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濕疹要忌口嗎濕疹患者不能吃什麼
你好,濕疹一般是因接觸了過敏源不耐受引起,環境、接觸物、飲食均有關回系,說答到飲食,患者要忌口辛辣、海鮮、發物等。
1、忌易致敏食物
如果在飲食方面發現有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蟹、牛肉、羊肉、雞、 鴨、鵝等食物,如果患者吃了,容易導致濕疹復發或加重。
2、忌辛辣食物
盡量不吃蔥、大蒜、生薑、辣椒、花椒等辛辣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濕疹,應該避免食用。
3、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
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的人來說,應該要忌發濕的食物。所以為保險起見,應避開如竹筍、芋頭、牛肉、蔥、姜、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貳』 過敏性皮疹的葯療方案
皮膚病的治療原則和葯物
從治療的角度,可將皮膚病概括為四大類,其治療原則為:
①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如葯物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蕁麻疹等,這類皮膚病~般內用抗敏葯物,外用葯物主要是對症處理。
②感染性皮膚病:如葡萄球菌引起的膿疤瘡、癤瘡;病毒引起的帶狀疤疹、單純疤疹、疣;真菌引起的手癬、足癬、體癬、頭癬;螺旋體引起的梅毒;寄生蟲引起的鉤蚴皮炎、稻田皮炎等。這類皮膚病除了外用抗感染性葯物外,嚴重者應同時內用抗感染葯物。
③腫瘤類皮膚病:惡性腫瘤如鱗癌、基底細胞癌等,一般採用外科切除、放射治療或兼用化療,局部用葯~般難以奏效。良性腫瘤亦可考慮手術切除,但較小者可不治療。
④原因尚不明了的皮膚病:這類皮膚病比較多,包括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白癜風、斑禿等、其外用葯物主要是對症,內用葯物則根據情況或是對症或是針對可能的誘發因素用葯。
皮膚病治療葯物可分為內用葯物和外用葯物兩方面,,除了葯物治療外,尚有理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等,可配合應用。內用葯物包括口服及注射葯物,種類甚多。外用葯物是治療皮膚病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皮膚病的種類繁多,病因各異,但在外用葯的治療上只要病損的形態相似,可採用同類的葯物類型。因此,治療皮膚病,除了了解各種外用葯物的葯理作用外,對各種常用葯物劑型的物理作用也必須掌握。 一般按其治療作用可分為以下幾類: 1.保護劑這類葯物無刺激性,性質溫和,具有保護皮膚,減少摩擦,防止外來刺激,並有吸收、乾燥、收斂作用。常用有氧化鋅(zinc oxide)、滑石粉(talc powder)、澱粉(starch),可單獨使用亦可配為復方粉劑、洗劑、軟膏等。 2.止癢劑這類葯物主要是對感覺神經末梢起麻醉作用,如1%石炭酸(苯酚phen01)、1%麝香草酚(thymo1)、2%~5%利多卡因(1idocaine)、1%達可羅寧(dyclonine)、5%~10%苯佐卡因(benzocaine)。有的是對皮膚表面起清涼作用,或刺激皮膚使血管擴張,揮發散熱而止癢,如1%的薄荷腦(mentho1)、1%~2%冰片(borneo1)、5%~10%樟腦(canphor)等。抗組胺葯物如3%~5%鹽酸異丙嗪(非那更promethazine hydrochloride)、3%鹽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nine hydrochloride,benadryl)也可止癢。各種焦油類制劑如:煤焦油(coaltar)、糠餾油(pityro1)、黑豆餾油(black soybean tar)等雖然是角質促成劑,但也有止癢作用,可配成醋劑、油膏等使用,也可加入洗劑中使用。 