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皮膚過敏能喝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膚過敏能喝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發布時間: 2024-01-04 19:40:53

蕁麻疹怎麼治療

蕁麻疹日常生活禁忌:

不要用手去抓: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你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鮮蔬果。油煎、油炸或是辛辣類的食物較易引發體內的熱性反應的食物少吃。蕁麻疹因為是體質性的問題,根治不易,過去也有許多人因為對葯物治療的反應不好,持續的復發,除了避免接觸過敏原之外。

蕁麻疹日常的調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

1、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他命C與B群,或是B群中的B6。

2、多吃鹼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蕃茄、芝麻、黃瓜、胡蘿卜、香蕉、蘋果、橘子、蘿卜、綠豆、意仁等。多休息,勿疲累,適度的運動。

以上這些都有助於體內自然產生對抗過敏原的機制,介紹幾個偏方希望對你有用:

1.用鮮韭菜汁外塗

2.取十幾棵香萊的根須洗凈切段,煮5分鍾,調上蜂蜜,連吃帶飲。對蕁麻疹的紅、腫、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3.取十幾棵香萊的根須洗凈切段,煮5分鍾,調上蜂蜜,連吃帶飲。對蕁麻疹的紅、腫、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4.小白菜500克許,洗凈泥沙,甩干水分,每次抓3一5棵在患處搓揉,清涼沁人心脾。每天早晚各1次

5.用兩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合成葯液,用此葯塗搽患處,幾分鍾後即可見效。

②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③ 簡年3:蕁麻疹的一些治療方法(2)

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說過一些蕁麻疹的基本知識,那麼這篇就不再羅嗦。

在方法一中提到的桂枝湯加麻黃黃連連翹赤小豆苦參白癬皮蟬蛻丹參。

後來,我看到很多文章在說寒症引起的蕁麻疹仍可用桂枝湯。處方為: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劇癢難忍者加枳殼,風團暗紅加當歸。桂枝祛風,白芍具有涼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 生薑之辛助桂枝之效。炙甘草、大棗調和諸葯,相得宜彰,不愧是群方之首。

記得未曾學正式中醫之時,先看了《名老中醫之路》,名醫施今墨之高徒祝諶予(1914—1999)原首都醫院中醫科主任,副研究員。祝老在書中說他在臨床上常用 驗方過敏煎(銀柴胡、防風、烏梅、五味子、甘草) 治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因為此方經葯理研究抗過敏反應作用較可靠,具有御衛固表、抗過敏的功效。其中防風辛溫解表,散風勝濕;銀柴胡甘寒益陰,清熱涼血;烏梅酸澀收斂,化陰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溫,益氣斂肺,補腎養陰。該方葯味雖平淡,但立方精巧,諸葯組合,有斂有散,有補有瀉,有升有降,陰陽並調。

一看到玉屏風散我就記起朋友的孩子由於常常感冒,醫生診斷為免疫力低下,給她開了玉屏風散。當時我還說這西醫在學中醫方面不錯,後來才知道,這個玉屏風散已經被用爛了,就是看到小孩子感冒都不辨症隨手開出幾盒玉屏風散。

蔣潔塵(1918—1982年),湖北漢陽縣(今武漢市蔡甸區)人。副教授,知名老中醫。**蔣師說他多年以來屢以此方加味治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蕁麻疹、神經性皮炎 ……均能取得一定效果。**_但凡是風邪久留不散的疾病,均可應用此方。_

郝萬山老師在講到濕熱發黃證時,說濕熱發黃證是陽明之熱和太陰之濕相合而形成的證候,濕熱互結,熱不得越,所以見到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如果在治療濕熱發黃的過程中,兼有表證,就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清熱利濕退黃,兼以解表。

以上幾種都是內服湯劑的方法,有時癢得太厲害,但是無法找到煮葯的地方,那麼可以用荊芥穗粉末放在風團瘙癢的地方反復地搓,直搓到發熱,熱過後皮膚會覺得舒服不再癢得難受。

