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肝風內動可能會引發什麼情況
肝風內動的症狀可見頭昏腦漲、眼睛視物模糊、手足震顫、抽搐痙攣、筋惕肉、手足蠕動,甚至可以見到痙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者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肝風內動一般有四種類型。
1.熱極生風型
此型的病機是體內的邪熱太過,正不勝邪,傷及肝血,引動肝風。是實熱證。此型患者可見高熱、暈厥、身體僵直、譫語等症狀。
2.肝陽化風型
肝陽化風是由於肝陰不足,不能制約肝陽,從而肝陽上亢導致肝風內動。此類患者上實下虛。可見眩暈、走路不穩、脾氣暴躁、頭部脹痛等症狀,甚至中風。
3.血虛生風型
血虛生風是由於體內陰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肝藏血主筋,血不足無以制約肝陽而肝風內動。可以見到的症狀有手足震顫、關節屈伸不利、四肢發麻、頭暈、皮膚發癢等。
4.陰虛動風型
肝腎陰虛,不能制約陽氣,肝陽升動太過亢盛化風而致。常見症狀有頭暈、耳鳴、身體消瘦、盜汗、雙頰潮紅、五心煩熱等。
B. 肝風內動是怎麼回事啊
肝風內動分為四種類型肝陽化風型、血虛生風型、陰虛動風型、熱極生風型。四種類型的症狀都有不同之處和共有的症狀。肝風內動的症狀表現有哪些呢?
肝風內動症狀
1、肝陽太過出現化風
肝陽化風型主要是因為肝陽上亢導致肝陰沒有辦法制約肝陽,引起上亢,導致肝風內動的情況。是一種上實下虛的病症,常見的症狀有著,眩暈、走路搖擺不穩,脾氣暴躁,經常發脾氣伴有頭脹痛引起的肝陽化風型的中風及肝陽化風型的中風後遺症,偏癱、口眼歪斜等。
2、體內血虛導致生風
血虛生風是因為陰血虧損,導致筋脈缺少溫養引起的虛風內動型的肝風內動。常見的症狀有著肢體不自覺的抖動,關節伸展不開,肌肉沒有彈力、四肢發麻、頭暈、皮膚瘙癢等症。
3、體內陰氣太虛引起動風
陰虛動風是因為陰血的虧虛導致肝陽不能制約引起的肝風內動,屬於虛風內動,常見的症狀有著頭暈、目眩、耳鳴、四肢不自覺的抖顫、身體消瘦以及盜汗、臉頰潮紅等症狀。有明顯的虛火症狀比如舌紅,但是脈看起來有勁其實虛弱無力。
C. 為什麼一到晚上整個人體溫就往上升就很熱然後皮膚很癢
這個可能有多種原因造成。
中醫角度來講血虛、肝風、都會造成這種現象。
有一些病原體感染也會有夜間發熱伴隨局部瘙癢的感覺。
如果沒有明顯局限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就有可能是血虛、肝陽化風等原因引起瘙癢。建議清淡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D. 皮膚瘙癢老不好中醫1個養血解毒方,幫你辨證調理,擺脫瘙癢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人體最大器官的皮膚也逐漸衰老,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皮膚瘙癢是這一類人群的高發病,據統計,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瘙癢性疾病,發生率高達40.7%,該病已成為困擾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而且,這是一種全身性的瘙癢病,患者全身各處均可發病,不同人瘙癢程度不盡相同,但多數人自覺劇烈瘙癢,尤其是夜晚時瘙癢更甚,影響日常的睡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時,自認為是不衛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結果越洗越癢,越癢越抓撓,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這提示著身體 健康 出現問題了。
關於皮膚瘙癢的論述,在祖國醫學中有較為詳盡的經驗積累,《黃帝內經》曰:「虛邪之熱也……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指出體虛感受外邪是導致皮膚瘙癢的重要原因。
而歷代醫家更有「風盛則癢,無風不作癢」一說,認為瘙癢的發生多與感受風邪有關。曾有學者收集從1988年至2019年關於皮膚瘙癢的中醫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也發現,在瘙癢致病因素中,以「風」最為多見。
中醫認為,風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氣之一(其他五種邪氣分別為寒、暑、濕、燥、熱),風邪具有向上、發散的特點,屬於陽邪,而風邪致病,首先傷表衛,客於肌膚則為瘙癢,故此瘙癢性皮膚病的病位也都是在體表。正如《內經》所記載:「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
