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掌發紅疹癢
手掌發紅發癢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是濕疹、過敏反應、糖尿病、皮膚清潔不幹凈等有關,要通過觀察發紅、發癢部位外觀、發病時間、局部皮損表現來判斷具體什麼原因。
1.濕疹:若以潮紅為主,偶感瘙癢,可能是接觸某些刺激性物質後引發的早期症狀,嚴重者可出現丘疹、糜爛、滲出、脫皮,是過敏物質作用於皮膚表面後導致的特異性改變,長期反復,多年不愈可引起潮紅合並角化增生、劇烈瘙癢等。
2.糖尿病會因血液中血糖過高,對末梢神經產生損傷,容易使手腳皮膚出現發癢,螞蟻爬的情況。
3.過敏:如果手掌部位的發紅地方出現水腫,考慮是過敏因素導致的血管神經性水腫,是皮膚內部肥大細胞破碎、脫顆粒導致的,例如接觸到的花粉、海鮮、化妝品和葯物等出現過敏反應,從而導致出現手腳發癢。
4.皮膚清潔不幹凈也會產生發癢的情況。
如果出現手掌發紅發癢的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積極治療。
B. 每次洗衣服刷碗手上就起一種疙瘩求根治
你可能是對洗滌靈或洗衣液過敏吧,
所以只要洗衣服洗碗就會這樣。
下次再洗的時候,
你帶上橡膠手套試一試,
如果不再長就是過敏。
C. 神經性皮炎有什麼金方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多發於青壯年,以頸項、肘、骶尾部等皮膚局限性苔蘚樣變伴陣發性瘙癢為特點,故中醫稱之為攝領瘡、牛皮癬、頑癬等。臨床上可分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較常見,常局限於1~2處,表現為局部陣發性瘙癢,搔抓或摩擦後,逐漸出現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紅色圓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較堅實,略帶光澤,久而逐漸融合、擴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膚苔蘚樣變。上覆以少許鱗屑,邊界清楚,乾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發生於頸後及兩側,肘伸側、骶尾部、腘窩、外陰等處也常見。部分患者皮損分布廣泛,稱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風癬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玄參12克,丹參15克,當歸、白芍、茜草、紅花、黃芩、苦參、蒼耳子、白鮮皮、地膚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養血和營,消風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潛陽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紫貝齒、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磁石、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各15克,當歸、首烏、白芍各9克。
【功效】潛陽熄風,養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烏蛇驅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烏蛇、荊芥、防風、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白芷、黃連、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全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全蠍(打)、豬牙皂角、苦參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靈仙12~30克,白鮮皮、黃柏各15克,炒枳殼9克。
【功效】祛風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搜風解毒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土茯苓31克,防風、木通、金銀花、木瓜、薏苡仁、白鮮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金蟬蛻衣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豬苓、防風、蟬蛻各9克,茵陳12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鬱金、蒼術、薏苡仁、大棗各6克。
【功效】祛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四物潤膚飲【來源】《中醫皮膚病診療學》【組成】當歸、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黃、首烏、石斛、鉤藤、玉竹、山葯各12克,沙參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養血潤膚,散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首烏飲【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何首烏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黃12克,熟地黃、當歸各10克,紅花3克,地膚子、白蒺藜、僵蠶、玄參、甘草各5克。
【功效】祛風涼血,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皮癬湯【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20克,當歸、赤芍葯、黃芩、苦參、蒼耳子、白鮮皮、地膚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當歸、防風、知母、苦參、荊芥、白鮮皮、地膚子各10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蟬蛻各6克,生牡蠣30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養血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熟地黃、何首烏各15克,當歸、荊芥、蒼術、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參各12克,炙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養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地黃飲子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各20克,當歸、玄參、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蠶各10克,紅花、甘草6克,靈磁石、生牡蠣各15克。
【功效】養血潤燥,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風癬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15克,玄參、丹參、當歸、白芍、地膚子各10克,紅花、生甘草各6克,苦參、黃芩、蒼耳子、白鮮皮各12克。
【功效】養血潤燥,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烏蛇驅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烏梢蛇、黃芩、金銀花各12克,荊芥、防風、白芷、羌活、連翹各10克,黃連、蟬蛻、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礬23克。
【功效】止癢。
【製法】研勻。
【用法】米醋調擦癬處。
【方二】白硃砂散【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硃砂、雄黃、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硃砂6克。
