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家的桶裝深潔純凈水裡發現圓圓長長的,只有1~2厘米,身體是透明的,但是身上有一個個棕色的很細的圈圈,
成蟲體長約1cm左右,半透明,肉紅色,死後呈灰白色。蟲體前端較細,頂端有一發達的口囊,由堅韌的角質構成。因蟲體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緣為腹面、下緣為背面。十二指腸鉤蟲的口囊呈扁卵圓形,其腹側緣有鉤齒2對,外齒一般較內齒略大,背側中央有一半圓形深凹,兩側微呈突起。美洲鉤蟲口囊呈橢圓形。其腹側緣有板齒1對,背側緣則有1個呈圓錐狀的尖齒(圖16-9,16-10)。鉤蟲的咽管長度約為體長的1/6,其後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發達。腸管壁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內壁有微細絨毛,利於氧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擴散。
鉤蟲體內有三種單細胞腺體:①頭腺1對,位於蟲體兩側,前端與頭感器相連,開口於口囊兩側的頭感器孔,後端可達蟲體中橫線前後。頭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醯膽鹼酯酶,抗凝素是一種耐熱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腸壁傷口的血液凝固,有利於鉤蟲的吸血,頭腺的分泌活動受神經控制;②咽腺3個,位於咽管壁內,其主要分泌物為乙醯膽鹼酯酶、蛋白酶及膠原酶。乙醯膽鹼酯酶可破壞乙醯膽鹼,而影響神經介質的傳遞作用,降低宿主腸壁的蠕動,有利於蟲體的附著。經細胞酶化學定量分析,美洲鉤蟲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比十二指腸鉤蟲高;③排泄腺1對,呈囊狀,游離於原體腔的亞腹側,長可達蟲體後1/3處,腺體與排泄橫管相連,分泌物主要為蛋白酶。
鉤蟲雄性生殖系統為單管型,雄蟲末端膨大,即為角皮延伸形成的膜質交合傘。交合傘由2個側葉和1個背葉組成,其內有肌性指狀輻肋,依其部位分別稱為背輻肋、側輻肋和腹輻肋。背輻肋的分支特點是鑒定蟲種的重要依據之一。雄蟲有一對交合刺。雌蟲末端呈圓錐型,有的蟲種具有尾刺,生殖系統為雙管型,陰門位於蟲體腹面中部或其前、後。
根據蟲體外形、口囊特點,雄蟲交合傘外形及其背輻肋分支、交合刺形狀,雌蟲尾刺的有無及陰門的位置等,
寄生人體兩種鉤蟲成蟲的鑒別
鑒別要點 十二指腸鉤蟲 美洲鉤蟲
大小
(mm) ♀:10~13×0.6
♂:8~11×0.4~0,5 9~11×0.4
7~9×0.3
體形 前端與後端均向背面彎曲,體呈「C」形 前端向背面仰曲,後端向腹面彎曲,體呈「∫」形
口囊 腹側前緣有兩對鉤齒 腹側前緣有一對板齒
交合傘 撐開時略呈圓形 撐開時略呈扁圓形
背輻肋 遠端分兩支,每支兩分三小支 基部先分兩支,每支遠端再分兩小支
交合刺 兩刺呈長鬃狀,末端分開 一刺末端呈鉤狀,常包套於另一刺的凹槽內
陰門 位於體中部略後 位於體中部略前
尾刺 有 無
幼蟲通稱鉤蚴,分為桿狀蚴和絲狀蚴兩個階段。桿狀蚴體壁透明,前端鈍圓,後端尖細。口腔細長,有口孔,咽管前段較粗,中段細,後段則膨大呈球狀。桿狀蚴有兩期,第一期桿狀蚴大小約為0.23~0.4×0.017mm,第二期桿狀蚴大小約為0.4×0.029mm。絲狀蚴大小約為0.5~0.7×0.025mm,口腔封閉,在與咽管連接處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個角質矛狀結構,稱為口矛或咽管矛。口矛既有助於蟲體的穿刺作用,其形狀也有助於絲狀蚴蟲種的鑒定。絲狀蚴的咽管細長,約為蟲體長的1/5,整條絲狀蚴體表覆蓋鞘膜,為第2期桿狀蚴蛻皮時殘留的舊角皮,對蟲體有保護作用。絲狀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稱為感染期蚴。當絲狀蚴侵入人體皮膚時,鞘膜即被脫掉。
由於兩種鉤蟲的分布、致病力及對驅蟲葯物的敏感程度均有差異。因此,鑒別鉤蚴在流行病學、生態學及防治方面都有實際意義。
寄生人體兩種鉤蟲絲狀蚴的鑒別
鑒別要點
十二指腸鉤蟲
美洲鉤蟲
外形
圓柱形,蟲體細長,頭端略扁平,尾端較鈍
長紡錘形,蟲體較短粗,頭端略圓,尾端較尖
鞘橫紋
不顯著
顯著
口矛
透明絲狀,背矛較粗,兩矛間距寬
黑色桿狀,前端稍分叉,兩矛粗細相等,兩矛間距窄
腸管
管腔較窄,為體寬的½,腸細胞顆粒豐富
管腔較寬,為體寬的3/5,腸細胞顆粒少
蟲卵橢圓形,殼薄,無色透明。大小約為56~76×36~40μm,隨糞便排出時,卵內細胞多為2~4個,卵殼與細胞間有明顯的空隙。若患者便秘或糞便放置過久,卵內細胞可繼續分裂為多細胞期。十二指腸鉤蟲卵與美洲鉤蟲卵極為相似,不易區別
生活史
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上段,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在溫暖(25~30℃)、潮濕(相對濕度為60%~80%)、蔭蔽、含氧充足的疏鬆土壤中,卵內細胞不斷分裂,24小時內第一期桿狀蚴即可破殼孵出。此期幼蟲以細菌及有機物為食,生長很快,在48小時內進行第一次蛻皮,發育為第二期桿狀蚴。此後,蟲體繼續增長,並可將攝取的食物貯存於腸細胞內。經5~6天後,蟲體口腔封閉,停止攝食,咽管變長,進行第二次蛻皮後發育為絲狀蚴,即感染期蚴。絕大多數的感染期蚴生存於1~2cm深的表層土壤內,並常呈聚集性活動,在污染較重的一小塊土中,有時常可檢獲數千條幼蟲。此期幼蟲還可藉助覆蓋體表水膜的表面張力,沿植物莖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達20cm左右。
