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又稱脂溢性濕疹,是發生在皮脂腺豐富部位的一種慢性丘疹鱗屑性炎症性皮膚病。本病多見於成人和新生兒,好發於頭面、軀乾等皮脂腺豐富區。
❷ 脂溢性皮炎是怎麼回事而且還特別特別的癢怎麼辦!
這個就是皮膚毛囊被脂肪堵了,引起的毛囊炎。
❸ 脂溢性皮炎該怎麼辦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皮膚病,與皮脂分泌過多有關系的,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油膩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不能喝酒應當盡量避免。
❹ 脂溢性皮炎的治療方法
脂溢性皮炎最根本和有效的辦法是抑制皮脂異常分泌,減輕皮損處的炎症反應,防止組胺和組胺受體的釋放,起到止癢作用。
一、一般治療
1、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2、調節飲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飲食,多吃水果、蔬菜。
3、避免各種機械性刺激,少用熱水、鹼性大的肥皂洗浴,使用溫和潤膚乳,加強控油與保濕。
二、葯物治療
1、外用葯物治療:治療原則為去脂、消炎、殺菌、止癢,常用的葯物有含抗真菌葯的混合制劑,如復方咪康唑霜、復方益康唑霜,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吡美莫司軟膏及他克莫司,可用於嚴重患者或低強度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者。少量滲出、糜爛部位可用1%雷凡諾爾鋅氧油、氧化鋅油或糊劑、1%金黴素或0.2%呋喃西林軟膏。頭部皮損可用含酮康唑的香波洗頭,每周2次。
2、口服葯物治療:瘙癢劇烈時可予以止癢鎮靜劑,可補充維生素B6、維生素B2、復合維生素B或鋅劑;有真菌感染或泛發性損害可用伊曲康唑,連服2~3周;有細菌感染時用四環素或紅黴素;范圍較大、炎症明顯,甚至有紅皮病傾向且無禁忌症時,可短期小量使用潑尼松,並可短期加用雷公藤多甙。
三、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❺ 痤瘡,脂溢性皮炎怎麼辦
脂溢性皮炎是由於皮脂腺的分泌亢進,皮脂腺分泌過多所導致的皮膚病。臨床上可以出版現頭部的脫屑權、出油,以及毛囊炎、脫發等。面部可以出現乾燥、發紅、發癢等症狀。治療方面,首先要生活作息規律,盡量避免過油、過辣、過甜的飲食,可以多吃蔬菜和水果,同時戒除煙酒刺激,局部盡量避免肥皂等鹼性的刺激。可以經常性的用二硫化硒洗劑以及硫磺洗劑等每日清洗;頭部可以外用激素類的葯物如哈西奈德溶液;面部可以應用免疫調節劑如他克莫司等;可以口服B族維生素以及葡萄糖酸鋅等;如果瘙癢,也可以同時加入抗組胺類葯物,比如撲爾敏等;另外,也可以口服中成葯制劑,比如百癬夏塔熱片等,療效不錯。但是,該病由於和個人體質有關系,總體很難徹底根除,而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輕。
❻ 脂溢性皮炎怎麼治
脂溢性皮炎可以用葯物治療,要根據脂溢性皮炎的類型來選擇。脂溢性皮炎可以分為乾性和油性兩大類,具體情況及治療方法如下:油性的脂溢性皮炎:以皮疹比較油膩、肥厚的鱗屑為主,因此在臨床上以比較清爽的水劑、洗劑、噴劑,及質地清爽的乳霜為主要選擇葯物,長在頭皮上的油膩性痂屑,滲液為主的皮疹,可以選擇使用二硫化硒洗劑、皮膚康洗液或者是聯苯苄唑噴霧劑。如果伴發有糠秕孢子菌感染,可以使用殺菌的噴劑。如果發生在面部,可以選擇硅油乳膏、皮膚的敷料等;乾性的脂溢性皮炎:臨床表現以皮膚的乾燥、脫屑、紅斑為主,多伴有瘙癢,可以選擇使用質地稍微滋潤,含有油脂多的膏劑。最常用的就是糖皮質激素類的葯膏,如艾洛松、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鹵米松乳膏等,中葯質地的葯膏也可以選擇使用。