這是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停留於人體體表,從而引起的皮膚瘙癢,而風邪容易夾雜其他的邪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講:「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比如風夾寒、濕、熱等邪氣,導致病因復雜多變,這也是很多患者瘙癢頑固、難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除了外風之外,還有內風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癢性皮膚病中,更與內風的關系密切,而引起皮膚瘙癢的內風常見有血虛、血燥、血瘀、血熱、熱勝化火,其中,在老年群體中,以肝血虧虛為主。
這一點,在《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記載:「癢風……肝家血虛,燥熱生風。」老年人肝血虧虛,一則無以涵養肝體,致肝風內動;二為血不足,以致血不養膚,該證型的患者常表現為皮膚乾燥、皮屑較多、全身瘙癢,多在夜間加重,難以忍受,並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指出了在該病中,風與血的關系,因此,在止癢治療中,多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對於外感風邪所致的瘙癢,主要用疏風止癢法,臨床常用如荊芥、防風、白芷、蟬蛻等解表祛風葯治療。而對於內風則以養血平肝熄風為治本。
當歸飲子是常用的治療血虛風燥證所致瘙癢的方劑。該方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中當歸為補血聖葯,和營養血以治其本,為方中君葯。生地、白芍、何首烏集滋陰養血為一體,加益氣養血之黃芪,四葯為臣,助當歸治血之力。荊芥、防風透散開泄,疏風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風止癢之效,川芎行氣活血,四葯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縱觀全方,養血滋陰而不留邪,疏風散邪而不傷正,補中有散,標本兼固,對血虛風燥之瘙癢療效確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氣血漸虛,腸胃功能減退,如果出現反復皮膚瘙癢,不建議自行用葯,以防用葯不慎,損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另外,治病的關鍵在於尋找病因,去除誘因,若遷延難愈,需要進一步做相關的檢查,排除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E. 肝風內動、肝鬱氣結會引起哪些病症
目錄
1概述
2分型
▪肝陽化風
▪熱極生風
▪陰虛動風
▪血虛生風
3鑒別
4中醫治療
▪內服方葯
▪外敷葯物
▪葯物吹喉
▪含漱探吐法
概述
編輯語音
肝風內動,病證名。指肝風不因外感風邪而動者。泛指因風陽、火熱、陰血虧虛所致,以肢體抽搐、眩暈、震顫等為主要表現的癥候。《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臨證指南醫案·肝風》華岫雲按:「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瘈瘲痙厥矣。」肝風內動可分虛實,虛證有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實證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
分型
編輯語音
肝陽化風
肝陽上亢,亢逆無制,肝風內動。上實下虛症,主症,眩暈欲仆,步履不穩,頭搖肢顫,語言蹇澀,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陽上亢,頭脹頭痛,急躁易怒,肢麻項強。舌紅,或苔膩,脈弦細有力。
熱極生風
邪熱熾盛,熱灼肝經,引動肝風。實熱症。主症,高熱,頸項強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兼症神昏譫語。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
陰虛動風
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主虛症。主症,手足蠕動,眩暈耳鳴。兼症肝陰虛證,頭暈眼花,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顴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血虛生風
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主虛症。主症,肢體震顫,關節拘急,肌肉潤動。兼症肝血虛證,肢體麻木,皮膚瘙癢。舌淡,脈細或弱。
F. 常見皮膚病治療使用中成葯配方
日常一些皮膚病困擾著我們,對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下面我准備了常見皮膚病治療使用中成葯配方,希望對您有幫助!