感染期蚴具有明顯的向溫性,當其與人體皮膚接觸並受到體溫的刺激後,蟲體活動力顯著增強,經毛囊、汗腺口或皮膚破損處主動鑽入人體,時間約需30分鍾至1小時,感染期蚴侵入皮膚,除主要依靠蟲體活躍的穿刺能力外,可能也與咽管腺分泌的膠原酶活性有關。鉤蚴鑽入皮膚後,在皮下組織移行並進入小靜脈或淋巴管,隨血流經右心至肺,穿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此後,幼蟲沿肺泡並藉助小支氣管、支氣管上皮細胞纖毛擺動向上移行至咽,隨吞咽活動經食管、胃到達小腸。幼蟲在小腸內迅速發育,並在感染後的第3~4天進行第三次蛻皮,形成口囊、吸附腸壁,攝取營養,再經10天左右,進行第四次蛻皮後逐漸發育為成蟲。自感染期蚴鑽入皮膚至成蟲交配產卵,一般約需時5~7周(圖16-13)。成蟲借蟲囊內鉤齒(或板齒)咬附在腸粘膜上,以血液、組織液、腸粘膜為食。雌蟲產卵數因蟲種、蟲數、蟲齡而不同,每條十二指腸鉤蟲日平均產卵約為10000~30000個,美洲鉤蟲約為5000~10000個。成蟲在人體內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個別報道十二指腸鉤蟲可活7年,美洲鉤蟲可活15年。
鉤蟲生活史
鉤蟲除主要通過皮膚感染人體外,也存在經口感染的可能性,尤以十二指腸鉤蟲多見。被吞食而未被胃酸殺死的感染期蚴,有可能直接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若自口腔或食管粘膜侵入血管的絲狀蚴,仍需循皮膚感染的途徑移行。嬰兒感染鉤蟲則主要是因為使用了被鉤蚴污染的尿布,或因穿「土褲子」,或睡沙袋等方式。此外,國內已有多例出生10~12天的新生兒即發病的報道,可能是由於母體內的鉤蚴經胎盤侵入胎兒體內所致。有學者曾從產婦乳汁中檢獲美洲鉤蟲絲狀蚴,說明通過母乳也有可能受到感染。導致嬰兒嚴重感染的多是十二指腸鉤蟲。
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經皮膚感染十二指腸鉤蟲後,部分幼蟲在進入小腸之前,可潛留於某些組織中達很長時間(有報道為253天)。此時,蟲體發育緩慢或暫停發育,在受到某些刺激後,才陸續到達小腸發育成熟,這種現象被稱為鉤蚴的遷延移行。Schad等曾用十二指腸鉤蟲絲狀蚴人工感染兔、小牛、小羊、豬等動物,經26~34天後,在其肌肉內均能查出活的同期幼蟲。提示,某些動物可作為十二指腸鉤蟲的轉續宿主。人若生食這種肉類,也有受到感染的可能性。
致病
兩種鉤蟲的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腸鉤蚴引起皮炎者較多,成蟲導致的貧血亦較嚴重,同時還是引起嬰兒鉤蟲病的主要蟲種,因此,十二指腸鉤蟲較美洲鉤蟲對人體的危害更大。人體感染鉤蟲後是否出現臨床症狀,除與鉤蚴侵入皮膚的數量及成蟲在小腸寄生的數量有關外,也與人體的健康狀況、營養條件及免疫力有密切關系。有的雖在糞便中檢獲蟲卵,但無任何臨床症象者,稱為鉤蟲感染(hookworm infection)。有的盡管寄生蟲數不多,卻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和體征者,稱為鉤蟲病(hookworm disease)。
1.幼蟲所致病變及症狀
⑴鉤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鑽入皮膚後,數十分鍾內患者局部皮膚即可有針刺、燒灼和奇癢感,進而出現充血斑點或丘疹,1~2日內出現紅腫及水皰,搔破後可有淺黃色液體液出。若有繼發細菌感染則形成膿皰,最後經結痂、脫皮而愈,此過程俗稱為「糞毒」。皮炎部位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足趾、手指間等皮膚較薄處,也可見於手、足的背部。
⑵呼吸道症狀:鉤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變。患者可出現咳嗽、痰中帶血,並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重者可表現持續性乾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鉤蚴,則有引起暴發性鉤蟲性哮喘的可能。
2.成蟲所致病變及症狀
⑴消化道病變及症狀:成蟲以口囊咬附腸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點及小潰瘍,有時也可形成片狀出血性瘀斑。病變深可累及粘膜下層,甚至肌層。一農民患者消化道大出血,輸血10400ml,經3次服葯驅出鉤蟲14907條後治癒。患者初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隱痛,繼而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食慾多顯著增加,而體重卻逐漸減輕。有少數患者出現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異常表現,稱為「異嗜症」。發生原因可能是一種神經精神變態反應,似與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大多數患者經服鐵劑後,此現象可自行消失。
