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葯治療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認為,癢是由於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於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病原因,有助於更好地對症治療。
皮膚瘙癢症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
該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認為,皮膚瘙癢症的發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麼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雲:「《素問》雲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於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症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症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於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於年老患者,秋冬季節易發,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說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症。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生於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病急,瘙癢劇烈,遊走性強,泛發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 健康 ,並可繼發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採用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症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鬱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於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症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症等。瘙癢可以泛發全身,也可局部發生;有輕、有重;可持續、可間斷、可陣發。採用中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症下葯,去除誘發因素。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⑵ 孩子皮膚癢癢癢,濕疹反復發作,怎麼辦兒科醫生5招搞定
相信很多帶孩子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孩子得了濕疹皮膚瘙癢,抓來抓去去還會把皮膚抓破,造成了繼發感染等後果,更影響了孩子的日常生活。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孩子得濕疹究竟應該如何來治?
我們來說一下濕疹的原因,孩子得濕疹原因很多,包括了外源性與內源性:
外源性:
1.食物引起的,如牛奶、牛羊肉、魚蝦蟹等海鮮、花生等乾果;
2.環境因素:楊柳絮、黴菌、塵土塵蟎、動物皮毛、洗潔劑、消毒劑、裝修材料;
3.感染引起的:細菌、病毒感染等引起的濕疹;
4.葯物引起的;
5.不恰當的生活護理也可以引起孩子濕疹,如過度洗澡、貼身穿著化纖類。
內源性:
1.孩子的遺傳因素;
2.易過敏的體質;
3.內分泌失調與消化系統疾病;
4.精神因素等。
兒科醫生會如何解決孩子濕疹問題?
第一招:
孩子得濕疹不要著急,先看看濕疹是否嚴重,孩子的皮膚表面如果出現粟米樣的丘疹與水泡很少的話,建議不要治療,做好皮膚的護理即可,洗澡不要太勤,每周1到2次,少用鹼性大的肥皂及清潔用品,讓房間的溫度與濕度適宜。
第二招:
如果孩子濕疹嚴重,瘙癢難以忍受,我們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消炎止癢以及脫過敏的葯物更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大便通暢,孩子濕疹嚴重時,更要避免接種疫苗,尤其是卡介苗和流腦疫苗。
第三招:
得濕疹的孩子如果年齡小,還在母乳喂養時,母親也要考慮不要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魚蝦等海味食品
第四招: 大一點的孩子要忌食葷腥食物,如蛋奶,海味食品。