3.抗菌劑此類葯物包括消毒防腐劑、抗生素、以及抗感染的中葯等,對細菌有殺滅或抑制生長繁殖的作用。皮膚科常用的抗菌劑有:1:5000~8000高錳酸鉀、3%硼酸(boric acid)、0.02%呋喃西林(furacilin)、1:2000新潔爾滅、0.1%利凡諾(rivano1)(依沙丫啶(ethacridine))溶液或0.5%利凡諾軟膏、0.5%~1%新黴素(neomycin)、2.5%~10%氯化氨基汞(白降汞ammoniated mercury)、0.5%桿菌肽(bacitracin)、0.3%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莫匹羅星(mupirocin)等軟膏或乳劑等。中葯如:黃連、黃柏、紫草、野菊花、千里光、冬青、馬齒 等,可分別製成水劑、酊劑、油劑、軟膏等使用。 4.抗真菌劑系指能殺滅或抑制真菌生長繁殖的葯物,常用有3%~10%水楊酸(s辦cylicacid)、6%~12%苯甲酸(benzoicacid)、2.5%~5%碘酊、5%~10%硫黃,10%十~烯酸(undecylenic acid)或十~烯酸鋅、1%~3%克霉陛(c以rim刪le)或1%聯苯苄唑(bifonazole)、1%特比萘芬(terbinafine)、10%~30%冰醋酸(glacialacetic acid)等,可根據葯物的不同性質配為酯劑、軟膏或霜劑使用。中葯20%土模皮、10%羊蹄根也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可浸泡醋使用或配為酯劑、軟膏。 5.角質促成劑此類葯物適當濃度可促使真皮血管收縮、減輕炎症滲出和浸潤,使表皮水腫減輕,減緩角骯細胞增殖和生長周期,從而使表皮角質層恢復正常。但如使用不當,濃度過大,可引起刺激,加重炎症反應。研究證明角質形成劑可能作用於細胞周期的DNA合成期,阻止DNA的合成,使增生活躍的細胞核有絲分裂受到抑制,生長周期恢復正常。作用較強的角質促成劑有5%~20%的各種焦油制劑如煤焦油、松餾油(pine tar)、糠餾油、黑豆餾油等,還有0.1%~1%蒽林(anthraline)、1:8000~20000芥子氣(dichloroaethylsulfide)等,作用較弱的有10%魚石脂(ichthyo1)、10%硫黃(sulfur)、5%間苯二酚(雷瑣辛resorcino1)、2%水楊酸、5%白降汞等。角質促成劑一般配為軟膏或酯劑使用。應該注意的是,作用較強的角質形成劑若濃度掌握不當或擦葯過頻,可引起刺激性皮炎。 6.角質松解劑可軟化角質,促使皮膚角質層解離脫落。常用者如:5%水楊酸、10%雷瑣辛、5%~10%乳酸、10%硫黃、0.025%~0.1%維A酸(tretinoin)、20%尿素,可配為軟膏、霜劑或酊劑等。 7.收斂劑可使毛細血管收縮,管腔變小,細胞間隙縮小,沉澱組織液中蛋白,使炎性漿液性滲出減少,因而有消炎、減少滲液、促進上皮恢復等作用。常用者有0.5%~1%醋酸鉛(1ead acetate)、5%明礬、0.1%~0.2%硫酸鋅、0.5%硫酸銅等。5%甲醛(福爾馬林formaldehyde)可以抑制汗液分泌,可用於治療腋臭,但應注意其對皮膚的刺激。 8.腐蝕劑有腐蝕作用,多屬強酸強鹼類,可用於除去肉芽組織及贅生物,如50%三氯醋酸、純石炭酸、硝酸銀(silver nitrate)棒等。 9.脫色劑可使皮膚色素減退或消失,其作用可以是抑制黑色素的生物合成、漂白,或加速表皮更新從而使色素脫失。常用者有3%氫酪(hydroquinone)、20%單苯醚氫醌、5%氯化氨基汞(白降汞)、20%水楊酸、30%雷瑣辛等。 10.遮光劑有遮蔽、吸收和反回光線的作用,減少日光特別是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常用的有:5%對氨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PABA)]丙二醇溶液或酒精溶液,5%二氧化鑽(titanium dioxide)軟膏、10%氧化鋅軟膏、3%~5%奎寧軟膏(quinine ointment)等。 11.