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中的神經性皮炎簡介
神經性皮炎為病症名。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癬化為主症的慢性皮膚炎症。屬祖國醫學「頑癬」范疇。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失調有關。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又叫慢性單純苔蘚。中醫學稱之為「牛皮蘚」、「攝領瘡」,因其好發於頸部,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說:「牛皮癬,如牛領之皮,頑硬須堅,抓之如朽木。」臨床特點為皮膚苔蘚化,肥厚粗糙,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反復發作,常數年不愈,愈後易復發。多發生於頸、肘、骶等部位,以皮膚瘙癢、苔蘚化為特徵。根據皮損范圍大小,臨床上可分為局限型和泛發型兩種類型。本病常呈慢性,易於反復發作,多見於青壯年。其病因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有關。現代西醫學治療一般採用鎮靜或抗組織胺葯、x線照射及封閉療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經性皮炎在中醫學中稱為「干癬」、「牛皮癬」、「攝領瘡」等,又因其頑固易發而稱之為「頑癬」。《諸病源候論》曰:「攝領瘡,如癬之類,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雲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外科正宗·頑癬》也說:「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皆屬風濕凝聚生瘡,久則瘙癢如癬,不治則沿漫項背。」歷代醫家臨床上多用涼血清熱疏風、養血潤燥、健脾滲濕等法為主,並配合外治。一些醫籍,如《儒門事親》、《本草綱目拾遺》等還有用針灸方法治療頑癬的記載。
現代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的報道,始見於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獻多是用針灸療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採用內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較普遍;針灸治療則以皮膚針的應用報道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 療法,如頭針、穴位注射、水灌療法等,中葯局部注射也用於治療本病,使臨床療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來,除了在臨床上獲得較大進展外,還開展了有關神經性皮炎防治的實驗研究。如對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腦電圖檢查顯示,此類患者大多數表現為界限性異常和輕度異常腦電圖,異常率為62.2%,遠高於正常人對照組的異常率(27.4%)。有人通過對神經性皮炎的病因學療法進行探索,認為精神因素在發病原因中佔主導地位,因此對此病患者做說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 ,可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之一。對一組神經性皮炎病人進行針灸治療前後的血漿亮氨酸腦啡呔樣物質(LEKIS)含量測定,發現針灸治療後血漿中LEKIS比針灸前有明顯增高(P<0.01),而用葯物治療的患者血漿中LEKIS無明顯變化。據統計,目前用中醫中葯方法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臨床療效一般在90%左右。
詳見網路詞條:神經性皮炎 [ 最後修訂於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
2. 從中醫角度看什麼是皮炎濕疹