第五招: 在濕疹嚴重的時候,要尋求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葯,內用可選擇抗組胺葯或者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外用可以選擇生理鹽水,按醫生指導下選擇濃度合適的硼酸或高錳酸鉀溶液來清洗,這種清洗也可以減輕孩子的瘙癢感,並且在濕疹沒有滲出或者滲出很少的情況下。
採用中醫方面的治法: 以馬齒莧入鍋水煮,然後取湯汁敷在患處,亦可以選擇濕疹膏,同樣是中葯製成,並且有一定效果。
濕疹的預後方面更需要家長們的注意,注意讓孩子們養成 健康 的飲食習慣,日常飲食要少鹽少油,以清淡為主,例如蔬菜瓜果,少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牛奶、雞蛋、魚蝦等,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洗浴方面,以淋浴為主,一周2~3次即可,不可熱水燙洗以及使用鹼性強的肥皂,會對皮膚造成損傷。
穿衣方面選擇棉織品,少穿人造纖維的衣服,避免再次復發。
在室內時注意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過濕或者過乾燥的房間都會導致濕疹的反復發作,因此夏季時,保持空氣流通,冬季時,使用加濕器或者在屋裡放置一盆清水,以保持濕度的適宜。
在室外則要保護患處,避免受風以及長時間的日光照射。
最後一點,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有負面情緒的出現。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病情的好轉。
以上便是應對濕疹的具體方法,希望大家予以採用。
⑶ 小兒皮膚瘙癢的中醫治療
你好朋友,這屬於皮膚過敏導致的啊,建議你可以採取服用強的松,每天清晨一次4片,每3天減一片直至停葯配合抗過敏葯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通常需要半個月,忌辛辣,魚蝦,牛羊肉
⑷ 寶寶長濕疹搔癢 喝四神湯調理
春夏悶熱潮濕的季節是濕疹的好發季,就連家中的寶寶也不例外,常見濕疹常常呈對稱性分布,大多發生於嬰兒的面頰、額頭、眉間和頭部以及皮膚皺褶處,有時也可能出現在寶寶的軀乾和四肢,有搔癢感。中醫師建議給予寶寶清熱利濕的「茵陳蒿茯苓粥」,以及健脾利濕的「四神湯」。
濕疹常常呈對稱性分布,大多發生於嬰兒的面頰、額頭、眉間和頭部以及皮膚皺褶處。(攝影/黃志文)
中醫師廖千慧表示,濕疹是一種皮膚過敏反應,皮膚搔癢起疹,越癢越抓,苦不堪言。雖然濕疹發生在皮膚表面,而『濕』、『熱』卻是根置在體內的主要內因。以下2道葯膳,分別用於發作時清熱排毒,和平時調理脾胃、健脾利濕,幫助清除寶寶內在的『濕』『熱』毒氣,以免再受濕疹之苦。
【發作期葯膳清熱利濕:茵陳蒿茯苓粥】
材料:茵陳蒿15g、茯苓15g、糙米50g
做法:
將糙米洗凈,與茯苓一起放入鍋中,加水250cc,中火煮滾後轉小火。
將茵陳蒿放入過濾袋,此時一起放入鍋中熬煮,待粥煮好即可關火。
功效:清熱利濕
適合對象:濕熱型體質。濕疹泛紅搔癢,抓破則膿水淋漓,兼有便秘、口苦口臭、黃疸等症狀者。
濕疹發作期適合食用葯膳,主要能清熱利濕的「茵陳茯苓粥」,圖為葯材。(圖片提供/廖千慧中醫師)
【平日調理葯膳健脾利濕:四神湯】
材料:薏仁50克、山葯50克、芡實25克、蓮子50克、茯苓25克。
1.將以上材料用水浸泡約1小時,瀝干液慧襪備用。
2.放入電鍋中,加水淹蓋全部材料再高一公分左右,即可燉煮至開關跳起。
功效:健脾除濕,利水消腫。
適用對象:各種體質。
廖千慧中醫師表示,四神湯具有健脾除濕、利水消腫功效,適合各種體質的寶寶調理脾胃,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建議烹煮碧哪時不加料酒和大腸,純用以上中葯材熬煮。
平日調理濕疹葯膳,建議食用健脾利濕的「四神湯」,圖為葯材。(圖片提供/廖千慧中醫師)
【醫師小叮嚀】
廖千慧中醫師指出,濕疹常反復發作,調理濕疹要有耐心,一方面進行體質調理,一方面改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避免辛辣、油炸類 *** 性食物,蝦蟹類、芒果、蛋奶、花生、巧克力等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也要少吃。盡量穿著棉質透氣衣服,避免各鬧激種 *** 皮膚的因素,例如搔抓、洗澡水太熱、直接曝曬等。
⑸ 皮膚瘙癢中醫十大治法(轉載)
一、表散風寒止癢法:
肺氣不足,風寒客於肌膚,衛陽被遏,與營熱相搏,不得外泄,邪中於經,身癢而發風團疹。《證治准繩》曰:「汗出當風」。風結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疹。寒主收引,皮毛緻密,邪氣外達,身癢搔之隨起風團疹塊,並有惡寒,無汗,發熱,舌苔白,脈浮緊,而形成蕁麻疹,每遇冷風而加重。
治以發散風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黃湯加減。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宣肺開腠、發汗散寒。加荊芥、防風驅風外出,浮萍草、白蘚皮、地膚子、蟬蛻散風透疹止癢,使邪隨汗解。
二、疏散風熱止癢法:
衛外不固,風邪侵襲,客於皮毛腠理之間,郁久化熱,風熱相搏,身熱發癢,出現紅色粟粒狀丘疹,多發在四肢外側背部,春夏為重。《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少陽有餘,病皮痹癮疹」。每晚瘙癢不休,影響睡眠,搔破血跡結痂,落痂復起,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以疏風清熱、透疹止癢。
