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治療濕疹的方法有很多,中醫治療濕疹是要辨證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誘因和表現症狀來選擇使用的葯物,而在民間,有許多小偏方也是可以幫助緩解濕疹的症狀的。
有過濕疹的人都知道,濕疹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發癢、發炎,還會反復發作,不容易根治,讓患者非常痛苦。引發濕疹的原因有很多種,基本病因包括遺傳、免疫異常、激素水平變化、內分泌失調、慢性感染性病灶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甚至是精神狀態都會誘發濕疹,因此想要遠離濕疹,平時的飲食一定要注意。
容易誘發濕疹的食物,肉類如羊肉、牛肉,魚類如海魚、貝殼類、淡水魚、蝦蟹等,水果如芒果、桃子、杏、李子等,其他食物如香草、魚頭、花生、小麥等,偏愛辛辣口味的人也是容易誘發濕疹的,因此要注意飲食清淡。
1. 金銀花水
金銀花是可以清熱解毒的,將金銀花煎水飲用有退疹的作用,金銀花性寒,所以宜飲用金銀花水,要注意適量。
2. 馬齒莧水
用新鮮的馬齒莧,加適量的清水煮五分鍾左右關火,濾去葯渣,將毛巾浸入葯汁後敷在患處,每天三次,每次四十分鍾左右,能有效緩解濕疹導致的疼痛。
3. 黃柏大棗粉
准備等份的生黃柏和大棗,將大棗炒成炭後,與生黃柏一起細末裝瓶,需要用的時候,取適量用香油調勻了敷在患處,可以適當用一些乾粉來防止滲出,每天堅持敷兩三次見效。
4. 熱濕涼茶
熱濕涼茶有清熱瀉火排毒的功效,不僅能緩解便秘,對於濕疹有很好的退疹作用,所以適宜飲用,頻繁飲用,一周兩三天/次當飲品飲用就可以了,適當寒冷的天氣改改體內熱氣濕氣。
5. 白醋綠豆膏
取適量綠豆研成粉末,用等比的白醋調勻成膏狀,在洗凈的患處將綠豆膏塗在患處,能夠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每天敷兩三次,堅持一周有效。
6. 生土豆泥
土豆是我們日常的食物,將生土豆洗凈去皮,打成土豆泥後,敷在患處,用紗布固定好,每天換三次,堅持一周。
7. 三葉水
將槐葉、側柏葉和冬青葉一起加水煮開,放涼後擦洗患處,將樹葉撈出來搗碎用紗布擠出葯汁,將葯汁塗抹在患處。
8. 白醋
將度數高的白醋倒入鍋中煮開後關火,晾至常溫後將患處泡在醋中十分鍾,這種方法適合手腳部位的濕疹,也可以用紗布蘸醋敷在患處,都是不宜長時間浸泡或濕敷,十分鍾以內即可。
從上面的這些小偏方可以看出,緩解或治療濕疹,多是利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葯材,幫助排除體內的一些毒素來達到緩解濕疹的目的。而想要預防濕疹,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接觸能夠誘發濕疹的食物或東西。
--
2. 中醫治療濕疹方法
濕疹 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皮膚 疾病 , 中醫 也是治療濕疹的一種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中醫治療濕疹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醫治療濕疹
1、黑魚頭:用黑魚的魚頭放在瓦片上烤焦,碾成粉末,然後用麻油拌了塗在患處,效果挺好的。
2、蒼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術15克,苦參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1次。
3、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4、荊芥10克,白蘚皮15克,當歸10克,大黃10克,防風10克,百部10克,連翹10克。共炒研極細末,每次6克,飯後兩小時,滾水沖服,每日兩次。
5、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6、取爐甘石30克,孩兒茶20克,冰片10克,共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有滲出液者可用上葯撒之,無滲出者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每天2次。適用於急性濕疹。
7、取輕粉,密陀僧,冰片,雄黃,硫黃,蛇床子,黃柏,地膚子,蒼術,共研成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粉適量,加食醋調成糊狀,塗擦患處。適用於頑固性濕疹。
8、生首烏15克、徐長卿6克、蟬蛻6克、金銀花6克、野菊花6克、苦參6克、生甘草5克、地膚子6克、白蘚皮6克、生薏米6克、茯苓皮6克、蒼術3克、茵陳6克、黃芩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9、白蘚皮40克,地膚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葯均研成細粉),爐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將葯充分調勻貯瓶中,用時每日3次外搽。
10、全蟲方 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蘚皮15克,川軍(大黃)15克。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
11、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為細末混合備用。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流水不多或沒破不流水時用香油調勻後外敷。
12、取大楓子50克,苦參50克,蛇床子15克,浮萍15克,荊芥15克,川芎15克,蒼耳子30克,仙鶴草30克,加水1500~2000毫升,煎沸15~20分鍾,濾取葯液,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待葯液變溫時,可坐浴,每天2次。
