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特應性皮炎的診斷標准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特應性皮炎的診斷標准

發布時間: 2023-08-13 11:46:18

❶ 什麼是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的特徵為患者或其家族中可見明顯的「特應性」特點:①容易罹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的家族性傾向;②對異種蛋白過敏;③血清中IgE高;④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典型的特應性皮炎具有特定的濕疹臨床表現和上述四個特點。又稱異位性皮炎、特應性濕疹、Besnier體質性癢疹或遺傳過敏性濕疹。臨床分三期:嬰兒期呈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狀;兒童期及青年期則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狀。
病因
特應性皮炎的病因尚未明確,包括遺傳易感性、食物過敏原刺激、吸入過敏原刺激、自身抗原、感染及皮膚功能障礙。
2臨床表現
特應性皮炎分為三期:①嬰兒期:在出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病,皮疹分滲出型和乾燥型,均伴劇烈瘙癢。②兒童期:多數在五歲前發病。皮損分濕疹型和癢疹型。③青年及成人期:皮損與兒童期類似。
3診斷
根據個人或家族有「特應性」病史,皮損特點進行診斷:即嬰兒期呈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狀,好發於面頰部及額部;兒童期及青年期則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狀,好發於四肢屈側,特別是肘、腘窩;或呈癢疹狀,則好發於四肢屈側。
4治療
去除並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對症治療。包括潤膚膏的常規應用、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合並感染的抗感染治療、非激素類的局部免疫調節劑、抗組胺葯口服治療、光療、大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❷ 引起小兒濕疹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引起小兒濕疹的原因有很多,濕疹主要與嬰兒的皮膚特性和過敏體質有關。由於這回個時期的孩子皮膚角質答層比較薄,毛細血管網豐富而且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多,並對各種刺激因素較為敏感,所以容易發生變態反應,進食魚、蝦、牛羊肉、奶、雞蛋等致敏食物和機械性摩擦,唾液和奶液的刺激等。

❸ 寶寶長濕疹是什麼樣子

寶寶長濕疹是什麼樣子

寶寶長濕疹是什麼樣子,濕疹是寶寶很常見的一種疾病,而且濕疹是很容易復發。一旦寶寶長濕疹的時候都是比較麻煩的,但是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可能對於濕疹的症狀並不了解。下面就來說說寶寶長濕疹是什麼樣子吧!

寶寶長濕疹是什麼樣子1

一般濕疹在剛開始起的時候是呈現米粒一樣大小的紅色的丘疹或者是斑疹,而主要會集中於面部、四肢和頸部。濕疹變得嚴重的話還會有小水皰出現的。寶寶長濕疹的時候會有煩躁不安的感覺,而且濕疹很癢,寶寶就很想抓撓了。

1、皮膚護理。濕疹寶寶需要好好的護理皮膚,在給寶寶洗臉的時候需要用溫水,不能使用強鹼性的香皂去清洗寶寶的皮膚。另外也需要保持寶寶皮膚的乾爽,不能使用過多的潤膚霜。

2、勤剪指甲。家長要勤給寶寶剪指甲,因為濕疹寶寶會覺得皮膚痕癢,寶寶就會就會抓撓,指甲長的話就很容易抓傷皮膚,嚴重會導致細菌感染。

3、戒口。濕疹寶寶是需要戒口的,海鮮,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需要避免吃用,另外,飲食上需要注意清淡,如果是母乳喂養的'話,媽媽也是需要戒口的。

4、避免外界刺激。外界的刺激也會使得濕疹更加嚴重的,因此家長需要注意,盡量避免讓孩子在烈日下暴曬,如果是大風天氣就不要外出了。如果出汗了,就要及時抹乾汗水。

主要病因

與遺傳、過敏、特異體質等有關。

高發人群

1.2~6月齡的寶寶;

2.生活環境差的寶寶;

3.皮膚經常受摩擦的寶寶;

4.不注意衛生的寶寶;

5.接觸強烈陽光、寒冷、人造纖維、鹼性肥皂、消毒劑等外界刺激的寶寶;

6.免疫力低的寶寶;

7.營養不良的寶寶;

8.患有內分泌疾病的寶寶;

9.過敏體質的寶寶。

如果屬於以上一種或多種人群,家長需要注意寶寶的皮膚情況,如果出現異常,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

典型症狀

症狀多以慢性反復性瘙癢為主,影響睡眠。常以肘窩、腘窩等屈側部位的慢性復發性皮炎為特徵,初發損害為紅斑基礎上出現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或水皰,水皰破後形成糜爛面,有漿液性滲出,結痂。急性濕疹處理不當,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如及時適當治療可逐漸好轉,但易復發。

重者可發生大片紅斑,其上為成群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液,表面有厚痂,也可延及整個頭面部或頭頸部。病灶周圍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自覺瘙癢。擦破可發生糜爛、結痂,痂下有膿液滲出,邊緣有小膿皰,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附近或遠隔部位也可有搔抓所致的平行線狀紅斑、丘疹和水皰。