【功效】止癢。
【製法】為細末。
【用法】以生桐油調搽患處,火烘。
【方三】頑癬方【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川槿皮6克,輕粉1.5克,斑蝥、大楓子各7個。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水2盅煎減半,露1宿。
【用法】蘸塗患處。
【方四】頑癬必效方【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川槿皮120克,輕粉、雄黃各12克,百葯煎4餅,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黃、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為極細末,以陰陽水調。
【用法】敷用。
【方五】秘傳寧癢散【來源】《松崖醫徑》【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紅娘子各7個,斑蝥3個,貝母15克,檳榔2個。
【功效】發泡止癢。
【製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撾破,用鵝翎搽用。
【方六】銀粉散【來源】《瘍科會粹》【組成】輕粉、黃丹、白膠香、瀝青各等份。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為末。
【用法】麻油調,拭後搽用。
【方七】剪刀散【來源】《重訂瑞竹堂經驗方·瘡腫門》【組成】梗樹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個。
【功效】潤膚止癢。
【製法】研細末。
【用法】新汲水調如糊敷患處。
【方八】五黃散【來源】《本草綱目拾遺》【組成】雞心大黃、硫黃、雄黃、姜黃、藤黃各等份。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為細末。
【用法】茶油調塗患處。
【方九】川槿散【來源】《魯府禁方》【組成】斑蝥(去頭足)7個,巴豆(去油)5個,川槿皮9克。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為細末。
【用法】以醋調搽。
【方十】效妙散【來源】《丹台玉案》【組成】雄黃、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礬15克,硫黃(火煅入燒酒煮過,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為細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葯擦。
【方十一】柳光散【來源】《丹台玉案》【組成】斑蝥(去翅足)、大楓子各6克,川槿皮、枯礬、輕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為細末。
【用法】以醋調搽。
【方十二】搽綠葯粉【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硼砂90克,自然銅30克。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為末。
【用法】以黃瓜、茄子皮、生薑蘸葯外用或配成10%軟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來源】《皮膚病方劑葯物手冊》【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細辛3克。
【功效】辛涼止癢。
【製法】諸葯入碗內,上蓋玻璃板,以火加熱,刮下玻璃板下葯混勻。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製成0.5%冰花散酊外塗。
【方十四】頑癬散【來源】《千家妙方》【組成】樟腦0.6克,鉛粉、雄黃、硫黃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隻,全蠍3隻,生草烏1個。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為細末。
【用法】先以新鮮羊蹄草根蘸醋擦患處至紅,濕者撒用,干者香油調塗,日1次。
【方十五】搔癢洗方【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刺蝟皮、枳殼、蛤蟆草(車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濕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劑【來源】《北京市中草葯制劑選編》【組成】透骨草、艾葉各6克,防風、馬齒莧、蒲公英、黃芩、紫花地丁、羌活、獨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製法】將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過濾,塗患處,日2次。
【方十七】雄黃明礬洗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雄黃、明礬、食醋各適量。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前2味為末,加醋調稀糊狀。
【用法】塗患處,日2~3次。
【方十八】爐赤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爐甘石(黃連水飛)、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上葯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處。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內浸泡7日,過濾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葯塗患處。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烏、檳榔、百部、海桐皮、白鮮皮、苦參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膚子、番木鱉、蛇衣、大楓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殺蟲止癢。
【製法】諸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內,浸15~30天,去葯渣。
【用法】用毛刷蘸葯塗患處。
【方二十一】蒸敷酊【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蒼術、黃柏、防風、獨活、苦參、五倍子各30克,大楓子、白鮮皮各60克。
【功效】除濕祛風,止癢。
【製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癢酒【來源】《常見葯物制劑》【組成】白鮮皮、土荊芥、苦參各150克,白酒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製法】前3味為粗粉,加白酒於容器浸漬7~14日,過濾壓榨殘渣,合並濾液和榨液。凈置24小時,過濾,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來源】《瘡瘍外用本草》【組成】斑蝥24克,輕粉、冰片各3克,明雄黃9克。
【功效】潤膚止癢。
【製法】燒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葯1日。
【用法】塗患處,面積不宜大,以3~5厘米為宜,起皰抽出內容物,包紮。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發泡止癢。
【製法】浸泡1周。
【用法】塗患處,起皰抽出內容物,包紮。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來源】《常見病中醫臨床手冊》【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純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製法】土槿皮入酒精內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兌入)、甘油即成。
