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每當換季時皮膚就發癢,平時應該多吃些什麼
皮膚會變得乾燥和癢。預防皮膚乾燥,平時多吃陰潤肺,如芝麻、蜂蜜、蔥、大蒜等刺激性食物盡量少吃。
堅持防曬的人認為防曬是夏天的事。事實上,秋冬早晚都很涼爽,但中午我們仍然感到陽光的熱,帶雨傘出去或塗上有防曬霜的防曬霜對皮膚有好處。做好面部、頸部皮膚管理,用適合自己皮膚的洗面奶去除污垢,去除表皮上的MOIN化妝品污垢,保護皮膚的呼吸功能,對臉部、頸部進行深層、緩慢的按摩,改善皮膚血液循環,使用營養、活性強的面膜,用營養外層皮膚塗抹奶油,保持表皮細胞水分,手部皮膚的好壞在勞動後護理,特別是乾燥的季節。
經常洗手,經常塗抹保濕霜,晚上睡覺前洗手後塗抹營養霜,雙手相互按摩,皮膚就會越來越柔軟。
㈡ 全身皮膚瘙癢應該怎麼辦
夏天來了,可討人厭的皮膚瘙癢隨之也來了。那麼,全身皮膚瘙癢怎麼辦呢?不如跟著我一起來學習全身皮膚瘙癢的相關治療吧!
全身皮膚瘙癢的治療
1.風熱型 由感冒發熱引起,病毒破壞組織,導致皮膚瘙癢。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2.濕熱型 如喜歡吃冰涼食物,導致濕熱下行,引發腿部瘙癢。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用一些清熱祛濕的葯物,如藿香、板藍根、金銀花等,可達到緩解皮膚瘙癢的目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少吃涼性食物。
3.閉塞型 皮膚閉塞不通,致使津液無路外泄、積聚濕氣而導致瘙癢。可以用桂枝湯系列治療,如葛根湯、青龍湯、桂枝加黃芪湯以調和營衛氣血。
夏天皮膚瘙癢的治療
第一、用溫水常洗澡(洗浴水不要過燙,有些人由於皮 膚 瘙 癢就喜歡用熱水燙,認為這樣就不癢了),特別是大汗後要保持皮膚潔凈,防止大汗後用冷水洗身。
第二、洗澡時間不宜過長。不宜使用肥皂。因為肥皂屬鹼-性,會使皮脂流折更嚴重,建議使用有護膚、滋潤成分的中-性浴液。有些老人不清楚皮膚的原因,錯誤地選用鹼-性的硫 磺 皂、殺菌皂、硼 酸 皂等。其實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只會讓原有的瘙 癢更加嚴重。
第三、飲食調節:多喝水,多吃水果、黃豆製品、蔬菜等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對海鮮、腌臘、鵝、筍、花生、腐乳之類食品,都要適當限制地食用。
第四、注意空調溫度,保持體內透達,防止風寒阻於表皮。第五、夏天工作、生活不要過度緊張,以免因神經緊張而引發皮-膚-病。
關於治療 方法 ,使用中葯治療是最好的,可以塗抹純中葯的蘆薈消炎霜,里邊含有蘆薈、荷葉等成分,治療瘙癢效果明顯。有時間的話,可以自製湯劑制首烏、生龍骨、生牡蠣各20g,龍眼肉、茯神、炒棗仁、當歸、秦艽各10g,蟬蛻、胡麻仁各8g,大棗4枚,炙甘草5g。水煎,每日1劑,2次服。
輕松解決皮膚瘙癢問題
瘙癢是很多皮膚病的一種自覺症狀。如果皮膚看上去好好的,沒有起疹子,也沒有顏色變化,而只是感覺瘙癢,這就叫瘙癢病。皮膚乾燥是瘙癢病的主要誘因。
冬季皮膚多瘙癢,我們的皮膚,除了手腳掌和黏膜,都分布有皮脂腺,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給皮膚覆蓋一層薄薄的脂膜。脂膜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抵抗細菌對皮膚的侵襲,還能幫助我們有效地減少皮膚水分的蒸發,保持皮膚的濡潤。有人做過實驗,有完整脂膜保護的皮膚和除去脂膜保護的皮膚水分蒸發量相差75倍!在冬天,皮脂分泌減少,脂膜對皮膚的保護作用減弱,人體皮膚水分蒸發快,容易乾燥而引發瘙癢病。
㈢ 皮膚瘙癢的治療
如果出現了某些疾病症狀,皮膚瘙癢日久不愈,乾燥脫屑,您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您還可以這樣做:
冬季瘙癢,可酌情李斗舉服用硃砂安神丸或補心丸。
夏季瘙癢可以疏風消腫,清熱除濕、養血潤燥等為原則,用消風散治療,有良好的療效。
消風散方葯組成:蛇床子、五加皮、當歸各25克,蟬衣、葛根、鉤藤、黃芪各15克,丹皮、升麻、柴胡各10克,木賊草、忍冬藤各20克,車前子(包煎)、茯神、麥冬、天麻銷乎各1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姜、棗為引。水煎服2次,每日1劑。
用抗組織胺類葯物、鎮靜安定葯。如撲爾敏、賽庚啶、定其敏、異丙嗓、安定、安泰樂等。
用鈣劑靜脈注射如3%氯化鈣或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靜脈注射,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氨茶鹼由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滴注量為0.1~0.5克,可保持1~12小時的止癢作用。
選生地、制首烏、麥冬、花粉各15克,桑皮、當歸、防風各12克,蘆根、雞血藤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曰1劑。
若老年外陰瘙癢,中醫認為為血虛風燥、脾虛濕盛所致,可用蒼耳子根葉50克,加水煎湯內服外用,一半內服,一半外洗,每日1劑。
