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古籍皮膚癢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古籍皮膚癢方

發布時間: 2023-08-21 18:29:06

A. 治皮膚瘙癢秘方_治皮膚瘙癢秘方有哪些

皮膚 瘙癢 症是僅有 皮膚瘙癢 而無原發性損害的 皮膚病 ,患者的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 濕疹 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民間有很多治療皮膚瘙癢的秘方,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治皮膚瘙癢秘方,希望能幫到你。

治皮膚瘙癢秘方
1、祛風止癢湯

蟬衣15克、徐長卿15克、當歸10克、生地15克、紅棗10個。每天l劑,煎2遍和勻,日2-3次分服。大便乾燥或 便秘 者加生首烏15-30克。

蟬衣、徐長卿祛風止癢。生地、當歸涼血養血、潤燥。紅棗健脾和胃營血。全方功能祛風止癢,養血潤燥。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煙、酒、咖啡等,切忌搔抓、摩擦、熱水、肥皂擯洗或亂搽成葯等。

2、潤膚止癢液

生甘草30克、蛇床子30克。煎2遍和勻,去渣濃縮成200ml,瓶裝備用。同時塗局部,日2-3次。皮膚乾燥加甘油50ml,冰片3克(用酒或75%酒精30ml溶化後和入)。

生甘草潤膚止癢。蛇床子祛風止癢。煎濃外塗有滋潤皮膚,消除瘙癢之功。

3、蛇床子散

蛇床子、明礬、百部、花椒、苦參各9-15克。煎湯趁熱熏洗患處或坐浴。

4、三葉甘草液

女貞子葉、艾葉、皂角、茶葉各15克、生甘草10克。將上葯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紗布過濾,取煎液外洗或濕敷潰瘍面,每日2-3次。

用本方治療放射性皮膚潰瘍患者32例,經 用葯 10-20天,均獲痊癒。

5、蒼艾洗劑

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0克,川椒、白礬各20克。水煎濾渣,集葯液,趁熱洗浴,每天1劑,每天洗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鍾,7天l療程。

祛風、 清熱 解毒 ,殺蟲止癢。

6、涼血祛風湯

生地30克,白鮮皮、玄參、苦參、銀花、連翹各15克,地膚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荊芥、防風各10克,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蟬蛻3克。每天1劑,水煎2次內服。葯渣再煎反復擦洗患處。一般用葯2劑即可。

7、大黃芒硝冰片

生大黃、芒硝各100克,冰片20克。將上葯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按病變范圍大小,取適當紗布一塊展平,將葯末均勻撤在紗布中央,約o.5cm厚,將紗布四邊折褶包好,貼敷患處,用膠布固定或綳帶包紮,以防葯粉灑出,2-3天換葯1次。

用本方治療皮膚感染患者165例,經換葯3-5次,均獲治癒。

8、滋血止癢湯

熟、生地各20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當歸15克,黃芪15克,黃芩6克,黃連3克,苦參6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瓜萎10克,赤、白芍各15克,何首烏20克,菊花10克,防風6克,蟬衣6克,生麥芽10克。每日1劑,水煎3次日分3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可制丸服。滋血潤膚,祛風止癢。

9、祛風止癢湯

荊芥、薄荷、蘄蛇、地膚子、蟬蛻各10克,防風、當歸、威靈仙各12克,何首烏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皮疹有糜爛滲液者加土茯苓、蒼術、黃柏各12克。皮疹部位灼熱紅腫者加生地、金銀花各15克,丹皮、玄參各12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枳實、厚朴各12克。熱重者加黃芩、黃連、龍膽草各10克。

10、四黃液

魚腥草、生大黃、川黃連、黃芩、黃柏各15克。將上葯加水500毫升,煎熬沸後20分鍾,待冷至35℃左右即可應用。用時,取面積稍大於病灶范圍的敷料或折至4-5層的毛巾,浸透上葯液濕敷局部,每次敷40-60分鍾,無需包紮。每日敷3-4次。數料冷卻後於溫葯液中浸透。每日1劑。

11、米糠餾油

米糠餾油。用糠餾油塗局部後以電吹風吹之(也可以火烘),每日1劑,每次10分鍾。殺蟲,止癢。

12、苦參制劑

陳醋500毫升,苦參200克。先將苦參用水洗凈,放人陳醋中浸泡5天。用前先將患處洗凈,用棉簽蘸葯塗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止癢去屑。
治皮膚瘙癢秘方有哪些
1、黃芪5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地膚子、夜交藤各15克,赤芍、地龍、桃仁、川芎各10克,制首烏18克,蟬蛻10克。7劑,1天1劑,水煎服。