⑵貧血: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於成蟲的吸血活動,致使患者長期慢性失血,鐵和蛋白質不斷耗損而導致貧血。由於缺鐵,血紅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細胞新生速度慢,則使紅細胞體積變小、著色變淺,故而呈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患者出現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者作輕微活動都會引起心慌氣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以及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貧血性心臟病的表現。肌肉鬆弛,反應遲鈍,最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婦女則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鉤蟲寄生引起患者慢性失血的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蟲體自身的吸血及血液迅速經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鉤蟲吸血時,自咬附部位粘膜傷口滲出的血液,其滲血量與蟲體吸血量大致相當;蟲體更換咬附部位後,原傷口在凝血前仍可繼續滲出少量血液。此外,蟲體活動造成組織、血管的損傷,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應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等標記紅細胞或蛋白質,測得每條鉤蟲每天所致的失血量,美洲鉤蟲約為0.02~0.10ml。十二指腸鉤蟲可能因蟲體較大,排卵量較多等原因,其所致失血量較美洲鉤蟲可高達6~7倍。
⑶嬰兒鉤蟲病:最常見的症狀為解柏油樣黑便,腹瀉、食慾減退等。體征有皮膚、粘膜蒼白,心尖區可有收縮期雜音,肺偶可聞及羅音,肝、脾均有腫大等。此外,嬰兒鉤蟲病還有以下特徵:貧血嚴重,80%病例的紅細胞計數在200萬/mm3以下,血紅蛋白低於5g%,嗜酸性粒細胞的比例及直接計數值均有明顯增高;患兒發育極差,合並症多(如支氣管肺炎、腸出血等);病死率較高,在國外有報道鉤蟲引起的嚴重貧血及急性腸出血是造成1~5歲嬰幼兒最常見的死亡原因。1歲以內的嬰兒死亡率為4%,1~5歲幼兒死亡率可達7%,應引起高度重視。
2. 土源性線蟲病防治科普小知識
1.土源性線蟲預防控制有哪些特點
土源性線蟲預防控制特點有:1。
群體性土源性寄生蟲感染,特別是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感染是人體最常見、分布最 廣泛的一類寄生蟲,其與人類宿主的寄生關系極為悠久,已成為專性寄生關系。因此, 針對人群進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傳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長期性採取個體治療措施,可使感染者治癒,但對群體感染來說作用不大,且治癒者還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採取針對當地人群的群體治療,可在短期內降低人群總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遺留的傳染源和外界環境存活的蟲 卵,還有再感染人體的可能。
因此,堅持長期多次反復治療,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傳 染源,同時要採取綜合性預防措施以鞏固防治成效。 3。
多樣性群體治療措施的多樣性包括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群體化療、選擇性化療、目標化 療等),使用葯物的多樣性(葯物種類、不同劑量、不同間隔時間、不同配伍以及賀鎮針對 不同群體等),使用合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
廣譜性土源性寄生蟲病群體治療要取得明顯效果必須建立在理想葯物的基礎上,其中治 療葯物的廣譜性是必要條件,理想的抗寄生蟲葯物需具備廣譜、高效、快速、安全、單劑、量小、方便、價廉等特點。
2.土源性線蟲預防控制原則是什麼
在了解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規律的基礎上,將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 易感人群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
