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脂溢性皮炎有什麼金方
脂溢性皮炎系發生於頭、面、眉、耳及胸、背等皮脂分泌活躍部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表現為暗紅或黃紅色斑片上覆以鱗屑或痂皮。臨床分為油性和乾性兩種。中醫稱為「面游風」、「白屑風」、「眉風癬」、「鈕扣風」。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皮損發生於皮脂溢出部位,以頭、面、胸、背、臍窩、腋窩及陰股等部位多見。開始在毛囊周圍有紅丘疹,漸發展融合成暗紅或黃紅色斑,被覆油膩鱗屑或痂皮。皮損可擴展至全身,由頭部向下蔓延,甚至發展成紅皮病,患者有程度不等的瘙癢。
(一)內治方【方一】驗方一【來源】《外科經驗選》【組成】玄參12克,生地黃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黃9克,側柏葉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養陰清熱通腑。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驗方二【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威靈仙、苦參、蒼術、川芎各6克,當歸、赤茯苓、大胡麻,何首烏各10克,茺蔚子12克,杭菊花、山楂、虎杖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驗方三【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茵陳、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車前草各12克,苦參、梔子、黃芩、黃柏各9克,生大黃、生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驗方四【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30克,玄參、生山楂、側柏葉、土大黃、車前草、虎杖各10克,麥門冬、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各15克。
【功效】養陰清熱,利濕散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驗方五【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何首烏、生地黃、旱蓮草各15克,牡丹皮、當歸、赤芍、女貞子各10克。
【功效】滋補肝腎,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驗方六【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當歸9克,熟地黃、生地黃、黃芪各12克,天門冬、麥門冬各6克,升麻、片芩各3克,桃仁泥,紅花各1.5克,天花粉4.5克。
【功效】益氣養陰,清熱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驗方七【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人參、白術、當歸身、黃芪、棗仁各6克,木香、甘草各1.5克,遠志、柴胡、山梔子各3克,龍眼肉7枚。
【功效】益氣補血,疏肝理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驗方八【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桑椹子、夜交藤、茵陳、馬齒莧各30克,菟絲子、當歸各12克,白鮮皮、何首烏各20克。
【功效】滋補肝腎,養心安神,通絡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驗方九【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何首烏、山楂、女貞子、旱蓮草、大棗、生地黃、熟地黃各30克,當歸、川芎、澤瀉各10克。
【功效】補肝腎陰,養陰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驗方十【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黃芪20克,白術、防風各15克,黃芩、僵蠶、蟬蛻各10克,牡蠣、大青葉各30克,甘草3克。
【功效】益氣健脾,涼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驗方十一【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野菊花、生地黃、赤石脂各15克,牛蒡子、牡丹皮各10克,荊芥、防風各9克,生薏苡仁30克,白礬12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濕,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驗方十二【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黃連5克,黃芩、當歸、甘草20克,連翹、蒲公英、知母、牡丹皮、生地黃、白芷各15克,生石膏30克。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地防解毒湯【來源】新中醫,1995:(8)
【組成】地膚子、防風、野菊花、連翹、梔子、白蒺藜、蒼耳子各15克,虎杖20克,蒲公英、土茯苓各3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除身寒濕。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葯渣加水煮沸後待溫再洗。10天為1療程。
(二)外治方【方一】驗方一【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附子90克,桑根白皮、蔓荊子各250克。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溫陽行水。
【用法】水煎外洗。
【方二】驗方二【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白芷75克,雞子清3枚,芒硝45克。
【功效】活血祛風,清熱消腫。
【用法】水煎外洗。
【方三】驗方三【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白鮮皮、苦參、野菊、大黃、九里明各3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用法】煎水溫洗。
【方四】驗方四【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豬膽1隻。
【功效】清熱潤燥解毒。
【用法】將豬膽汁倒入半盆溫水中,攪拌後洗患處。
【方五】驗方五【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苦參60克,百部、透骨草、白鮮皮、蛇床子、艾葉各30克。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祛風,解毒通絡。
