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見的濕疹特點是什麼
(1)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又稱為脂溢性濕疹,是發生在皮脂溢出部位,即頭、面、前胸、後背、間胛區、臍周及會陰部位的一種常見、表淺性皮膚炎症性損害,在紅斑的基礎上有油膩性鱗屑是其特徵。發生在頭皮部的脂溢性皮炎可以分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兩種。炎症性者可見到紅斑及油膩性脫屑。皮疹常擴張至發跡邊及耳後部位,輕度瘙癢。非炎症性者主要表現為輕重不等的糠樣脫屑,即平常所說的頭皮屑,又稱為乾燥性糠疹,而見不到明顯炎性損害。
嬰兒型脂溢性皮炎又可分為三種。搖籃帽樣皮疹發生在出生後3~4周,頭皮出現紅斑、臘樣脫屑,在額頂部常形成厚痂。嬰兒脂溢性皮炎也可以發生在面部,包括眉弓、雙頰、軀幹部、尿布區以及肢體屈側,在上述部位出現紅斑及油性屑。Leiner病又稱為脫屑性紅皮症,是一種泛發性嬰兒脂溢性皮炎,全身彌漫性紅斑,表面覆蓋灰白糠狀或葉狀鱗屑,常見於有嚴重疾病,如貧血、嚴重腹瀉及嘔吐的嬰兒。可分為家族性及非家族性兩種。家族性常由補體C5功能不全引起,可以用抗生素及輸血或新鮮血漿治療。
(2)乾性濕疹:乾性濕疹又稱脫脂性濕疹,是以皮脂減少、皮膚乾燥、乾裂及細小脫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濕疹。
發病與皮膚表面油脂減少或功能不良有關。油脂減少可以是因冬季空氣濕度低、乾燥、寒冷或過度清洗引起。脫脂性濕疹還見於應用利尿劑的老年人,黏液水腫者及鋅缺乏症患者。應用Ⅱ型組胺受體阻斷劑甲氰咪呱也可引起脫脂性濕疹的報告。部分全身泛發的脫脂性濕疹可能與惡性淋巴瘤等腫瘤有關。
臨床本病多見於冬季,老年人及洗浴過頻者好發。四肢,尤其小腿伸側多發。典型表現為皮膚乾燥、細小的皸裂、脫屑,伴程度較重的瘙癢。由於搔抓而表現抓痕及血痂。如果疾病繼續進展,可以出現明顯的皸裂,嚴重者甚至可以出血,故又稱皸裂性濕疹。
本病最初症狀多在冬季出現,夏季好轉,但最終發展為長期性,並發生明顯的濕疹樣改變。
(3)錢幣形濕疹:錢幣形濕疹又稱盤狀濕疹。由於其他型濕疹不排除出現圓形錢幣型損害的可能,盤型濕疹也可出現不典型損害,故盤型濕疹並不是一個嚴格的概念。
本病15~25歲有一個發病高峰。無論男女,在55~65歲在另一個發病高峰。
皮損好發於手部及肢體的伸側,以下肢更為多見。有瘙癢或燒灼感。急性期表現為錢幣狀圓形暗紅斑基礎上的密集薄壁水皰伴滲液、結痂。皮損通常由細小丘疹、丘皰疹迅速融合而成。亞急性期水皰減少,脫屑增加,中心可消退。慢性期表現為乾燥、脫屑斑片。
皮疹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可以融合成大片。由於搔抓而有抓痕、血痂等繼發損害。繼發細菌感染可有黃色滲液及黃痂。一般均為慢性復發性,多數在一年左右消褪,也有數年不退者。
臨床上可分為手及前臂型、肢體軀干型及乾燥型三種。手及前臂型多在手部局部創傷或炎症後,如局部燒傷、局部化學刺激性反應後出現濕疹樣改變,隨後在手部及前臂出現新的皮損。本型多見於有職業性刺激性皮炎史者、家庭主婦及從事秘書工作者,異位性體質者多見。
肢體軀干型多見於老年人、皮膚乾燥症患者。皮損多先發於下肢,然後在對側下肢、上肢及軀干出現新的皮損。
乾燥型盤型濕疹不多見,主要表現為四肢多發性乾燥、脫屑性圓形或卵圓形斑片,掌跖部可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散在水皰,輕度瘙癢。
皮疹可反復波動數年,難以治療。
(4)手部濕疹:手部濕疹又稱為手部皮炎,是發生於手部的濕疹皮炎類疾患的總稱。一般所說的手部皮炎指局限於手部或原發於手部的皮炎,較少擴展至雙上肢等其他皮膚部位。如果手部濕疹僅是泛發性濕疹的一個表現,應稱為泛發性濕疹手部受累而不應稱為手部濕疹。
國外調查患病率為2%~8.3%。在城市一般人群患病率為2%~8%。在某些特殊職業人群患病率可高達10%以上。目前報告患病率最高的職業人群為護士,患病率為18.3%。在接觸性皮炎診所,該病的構成比例可達37%。Knistensen對瑞典汽車工業工人手部皮炎的發病情況作了一次前瞻性研究,發現手部皮炎的風險性為4%。