中醫和西醫對皮炎濕疹的致病機理、命名、治療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濕疹在中醫中內相當於濕瘡,濕容瘍,也屬於侵淫瘡、血風瘡、粟瘡等病的范疇。又據其發病部位不一而名稱各異。如生於小腿者曰臁瘡,生於肘窩或胭窩部則稱四彎風,生於陰囊即為綉球風,其名不下十餘種。本病發病,我們認為大體有三個原因,一是稟賦不耐,風、濕、熱客於肌膚所致、一是因為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淫侵肌膚而發;或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分類治療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槤、芒果、龍眼、荔枝等屬熱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 以上就是從傳統中醫角度對皮炎濕疹的致病機理和治療方法的見解,權威皮膚病專家提醒患者朋友要選擇正規的醫院治療,希望大家能夠對它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最其提到的事項多加註意。在治療中中西結合也許會對治療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3. 神經性皮炎中醫該怎麼治呢
實際上我們在臨床當中,針對神經性皮炎之個病中醫上大體是分三種情況,有一部分人呢是跟肝有關系,就是我們說的肝鬱啊有肝火,那麼還有一部分呢,就是跟這個體內我們說的有風,濕熱邪侵襲所導致的有關系,那還有一類呢,就是跟我們說的血虛風燥有關系。
那今天我就跟大家講一下,關於這個肝,肝所引發的這個神經性皮炎,我們該怎麼去調理呢,實際上針對神經性皮炎這一塊,大多數人實際上是以肝火為主,他沒有化火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引發我們皮膚的一些症狀,或者是瘙癢的症狀,當郁久了有火的時候,我們的皮膚才會出現一個明顯的瘙癢的情況,
那麼這些有肝火的人呢,往往最典型的表現,你比如說在上面因為這個火他要往上走,人呢經常出現口苦咽干,頭暈耳鳴眼睛脹頭痛,這些呢都是是火熱在上的一些表現,那麼到這個焦的時候還出現比如說,心煩,經常想發脾氣容易生氣易怒,而且往往容易影響到有一些我們心神的改變,
比如說經常出現失眠多夢,中間呢就是容易早醒的一些狀態,出現這個肝鬱化火的情況以後,那麼這些患者就導致了我們說的叫肝鬱化火型的神經性皮炎,而且當這個患者出現神經性皮火以後,往往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當情緒不好的時候他馬上又加重,這個就是有肝火的最典型的一個相關性的表現,當出現這個情況以後,我們就要進行降肝火的治療,那麼降肝火很多人有可能也聽過一些相關的科普,
那麼我們之前的也見過很多病人,就是跟情緒、壓力精神焦慮有關系,所以說這些患者往往都會自行去買一些疏肝解郁的葯來吃,但實際上單純從疏肝解郁降火這個角度他是對的,但是往往這些患者就有一個就是直覺的這種感覺,就是雖然說這個吃的是降肝火的葯,但是吃的好象對神經性皮炎這個治療作用不是特別大,為什麼會這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呢,我們從理論上來講,你這個神經性皮炎,肝鬱化火型就應該去降肝火啊,疏肝。但是為什麼吃了疏肝的葯,對皮膚的症狀反而緩解不明顯呢,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跟大家聊到中醫的治療的一個原則叫治標跟治本,那麼這個患者他產生肝鬱化火型的這個神經性皮炎,他的根就在這個我們說的有肝鬱有肝火的情況下,我們吃的這些葯也是治根的一些葯,但是我們治病除根的時候,治他的根的時候都要有一個過程有點慢,所以說吃上這些葯他有效,
但是針對這些你急迫需要解決的皮膚瘙癢難受的這些症狀呢,他起效就比較慢,所以說我們就要進行一些加減,來調整一些皮膚的專科的一些用葯,這樣的話效果他來的才會比較好,
這個時候你比如說這個患者我們看到他皮膚病有可能時間比較久了,抓的比較凶,皮膚比較厚,那麼我們這個時候要給用一些活血的葯,然後潤膚的葯,比如說雞血藤當歸麥冬這些,那麼如果這個患者以瘙癢為主要特點,癢的特別嚴重影響到睡眠,那麼我們就要加一些具有止癢效果的葯,比如說白鮮皮地膚子,
那麼還有一些人是這種熱相表現的特別明顯,一排燥熱的情況,除了我們降肝火以外,有可能額外的還要加一些清血熱的葯,比如說這個白毛根,丹皮等等這些,那麼還有一些患者你一看他舌苔比較黃膩,體內濕熱又比較重,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要適時的搭配一些,清濕熱的葯,比如說土茯苓等等這些葯,