採用苦參30克,白蘚皮20克,蛇床子20克,地膚子20克,黃柏15克,川椒15粒,明礬6克,加水至4000毫升,煎40分鍾,先用蒸氣熏,待葯液溫度不燙手時,泡洗外陰10分鍾,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哪碧,連用2個療程可治外陰瘙癢。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治療期間應忌飲酒及辛辣熱燥食物。
㈣ 皮膚瘙癢老不好中醫1個養血解毒方,幫你辨證調理,擺脫瘙癢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人體最大器官的皮膚也逐漸衰老,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皮膚瘙癢是這一類人群的高發病,據統計,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瘙癢性疾病,發生率高達40.7%,該病已成為困擾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而且,這是一種全身性的瘙癢病,患者全身各處均可發病,不同人瘙癢程度不盡相同,但多數人自覺劇烈瘙癢,尤其是夜晚時瘙癢更甚,影響日常的睡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時,自認為是不衛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結果越洗越癢,越癢越抓撓,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這提示著身體 健康 出現問題了。
關於皮膚瘙癢的論述,在祖國醫學中有較為詳盡的經驗積累,《黃帝內經》曰:「虛邪之熱也……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指出體虛感受外邪是導致皮膚瘙癢的重要原因。
而歷代醫家更有「風盛則癢,無風不作癢」一說,認為瘙癢的發生多與感受風邪有關。曾有學者收集從1988年至2019年關於皮膚瘙癢的中醫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也發現,在瘙癢致病因素中,以「風」最為多見。
中醫認為,風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氣之一(其他五種邪氣分別為寒、暑、濕、燥、熱),風邪具有向上、發散的特點,屬於陽邪,而風邪致病,首先傷表衛,客於肌膚則為瘙癢,故此瘙癢性皮膚病的病位也都是在體表。正如《內經》所記載:「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
這是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停留於人體體表,從而引起的皮膚瘙癢,而風邪容易夾雜其他的邪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講:「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比如風夾寒、濕、熱等邪氣,導致病因復雜多變,這也是很多患者瘙癢頑固、難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除了外風之外,還有內風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癢性皮膚病中,更與內風的關系密切,而引起皮膚瘙癢的內風常見有血虛、血燥、血瘀、血熱、熱勝化火,其中,在老年群體中,以肝血虧虛為主。
這一點,在《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記載:「癢風……肝家血虛,燥熱生風。」老年人肝血虧虛,一則無以涵養肝體,致肝風內動;二為血不足,以致血不養膚,該證型的患者常表現為皮膚乾燥、皮屑較多、全身瘙癢,多在夜間加重,難以忍受,並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指出了在該病中,風與血的關系,因此,在止癢治療中,多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對於外感風邪所致的瘙癢,主要用疏風止癢法,臨床常用如荊芥、防風、白芷、蟬蛻等解表祛風葯治療。而對於內風則以養血平肝熄風為治本。
當歸飲子是常用的治療血虛風燥證所致瘙癢的方劑。該方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中當歸為補血聖葯,和營養血以治其本,為方中君葯。生地、白芍、何首烏集滋陰養血為一體,加益氣養血之黃芪,四葯為臣,助當歸治血之力。荊芥、防風透散開泄,疏風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風止癢之效,川芎行氣活血,四葯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縱觀全方,養血滋陰而不留邪,疏風散邪而不傷正,補中有散,標本兼固,對血虛風燥之瘙癢療效確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氣血漸虛,腸胃功能減退,如果出現反復皮膚瘙癢,不建議自行用葯,以防用葯不慎,損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另外,治病的關鍵在於尋找病因,去除誘因,若遷延難愈,需要進一步做相關的檢查,排除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㈤ 中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葯治療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認為,癢是由於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於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病原因,有助於更好地對症治療。