【用法】煎水洗頭。
【方六】驗方六【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蒼耳子30克,苦參15克,王不留行60克,明礬10克。
【功效】散風祛濕,殺蟲斂瘡。
【用法】煎水外洗。
【方七】驗方七【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瓦松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用法】瓦松曝干,燒灰淋汁,熱洗,不過六七次愈。
【方八】驗方八【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綠豆粉200克,滑石、白芷、白附子各6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風。
【用法】研細末,每日1匙,早、晚調水洗臉。
【方九】驗方九【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透骨草、側柏葉各120克,皂角60克,白礬9克。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解毒。
【用法】煎水洗頭。
【方十】驗方十【來源】《中醫家用驗方1000則》【組成】蒼耳子30克,苦參30克,白鮮皮15克,明礬9克。
【功效】祛風解毒,祛濕殺蟲,清熱燥濕。
【用法】加水2升,煮沸後去渣溫洗,每日1次。
【方十一】驗方十一【來源】《中醫家用驗方1000則》【組成】馬齒莧60克,龍膽草60克。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
【用法】加水1升,煮沸後去渣,外洗患處。每日1次。
【方十二】驗方十二【來源】《中醫家用驗方1000則》【組成】透骨草60克,龍葵30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用法】加水2升,煮沸去渣,溫洗患處,每日1次。
【方十三】驗方十三【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王不留行、香白芷各等份。
【功效】活血行血,消腫斂瘡。
【用法】研末,外搽。
【方十四】驗方十四【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蛇床子、苦參片各40克,土槿皮20克,薄荷腦10克,75%酒精1升。
【功效】清熱祛風,燥濕殺蟲。
【用法】浸泡7天,外搽患處。
2. 手上的神經性皮炎怎麼治療,用什麼葯好
神經性皮炎多因精神緊張,局部過度摩擦刺激,遺傳等因素而導致。分為泛發性和局限性回兩種類型,局限性神經答性皮炎比較多見,多好發於頸部,雙側肘部,上眼瞼等部位,表現為紅斑丘疹,苔蘚樣變,並伴有劇烈瘙癢。可以對症用葯治療,如鹵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配合黑豆餾油乳膏或10%的尿素乳膏塗擦,上眼瞼部位可以外用他克莫司乳膏。伴有睡眠障礙可以口服谷維素片等。
3. 怎樣用葯浴治療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由於皮脂溢出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皮膚炎症。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初起頭皮出現糠秕樣脫屑,產生成層的油膩性鱗屑,其後皮膚輕度發炎,伴有脫發;或表現為成片油膩而粘著的黃色結痂,間有滲液,發炎較明顯。前者為鱗屑型,後者為結痂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癢感,病變可累及顏面、頸、胸背及上腹等處。
方一【組成】新鮮烏骨雞蛋3枚。
【用法】雞蛋打破後攪勻,加入水2 000毫升,取湯液浴頭,每日1~3次。
【功用】養血潤燥。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雞蛋性味甘平,功能滋陰養血潤燥,近年葯理學研究表明,雞蛋所含的物質對體表炎症及燒傷有良好的癒合作用。
方二【組成】小麥麩50克,生薑30克。
【用法】將上兩物同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殺菌。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小麥麩為小麥磨取麵粉後篩下的種皮,性味甘涼,能治瘡癰腫毒。配生薑殺菌解毒,對脂溢性皮炎炎症較甚者頗為適宜。
方三【組成】新小胡桃6枚,牛乳100毫升。
【用法】將小胡桃去殼搗爛,與牛乳同煎成膏液,外洗患處。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小胡桃即小核桃,功能潤燥。牛乳性味甘微寒,有解熱毒,潤皮膚的作用。兩者相配外用,對治療血虛風燥所致的頭皮白屑增多頗有效。
方四【組成】杏仁、胡麻各適量。
【用法】將上兩物搗爛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頭皮白屑。
【說明】杏仁,能治諸瘡疥,消腫,胡麻即芝麻,有解毒潤燥的作用。
方五【組成】艾葉、菊花、防風、荊芥、甘松、蔓荊子、地膚子各9克,薄荷、藿香各6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數沸後,倒入盆內,待溫洗患處。每日1次,若多洗收效快。每劑可洗4次。
【功用】祛風,止癢,生發。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艾葉,能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故可治頭風。菊花、防風、荊芥等均有祛風止癢的作用。
方六【組成】生地黃、首烏各30克,黑芝麻梗、椰樹枝各50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數沸後,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熏時上蓋頭巾,以防熱氣散失。每日1劑,早午晚各1次,每次30分鍾。洗後用干毛巾覆蓋頭部避風。5日為1個療程。
【功用】養血滋陰,祛風生發。
【適應證】脫發(脂溢性脫發)。
【說明】生地黃、首烏、黑芝麻均為養血滋陰之品,方中用此意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椰樹枝則有祛風涼血的作用。
方七【組成】透骨草、側柏葉各120克,皂角60克,白礬9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0分鍾,待溫後洗頭,每次15分鍾,每周洗2次。
【功用】燥濕,除脂,止癢。
【適應證】脂溢牲脫發及脂溢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皂角亦有疏風氣的功效;白礬燥濕殺蟲,側柏葉治療脂溢性脫發有良效已為臨床所證實,諸葯合用,有燥濕、除脂、止癢功效。
方八【組成】桑白皮35克,五倍子12克,青葙子6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5分鍾,待溫後洗頭。每次20分鍾,每周2次。
【功用】祛脂,烏發,護發。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桑白皮功能行水消腫,青葙子功能祛風熱,五倍子則有收斂生發的作用。
