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皮膚病病名中西醫對照
第一章 真菌性皮膚病
白禿瘡(白癬)、肥瘡(黃癬)、赤禿(膿癬)、圓癬(體.股癬)、鵝掌風(手癬、慢性手部濕疹、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掌跖角化),腳濕氣(腳癬)、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風(花斑癬)、丹癬(紅癬)
真菌性皮膚病
頭癬:禿瘡、肥瘡、白禿瘡、癩痢頭、白癩痢、蛀發癬
手癬:鵝掌風
足癬:臭田螺、田螺瘡、爛腳丫、腳濕氣
甲癬:灰指甲、雞爪甲
體癬:圓癬、金錢癬、錢癬
股癬:陰癬
花斑癬:紫白癜風、汗斑
疊瓦癬:刀癬
癬菌疹:腳氣瘡
口腔念珠菌病:鵝口瘡、雪口
第二章 球菌性皮膚病
黃水瘡(膿皰瘡)、膿窠瘡(深膿皰瘡)、發際瘡(毛囊炎)、項後肉龜瘡(頸部硬結性毛囊炎)、火珠瘡(禿發性毛囊炎)、時毒暑癤(單純性毛囊炎)、癤(癤與癤病)、熱癤(假性癤腫)、腦疽(項後癰)、面發毒(面部膿皮病)、羊胡瘡(須瘡)、蜂窩組織炎、丹毒(含赤游丹、抱頭火丹、流火)、漏腋/腋癰(化濃性汗腺炎)、暑癤(多發性汗腺膿腫)、沿瓜疔(甲溝炎)、螻蛄癤(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
第三章 桿菌性皮膚病
癘風(麻風)、鴉口陷瘡/流皮漏(尋常狼瘡)、瘰癘(頸淋巴結核)、顏面雀啄形血風瘡(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疣狀皮膚結核、丘疹性壞死性皮膚結核、腓湍疽(硬紅斑)、陰蝕(急性女陰潰瘍)、類丹毒、疫疔(皮膚炭疽)、蟲番蛇癧(瘰癧性皮膚結核)
細菌感染性皮膚病
膿庖瘡:黃水瘡、滴膿瘡、膿窠瘡
癤 :癤、暑癤、熱癤、癤毒、坐板瘡
麻風病:麻風、大麻風、大風、癘風
丹毒:丹毒、赤丹、抱頭火丹、流火
顏面播散性粟粒狼瘡:流皮漏、顏面雀啄
硬紅斑:腓腸發
毛囊炎:發際瘡〔頭後部〕、癤毒
頭部膿腫性穿鑿性毛囊炎:螻蛄串、蟮拱頭
壞疽性膿皮病:蛐蜒瘡、蚯蚓瘺
癰:癰、有頭疽
尋常性狼瘡:流皮漏
皮膚炭疽:疫疔、魚臍疔
類丹毒:類火丹、類赤丹
紅癬、丹癬
瘰癧性皮膚結核:蟠蛇癧、鼠瘺
第四章 病毒性皮膚病
熱瘡/熱氣瘡(單純皰疹)、蛇串瘡(帶狀皰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瘡(尋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傳染性軟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兒急疹)、風痧(風疹)、手-足-口病、傳染性紅斑、副猩紅熱、擠奶員結節、線瘊(絲狀疣)
病毒感染性皮膚病
帶狀皰疹:緾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火帶瘡
風疹:風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瘡
尋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瘡、疣瘡、刺瘊
傳染性軟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單純皰疹:熱瘡、熱氣瘡、火燎瘡
扁平疣:扁瘊
皰疹樣濕疹:痘風庖
幼兒急疹:小兒發痧
傳染性紅斑:丹痧
第五章 動物性皮膚病 疳瘡(疥瘡)、雞癩毒(蟎皮炎,含沙蟎、鼠蟎、禽蟎)、刺胞皮炎、隱翅蟲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蟲皮炎、松毛蟲皮炎、糞毒(鉤蟲皮炎)、鴨怪(禽類、血吸蟲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蠍螫傷、囊蟲病(或皮膚豬囊蟲病)、皮下蠅疽病、絲蟲病、蟯蟲病
寄生蟲及昆蟲性皮膚病
疥瘡:乾疥、濕疥
蟲咬皮炎:毒蟲咬傷
禽類血吸蟲尾蚴皮炎:鴨怪、鴨屎風