1.控制傳染源在流行區普查、普治患者和帶蟲者以及合理方式處理保蟲宿主;在非流行區監測 流動人口並控制傳染源輸人和擴散。2.切斷傳播途徑針對土源性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和感染方式,搞好環境衛生和注意個人衛生,改變 不良的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途 徑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者人體對土源性寄生蟲感染多缺乏特異免疫力,因此必須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蟲感染。如講究個人衛老唯生、服預防葯、皮膚塗抹防護劑、改變不良生活 習慣和改良生產方式,但關鍵在於加強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3.土源性線蟲是怎麼致病的
(一)蛔蟲病蛔蟲的幼蟲、成蟲階段均可致病,成蟲的危害性更大。
蛔蟲的幼蟲在人體內的整個移行過程中,可對腸、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組織等引起機械性損傷,或因幼蟲本身及代謝產物作為抗原,誘導變態反應。重度感染時,幼蟲可進入體循環,侵入多個器官,引起異位損害。
成蟲是蛔蟲病的主要致病階段:①奪取營養;②影響吸收;③變態反應;④並發症及異位寄生,導致腸梗阻,以及膽道、胰管、闌尾等蛔蟲症,嚴重時可以致命。(二)鞭蟲病輕度感染一般無明顯症狀,如果感染者糞便的蟲卵數超過5000/g或10000/g時,則往往有症狀,出現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狀。
嚴重感染者(糞便蟲卵數超過20000/g)大多發生嚴重腹瀉或者痢疾綜合症。極重度感染者,成蟲附著於直腸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嚴重的里急後重,偶爾可致直腸脫垂。
(三)鉤蟲病鉤蚴侵入人體皮膚可侍拍培引起鉤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膚有燒灼、針刺或奇癢等感覺。 多見於手指、足趾間皮膚嫩、薄處,也可見於手、足背部等,俗稱「糞毒」。
鉤蟲幼蟲移行至肺泡後,病人可出現咽癢、咳嗽、伴有畏寒、發熱、哮喘樣發作等全身症狀。成蟲寄生於小腸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礙。
持續性、彌散性腹痛為常見症狀,以上腹部和臍周為劇烈。 重度感染者還可出現黑色糞便和營養不良等。
少數鉤蟲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東西,稱「異嗜症」。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導致的不同程度的貧血。
鉤蟲的成蟲咬附在病人的小腸壁上邊吸血、邊分泌抗凝物質,使形成的傷口發生凝血障礙。同時成蟲還經常更換咬附部位,而留下的傷口仍不斷滲血。
也有鉤蟲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報道。嚴重鉤蟲病人因貧血、全身浮腫而喪失勞動能力。
(四)蟯蟲病蟯蟲病的主要症狀為雌蟲爬出產卵引起 *** 周圍及會 *** 奇癢和炎症,影響睡眠。患兒常有煩躁不安、夜驚、失眠、夜間磨牙、遺尿、食慾減退、消瘦等表現。
4.為什麼有一些土源性線蟲病至今仍未被消滅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
(一)蛔蟲病(二)鞭蟲病(三)鉤蟲病(四)蟯蟲病
1.自身感染。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 *** 外產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復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表明,蛔蟲、鞭蟲、鉤蟲的平均感染率分別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別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歲以下兒童蟯蟲平均感染率為12.28%,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人數(含感染一種以上者)為1.29億,鉤蟲、蛔蟲、鞭蟲的感染人數分別為3930萬人、8593萬人、和2909萬人。
1.採用驅蟲治療為主的綜合措施。根據不同流行程度,實行集體驅蟲或選擇性驅蟲,並抓好重點人群(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菜農、果農等)的防治。
2.實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衛生行為。
3.加強糞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進環境衛生,減少感染,鞏固和擴大防治成果。