①角化性掌濕疹:角化性掌濕疹並不少見,以掌部及手指掌側皮膚片狀肥厚、脫屑、皸裂為主要表現,病因不明。多見於中老年男性,與銀屑病難以鑒別,治療非常困難,可試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角質松解劑及PUVA治療。
②斑片性水皰脫屑性濕疹:斑片性水皰脫屑性濕疹主要表現為雙手不對稱性不規則斑片,有小水皰及脫屑,發病部位不定,此伏彼起,累及甲周皮膚時可有甲損害。
以上分類並不能包括手部濕疹的所有表現,對於其他臨床表現不能歸入上述各類手部濕疹診斷中的患者,可以籠統地診斷為手部濕疹。
(5)瘀滯性皮炎:瘀滯性皮炎又稱重力性濕疹、瘀滯性濕疹、靜脈性濕疹及靜脈曲張性濕疹,是繼發於下肢靜脈高壓的一種皮膚濕疹。
近年研究認為與發病有關的主要因素是下肢靜脈壓增加而並不定非有靜脈曲張。研究發現靜脈高壓患者毛細血管血壓增加,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纖維蛋原漏出到毛細血管周圍形成纖維蛋白鞘,從而阻礙了氧彌散及營養物質的通透,造成皮膚損傷。另外在靜脈高壓、靜脈功能不全的情況下,移動到組織間的白細胞增多,釋放蛋白水解酶也可造成皮膚炎症。
本病多見於下肢靜脈高壓患者,發病可急可慢。急性者多由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引起,主要見於中老年女性。下肢迅速腫脹、發紅、發熱、淺靜脈曲張,出現濕疹樣損害。無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者多起病較慢,在小腿下1/3部分出現輕度水腫、紫癜及含鐵血黃素沉著。
濕疹樣損害多初發於脛前、小腿兩側及兩踝附近,然後逐漸向近心端擴展。也有擴展至足部者。濕疹損害可以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伴程度不等的瘙癢。疾病逐漸進展由於含鐵血紅素沉著而變成褐色。由於脂肪壞死,皮膚纖維化而呈瘢痕疙瘩樣改變。局部也可出現萎縮。由於創傷或感染極易發生難以癒合的潰瘍,疼痛明顯。
這種潰瘍邊界清楚,相對來說比較表淺,癒合後遺留象牙白色硬斑塊,周圍有色素沉著。瘀滯性濕疹患者極易合並接觸性皮炎。尤其外用治療葯物接觸性皮炎。
(6)白色糠疹:白色糠疹又名單純糠疹,是一種病因不明,通常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面部的脫屑性色素減退斑。組織病理學僅見棘層松解及輕度海綿形成。初起時多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大清楚的淡紅斑或正常皮色斑片,直徑0.5~2cm大小,有細糠狀屑,1~2周後變為輕度色素脫失斑,表面覆以乾燥性細糠狀白屑。皮損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多見於面部,但也可出現在其它部位。
瘙癢輕或無。皮損可持續數日至1年以上,無特殊治療。
(7)代謝型濕疹及系統性疾病相關性濕疹:代謝型濕疹指可能由機體營養代謝異常所導致的濕疹。如有報告在某些脂肪瀉的患者可出現濕疹。這些患者在濕疹發作期間血鈣濃度也較低。當血鈣濃度正常後皮損也隨之消退。由於大量濕疹患者並無臨床可見的營養代謝方面異常,濕疹與營養的關系還不明確。營養異常也可能是濕疹患者為避免食入變應原或「發物」而長期禁食某些食物的結果。
濕疹與營養代謝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
系統性疾病相關性濕疹指與系統性疾病伴發的濕疹。系統性病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征、低γ球蛋白血症、苯丙酮尿症等均可出現濕疹樣皮損。煙酸缺乏症可出現光敏感性皮炎。Jung病是一種家族性免疫缺陷病,表現為復發性膿皮病及異位性皮炎,這類患者存在淋巴細胞功能異常、白細胞化學發光反應異常及組胺代謝或白細胞表面組織胺受體異常。可用組織胺H1受體阻斷劑治療。Job病又名高IgE復發感染綜合征,這類患者的特徵性表現為復發性皮膚及上呼吸道細菌感染、血清高IgE及慢性濕疹。這些情況說明系統性疾病與濕疹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8)創傷後濕疹:創傷後濕疹,如冠脈搭橋術後患者大隱靜脈供皮區出現的濕疹。在大隱靜脈手術部位皮膚出現紅色至棕黃色斑片,輕度脫屑結痂,偶有丘疹、丘皰疹。外用皮質類固醇有效,但易復發。其他原因造成皮膚損傷致疤痕形成者也有出現濕疹的報告,可能與創傷造成神經受損也有關系。
