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季豬的常見病的病因是什麼
這個多了去了,夏天氣溫較高,容易滋生細菌和病菌,對於一些禽病也特別容易高發,所以在養殖過程當中一定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才能夠提高成活率。當然對於一些常見病,我們也應該要懂得如何去治療,或者說如何預防才能夠避免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
第一,滲出性皮炎。
天氣太熱一定要做好相應的遮陰,如果豬長時間受到太陽的照射,那麼就容易發生這種日曬斑,特別是對於那些放養的。在發病的初期,那麼就會導致皮膚出現紅斑,而且這些紅斑會慢慢的擴大,嚴重的會導致壞死或者脫落,所以一定要注意這個防曬。
2. 豬最常見的疾病有幾種
一、斷奶前期
1.滲出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病豬)
滲出性皮炎的症狀為豬葡萄球菌感染導致的皮膚病變。對於嚴重病例,病豬可出現死亡,因為該細菌可損傷肝臟和腎臟。病變首先表現為皮膚上出現數個黑色的區域,這些區域會擴展,形成鱗片狀,並伴有油脂感。此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療,並在皮膚上塗抹保護劑;也可以使用自家疫苗進行預防,並已獲得成功。改善小豬的飼養衛生條件是預防本病的關鍵,並結合對產前和產後母豬的乳頭用葯物進行浸漬消毒。另外,減少皮膚擦傷的機會也很重要,因為這會導致感染源侵入機體。地板粗糙、磨齒、尖銳的設備或甚至蚊蟲叮咬均可能會導致皮膚損傷。
2.豬球蟲病
本病好發於哺乳仔豬,由三種類型的胞內寄生性球蟲所致。本病可導致仔豬發生腹瀉,糞便可能帶血,常發生在10~21日齡且不超過15周齡的仔豬中。急性病例可使用補液和抗球蟲葯進行治療。腸道壁的損傷可招致繼發性感染。根據豬場的發病率,對母豬使用抗球蟲葯進行預防性治療來防止仔豬發生球蟲病可能更合適。精心推薦huobao1866tv,每天了解行業大事。豬場的衛生應得到改善,以終止感染循環;母豬糞便是仔豬感染球蟲的重要傳染源,蚊蠅也可傳播本病。提供溫暖、乾燥、清潔的教槽區將有助於減少寄生蟲的負荷和球蟲感染的可能性。
二、斷奶後期
1.呼吸道疾病
咳嗽、打噴嚏、呼吸異常、生長速度減慢以及潛在的死亡均是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根據病因,此病可通過將抗生素加入飼料、飲水中或注射來進行治療。通風不良或環境條件差可加重呼吸道疾病。例如,豬舍中高濃度的氨可損傷豬的呼吸道,從而提高豬對感染的敏感性。引發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性因子包括豬鏈球菌和巴氏桿菌。目前,某些類型的肺炎已有相應的疫苗,不過影響豬場的毒株應當進行鑒定以確保有良好的免疫效果。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發的豬胸膜肺炎可導致豬群大量死亡,同時康復的病豬也會出現生長速度減慢和肺臟損害。飼養密度過高和豬舍內的粉塵,再加上PRRS病毒,是引發呼吸道疾病的誘發因素。
2.豬痢疾
發生豬痢疾的病豬會出現血性或非血性腹瀉。本病的致病菌是豬痢疾短螺旋體。斷奶仔豬感染本菌後會出現生長速度減慢,在某些情況下病豬會出現突然死亡。本病可通過在飼料、飲水中加入抗生素或直接注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降低飼養密度是減少豬群感染壓和應激的一種有效方法。不但是改善豬場的衛生條件,同時控制老鼠在預防本病上也是第一位的;老鼠是本病傳播的媒介。購買和引入後備豬群的策略應重新進行審核,因為這是疾病傳入豬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 怎樣防治豬壞死桿菌病