這樣的話針對這個神經性皮炎呢, 我們把本給他治到了,進行疏肝進行降肝火。然後把標這些情況也給他照顧到,這樣的話才能達到既能快速止癢,幫助我們入睡緩解我們精神焦慮緊張的一個情緒,同時又能把這個病啊,他的這個病根呢給治,如果我們遇到肝鬱這種化火型的神經性皮炎,就要從這個思路來進行調理,
同時針對這種肝鬱化火型的神經性皮炎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情志,要給自己學會減壓,因為本身這個病根就是在你情緒焦慮緊張上,所以我們把日常生活當中這方面的也要好一點,然後這個病包括對自己的狀態要稍微進行調整一下,這樣的整個心情舒緩對於疾病的康復呢他也是比較好的。
4. 中醫如何治療神經性皮炎
中醫認為,神經性皮炎多為濕熱邪毒侵襲所為,當以清熱利濕,活血散結為治,外治法直接作用於局部,能較好地發揮治療作用。下面是我為你整理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的方法
(1)風濕熱型:皮損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治宜清熱祛濕、疏風上癢,常選用消風散或疏風清熱飲加減。
(二)血虛風燥型:皮損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常伴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婦女月經量過多,舌質淡,脈沉細。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常選用四物消風飲或止癢合劑加減。
(三)脾虛濕盛型:皮損呈暗灰色,肥厚光滑,伴腹脹納差、便溏,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脈濡緩。治宜健脾除濕,常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四)肝鬱化火型:皮疹色紅,心煩易始或精神抑鬱,失眠多夢,眩暈,心悸、口苦咽下,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郁,清熱養血,方用瀉肝安神丸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或用斬癢湯,水煎服。
患神經性皮炎的徵兆
一、皮損狀況:本病初發時,僅有瘙癢感,而無原發皮損,由於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陣發性劇癢,患者經常搔抓,丘疹逐漸增多,日久則融合成片,肥厚、苔蘚樣變,表現為皮紋加深、皮嵴隆起,皮損變為暗褐色,乾燥、有細碎脫屑。
二、自發症狀: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自覺症狀通常為陣發性的劇癢,該瘙癢症狀在夜間尤為嚴重,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睡眠。
三、多發部位:神經性皮炎大多會發生在患者的頸部、肘窩、腘窩、骶尾部、腕部、踝部、腰背部、眼瞼、四肢及外陰等部位。罕見者會發至全身。
四、疾病病程:神經性皮炎為慢性皮膚病,症狀也會時輕時重,並且在沒有完全治癒之前很容易出現復發的情況。
神經性皮炎治療方法
1、避免刺激,如局部反復搔抓、熱水燙洗,洗滌劑的使用等不良刺激。忌刺激性飲食如酒、濃茶、咖啡及辛辣食物。
2、去除可能的病因,如情緒波動,或神經衰弱明顯者可給予安眠鎮靜類葯物。
3、止癢,可給予抗組胺類葯物、靜脈及局部封閉治療,外用皮質類固醇軟膏、硬膏及焦油等制劑。
4、物理治療,包括淺層X線照射,同位素32磷、90鍶敷貼,液氮冷凍、鐳射、磁療、蠟療、礦泉浴及光化學療法。
神經性皮炎注意事項
雖然神經性皮炎病因未明,但是神經性皮炎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煩躁、憤怒、焦慮等,對控制病情、減少復發不無好處;不要飲酒、喝濃茶,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品;有胃腸道功能失調者,應該及時予以糾正;貼身穿的衣服,宜選擇柔軟的棉織品,不要穿戴較硬或多毛的衣物;出現瘙癢時,盡量不要搔抓。如果奇癢難忍,可用冷毛巾適當冷敷,或者立即用葯。請注意,千萬不可用熱水燙。
神經性皮炎患者需遵從醫囑,堅持用葯,不可以為不癢了即自行停葯。一般癢止後,應該再繼續用葯兩個星期。
猜你喜歡:
1. 結節性癢疹有效治療方法
2. 治療慢性濕疹的葯方
3. 中醫美容的養生知識
4. 中醫養生食療知識
5. 神經性皮炎吃什麼葯