常見皮膚病治療使用中成葯配方
一、 病毒性皮膚病(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扁平疣)
發於頭面部:病期較短,或痛或癢,皮疹色紅以丘疹、丘皰疹為主,可兼少數水皰,體質不弱者,可分選芎菊上清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川芎茶調顆粒、一清膠囊、板藍根顆粒等。
發於胸脅部:皮疹色紅,疼痛,以丘疹為主或見膿皰者,可分選梔子金花丸、一清膠囊、復方青黛膠囊、開胸順氣丸、連翹敗毒丸、平肝舒絡丸;病期長伴刺痛,體質無明顯虛弱者,選血府逐瘀膠囊。
發於下半身:體質不虛者,可分選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等;陰虛體弱者可用六味地黃丸;陰虛內熱者可用知柏地黃丸。
外用:選山寶皮寧酊、如意金黃散等。
扁平疣:常膚色皮損兼有少氣乏力,脾胃虛弱者,可選貞芪扶正膠囊、參苓白術丸;色淡紅或紅兼有熱象的,可選板藍根沖劑、梔子金花丸、芎菊上清丸、復方青黛膠囊等;色偏深兼有氣滯血瘀徵象者,可選血府逐瘀膠囊、加味逍遙丸、平肝舒絡丸、逍遙顆粒等。
二、 細菌性皮膚病(膿皰瘡)
發於頭面部或泛發者:可分選連翹敗毒丸、梔子金花丸、一清膠囊、雙黃連口服液、金銀花露、新癀片、清開靈口服液等。
三、 真菌類皮膚病(體癬、足癬、股癬、頭癬等)
發於上半身:體質強,皮疹癢,疹色紅者,分選黃連上清丸、梔子金花丸、一清膠囊等。 發於下半身:體質強,皮疹濕癢,疹色偏紅者,可分選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苦參丸等。
外用:鈹寶消炎癬濕葯膏、冰黃膚樂軟膏、皮膚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
(一) 皮炎濕疹類
急性期:病期短,皮損色紅腫脹,瘙癢,兼心煩,口乾,便秘等,可選防風通聖丸、一清膠囊、清開靈口服液、新癀片、羚羊角膠囊、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梔子金花丸等。 亞急性期:皮損顏色轉淡或深,可有少量滲出,瘙癢,體質強者可選當歸苦參丸、膚癢顆粒、防風通聖丸;脾胃弱,食少便溏者選參苓白術丸。
慢性期;皮損肥厚,粗糙乾燥,瘙癢明顯可分選四物合劑、膚癢顆粒、天麻鉤藤顆粒、參苓白術散等。
外用:急性期馬齒莧濕敷;亞急性期冰黃膚樂軟膏、皮膚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慢性期冰黃膚樂軟膏、鈹寶消炎癬濕葯膏等。
(二) 蕁麻疹
急性期: 體質較強者可分選防風通聖丸、芎菊上清丸、川芎茶調顆粒、膚癢顆粒等;伴疹色不紅、惡寒時可選銀翹解毒顆粒,疹色偏紅、不惡寒時可選桑菊感冒片。
慢性期:體質較強者可選用膚癢顆粒、血府逐瘀膠囊、川芎茶調顆粒等;脾胃虛寒,喜溫喜按,面色淡白,四末不溫者可選附子理中丸;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可選參苓白術丸;氣虛自汗惡風或陽虛(寒冷性蕁麻疹)可選玉屏風口服液、貞芪扶正膠囊、陽和丸等;血虛生風,肌膚乾燥無光澤可選四物合劑、烏雞白鳳丸。
五、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玫瑰糠疹、銀屑病)