其他症狀

病程常經過嬰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的逐漸演變,少數在特定的年齡段發病,嬰兒期(1個月~2歲)以頭皮黃色脫屑為先兆,臉部和四肢的伸側可出現急性紅斑、廣泛滲液和結痴。兒童期(2~12歲)常見頸部、手部、肘窩、胭窩、小腿伸側等部位的慢性復發性皮炎,伴皮膚乾燥。青少年成人期(>12歲)皮損與兒童期類似,多為局限性乾燥性皮炎損害,由於長期的搔抓和摩擦,常出現苔蘚樣變和癢疹型結節性皮疹。

診斷依據

小兒濕疹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目前普遍推薦使用williams診斷標准:必須具有皮膚瘙癢史,及以下3條或3條以上標准:

1.屈側皮膚受累史,包括肘窩、腋窩、踝前、頸部(10歲以下兒童包括頰部);

2.個人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史(或4歲以下兒童的一級親屬中有特應性疾病史);

3.全身皮膚乾燥史;

4.可見的屈側皮炎(或4歲以下兒童在面頰部/前額和四肢伸側可見濕疹);

5.2歲前發病(適用於4歲以上患者)。

寶寶長濕疹是什麼樣子2

治療方針

清除創面分泌物,排除化學刺激,控制感染,病情可迅速好轉。外用葯是特應性皮炎的最主要的葯物治療手段。

葯物治療

1.外用葯是最主要的葯物治療手段:

(1)皮質類固醇激素乳膏是首選葯物,應當針對患兒的年齡、皮損部位、性質、面積等選用不同強度的激素葯膏,並注意副作用;

(2)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包括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兩種葯物,是新的非激素治療葯物,療效肯定,沒有激素的副作用;

(3)抗生素主要用於重症患者和滲出明顯者;

(4)收斂、止癢劑主要為對症治療。

2.內服葯物

(1)抗組胺葯主要有止癢、抗炎的作用,可根據患者需要選擇鎮靜類和非鎮靜類抗組胺葯,如白天用非鎮靜類抗組胺葯,晚上用鎮靜類抗組胺葯;

(2)抗生素主要用於重症患者和滲出明顯者,注意用量、療程,勿濫用;

(3)激素治療應慎用,僅用於嚴重發作,其他葯物難以控制的情況。對急性泛發以及對多種治療方法效果不佳者,可考慮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

其他治療

1.去除病因

家長應密切注意容易誘發的內、外因素,並盡量尋找可能的致病因素加以去除,積極配合治療,保持皮膚清潔,恢復和維持皮膚屏障功能,堅持使用保濕潤膚劑,將其作為基本治療。可選用5%~10%黃連軟膏、復方蛇脂軟膏或等。

2.物理治療

以中波紫外線(UVB)療法為主,其中窄波UVB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12歲兒童慎用。

預後情況

積極治療及護理,預後一般尚可。

飲食調理

1.母乳喂養可以減輕濕疹的程度。蛋白類輔食應該晚一些添加,如雞蛋、魚、蝦類,一般小兒從4個月開始逐漸添加,而有濕疹的小兒,建議晚1~2個月添加,且添加的速度要慢。小兒的飲食盡可能是新鮮的,避免讓小兒吃含氣、含色素、含防腐劑或穩定劑、含膨化劑等的加工食品。

2.如果已經發現某種食物因食用出現濕疹,則應盡量避免再次進食這些食物。

3.有牛奶過敏的小兒,可用氨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奶,持續6個月。

4.對雞蛋過敏的小兒可單吃蛋黃。

5.小兒食物以清淡飲食為好,應該少些鹽份,以免體內積液太多而易發濕疹。

預防措施

良好的生活方式,對預防小兒濕疹有所幫助。

1.家長要注意幫助寶寶及時換洗衣物。

2.加強寶寶營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3.如果是過敏體質,注意不要接觸過敏原。

4.要注意居住環境的通風。

5.避免寶寶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環境中,比如不要長時間照太陽等。

6.避免給寶寶使用鹼性的洗滌劑,比如肥皂等。

7.避免過度營養。

❹ 成人濕疹反反復復的怎麼辦才好

成人濕疹、兒童濕疹與IgE過高的免疫發病機制

摘要:成人濕疹、兒童濕疹的免疫發病機制、過敏體質免疫球蛋白E(IgE)異常,成人濕疹、兒童濕疹異位性濕疹的診斷與抗過敏益生菌康敏元加強型降低IgE並調節免疫的重要性 。IgE是過敏發生時的重要免疫診斷指標,而IFN-γ能夠輔助TH1與TH2間的平衡,抗過敏益生菌康敏元加強型主要可調控TH2細胞激素(cytokine)分泌量,進而調節免疫細胞活性平衡並有助於減少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的生成,迅速緩解過敏症狀,在調整過敏體質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濕疹特應性皮炎治療新觀念:採用微生物康敏元抗過敏益生菌唾液乳桿菌治療濕疹,腸道菌群失調是濕疹患兒的一個主要特徵,由於抗過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調節TH細胞因子活化,抑制TH2型反應,增強TH1型免疫反應,以及上調免疫細胞和加速皮膚和黏膜屏障功能修復。