皮質類固醇制劑外用一般使用糖皮質類固醇,它具有明顯的抗過敏性炎症,抗表皮細胞增生,免疫抑制和局部血管收縮等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機制尚不清楚,但可能由於①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膠體、電解質及細胞等滲出血管外,使病灶部位的滲出液和細胞浸潤減少,水腫消退。②抑制結締組織增生,促進間質組織炎症的消退。③抑制誘發炎症因子的活動。④抗有絲分裂的作用,僅表皮棘層增殖的細胞受到抑制。 外用皮質類固醇制劑根據其收縮血管試驗的強度,一般可分為強效、中效、弱效3種。目前國內常用強效制劑有丙酸氯倍他索(clobetasolpropionate)(0.05%)、鹵美他松(halolmetasone monohydrate)(0.05%)、氯氟舒松(halcinonide哈西奈德)(0.1%)、醋酸氟氫松(fluo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0.025%~0.2%);中效制劑有倍他米松(0.1%)、曲安奈德(確炎舒松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0.025%~0.1%)、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0.025%~1%)、氟氫可的松(fludrocortisone)(0.5%~2.596);弱效制劑有氫化可的松(0.5%~0.25%)和潑尼松龍(0.5%~1%)等。 外用皮質類因醇制劑的效能除了與葯物本身的化學結構及其使用濃度有關外,還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基質使用軟石蠟作為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的基質,其療效可高於霜劑。在基質中加入二甲基亞碸能增加穿透力,從而提高療效。 (2)封包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同時加用塑料薄膜封包,可使效力增加數十倍,封包時間以8小時左右為宜。 (3)與其它葯物合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中加入其它葯物,既可提高療效,又可減輕加入葯物的副作用。臨床常用的有:①維A酸加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用以治療銀屑病,可減少維A酸的刺激,又可增強療效。②尿素加皮質類固醇制劑:常用醋酸去炎舒松尿素霜,對各型乾燥性濕疹及苔蘚化濕疹效果良好。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實驗證明,尿素加入能使皮膚穿透力增加約2倍。③唑類葯物加皮質類固醇製成復方制劑,能加速真菌感染性炎症的控制,收到較好療效。 外用皮質類固醇制劑治療的適應證: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銀屑病、接觸性皮炎的後期等。
禁忌證對皮質類固醇激素過敏的病人,病毒感染、皮膚結核或感染性皮膚病(細菌、真菌)。 副作用長期應用可發生:①皮膚萎縮與毛細血管擴張。②酒渣鼻樣皮炎反應,用帶氟的皮質類因醇激素易於發生。③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抑制,但為暫時的。 除葯物的葯理作用起重要作用外,劑型的物理作用亦有重要影響。治療皮膚病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及損害特點,選用合適的劑型,方可達到預期的效果,劑型選擇不當,葯物不僅不能發揮有效作用,有時還可引起不良反應。皮膚病常用葯物的劑型有以下幾種: 1.粉劑由沒有刺激性的礦物性或植物性粉末所組成,前者如氧化鋅、爐甘石、滑石等,後者如澱粉。常用的基本方劑有氧化鋅滑石粉(各等量)、氧化鋅澱粉(氧化鋅、澱粉、滑石粉各等量)等,此類基本方中可因治療需要加入各種止癢、清涼、收斂、抗菌等葯物,如:0.5%薄荷腦、1%樟腦、5%~10%硼酸、5%硫黃、5%黃連等。
