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糖尿病會引起全身癢癢嗎
保持皮膚滋潤,每天檢查足部情況,每天睡覺前,糖尿病足患者必須要檢查足部,看有沒有弄傷,保持足部衛生;控制體重、血糖、血壓和血脂;避免肢端皮膚受損,即使輕微損傷也可導致嚴重壞疽。
Ⅱ 糖尿病人為什麼皮膚癢
糖尿病患者引起皮膚瘙癢的病人很多,它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是血糖升高,可引起皮膚的微循環障礙以及周圍神經損傷,從而導致皮膚瘙癢;第二長期高血糖,可引起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導致出汗異常主要表現為出汗減少、皮膚乾燥或者是皸裂等,也會引起皮膚瘙癢;第三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感染,比如長疥、長瘡、皮膚的局部的或者合並的有濕疹等;糖尿病的患者由於免疫力低下,還可以合並皮膚的真菌感染,尤其是四肢、特別是腳,它的真菌感染特別常見,還有細菌感染等等,同時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並濕疹等過敏性疾病,這些都是導致皮膚瘙癢的原因
Ⅲ 2型糖尿病關於皮膚的並發症有哪些
糖尿病並發症可分為急性並發症和慢性並發症兩類。
(1)急性並發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簡稱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並發症,一些患者可以此為首發症狀。
②感染:糖尿病患者常發生癤、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可反復發生,有時可引起敗血症和膿毒血症。皮膚真菌感染,如足癬也常見,真菌性陰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常見並發症。此外,肺結核、尿路感染也常見於糖尿病患者。
(2)慢性並發症
①大血管病變:與非糖尿病人群比較,糖尿病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也較快。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可導致肢體壞疽。
②微血管病變:微血管是指毛細血管和微血管網,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心肌組織,其中尤以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最重要。
糖尿病腎病常見於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其嚴重性次於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見於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患者合並程度不等的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肌廣泛灶性壞死等損害,稱為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③神經病變:臨床上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布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敏。隨後有肢痛,呈隱痛、刺痛或燒灼樣痛,夜間及寒冷季節加重。後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以至肌萎縮和癱瘓。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表現為瞳孔改變、排汗異常、胃排空延遲、腹瀉(飯後或午夜)、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體位性低血壓、持續性心動過速、心搏間距延長等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失常,以及殘尿量增加、尿失禁、尿瀦留、逆向射精、陽痿等。
④眼的其他改變:除視網膜病變外,糖尿病還可以引起黃斑病、白內障、青光眼、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病變等。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經末梢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度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統稱糖尿病足。
Ⅳ 糖尿病臉上出現紅點是怎麼回事是否正常
有可能是皮膚起濕疹,這種情況下是不正常的,要及時去看醫生,保證皮膚的乾燥。
Ⅳ 打完胰島素,皮膚出現青紫、紅腫、增生、硬結,正常嗎該怎麼辦
打完胰島素之後,皮膚出現了青紫、紅腫、增生、硬結的現象並不正常,有可能是因為過敏的原因導致。如果皮膚出現了紅腫現象,伴隨著明顯的瘙癢感覺,那麼就考慮是過敏因素。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患了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之後就要積極治療,需要按時打胰島素,這樣才可以防止病情蔓延。患了二型糖尿病患者,必須要長期的注射胰島素。
也有的患者注射完胰島素之後,沒有按壓針頭或者是按壓針頭的時間過短,那麼也會導致出現青紫現象。出現了這種現象,可以使用溫毛巾熱敷,等待幾天症狀就可以消散。當下次在注射胰島素的時候,可以避開出現青紫的部位,防止疼痛。如果注射的部位出現了紅腫現象,有可能是發生了感染,可以進行抗感染治療。要是紅腫的部位有著明顯的瘙癢,那麼說明是過敏了,可以服用一些防過敏的葯物,這樣症狀就會好轉。
Ⅵ 糖尿病皮膚感染的危害,你有哪些了解
糖尿病是一種高患病率,大概每十個人群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當膳食不留意造成 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時,長期性吃大魚和大肉,喜愛高熱量的甜品,非常少吃蔬菜,應當查驗血糖。糖尿病對皮膚感染有很多危害,那麼下面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主要的危害,帶大家了解。
這主要是因為身體的血糖較高時,會導致中樞神經的激動,促使自主神經發生混亂的狀況,從而就會造成 皮脂腺的代謝發現異常,引起大量出汗,經常出汗的狀況,這也是糖尿病普遍的後遺症之一。
Ⅶ 任何葯物都有其副作用,糖尿病人長期服用降糖葯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適當鍛煉外,多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葯。常用的降糖葯物除了胰島素外,還有口服葯二甲雙胍類、磺脲類、α-糖苷酶抑制劑等,長期用葯難免會誘發一些葯物不良反應。
降糖葯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腸胃道反應和低血糖,有很多患者比較關心葯物的肝腎毒性,一般來說,降糖葯物本身不會對肝腎造成直接損害,但伴隨有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磺脲類葯物磺脲類葯物能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適用於尚存在部分胰島功能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應是容易導致低血糖,其他包括增加體重、皮膚過敏等。
它是目前除了胰島素之外降糖作用最強的葯物,常見的葯物包括格列齊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等,它的降糖機制是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
腎功能不全者,最好選擇不經腎臟排泄的降糖葯物,如格列喹酮、瑞格列奈,避免增加腎臟負擔。嚴重腎功能不全者,禁用口服降糖葯,改用胰島素治療。
胃腸道對葯物有一個耐受過程,所以建議使用糖苷酶抑制劑、雙胍類等葯物時,先從小劑量開始,經過1-2周逐漸增加至治療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