(9)口周濕疹:口周濕疹又稱為口周皮炎,是發生於口唇周圍,但不累及唇紅邊緣皮膚的皮炎,皮損可累及唇溝、頦部,也可累及眼瞼及眉間部位。曾有口周濕疹在外用含氟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婦女中爆發流行的報告。與日光、皮膚感染等因素的關系均未得到證實。
皮損以紅斑、丘疹及膿皰為主,對稱分布於口周,但不累及唇緣皮膚。可累及頦部及鼻唇溝。輕度瘙癢,少數病例可見眉間及眼瞼受累。皮疹可以自愈,愈後不留疤痕,整個病程3周至1年半左右。
(10)青年足跖皮病:青年足跖皮病是發生於青少年足跖前部的一種乾燥、皸裂性皮炎,又名乾燥性足跖濕疹、足前部濕疹及趾周圍皮病。我們認為本病應屬於接觸性皮炎。
本病是近30年新出現的一種濕疹,可能與穿用透氣性差的鞋襪,汗液浸漬及運動摩擦造成的微小損傷有關。組織病理學為輕度非特異性濕疹,有時可見汗管堵塞。
本病見於3~14歲兒童,喜歡運動者及男性多見,主要表現為足前部皮膚紅斑、疼痛,檢查可見皸裂。雙足皮損對稱,在受壓部位明顯,趾間皮膚正常。
② 兒童季節性蕁麻疹怎麼辦
蕁麻疹大多是由於外界或內在的過敏因素引起,與飲食因素、環境因素如花粉過敏有關。本病多發生於秋冬季節,病史長短不一易反復發作,一般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的症狀及特點
一、持續時間:皮疹常突然發生,數分鍾至數小時後又遜速消退,以後不斷成批發生,時隱時現,發無定處,退後不留痕跡,每天發一次或數次,約一周左右停止發作。慢性者,反復發作,長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二、皮損大小:皮疹大小不等、形狀不一、鮮紅或蒼白色風團,邊界清楚,瘙癢劇烈,多時會融合成大片。
三、伴隨症狀:蕁麻疹發病快,消落也快,一般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兒童常伴有發熱和胃腸道症狀,有些還伴有手足、眼瞼甚至整個面部局限性水腫。有的可出現皮膚劃痕症。皮疹見於口唇和眼瞼,則出現膚色淡紅色局限性宣腫邊界不清。此皮疹在唇周、面部遊走者為面游風(西醫稱血管性水腫)。若正常皮膚上受到機械性觸抓則此部位有抓痕樣水腫隆起者,則稱人工蕁麻疹或叫皮膚劃痕。
四、發作原因:急性發作,常有進食,葷腥之物,如魚、蝦、蟹等某種海鮮,或服用某種葯物,或受風寒刺激,或有腸道寄生蟲病史等。
誘發蕁麻疹的免疫學發病機理
科學證明:蕁麻疹患者免疫系統IgE免疫球蛋白 要比正常高出1-10倍,這些高出的IgE會紊亂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其產生敏感性體質,從而導致蕁麻疹的產生。
蕁麻疹是典型的IgE介導型,由IgE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炎症介質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了風團。血管擴張引起紅斑、炎症介質刺激感受器引起瘙癢。經典學說是抗原與皮膚肥大細胞表面受體上的特異性IgE結合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目前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研究最多的是IgE介導的自身免疫疾病學說,已有足夠的依據證明:多數蕁麻疹患者的體內存在能夠使皮膚肥大細胞或嗜鹼細胞脫顆粒的功能性抗IgE受體的抗體和抗IgE抗體,血清免疫學檢查總IgE高出正常,或嗜酸性粒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偏高,通過對皮膚組織提取液的檢查,發現皮疹和非皮疹區的組胺水平均增高,組胺釋放因子能使肥大細胞和嗜鹼細胞活化釋放組胺。