蟯蟲病:穀道癢
鉤蟲皮炎:類毒塊
隱刺蟲皮炎:蟲毒瘡
第六章 接觸性皮炎與濕疹
接觸性皮炎、濕瘡(濕疹)、月蝕瘡(耳後間隙性濕疹)、濕毒瘡(淤積性濕疹)、四彎風(遺傳過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風毒(傳染性濕疹樣皮炎)、走皮趨瘡(頭部脂溢性濕疹)、粉花瘡(化妝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瀝青瘡(瀝青皮炎)、臍濕瘡(臍部濕疹)、窩瘡(手足濕疹)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濕疹:浸淫瘡(全身性)、旋耳瘡(耳部濕疹)、乳頭風(乳房濕疹)、綉球風(陰囊濕疹)、四彎風(肘、腘窩濕疹)、蝸瘡(手部濕疹)、陰濕瘡(外陰濕疹)
嬰兒濕疹:奶癬、胎斂瘡
蕁麻疹:癮疹、鬼紋疙瘩
丘疹性蕁麻疹;、水疥、水皰濕瘍、細皮風疹
接觸性皮炎:漆瘡、膏葯風、馬桶癬
葯物性皮炎:中葯毒
尿布皮炎:湮尻瘡
水田皮炎:水漬瘡
第七章 職業性皮膚病
工業性皮膚病、農業性皮膚病(含稻田皮炎.麥收皮炎.農葯皮炎等)、其它職業性皮膚病(含油彩皮炎 漆過敏皮炎等)
第八章 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
癮疹(蕁麻疹)、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症)、水疥/土風瘡(丘疹性蕁麻疹)、赤白游風(血管性水腫)、色素性蕁麻疹
皮膚血管性皮膚病
結節性紅斑:瓜藤緾、梅核丹
過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血風瘡、血疳
紅斑性肢痛症:血痹、濕熱羈絆症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
第九章 葯毒(葯疹)
第十章 瘙癢性皮膚病
風瘙癢(瘙癢症)、攝領瘡(神經性皮炎)、粟瘡(癢疹)、頑濕結聚(結節性癢疹)、妊娠性癢疹、皮痛、人工皮炎
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攝領瘡、頑癬
皮膚瘙癢症:癢風、血風瘡、風瘙癢、陰癢(外陰瘙癢)、逸風瘡(老年瘙癢)
癢疹:粟瘡
結節性癢疹:馬疥、頑濕聚結
第十一章 紅斑及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貓眼瘡(多形性紅斑)、毒性紅斑 附:酒紅斑、環狀或圖狀紅斑、口周紅變病、口周皮炎、慢性移行性紅斑、急性熱病性嗜中性白細胞增多性皮病、粘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月經疹、白匕(銀屑病)、副銀屑病、風熱瘡(玫瑰糠疹)、紫癜風(扁平苔癬)、剝脫性皮炎、脫屑性紅皮症、線狀苔癬、光澤苔癬、硬化萎縮性苔癬、進行性指掌角皮症、蟲斑(單純糠疹)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白疕、松皮癬、干癬、蛇風
玫瑰糠疹:風熱瘡、母子癬、血疳
多形紅斑:貓眼瘡、血風瘡、雁瘡
毛發紅糠疹:狐尿刺
掌跖角化病:手足發胝
扁平苔蘚:紫癜風
汗管角化症:鳥啄瘡
剝脫性皮炎:胎赤、溻皮瘡
連圈狀秕糠疹:遠山
第十二章 物理性皮膚病 日曬瘡/曬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花癬(春季皮炎)、痱瘡(痱子)、夏季皮炎、凍瘡(中西同名)、雞眼(中西同名)與胼胝、皸裂瘡、摩擦性苔癬樣疹、汗淅瘡(擦爛紅斑)、射線皮炎、褥瘡、猢猻疳(尿布皮炎)、紅花草瘡(植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癮疹(環狀紅斑)
物理性皮膚病
痱子:痱瘡、熱痱、痱毒
凍瘡:凍風、凍瘡
寒冷性多性紅斑:寒瘡
日光性皮炎:日曬瘡
火激紅斑:火斑瘡
手足皸裂:皸裂瘡
雞眼:雞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腳墊
