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中葯治皮膚過敏
問題一:治療臉過敏中葯有哪些? 您好!過敏是一種機體的變態反應,是人對正常物質(過敏源)的一種不正常的反應,當過敏源接觸到過敏體質的人群才會發生過敏,過敏源有花粉、粉塵、異體蛋白、化學物質、紫外線等幾百種。建議可以考慮到醫院皮膚科做個過敏原檢查,如果確診,可以考慮使用艾詩譜蕊舒緩柔膚霜進行護理,多補充維他命c,常用冷水洗面,增加皮膚的抵抗力。
問題二:有沒有治療皮膚過敏中草葯 過敏煎,(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各10克)為基礎方加減治一切過敏。
問題三:哪些中葯可有效抗皮膚過敏 結果顯示,防風、刺蒺藜、防刺合煎劑均有抗過敏作用。哪些中葯可有效抗過敏2、熊膽、辛荑 有研究結果顯示,辛荑發揮油對SRSA(慢反應物質)、HA和乙膽鹼(Ach)所致豚鼠離體回腸收縮有拮抗作用,同時對SRSA所致豚鼠肺條收縮亦有拮抗作用,對HA所致的過敏性哮喘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也有研究表明,熊膽和辛荑可明顯抑制OA和HA所至的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收縮;在HA所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實驗中,熊膽、辛荑、蒼耳子和黃芩均表現出明顯的拮抗作用。哪些中葯可有效抗過敏3、黃柏、黃連、苦參等科研人員在觀察潔膚擦劑(中葯黃柏、黃連、苦參等十多種提取的外用制劑)對健康豚鼠皮膚的毒性反映和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功效時發現,潔膚擦劑對豚鼠無皮膚急性吸收毒性,對完整皮膚、破損皮膚無致敏作用,並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在對柏倍洗劑(黃柏、五倍子、苦參、野菊花、地膚子、白蘚皮等)進行動物實驗研究時發現,柏倍洗劑可以提高小鼠閾)(熱板實驗),提高豚鼠對磷酸組胺致癢的耐受性並緩解局部潰瘍。急性毒性實驗、皮膚 *** 實驗和皮膚過敏實驗均顯示了白倍洗劑的安全性。
問題四:中醫治療皮膚過敏有什麼方法 首先要清楚過敏原是什麼,是化妝品過敏?花粉過敏還是海鮮過敏?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自己總結經驗找到答案,也可以到醫院去查查過敏源。重慶國恩中醫醫院是一家以中醫為特色的綜合醫院,您有需要可以去國恩的中醫皮膚科看看。找到過敏源,避免接觸過敏源是很重要的。
1、耳尖放血療法,急性過敏者常可見毒熱內盛,可泄熱解毒。具體方法是在耳尖(雙側)處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刺破耳尖,擠出2~3滴血即可。
2、臍療法,把葯物製成膏、丹、丸、散後,敷、納、熏、灸、蒸、熨於臍部(中醫謂之神闕穴),再用紗布或膠帶固定,兩小時後揭開。神闕穴在腹部中央,按中醫理論,臍療可透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聯系,作用於全身,因而應用較廣。
3、拔火罐,在神闕穴上拔火罐,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抑制過敏反應,可治蕁麻疹和濕疹等。其他如穴位注射、刮痧等都可適當選用。
4、中葯過敏煎,名醫祝諶予方:防風、柴胡、烏梅、五味子,加減治療。辨證屬於風寒者,加桂枝、麻黃、升麻、荊芥;風熱者加菊花、蟬衣、銀花、薄荷;血熱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熱毒內盛加連翹、銀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過敏性紫癜常加藕節炭、血餘炭、荊芥炭、茜草根、旱蓮草、仙鶴草。
不過以上方法應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對於皮膚過敏選擇艾灸也不錯,如果您是過敏體質的話還可以通過艾灸來改善過敏體質。
B. 過敏後皮膚粗糙怎麼辦
季節交替及生理期前,化妝保養品就會變得不適用,只要睡眠不足或內壓力大,肌膚就會變得干容巴巴,有這幾種症狀的人應屬於壓力性敏感肌膚。
原因在於各種外來刺激或荷爾蒙失調所引起的內分泌紊亂。用化妝品是無法解決你的肌膚敏感的。值得一提的是,壓力性敏感肌膚不要病急亂投醫,匆忙不理智的更換護膚品,才會傷害肌膚。你需要的是內調。
需要對症的抗過敏止癢治療為宜。給你的建議就是,你可以適當的用渝敏面灀進行調整都會慢慢的好的。
【方劑名稱】:
理中湯
【方劑出處】:
《傷寒論》
【方劑歌訣】: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
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方解】:
本方是治療脾胃虛寒的常用方劑。方中以乾薑溫運中焦,祛散寒邪,恢復脾陽,為主葯;輔以人參補氣健脾,振奮脾胃功能;佐以白術健脾燥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葯而兼補脾和中,合用具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的作用。
【配方組成】:
人參6克(現用黨參)、乾薑9克、炙甘草6克、白術12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也可煉蜜為丸,名理中丸。
C. 身體因運動或者天氣熱出了汗,遇到有點冷風或者涼水皮膚就癢是怎麼回事,怎麼治
問題分析:
身體出了汗,遇到有點冷風或者涼水皮膚就癢,可能是蕁麻疹,可能屬於寒冷性蕁麻疹。蕁麻疹主要表現為癢,起風團癢皮疹。西醫上病因不是很明確,西葯上主要用抗過敏、止癢對症治療。吃葯後有效,過後經常反復發作。蕁麻疹的很多病人存在血虛或體寒,使用補血扶陽的中葯治療,效果可能比較好。
意見建議:
建議急性發作期到皮膚科就診,明確是否為蕁麻疹,若是予抗過敏治療。非急性期到中醫科予中葯治療,如果用葯效果不太好,建議同時使用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對蕁麻疹應該還是比較有用的。