因蕁麻疹其特徵為瘙癢性風團,隨起隨消,消退後不留痕跡。有些反復發作的患者提起蕁麻疹就心有餘悸,也有部分患者認定蕁麻疹反正可以自然消退便不以為然。事實上,如果忽視蕁麻疹的治療,會症狀加重,反復發作,難以恢復健康皮膚,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所以,一定要及早治療。
蕁麻疹反復發作應如何治療呢
【日常的體外護理】
1、 減少搔抓,避免熱敷、熱水泡澡,以上做法雖然能夠暫時緩解瘙癢,但搔抓或熱刺激會使局部血管擴張,滲出增多,從而加重蕁麻疹的病情。
2、 控制飲食,飲食因素常常是導致蕁麻疹反復發作的重要因素,許多患者症狀緩解後,又開始不注意飲食不忌口,從而導致蕁麻疹再次發作。春天盡有可能避免進食魚、蝦、蟹、羊肉等高蛋白和辛辣、酒等刺激性食品。
3、 避開過敏原。絕大多數的蕁麻疹都是因為接觸過敏物質引起的,尋找過敏源然後盡量避免與其接觸,是防止蕁麻疹復發的重要方法。
4、 按時服葯。不可自行停葯或者服葯,有的患者口服葯物後,病情好轉或者沒什麼改善,就自行停葯了,往往會使得蕁麻疹再次復發,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如果急性的時候沒有重視變成慢性,常常需要6個月到一年不間斷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疾病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會變化的,醫生需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而調整用葯的種類和用量,最好定時就醫、按時服葯。
5、 保持健康的心態。約15%~20%的患者一生中都至少發生過一次蕁麻疹,很多患者都可自行緩解。精神緊張也是蕁麻疹的促發因素之一,所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對預防蕁麻疹是有益處的。
【抗IgE免疫治療】
蕁麻疹的嚴重性和臨床類型變化很大,因此治療方案應個體化。目前,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葯物是抗組胺葯,第1代如撲爾敏等可有效減輕症狀和皮損數目,但有嗜睡和抗膽鹼等不良反應;第2代如氯雷他定、鹽酸西替利嗪等鎮靜作用弱,是目前臨床一線葯物。研究發現,抗組胺葯物對蕁麻疹起效很快,可是吃上葯就能控制,不吃葯依然會起蕁麻疹,從急性蕁麻疹到慢性蕁麻疹,葯物治療斷斷續續,依然是無法擺脫蕁麻疹困擾。
我們從蕁麻疹發作的免疫學變化中找到了引起蕁麻疹發作的根本原因---IgE致敏抗體,IgE主要在變應原入侵部位如鼻咽、支氣管、胃腸道以及皮膚黏膜固有層中的漿細胞合成,在各類免疫球蛋白中,-IgE是合成率最低的,如果自體合成-IgE的能力過高,與過敏原結合物就越多,引起的組胺等炎性介質就越多,就會出現過敏症狀如蕁麻疹。那麼,控制-IgE的合成率就成了預防蕁麻疹的關鍵!近幾年醫學界通過對過敏性疾病的研究,已開始將抗IgE抗體免疫療法介入到了一些慢性過敏性疾病如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炎(濕疹)、常年性鼻炎以及咳嗽變異性哮喘等疾病的治療當中。
抗過敏益生菌欣敏康可參與IgE介導的免疫變態反應,通過測定人類樹突狀細胞與抗過敏益生菌共同培養後,篩選出具有抗過敏能力的益生菌菌株。欣敏康益生菌可以利用活性的、無致病性的微生物來改善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平衡,進而促進免疫耐受功能,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使得身體中的IgE濃度降低,使過敏原無法與體內的IgE抗體結合,從而不再發生過敏的系列生化反應。
③ 長春市看皮膚病最好的醫院
長`春`膚`康`同`濟`醫`院0431灬8591灬4788
.
