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葯怎樣治「過敏」
過敏是不容易治療的,有些過敏可以治療,那是因為過敏源是一種表邪,把表邪去掉即可,相對來說這不是過敏。而有些是體質的敏感性導致,不管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種不好治療,最好是遠離過敏原,如果要治療,只能通過服用抗過敏葯物治療,通過調節葯量大小,讓人體不斷的適應這種環境來解決,這個我建議西葯抗過敏加中醫扶正相結合,慢慢增強人體的適應能力,直到適應,所以,註定療效快不了。還有一種比如哮喘,老慢支類的,其實這個不能叫過敏,只是沒搞清病理罷了,病理搞清楚了葯到病除
㈡ 皮膚過敏怎麼用中醫治療
中醫如何治療皮膚過敏
過敏性體質的人,在中醫的觀點上,主要是肺、脾、腎三臟腑功能失調而造成的。肺主呼吸,肺不耐寒熱,易受外感風寒病邪侵襲而造成皮膚的不適。脾主運化,營養失調亦損傷脾胃,進而因運化代謝的不良,造成水濕水邪聚合而成痰濕病氣,引起對食物的'過敏。腎主氣納,調節水分代謝。若腎陽不足,氣納功能不良,水分蒸化亦失調,進而造成皮膚態輪的乾燥、大便的干硬秘結。
基於肢閉判辨證論治的基礎,中醫依據徵候屬性,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濕熱內蘊型
患者疹斑上常有水,水抓破後,皮膚會呈現鮮紅糜爛,造成組織液滲出,液干後會結黃色的厚痂,並同時可見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治療方式以利濕清熱、去除腸胃濕熱、利腸通便為主,可開予消風散加減方。
脾虛濕甚
此類型患者在水?;抓破後,皮膚會呈現淺紅或同膚色的糜歷改爛,且滲出液不易干收,會有黃色薄痂。症狀還有面色暗黃、精神不振,胃口不佳,舌質淡紅。治療以健脾除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增強腎氣為主。處方為參苓白術散。
陰虛血燥
此類患者的皮膚在疹斑邊界會呈淺紅或暗紅斑,皮膚表面粗糙乾燥且覆有鱗屑。雖然口乾現象但不喜歡喝水,舌質紅或暗紅。治療以滋陰養血潤燥、滋養肺陰、強化脾胃水分營養的吸收功能,以期能除去皮膚的乾燥搔癢。治療葯方為當歸飲子加減方。
在此要特別提醒,有過敏體質的朋友在體質調理前後,蝦、蟹、貝類及冰冷飲料、食品須盡量避免,以免症狀復發,影響治療的效果,並且須注意避免過敏原的刺激,平時多加運動,放鬆身心以增強免疫力,過敏體質必定會有顯著的改善。
如果過敏現象嚴重,請您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㈢ 如何用中草葯祛除過敏
皮膚出現過敏,容易出現瘙癢,紅斑等等現象。一旦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治療。如果採用中草葯來去除過敏的話,可以藉助艾葉油。因為艾葉油是提取自菊科植物艾的葉,它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作用,另外使用艾葉油還具有抗過敏的效果。一般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過敏性皮炎。
詳細內容
- 01
另外也可以使用千里光,由於千里光是一種中草葯,加水煎煮以後,取葯液使用。在使用時,待葯液溫度合適,可先熏後洗,早晚各一次,一般用2~3天即可去除過敏。其實川椒也屬於中草葯中的一種,如果出現過敏,可以取適量的川椒,把它研為細末以後,再加入適量的清水,充分的浸泡。再開大火煮開,取濾液,等到濾液稍微涼以後,用來蘸洗,並且浸泡患處。建議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次,半個小時左右即可,去除過敏。
- 02
最後出現過敏也可以使用冰硼散,具體的做法:選擇用生理鹽水清洗過敏處的皮膚,待到皮膚乾燥以後,再患處撒上冰硼散,然後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包紮好即可。
㈣ 過敏,試試中醫調理