皮膚瘙癢症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
該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認為,皮膚瘙癢症的發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麼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雲:「《素問》雲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於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症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症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於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於年老患者,秋冬季節易發,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說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症。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生於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病急,瘙癢劇烈,遊走性強,泛發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 健康 ,並可繼發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採用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症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鬱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於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症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症等。瘙癢可以泛發全身,也可局部發生;有輕、有重;可持續、可間斷、可陣發。採用中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症下葯,去除誘發因素。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㈥ 皮膚瘙癢症的中葯療法是什麼
(1)血虛風燥型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方葯:用止癢合劑加減。年老體弱者可重用回黨參、黃芪答;頑固不愈、瘙癢較重者加全蠍;舌質紅,心煩失眠者加蓮子心、梔子、連翹。
(2)風濕蘊阻型
治法:祛風利濕,養血潤膚。
方葯:全蟲方、四物湯合方加減。
單方成葯:血虛風燥型可內服潤膚丸。風濕蘊阻型之病程短、風熱盛者可用防風通聖丸,病程長,病情頑固者可用秦艽丸、除濕丸交替服用。
局部治療:外用止癢葯膏、普榆膏或癬證熏葯卷等。
㈦ 治皮膚瘙癢秘方_治皮膚瘙癢秘方有哪些
皮膚 瘙癢 症是僅有 皮膚瘙癢 而無原發性損害的 皮膚病 ,患者的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 濕疹 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民間有很多治療皮膚瘙癢的秘方,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治皮膚瘙癢秘方,希望能幫到你。
治皮膚瘙癢秘方
1、祛風止癢湯
蟬衣15克、徐長卿15克、當歸10克、生地15克、紅棗10個。每天l劑,煎2遍和勻,日2-3次分服。大便乾燥或 便秘 者加生首烏15-30克。
蟬衣、徐長卿祛風止癢。生地、當歸涼血養血、潤燥。紅棗健脾和胃營血。全方功能祛風止癢,養血潤燥。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煙、酒、咖啡等,切忌搔抓、摩擦、熱水、肥皂擯洗或亂搽成葯等。
2、潤膚止癢液
生甘草30克、蛇床子30克。煎2遍和勻,去渣濃縮成200ml,瓶裝備用。同時塗局部,日2-3次。皮膚乾燥加甘油50ml,冰片3克(用酒或75%酒精30ml溶化後和入)。
生甘草潤膚止癢。蛇床子祛風止癢。煎濃外塗有滋潤皮膚,消除瘙癢之功。
3、蛇床子散
蛇床子、明礬、百部、花椒、苦參各9-15克。煎湯趁熱熏洗患處或坐浴。
4、三葉甘草液
女貞子葉、艾葉、皂角、茶葉各15克、生甘草10克。將上葯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紗布過濾,取煎液外洗或濕敷潰瘍面,每日2-3次。
用本方治療放射性皮膚潰瘍患者32例,經 用葯 10-20天,均獲痊癒。