【拓展資料】
一、脂溢性皮炎(seborrhoeic dermatitis)是指皮脂腺分泌功能亢進。表現為頭皮多脂、油膩發亮、脫屑較多,在皮脂發達部位較易發生,是發生在皮脂溢出基礎上的一種慢性炎症,損害為鮮紅或黃紅色斑片,表面附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癢,成年人多見,亦可見於新生兒。
二、好發於皮脂溢出區,往往局限於頭皮,嚴重者可向面部、鼻唇溝、眉、眼瞼、胸背中部、臍窩及腹股溝或腋部發展。皮損初為毛囊性小丘疹,逐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黃紅色斑片,上覆油膩性鱗屑結痂,重者可呈輕度滲出性濕疹樣皮炎,局限於某一部位或泛發,甚至發展為紅皮病。由於部位和損害輕重的不同,臨床表現亦有差別。
三、宜食入富含維生素A、B2、B6、E的食物:因維生素A、B2、B6對脂肪的分泌有調節和抑製作用。維生素E有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物有動物肝、胡蘿卜、南瓜、土豆、捲心菜、芝麻油、菜子油等。值得注意的是要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維生素A的食物要適量多吃,豬肝、胡蘿卜、蛋黃等,以糾正毛囊皮脂角化異常,防止毛囊堵塞。
四、本病為多因素所致。與年齡、性別有關,大多數病例有遺傳傾向,雄激素水平增高,導致皮脂分泌增多。此外,皮脂溢出常出現於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Pakinson綜合征),特別是在疾病進展期,皮脂腺分泌水平可高於正常2倍;在動脈硬化、糖尿病、腎上腺腫瘤、某些乳腺癌患者及癲癇患者也有皮脂分泌增高現象。
五、脂溢性皮炎臨床上變化多端,有的進展緩慢,反復發作。有的可局限於頭部。有的分布於其他部位或全身,由於瘙癢、搔抓可造成紅皮病、毛囊炎、癤腫、淋巴結炎等。亦有處理不當而引起接觸性皮炎或濕疹樣變。
❼ 什麼是脂溢性皮炎呢
脂溢性皮炎又稱脂溢性濕疹,是發生在皮脂腺豐富部位的一種慢性丘疹鱗屑性炎症性皮膚病。本病多見於成人和新生兒,好發於頭面、軀乾等皮脂腺豐富區。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發病可能與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經遞質異常、物理氣候因素、營養缺乏以及葯物等的作用有關。近年來,卵圓形糠秕孢子菌與脂溢性皮炎的關系得到了重視,認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飲食習慣、B族維生素缺乏和嗜酒等,對本病的發生發展也可能有一定影響。泛發而頑固的脂溢性皮炎可以是HIV感染重要的皮膚症狀。
皮損主要出現在頭皮、眉弓、鼻唇溝、面頰、耳後、上胸、肩胛間區、臍周、外陰和腹股溝等部位。初期表現為毛囊周圍炎症性丘疹,之後隨病情發展可表現為界限比較清楚、略帶黃色的暗紅色斑片,其上覆蓋油膩的鱗屑或痂皮。自覺輕度瘙癢。發生在軀幹部的皮損常呈環狀。皮損多從頭皮開始,逐漸往下蔓延,嚴重者可泛發全身,發展為紅皮病。
嬰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在出生後2~10周,頭皮覆蓋油膩的黃褐色鱗屑痂,基底潮紅。眉弓、鼻唇溝和耳後等部位也可能受累,表現為油膩性細小的鱗屑性紅色斑片。常在3周至2個月內逐漸減輕、痊癒。對於持久不愈者,應考慮特應性皮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