有詩雲:「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可有一類過敏人群,眼睛癢、打噴嚏、流鼻涕……他們感知春天的能力也超強。入春以來,醫院里來看過敏性疾病的人逐漸增多。
從中醫角度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抵抗力差是過敏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後天生活環境和方式的影響,導致肺腎氣虛,使得風、寒、燥、火、濕等外邪容易入侵機體。分而論之,過敏性疾病反復發作與以下幾個因素尤為緊密:
濕。現代人飲食味重,呆滯胃腸,運化不及時,生痰生濕是自然之事。運動能出汗,出汗能排濕,而當下不少人久坐少動,使得排濕途徑減少。空調普及容易閉塞毛孔,汗腺不開,濕壅積在體內,形成內濕,致使水液循環不暢。
熱。中醫認為,「熱能動風」,風就是過敏反應的一種。體內的火氣使神經陷入不安定狀態,造成熱性過敏體質,比如遇熱則皮膚癢等表現。
寒。「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寒是很多慢性病反復的罪魁禍首,也是致敏的關鍵誘因。寒邪侵入呼吸道時,人體的陽氣會將寒邪驅逐出去,打噴嚏、流鼻水就是將寒氣排出人體的過程。只要寒氣排出去,過敏反應就會停止。
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是一種免疫變態反應性疾病,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方法,臨床主要採取迴避過敏原、脫敏治療、服用抗組胺葯物、使用激素等療法。但是脫敏需使用賣姿棗標准化變應原檢測,並採用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標准化臨床脫敏,療程 3~5 年,費用較高,患者不容易配合。
臨床上,中醫治療以散風止癢、祛濕利水、祛痰化飲、解痙平喘、通竅、行氣活血等為主。小中拆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蒼耳子散、消風散等都是常用方劑。
除了常規葯物治療,日常防治過敏,患者可在遠離致敏原的同時,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食療來積極地改善體質,扶助正氣,從而消除過敏性疾病產生的土壤。
1.芪棗山葯粥。生黃芪15克、山葯20克、大棗30克、粳米100克,將生黃芪洗凈後在鍋中加入適量水煮20分鍾,取汁備用,另將淘洗干凈的粳米、紅棗、山葯一並放入鍋內,加入黃芪水,用急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軟爛,放溫即可食用。
2.靈芝蘇葉茶。靈芝6克、蘇葉6克、茯苓10克,沖入沸水600毫升,燜泡20分鍾左右,即可代茶飲用。
3.參冬防敏雞湯。整雞1隻、西洋參10克、麥冊戚冬10克、枸杞15克、大棗30克、百合15克、鹽少許。將雞斬殺洗凈,備用,葯材裝入葯袋包,將葯材與雞放入鍋中,並放入1000毫升水。待雞肉熟爛,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食用。本品具有益氣固本、滋陰潤肺、改善過敏體質、增加免疫力、減緩過敏症狀等作用。
4.按揉穴位防過敏。按摩印堂、鼻通、百會、迎香、風池、尺澤、曲池等穴位,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配合針刺、艾灸、穴位貼敷、耳穴壓豆、拔罐等療法往往能進一步提高療效,但需要執業中醫師或針灸師操作。耳穴貼壓期間,應每日自行按壓數次,每次每穴1~2分鍾,需防止膠布潮濕或污染,耳廓局部有炎症、凍瘡時不宜貼壓,對膠布過敏者可縮短貼壓時間,按壓時切勿搓破皮膚。
上述非葯物療法抗過敏的好處是能內外兼顧、標本同治,還可以減輕葯物的副作用。但是,很多過敏性疾病十分頑固,病情易反復發作,任何療法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治療。
此外,過敏體質的人除了平時飲食應清淡、均衡,少食蕎麥、蠶豆、牛肉、鵝肉、海魚、蝦、蟹、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外,還應多食用一些具有補益脾肺、清熱涼血等功能的食物,如百合、山葯、大棗、桂圓、綠豆、冬瓜、木耳、南瓜、蓮子等。