5、蒼艾洗劑
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0克,川椒、白礬各20克。水煎濾渣,集葯液,趁熱洗浴,每天1劑,每天洗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鍾,7天l療程。
祛風、 清熱 解毒 ,殺蟲止癢。
6、涼血祛風湯
生地30克,白鮮皮、玄參、苦參、銀花、連翹各15克,地膚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荊芥、防風各10克,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蟬蛻3克。每天1劑,水煎2次內服。葯渣再煎反復擦洗患處。一般用葯2劑即可。
7、大黃芒硝冰片
生大黃、芒硝各100克,冰片20克。將上葯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按病變范圍大小,取適當紗布一塊展平,將葯末均勻撤在紗布中央,約o.5cm厚,將紗布四邊折褶包好,貼敷患處,用膠布固定或綳帶包紮,以防葯粉灑出,2-3天換葯1次。
用本方治療皮膚感染患者165例,經換葯3-5次,均獲治癒。
8、滋血止癢湯
熟、生地各20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當歸15克,黃芪15克,黃芩6克,黃連3克,苦參6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瓜萎10克,赤、白芍各15克,何首烏20克,菊花10克,防風6克,蟬衣6克,生麥芽10克。每日1劑,水煎3次日分3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可制丸服。滋血潤膚,祛風止癢。
9、祛風止癢湯
荊芥、薄荷、蘄蛇、地膚子、蟬蛻各10克,防風、當歸、威靈仙各12克,何首烏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皮疹有糜爛滲液者加土茯苓、蒼術、黃柏各12克。皮疹部位灼熱紅腫者加生地、金銀花各15克,丹皮、玄參各12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枳實、厚朴各12克。熱重者加黃芩、黃連、龍膽草各10克。
10、四黃液
魚腥草、生大黃、川黃連、黃芩、黃柏各15克。將上葯加水500毫升,煎熬沸後20分鍾,待冷至35℃左右即可應用。用時,取面積稍大於病灶范圍的敷料或折至4-5層的毛巾,浸透上葯液濕敷局部,每次敷40-60分鍾,無需包紮。每日敷3-4次。數料冷卻後於溫葯液中浸透。每日1劑。
11、米糠餾油
米糠餾油。用糠餾油塗局部後以電吹風吹之(也可以火烘),每日1劑,每次10分鍾。殺蟲,止癢。
12、苦參制劑
陳醋500毫升,苦參200克。先將苦參用水洗凈,放人陳醋中浸泡5天。用前先將患處洗凈,用棉簽蘸葯塗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止癢去屑。
治皮膚瘙癢秘方有哪些
1、黃芪5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地膚子、夜交藤各15克,赤芍、地龍、桃仁、川芎各10克,制首烏18克,蟬蛻10克。7劑,1天1劑,水煎服。
2、取荊芥、防風、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鍾,每日2~3次,每日1劑,連續5~7天。
3、取苦參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適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苦參醋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簽蘸葯液外搽瘙癢處,每日2~3次,連用5~7天。
4、取刺蒺藜、何首烏各等量,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晚洗浴後,取葯末適量,加米醋少許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晚貼敷,次晨取下,連用7~10天。
5、取紅花、紫草、山梔、大黃各等量,研為細末,加冰片適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葯末少許,加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連用1~2周。
6、醋里含有的酸性物質和醛類化合物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甘油能軟化皮膚並保持水分。配置的方法:將白醋與甘油按3∶7的比例混合,每天1次或每星期2~3次,浴後立即塗抹患處的皮膚。
7、取夜交藤、雞血藤、烏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適量,浸泡1周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葯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連用5~7天。
8、取苦參、癬皮、蛇床子、蟲衣、紅紫草、防風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1劑,連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