豬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以患病組織的壞死液化為特徵的一種傳染病,常繼發於其他感染或創傷之後。豬舍潮濕,護蹄不良,仔豬牙齒生長過度而引起母豬乳頭損傷等都是誘發本病的因素。病的潛伏期為1~3天。
豬的壞死桿菌病,按發病的部位不同臨床上分4種類型。
(1)壞死性口炎
在唇、舌、咽、齒齦等黏膜和附近的組織發生壞死,有惡臭,同時病豬食慾消失,全身衰弱,經5~20天死亡。
(2)壞死性鼻炎
在鼻軟骨、鼻骨、鼻黏膜表面出現潰瘍與化膿。病變可延伸到支氣管和肺臟。
(3)壞死性皮炎
壞死灶可發生於哺乳仔豬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發生尾巴脫落現象。
(4)壞死性腸炎
胃腸黏膜有壞死性潰瘍,病豬出現腹瀉、虛弱、神經症狀,死亡的居多。
剖檢病程短與病勢輕的豬,內臟沒有明顯的病變,但病程長與病勢嚴重的豬,可見肝臟硬變,腎臟包膜不易剝離,膀胱黏膜肥厚,口腔及胃黏膜有纖維壞死性炎症,腸黏膜上更為嚴重。
【防治措施】
(1)發現病豬,及時隔離,受污染的用具、墊草、飼料等,要進行消毒或燒毀。注意保持豬舍乾燥,糞便應進行發酵處理。
(2)治療時,對壞死性皮炎,可先用0.1%高錳酸鉀或2%煤酚皂或3%雙氧水沖洗患部,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然後選用任何一種方法治療:撒消炎粉於創面;塗擦10%甲醛溶液,直至創面呈黃白色;塗擦高錳酸鉀粉;將燒開的植物油趁熱灌入創內,隔天1次,連用2~3次。對壞死性口炎,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口腔,然後可選用任何一種葯物塗擦口腔:碘甘油;5%龍膽紫,每天2次,直至痊癒。
對壞死性腸炎宜口服抗生素或磺胺類葯物。
4. 豬感染了葡萄球菌怎麼治療。
首先介紹一下葡萄球菌病,豬的葡萄球菌病感染主要是由豬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前者,豬葡萄球菌主要是引起豬的滲出性皮炎,俗稱「油皮病」,後者,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後可造成豬的乳腺炎、壞死性皮炎和豬乳房的膿皰病。
臨床症狀
葡萄球菌可以感染新生2日齡至8周齡左右的仔豬,典型病例表現為全身性皮炎(不癢),皮膚病變很快,從發現一小片後,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就蔓延到全身。
發病豬食慾不振和脫水,發病初期在眼睛周圍、耳廓、面頰及鼻背部皮膚,以及肛門周圍和下腹部等無毛處出現紅斑,成為3至4毫米大小的微黃色水泡並迅速破裂,滲出清朗透明的黏液。這些黏液經常與灰塵、泥土、糞便等等混合,乾燥後形成黑褐色堅硬厚痂皮,並呈現橫紋、龜裂,並且有臭味,用手一摸,像是接觸棉油一樣,故稱為「豬油皮病」。嚴重的病豬體溫迅速減輕並會在24小時內死亡,大多數是在發病10天左右死亡。
此病,不只是產房仔豬和保育豬發病、死亡,其實大的到50公斤以上的病豬也有!甚至母豬也有出現!只是日齡較大的豬多表現為局限性病變,病變多出現在豬的耳尖、頭部、肷部和四肢末端。
近期我們的平台就遇到的一個特殊案例,一個1000頭的育肥豬場,有三分之一的豬死亡竟是因為這病!並且都是體重在30公斤-40公斤的豬!經過到相關實驗室做細菌分離試驗,我們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這種病同時也是人獸共患病,人在感染後同樣會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等炎症。
預防控制
豬葡萄球菌其實是豬場常在菌,是成年豬皮膚上的正常菌群。病豬的感染多是因為由於外界因素等造成表皮的創傷、裂口而導致。所以,我們的執業獸醫師建議豬場產房飼養人員要加強對仔豬的護理,避免仔豬間因為爭搶奶頭等而爭斗!同時,剪牙、斷尾、斷臍等要嚴格按照標准規程去做。其他階段的豬,要經常巡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採取措施!