但拿荊芥穗粉末擦身只是治標之法,要想治本還需要服用湯劑。

如果你連中葯店都找不到,那麼可以用針法治療。

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癢要從肺經入手。又因大腸與肺相表裡,所以可以針曲池,合谷為氣穴,所以上半身的皮膚癢的治療方法是合谷和曲池同時下針,一般二十分鍾癢就能去掉了,下半身癢用築賓,三陰交,血海。 合谷、曲池、築賓、三陰交、血海這五個穴位下針,針法厲害的醫生針一下去癢同時就能去掉了。

如果身上起了很多皮膚癬等,要在 委中放血 ,把黑色的血放出來後再進行治療。

能堅持看到這里的人,都是真愛。

以上是這段時間以來了解到的幾種治療蕁麻疹的方法,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人。

④ 蕁麻疹的最佳治療方法

【蕁麻疹概述】
蕁麻疹的皮疹叫風團,它的表現就是大小不一的皮膚隆起,皮膚突然起了很多包,而且顏色可以是蒼白色的、淡紅色的,紅色的,紫色的都可以,形狀不規則,有圓的,有不圓的,什麼樣的形狀都有。
最大特點就是起的快消的快,突然起了很多,過幾個小時它起的地方又沒了,沒了在別的地方又起。根據這特點一般人得過一次,肯定這輩子一看就認識。
蕁麻疹有很多類型的,有的是過敏引起來的,主要把過敏因素找到,去掉也就可以,有的是感染,有的是自身免疫病引起來的,確實有一部分蕁麻疹,到目前為止醫學上還找不到原因,有一小部分,大部分蕁麻疹的病人都可以治癒的。
蕁麻疹的治療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剛得的急性蕁麻疹在兩周之內就可以好,80%,兩周之內沒有好,超過一個月,變成慢性蕁麻疹,有一半在一年之內就能好,剩下一半超過一年有可能三年五年,就比較頑固了。我剛才說的這些是沒有進行病因檢查的情況,也就是說到醫院開一點撲兒敏,沒有對症檢查,結果是這樣的。現在我們都在對病人進行檢查,檢查了以後,將來可能痊癒的會更多。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多數病因不明、病程長且治療困難的皮膚病,其中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IU)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類型。近10年的研究表明,有很大比例的CIU病人被確定為由自身免疫所致。當今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仍是以對症治療為主,治療目標是迅速、持久緩解症狀。許多葯物和非葯物的干預是有價值的,但並非普遍成功,對治療的選擇應個體化。
1
非葯物治療:在少數情況下,慢性蕁麻疹病例能發現病因,處理必須直接針對其病因。可以從病史中確定加重因素,例如熱、緊身衣服、應激反應、酒精等,對物理性蕁麻疹的誘發性刺激應盡可能避免。若有清楚的誘因則應忠告預防方法,例如寒冷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遮蓋暴露的皮膚。對症治療例如膽鹼能蕁麻疹應予涼快,寒冷性蕁麻疹發作時應用熱水沐浴是有幫助的。建議不用鎮痛葯阿斯匹林和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葯,因為這些葯在約30%病人中能激發慢性蕁麻疹,多主張用對乙醯氨基酚。多年來已認識到要避免食物性假性過敏原包括食物色素、防腐劑和天然的水楊酸鹽。
2
葯物治療
(1)一線治療葯物
抗組胺葯是慢性蕁麻疹的主要治療葯物,它們能減少瘙癢、風團。
(2)二線治療葯物:
皮質類固醇激素:對慢性蕁麻疹應用足量的抗組胺葯無效時為縮短病症偶需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
腎上腺素:對唇黏膜的血管性水腫,可直接用腎上腺素噴霧吸入能取得一定療效。
甲狀腺素:CIU病人出現甲狀腺自身免疫時,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可應用甲狀腺素治療。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慢性蕁麻疹單用抗組胺葯治療是困難的,常不能獲滿意結果。孟魯司特(montelukast)是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磺胺吡啶:可用於慢性蕁麻疹、遲發性壓力性蕁麻疹的治療
其他:秋水仙鹼、羥氯喹、氨苯碸和消炎痛治療蕁麻疹性血管炎明顯有效。
(3)三線治療葯物:免疫抑制劑。
當然葯物治療一定要在醫生處方下使用。