(一) 玫瑰糠疹
疾病早期:風熱偏盛,疹色紅,癢,可分選復方青黛膠囊、防風通聖丸、一清膠囊等;偏風濕的,疹不甚紅可選當歸苦參丸,熱象明顯的可選三妙丸。
疾病時間較長的:可分選四物合劑、血府逐瘀膠囊、貞芪扶正膠囊、膚癢顆粒等。
(二) 銀屑病
進行期:可分選復方青黛膠囊、消銀片、一清膠囊、新癀片、清開靈口服液、羚羊角膠囊等。 消退期:可分選消銀片、當歸苦參丸、三妙丸、參苓白術丸等。
靜止期:可分選血府逐瘀膠囊、四物合劑、大黃蟄蟲丸、貞芪扶正膠囊等。
關節病型銀屑病伴關節灼熱紅腫沉重,或發熱、口渴不欲飲可用濕熱痹顆粒、新癀片;伴發熱的急性期銀屑病可選清開靈口服液、新癀片;滲出性銀屑病兼體質較強者,可分選一清膠囊、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
外用:選冰黃膚樂軟膏、5~20%黑豆餾油軟膏。
六、瘙癢性皮膚病(癢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
病期短或較短:皮損偏上半身,風熱徵象明顯可分選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兼有濕熱徵象的可選用一清膠囊、當歸苦參丸;兼肝陽上亢,熱擾心神,失眠不安者,可選天麻鉤藤顆粒。
病期較長:出現血虛徵象者選四物合劑;脾胃虛弱、氣虛者可選參苓白術丸、貞芪扶正膠囊、玉屏風口服液;體質較強兼氣血瘀滯可選膚癢顆粒、血府逐瘀膠囊;肝氣郁結無明顯熱象的可選平肝舒絡丸、逍遙顆粒,兼有熱象的,心煩易怒,兩脅脹痛選加味逍遙丸;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乾燥選天王補心丹。
外用:冰黃膚樂軟膏、鈹寶、苦豆子油搽劑、皮膚康洗液、日舒安洗液。
七、色素性皮膚病(黃褐斑、白癜風)
(一) 黃褐斑
色淡褐,伴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可選參苓白術丸、貞芪扶正膠囊;肝氣郁結,斑色黃褐者,可分選逍遙顆粒、加味逍遙丸、平肝舒絡丸;血虛兼血瘀的褐色斑,可選四物合劑、血府逐瘀膠囊;肝腎不足,疹色深褐加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金匱腎氣丸、二至丸等。 外用:絲白祛斑軟膏
(二) 白癜風
病程短:風熱徵象,疹色有光澤,顏色為淺色素斑可選川芎茶調顆粒、防風通聖丸;濕熱徵象可選梔子金花丸、三妙丸、當歸苦參丸等。
病期較長:疹色白,周圍正常膚色加深,可分選白癜風丸、二至丸、首烏丸、血府逐瘀膠囊等。
外用:復方卡力孜然酊。
八、斑禿
病程短:風熱徵象者,可選芎菊上清丸、防風通聖丸等;肝風內動,心神不寧者選天麻鉤藤顆粒;肝氣郁結者選逍遙顆粒、加味逍遙丸等。
病程較長:血虛,氣虛,肝腎不足者分選養血生發膠囊、斑禿丸、首烏丸、貞芪扶正膠囊、烏雞白鳳丸等。
G. 肝鬱氣滯會不會臉黃和皮膚瘙癢
肝鬱氣滯可以導致臉黃,皮膚瘙癢,引起的原因是,肝鬱可以克脾導致脾虛,而面黃是屬於脾的顏色,因此肝鬱可以導致面黃,肝鬱日久可以傷陰,導致肝陰虛,肝風內動,或者脾虛生化氣血不足,導致氣虛虛弱,出現血虛生風,皮膚瘙癢,指導建議:建議可以針對症狀服用,逍遙丸,柴胡疏肝散等也可以找個中醫內科醫生調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