D. 皮膚瘙癢、紅腫、臉上起疙瘩…怎麼辦用一支艾條艾灸來解決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艾小九,在多風的春季,你有沒有遇到 皮膚紅腫、瘙癢、發炎 ,臉上的小疙瘩不斷的時候,是不是和平時被風吹、像蟲子爬一樣,這里癢一下,那裡癢一下。
圖片
這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會告訴你要待在家裡, 不要出門,不要吹風 。醫生也會囑咐說,多穿點衣服,別讓風吹著了。
尤其是 體質弱的人 和 過敏體質的人 ,風一吹,更容易出現這種皮膚問題。比如說我們常見的 蕁麻疹 ,它不局限於一個位置,可能一開始只是一兩個部位癢,後來就變成了大片大片的癢、全身癢……
圖片
其實這就是中了 風 邪 的招!
「風邪」,出自中醫理論中的六大外感病邪,分別是 「風、 寒、暑、濕、燥、火」 。
圖片
其中,風為六大病邪之首, 《黃帝內經》就記載有:「風為百病之長」 之說!
風邪難治,便是因為與寒、痰、濕、燥、熱(火)等病邪聯合使人致病。因此,《針灸大成》說: 「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 ,說的就是:調理風邪所致的皮膚病, 除了艾灸,其它辦法都難以抵達病灶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為何艾灸對風邪之症能有此奇效?
其一 ,是因為艾灸行氣通絡,溫經散寒、益氣扶陽、調節機體功能等功效; 其二 ,人體的穴位中有很多是具有祛風、調養氣血、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用艾灸調養,對於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的皮膚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從現代醫學研究看來,這是由於艾灸能有效調動一切內在的積極因素, 增強機體的防衛抗病能力 。
面對風邪所致的皮膚問題,小九老師推薦艾灸: 阿是穴、血海穴、百蟲窩、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
1、阿是穴
根據 中醫經絡學的「近部選穴」法 ,凡是局部出現疼痛、腫脹、僵硬、條索狀突起等異常,說明這里一定存在著「筋脈拘急、氣血不通」的情況, 中醫便稱之為「阿是穴」,又稱「不定穴」 。
取穴方法 :阿是穴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輸),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直接在瘙癢患處進行艾灸,可祛風止癢!
圖片
艾灸方法 :在瘙癢之處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
2、百蟲窩穴
百蟲窩 ,經外奇穴,本穴治療各種因蟲邪侵襲之病,有如直搗百蟲之窩穴,故名。艾灸百蟲窩, 祛風止癢!
祛病療疾 :蕁麻疹,風疹,皮膚瘙癢症、濕疹等。
快速取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1寸(大拇指指節寬為1寸),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3、血海穴
血海穴 ,又名血郄、百蟲窠。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為足太陽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並善治血分病證,故名血海。本穴具有 祛風清熱、調和氣血 之功。
祛病療疾 :用於治療濕疹、蕁麻疹、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部瘙癢疼痛、氣逆腹脹等。
快速取穴 :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健脾益胃!
對應的祛病療疾有: 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絞痛、膀胱炎、陽痿、遺精、盆腔炎、失眠等。
快速取穴 :坐位屈膝,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圈住髕骨外上緣, 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處 即為足三里穴,按壓有酸脹感。左右兩腿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用艾條在此 溫和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處穴位均要灸。
5、三陰交穴三陰交穴 ,位於足太陰脾經穴位, 十總穴之一 ,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活血、調補肝腎的作用。 艾灸三陰交,滋陰清熱。
祛病療疾有 :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失眠,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
快速取穴 :位於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四指),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左右兩小腿上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腳上都要灸。
除了艾灸外,平時也可以 用艾草洗浴 ,艾葉中所含的精油物質,具有絕佳的止痛、收斂、止癢、抗菌等多種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在生活上,也要注意一些細節: 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多想快樂的事情,學會自我調節; 多進行 體育 鍛煉,增強體質。
圖片
最後,即便瘙癢嚴重,也 切忌去劇烈搔抓 , 也不要用很熱的水去洗患部 ,容易導致皮膚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