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防風、荊芥、薄荷發汗解表,使風熱從汗而解;梔子、黃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蟬蛻、地膚子、牛蒡子疏風解肌透表疹;連翹、當歸、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黃、芒硝通里泄熱,使風熱毒邪表裡分消而解。
三、搜風化濕止癢法:
風、濕、熱合邪,濕熱鬱蒸,旁走四肢,手足關節脹癢,起紅硬塊疹,搔破流血水,結痂破裂,滲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處而成濕疹,舌紅苔膩微黃,脈數。《諸病源候論》曰:「邪氣客於皮膚……,由涼濕折於肌中之熱極,熱結成赤疹也」。
治以清熱祛風化濕。
方用當歸拈痛湯加減。
防風、荊芥、羌活宣透關節之風濕;升麻、葛根升清氣上行,散肌肉風濕;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苦參、黃芩、黃柏燥濕清熱;豬苓、澤瀉、白蘚皮、茵陳利小便而滲濕;當歸活血補血;黨參、甘草補養正氣,使侵淫濕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濁止癢法:
清升濁降,乃是生理常態。因體表陽盛,蒸騰汗出,復感風邪,阻遏氣機,清濁失調,表裡阻塞,絡脈阻滯,外邪不透,清陽不升,而發癮疹。《傷寒序例》曰:「風氣相搏、必發癮疹。」風邪內不得泄,結於腸胃,陰濁不降,大便乾燥,胸中煩熱,身熱瘙癢,搔之起紅色風團疹塊,壘成條,熱起冷伏,舌紅苔燥,脈數。
治以升清降濁,斡旋氣機。
方用升降散加味。
蟬蛻、僵蠶升陽中之清氣;大黃、姜黃降陰中之濁陰,加荊芥、防風、地膚子宣散疏風透疹。
內外通和,雜氣風毒得泄,濕疹自消。
五、益氣活血止癢法:
因脾虛肝鬱,肺氣不足,常自汗出,風邪乘虛結於皮毛腠理之間,外不宣透,內不得泄,身癢搔而起風塊疹。多發於胸背,上午為重,舌淡苔薄白,脈虛。《諸病源候論》曰:「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
治用益氣固衛。
方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解肌調和營衛;黃芪、黨參、益氣固衛;防風、荊芥、白蘚皮、地膚子散風透疹止癢。
六、滋陰潤澡止癢法:
陰虛風燥,營血不足,外感風邪,或熱燥化風,風熱相搏,結於肌膚,午後發熱,肢節煩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飲,身癢或呈現?蕾風,或無疹身癢,入暮為甚。舌紅少苔,脈細數。巢元方說:「夫人虛,風邪客於營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游奕遍體,狀若蟲行也。」
治以滋陰潤燥,涼血和營。
方用當歸飲湯加減。
當歸、白芍養血潤燥;生地、何首烏滋陰潤燥;丹皮、地骨皮清熱涼血和營。有疹加白蘚皮、地膚子散風透疹,使陰血旺盛,瘙癢自除。
七、溫通經脈止癢法:
腎陽虛氣化無力,脾陽虛運化失調,復感風寒濕之邪,客於肌膚,阻滯脈絡,外不透達,內不宣暢。身微癢起白色大塊風團疹,遇冷則甚,四肢不溫,舌淡嫩,脈細數。形成寒濕??風。即現代醫學的血管神經水腫性蕁麻疹。巢元方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癢疹,寒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則癢痛」。
治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桂枝、細辛溫經通脈,散表裡之邪;當歸、白芍補血養營;甘草、大棗甘溫益脾氣;荊芥、防風驅血中之風;白蔻溫脾燥濕;蒼術燥濕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濕。
脈絡通暢,氣血充盛,風寒濕邪得除,癢疹消失。
八、清熱解毒止癢法:
因蚊、蚤、蜘蛛、毒蟲等叮咬皮膚,毒邪內侵。《外科正宗》曰:「惡蟲乃稟陰陽毒種而生,見之者,勿觸其惡……凡有所傷,各尋類而推治」。蟲叮咬釋毒,侵結於皮絡,郁久發熱,搔之起紅潤硬塊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發熱汗出更重,痛癢交加,舌紅脈數。
此屬毒熱結於皮絡,治以清熱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湯加減。
升麻、防風、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癢止癢;大黃、黃芩泄熱解毒,使熱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風除濕解毒止癢法:
巢元方說:「濕癬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濕癢,搔之多汁成瘡……濕多風少,故為濕癬也,其里亦有蟲」。因血熱濕盛,復感風邪,風與濕相合結於陽絡,郁久風勝,則化為蟲,發生對稱性癢疹,如兩肘、腋、腘窩等處。痛癢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漸擴大面積,而成濕癬,舌紅苔膩,脈數。