5. 中醫怎麼治療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的皮疹以乾燥、粗糙、肥厚、脫屑、瘙癢為特徵,發病與風、燥、血回虛、血瘀關系答最為密切,放治療亦以搜風、潤燥、養血、活血化瘀治則最為常用,另外重鎮寧神養心之葯亦常用之,如珍珠母、代赭石、合歡皮、茯神、酸棗仁、龍骨、牡蠣等,對夾濕熱者應佐加化濕清熱之品,如土茯苓、生地、白鮮皮、苦參等。 神經性皮炎的外治方法很多,諸如前述的外洗療法、外塗療法、外擦療法、發皰療法、劃痕療法、葯烘療法、針刺療法、穴位注射療法、梅花針療法、艾灸療法等對神經性皮炎均有一定的療效,臨床上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一種或多種方法進行治療,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應掌握適應症和用葯不宜過量,以免引起毒副反應。 現代醫學治療神經性皮炎主要是應用鎮靜劑、抗組織胺葯內服和外塗皮質激素類軟膏,亦有採用抗組織胺葯、普魯卡因或皮質激素作局部皮下封閉。
6. 神經性皮炎臨床表現為圓形的扁平丘疹,多發於青年、中年或老年人
導語:神經性皮炎患者常出現陣發性劇癢,常有煩躁、焦慮、失眠等伴隨症狀。本病多發於青年、中年或老年人,兒童少見。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精神神經因素、免疫與內分泌功能失調、胃腸功能障礙、飲酒、局部刺激等因素是本病主要的誘發和加重因素。
一、神經性皮炎受多種因素影響,中醫和西醫對其認識有所不同,需了解
1、中醫對神經性皮炎的認識
中醫認為本病外因風、濕、熱邪侵襲,內因情志不暢,肝鬱化火、心火熾盛,血熱生風,或嗜食肥甘厚膩,脾胃受損,濕熱內生與風邪相搏,凝滯經絡,日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發為本病。分型主要有風濕蘊膚證、肝鬱化火證、血虛風燥證。
臨床實踐研究表明,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皮炎在改善皮損,緩解瘙癢,調節情緒方面優勢明顯,降低復發率,安全性高。中醫通過辨證論治來治療本病,治療方法主要有中葯內服外用、針刺、拔罐等。
本病分為三型:風濕蘊膚證、肝鬱化火證、血虛風燥證。風濕蘊膚證治宜祛風利濕,清熱止癢,方用自擬祛風止癢湯,由消風散化裁而成;肝鬱化火證治宜疏肝解郁,清肝瀉火,方用自擬疏肝瀉火湯,由龍膽瀉肝湯化裁而成;血虛風燥證治宜養血潤燥,熄風止癢,方用自擬養血止癢湯,由當歸飲子化裁而成。
2、西醫對神經性皮炎的認識
西醫認為本病屬於精神功能障礙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通過問卷調查形式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等,可能的暴露因素如生活居住環境、飲食習慣以及模式、生活習慣以及方式;精神心理情況,如睡眠質量、心理緊張、抑鬱焦慮等。
3、中葯治療
中醫的治療重在辨證論治,鑒於臨床患者病情復雜多樣,在自擬方基礎上隨證加減治療,收效甚好。肝鬱化火之像明顯加用龍膽草、澤瀉、梔子等清熱疏肝,患者心煩失眠嚴重可加用磁石、牡蠣等重鎮安神;癢劇者加白鮮皮等祛風止癢。
風濕蘊膚證加用防風、荊芥、地膚子等散風祛濕止癢,兼有內熱者,可酌加黃芩、茵陳、虎杖等清熱利濕,乏力、倦怠氣虛者,可酌加太子參、黃芪,炒白術等補氣健脾;腹脹,納呆者,可酌加炒麥芽、萊菔子等健脾行氣和胃;大便溏,次數增多者,可酌加薏苡仁、茯苓等健脾止瀉。
血熱風燥者加用生地、玄參、茜草、大青葉、雞血藤、牛膝、防風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熱邪耗傷陰血,心煩不寐,加酸棗仁、合歡皮等養心安神;火熱傷津,口乾,手足心熱者,加用麥冬、玉竹、天花粉等滋陰潤燥。根據皮損部位:在頸項者加用菊花、升麻、葛根等上行發表;在肘部者加桑枝、姜黃等引葯達上肢;在下肢者加川牛膝、黃柏等引葯下行。
二、了解不同中葯的葯物作用,以下這6種中葯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比較好
1、柴胡
柴胡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有和解表裡,疏肝解郁,升陽的作用,小劑量的柴胡可以升提氣機,中劑量可疏肝解郁,大劑量解表退熱。味辛行散,苦能泄,本方中取其善於疏肝,條達肝氣之功,《葯品化義》:「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現代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促進免疫功能、保肝利膽等作用。
2、鬱金