.
.
.
.
.
.
.
.
.
.
.
取,缺少計劃性,盲目性膨 ,資源枯竭的危險一天天的向人們逼近,隨之而來的環境惡化將是猛烈的,不知不覺的。如何保護環境,使退耕還林的偉大決策成為千家萬戶走上脫貧致富的康壯大道,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大事。
從五馬創辦葯物種植場的38年實踐中,充分證明了中草葯的種植是環境保護和農民致富的途徑之一,也是自然資源良性循環的最好形式。
一、引進中草葯種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第一次用大量事實雄辯地證明了生物的適應性,以及在外部條件影響下野生動植物發生變異,經人類長期局部無意識和有計劃的選擇,使變異逐慚積累加強而成為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通過同一途徑又可獲得它們的新品種。
達爾文的發現正確地揭示了有機界發展的規律。也證明了中草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黃連是一種名貴短缺的中葯材。原產地在四川省石柱,那裡是冬暖春早,日照較少的氣候使黃連養成了喜冷怕熱的習性。而五馬葯場卻是冬寒春遲,但是由於山高林遠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點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那樣。黃連生長有它相對適應的一面喜冷涼並非越冷越好,怕酷熱也不是一點光照也不需。葯場經過對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選擇了半山向陽,50度的沙質土壤,採用了搭棚遮蔭辦法,照應黃連喜冷涼怕酷熱的習性。又根據黃連生長的不同時期的需要,幼年期嬌嫩怕熱就減少光照增大陰度,中年期期枝葉繁茂,根莖快速生長,需要大量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間。又依據每年的四季變化及時調節光度,保證了黃連生長的良好態勢。在黃連生長的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它的根部不斷往地面上延伸,而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為了達到增產的目的,護根並促進其茁壯,便是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為此通過實踐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規律,從生長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會長的又細又長。如遇大雨沖涮根部,雨停後就要及時培土。
黃連試栽成功,可是一畝黃連要毀三畝林搭棚遮蔭的現實很使人耽心。我們聯想到杜仲也是一種名貴緊缺葯材,它的生長特性是春未夏初枝葉繁茂,恰好和黃連大量需要遮蔭相吻合,在杜仲蔭下間種黃連,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試驗成功獲1987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提高黃連產量和質量為葯場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我們從「砍倒老樹發新枝,生長更快」的現象中受到啟示,進行了大膽實驗,將4-5年的黃連採收80%的根株為商品,對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櫱,把這種方法命為「黃連疏根續連法」,使畝產達到1207斤比原產地的畝產高出4倍以上,又獲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引進黃連在五馬葯場落戶繁衍,並逐年向鄰近的省、市、縣、村、社推廣,提供給他們一萬余公斤葯籽,800多萬株葯苗,培訓技術人員500多名,答復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群眾咨詢來信600餘封。使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並使隴南地區成為全國三大黃連生產基地之一。事實勝於雄辯,只要創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條件,引種外地中葯村完全是可能的。葯場又引進種植了西洋人參、西紅花、洋地黃、浙貝母、山茱萸等54種。不僅栽培成功,而且產量和質量都比原產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貴葯材引進種植成功,更驗證了生物和適應性及其規律。西部廣袤地區的農村有著葯物生長的良好植被、土壤、氣候等條件,大力推廣和種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由於引進的名貴中葯材市場價格看好,呈逐年上漲趨勢,繁榮市場