2、取荊芥、防風、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鍾,每日2~3次,每日1劑,連續5~7天。

3、取苦參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適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苦參醋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簽蘸葯液外搽瘙癢處,每日2~3次,連用5~7天。

4、取刺蒺藜、何首烏各等量,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晚洗浴後,取葯末適量,加米醋少許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晚貼敷,次晨取下,連用7~10天。

5、取紅花、紫草、山梔、大黃各等量,研為細末,加冰片適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葯末少許,加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連用1~2周。

6、醋里含有的酸性物質和醛類化合物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甘油能軟化皮膚並保持水分。配置的方法:將白醋與甘油按3∶7的比例混合,每天1次或每星期2~3次,浴後立即塗抹患處的皮膚。

7、取夜交藤、雞血藤、烏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適量,浸泡1周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葯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連用5~7天。

8、取苦參、癬皮、蛇床子、蟲衣、紅紫草、防風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1劑,連用5~7天。

B. 皮膚瘙癢偏方有什麼

  • 一、槐花、茜草、丹皮、紫草各20g,銀花、蚤休、白鮮皮各15g,甘草10g。
    做法:每日1劑,版水煎3次,權前2煎分2次服,第3煎待溫後外洗。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祛瘀透疹。主治全身性皮膚瘙癢症,風熱症。
    二、制首烏、生龍骨、生牡蠣各20g,龍眼肉、茯神、炒棗仁、當歸、秦艽各10g,蟬蛻、胡麻仁各8g,大棗4枚,炙甘草5g。
    做法:水煎,每日1劑,2次服。
    功效:主治皮膚瘙癢症。

  • 三、過敏修復霜
    使用方法:①清潔面部(配合中草葯抗敏潔面乳使用,更好一些);
    ②取適量塗抹於面部過敏處,避開眼睛周圍、眉毛等;
    ③輕輕按摩至完全吸收。

C. 中葯治皮膚瘙癢的偏方有什麼

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草葯有當歸、生地、丹皮、蟬蛻、防風、荊芥、黃連、黃柏、苦參、蒼術、蒺藜、僵蠶、烏蛇、石膏、浮萍、桑葉、知母、金銀花、甘草等。皮膚瘙癢這個病它既可以由其他病引起,還可以是本身就是皮膚瘙癢症。它用中葯需要大夫根據患者的症狀、舌苔、脈象及詢問相關的情況,綜合辯證論治用葯的,並非是一感覺皮膚瘙癢,就用這些葯物來治療的,同時需要注意減少搔、抓、蹭等刺激。而且還要忌口如不喝酒、不吃辛辣、不吃海鮮、不吃易引起瘙癢類的食物。

D. 解除秋季燥熱型皮膚病,身干瘙癢、手足脫皮乾裂,用二個中醫古方

我國每年從處暑後自北而南,陸續進入秋季,秋季天氣降雨減少,地上乾燥涼爽,植物葉落枯萎、

人受自然影響,皮膚乾裂,身癢發枯,鼻干口苦,便秘腸燥等等。差別是2020年是庚子年,金運太過,陽明在泉,燥氣流行,秋分後進入庚子年五之氣,主氣與往年一樣是陽明燥,但客氣是少陽相火,風火就燥,故秋分後兩個月氣候特點是燥多風熱。如人素體陰血不足,更易發上述之病症。書不盡言,今只針對因秋季燥熱,身干瘙癢、手足脫皮乾裂兩病,給大家分享兩個,本人用之多年,臨床效果很好的中醫古方!

皮膚瘙癢,多見於婦女,年老體弱,陰血不足之人,多見全身頭癢發脫,皮膚乾燥瘙癢,抓之脫屑,嚴重者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多伴有口乾喜飲,便秘如羊矢,而無原發性皮損。已排除惡性腫瘤等內臟器質性疾病者。明代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有消風清燥湯,葯用川芎,當歸,赤芍,生地,防風,黃芩,黃連,天花粉,蟬蛻,苦參,靈仙,甘草:方中用四物湯加天花粉養陰活血潤燥,甘草、黃連,黃芩清君相之火,防風,靈仙,蟬蛻,苦參祛風止癢,血熱加丹皮、血虛加阿膠,陰虛加沙參,玄參,便秘加麻仁、杏仁,煩躁加梔子,薄荷……。

