。4、蟬蛻: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祛風止驚作用。近代研究認為,蟬蛻可降低反射性肌緊張反應、降低橫紋肌的緊張性,對神經節有輕度阻斷作用。5、甘草:有清熱解毒、調和葯性、祛痰止咳作用,並能健脾和中、緩急止痛。本品對人體作用廣泛,所含之甘草素在體內水解為甘草次酸,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鹽皮質激素的抑制炎症、抗過敏作用。有中樞性鎮咳作用,對支氣管黏膜有保護作用。6、黃芪:有補益脾土、固表止汗、托瘡生肌等作用。能改善瘡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病變組織的吸收或化膿。7、茵陳: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祛風作用。亦能發散肌膚邪熱而祛風止癢,用於風濕凝聚肌膚之癮疹、皮膚瘙癢等。與荷葉配伍可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癢疹等。8、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作用。所含艾葉油有止咳平喘去痰作用。煎洗可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疥瘡等。9、金銀花:有清熱解毒、抗炎作用,能控制炎症的滲出和炎性增生,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對多種化膿性球菌有抑製作用,可治皮膚感染。10、黃柏: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陰降火作用。與蒼術配伍用於瘡瘍腫毒、濕疹、癢疹等症。與滑石研末外用,是治療濕瘡、濕疹通劑。
❷ 治療抗過敏中葯方有什麼呢
過敏煎乃當代大家祝諶予所制,葯凡四味,由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組成,葯雖平淡,但組方嚴謹,臨床療效卓著,被學者稱為當代經方。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抗過敏的 中葯 吧,僅供大家參考。
抗過敏的中葯方
1、如過敏性 蕁麻疹 屬於風寒者,加桂枝、麻黃、升麻、荊芥;
風熱者加菊花、蟬衣、銀花、薄荷;
血熱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
熱毒內盛加連翹、銀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
過敏性 哮喘 ,常加萊菔子、白介子、蘇子、葶藶子、杏仁。
過敏性 紫癜 ,常加藕節炭、血餘炭、荊芥炭、茜草根、旱蓮草、仙鶴草。
過敏性 鼻炎 ,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細辛、生地、蒼耳子、葛根。
冷空氣過敏症,加桂枝、白芍、生薑等。
2、方葯組成: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甘草各10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服。功效解表和里,主治過敏性鼻炎、蕁麻疹。
抗過敏吃什麼好
1、多補充維他命C:在含豐富維他命C的蔬果中,梨與奇異果是首選,多吃可以加強皮膚組織,有助對抗外來敏感。
2、食用涼茶等 清熱 降火 的食物。
3、可多吃一些牛奶、豆製品及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增強皮膚抵抗力。
4、大棗:紅棗中含有大量抗過敏物質--環磷酸腺苷,可阻止過敏反應的發生。凡有過敏症狀的患者,可以經常服用紅棗。
5、蜂蜜:蜂蜜裡面含有一定的花粉粒,經常喝會對花粉過敏產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6、胡蘿卜:胡蘿卜中的β-胡蘿卜素能有效預防花粉過敏症、過敏性 皮炎 等過敏反應。
7、金針菇:經常食用金針菇有利於排除重金屬離子和代謝產生的毒素和廢物,能有效地增強機體活力。
抗過敏不能吃什麼
1、禁吃燒烤食物:對敏感肌膚會造成極大的破壞,使肌膚嚴重缺水。
2、少食煎炸食物:要少吃,最好不要吃。
3、少食辛辣:如辣椒,洋蔥等。
4、少飲酒。
5、避免吃魚、蝦、蟹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猜你喜歡:
1. 感冒的分類及用葯
2. 感冒發燒中葯方子
3. 治感冒的菜譜大全
4. 關於感冒的經典句子
5. 土方法治感冒
❸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草葯名]: 白芷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
[葯理作用]本品有解熱、鎮痛、抗嚴作用。小量白芷毒素有興奮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迷走神經及脊髓的作用;能升高血壓,使脈搏變慢、呼吸加深,引起流涎嘔吐,大劑量可引起痙攣繼而麻痹。所含呋喃香豆類化合物有光敏性作用,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此外尚有抑制細菌和真菌作用。
[臨床報道]現代以本品外用治關節積水、帶狀皰疹、銀屑病等疾患有效。
[臨床應用]
1.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常配伍防風、羌活等。
2. 用於頭痛、齒痛、鼻淵、風濕痹痛者。治療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等,外感風寒者,配伍荊芥、防風、川芎;外感風熱者,配伍薄荷、菊花、蔓荊子。治療齒痛,屬風火者,配石膏、黃連。治鼻淵頭痛、與蒼耳子、辛夷、薄荷同用。治風濕寒痹、腰背疼痛,與羌活、獨活、威靈仙同用。
3. 用於瘡瘍腫痛。如乳癰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蔞同用;膿出不暢配金銀花、天花粉同用。
4. 用於帶下過多。屬寒濕帶下,與鹿角霜、白術、炮姜等配伍;屬濕熱帶下,配伍車前子、黃柏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當歸為之使。
惡旋覆花。
②《本草經疏》:嘔吐因於火者禁用。
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
癰疽已潰,宜漸減去。
[選方]
①治頭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錢,生烏頭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茶調服。
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
(《朱氏集驗醫方》白芷散)
②治諸風眩暈,婦人產前產後乍傷風邪,頭目昏重及血風頭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傷寒頭目昏暈等證:香白芷(用沸湯泡洗四、五遍)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
(《百一選方》都梁丸)
③治半邊頭痛:白芷、細辛、石膏、乳香、沒葯(去油)。
上各味等分,為細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
(《種福堂公選良方》白芷細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
上為末,茶清調二錢。
(《丹溪心法》)
⑤治鼻淵:辛夷、防風、白芷各八分,蒼耳子一錢二分,川芎五分,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
白水煎,連服四劑。
忌牛肉。
(《瘍醫大全》) ⑥治腸風:香白芷為細末,米坎調下。
(《百一選方》) ⑦治大便風秘:香白芷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入蜜少許,連進二服。
(《十便良方》) ⑧治痔瘡腫痛:先以皂角煙熏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
(《醫方摘要》) 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臍腹冷痛,須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葯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
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盡,仍別以他葯補之。
(《本草衍義》) ⑩治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
(《衛生易簡方》) ⑾治癰疽赤腫:白芷,大黃等分。
為末,米飲服二錢。
(《經驗方》) ⑿治刀箭傷瘡:香白芷嚼爛塗之。
(《瀕湖集簡方》)
[臨床應用]治療頭痛、牙痛、三又神經痛取白芷2兩、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許置於患者鼻前庭,囑均勻吸入。
治療牙痛20例、三叉神經痛2例,顯效時間最短1分鍾,最長10分鍾;治療頭痛21例,有效20例;神經衰弱頭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鍾內顯效。
或以白芷60克,防風26克,細辛5克,加工製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裝滅菌後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治療20多例,亦效。
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蠟、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製成白芷油,可治燒傷。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