【用法】塗患處。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來源】《常見病中醫臨床手冊》【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製法】浸泡後濾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癬一號酒【來源】《皮膚科方劑葯物手冊》【組成】白芨、土槿皮、檳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楓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楊酸、苯甲酸。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前5味碎置滲濾器中,另將大楓子仁、斑蝥搗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葯面數厘米浸泡5~7日,最後在滲濾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揚酸、10%苯甲酸攪拌溶解。
【用法】塗患處。
【方二十八】復方蛇床子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將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塗患處,日2次。
【方二十九】復方黃連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黃連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蠍、蜈蚣各5個,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將葯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塗患處,日2~3次。
【方三十】復方斑蝥酊【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斑蝥12個,全蠍16個,烏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癢,軟堅。
【製法】將葯直接浸泡10天,過濾。
【用法】外用日數次。
【方三十一】神經性皮炎葯水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紫荊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黃各31克,斑蝥3克,樟腦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潤膚止癢。
【製法】除雄黃、樟腦外,余葯酒精浸泡20天,過濾去渣,再入雄黃、樟腦。
【用法】搖勻外用。
【方三十二】神經性皮炎葯水二【來源】《全國醫葯產品大全》【組成】羊蹄根、生川烏、生草烏、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鬧羊花、蓽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細辛50克,50%乙醇適量。
【功效】潤膚止癢。
【製法】制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處,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經性皮炎葯水三【來源】《中草葯制劑選編》【組成】生草烏、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細辛各1.5克。
【功效】潤膚止癢。
【製法】研粗粉,入60%來蘇兒200毫升浸泡1周過濾。
【用法】擦患處。
【方三十四】蛇槿酊【來源】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6)
【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參、牙皂、白鮮皮各30克,川椒、大楓子各15克。
【功效】清熱燥濕止癢。
【製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處,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癬水【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土槿皮620克,紫荊皮、苦參、樟腦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隻,蜈蚣30條。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將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並將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濾渣加入樟腦溶化。
【用法】塗於皮損處。
【方三十六】神效癬葯【來源】《飼鶴亭集方》【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檳榔、土槿皮、楓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以燒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楓子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大楓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黃125克,樟腦、白信、輕粉各18克。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先將甲葯入米醋5升內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葯。
【用法】毛刷蘸塗患處。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劑【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全蠍16個,斑蝥12個,皮硝12克,烏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軟堅潤膚止癢。
【製法】將葯醋浸泡1周。
【用法】塗患處。
【方四十】復方紅粉醋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紅粉、樟腦、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適量。
【功效】除濕祛風,殺蟲止癢。
【製法】調和成稀糊狀。
【用法】塗患處,日2~3次。
D. 得了皮炎以後怎樣收縮毛孔
收細毛孔的秘訣
每到夏天,臉上總會因為油脂分泌增加而令毛孔變粗大。多花心思和時間護理,要還原如少女般的粉嫩無瑕,還是有可能的。
☆☆☆ 假如你是乾性或中性肌膚……
中乾性肌膚通常因為護理不當或缺乏正確地清潔及調理,令表皮角化不正常,從而令廢物不易由毛囊排出而堆積在表皮上,導致毛孔粗大。
★ 解決方法:
飲食會影響皮膚的狀態,例如常吃辛辣、油炸食品,易使皮膚燥熱,讓你皮脂分泌旺盛,少吃為妙。此外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以攝取維他命及礦物質,從內到外改善肌膚的素質。
★ 自製收毛孔劑:
菊花潔膚(每周一至兩次)將菊花放在一杯熱水中稍待片刻,然後去除花瓣留下花心,待涼了後再放進冰箱冷藏。使用時以棉花或化妝棉沾濕,用以輕輕的洗臉,能徹底清潔殘留在臉上的化妝品,使毛孔暢通,又能柔軟肌膚。
☆☆☆ 假如你是油性或混合性肌膚……
油性和混合性肌膚的油脂分泌特別旺盛,也因而成為毛孔粗大的主要原因。如處理不當,不單會讓毛孔越來越大,更會令粉刺、青春痘頻生,很是難看。
★ 解決方法:
整張臉都分布著比乾性肌膚更多的油脂腺,所以洗臉時要特別加強在鼻子、前額和下巴處的按摩,將附在臉部及較粗大毛孔上的污垢徹底清潔干凈,帶走多餘的油脂,讓肌膚恢復正常的呼吸。
★ 自製收毛孔劑:
檸檬蜜\+冰水緊膚(每周一至兩次)。洗臉後,用十滴新鮮檸檬汁,半杯蜜糖及三茶匙酵母粉混合後當面膜敷上,酵母能將壞死細胞去除,蜜糖則能潤滑皮膚,而檸檬更可吸收多餘的油脂,十分鍾後再用冰水把面膜洗凈,既能收緊毛孔,亦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肌膚回復光亮。
※ 如何改善粗大毛孔?