13、歸尾5克,赤芍6克,乾地黃9克,川芎5克,丹皮6克,何首烏(潤腸通便)9克,胡麻仁5克,黃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參6克,蟬蛻3克,紅花3克,蛇蛻3克。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
治療濕疹外用 偏方濕疹外用偏方1、荊芥七葉一枝花方
材料:荊芥30克,七葉一枝花、苦參、大青葉、防風各15克
做法:鍋加適量水,放入上面5中材料,煮沸,去渣取汁,倒入專用盆中備用。
用法:每天1-2次,趁汁溫熱的時候熏洗患處。
功效:能夠祛風止癢,可以有效緩解濕疹症狀。
濕疹外用偏方2、仙鶴草方
材料:取鮮仙鶴草250克,或者干仙鶴草50-100克
做法:砂鍋放仙鶴草,加適量清水,煮沸後去渣取汁備用。
用法:用干凈的軟布蘸汁燙洗患處,一次20分鍾,每天早、晚各燙洗1次。
功效:適合滲出型濕疹
提示:燙洗前要煮沸葯汁,燙洗後要保持患處皮膚乾燥,不要接觸鹼性水液。
濕疹外用偏方3、夜交藤方
材料:夜交藤200克,白蒺藜、蒼耳子各100克,蛇床子、白鮮皮各25克,蟬蛻20克
做法:鍋加水5000毫升,加上面的材料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備用。
用法:汁液太熱時,可以先熏一下患處,等變溫後,用干凈的軟布蘸汁洗患處,熏洗2小時後即可見效,每劑葯汁可以連用3-5次。
功效:消腫止痛
提示:葯汁要放在陰涼處,每次用前要煮熱。
治濕疹的蔬菜1、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葯亦食,能補脾胃、化 濕熱 。皮膚濕疹者食用,有葯療 食療 之效,有葯補食補之功。《葯品化義》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串,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皮膚濕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運而濕熱去,有利於治好濕疹頑症。
2、綠豆
性涼,味甘,有 清熱 、祛暑、利水、 解毒 的作用。古代醫家認為它可以主丹毒煩熱,風疹,治痘毒,療癰腫痘爛等皮膚疾患,均借其清熱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膚濕疹者食之,有助於祛濕清熱。
3、冬瓜
性涼,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熱作用。《本草從新》說它能利濕去風,故對急慢性濕疹者有益。
4、瓠子
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濕。有醫葯書中說它治瘡毒,皮膚濕疹也可以說是一種瘡毒之病,食用瓠子清利濕熱則濕疹可愈。《滇南本草》載:治諸瘡膿血流潰:瓠子用蕎麵包好,以火燒焦,去面為末,服之。這與頑固性濕疹伴感染相似。簡單有效的食法以煎湯服用為宜。
5、絲瓜
性涼,味甘,皮膚濕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熱、涼血、解毒的效果。《 醫學 入門》中曾說:治男婦一切惡瘡,小兒痘疹餘毒,並乳癰、疔瘡。這類病症,多因濕熱為患,同皮膚濕疹一樣,食用絲瓜,均能達到去濕熱、解濕毒的目的。
6、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膚濕疹者宜食,可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飲,同樣可以收到清利濕熱的效果。
7、山葯
性平,味甘,功在補脾胃、健脾運。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皮膚濕疹患者緣於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常吃山葯健脾胃而水濕漸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湯皆可。
3. 皮炎濕疹的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草本霜治療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治癒之功效,也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方一】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方二】濕康寧內含白鮮皮、地膚子等有效成分,塗於患處。
【方三】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含皮質激素葯物的皮膚局部副作用最明顯的是葯物依賴性皮炎和反跳性皮炎。葯物依賴性皮炎指濕疹不能停用皮質激素類葯物。反跳性皮炎指皮質激素外用後,濕疹病情可以迅速好轉,一旦停葯後,在一兩天內用葯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濕疹更加嚴重,當重新使用激素後,病情很快好轉;如再停葯,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
長期大量外用激素還可經皮吸收進入血運循環,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肥胖、多毛、痤瘡、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較長時間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激素,可對腎臟本身造成一些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腎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與多囊性腎病等。較長時間給予較大劑量的激素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與體溫調節紊亂,會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嚴重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嚴重的副作用和並發症,有些並發症可以直接威脅到病人生命。 首先應該清楚濕疹是怎麼發病的,得病原因是什麼。在臨床上濕疹很常見,一般認為此病的發生與變態反應有關,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患者自身就是過敏性體質,再加上多種原因的刺激下才會發病,它不是傳染病,不具有傳染性,所以人們不必擔心會傳染給其他人或與患者接觸會被傳染的問題。