秋季皮炎,常見手掌、足跖部位皮膚乾燥瘙癢、粗糙脫皮,皸裂出血,局部疼痛,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明朝。虞摶《醫學正傳》制生血潤膚飲生津、養血、潤膚。治燥證。皮膚拆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葯用當歸(酒洗)、生地黃、熟地黃(酒洗)、黃耆(蜜炙),天門冬,麥門冬(去心),五味子,黃芩(酒洗),栝樓仁,桃仁泥,酒紅花,升麻、天花粉,諸葯生津、養血、潤膚。大便結燥,加麻仁、郁李仁。

《東醫寶鑒》記載「生血潤膚飲,治燥證,皮膚拆裂,於足爪甲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子仲兄懷德處土,年四十五,平生體瘦弱血少,值庚子年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證:皮膚折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服此方數十貼,其病如脫。後治十數人皆驗。

今年9月22日是什麼節?節後怎麼 養生 ?節後病選用什麼中成葯?

2020年秋分後,庚子五之氣易發什麼病?辨證施治要點是什麼?

#大家 健康 超能團#@大家 健康

E. 皮膚瘙癢中醫十大治法(轉載)

一、表散風寒止癢法:

肺氣不足,風寒客於肌膚,衛陽被遏,與營熱相搏,不得外泄,邪中於經,身癢而發風團疹。《證治准繩》曰:「汗出當風」。風結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疹。寒主收引,皮毛緻密,邪氣外達,身癢搔之隨起風團疹塊,並有惡寒,無汗,發熱,舌苔白,脈浮緊,而形成蕁麻疹,每遇冷風而加重。

治以發散風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黃湯加減。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宣肺開腠、發汗散寒。加荊芥、防風驅風外出,浮萍草、白蘚皮、地膚子、蟬蛻散風透疹止癢,使邪隨汗解。

二、疏散風熱止癢法:

衛外不固,風邪侵襲,客於皮毛腠理之間,郁久化熱,風熱相搏,身熱發癢,出現紅色粟粒狀丘疹,多發在四肢外側背部,春夏為重。《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少陽有餘,病皮痹癮疹」。每晚瘙癢不休,影響睡眠,搔破血跡結痂,落痂復起,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以疏風清熱、透疹止癢。

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防風、荊芥、薄荷發汗解表,使風熱從汗而解;梔子、黃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蟬蛻、地膚子、牛蒡子疏風解肌透表疹;連翹、當歸、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黃、芒硝通里泄熱,使風熱毒邪表裡分消而解。

三、搜風化濕止癢法:

風、濕、熱合邪,濕熱鬱蒸,旁走四肢,手足關節脹癢,起紅硬塊疹,搔破流血水,結痂破裂,滲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處而成濕疹,舌紅苔膩微黃,脈數。《諸病源候論》曰:「邪氣客於皮膚……,由涼濕折於肌中之熱極,熱結成赤疹也」。

治以清熱祛風化濕。

方用當歸拈痛湯加減。

防風、荊芥、羌活宣透關節之風濕;升麻、葛根升清氣上行,散肌肉風濕;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苦參、黃芩、黃柏燥濕清熱;豬苓、澤瀉、白蘚皮、茵陳利小便而滲濕;當歸活血補血;黨參、甘草補養正氣,使侵淫濕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濁止癢法:

清升濁降,乃是生理常態。因體表陽盛,蒸騰汗出,復感風邪,阻遏氣機,清濁失調,表裡阻塞,絡脈阻滯,外邪不透,清陽不升,而發癮疹。《傷寒序例》曰:「風氣相搏、必發癮疹。」風邪內不得泄,結於腸胃,陰濁不降,大便乾燥,胸中煩熱,身熱瘙癢,搔之起紅色風團疹塊,壘成條,熱起冷伏,舌紅苔燥,脈數。

治以升清降濁,斡旋氣機。

方用升降散加味。

蟬蛻、僵蠶升陽中之清氣;大黃、姜黃降陰中之濁陰,加荊芥、防風、地膚子宣散疏風透疹。

內外通和,雜氣風毒得泄,濕疹自消。

五、益氣活血止癢法:

因脾虛肝鬱,肺氣不足,常自汗出,風邪乘虛結於皮毛腠理之間,外不宣透,內不得泄,身癢搔而起風塊疹。多發於胸背,上午為重,舌淡苔薄白,脈虛。《諸病源候論》曰:「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