毛孔粗大與天生膚質及年齡的增長皆有關聯,通常油性膚質者,因為皮膚分泌旺盛,污垢與皮脂容易堆積於毛孔中,因而使毛孔變得較為粗大。
此外,肌膚的彈性膠原纖維,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松馳,失去原有的彈性與張力,肌膚毛孔也會跟著變大。
成因: 毛孔粗大多由以下四方面的原因造成。
1、污物阻塞。皮膚表皮的老化角質一般都會自然脫落。但如果新陳代謝不利,無法如期脫落,就會使毛孔擴大。
2、擠面皰粉刺過度。皮膚毛囊若積存過多的皮脂,而毛孔又受污物阻塞時,容易產生化膿菌,毛囊容易發炎,致使粉刺越長越多。如果過度地擠壓粉刺,表皮容易受損;另外,真皮沒有再生功能,如果一旦傷害到真皮,就難以修復而留下凹凸疤痕,使毛孔變得粗大。
3、擦刺激性及葯物性化妝品。強力殺菌性或收斂化妝水、消炎品、長期使用會使毛孔阻塞更加嚴重,油脂排泄不出,再得不到適當護理,阻塞會越來越嚴重,毛孔也會更加擴大。
4、天生皮脂分泌特別旺盛的毛孔粗大。一般為特油性膚質,油脂分泌特別旺盛,天生毛孔會比較粗大些,大多分布在鼻周、下巴、額頭部位,而且最容易長粉刺,清潔保養如果做得不徹底不及時,毛孔阻塞皮膚及死細胞越多,毛孔越加擴大。
針對性護理:
1、不要使用含強力消炎、殺菌成分的保養品。這樣的成分非常容易破壞皮膚本質而使皮膚失去抵抗力,使毛細孔阻塞。毛孔越粗,黑色素沉澱的問題越明顯。
2、不要使用鹼性洗面皂或香皂。過強的鹼性成分容易刺激毛孔,並使毛孔變得粗大,表皮也變得乾燥緊綳,容易敏感並生出細小皺紋。
3、加強面膜清潔護理。如果天生毛孔粗大,雖然無法完全改善皮膚的本質,但可以經常做一做面膜清潔護理,防止細菌感染,並避免毛孔更加粗大,更早老化。
E. 艾葉是常見中草葯,艾葉灰有何妙用
患腳氣時可在患處塗抹艾葉灰,會即刻止癢。一般的腳氣,每天多次,堅持幾天就會痊癒,這個方法很靈驗!如果您的腳氣特別嚴重的話,結合艾灸,會有更好的效果。除了治腳氣以外,用於美容、吸濕除味、氧化增肥等等。可以說它的功效也的確是比平常草葯高出那麼一點,最明顯的就是治療兒童的紅屁股症狀,在這點上艾葉灰起到的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但是艾葉灰也有一定的小問題,那就是絕對不能去外面買瓶裝的艾葉灰。那隻是添加的肥料水而已,哪怕對人們的身體無害,但是艾葉灰散發出來的氣味,也是讓常人難以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