粉劑的每一粉粒均為多面揮發體,對皮膚有保護、散熱、收縮毛細血管、減輕炎症、吸收汗液和皮脂等作用。粉粒愈細愈乾燥,散熱面積愈廣,吸收愈強,療效亦愈好。 粉劑一般用於痱子、多汗,僅有潮紅而無滲液的急性或亞急性過敏性皮炎。有滲液及膿性分泌物的皮膚病不宜用粉劑。 2.洗劑亦稱水粉劑,系溶液中加入適量不溶性粉劑。用前需加以振盪,使之成混懸狀,然後塗在皮膚上。常用的洗劑為爐甘石(calamine)洗劑,其配方為,爐甘石15g、氧化鋅5g、甘油5ml,水加至100ml。 洗劑由於水的蒸發,有清涼散熱作用,乾燥後在皮膚上形成粉狀薄層,有粉劑的作用,其中所含的甘油可潤澤皮膚和粘附粉劑。洗劑中可因治療需要加止癢、消炎、收斂,輕度角質促成等葯如1%苯酚,等量薄荷水,5%~10%魚石脂、10%硫黃、2%~3%雷瑣辛,5%明礬等。洗劑適用於急性皮炎和粉劑應用適應證一致,使用較粉劑方便。加入適量止癢劑可用於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及某些瘙癢性皮膚病。洗劑不宜用於有糜爛、滲液、結痂、膿性分泌物或乾燥、皸裂的皮膚病。毛發部位也不宜使用。 3.濕敷劑常用作濕敷的溶液為略帶酸性、收斂性和殺菌性的水溶液,如3%硼酸、1:8000高錳酸鉀、0.2%~1%醋酸鉛、1:5000呋喃西林,1:1000利凡諾、0.5%雷瑣辛等。 濕敷的方法是用消毒紗布4~6層浸透葯液後稍擰干至不滴水為度,敷在皮膚病變上面。注意使紗布與皮膚緊貼,蓋以干紗布,以綳帶固定,每日更換3~4次。換下的敷料煮沸曬干後可再用。 濕敷通過液體的蒸發散熱和清潔作用,葯水的消毒收斂作用,紗布的吸收和保護使與外界刺激隔絕的作用,因而具有使局部清潔、溫度降低、血管收縮、炎症消退、滲液減少、癢感減輕的作用。 濕敷適用於有糜爛滲液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濕疹、接觸性皮炎等。滲液特多的,可用收斂性強的溶液如1%醋酸鉛液液,有膿性分泌物,宜用抗感染葯物如0.1%利凡諾溶液等。濕敷液的溫度在夏季以室溫或稍低於室溫為宜,冬季宜稍加溫。濕敷面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體表的l/3,以免受涼,對老人和兒童尤應注意。 4.軟膏系以油脂類為基質加入治療用葯而製成的膏劑。常用的基質有凡士林、羊毛脂、豚脂及植物油等,植物油中須加入蜂蠟以調整其硬度。 軟膏可以增強角質層的水合作用,有利於葯物的透入,故葯物在軟膏中的透人性較好,作用較為持久。此中,脈脂有良好的塗展性和穿透性,易使葯物滲入皮膚,但易氧化酸敗是其缺點。羊毛脂的穿透性亦較好,僅次於豚脂,但塗展性較差。植物油和凡士林的穿透性差,但凡士林性質穩定,不易與葯物起變化,且價廉易得,常用羊毛脂與凡士林製成混合基質(其比例為1:9)供臨床使用。軟膏一般適用於慢性皮膚病之乾燥、肥厚、浸潤的病變如神經性皮炎、銀屑病、慢性濕疹等。此外,也用於炎症較深的皮膚病如癤等。軟膏尚有軟化痂殼、鱗屑等使其易於除去的作用,故可在短暫的時期用於各種鱗屑、痂殼甚厚的皮膚病。軟膏尚有促進肉芽生長和上皮修復的作用,故常用於治療慢性潰瘍。 根據治療需要使用各種軟膏,如治療皮膚癬常用復方苯甲酸軟膏(benzoic acid co.ointment)(水楊酸6g,安息香酸12g,凡士林加至100g)、治癤用10%魚石脂軟膏、治膿疤瘡用紅黴素、新黴素或莫匹羅星軟膏。 軟膏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不易透水的薄膜,阻礙皮膚水分的蒸發,能增加局部熱量,阻礙滲液外溢。因此,不宜用於敏感性高,具有糜爛滲液的皮膚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 5.糊膏亦稱泥膏或糊劑,系在油脂性軟膏基質中加入不溶性粉末(約25%~50%)組成。常用的如氧化鋅糊膏(氧化鋅25g,澱粉25g,凡士林、羊毛脂等量加至100g)。 糊膏的性質可概括為較硬而似多孔的軟膏,作用表淺無刺激性。