鬱金辛、苦,寒,歸肝、膽、心、肺經。有行氣解郁,活血止痛,清心涼血,利膽退黃之功。本葯為純陰之品,氣性清揚上升,即可入氣分,散肝鬱,又可入血分,涼血破瘀,為行氣活血涼血之要葯。現代葯理研究顯示鬱金具有抗菌、消炎、保肝、降血脂、抗癌等作用。
3、佛手
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氣味芳香,辛行苦泄,主疏肝理氣,理氣和中,燥濕化痰,《本草從新·佛手》雲之善於「治氣疏肝,和胃化痰」,《本草再新》謂之:「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症瘕瘰癧。」現代葯理研究顯示佛手柑內酯還具有抗炎、抗氧化、鎮靜催眠和抗癲癇的作用,佛手揮發油有抗抑鬱作用。
4、赤芍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清肝火之功,總體功效與牡丹皮相似,兩者常相須為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的作用,丹皮長於清熱涼血,赤芍長於活血散瘀。其外觀色紅,入血分,能活血化瘀,味苦性微寒。
能清血分之熱,入肝經,調理肝經氣血,使其疏泄有度。現代葯理研究顯示赤芍化學活性成分有芍葯總苷、鞣質類、黃酮類、揮發油類等,具有保肝、抑制多種病原微生物,還具有抗腫瘤、神經保護、抗氧化等多種葯理作用。
5、丹參
丹參味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功效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養血除煩,涼血消癰。其氣平而降,味苦微寒,破宿血,瘀去而新血生,《本草匯言》雲:「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現代葯理研究顯示丹參具有改善血管微循環、抗菌、抗炎及抗腫瘤作用。
6、地骨皮
地骨皮甘,寒,歸肺、肝、腎經。主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甘寒質潤,可清虛熱除蒸,尚能生津,本品入血分,可涼血熱。《綱目》:「去下焦肝腎虛熱。」現代葯理研究顯示地骨皮及其提取物有抑菌、調節免疫、抗自由基、降血糖等作用。
三、患者除了科學服葯之外,還需要注重心理疏導,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身心醫學認為,心理與情緒對人體的生理有密切的聯系,持久不良情緒會導致或加重疾病。神經性皮炎患者因皮損肥厚粗糙,病情纏綿,久治不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心理,尤其發於面部頸項者,常因自身的形象受損,怕人嘲笑而自卑、抑鬱。
不願與人接觸,長期治療用葯加重患者經濟負擔,使患者緊張、焦慮。這些不良情緒又反過來加重病情,故導師在中葯治療的同時強調心理疏導的重要性,經常寬慰患者,囑其多進行室外運動,舒暢身心,可以更好的縮短病程。
結語:神經性皮炎患者常有緊張、壓抑、焦慮、煩躁等情緒,這些負性情緒不僅是神經性皮炎發病的誘因,又能加重病情。在治療神經性皮炎時,在情志護理方面通過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囑其多參與集體活動,多進行跑步、書畫等活動使患者心情愉悅,減輕其心理負擔。
7. 日光性皮炎怎麼治療
日光性皮炎是一種由光線引起的,發生於暴露部位的過敏反應性皮回膚病.
,日光性皮炎俗稱曬斑答.一般在暴曬後數小時內於暴露部位出現皮膚紅腫,亦可起水皰或大皰.皮損部位有燒灼感,癢感或刺痛.輕者1~2天皮疹可逐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者可伴有類感冒症狀,如發燒,乏力,全身不適等,約一周左右即可恢復.
,治療上,應根據皮損情況.
,1,局部治療(1)2.5%消炎痛溶液外抹.(2)大皰,滲出液多時,可用2%~4%硼酸溶液;牛奶液(牛奶和水50∶5)或生理鹽水(一茶匙鹽溶於500~600ml水中)等溶液進行濕敷,每次15~20分鍾,一日2~3次.大部分水皰可不必處理.
,2,全身治療用抗組織胺葯,賽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撲爾敏4~8mg每日3次口服.同時配合服用維生素C及復合維生素B.重症者可內服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最重要的治療是預防:要從少到多地參加戶外活動,使皮膚色素增加,以提高對日光的耐受性,不宜在強光下呆的太久;採取一些避光措施,如戴太陽帽或塗些防光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