5.為什麼有一些土源性線蟲病至今仍未被消滅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
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一)蛔蟲病(二)鞭蟲病(三)鉤蟲病(四)蟯蟲病1.自身感染。
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 *** 外產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復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表明,蛔蟲、鞭蟲、鉤蟲的平均感染率分別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別下降了71.29%、73.6%和60.72%。
12歲以下兒童蟯蟲平均感染率為12.28%,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人數(含感染一種以上者)為1.29億,鉤蟲、蛔蟲、鞭蟲的感染人數分別為3930萬人、8593萬人、和2909萬人。
1.採用驅蟲治療為主的綜合措施。根據不同流行程度,實行集體驅蟲或選擇性驅蟲,並抓好重點人群(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菜農、果農等)的防治。
2.實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衛生行為。3.加強糞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進環境衛生,減少感染,鞏固和擴大防治成果。
6.土源性寄生蟲防治措施有哪些
1.控制傳染源在流行區普查、普治患者和帶蟲者以及合理方式處理保蟲宿主;在非流行區監測 流動人口並控制傳染源輸人和擴散。
2.切斷傳播途徑針對土源性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和感染方式,搞好環境衛生和注意個人衛生,改變 不良的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途 徑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者人體對土源性寄生蟲感染多缺乏特異免疫力,因此必須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蟲感染。
如講究個人衛生、服預防葯、皮膚塗抹防護劑、改變不良生活 習慣和改良生產方式,但關鍵在於加強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7.什麼是土源性線蟲
線蟲動物門為原腔動物(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
其生活史有兩種類型:土 源性線蟲(如蛔蟲、鞭蟲)和生物源性線蟲(如絲蟲、顎口線蟲)。有15000多種,一 般分為2綱,尾感器綱和無尾感器綱。
重要種如鞭蟲、蟯蟲、蛔蟲、鉤蟲、絲蟲等, 可引起人類疾病。 目前,土源性線蟲感染人體導致的疾病被統稱為土源性線蟲病,這 個稱謂是在實際工作中自然形成的,自20世紀被我國學者採用之後因襲沿用至今。
因 其通俗易懂易於接受,並且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這 類疾病歸為一類統一管理。土源性線蟲(soil-tran *** itted nematode)是指某些線蟲的蟲卵或幼蟲在土壤等外 界環境中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無需中間宿主的線蟲。
土源性線蟲包括蛔蟲、鞭蟲、鉤蟲、蟯蟲、犬弓首蛔蟲、肝毛細線蟲、艾氏同桿線蟲、糞類圓線蟲和若干種 毛圓線蟲等。本章主要闡述蛔蟲、鞭蟲、鉤蟲、蟯蟲和阿米巴原蟲的病原生物學特徵、病原體 傳播和所致疾病的流行特徵以及預防控制原則和方法。
8.土源性線蟲有哪些特點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
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 (一)蛔蟲病目前全世界218個國家和地區中,153個有蛔蟲病流行,估計全球有12。
8億人感染蛔蟲,約佔世界人口的22%。蛔蟲病在發達國家也曾流行,但隨著社會進步和防治活動的開展,已基本消失。
在我國,台灣省、香港和澳門地區蛔蟲感染率已很低。蛔蟲病的流行與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人類的行為有關。
蛔蟲具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人是人蛔蟲的惟一宿主,人體感染是因經口食入感染期蛔蟲卵所致。受精蛔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在外界環境中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氧分壓和陽光中的紫外線才能發育。