具有軟膏的保護患處、潤澤皮膚、軟化痂皮、除去皮損表面鱗屑的作用,也具有粉劑的散熱、減輕炎症、吸收滲液的作用,但其透入作用不如軟膏,散熱、吸收滲液的作用不及粉劑。糊膏對正常皮脂的排除及汗液的蒸發影響較小,通常多用於亞急性皮膚炎症,有輕度糜爛、滲液較少的皮損。糊膏的粘著性較強,塗後不易除去,可在皮膚上保持較久的療效,可厚敷於竇道或瘺管周圍,以防止繼發濕疹樣皮炎。糊膏不宜用於毛發部位。 6.乳劑系水和油加入乳化劑製成的一種均勻混合的乳狀膏劑。因乳化劑不同,分為油包水型及水包油型,前者稱為脂劑,後者稱為霜劑(俗稱雪花霜)。 乳劑的優點是潔白細膩,不污染衣著,用時舒適,易於除去,無油膩之弊。乳劑有一定散熱、清涼、止癢、消炎等作用。但乳劑的缺點是有些葯物如水楊酸、硼酸等可破壞乳化作用不能配入,貯藏時久,易於蒸發失水、發霉等。 乳劑一般適用於各種急、慢性炎症。脂劑宜在冬季用於乾燥性皮膚損害,霜劑宜用於夏季,用後水分蒸發,局部有涼爽感。 常用的霜劑如醋酸氟氫松霜、倍他米松霜、確炎舒松霜等,宜用於過敏性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但不宜用於真菌性皮膚病。 7.酊劑和醑劑以化學葯品或生葯溶解或浸泡於不同濃度酒精中所得的溶液。由揮發性有機葯物配製者稱為醋劑。 酊劑和醑劑本身有消毒、殺菌、止癢作用,揮發快,溶解皮脂,吸收一定皮膚水分,促使表皮角質層易於松解,擴張末梢血管。 酊劑和醑劑作用表淺,不適於深層皮膚病。一般多用於淺層皮膚真菌病及痙癢性皮膚病。葯物在酒精溶液中作用短暫但較強烈,刺激性大,故不可用於有糜爛破損的急性或亞急性皮炎。乾燥皸裂性皮損亦不宜應用。 皮膚科常用的酊劑如復方苯甲酸酊(tincture benzoic acid co.)(苯甲酸6~12g,水楊酸3~6g,75%酒精加至100ml)治手癬和足癬。 8.油劑 系以植物油或液狀石蠟為基質的制劑,用途有二:①清潔作用,如1%~5%水楊酸油可去除厚痂。②治療作用,如常用的40%氧化鋅油,其性質緩和,有收斂、緩和炎症的作用,適用於急性或亞急性炎症而有少量滲液的皮損。 9.硬膏 系以高級脂肪酸鉛鹽或橡膠為基質所製成,塗於表背材料上,貼附於皮膚,遇體溫變軟,牢附於皮膚。 硬膏一般分為粘貼硬膏(如氧化鋅橡皮膏)及葯物硬膏(如傷濕止痛膏及中葯的膏葯)兩種。 硬膏貼附後可將皮損密封,限制水分蒸發和局部熱的放散,使角質層貯存一定水分而軟化,有利於葯物滲入,並促進局部血行。硬膏適用於慢性浸潤性肥厚性皮膚病,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等。急性皮炎禁用。 10.搽劑 系液態形葯劑,主要有油溶液、醇溶液及乳濁液等。如樟腦搽劑(樟腦20g溶於花生油100g中)有鎮痛作用,用於關節痛及扭傷等,鹼性復紅搽劑(fuchsinliniment)(鹼性復紅0.3g,硼酸13g,液化酚5g,雷瑣辛10g,丙酮5ml,酒精10ml,蒸餾水加至100m1)有抗真菌、止癢作用,用於股癬及足癬。爐甘石搽劑(爐甘石、氧化鋅各8g、花生油、石灰水各50m1)有保護、收斂作用,用於急性過敏性皮炎較乾燥者。 11.塗膜劑 系由某些成膜劑(如明膠、玉米蛋白、聚乙烯醇、甲基纖維素等)和增塑劑(如甘油)加入易於揮發的有機溶媒中(如乙醇、異丙醇、丁醇等)製成,塗布後迅速揮發乾燥,局部遺留一層薄膜,持續粘附於皮膚上,使葯物能夠通過皮膚的水合作用逐漸釋放,達到治療目的。本劑型一般用於慢性無滲出的損害,也可作為防護劑,用於預防職業性皮膚病。 12.氣霧劑 系將葯物和拋射劑裝入高壓容器中,掀動閥門時,葯物藉助壓縮氣體或液化氣體的壓力以霧狀噴出。可用於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癢疹以及保護創面、止血等。 1、合理選用劑型
不同的劑型對於皮損可發揮不同的作用,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例如在急性濕疹的滲出期,以選用濕敷為宜,若用硼酸水或其它葯水濕敷可收到較好效果。如選用軟膏,例如硼酸軟膏,雖然葯物及濃度相同,反而會使炎症及症狀加劇。合理選用劑型是使皮膚病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則之一。
2、合理選用葯物
