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膚瘙癢老不好中醫1個養血解毒方,幫你辨證調理,擺脫瘙癢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人體最大器官的皮膚也逐漸衰老,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皮膚瘙癢是這一類人群的高發病,據統計,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瘙癢性疾病,發生率高達40.7%,該病已成為困擾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而且,這是一種全身性的瘙癢病,患者全身各處均可發病,不同人瘙癢程度不盡相同,但多數人自覺劇烈瘙癢,尤其是夜晚時瘙癢更甚,影響日常的睡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時,自認為是不衛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結果越洗越癢,越癢越抓撓,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這提示著身體 健康 出現問題了。
關於皮膚瘙癢的論述,在祖國醫學中有較為詳盡的經驗積累,《黃帝內經》曰:「虛邪之熱也……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指出體虛感受外邪是導致皮膚瘙癢的重要原因。
而歷代醫家更有「風盛則癢,無風不作癢」一說,認為瘙癢的發生多與感受風邪有關。曾有學者收集從1988年至2019年關於皮膚瘙癢的中醫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也發現,在瘙癢致病因素中,以「風」最為多見。
中醫認為,風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氣之一(其他五種邪氣分別為寒、暑、濕、燥、熱),風邪具有向上、發散的特點,屬於陽邪,而風邪致病,首先傷表衛,客於肌膚則為瘙癢,故此瘙癢性皮膚病的病位也都是在體表。正如《內經》所記載:「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
這是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停留於人體體表,從而引起的皮膚瘙癢,而風邪容易夾雜其他的邪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講:「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比如風夾寒、濕、熱等邪氣,導致病因復雜多變,這也是很多患者瘙癢頑固、難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除了外風之外,還有內風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癢性皮膚病中,更與內風的關系密切,而引起皮膚瘙癢的內風常見有血虛、血燥、血瘀、血熱、熱勝化火,其中,在老年群體中,以肝血虧虛為主。
這一點,在《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記載:「癢風……肝家血虛,燥熱生風。」老年人肝血虧虛,一則無以涵養肝體,致肝風內動;二為血不足,以致血不養膚,該證型的患者常表現為皮膚乾燥、皮屑較多、全身瘙癢,多在夜間加重,難以忍受,並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指出了在該病中,風與血的關系,因此,在止癢治療中,多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對於外感風邪所致的瘙癢,主要用疏風止癢法,臨床常用如荊芥、防風、白芷、蟬蛻等解表祛風葯治療。而對於內風則以養血平肝熄風為治本。
當歸飲子是常用的治療血虛風燥證所致瘙癢的方劑。該方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中當歸為補血聖葯,和營養血以治其本,為方中君葯。生地、白芍、何首烏集滋陰養血為一體,加益氣養血之黃芪,四葯為臣,助當歸治血之力。荊芥、防風透散開泄,疏風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風止癢之效,川芎行氣活血,四葯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縱觀全方,養血滋陰而不留邪,疏風散邪而不傷正,補中有散,標本兼固,對血虛風燥之瘙癢療效確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氣血漸虛,腸胃功能減退,如果出現反復皮膚瘙癢,不建議自行用葯,以防用葯不慎,損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另外,治病的關鍵在於尋找病因,去除誘因,若遷延難愈,需要進一步做相關的檢查,排除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B. 中醫體質之特稟體質(過敏體質)