蛔蟲感染從土壤到人的傳播水平主要取決於人類的行為。如使用新鮮糞便施肥或兒童隨地大便,使大量蛔蟲卵污染土壤、環境、蔬菜、瓜果;不良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不洗手等。
(二)鞭蟲病鞭蟲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估計目前全世界鞭蟲感染人數有8。7億。
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台灣省和香港、澳門兩地區都有鞭蟲感染者存在。鞭蟲感染者是鞭蟲病的惟一傳染源。
人因經口吞入感染期鞭蟲卵而感染,鞭蟲感染常與蛔蟲感染並存,鞭蟲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蟲病一樣,與自然因素和人類的行為有關。 (三)鉤蟲病鉤蟲廣泛分布在北緯45°到南緯30°之間的地區。
估計世界上鉤蟲感染人數有7。16億。
在我國除黑龍江、青海兩省外,其他30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都查到過鉤蟲感染者。鉤蟲病患者及帶蟲者是惟一的傳染源。
鉤蟲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後,在外界發育需要適合的環境,因此溫度、濕度及土壤條件對鉤蟲病流行有很大影響。 鉤蟲感染與人類的生產方式和衛生習慣等行為密切有關。
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均以人糞尿為肥料,而且多以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施肥,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
鉤蟲感染人體的途徑雖可能有多種,但在我國農村,主要是由於農民習慣於徒手赤足下地勞動,接觸污染土壤的機會多而受到感染。 (四)蟯蟲病1990年全國調查中檢查12歲以下兒童31萬餘人,蟯蟲平均感染率為23。
6%。蟯蟲感染率有非常顯著的家庭聚集性。
蟯蟲感染者是惟一的傳染源。蟯蟲傳播有4種方式:1。
自身感染。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 *** 外產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復感染。
2。接觸感染。
被蟲卵污染的手還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這不僅使自身反復感染,而且還使他人因接觸而感染。3。
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褲及床鋪上的蟲卵,可借用風力或掃地而隨著塵土飛揚於空氣之中,隨著人的呼吸進入口腔。
4。逆行感染。
蟯蟲卵在 *** 周圍孵化出幼蟲,再鑽入 *** ,逆行入腸內發育為成蟲並產卵。
9.土源性寄生蟲預防控制特點是什麼
1。
群體性土源性寄生蟲感染,特別是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感染是人體最常見、分布最 廣泛的一類寄生蟲,其與人類宿主的寄生關系極為悠久,已成為專性寄生關系。因此, 針對人群進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傳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長期性採取個體治療措施,可使感染者治癒,但對群體感染來說作用不大,且治癒者還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採取針對當地人群的群體治療,可在短期內降低人群總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遺留的傳染源和外界環境存活的蟲 卵,還有再感染人體的可能。
因此,堅持長期多次反復治療,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傳 染源,同時要採取綜合性預防措施以鞏固防治成效。 3。
多樣性群體治療措施的多樣性包括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群體化療、選擇性化療、目標化 療等),使用葯物的多樣性(葯物種類、不同劑量、不同間隔時間、不同配伍以及針對 不同群體等),使用合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廣譜性土源性寄生蟲病群體治療要取得明顯效果必須建立在理想葯物的基礎上,其中治 療葯物的廣譜性是必要條件,理想的抗寄生蟲葯物需具備廣譜、高效、快速、安全、單劑、量小、方便、價廉等特點。
3. 屁眼過一段時間滲出一點有時候還感覺有小蟲蠕動一樣咋回事
提問者沒有說明是寵物還是自己的肛門會有如此的問題,但應該是體內寄生蟲所造成的感覺,此處簡介如下:
(一)人類的肛門感染:可能因外痔(痔瘡長在肛門外部)而產生。
肛門外的痔瘡有時體積很小,有可能不小心在如廁後用衛生紙就把皮擦破,導致表面出血灼熱而有發炎的癢感,不過痛感可能更明顯,此處請提問者自行觀察。
(二)人畜共通的體內寄生蟲感染:鉤蟲或蛔蟲之類,最容易在肛門外部感空粗到搔癢或因寄生蟲產卵而有小蟲蠕動感。
如圖,體內寄生蟲通常在肛門附近產卵,會引發那個部位斗頃鎮的奇癢!