雖然濕疹不傳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格外注意,我們應積極的避免內外因素的改變或作用,從而簡單有效的避免疾病的發生。從疾病的病因分析,我們應著重從兩個方面避免疾病的發生,即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從內部因素講,我們應保持良好的心情,積極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體質等。對於過敏體質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食用、接觸易致過敏的食物、物質。就外部因素而言,應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避免將易致敏的化學物質暴露於環境中等。
4. 濕疹的中醫治療方法
濕疹屬於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表現為對稱性皮損,形態多種多樣,常伴隨奇癢,且易反復發作,患者非常痛苦。中醫治療濕疹具有一定療效,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口服中葯結合一系列外治方法,如中葯濕敷、拔罐、火針療法、中葯熏蒸療法,效果較好。對於濕疹後期出現的皸裂性慢性苔蘚樣濕疹,可以使用中葯封包聯合蠟療,療效較好。
5. 中醫治療濕疹處方
中醫 能治療 濕疹 ,效果不錯, 中葯 是中醫治療的一種有效途徑。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中醫治療濕疹處方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醫治療濕疹處方
1、中葯配方:蒼術15g,白術15g,豬苓15g,茯苓20g,山葯15g,生苡仁30g,車前草1Og,澤瀉15g,徐長卿30g,陳皮10g,茵陳10g,生甘草6g。胃納不香者加藿香、佩蘭;滲出多時加萆薢、苦參;有熱象苔黃者去蒼術加黃柏、滑石。能健脾除濕,養血潤膚。
2、中葯配方:生地30g,白芍15g,當歸10g,丹參20g,雞血藤15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萆蘚10g,茯苓皮30g,蛇床子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能養血疏風,除濕潤燥。
中醫治療濕疹需要循序漸進,因為濕疹的病情需要長時間治療。如果選擇西葯,可在醫師指導下選擇普特彼他克莫司軟膏,以及復方醋酸氟輕松酊,或 皮膚病 血毒丸。
治療濕疹的中葯葯方
【濕疹症狀】初起丘疹色紅,灰白色鱗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錢,日久蔓延,擴大成片。毛發乾枯,容易折斷,易於剝落,而不疼痛, 瘙癢 ,稍數患者有輕微的紅腫,皮疹,膿瘡,結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纏綿。
【濕疹治法】養血熄風,殺蟲 清熱
【濕疹方葯】荊芥10g,白蘚皮15g,當歸10g,大黃10g,防風10g,百部10g,連翹10g
【用法】共炒研極細末,每次6g,飯後兩小時,滾水沖服,每日兩次。
【外洗法】用艾葉一把,加鴿糞一把熬水,溫洗禿瘡後,再用溫水淋洗一次,拭乾。
【濕疹按語】該病由於胃經積熱,化風生蟲所致。故方中以荊芥、防風透散風熱於外;大黃盪滌胃熱於下;連翹、百部、白蘚皮泄熱殺蟲;當歸養血祛風。
【濕疹方葯】全蟲方全蟲(打)6g,皂刺12g,豬牙皂角6g,苦參6g,刺蒺藜15g,炒槐花15g,威靈仙12g,黃柏15g,白蘚皮15g,川軍(大黃)15g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
1、手部濕疹可用紫草20g、桃仁20g、當歸20g、苦參30g、威靈仙20g,水煎,泡洗,然後外搽天麻膏,每日2次。
2、陰部肛周濕疹治療以清肝瀉火,除濕止癢為法,龍膽瀉肝湯主之。外用苦參30g、蛇床子30g、艾葉30g、川椒10g、地膚子30g,水煎外洗。
3、內治法中醫根據發病部位和形態的不同,分別稱為“浸淫瘡”、“濕瘡”、“四彎風”、“旋耳瘡”、“萵瘡”、“綉球風”等。常分三種證型論治。① 濕熱 並盛證:皮損泛發,潮紅,瘙癢劇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宜清熱除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②脾虛濕盛證:皮損色淡紅,滲出結痂,四肢多發,舌胖苔膩,脈滑。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③血虛風燥證:皮損反復不愈,肥厚脫屑,瘙癢。治宜養血熄風,方用四物湯加白鮮皮、地膚子、白蒺藜、苦參、鉤藤。
4、外治法急性濕疹可用馬齒莧60g、黃柏30g、苦參30g,煎湯放涼後濕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3次;無滲液者外用三黃洗劑。亞急性濕疹用青黛散與甘草油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或外塗青黛膏、黃連膏。慢性濕疹可外塗天麻膏、黃連膏。
5、錢幣狀濕疹皮損以丘皰疹、滲出結痂為主,治宜清熱除濕,方用萆解滲濕湯合二妙散加減;病程日久,皮損肥厚,結痂脫屑,治宜健脾除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