應根據皮膚病的性質和病期,選用適宜的葯物。例如在急性炎症進行期,皮膚敏感性高,宜選用性質緩和和濃度較低的葯物如保護劑,收斂劑等,應避免刺激性強和濃度過高的葯物如角質松解劑及作用較強的角質促成劑。細菌性及真菌性皮膚病應選用抗菌葯物。外用葯物因濃度不同,其葯理作用亦大有差異,例如水楊酸軟膏在低濃度(3%以下)可有止癢及輕度角質促成作用,5%~10%則有角質松解和剝脫、殺真菌作用,20%以上則有腐蝕作用。外用葯物因所處的劑型不同,其性質亦大有差異,例如5%水楊酸粉劑(鋅氧粉)用於足癬無大刺激性,5%水楊酸軟膏則有~定刺激性,若5%水楊酸酊則刺激性較大。
3、注意個體反應性女性和年幼者皮膚嬌嫩,顏面、頸部、外陰及四肢屈側等部位皮膚亦較嬌嫩,用葯應較緩和。面積大用葯濃度宜低,刺激性宜小,特別是有破損的更應注意。同一葯物對某人療效甚好,對另一病人療效可能不顯著,甚至過敏。有些葯物初用尚佳,久用又可無效。因此,治療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病人的個體反應,靈活用葯。
4、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用葯方法適當與否,常可影響治療效果,濕敷敷料應不少於6層紗布,每天更換不少於3次。粉劑、洗劑可多次使用,軟膏、乳劑、糊膏每日以1~2次為宜。糊膏一般不宜直接塗於皮膚,應先塗在紗布上,然後蓋在皮膚表面。
『叄』 外用葯物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外用制劑主要分類包括清潔劑、保濕劑、乾燥劑、抗炎制劑、抗菌劑、角質剝脫劑、收斂劑、止癢劑、清潔劑主要的清潔劑包括肥皂、洗滌劑和溶劑,前兩者均十分常用。嬰兒香波性質溫和,流進眼睛裡也不會引起刺激症狀。可用於清洗傷口、清除銀屑病、濕疹、皮炎局部的痂或鱗屑。急性刺激性、滲出性皮損最好用清水或等滲的生理鹽水清洗。水是製成清潔劑的主要成分。有機溶劑(如丙酮、石油製品、丙二醇)有刺激性,會令皮膚乾燥,常引起刺激性皮炎,過敏性接觸性皮炎較少見。要清除皮膚上硬化的焦油和乾燥的油漆,則需要使用以凡士林為基質的軟膏或市售的無水清潔劑。保濕劑保濕劑(潤滑劑)有利於皮膚貯水、貯油,保持皮膚水分。它通常包含甘油、礦物油或凡士林,可製成洗劑、乳劑、軟膏和沐浴油。強效的保濕劑內含2%尿素、5%~12%乳酸、10%羥基乙酸(高濃度時為角質剝脫劑,用於魚鱗病)。保濕劑用於已經濕潤的皮膚(沐浴後),效果最好。乾燥劑擦爛部位如趾間、臀溝、腋下、腹股溝、乳房下的過度潮濕可引起刺激和浸漬。粉劑可吸水保持浸漬部位皮膚乾燥,減少摩擦。但有些粉劑吸水後結成團塊,也可對皮膚產生刺激。常用的粉劑為玉米澱粉和滑石粉。雖然滑石粉乾燥效果好,但由於吸入後可形成肉芽腫,所以現在已不用於嬰兒撲粉。玉米澱粉可促進真菌生長。氯化鋁溶液是另一種乾燥劑,常用於多汗症。抗炎制劑局部抗炎制劑包括激素類葯物和非激素類葯物。激素是大多數非感染炎症性皮膚病的主要治療葯物。洗劑可用於擦爛部位和面部。凝膠可用於頭皮以及接觸性皮炎的處理。乳劑用於面部、擦爛區域、炎症性皮膚病的處理。軟膏用在乾燥、鱗屑多的皮損上。當需要提高葯物效能時,可選用軟膏。激素浸潤的綳帶用於防止表皮剝脫,增加激素的吸收率和效能。外用激素的效能從弱效(Ⅶ類)到強效(Ⅰ類—見局部皮質類固醇激素相關效能)不等。效能之所以不同,其內在區別在於成分的不同鹵化作用,如氟化或氯化。見外用激素制劑一般一天使用2~3次,但高效能制劑一天1次或更低頻率使用即可。大多數皮膚病使用中效——高效激素制劑。弱效制劑可用於輕度炎症或用於面部和擦爛部位,因為這些部位皮膚更容易吸收激素進入系統。所有的外用激素使用>1個月,都可能引起皮膚萎縮、細紋、痤瘡樣皮疹,特別是在面部或生殖器等皮膚薄弱部位。激素也可促進真菌生長。長時間使用激素制劑,制劑內的防腐劑或添加劑也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激素本身所致的接觸性皮炎亦有發生。面部使用中效或高效激素可引起口周皮炎,弱效引起者少見。兒童使用強效激素,大面積塗抹或長時程使用,可引起腎上腺功能抑制。激素使用的相對禁忌證還包括局部伴發感染的皮疹和痤瘡樣皮疹。非激素類抗炎葯有焦油制劑。焦油是從粗製煤焦油中提取出的物質,可用於銀屑病。產生的副作用包括刺激皮膚、毛囊炎、污染衣物用具、光敏感。禁用於感染性皮膚。現在有許多市售的產品是草本制劑,最常見的是甘菊和金盞花。
