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替莫唑胺皮膚癢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替莫唑胺皮膚癢

發布時間: 2023-11-25 06:36:27

皮膚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起源於神經管細胞的惡性腫瘤,可見於皮膚、黏膜、軟組織、眼睛和腦等部位,以皮膚黑色素瘤最為多見。早期皮膚黑色素瘤可治癒,中晚期皮膚黑色素瘤和非皮膚來源黑色素瘤預後差。

黑色素細胞:是一種樹突狀細胞,由神經管細胞分化而成,位於真表皮交界處。黑色素細胞伸出突觸深入到表皮上層,突觸將黑色素顆粒輸送到表皮。黑色素既能影響皮膚的顏色,又能吸收紫外線。當皮膚暴露於日光時黑色素細胞產生更多的色素使膚色加深。遺傳因素決定黑色素在皮膚細胞內的儲存和分布,並決定皮膚對日曬及其他光毒性效應的敏感性。

流行病學

1.年齡:50歲前發病率隨年齡逆增,50歲後發病率隨人群和性別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變化趨勢

2.非西班牙籍白種人常見,發病率:50歲前女>男,50歲後男>女

3.危險因素:黑色素瘤家族史、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非典型痣、多發痣(> 50個)、易受慢性損傷和長期日光暴露的痣、消化道和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著、外傷後遷延不愈的黑斑、老年性雀斑和金色或紅色頭發、藍眼、淺膚色人種

4.中國人黑色素瘤特點:發病率低、中晚期患者多、肢端皮膚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起病常與慢性損傷和炎乖相關

病理分理(4)

1.淺表擴散型黑色素瘤(SSM):70 %

部位:多發生於間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膚(如頭頸部、軀干皮膚)

肉眼:外觀不規則,顏色各異,以放射生長為主

鏡下:腫瘤細胞分布於皮膚基底膜淺層,在鱗狀上皮之間呈鉛彈樣或派傑樣播散。

2.結節型黑色素瘤(NM):垂直生長期的黑色素瘤亞型,侵襲性強,預後差

常見人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60歲以上老人和男性更多見

部位:常見於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肉眼:快速生長的色素性結節,偶成息肉樣,可出血或形成潰瘍

3.惡性雀斑樣黑色素瘤(LMM):4%~15%

特點:生長較慢,少見轉移,老年人多見,預後較好

鏡下:非典型黑色素瘤細胞治真皮表皮交界處呈線狀或巢狀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導管,伴有嚴重的日光性損傷和真皮內非典型性黑色素細胞浸潤

4.肢端雀斑樣黑色素瘤(ALM):有色人中最常見

特點:侵襲性強,常由水平失長期迅速進入垂直生長期

好發部位:手掌、足掌、甲床(易忽略)

臨表

1.起源於良性痣:痣或色素斑增大、隆起、邊緣不規則、顏色改變、局部形成水泡、瘙癢、刺痛等

2.轉移:淋巴道→遠處(遠部淋巴結、皮膚、皮下組織、肺、肝、腦、骨等)

3.非皮膚來源者:

①原發部位:眼睛睫狀體、虹膜、脈絡膜、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黏膜和腦膜

②表現:原發部位腫物,易血行播散,預後差

警惕因素:

①形狀不規則,表面隆起;

②邊緣呈鋸齒狀,邊界不清;

③顏色改變;

④∮>6mm

⑤病變增大或出現潰病、瘙癢等病變

鑒別診斷:

黑色素瘤需與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皮膚和黏膜黑斑、單純雀斑/雀斑樣黑色素細胞痣、非典型痣、基底細胞癌、皮膚鱗狀細胞癌和皮膚T細胞淋巴瘤等病變鑒別

一、治療原則

局限於區域淋巴結范圍內的皮膚黑色素瘤(I~III期)——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轉移性黑色素瘤——葯物治療為主,手術切除穩定的孤立病灶

二、手術治療

1.局部擴大切除術

(1)切緣可根據解剖部位、黑色素瘤類型和美容需求調整

(2)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原位癌的外科切緣為0.5cm;

(3)腫瘤厚度≤1.0mm者外科切緣為1.0cm;

(4)腫瘤厚度:1.01~2.0mm者外科切緣為2.0cm;

(5)腫瘤厚度≥2.01mm者外科切緣為2.0cm

2.前哨淋巴結活檢術(SLNB)與治療性區域淋巴結清掃術

(1)原發腫瘤厚度<0.75mm者無需SLNB;