植物日光皮炎:紅花草瘡
第十三章 角化性與萎縮性皮膚病
蛇皮癬(魚鱗病)、掌跖角化病、毛發角化病、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症、毛發紅糠疹、毛囊角化症、鱗狀毛囊角化症、鳥啄瘡(汗管角化症)、進行性指掌角皮症、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更年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膚萎縮、斑狀萎縮、萎縮紋
第十四章 血管性皮膚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過敏性紫癜,暴發性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皮膚結節性血管炎、瓜藤纏(結節性紅斑)、脈痹(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無脈(栓塞性靜脈炎)、靜脈曲張、脫疽(閉塞性血栓性動脈炎)、附:脫腳傷寒(動脈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病)、蚰蜒瘡(壞疽性膿皮病)、化膿性肉芽腫、雷諾氏病、紅斑肢痛症、網狀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第十五章 營養代謝性皮膚病和脂肪組織疾病
維生素缺乏病(含維生素A缺乏病,核黃素缺乏病,菸酸缺乏病)、胡蘿卜素血症、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皮膚黃色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腫、硬腫症、腸病性肢端皮炎、痛風、結節性脂膜炎
內分泌、代謝和遺傳性皮膚病
皮膚澱粉樣變:頑癬
魚鱗病:蛇皮癬、蛇身
硬腫病:肉痹
第十六章 結締組織病
紅蝴蝶瘡(紅斑狼瘡)、鬼臉瘡(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肌痹(皮肌炎)、皮痹(硬皮病)、混合結締組織病、其它結締組織病、噬酸性筋膜炎、化學物質及葯物引起的硬皮樣改變、乾燥綜合征
結締組織及有關免疫性皮膚病
紅斑狼瘡:鬼臉瘡、紅蝴蝶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皮肌炎:肌痹
白塞氏綜合征:狐惑病
乾燥綜合征:燥毒
結節性多動脈炎:脈痹
成人硬腫病:肉痹
第十七章 大皰性皮膚病
天皰瘡(中西同名)、尋常性天皰瘡、增殖性天皰瘡、落葉性天皰瘡、紅斑性天皰瘡、皰疹樣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皰瘡、火赤瘡/蜘蛛瘡(皰疹樣皮炎)、登豆瘡(皰疹樣膿皰病)、王爛瘡(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掌跖膿皰病、鏇指疳(連續性肢端皮炎)、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大庖性皮膚病
天庖瘡:天庖瘡、火赤瘡
類天庖瘡:天庖瘡
大庖性表皮鬆解症:天庖瘡
庖疹樣皮炎:火赤瘡
庖疹樣膿庖瘡:熱病庖瘡
第十八章 皮膚附屬器病 肺風粉刺(尋常性痤瘡)、鼻赤(酒渣鼻)、白屑風(皮脂溢出)、面油風(脂溢性皮炎)、發蛀脫發(脂溢性脫發)、白皮徒(石棉狀糠疹)、黃汗/血汗(色汗症)、無汗症、狐臭(臭汗症)、油風(斑禿)、發不生(假性斑禿)、早禿、白發、汗皰疹、大汗腺癢疹、粟丘疹、甲營養不良、嵌甲
皮膚附屬器疾病
痤瘡:肺風粉刺、面庖
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風
斑禿:油風、鬼剃頭
酒渣鼻:酒糟鼻
腋臭:體氣、狐臭、體臭
色汗症:黃汗、血汗
汗庖症:螞蟻窩
脂溢性脫發:發蛀脫發
多汗症:汗症