治以清熱除濕,搜風解毒。
方用濕癬解毒飲。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蟬蛻搜風通絡,以解風毒;黃柏、黃芩、銀花、連翹泄熱以清熱毒;白蘚皮、海桐皮、苦參、蒼術、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絡燥濕殺蟲以解濕毒。
久服濕癬自愈。
十、搜風解毒活血止癢法:
風熱郁於皮膚腠理之間,化毒為蟲,皮膚作癢,發生塊疹成片,硬如牛領名曰牛皮癬。厚而乾枯,色白而癢,搔起白屑,逐漸蔓延全身,舌紅而干,脈洪數。乃風熱血燥,不能充養肌膚所致之干癬證。《諸病源候論》曰:「干癬但有匡廓,皮膚索癢……毒氣多濕氣少,則風沉入深,故無汁為干癬也,其中亦生蟲」。
治以搜風清熱解毒活血。
方用宣風換肌散加減。
荊芥、防風、羌活搜經絡之風,黃芩、黃連、梔子清熱泄肺胃之熱邪;丹皮、當歸、川芍、桃仁、紅花涼血活血以散風(治風先治血,血活風自滅);生地、首烏滋陰養血,潤肌膚以除瘍,白蘚皮、蟬蛻、烏蛇善治各種癬瘡。
⑹ 中醫治療全身瘙癢偏方
1、老生薑治皮膚瘙癢
新鮮老生薑1塊搗爛如泥,以紗布包裹,塗擦患處。每次10—20分鍾,每日l—2次,療效顯著。此方既能止癢,又能滋潤皮膚。
2、大棗雪梨膏治皮膚瘙癢
大棗(或金絲棗)10枚,雪梨膏20毫升。將棗先泡半小時,入砂鍋內加水煮至棗爛後加入雪梨膏後服用。此方可潤肺護膚,健脾益氣。適用於冬季皮膚乾燥脫屑,老年皮膚瘙癢。
3、豬蹄骨湯治瘙癢
取2—3個豬蹄的骨頭,加水煮沸後再熬5分鍾。每天臨睡前用衛生棉或潔凈的白布條蘸豬蹄骨湯在皮膚瘙癢處搽洗一遍,可治老年人頑固性皮膚瘙癢。一般連續搽洗4次,症狀會基本消失。重者可多搽幾次。
4、銀黃燒酒治老年人皮膚瘙癢
銀黃(中葯店有售)與60度高粱酒調和(銀黃:白酒比例1:4)拌好,晚上睡覺時用棉球蘸調好的葯漿塗抹在瘙癢處,當夜即可見效,每夜一次,3—5次可痊癒。適用於老年人皮膚瘙癢。
5、中葯煎劑治冬令皮膚瘙癢
蒼耳子、艾葉各30克,苦參、地膚子、白蘚皮、露蜂房、土槿皮、蘇葉、川椒各20克,每天1劑,加適量水煎煮後,濾取葯液,趁熱洗浴,早晚各一次,每次搓擦15—20分鍾,連用7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皮膚瘙癢症。
6、鹽水或醋治瘙癢
每晚睡前,用面盆盛半盆清水,放適量食鹽或米醋,加熱至鹽溶解,用毛巾蘸水搽洗患處,一般3—5次可見效。如有反復,可繼續搽洗。適用於中老年人皮膚瘙癢症,效果較好。
⑺ 3歲寶寶皮膚癢老抓怎麼辦
三歲寶寶身上癢怎麼辦
三歲寶寶身上癢的時候,通常還伴有面部、全身皮膚的乾燥,尤其是在肘窩和腘窩這幾個窩的地方,皮疹比較明顯,脫屑明顯,有的孩子還有紅斑,還有一些小的丘疹。疹子面積小的可以塗抹一些外用止癢葯膏,特別是中葯類的葯膏。面積大的,建議患者口服一些抗過敏葯物。如果用葯仍然不能緩解的話,那麼就要建議到中醫院辨證治療,使用中葯進行調理。
三歲寶寶身上癢是什麼病
兒童皮膚癢,特別小的小嬰幼兒皮膚癢,主要是常見於一些濕疹的孩子。有一些孩子他可能是叫特應性濕疹,或者叫特應性皮炎。孩子的頭部、臉部、軀干、四肢,皮膚比較乾燥,有的孩子頭部是油膩的,而且有些人是伴有脫屑,孩子可能在躺著時候會騷動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考慮這孩子有濕疹或者有特應性濕疹,那麼就要給他採取一些治療措施。
小孩子身上癢的時候,就很可能是由濕疹、蕁麻疹以及過敏引起的。很多人想知道三歲寶寶身上癢怎麼辦,如果症狀輕微,可以使用止癢葯物。在症狀嚴重時,就要服用抗過敏葯物,或者是到醫院治療、調理。
⑻ 中醫是怎樣來治療皮膚瘙癢的
1.血虛風燥主證:皮膚乾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乾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葯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濕蘊阻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濕,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葯物: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咸靈仙10g。
加減:皮膚抓後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酸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主證:皮膚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葯物:桂枝10g後下、芍葯10g、生薑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中醫特效治療
目前治療多以外用烊速消為主,烊速消為純中葯制劑,獨家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結合純中葯配方研製而成的特效產品,每次取烊速消適量直接塗抹於患處,輕輕按摩使乳霜吸收,使用更方便,成分更安全,效果更顯著。如還有相關問題請咨詢皮膚病專家,祝您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