治用益氣固衛。

方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解肌調和營衛;黃芪、黨參、益氣固衛;防風、荊芥、白蘚皮、地膚子散風透疹止癢。

六、滋陰潤澡止癢法:

陰虛風燥,營血不足,外感風邪,或熱燥化風,風熱相搏,結於肌膚,午後發熱,肢節煩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飲,身癢或呈現?蕾風,或無疹身癢,入暮為甚。舌紅少苔,脈細數。巢元方說:「夫人虛,風邪客於營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游奕遍體,狀若蟲行也。」

治以滋陰潤燥,涼血和營。

方用當歸飲湯加減。

當歸、白芍養血潤燥;生地、何首烏滋陰潤燥;丹皮、地骨皮清熱涼血和營。有疹加白蘚皮、地膚子散風透疹,使陰血旺盛,瘙癢自除。

七、溫通經脈止癢法:

腎陽虛氣化無力,脾陽虛運化失調,復感風寒濕之邪,客於肌膚,阻滯脈絡,外不透達,內不宣暢。身微癢起白色大塊風團疹,遇冷則甚,四肢不溫,舌淡嫩,脈細數。形成寒濕??風。即現代醫學的血管神經水腫性蕁麻疹。巢元方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癢疹,寒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則癢痛」。

治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桂枝、細辛溫經通脈,散表裡之邪;當歸、白芍補血養營;甘草、大棗甘溫益脾氣;荊芥、防風驅血中之風;白蔻溫脾燥濕;蒼術燥濕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濕。

脈絡通暢,氣血充盛,風寒濕邪得除,癢疹消失。

八、清熱解毒止癢法:

因蚊、蚤、蜘蛛、毒蟲等叮咬皮膚,毒邪內侵。《外科正宗》曰:「惡蟲乃稟陰陽毒種而生,見之者,勿觸其惡……凡有所傷,各尋類而推治」。蟲叮咬釋毒,侵結於皮絡,郁久發熱,搔之起紅潤硬塊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發熱汗出更重,痛癢交加,舌紅脈數。

此屬毒熱結於皮絡,治以清熱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湯加減。

升麻、防風、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癢止癢;大黃、黃芩泄熱解毒,使熱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風除濕解毒止癢法:

巢元方說:「濕癬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濕癢,搔之多汁成瘡……濕多風少,故為濕癬也,其里亦有蟲」。因血熱濕盛,復感風邪,風與濕相合結於陽絡,郁久風勝,則化為蟲,發生對稱性癢疹,如兩肘、腋、腘窩等處。痛癢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漸擴大面積,而成濕癬,舌紅苔膩,脈數。

治以清熱除濕,搜風解毒。

方用濕癬解毒飲。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蟬蛻搜風通絡,以解風毒;黃柏、黃芩、銀花、連翹泄熱以清熱毒;白蘚皮、海桐皮、苦參、蒼術、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絡燥濕殺蟲以解濕毒。

久服濕癬自愈。

十、搜風解毒活血止癢法:

風熱郁於皮膚腠理之間,化毒為蟲,皮膚作癢,發生塊疹成片,硬如牛領名曰牛皮癬。厚而乾枯,色白而癢,搔起白屑,逐漸蔓延全身,舌紅而干,脈洪數。乃風熱血燥,不能充養肌膚所致之干癬證。《諸病源候論》曰:「干癬但有匡廓,皮膚索癢……毒氣多濕氣少,則風沉入深,故無汁為干癬也,其中亦生蟲」。

治以搜風清熱解毒活血。

方用宣風換肌散加減。

荊芥、防風、羌活搜經絡之風,黃芩、黃連、梔子清熱泄肺胃之熱邪;丹皮、當歸、川芍、桃仁、紅花涼血活血以散風(治風先治血,血活風自滅);生地、首烏滋陰養血,潤肌膚以除瘍,白蘚皮、蟬蛻、烏蛇善治各種癬瘡。

F. 中醫是怎樣來治療皮膚瘙癢的

1.血虛風燥主證:皮膚乾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乾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葯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濕蘊阻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濕,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葯物: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咸靈仙10g。
加減:皮膚抓後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酸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主證:皮膚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葯物:桂枝10g後下、芍葯10g、生薑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中醫特效治療
目前治療多以外用烊速消為主,烊速消為純中葯制劑,獨家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結合純中葯配方研製而成的特效產品,每次取烊速消適量直接塗抹於患處,輕輕按摩使乳霜吸收,使用更方便,成分更安全,效果更顯著。如還有相關問題請咨詢皮膚病專家,祝您早日康復。