建議:豬舍用碘制劑消毒劑消毒。對早期發病的豬可以用碘酊塗抹清洗或者用凡士林+青鏈黴素塗抹出現炎症的地方。配合恩諾沙星+頭孢肌注,一般3-5天可以控制病情發展。
另外推薦一個小偏方,供參考!用一斤75%的酒精泡兩包煙,泡一天。第二天噴豬身上,一次見效,四五天後自然康復。嚴重感染後期的豬,不建議治療,應及早淘汰處理。一般情況是,仔豬往往發病較多,整窩仔豬感染,且死亡率高。經常發病的豬場,可以用商品苗(葡萄球菌滅活疫苗)分別於產前第4周和第2周對母豬進行免疫。
總而言之,本病重在預防,養豬場在做好基礎性疫苗(如豬瘟、圓環病等)之外,環境控制是首要任務!豬舍環境依舊臟亂差,再好的治療方案也是白搭。
5. 豬身上有紅點怎麼治療
在夏季,高溫潮濕,蚊蟲肆虐,許多豬場的豬身上會出現紅斑點,有的豬紅斑比較大,有的紅斑比較小。大部分養殖戶都稱之為紅斑病,這些紅色斑點長在豬身上不同部位,紅斑病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較長,久治不愈。引起紅斑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過敏性皮炎蚊蠅叮咬豬皮膚,豬皮膚的病菌會分泌細胞內毒素,皮膚出現斑塊,脂溶性皮炎及毒素性皮炎。
免疫抑制類疾病免疫抑制類疾病對豬的危害性很大,豬圓環病毒引起的豬皮炎腎炎綜合征,慢性豬瘟和豬附紅細胞體等,會直接降低豬的抵抗力,從而增加發病幾率。
寄生蟲及細菌性感染夏季,高溫潮濕,蚊蟲肆虐,如果豬生活環境衛生不好、飼喂不科學、消毒不徹底、豬會出現大量病菌和寄生蟲滋生,豬場的蚊蠅叮咬也會引起豬紅斑病發生和各種皮膚性疾病。
6. 豬有哪些常見的皮膚病,該如何防治
1、滲出性皮炎
這時一種容易發生在仔豬身上的油皮病,發病率較好,很多的豬只要出現了粘性的皮膚病,建議養殖戶首先清洗一下,因為不管是什麼病原,都能清洗掉一部分。再進行葯物治療,效果會很好,滲出性皮炎可以打地米加青黴素,配溫水沖洗效果較好。
2、面部壞死
這個疾病主要是因為咬傷和磨傷引起的,可以先清洗一下,再在患處撒上青黴素,如果傷口化膿或者膿腫了,硬的就打消炎針,如果是軟的要將濃放出來,沖洗後干凈後再塗抹葯物或者打針即可。
3、鏈球菌
鏈球菌一般表現為敗血症,豬丹毒是疹塊型的,可以使用地米青黴素治療,效果比較明顯,需要注意的是,豬如果還發著高燒的話,就要引起重視了,必要時可以就醫治療。
4、胸膜肺炎、豬肺疫
這類疾病往往會引起豬的皮膚變色,豬的耳朵如果變色,主要原因可能是豬的心肺壞,一般情況下可以用頭孢和氟苯尼考治療,而豬肺疫還會集中在脖子的上邊,要注意觀察。
5、水腫病
水腫病常見的有大腸桿菌和放線菌,一般會在在眼睛或者頭部會發生水腫現象。一般要注意降低顱內壓,同時到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肚子下邊如果出現綠色或者肚子下邊變色是,大多是有魏氏梭菌或者其他的個別的細菌引起的,要注意預防。
7. 仔豬滲出性皮炎怎麼治