經濟。廣大農戶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識,確實是農戶致富的門路。
二、野生中草葯變家植的廣闊前景及緊迫性
西部貧困山區由於發展緩慢,經濟滯後,生產條件簡陋,廣大民受傳統影響,「靠山吃山」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對本地野生資源無計劃,盲目地收購。誘使百姓,「殺雞取蛋」式的採挖,致使中草葯資源和其他綠色資源瀕臨滅絕的厄運。因此大力開展野生中草葯的人工種植不僅僅是為農民開辟一條致富門路,更為長遠的是,關系著千秋大業挽救瀕臨物種,維護生態平衡,造福人類,還地球本來面目。
野生中草葯變家種前景十分廣闊,五馬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種植野生中葯材150多種。
象天麻這種名貴中葯材。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天生神麻」「天麻會走種下沒有」。葯場從1969年春天開始試種,連續三年都未成功。後來我們對於天麻生長的自然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走訪了千家萬戶向群眾請教,總結失敗的教訓,牢牢掌握住民間說的「青 樹底卧天麻」即砍了青 樹的樹樁旁邊易生天麻的蛛絲馬跡。於1971年7月試種成功,成活率達20%。正在這個時候日本科學家揭示了天麻與蜜環菌的共生關系,對葯場的實驗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1975年獲得大面積的天麻無性繁殖成功。平均畝產比野生天麻增產5倍以上有的高達20倍左右。從實驗失敗到穩產高產共經歷了七年之久。時間是漫長的,工作是艱苦的,探索的足跡是沉重的。但也證明了一條真理,只要不怕失敗,勇於奮斗和努力規律是可以發現和掌握的。隨即向周圍省、市、縣、鄉、社推廣,包括技術轉讓,一時出現了種天麻熱,因種天麻成了專業戶,萬元戶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現了新問題,天麻退化,塊莖形狀變細長。我們又看到這樣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莖、花、果實。有了果實就一定會進行有性繁殖,於是我們在蜜環菌上進行接種天麻果實的實驗,果然成功。這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證了天麻種植的質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肅日報》上披露了這一消息。
豬苓也是一種奇缺的名貴中葯材。其功能為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經中外醫葯專家的研究測定還有防癌、抗癌之作用。豬苓的生長也有神密難測的特點,從盤古開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給。因為它也和天 麻一樣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蹤跡采葯者全憑經驗尋找。葯場從天麻和蜜環菌的共生關系中得到啟發,把蜜環菌和豬苓栽培在一起,經過多次實驗,選擇不同的地理條件,又取得豬苓人工種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窯的產量高過野生的20倍以上獲省科學成果二等獎。
此外本地野生的鈕子七、竹節參、羽葉三七均有滋補強壯、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們的總皂甙都比西洋參、人參高的多,據崔德先生著《西洋參專輯》記載:西洋參的總皂甙為7.06%,人參為4-7%而三七則為10,9%,鈕子七9.62%。竹節參13.66%。這三種葯材。我場均以野生家種成功。如果能開發利用將會發揮更大的醫葯效應。因為這三種葯材種植起來比起西洋參、人參來要容易的多。那麼其他草木或木本葯材種植更易家種成功。
綜上所棕在西部貧困山區廣泛開展中草葯種植是農業走向市場,農民脫貧的理想項目,應大力倡導,建議列為西部開發和實施十五計劃的項目之一。最近甘肅省省長宋照肅在講話中把發展中草葯的研究和種植作為甘肅開發的三大計劃之三,是頗有見地的,是結合西部農村實際的。
三、開展中草葯種植與環保之間關系
大力發展中草葯種植,首先為退耕還林的大政方針帶來新的希望。樹木和草同生於大地之上,中葯材就是樹和草中的絕大部分,所以發展中葯材實際上也就是退耕還林,保護環境還大自然本來面貌。況且林和草有互補作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葯場所創造的杜仲樹蔭下間作黃連就是一例,黃連在杜仲下生長五年後採收,這時的杜仲已長成直徑為5寸的高大喬木,繼續生長在適當的時機再收葯用部分。