生活起居方面,過敏體質者要保持室內清潔,被褥、床單要經常洗曬;室內裝修後不宜立即搬進居住;春季減少室外活動時間或佩戴口罩,以防止花粉過敏;過敏人群不宜養寵物;起居應有規律,適當參加游泳等 體育 鍛煉以增強體質,調暢情志以避免情緒緊張加重病情。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旦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千萬不要自作主張用葯,一是可能葯不對症,二是影響醫生的正確診斷。一定要在醫院查明病因後,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治療。
㈤ 中醫大家祝諶予過敏煎醫論
過敏煎乃當代大家祝諶予所制,葯凡四味,由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組成,葯雖平淡,但組方嚴謹,臨床療效卓著,被學者稱為當代經方。方中有收有散,有補有泄,有升有降,真大家之制也。亦有學者將方中銀柴胡改為柴胡亦妙,取柴胡、防風之散與烏梅、五味之斂,誠師法仲景桂枝、白芍之配伍,有異曲同工之妙,為和調陰陽之典範。筆者曾於臨證小試,於虛風內擾之過敏性疾患頗效,可根據情況加減使用,如加黃芩以清熱,加白芍以增酸斂,合桂枝湯以調和榮衛,合瀉白散而瀉肺熄風。
基本方:
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
加減:
過敏性蕁麻疹屬於風寒者,加桂枝、麻黃、升麻、荊芥;
風熱者加菊花、蟬蛻、金銀花、薄荷;血熱者加牡丹皮、紫草、白茅根;
熱毒內盛加連翹、金銀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
過敏性哮喘,常加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葶藶子、杏仁;
過敏性紫癜,常加藕節炭、血餘炭、荊芥炭、茜草根、旱蓮草、仙鸛草;
過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細辛、生地黃、蒼耳子、葛根;
冷空氣過敏症,常加桂枝、白芍、生薑等。
用法:
水煎,每日1劑,早晚服。
療效:
本方經臨床驗證確有抗過敏作用。
蕁麻疹是一種瘙癢劇烈,治療困難的疾病、我們在臨床上採用加味過敏煎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過敏煎是祝諶予教授治療皮膚過敏的經驗方,主要葯物有銀柴胡、烏梅、白術、防風等,在臨床上有較好的療效、筆者根據臨床體會,認為蕁麻疹多由於患者體內濕熱風邪內伏,兼有肝血陰液不足,使虛實交雜,病程曠久、加味過敏煎方用白術、茯苓健脾除濕,苦參、白鮮皮清熱除濕,柴胡、防風、絲瓜絡散風通絡止癢,赤芍、當歸活血養血化瘀,烏梅、五味子斂陰、諸葯合用有調理肝脾,清理濕熱,活血通絡,祛風止癢的療效、本方與抗組織胺葯比較,具有療效肯定,治癒率高,嗜睡、口乾等副作用少等優勢。
過敏煎治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瘙癢症、急性濕疹等過敏性皮膚病臨床效果顯著,主要配伍祛風止癢、涼血活血、扶正祛邪、清熱解毒等葯物,或聯合依巴斯汀等抗組胺葯物,或聯合自血療法,或針刺雙側曲池等穴位,或神闕穴拔罐等傳統中醫療法。臨床實驗研究提示,該方通過降低lgE、IL-4水平,升高IL-2水賓士療過敏性皮膚病,其抗過敏、抗炎、抗組胺等葯理作用與阻斷H1受體相關。
㈥ 中醫治療皮膚過敏有什麼方法
你好,在皮膚過敏之後,生活需要有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皮膚要保持清潔,經常用溫水洗臉;還要保持皮膚吸收充足的水分,避免炎熱引起的皮膚乾燥;另外還要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蔬果,有利於緩解皮膚過敏的症狀,希望這些能夠幫助到你,滿意請採納謝謝
㈦ 中草葯治過敏性皮膚病的偏方
首選:益母草沖抄劑,每次兩包一日三次,連服月余,效果奇效,可以說簡.便.驗具在.