豬滲出性皮炎是由豬葡萄球菌引起,主要發生於哺乳仔豬和剛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和超急性感染。豬葡萄球菌為革蘭氏陽性、條件致病菌,常寄居於豬的皮膚、黏膜上,當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或皮膚、黏膜破損時,病菌便乘虛而入,導致發病。
一般多發生於仔豬,豬只突然發病,先是仔豬吻突及眼瞼出現點狀紅斑,後轉為黑色,接著全身出現油性黏性滑液滲出,氣味惡臭,然後黏液與皮屑、污物一起乾燥結塊貼於皮膚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觀像全身塗上一層煤煙,手觸之黏手如接觸油脂樣感覺,故稱之為「油皮病」。之後病情更加嚴重,有的仔豬不會吮乳,有的出現四肢關節腫大,不能站立,全身震顫,有的出現皮膚增厚、乾燥、龜裂、呼吸困難、衰弱、脫水、敗血死亡。患豬常出現全身性皮炎,並可導致脫水和死亡。
剖檢病豬全身黏膠樣滲出,惡臭,全身皮膚形成黑色痂皮,肥厚乾裂,痂皮剝離後露出桃紅色的真皮組織,體表淋巴結腫大,輸尿管擴張,腎盂及輸尿管積聚黏液樣尿液。
【防治措施】
(1)本病的預防應注意搞好圈舍衛生,母豬進入產房前應先清洗、消毒,然後進入清潔、消毒過或熏蒸過的圈舍。母豬產仔後10日齡內應進行帶豬消毒1~2次。
(2)接生時修整好初生仔豬的牙齒,斷臍、剪尾都要嚴格消毒,保證圍欄表面不粗糙,採用乾燥、柔軟的豬床等能降低發病率。對母豬和仔豬的局部損傷立即進行治療,有助預防本病的發生。
(3)一旦發病應迅速隔離病豬,盡早治療。皮膚有痂皮的仔豬用45℃的0.1%高錳酸鉀水或1∶500的百毒殺浸泡5~10分鍾,待痂皮發軟後用毛刷擦拭乾凈,剝去痂皮,在傷口塗上復方水楊酸軟膏或新黴素軟膏。對於脫水嚴重的病豬應及早用葡萄糖生理鹽水或口服補液鹽補充體液,並保證患豬清潔飲水的供應。沒有條件進行葯敏試驗的偏遠地區豬場可嘗試應用青黴素、三甲氧節二氨嘧啶、磺胺或林可黴素、壯觀黴素等抗生素肌內注射,連用3~5天。
8. 豬的皮膚病怎麼治療
(1)口腔壞死桿菌病。此病乃乳豬之皮膚受傷而繼發壞死梭狀桿菌感染。常見病變為雙內側臉頰或容口腔潰瘍。病變的開始是因為乳豬群打架,傷口感染而造成壞死,並覆以棕黑色痂皮。但是,當病變擴展至口腔內時,嘴唇、牙齒及舌頭也可能波及。
治療時,先將痂皮刮除,以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再塗上抗生素葯膏。嚴重的病例,應同時注射抗生素如青鏈黴素連續3天。預防此病可將出生乳豬的犬齒剪斷。清洗分娩舍時,務必使其干凈徹底。粗糙地面所致的膝、蹄冠、肘節及蹄上的皮膚壞死為最為普遍。仔豬出生數天後,即可出現,1~2周內病變擴展到最大,隨後開始恢復。3~4周內新生的上皮已蓋滿壞死部位。有的乳豬會發生乳房及尾巴的皮膚壞死。
預防主要防止受傷,由於粗糙的地板會引起皮膚壞死,改善地面或在分娩欄鋪上軟墊都會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