第十九章 色素性皮膚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塵/黧黑斑(黃褐斑)、瑞爾黑變病、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征、白駁風(白癜風)
色素性皮膚病和粘膜疾病
白癜風:白駁風、白斑
黃褐斑:黧黑斑、面塵、黧黑〔〕
雀斑:雀斑、面〔〕
黑變病:黧黑斑、面塵
色素痣:黑痣、黑子
文身:文身、刺花
皮膚異色症:紫白癲風、〔〕
女陰白斑病:陰癢、陰瘺、陰蝕
急性女陰潰瘍:陰蝕瘡、陰蝕
唇炎:唇風
龜頭炎:袖手疳
女陰萎縮:陰瘺
第二十章 粘膜疾病 唇風(剝脫性唇炎)、繭唇(腺性唇炎)、馬嚼子瘡(口角炎)、口瘡(阿弗它口炎、復發性口瘡)、花斑舌(地圖舌)、鏡面舌(舌炎)、袖口疳(龜頭炎)、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滲出性紅斑)、口疳(皰疹性口炎)、鵝口瘡(白色念珠菌病)、走馬疳(壞疽性口炎)、口吻瘡(核黃毒缺乏性口角炎)、風赤瘡痍(眼瞼濕疹)、瞼弦赤爛(瞼沿炎)
第二十一章 皮膚腫瘤 良性皮膚腫瘤:痣(痣細胞痣)、線形表皮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腫)、皮樣囊腫、蟹腳腫(瘢痕疙瘩)、皮膚纖維瘤、皮贅、脂肪瘤、血瘤、赤疵(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海棉狀血管瘤、血痣(櫻桃樣血管瘤)、血管角化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陰囊型血管角化瘤、氣瘤(神經纖維瘤)、青斑(眼上齶青色斑、眼上齶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結節性硬化、汗管瘤、粉瘤、多發性脂囊瘤;癌前期皮膚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箭(皮角)、增殖性紅斑;惡性皮膚腫瘤:皮膚原位癌、乳疳(濕疹樣癌)、基底細胞癌、翻花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素瘤、蕈樣肉芽腫
皮膚腫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疤痕增生:肉龜瘡、蟹足腫、鋸痕症
濕疹樣乳頭癌:乳疳
鱗狀細胞癌:翻花瘡、
基地細胞癌:翻花瘡、惡瘡
神經纖維瘤:瘤贅
淋巴管瘤:足腫
皮脂腺囊腫:脂瘤
皮角:腦濕
脂肪瘤:痰核
第二十二章 性傳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瘡(梅毒)、臊疣(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軟下疳(中西同名)、性病性淋巴肉芽腫、腹股溝肉芽腫、陰慝(泌尿生殖器滴蟲病)、愛滋病、郁病(性病恐怖症)
肉蛆(皮膚蠅蛆病)、冷流腫(成人硬腫病)、頰瘍(放線菌病)、席瘡(褥瘡)、骨羨瘡(痙攣性瘙癢症)
性傳播疾病
艾滋病:瘟毒、虛癆、瘟病、瘟疫
梅毒:霉瘡、楊梅瘡、廣疳、疳瘡
淋病:膏淋、熱淋、勞淋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熱淋、勞淋
尖銳濕疣:臊疣、臊瘊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陰癢
滴蟲性陰道炎:陰癢
細菌性陰道炎:陰癢
陰虱:陰虱瘡
軟下疳:妒精瘡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橫痃、魚口、便毒
腹股溝肉芽腫:橫痃、魚口、便毒
生殖器皰疹:陰瘡、熱瘡
皮 膚 科
帶狀皰疹 蛇串瘡、蛇丹、纏腰火丹
尋常疣 疣目、千日疣、枯盤箭
扁平疣 扁瘊
傳染性軟疣 鼠乳、水瘊
尖銳濕疣 臊疣
膿皰瘡 黃水瘡、滴膿瘡、膿窩瘡
手癬 鵝掌風
足癬 腳濕氣、臭田螺
甲癬 灰指甲
趾甲癬 灰趾甲
神經性皮炎 攝領瘡、牛皮癬、頑癬
蕁麻疹 癮疹、風疹塊
結節性癢疹 頑濕結聚
銀屑病 白疵、白殼風
斑禿 油風脫發
脂溢性皮炎 面游風