『肆』 含有激素的外用葯用多了有什麼壞處
激素的概念非常廣,有性激素、甲激素等.含有這類激素的葯物服用久了,會抑制腎上腺垂體功能,產生一系列副作用。 含有激素的非處方葯 氫化可的松:軟膏劑、乳膏劑;醋酸曲安奈德:軟膏劑、乳膏劑;四環素醋酸可的松:眼膏劑;含四環素、醋酸可的松的葯品;布地奈德鼻噴霧劑;無極膏。 皮質激素(俗稱激素)具有抗過敏、止癢、抑制炎症等作用。 但是,近年來濫用這類葯物引起的副作用和不良後果也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應引起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視。 目前皮質激素類葯物在皮膚病臨床治療上有外用,內服和注射三種。外用的皮炎平、氟輕松(膚輕松)、樂膚液等軟膏或霜劑合成的激素制劑,對多種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癢疹、神經性皮炎及脂溢性皮炎等是有效的。特別是對這些皮膚病所引起的瘙癢,有一定的止癢作用。但是,每種葯物對患者有治病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副作用)。有些人把激素當成治療皮膚病的萬能葯,不經皮膚病醫生的診斷,稍有一些不適(尤其是面部),就自選以上含有激素的葯物外塗。結果卻誘發了另人煩惱的並發症。有些感染性皮膚病,外用了這類葯物不但無效,還會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令病情加重,甚至導致葯物依賴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如果長期外用激素制劑,還會成癮,其副作用大約有20多種。最常見的是用葯後病情迅速好轉,持續外用一段時間,一旦停葯後,在一兩天內用葯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原發病變加重,稱之為反跳性皮炎。當重新塗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很快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葯,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患者為了避免停葯後的痛苦,完全依賴於塗用激素。幾個月或幾年之後,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塗用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癒合困難等。 尤其是下面一些皮病更不適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類制劑。 足癬(又稱香港腳)、股癬等皮膚病,都是由表皮癬菌引起的,激素類葯物沒有直接殺滅或抑制這些癬菌的作用。因此,足癬、股癬用膚輕松、樂膚液和皮炎平時,只能起暫時控制炎症和止癢作用,但不可能殺死癬菌,如長期或反復使用,會使癬病加重和擴散。 膿皰瘡、癤以及化膿性皮膚病,也不適宜用激素類葯物。因為這些皮膚病也是由細菌引起的,擦這類葯物不但治不了這些病,還會使病情加劇,增加痛苦。 單純皰疹與帶狀皰疹,長在口唇旁的單純皰疹和長在身上的帶狀皰疹,更不宜用此類葯物。因為這些皮膚病是由比細菌還小的病毒引起的,而激素類葯物沒有殺滅及抑制病毒的作用,如果皰疹外用激素,也會使患處感染加劇。 青年人的痤瘡(青春痘),是青春發育期皮脂腺活動旺盛而引起的常見的皮膚病。這種皮膚病容易合並感染發生膿皰或炎症性小結節,這時如果塗搽激素葯物,更是有害無益。尤其不要長期用於面部,否則會引起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斑,皮膚發皺老化。