根據我們對葯場周圍,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嶺嶺的調查勘探,發現林下間作葯材的潛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長在松樹林下,靈芝草就生長在青 樹下等,種葯可以使廣大農民脫貧,從全國范圍來講,糧食生產已基本過關,市場糧價呈下降趨勢,靠糧出售增加收入已相當困難,有計劃地帶領他們通過種植中草葯為他們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這種計劃如果能實施將可能性變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證。農民手中有了足夠數量的錢,退耕還林和環境保護才能落到實處。
現在國家實施西部開發計劃,花費巨額資金埋設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從青海經甘肅到四川是解決能源,保證退耕還林,環境保護的實施。對於西部地區廣大農民來講,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誰都要吃飯穿衣,飯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錢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只有靠砍柴伐樹、鏟草解決,有了錢才有可能購買天然氣,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戶戶都去這樣做,退耕還林也難保證青山常在。自然環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若要良性循環,就要構成這樣的模式:發展中草葯種植解決農民用錢問題,保證退耕還林戰略計劃落實,環境保護自然永續發展,反回來產生中草葯效應,在廣大群眾中轉變傳統意識為「靠山養山」形成青山常存,綠水長流的美麗環境和鳥語花香的四季風光。
從市場經濟的觀點看,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糧、油籽、棉。那麼第二需要莫過於醫葯了,而中草葯在醫葯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人們的觀注和青睞。將會在世界醫葯市場上獨占鰲頭。朱總理在訪泰國時簽訂了發展中葯的協議書,可見其重要意義。
根據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草葯大辭典》的統計被編入的植物葯4773味。這數字並不能囊括所有的中草葯,已經是個很寵大的數目了,可見我國的中草葯資源的豐厚繁多。加上傳統的中醫學。中葯學和針炙、氣功,成為世界醫葯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無論生產、市場前景都是十分廣闊的。如能納入國家的十五計劃。形成中草葯生產、加工成產品(辦工廠)有人專門組織管理,銷售,指導科研一條龍。綠化了荒坡、荒山,還愁什麼退耕還林不能實現,環境保護得不到治理呢?
可悲可怕的是中草葯也是和其他環境資源遭受污染破壞一樣,而面臨滅頂之災。一是中草葯市場非常混亂,從收購、採挖都是採取一次性滅絕的掠奪方式,假定某種中葯材市場緊俏,該葯材幾乎就要滅絕,其中繁殖旺盛者要恢復至少得十年。生命力相對脆弱者就此終止生命,永遠從地球中消失。將來僅存在於文獻記載中。如金釵石斛,又名金耳環(土名)有滋陰養胃清熱生津之功能。60年代外地客商進入產區連根採挖,再加之森林採伐了原始生態,以後再沒發現。娑羅子別名索羅果,高大喬木樹齡可達千年以上樹形、花、葉都 具有觀賞價值。果實入葯有甘、溫、理氣止痛之功用。60年代隴南年產量80_100噸,而在1999年,總產量下降到1000斤左右,由於價格高出核桃10多倍,採摘的人們往往伐倒大樹而得果實,面臨滅絕危險。再如珠兒參,養陰清火生津功能勝過西洋參,而因無人研究培植處於自生自滅狀態。還有多種不再一一贅述。挽救瀕臨中葯材只有發展人工家植,在西部貧困山區欲採用高科技手段,時機還不成熟。
關於保護國家珍稀動物,國家早已採取了保護措施,對於珍稀木本植物也有相應的若干規定,而對於草本類就很少提及了,自然不包括瀕臨滅絕的中草葯及中草葯資源。筆者認為這是關系人類命運的大事。中草葯的作用不僅僅是治病了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已應用到其他領域中去。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中草葯牙膏駐顏養生的各種面友、各種香皂、化妝品等,人們對於中草葯的認識和不斷發現也是無窮無盡的,可以說每一味中草葯就是一座綠色工廠所生產的人們需要的各種產品,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人為的任何企業所不能替代的。(二)是缺乏管理和研究,現有的葯場屬於國家辦的尚少,集體辦的大部分都因人員更換而倒閉,原有種植成功的葯材幾乎被采盡挖絕,中草葯的種植也並非人們想像那麼容易,從我們實驗中如羌活、桃兒七、天麻的有性繁育等都有種籽發芽,接種困難等問題,需要研究的課題實在太多,也需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處理探究。對於中葯市場的管理也只能在大量栽種有了足夠數量的葯源之後,自然就納入合乎良性發展的渠道。種葯的群眾也會由自發行動漸進為自覺行動,(三)是葯場的工作人員的地位、待遇、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如五馬葯場38年無人過問,一旦有了高效益:每年純收入在 60多萬元之後,有人開始害紅眼病了,千方百計擠走原工作人員,換上新手之後毀滅性掏盡挖絕。現在的葯場不過是一片荒山禿嶺,使實驗中斷,科研成果化為泡影。