尋常痤瘡 粉刺
葯物性皮炎 葯毒、膏葯風
日光性皮炎 日曬瘡
扁平苔癬 紫癜風
多形性紅斑 貓眼瘡、雁瘡
結節性紅斑 瓜藤纏
盤狀紅斑狼瘡 紅蝴蝶瘡、蝴蝶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 蝶瘡流注
白塞病 狐惑
白癜風 白駁風
㈡ 銀屑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銀屑病常見問題有哪些啊
尋常性銀屑病臨床表現為紅斑、丘疹、斑塊、鱗屑或炎症浸潤充血,自覺有點輕微的癢或不伴有癢關節病型銀屑病主要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膿皰型銀屑病出現無菌性的膿皰,融合或不融合,自覺發燒、睏倦、四肢無力,部分容易合並感染的症狀紅皮病型銀屑病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的潮紅,部分或大量的鱗屑,並伴有脫水、休克,甚至發生的症狀。
㈢ 剝脫性皮炎常識
1.剝脫性皮炎注意事項有哪些
水皰階段應以收斂、止癢為主,可用中葯膚康潔塗液外搽,也可用10%明礬溶液浸泡。
脫皮階段以外用葯保護新生長的表皮,可以膚康潔軟膏外塗。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治療?脫皮較嚴重或反復發作者,可配中葯,將上方加水後煎煮服用。
一般情況下3-5劑即可見效。皮膚乾燥角質增厚有小裂口的患者,可採用保濕防裂的「膚康美軟膏」外搽。
另外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治療注意不要去撕脫尚未完全剝離的角質層,以免引起疼痛或流血。維生素C注射液搽塗患處,每日2次,3天一個療程。
對皮損的恢復有較好的效果。先將手洗干凈,待稍干後,用維生素C注射液倒人手掌內,然後雙掌將葯液擦勻,待葯液干後發白時洗掉。
㈣ 牛皮癬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牛皮癬的臨床症狀
1、初發為針頭至扁豆大的炎性扁平丘疹,逐漸增大為錢幣或更大淡紅色浸潤斑,境界清楚,上覆多仔顫層銀白色念蘆敗鱗屑。輕輕刮除表面鱗屑,則露出嘩斗一層淡紅色發亮的半透明薄膜,稱薄膜現象。再刮除薄膜,則出現小出血點,稱點狀出血現象(即Auspitz現象)
2、本病的發展過程中,皮損形態可表現為多種形式。急性期皮損多呈點滴狀,鮮紅色,瘙癢較著。靜止期皮損常為斑塊狀或地圖狀等。消退期皮損常呈環狀、半環狀。少數皮疹上的鱗屑較厚,有時堆積如殼蠣狀。
3、皮損可在身體任何部位對稱性發生。好發於肘、膝關節伸側和頭部。少數病人指(趾)甲和粘膜亦可被侵。
㈤ 皮膚脫皮什麼原因
皮膚脫皮什麼原因
皮膚脫皮什麼原因,冬季來臨之際,尤其是我國北方氣候寒冷,空氣濕度較低,尤其是乾性皮膚人群,寒冷、風塵等因素都會使皮膚變得乾燥,下面看看皮膚脫皮什麼原因。
皮膚脫皮什麼原因1
皮膚脫皮常見因皮膚乾燥引起,其次,可能與特應性皮炎、濕疹以及皮膚營養不良等因素相關。
冬季來臨之際,尤其是我國北方氣候寒冷,空氣濕度較低,尤其是乾性皮膚人群,寒冷、風塵等因素都會使皮膚變得乾燥,出現皮膚脫皮的表現,這種可以通過防曬、保濕使用凡士林潤膚乳、身體乳等可緩解症狀。
特應性皮炎及濕疹也是皮膚乾燥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皮膚乾燥明顯可呈魚鱗病樣表現。患者多合並有過敏性體質,合並其他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等
當皮膚營養不良,尤其是過於控制體重人群,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表現出皮膚彈性下降,出現角質層退化脫皮的現象,那麼此時應該合理健康的飲食,補充營養物質、維生素,及時飲水,補充機體水分等。
當皮膚脫皮症狀加重時,應及時就診,及早控制病情。