由於先天不足或遺傳所造成的特殊體質。
成因:先天稟賦不足、遺傳等,或環境、葯物因素所致。
形體特徵:無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
心理特徵:因稟質特異情況而不同。
常見表現:葯物、花粉食物等,可有過敏症狀。 對遺傳疾病有先天性、家族性特徵;胎傳。
疾病為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對季節適應能力差,或易引發宿疾。
養生重點:益氣固表,扶正祛邪,活血驅風。
重點臟腑:肺﹑脾﹑肝。
《黃帝內經·素問》說:「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
西醫裡面解讀過敏體質:
正常人體內都有一套生理的保護性免疫反應系統,當外來物質侵入人體時,人體就會通過免疫淋巴細胞可產生免疫球蛋白,將入侵物中和或消化掉。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過敏性疾病。
過敏體質,免疫反應靈敏度超出了應有的程度和范圍,通常會將一些對人體不會產生傷害的外來物質,視作入侵者並對其進行中和或消化,這樣就會傷害到機體的某些正常功能,從而引發局部甚至全身性的過敏性反應。 過敏體質表現特徵
「過敏體質」的人可發生各種不同的過敏反應及過敏性疾病,如有的患濕疹、蕁麻疹、有的患過敏性哮喘,過敏反應如花粉過敏、動物皮毛過敏、病原微生物過敏、魚蝦過敏、某些葯物過敏、過敏性紫癜、皮疹等。
有的則對某些葯物特別敏感,可發生葯物性皮炎,甚至剝脫性皮炎。但是偶爾對某種已知因素發生高反應性,不能稱作「過敏體質」。 過敏體質常見的食物過敏症狀
過敏體質飲食方面的宜忌
過敏體質的人應該避免或盡量少吃蕎麥、蠶豆、白扁豆、羊肉、牛肉、蛋清、 鵝肉、鯉魚、蝦、蟹、茄子、辣椒、 韭菜、大蒜、香椿、蕨菜等;酒、濃茶、咖啡等食品。
過敏體質的人要少吃或不吃光敏性食物,食物中有一類叫做「光敏性食物」,比如香菜、芹菜、油菜、芥菜、無花果、檸檬等。
吃了這類食物之後,皮膚對日光的敏感性就會大大增強。因此,過敏體質的人要少吃或不吃光敏性食物,以免使本已非常敏感的皮膚再加強對日光刺激的敏感,而加重病情。
葯用方法舉例
如黃芪、白術、防風、太子參等每次取約5-10克,直接泡水喝。
常見中葯治療:
黃芪 白術 防風 太子參
經絡養生治療:
特稟體質人群易過敏,表現在胃腸道和皮膚上,故在經絡養生過程中要體現遵循益氣固表,養血消風的原則,在經絡選擇上以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為主。按摩及敲打經絡
生活上要注意:
1、居室宜通風良好。保持室內清潔,被褥、床單要經常洗曬,可防止對塵蟎過敏。
2、室內裝修後不宜立即入住,應打開窗戶,讓甲醛等揮發干凈後再搬進。
3、春季室外花粉較多時,要減少室外活動時間,可防止對花粉過敏。
4、不宜養寵物,以免對動物毛發過敏。
5、起居應有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特稟體質者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春夏多注意防寒保暖多捂,主張「早睡早起,廣步於庭,防範風邪,護衛陽氣」,秋冬要盡量減少戶外運動及外出旅遊,遠離過敏源;
注意三暖:頭暖、背暖和腳暖。
葯物治療:
對於特稟體質(過敏體質)的調節,推薦了玉屏風散(玉屏風顆粒)一方,「黃芪、防風、白術三味葯配伍相得益彰」,
黃芪,用來補氣,固表;
白術用來健脾,脾胃之氣固,則衛表之氣方有生化之源;
防風,祛風,散風,為風中之要葯;
三味葯組成的玉屏風散具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效,對於抵抗外邪入侵,預防感冒及過敏性疾病的改善,功效明顯,主要適用於過敏性鼻炎、蕁麻疹以及易患傷風感冒者,也適用於常常自汗(虛汗)的人。
這是一張中醫經典方「玉屏風散」轉化的成葯,可以斂汗固表,是體質虛弱者預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研究表明。玉屏風顆粒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力的功效,有「中葯免疫調節劑」和「中成葯中的丙種球蛋白」之美稱。
【艾灸取穴】
對於特稟體質的人來說,就要注意益氣固表、養血消風。
選用艾灸法,可以常灸風門、肺俞、尺澤、曲池、足三里等穴,也可增強肺臟功能,有利於預防過敏。
特稟體質表現很多種大家多多注意下,比如有的人即使不感冒也經常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對葯物、食物、氣味、花粉、季節過敏;
有的人皮膚容易起蕁麻疹,皮膚常因過敏出現紫紅色瘀點、瘀斑寒涼體質,皮膚常一抓就紅,與西醫所說的過敏體質有些相像。
所以平時就應該注意好,不然每到那個季節就會出現反映,不如提前做好准備,有些屬於先天身體缺陷相對就比較難調理。大家注意預防
C. 防皮膚過敏大爆發!巧吃洋蔥、薏仁、水梨強肺