G. 民間良方-徐氏皮膚瘙癢方

皮膚瘙癢,多從風論,其風不出隱遲爛內外兩端,或外感風邪,稽留肌表,或血分失和,風由內生,或內外風相裹。臨證遵「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其內外風則自消散,瘙癢可退,肌膚自和。


配方

荊芥10克灶漏,防風10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5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克,僵蠶10克,蟬衣6克。


功效

養血和血,祛風止癢。


主治

各種急慢性蕁麻疹、皮炎、濕疹等疾病,症見皮膚瘙癢或伴風團,或伴皮疹,或皮膚乾燥皴裂,或脫皮脫屑,或色素沉著。


用法

先用冷水浸泡30分鍾後,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分鍾,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早、中、晚3次於飯後30分鍾左右溫服,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


方解

本方由當歸飲子加減化裁而成,方中荊芥、防風辛溫發散,疏風達表,祛全身上下之風,《本草正義》謂「防風通治一切風邪」,乃風葯中之潤劑,更是祛風之要葯。

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變四物湯養血調經之意而為養血潤燥、和血祛風之用,其中地黃用生地,芍葯用赤芍,以增涼血之效又兼制全方之辛溫,川芎行氣、活血、祛風集一葯而為三用。

制首烏、白蒺藜為成肇仁用以活血祛風之經驗葯對,臨證使用多有效驗,制首烏養血潤燥,白蒺藜活血祛風,二葯相旦改輔相成,其功卓著。僵蠶、蟬衣質輕走表,朱良春謂其「兩葯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可拔邪外出」,其功能散風祛邪,主風疹瘙癢,二葯合用更助荊防祛風散邪之力,內外風皆可去之。

全方選葯用葯精當,配伍環環相扣,共奏養血和血,祛風止癢之功。


加減 運用:

若皮癢膚紅,遇熱加重而屬血熱者,可酌加丹皮、紫草、旱蓮草以涼血;

若血分邪熱深重者,可酌加黃芩、黃連、黃柏、水牛角以瀉火解毒;

若皮疹瘙癢,撓抓滲液而屬濕熱者,可酌加苦參、薏米、白鮮皮、徐長卿、地膚子以清熱利濕;

若病久而成頑疾,入血夾瘀或伴色素沉著者,輕者可酌加桃仁、紅花、丹參、雞血藤以散瘀,重者則酌加烏梢蛇、全蠍、蜈蚣、地龍以通絡;

若病情纏綿反復,時輕時重而屬表虛者,可酌加黃芪、桂枝扶正以達邪;

若無汗或汗出不暢而屬表閉者,可酌加麻黃、桂枝、杏仁宣肺以開閉;

若病以頭面或上半身為主者,可酌加白芷、羌活、藁本、蔓荊子引葯以上行;

若下半身為主者,加牛膝、木瓜引葯以下達。


出處

徐福剛名中醫

H. 皮膚瘙癢用什麼葯 中醫簡單葯方最管用

1、祛風止癢法
風癢多在頭面,重時遍及全身,癢感頗重。偏寒用麻黃、桂枝、獨活、細辛;偏熱用牛蒡子、浮萍、薄荷。通用有荊芥、防風、蒼耳子、蟬衣等。
2、理濕止癢法
濕癢多在下半身,伴濕爛腐癢的現象。兼熱用茵陳、白鮮皮:兼寒用擯榔、沉香;通用的有藿香、佩蘭、苡仁、蒼術等。
3、殺蟲止癢法
癢在趾縫、皺襞處、夜間尤重。內服有使君子、雷丸、榧子;外用有硫磺、蛇床子、蘆薈、瞻酥等。
4、清熱止癢法
癢太定處,癢中兼有刺痛。葯用寒水石、生地、丹皮;熱重化毒則用山扼、黃芩、銀花、蒲公英、黃柏等。

I. 有什麼土方治皮膚騷癢

治療皮膚騷癢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首先得確定你是皮膚病還是過敏性皮膚瘙癢內。所以我建議你還是先容到當地的三甲級醫院。找專業的皮膚科醫生給你檢查一下。確診病情了以後。再定治療方案。不要貿然使用民間的偏方。別耽誤病情。及時的得到治療。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