皮膚脫皮的原因很多,主要看脫皮的部位、面積大小,以及是局部脫皮還是全身脫皮,患者是否就是乾性皮膚。如果患者僅僅是面部脫皮,可以考慮面部皮炎。面部皮炎可以是過敏性的,如陽光過敏、化妝品或護膚品過敏,外用含有激素的化妝品等等導致的激素依賴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等,都可以表現面部皮膚乾和脫皮。四肢伸側,尤其是小腿伸側皮膚干,
脫皮,多考慮皮膚乾燥或乾性濕疹。全身皮膚干,脫皮,臨床多考慮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或洗澡洗得過度,皮膚過干導致的皮膚脫皮。如伴有炎症性損害的,考慮銀屑病、紅皮病、毛發紅糠疹等紅斑脫屑性皮膚病。伴有內科疾病,例如尿毒症、糖尿病的患者,也可以表現皮膚乾和脫皮。葯物過敏,也可以表現皮膚潮紅和脫皮等等。因此建議患者到醫院,請皮膚科醫生給予明確的診斷和合理治療。
皮膚脫皮的主要原因,具體如下:
1、部分患者嚴重疾病後皮膚脫皮,屬於機體免疫力下降的一種反應;
2、部分患者出現皮膚病,如剝脫性皮炎,痊癒以後也會出現脫皮現象;
3、部分患者手足如果出現角化性濕疹,可表現為脫皮,屬於一種特殊類型濕疹,需要給予抗過敏治療;
4、部分患者在季節交替時出現脫皮,稱為剝脫性角質松解症。屬於患者對環境、氣候的一種不耐受反應。
脫皮在醫學上叫做鱗屑,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的原因就是因為皮膚存在炎症反應,導致表皮的代謝更替加速,就會有很多肉眼可見的角化不全的表皮細胞脫落,成為肉眼看得見的脫皮。很多常見的皮膚病,比如皮炎、濕疹等,在恢復期往往會出現比較明顯的鱗屑脫落的現象。
另外還有一些皮膚病本身就是以鱗屑、脫皮為特徵,比如紅斑鱗屑性皮膚病、銀屑病、玫瑰糠疹、白色糠疹等,都會有比較明顯的脫皮。如果是全身性的脫皮,醫學上叫做剝脫性皮炎,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皮膚疾病,可以由銀屑病或者葯物過敏甚至腫瘤引起。
皮膚脫皮什麼原因2
皮膚脫皮的原因較多,可能為新陳代謝的過程,人的皮膚從基底細胞層出生到表皮脫落1個周期是28天,時時刻刻皮膚都在進行新陳代謝,所以皮膚脫皮數量不多時,可能是正常皮膚代謝的過程。
如果皮膚脫皮較為明顯,有的老年人比如在冬季皮膚脫屑很明顯,可能是皮膚特別乾燥所致,可以外用潤膚霜;還有的人表現為雙手掌的部位脫皮特別明顯,則可能為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出汗比較多皮膚脫皮。脫皮的原因比較多,需要分部位、年齡段、以及是否有手足多汗等情況。
比較嚴重的脫皮,如有的人葯物過敏引起重症葯疹,可以全身大面積的脫皮,可能是口服葯物引起的副作用,是比較嚴重的一種。
脫皮可以見於全身很多部位,主要是手部、腳部、面部、嘴唇。不同部位發生的脫皮,引起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也稍有不同。單純性或者季節性的皮膚脫皮,一般可以自愈,不需要特殊治療。由其他感染或者全身性皮膚病導致的脫皮,則需要對症治療。一般來說,臨床上常見的引起皮膚脫皮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剝脫性的.角質松解症。為掌跖部的角質剝脫性皮膚病,常伴出汗不良。
二、手癬、足癬。是由於癬菌侵犯掌跖間表皮所引起的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三、氣候乾燥、微量元素缺乏、偏食、勞累、不注意局部衛生等,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皮膚脫皮。另外,經常缺水的人肌膚會變得十分的乾燥,也可以導致脫皮症的出現。挑食偏食的人,身體容易出現異常,體內的維生素攝入量不足也會導致皮膚出現問題。
皮膚脫皮的原因有:
1、過敏、脂溢性皮炎、使用含有激素的葯物等都會造成皮炎造成脫皮。
2、四肢和身體軀干脫皮多半是因為銀屑病。
3、真菌感染造成手癬、腳癬。
4、體內缺乏維生素c。
5、不愛喝水,體內缺水。
皮膚脫皮什麼原因3
一、乾性皮膚