方九【組成】天麻、白芷、防風各S克,桑葉、羌活、銀花、薄荷各3克,川椒2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發。每次洗15~20分鍾,洗畢避風。
【功用】清熱明目,潔發令柔。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天麻有熄風止痙,祛風通絡之功效,配伍白芷、防風、羌活,則增強祛風之力;桑葉、銀花、薄荷功能疏風散熱,川椒祛風勝濕。諸葯合用,祛風熱,止脫發。
方十【組成】羌活、桑葉各4.5克,川芎、白芷、藁本各6克,天麻、甘菊花、薄荷各3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發。每次洗15~20分鍾,洗畢避風。
【功用】清熱祛風,潔發光澤。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本方作用與上方相同,僅增川芎活血涼血,藁本祛風,甘菊花疏熱,故功效更強。
方十一【組成】蒼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參15克,明礬9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半盆,煎沸,洗前先剪短頭發,再用小毛巾蘸葯水反復洗頭皮,每次洗15分鍾,每日用葯1劑,每天2次,隔3天再洗。
【功用】收斂,祛風,止癢。
【適應證】頭皮脂溢性皮炎。
【說明】蒼耳子有祛風散濕之功,能治一切風氣。王不留行功能行血,能治風毒。苦參、明礬皆為清熱燥濕之品。
方十二【組成】陳艾葉50克,雄黃15克,防風、花椒各30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沸,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洗1~3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艾葉功能燥濕祛風,其放置年久而陳者,燥濕之力更強。雄黃有解毒燥濕之功,防風、花椒則能祛風除濕。諸葯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對脂溢性皮炎有較好的療效。
方十三【組成】苦參、野菊花、白鮮皮各35克,硫黃15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有燥濕,殺蟲利尿之功效,故又能治風殺蟲。野菊花功能清熱解毒,硫黃有燥濕解毒的作用。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止癢之功。
方十四【組成】白芷150克,雞子3個,川芒硝9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先煎白芷,濾去渣,待稍冷,納雞子及芒硝,攪拌均勻後,洗頭。
【功用】祛風止癢,除屑潔發。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白芷祛風散濕之要葯。能治療頭風及皮膚遊走之風。芒硝清熱燥濕,雞蛋亦有祛風之功。
方十五【組成】黃連須、黃芩、黃柏、大黃各9克,龍膽草6克,枯礬12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溫,去渣,洗頭。隔日1次。
【功用】清熱瀉火,去油護發。
【說明】黃連主治痛癢、瘡瘍、斑毒、疳痘而邪熱有餘者,說明方中黃連清熱解毒為主葯,再配伍黃芩、黃柏、大黃、龍膽草等。其清解之力更強。
方十六【組成】苦參310克,百部、野菊花、鳳眼草各90克,樟腦125克。
【用法】先將前四味葯裝人大口瓶內,加入75%乙醇(或白酒)5 000毫升中浸泡7日後,過濾去渣,留液,再加入樟腦(研粉)溶化後備用。用時用紗布蘸葯液,擦洗頭皮,每日1或2次。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鳳眼草為臭椿樹的果實,功能除濕止癢,樟腦氣味芳香,功能祛風除濕,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外塗局部對皮膚有溫和的刺激和止癢作用。苦參、百部、野菊花均有清熱燥濕的功效。
方十七【組成】苦參60克,百部15克,透骨草、白鮮皮、蛇床子、艾葉各30克。
【用法】上葯煎水洗頭,2日洗1次。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本方所用葯物均為祛風除濕之品,目前臨床上常用以治療因風濕所致的各類皮膚疾病。
方十八【組成】蔓荊子、防風、苦參、川椒各10克,火麻仁30克。
【用法】上葯煎湯,趁熱溫洗頭部。
【功用】祛風,潤燥,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火麻仁功能祛風潤燥,能治發落。
方十九【組成】白鮮皮、白芷、野菊、大黃、九里香各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溫洗頭部。
【功用】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九里香功能行氣活血,祛風除濕,能止瘡癢,去皮風、故民間常用於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方二十【組成】透骨草65克,龍葵3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洗頭。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頭部脂溢性皮炎。
【說明】龍葵性味苦寒,能洗疥癩癢痛,祛皮膚風。臨床實踐證明,本品具有消腫止癢和微弱興奮作用,葯理學實驗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方二十一【組成】透骨草、丹參、皂角刺各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潤燥。
【適應證】脂溢性皮炎。
【說明】方中透骨草、皂角刺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丹參有活血潤燥的功效。
方二十二【組成】苦參、側柏葉各30克,荊芥、防風各20克,白芷、薄荷、雄黃各10克。
【用法】上葯煎湯熏洗患處,每周1次。
【功用】祛風燥濕。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上述葯物均具有祛風燥濕之功,對因風濕所致的各類皮膚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方二十三【組成】何首烏、苦參各30克,枸杞子、黃柏、旱蓮草、龍膽草、乾薑、地膚子各20克,白鮮皮15克,辣椒秸100克。
【用法】上葯每劑煎2次,每次煎煮20分鍾,將2次煎煮的葯液相混以備外用。先用溶少許食鹽的溫水清洗頭部,擦乾後,用棉紗布蘸取葯液反復塗洗脫發處,每次15~20分鍾,每日2次,洗後再用鮮薑汁或鮮姜芽汁塗於脫發處。
【功用】養血涼血,清熱祛風止癢。
【適應證】脂溢性脫發。
【說明】方中首烏、枸杞、旱蓮草滋補肝腎、補血生發;龍膽草、黃柏、苦參清瀉肝火,滋陰降火;白鮮皮、地膚子、乾薑、辣椒秸祛風止癢。諸葯合用,滋補肝腎、益氣生血、涼血清熱,故使毛發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