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排毒皮膚癢怎麼辦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排毒皮膚癢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3-08-30 01:01:18

1. 皮膚瘙癢怎樣排毒

解決秋冬皮膚瘙癢,可從祛濕排毒入手,但也要分清疾病類型。一般可分為以下三類。

濕熱型
如喜歡吃冰涼食物,導致濕熱下行,引發腿部瘙癢。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用一些清熱祛濕的葯物,如藿香、板藍根、金銀花等,可達到緩解皮膚瘙癢的目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少吃涼性食物。
可內服薏苡仁豆羹。薏苡仁、綠豆、赤小豆各30克。將薏苡仁、綠豆、赤小豆分別揀雜,淘洗干凈,同放入沙鍋,加水適量浸泡片刻,大火煮沸後,改以小火煮至薏苡仁、綠豆、赤小豆熟爛、湯汁濃稠,以濕澱粉勾芡成羹。早晚2次分服。對濕熱下注型皮膚瘙癢症尤為適宜。
風熱型
由感冒發熱引起,病毒破壞組織,導致皮膚瘙癢。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對於愛感冒的老年人,我們推薦您一種養肺功,可以舒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預防感冒,同時,有健胃養肺的功效。方法:端坐,腰背自然放鬆,雙目緊閉,兩手握成空拳,反捶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5遍。捶背時,暫時抑止呼吸;同時,叩齒5~10次,並緩緩吞咽津液數次。注意:先捶脊背中央,再捶脊背兩側。捶背時,要從上向下,再從下到上,沿脊背捶打,如此算一遍。
閉塞型
皮膚閉塞不通,致使津液無路外泄、積聚濕氣而導致瘙癢。可以用桂枝湯系列治療,如葛根湯、青龍湯、桂枝加黃芪湯以調和營衛氣血。
對付皮膚瘙癢,除了多喝水以外,還宜多喝粥、豆漿,多吃蘿卜、蓮藕、荸薺、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清燥等功能。要盡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2. 艾灸排毒止癢的方法

一.艾灸方法:

點燃一支艾條,燃燒端對著皮膚上方(專業叫法為穴位)約~30mm處熏灸或灼烤,一般每處位置熏烤10~3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因為手拿著艾條操作不方便,且易產生疲勞,可以配合使用各種艾灸器具,如溫灸盒、溫灸架、隨身灸等。

二.艾灸的位置:

我們知道了怎麼艾灸,是不是隨便熏烤什麼位置都能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不是的,艾灸的原理是依據中醫的經絡理論,刺激某處的穴位,達到調整全身的目的,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一樣。那麼我們在艾灸時,灸哪些位置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保健或治療目的?在這里,有幾個方法告訴大家:

1.依痛點來做為艾灸的位置。這一點請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不懂經絡如何艾灸?

2.我們可以到養生館、或中醫院,請專業人員給我們做按摩、針刺、艾灸、推拿等手法,她們做的位置就是我們可以在家裡自己做的位置。

3.查看一些艾灸書籍,了解一些附和我們身體狀況的經絡穴位。開始我們不清楚穴位的具體位置,可以上網查看大概位置,再用手按摩,體會哪處較周圍比較敏感,就在哪兒做艾灸。

4.我們了解一些常用的保健位置,比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太淵、太溪、中脘、天樞、大椎等等,針對這些位置艾灸,可以增強體質,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大穴,我們都要記,這些穴位,也是先依按摩來確定有沒有痛點、敏感點來重點做艾灸保健。

5.我們不需要了解很詳細的穴位,我們記想大體位置有什麼功效即可,如下:

a.)用艾條來回熏肚臍以下的小腹處,一周2~3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這種方法:可以補腎,又可以調理下焦,女孩還可以治療痛經等婦科病。

b.)腹部受涼、腹瀉等,用幾根艾條熏肚臍四周的位置,可以祛寒、治療腹瀉、便秘等調理中焦。

6. 具體的艾灸,要想達到治病的目的,擔心不知補瀉而影響健康。應該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艾灸,詳細說明你想在家做自我治療保健,要求醫生告訴你如何進行艾灸和具體位置。

三.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這些都是根據自身的艾灸經驗自由掌握,時間長了就會運用自如。

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艾絨易燃,在施完艾條灸後,一定要將火熄滅,避免發生火災。更多注意事項,可以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艾灸的注意事項和禁忌。

3. 皮膚因為身體排毒引起的出紅疹,掉皮,搔癢

病情分析:你的這個情況有可能是出現過敏的可能的,自己可以觀察,看看休息內後症狀有沒有明顯好轉。容如果是慢慢減輕的話就不用擔心。但是如果未見好轉的話,指導意見:建議盡快到醫院去就診。建議放鬆心情,注意休息,自己注意觀察,如果有異常情況的話及時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