(2)腫瘤厚度>1mm者需行常規SLNB

(3)介於0.75~1mm之間,若存在原發灶潰瘍、有絲分裂指數>1/mm2或合並其他高危因素時需行SLNB

臨床診斷區域淋巴結轉移/前哨淋巴結活檢(+)——區域淋巴結清掃術

三、內科治療

1.局域性皮膚黑色素瘤的內科治療

(1)II B期和III期皮膚黑色素瘤(預後差)——干擾素輔助治療/定期隨訪

(2)多個區域淋巴結受累/腫瘤侵犯淋巴結外膜——輔助放療淋巴引流區,降低局部復發率

2.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的內科治療

(1)免疫治療:延長生存時間,首選靶向免疫檢查點的單克隆抗體。特點是單葯有效率低,療效持久。

(2)小分子靶向葯物治療:BRAF抑制劑和MEK抑制劑

(3)細胞毒性化療治療——不延長生存時間

①單葯化療:達卡巴嗪、替莫唑胺、紫杉醇類或亞硝脲類;

②以達卡巴嗪、紫杉醇等為基礎的聯合化療;

③化療聯合干擾素、IL-2等細胞因子的生物化療

⑵ 我的皮膚點狀瘙癢,一會這個點癢,一會那個點癢,但不嚴重,沒有疙瘩,應該是過敏了,可過敏源怎麼找呢

是不是皮膚太幹了?現在進入秋天了皮膚會出現那樣這樣的問題 可以塗點潤膚產品 ,多吃點水果,多喝點水,注意睡眠

或者是對某種衣物的製作材料作敏 例如有人穿羊毛或者化纖的就癢癢!

還有是不是洗澡的次數太多了?

一,洗澡不可過勤

因為天天換衣,所以很多人現在已習慣每天洗一次或兩次澡。但隨著夏天的來臨,日照強烈,空氣乾燥,皮膚瘙癢的情況開始困擾這些「每天洗澡族」。他們中很多人甚至認為,皮膚癢是說明個人衛生沒做到位,於是,澡就洗得更勤、更徹底,但皮膚的瘙癢程度反而加重了。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洗澡過勤會傷害皮膚,由此導致的皮膚瘙癢是很難避免的。

洗澡過勤致瘙癢

不少人平時很注意個人衛生,但全身經常會感到奇癢難忍,其中以中青年「白領」居多。

其實,對於大多數在衛生條件不是很差的環境工作的人來說,每天洗澡很容易破壞正常的皮膚結構。人的皮膚最外面是角質層,自動脫落的角質層和皮膚汗液混合的皮垢不會很多,每天洗掉這部分,對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如果洗澡過勤,將角質層傷害,其保護皮膚的作用就會失去,皮膚細胞內的水分更容易蒸發掉,皮膚就會乾燥。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燥則生風,生風則癢」,其中「風」在這里是指一種病因,在身體內遊走不定,從而導致皮膚瘙癢。

錯誤習慣加劇瘙癢

很多「每天洗澡族」都有這樣的體會,瘙癢經常不合時宜地襲來。比如在開會、開車或會見客戶時,突然會感到身體的某個部位奇癢,當時又不便撓,只能忍著,而一旦回到家或只有自己的時候就趕緊撓,總覺得把皮抓破了才痛快,但抓得過重會使皮膚起小疙瘩;也有人習慣用熱水燙瘙癢部位,覺得這樣才能緩解一些。但這些解癢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會不同程度地對皮膚造成更大的傷害,反而加劇瘙癢程度,並且,容易造成細菌和寄生蟲寄居,甚至會引起皮膚發炎、潰爛等其他疾病。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用浸了涼水的毛巾冷敷來化解瘙癢。

神經性瘙癢

有一些「每天洗澡族」是到了一定的時間或環境下才會覺得某個部位瘙癢難忍。這樣的情況一般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一般是在家或一個人的時候才感覺奇癢,因為這時可以隨意撓,這種情況被稱為皮膚神經官能症,有機會的時候,感覺才會來。醫生建議,因心理因素引起瘙癢的人,應注意自我剋制,到了癢的時間或環境,要盡量分散注意力,強迫自己不去想。

解誤法則:調整洗澡次數和方法

北京中醫醫院皮研中心主任蔡念寧建議,如果對於某些人來說,天天洗澡的習慣不容易改變的話,就要特別注意洗澡的方法。

一、水溫在24℃至29℃為宜。水溫過高,皮膚表面的油脂更易破壞,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乾燥的程度,給皮膚帶來損傷,同時,還會增加心臟負擔。

二、洗浴時間不宜過長。盆浴20分鍾,淋浴3至5分鍾即可,否則,皮膚表面會很容易脫水。

三、如果皮膚不是很油的話,選擇中性的浴液和香皂為好,但不必天天用,隔兩三天用一次即可,而且在身體上停留時間不宜過長,一定要沖洗干凈,否則會傷害皮膚。

四、洗完澡後,要全身塗抹潤膚露,可以鎖住皮膚表面水分,緩解乾燥瘙癢。

五、少吃牛羊肉和蔥、蒜等辛辣食品,同時少喝酒、抽煙。

如果你在調整洗澡次數和洗澡方法之後,皮膚乾燥瘙癢程度仍然沒有緩解的話,最好還是請醫生對皮膚進行診斷後對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