本身是乾性皮膚的MM就要從自身下手,及時為肌膚補充足夠的水分,堅持做好肌膚的保濕工作。如堅持使用保濕化妝品,經常敷保濕面膜等等。
二、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開始老化,其保濕作用和屏障功能逐漸減弱,天然保濕因子含量減少,這就使得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減少,從而引起皮膚乾燥甚至脫皮。建議使用合適的保濕化妝品或者具有延緩衰老的化妝品或保健品。
三、皮膚病變
某些皮膚病如銀屑病、魚鱗病等發生病變最容易造成皮膚脫皮。建議積極治療皮膚疾患,以免加重。
四、氣候和環境
乾燥寒冷的氣候使得環境中濕度較低,如秋冬季,這是皮膚乾燥脫皮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人們長時間使用洗衣粉、肥皂、洗潔精等洗滌劑及酒精等有機溶劑,使得人的皮膚遭受化學因素的侵害;長時間的空調環境也是的皮膚自身濕度下降,變得乾燥。
㈥ 皮炎的幾種分類是什麼
皮炎的分類:
1.神經性皮炎:本病中青年多見,先有劇烈瘙癢,後有皮損;皮疹為扁平丘疹,苔蘚樣變,無滲出;皮疹多發於頸部、四肢伸側、腰氐部、腘窩、外陰;病程慢性,常反復發作。
2.異位性皮炎:成人期皮損可類似播散性神經性皮炎,但有嬰兒期濕疹史、家族遺傳過敏史、皮膚白色劃痕症陽性等其他臨床特點。
3.特應性皮炎:最初病損多為面頰部,初起時為散發或群集的小紅丘疹或紅斑,逐漸增多,並可見小水皰、黃白色鱗屑痂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瘙癢劇烈。慢性表現為乾性、較大、較隆起的棕紅色丘疹和粗糙而帶皮屑的棕褐色苔癬樣變,可融合成片。經過搔抓,常有少許滲液、表皮剝脫及抓痕。
4.夏季皮炎:初起時皮損為針尖大小紅斑、丘疹,因瘙癢搔抓後可出現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色素沉著,無糜爛及滲液,好發於成年人的四肢伸側。當氣溫下降時病情明顯好轉,並可自愈,病情與氣候明顯有關。
5.異位性皮炎有時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出現。嬰兒可出現皮膚潮紅、滲液,面部、頭皮、尿布區域、手、臂、足或腿部出現結痂的皮疹。通常在3~4歲時,皮炎消失,但常常復發。年齡稍大的兒童和成年人皮疹常出現(或復發)在一個或幾個部位,特別是在上臂、肘窩或窩。皮疹的顏色、程度和部位因人而異,但都有瘙癢。
6.脂溢性皮炎:皮疹初起為毛囊口周紅色小丘疹,漸發展融合成黃紅色斑片,上覆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由於病變發生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略有差別。嬰兒脂溢性皮炎常於出生後1~3個月發病,前頭頂或整個頭皮可覆滿厚薄不等油膩性灰黃色或黃褐色痂屑,可累及眉區、鼻唇溝、耳後等處,微癢。一般在3~4周內痊癒,若持續不愈,常並發感染或異位性皮炎。
7.日光性皮炎:是由日光誘發的一種遲發性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臨床表現為多形性皮疹可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苔蘚樣變,常以某種皮疹為主。
8.念球菌性皮炎:多發於皮膚皺褶部如腹股溝,肛周臀裂部,腋窩,女性乳房下皮膚,也可發於龜頭包皮內和大小陰唇,指甲溝和口角等處。皮疹多呈局部皮膚潮紅,輕度腫脹,表面可糜爛,分泌物有異臭味。有時也可呈乾燥,脫屑。小兒念珠菌性皮炎還常累及軀干,頸部皮膚,呈廣泛密集紅色斑丘疹,外觀似熱痱。可同時侵犯口腔或外陰粘膜,常有乳酪樣分泌物呈假膜狀。
9.蚊蟲叮咬型皮炎:是被蟲類叮咬,接觸其毒液或蟲體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較為常見的害蟲有跳蚤、虱類、蠓、刺毛蟲、飛蛾、蚊、臭蟲、蜂等。會出現紅斑、丘疹、風團等症狀,嚴重的可出現水皰或大皰,在蜇咬部位可見到瘀點或水皰。