春天接近尾聲了,碰到換季季節,許多人的皮膚拉警報,出現性肌膚過敏的現象產生,包括幾個特徵,例如:肌膚緊綳、乾燥、泛紅、發干、搔癢等。中醫認為,應該加強肺部功能,才有助防治皮膚乾燥,並且讓皮膚頭發滋潤光澤。建議食用入肺的食物,包括:百合、水梨、牛奶、甘蔗、洋蔥、薏仁、白菜、冬瓜、竹筍、山葯、菇類、白銀耳、筊白筍、白蘿卜、高麗菜等。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四個季節,大自然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在運作。皮膚也會隨著季節、氣溫、濕度、環境等的變化而變化,若換季時容易皮膚乾燥、敏感等問題的產生,其實是暫時性症狀,常見在季節交替時,或處於溫度、濕度變化大的環境里,皮膚功能一時失調,出現短暫的敏感現象,但是約一、兩個星期就能恢復正常。
換季容易皮膚過敏注意飲食與睡眠
換季最擔心出現肌膚敏感,很多皮膚過敏者在換季的時候,容易有肌膚過敏的現象產生,包括:肌膚緊綳、乾燥、泛紅、發干、瘙癢等。所以患者在換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等方面的調整,注意充足睡眠,以及營養均衡攝取。
鄧佳明中醫師表示,中醫看皮膚乾燥的原因有氣候變化、年齡增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飲食過於辛辣或重口味、肺功能較弱、淋浴過久或過熱、過分使用清潔劑等,都是導致皮膚乾燥的重要因素。此外《黃帝內經》提到「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就是說,主要是因為內在臟腑出現了問題,而在外反映出皮膚乾燥為主。
防治皮膚乾燥宜加強肺部功能
中醫理論的「肺主皮毛,司呼吸」,就是加強肺部功能可防治皮膚乾燥的主要理論。肺氣具有潤澤皮毛、固護肌表的作用。而且,肺可調節著皮毛上的汗孔散氣和排泄汗液,對皮膚和毛發的狀態有著重要的影響。
「肺主皮毛」就是說人體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氣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從而使人精神飽滿、皮膚頭發滋潤光澤。若肺功能失常,則會出現肌膚乾燥、面容憔悴、臉色沒有光澤、頭發乾枯等。肺開竅於鼻,病也反映出肺氣弱、鼻病者,皮膚乾燥而沒有光澤、面容憔悴無光澤。
可以說肺氣足不足直接影響到皮膚和毛發的品質,直接影響到你的容顏。肺養好了,自然面色紅潤、皮膚細膩、光彩照人;反之,肺不好則會讓你面容憔悴、黯淡無光。要注意好好地保養肺氣,就可以幫助皮膚活化,使皮膚光亮,才能守住美麗。
而有的是因年紀增長,皮膚乾燥現象會愈明顯,自我保護能力降低,所以,熟齡肌膚自然比年輕肌膚容易敏感。而熟齡肌膚建議減少化妝,避免造成皮膚負擔。皮膚乾燥若因換季過了兩周仍不適,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判斷及治療為佳。
D. 經常心慌,有時疼,皮膚過敏,便秘,脾胃不和,用什麼方法處理比較好
其一、揉帶脈。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
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其二、爬山。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請列位看官注意,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穀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煉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濕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
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鍾,記住在踮腳尖時要盡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其四、推腹法。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其五、跪膝法。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在此俺就不一一道來了,反正你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簡言之,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E. 皮膚瘙癢、紅腫、臉上起疙瘩…怎麼辦用一支艾條艾灸來解決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艾小九,在多風的春季,你有沒有遇到 皮膚紅腫、瘙癢、發炎 ,臉上的小疙瘩不斷的時候,是不是和平時被風吹、像蟲子爬一樣,這里癢一下,那裡癢一下。
圖片
這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會告訴你要待在家裡, 不要出門,不要吹風 。醫生也會囑咐說,多穿點衣服,別讓風吹著了。
尤其是 體質弱的人 和 過敏體質的人 ,風一吹,更容易出現這種皮膚問題。比如說我們常見的 蕁麻疹 ,它不局限於一個位置,可能一開始只是一兩個部位癢,後來就變成了大片大片的癢、全身癢……
圖片
其實這就是中了 風 邪 的招!