中葯及偏方
(1)地膚子、浮萍各30克,蟬蛻9克,水煎服,每日l劑。
(2)桃樹葉、艾葉各30克,白礬15克,食鹽9克,煎湯洗浴,每日1-2次。
(3)蒼耳子,荊芥,防風各15克,蔥白1根,水煎服,每日1劑。
營養和飲食
宜進清淡飲食,忌魚、蝦、蟹、羊肉、酒類等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事項
1.患者平時要注意觀察過敏原,如發現某種食物或葯物過敏時,應立即停用,對可疑致敏原應盡量避免接觸。
2.剪短指甲,勿用力搔抓,否則可引起皮損顯著增多,瘙癢劇烈。
3.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服果導片2片,每日2-3次安番瀉葉適量開水沖飲。
4.室內應保持清潔、乾燥,禁放花卉,也不應該噴灑來蘇,敵敵畏等化學物品,以免致敏。
預防常識
1.對過敏性體質的人應盡量避免接觸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葯物、植物及化學物品,減少過冷、過熱及日曬的刺激。
㈧ 皮膚過敏很常見,中西醫解讀不同,但中西醫結合方法簡單有效
一、中醫、西醫解讀皮膚過敏病因
1、西醫解讀病因:身體免疫力過強,注意:是免疫力過強而不是免疫力低下。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界刺激 過度反應 造成的。
2、中醫解讀病因:
二、如何應對過敏性疾病
1、最簡單的方法是:服用抗過敏類西葯。現在已經到了第三代了,常用葯物如下:
2、中醫調理過敏性疾病的方法
可以中西醫結合調理一起進行。也就是在服用抗過敏葯的同時,再結合中醫調理一起進行。而且中醫調理可以在家自行進行,簡單方便。
1、在肚臍處閃罐3-5分鍾,目的是快速促進血液循環(因為此處有豐富的腹腔靜脈血管網)
2、在肚臍處艾灸 10分鍾,如果經常腹瀉,說明氣虛嚴重,艾灸時間適當延長。
閃罐和艾灸同時在肚臍處進行,所以要交替進行此穴位的刺激。交替順序:艾灸-閃罐-艾灸。艾灸的時間要比閃罐的時間長,艾灸操作開始,艾灸結束。一天做兩次。
這種中醫調理方法, 尤其對於急性發作期效果很明顯 。原理就是依據中醫對過敏病因的解讀理論:身體有內熱和體表氣虛,閃罐就是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排泄;而艾灸就是補氣固表。
㈨ 抗過敏的中葯有哪些
抗過敏葯為能緩復解或消除過敏反應症制狀,防止過敏性疾病的葯物。過敏反應也稱變態反應,它是機體類抗原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寄生蟲及其他天然性物質等)刺激後引起的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屬於異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應。
常用的抗過敏葯可分為4類:
(1)抗組胺葯主要是指組胺H1受體頡頏劑,如苯海拉明、異丙嗪、馬來酸氯苯那敏、曲吡那敏、馬來酸美吡拉敏等。
(2)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葯主要對免疫反應的多個環節具有抑製作用,同時還有消炎、抗休克等作用,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療效較好。常用的葯物有可的松、潑尼松(強的松)、地塞米松(氟美松)、倍他米松等。
(3)擬腎上腺素葯能促進環腺苷酸的生成,環腺苷酸抑制組胺和慢反應物質的釋放。常用的葯物有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
(4)鈣劑能增加毛細血管的緻密度,降低通透性,減少滲出,減輕皮膚和黏膜的過敏性炎症和水腫等症狀,臨床上常作為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的輔助治療。常用的鈣劑有氯化鈣、葡萄糖酸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