10.激素依賴性皮炎:是因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質類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乾燥脫屑、萎縮、萎縮紋、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痤瘡、色素沉著異常、酒渣鼻樣皮炎、口周皮炎、光過敏、多毛、不易辯認的癬,魚鱗病樣變化等繼發症狀等。局部有明顯自覺瘙癢或灼熱感。
怎麼辦呢?
1、過敏性皮炎吃蜂膠
因為蜂膠中的類黃酮物質可清除自由基,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蜂膠還能使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顯著提高。另外,蜂膠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是很強的抗氧化劑。
2、過敏性皮炎吃什麼好
2.1、胡蘿卜
胡蘿卜中的β-胡蘿卜素能有效預防花粉過敏症、過敏性皮炎等過敏反應。
2.2、蜂蜜
常喝蜂蜜有助遠離傷風、瘙癢、咳嗽等季節性過敏症狀。蜂蜜能夠預防過敏的原因在於其中含有微量的蜂毒。蜂毒是蜜蜂體內的一種液體,在臨床上被用於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此外,蜂蜜里還含有一定的花粉粒,常喝會對花粉過敏產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2.3、金針菇
經常食用金針菇有利於排除體內的重金屬離子和代謝產生的毒素和廢物,有效增強機體活力。金針菇菌柄中含有一種蛋白,可以抑制哮喘、鼻炎、濕疹等過敏病症,健康人也可以通過吃金針菇來加強免疫功能。
2.4、紅棗
學者研究發現,紅棗含有大量的抗過敏成分環磷酸腺苷,過敏體質的人每次取5-10顆紅棗嚼食,每天吃2-3次即可起到預防作用。而且對已經發作的各種過敏性疾病,都可食用紅棗進行輔助治療,食法同上,需要注意的是持之以恆。
3、過敏性皮炎不能吃什麼
3.1、在生活當中最好不要吃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牛奶,雞蛋等高熱量的;其次就是海產類食物,就是魚,蝦,蟹等,平時蔥,蒜,羊肉等致使過敏或者屬於過敏體質的都避免或者少吃,有時因為一些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給孩子補充充足的營養,這時就要注意了,因為有些孩子是過敏性皮膚可能對於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過敏的,所以需要注意不要過多攝取。
3.2、不能吃辛辣或者油炸的食物,主要以清淡的為主,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減少過敏的現象發生。
3.3、不能夠吃燒烤。因為燒烤是對敏感肌造成破壞最大的,其能使敏感肌容易缺水,煎炸食物也不能吃,日常也少或者避免不喝酒。
值得選擇注意:1看有效成分含量,是否有不良添加劑;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售後有保障。
㈦ 皮炎有哪些
皮炎是一復個非常寬制泛一個概念,臨床上往往一些接觸性皮炎、神經性皮炎以及一些濕疹等都屬於皮炎一個范疇,它往往臨床特點根據不同具體疾病是不一樣的。
對於皮炎治療,我們知道它基本上是由過敏造成,被糜爛滲出時往往容易繼發感染,所以說沒有個體化治療,在抗過敏同時,如果仍然伴有感染的症狀,要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
臨床上我們應該加以區分疾病具體為哪一種類型,更有利於我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