鉤蟲病(hookworm diseases)是由鉤蟲(hookworm)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有缺鐵性貧血、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發育障礙。輕型患者可無症狀,僅在糞便中查獲鉤蟲卵,稱鉤蟲感染(ancylostomatic infection)。
鉤蟲病呈全球分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經濟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為明顯,全世界鉤蟲感染者約10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5,但有明顯症狀者僅約1%。
在我國,鉤蟲病系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混合感染,為四大寄生蟲病之一,約2億人受累。
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症狀。
鉤蟲感染的症狀主要由鉤蚴及成蟲所致,但成蟲所致的症狀更為長久和嚴重。鉤蚴侵入處的皮膚感到奇癢和燒灼,繼而出現小出血點、丘疹或小皰疹,俗稱「糞觸塊」、「糞毒」、「糞疙瘩」。隨鉤蚴在人體內的移行,受感染後的3-5日,常出現喉癢、咳嗽,重者甚至劇烈乾咳或哮喘發作。成蟲寄生在小腸,擾亂脾胃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因而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食慾亢進但勞動力反而減退,異嗜生米、茶葉,甚至泥土、碎紙等胃腸失調的症狀。嚴重者出現心悸短氣,四肢乏力,頭暈耳鳴,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數而弱等氣血虧虛的症狀。鉤蟲感染的臨床症狀輕重不一,於感染鉤蟲的種類、數量、時間和個人營養及免疫狀況有關,輕者可無明顯症狀。一般以貧血為主。絕大多數是無症狀的鉤蟲感染者。
(1)皮膚損害:當蚴侵入皮膚時,局部有癢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皰疹。由乎缺於抓癢可引起繼發感染,局部淋巴結亦可腫大。
(2)內臟損害:當蚴侵入血液循環在體內移行時,可引起蠕動移行病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幼蟲所致病變及症狀
1.鉤蚴性皮炎:皮炎部位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足趾、手指間等皮膚較薄處,也可見於手、足的背部。
2.呼吸道症狀:鉤蚴移行至肺,穿破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變。
*成蟲引起的症狀
1.消化道病變及症狀:初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隱痛,繼而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食慾多顯著增加,而體重逐漸減輕。少數患者出現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異常表現,稱為「異嗜症」。發病原因可能是一種神經精神變態反應,似於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大多數患者輕服鐵劑後,此現象可自行消失。
2.貧血:患者出現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者作輕微活動都會引起心慌氣促。部分有面部及全身浮腫,婦女則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解決方法:自己有這類似感覺或症狀,請趕緊上醫院驗血和糞便,確認感染體內寄生蟲就要馬上治療,以免人畜共通繼續傳染,造成親友交互感染的危險!