如何開展中草葯種植,就我們葯場38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條建議可供參考。(一)轉變觀念承認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宇宙規律:中葯市場的混亂,農民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農民,大多數還處在貧困狀態之中,這是客觀存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要立足於實地,這就需要進行卓有成效的論證與考察。這些地方形成的虛報浮誇作風往往不可信。有了這樣一個立足點回過頭來看中草葯的種植的偉大意義和價值的份量不在其他事業之下。農民的經濟基礎發生改變之後,環保意識自然增強,所產生的效應來促進環境保護。
(二)把中草葯的種植和研究,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中之重來看待,這是對十五計劃相對而言,也許經過十五計劃的具體實施之後,環境保護已經成了廣大農民的共識只有另作他論了。
上文已用大量篇幅論述種植中草葯對環保的作用和意義,其內涵不僅如此,在百姓中牢固的樹立環保意識,僅僅依靠口頭說教則遠遠不夠。要使他們心靈震動,產生環保激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基礎條件,以後的發展他們是會盡力的,忠誠的,會產生創造性的奇跡的。如何創造基礎條件,除了必要的資金投入之外,還要有人管理、組織、指導,同時科研工作也要相繼跟上去,才能保證種植中草葯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創新,保證質量。從我們38年的實踐中深切領悟到,只有科研工作不斷有新成果,新創造才能使中草葯種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建立中草葯種植和探索的科研機構"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種植和研究中草葯必須有配套的科研機構。據我們所知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的省市、自治區尚少。據2001年報刊分類目錄中統計554種醫葯葯學雜志中只有一種是中草葯雜志。可見其薄弱程度,因此建議在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成立相應的中草葯科研機構。從事葯理、葯學和攻關高難度的中草葯栽培技術,如蟲草、天麻的有性繁殖以及南葯北調,東葯西移,野生家植中的果實發芽難,生長緩慢等問題,還有一些亟待研究和發現可以利用的野生中葯材。
(四)首先辦好一批示範葯場,作為帶動和推廣的基地,為周圍群眾提供葯籽、苗、科研成果的推廣,另一方面種植中草葯創造市場價值,並把科研創新大力開展起來,為永續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邊種葯邊進行研究是可行的辦法,但是必須和中草葯的科研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和配合,一方面提供最為可靠的實踐數據,另一方面溶入高科技成果,二都是互為補充,構成不斷發展的框架,所產生的效應是十分可觀的,永久性的。
(五)要有適當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保證啟動。當然必須在決策者的心目中,要把此項事業當成系統工程看待,不能低估其作用,這是利國(環保)利民的大事。
(六)開展中草葯種植,還必須創造銷售環境,葯生產出來必須成為商品才有經濟效益,除了整頓中草葯市場之外,還必須考慮就地消化的問題。如果千家萬戶都種植起來,一般市場的吞吐量是難以適應產地需要的。就需要開辦加工,甚至生產成品的工廠即發展中葯材工業。不僅解決了葯材的銷售,還能為地方財政增加稅收,安排下崗人員。
總之對於中草葯的種植,有理論指導,引進和野生變家植都有可靠性,必要性;有經驗可鑒,葯場38年的種葯實踐;有技術指導;葯場已為臨近縣市村社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員。更為重要的是有國家開發西部的機遇。確實是一項富民、環保、退耕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