⑤ 丘疹性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是嬰幼兒及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但成人也可患此病。往往同一家庭中幾人同時發病。春秋季節發生較多。本病即為蟲咬皮炎。臨床特點為散在性、性質稍堅硬、頂端有小皰的丘疹。周緣有紡錘形紅暈,自覺瘙癢。
大多數發病主要昆蟲叮咬有關,如蚊子、臭蟲、蚤、虱、蟎、蠓等叮咬後引起的過敏反應。個體素質對昆蟲叮咬反應不同。昆蟲叮咬皮膚後注入唾液,使對這些物質過敏的兒童產生本病。這是一種遲發性過敏反應,致敏需10天左右,此時再受叮咬則促成皮疹發生。反復叮咬可產生脫敏作用,因此本病一般在7歲左右停止發病。
皮損多發於軀干,四肢伸側。群集或散在。為綠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帶紡錘形的紅色風團樣損害,有的可有偽足,頂端常有小水皰,有的發生後不久便成為半球形隆起的緊張性大水皰,內容清,周圍無紅暈。呈皮膚色或淡紅色或淡褐色,有的皮疹為較硬的栗粒大丘疹,搔抓後呈風團樣腫大。新舊皮疹常同時存在。一般幼兒患者紅腫顯著,並有大皰,常有劇癢而影響睡眠。搔抓可引起繼發感染。皮疹經1~2周消退,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著,但有新疹可陸續發生使病程遷延較久。常復發,一般無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不腫大。
內服抗組胺葯有較好療效。可外用1%薄荷爐甘石洗劑或1%薄荷霜(兒童要注意葯物的刺激)及糖皮質激素霜可止癢消炎。若有繼發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療,中葯可用荊防湯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⑥ 過敏性濕疹中葯方子

濕疹 可分為手部濕疹、 陰囊濕疹 等,臨床結合 中醫 治療濕疹的 偏方 驗方,可增強療效。對於濕疹的治療,應按遵從皮膚科常規處理,切忌盲目 用葯 。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過敏性濕疹 中葯 方子,希望能幫到你。

過敏性濕疹中葯方子

組方: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各10克。

用法:水煎,每日一劑,早晚服。

適應症:凡過敏試驗陽性者,均可採用本方。

隨症加減:

如過敏性 蕁麻疹 屬於風寒者,加桂枝、麻黃、升麻、荊芥;

風熱者加菊花、蟬衣、銀花、薄荷;血熱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

熱毒內盛加連翹、銀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

過敏性 哮喘 ,常加萊菔子、白介子、蘇子、葶藶子、杏仁。

過敏性 紫癜 ,常加藕節炭、血餘炭、荊芥炭、茜草根、旱蓮草、仙鶴草。

過敏性 鼻炎 ,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細辛、生地、蒼耳子、葛根。

冷空氣過敏症,加桂枝、白芍、生薑等。

烏梅20g 五味子12g 丹參20g 荊芥10g防風12g 蟬蛻10g 桔梗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劑。 我感覺加減之後比原方效果更好一點。

這不是我個人的方子,是我在中 醫學 院一附院 實習 時楊友鶴老中醫給的一張方子。以前也沒有怎麼在意,最近用了幾十例病人,療效肯定。

烏梅20g 五味子12g 酸性,入肝,肝 屬木 ,可以起平肝息風,丹參20g 血行風自滅

荊芥10g 防風12g 蟬蛻10g 皆去風之葯。

桔梗10g 甘草6g 應該用於發疹 故本方更適於風疹隱隱之時 。

此方吸取了現代中葯研究 經驗 ,根據現代中葯葯理研究,消風散里最主要的配伍就是荊芥、防風、蟬蛻,如果減去這3味,則治療過敏療效大打折扣。 另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蕁麻疹效果肯定。

日常生活中治療濕疹的三種食物

一、苦瓜 苦瓜內含奎寧。具有 清熱 解毒 、祛濕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症。

二、番茄 番茄內含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維生素E;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鈣、磷、鐵及番茄鹼等物質。具有生津止咳、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等功效。番茄中的果酸對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故而能有效地補充維生素C;番茄鹼有抑菌消炎、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所以外用番茄汁治療濕疹可起到止癢收斂的作用。

三、韭菜 韭菜內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磷、鐵、蛋白質、纖維素等。韭菜還有解毒祛濕的功效,故韭菜汁外搽可治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