特別是嬰幼兒,皮膚嬌嫩,更不宜長期大面積使用,因為它是較強的激素制劑,皮膚吸收後,會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抑制,帶來嚴重不良後果。 脂溢性皮炎的發病原因目前認為與性腺分泌紊亂有關,為雄激素分泌亢進所致。還與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過多,精神緊張,過度勞累,細菌感染,維生素B族缺乏等有一定關系。近年來,在我們的門診治療中,時常發現一部分脂溢性皮炎患者,因濫用激素類葯物而引起較嚴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後果。其中幾位脂溢性皮炎患者,因連續多年輪換應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膚輕松霜、祛斑霜、倍氯美松霜等多種皮質類固醇激素外擦,不但面部皮膚出現副作用,還導致了葯源性柯興綜合征。可見,即使小面積外擦皮質類固醇激素,若時間過長,同樣可導致機體系統性副作用。 對於較長時間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可的松、氯倍他索等皮質類激素葯物,或應用不明真相含有激素的所謂秘方制劑治療,其後果更不堪設想;不但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還可對腎臟本身造成一些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腎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與多囊性腎病等。較長時間給予較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與體溫調節紊亂,會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嚴重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嚴重的副作用和並發症,有些並發症可以直接威脅到病人生命。例如銀屑病患者濫用以上葯物後,一旦停葯,不但可使原發病情反跳加重,出現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後果,還可誘發更加嚴重的紅皮症型和膿皰型銀屑病。 所以,使用皮質激素要慎重從事,不要較長時間或短時間大劑量使用,以免造成以上不良後果。如果病情急需,一定要在專科醫生的正確指導下合理應用。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並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葯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葯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葯。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近十年來,我所中葯「膚康美濃縮顆粒」沖劑內服、配合外用「膚康美外敷劑」,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反跳性皮炎,收到較好效果。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葯品用於治療疾病,激素可能促癌、干擾內分泌、危害健康,不用於保健。 長期使用激素、激素葯物會是人體對其產生依賴性。最具證明的一個例子: 過去殺菌、消炎葯,醫院里最常用的是什麼?-----青黴素,而且僅僅40萬單位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 可現在青黴素用上800萬,都不見效果,為什麼?當你看過《濫用抗生素(一)》後的感想是什麼? 同時激素還會催人成熟,使人類青春期提前到來,是很多家長最憂愁、最苦惱、最煩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