「風邪」,出自中醫理論中的六大外感病邪,分別是 「風、 寒、暑、濕、燥、火」 。
圖片
其中,風為六大病邪之首, 《黃帝內經》就記載有:「風為百病之長」 之說!
風邪難治,便是因為與寒、痰、濕、燥、熱(火)等病邪聯合使人致病。因此,《針灸大成》說: 「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 ,說的就是:調理風邪所致的皮膚病, 除了艾灸,其它辦法都難以抵達病灶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為何艾灸對風邪之症能有此奇效?
其一 ,是因為艾灸行氣通絡,溫經散寒、益氣扶陽、調節機體功能等功效; 其二 ,人體的穴位中有很多是具有祛風、調養氣血、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用艾灸調養,對於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的皮膚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從現代醫學研究看來,這是由於艾灸能有效調動一切內在的積極因素, 增強機體的防衛抗病能力 。
面對風邪所致的皮膚問題,小九老師推薦艾灸: 阿是穴、血海穴、百蟲窩、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
1、阿是穴
根據 中醫經絡學的「近部選穴」法 ,凡是局部出現疼痛、腫脹、僵硬、條索狀突起等異常,說明這里一定存在著「筋脈拘急、氣血不通」的情況, 中醫便稱之為「阿是穴」,又稱「不定穴」 。
取穴方法 :阿是穴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輸),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直接在瘙癢患處進行艾灸,可祛風止癢!
圖片
艾灸方法 :在瘙癢之處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
2、百蟲窩穴
百蟲窩 ,經外奇穴,本穴治療各種因蟲邪侵襲之病,有如直搗百蟲之窩穴,故名。艾灸百蟲窩, 祛風止癢!
祛病療疾 :蕁麻疹,風疹,皮膚瘙癢症、濕疹等。
快速取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1寸(大拇指指節寬為1寸),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3、血海穴
血海穴 ,又名血郄、百蟲窠。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為足太陽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並善治血分病證,故名血海。本穴具有 祛風清熱、調和氣血 之功。
祛病療疾 :用於治療濕疹、蕁麻疹、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部瘙癢疼痛、氣逆腹脹等。
快速取穴 :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健脾益胃!
對應的祛病療疾有: 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絞痛、膀胱炎、陽痿、遺精、盆腔炎、失眠等。
快速取穴 :坐位屈膝,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圈住髕骨外上緣, 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處 即為足三里穴,按壓有酸脹感。左右兩腿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用艾條在此 溫和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處穴位均要灸。
5、三陰交穴三陰交穴 ,位於足太陰脾經穴位, 十總穴之一 ,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活血、調補肝腎的作用。 艾灸三陰交,滋陰清熱。
祛病療疾有 :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失眠,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
快速取穴 :位於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四指),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左右兩小腿上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腳上都要灸。
除了艾灸外,平時也可以 用艾草洗浴 ,艾葉中所含的精油物質,具有絕佳的止痛、收斂、止癢、抗菌等多種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在生活上,也要注意一些細節: 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多想快樂的事情,學會自我調節; 多進行 體育 鍛煉,增強體質。
圖片
最後,即便瘙癢嚴重,也 切忌去劇烈搔抓 , 也不要用很熱的水去洗患部 ,容易導致皮膚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