4. 什麼是鉤蟲病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鉤蟲的科屬很多,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為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臨床上以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 鉤蟲感染後是否出現症狀與感染的程度、宿主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有關。糞便中有鉤蟲卵而無明顯症狀的鉤蟲感染者頗為多見。 幼蟲所致的症狀 ⑴ 鉤蚴性皮炎:是鉤蟲感染者最常見的早期臨床症狀。當絲狀蚴侵入皮膚後數分鍾,皮膚可發生燒灼、針刺樣或奇癢等感覺,繼而出現出血性的小斑點和丘疹,1~2天後變為水泡。3~5天內局部症狀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統症狀:絲狀蚴侵入皮膚後3~7天,幼蟲隨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數量較多,可出現咽癢、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重者可出現劇烈乾咳和哮喘發作,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哮喘;有時可有畏寒、發熱等表現。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加或肺門陰影增生,偶可發現短暫的肺浸潤性病變。 ⑶急性鉤蟲病:是指短期內大量鉤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鉤蟲病綜合症。臨床表現除上述皮膚及肺部損害外,部分患者於呼吸道症狀出現後1~2周,可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如腹痛(多為臍周或上腹隱痛)及腹瀉(水樣便為主)。此外,尚可有發熱、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等。 成蟲引起的症狀 ⑴消化系統的症狀:病人大多於感染後1~2個月逐漸出現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食慾減退、腹瀉、乏力、消瘦等。 ⑵貧血症狀:重度感染後3~5個月逐漸出現進行性貧血,表現為頭暈、耳鳴、心悸、氣促等。長期嚴重貧血可發生性心臟病,表現為心臟擴大、心率加快等。嚴重貧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現下肢或全身水腫。 診斷鑒別 診斷標准 1. 臨床診斷:在鉤蟲病流行區,有接觸史、鉤蚴性皮炎和輕重不一的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上腹隱痛等可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2. 病原學診斷:要確診鉤蟲病必須找到病原體。 ⑴蟲卵檢查:取大便用直塗法在顯微鏡下找蟲卵,檢出率較低,可多做幾次。 ⑵成蟲鑒定:如發現蟲體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檢鑒定; 鑒別診斷 單純鉤蟲感染的典型病人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潰瘍病、胃癌、痔瘡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相鑒別。 輔助檢查 1. 如果發現蟲體可直接送檢。 2. 糞便蟲卵檢查。 3. 便潛血檢查可呈陽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酸性粒細胞可有增高。 5.X線胸片檢查:可出現肺紋理增多,散在片狀影,肺間質呈網狀結構等改變。 疾病治療 1. 鉤蟲病患者如無嚴重貧血或營養不良,即可進行驅蟲治療。如貧血嚴重,則應首先糾正貧血,然後再進行驅蟲治療。 2. 糾正貧血:飲食應富有鐵質、蛋白質和維生素。並補充鐵劑,常用硫酸亞鐵片等。 3. 驅蟲治療:阿苯達唑(丙硫咪唑):驅除兩種鉤蟲效果均較好。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4. 劑量:成人每次200mg,每日2次或400mg每日1次,連服3日。12歲以下兒童劑量減半。 疾病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 疾病預防 1. 控制傳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該病的傳播。 2. 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 3. 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赤足與污染土壤密切接觸,下田勞動最好穿膠鞋。 飲食注意 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凈。 疾病護理 1. 有皮膚症狀時要注意保持清潔,避免繼發細菌感染。 2. 用貧血及營養不良表現是要給與患者含鐵量高及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專家觀點 1. 鉤蟲病是可以根治的疾病,預後良好。 2. 注意飲食衛生。 3. 隨著我國衛生條件的改善,鉤蟲病的患者已經明顯減少,即傳染源也在減少,只要大家注意上述預防措施沒有必要過分擔心被感染。
5. 皮膚的寄生蟲位於哪部位的體表,引起的症狀是什麼
常見的可以引起皮膚症狀的寄生蟲有以下幾種
1.豬帶絛蟲(米豬肉)成蟲寄生人小腸,幼蟲寄生在皮下、 肌肉、腦、眼等組織器官
囊尾蚴位於皮下或粘膜, 結節狀。數目可自一個至擾祥塵數千個。以軀干較多,四肢較少。可自行消退。
2.蟯蟲雌蟲在肛周產卵引起肛門周圍及會陰部緩禪皮膚瘙癢及繼發感染
3.旋毛蟲成蟲寄生於小腸;幼蟲寄生在橫紋肌細胞內。症狀:
侵入期:十二指腸炎、空腸炎。出現急性宴睜食物中毒樣症狀。
幼蟲移行期:全身性血管炎、肌肉炎。臨床表現以持續高熱、全身肌肉酸痛、觸痛和壓痛為特徵。
成囊期:全身症狀減輕,但肌肉疼痛可持續數月
4.日本血吸蟲尾蚴侵入皮膚引起皮炎 稱尾蚴性皮炎。患者局部出現瘙癢和丘疹。
5.鉤蟲
鉤蚴性皮炎 絲狀蚴經皮膚侵入,引起皮膚奇癢感,繼而出現點狀丘疹、紅腫及水皰等。多見於足趾、手指間皮膚較薄處及手、足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