常見的成人濕疹、兒童濕疹性疾病為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名「異位性濕疹」、「神經性皮炎」、「頑固性皮膚瘙癢症」「遺傳過敏性皮炎」等,是一種具有與遺傳過敏素質密切相關的皮膚炎症性疾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特徵是皮膚瘙癢,皮疹多形性並伴有滲出傾向。除具有濕疹的臨床表現外,還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有容易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的家族傾向;②對異種蛋白過敏;③血清中IgE增高;④血液中嗜酸粒細胞增多。

特應性皮炎患者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使得自身抗原的暴露成為可能。自身抗原能激發特應性皮炎患者的速發變態反應,並能激活白細胞使其增殖。自身抗原與某些環境變應原在結構和功能上均有相似之處,且重度特應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常可同時檢測到多種抗環境變應原的特應性IgE,推測自身抗原的產生可能是由外來抗原致敏後所誘發。

(二)免疫發病機制

1.免疫球蛋白異常
大量特應性皮炎患者的血清證實了抗IgE自身抗體的存在,而在正常人中則很少出現。根據以前的報道,大於50%或80%的特應性皮炎患者存在抗IgE抗體。這種抗IgE抗體的存在能導致血清總IgE水平的升高。由於純化血清中抗IgE抗體仍有一定的難度,且在臨床前動物模型和實驗室細胞模型中IgE和抗IgE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濃度很低,因此尚不能准確地確定抗體的生物活性。臨床觀察發現:有些特應性皮炎患者存在低水平IgE仍表現IgE的自身反應性,而有些高IgE水平的患者則未出現IgE自身反應性。並且那些存在IgE自身反應性的特應性皮炎患者常存在嚴重的皮損,而且隨病情的惡化IgE的自身反應性增強,因此有人提出IgE的反應性與疾病的活動性有關。

IgE在導致特應性皮炎皮膚炎症中起多種作用。特應性皮炎患者接觸、食入或吸入過敏原後,過敏原吸附在肥大細胞表面IgE分子,導致肥大細胞在15~60 min內釋放各種介質、細胞因子、白細胞趨化因子等到局部,引起紅斑和瘙癢等表現,這稱為IgE依賴的皮膚早發相反應(early-phase reaction,EPR)。EPR後3~4 h,即進入IgE依賴的遲發相反應(1ate-phase reaction,LPR),此時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白細胞粘附分子,隨後伴有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一核細胞浸潤,前兩者於LPR發生後6~8 h達高峰,而單一核細胞於LPR發生後24~48 h達高峰。這些浸潤細胞其I1-3、IL-4、IL-5等mRNA表達增強,而IFNr mRNA表達無顯著變化,提示由IgE依賴的LPR所介導的T細胞反應屬Th2型。這一反應過程是炎症細胞在局部增多的啟動環節。IgE介導的抗原遞呈被認為在特應性皮炎發病中起關鍵作用,抗原遞呈細胞(APC)在皮膚中主要是朗格漢斯細胞,其表面存在3種IgE受體。在特異性IgE介導下,APC將抗原遞呈給T細胞使之能力增加達100倍,這一效應稱為「抗原集中」或「強化的抗原遞呈」促進免疫反應。T細胞激活後,可以促進特異性B細胞產生大量的特異性IgE,後者又反過來促進APC抗原遞呈功能。除朗格漢斯細胞之外,還存在一種免疫表型和超微結構均不同於其他細胞的炎症性樹突狀表達細胞(IDEC)。其可協同朗格漢斯細胞功能,並作為一種前炎症細胞,與EOS共同介導Th2反應向Thl轉化⒇。巨噬細胞表面同樣存在IgE受體,尤其是低親和力IgE受體(FeERI)。特異性IgE可以借FcERI與巨噬細胞粘附,使巨噬細胞激活並釋放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IL_1和TNF,從而促進炎症反應。

補充抗過敏益生菌康敏元加強型降IgE對糾正過敏病因的重要性結論:[臨床與研究成果]
一、 IgE變化量
補充康敏元加強型抗敏益生菌使過敏患者血清中的IgE濃度顯著下降,且刺激免疫細胞IFN-γ分泌量上升,減少人體受過敏原的刺激,證實能夠調整過敏反應免疫系統的作用。
二、 降低發炎介質
趨化激素也叫免疫細胞激素分泌,這一發炎介質在人體發炎後或過敏發生後會大量分泌,因此也被視為重要的發炎與過敏反應指標,補充康敏元加強型抗敏益生菌其血液中的發炎介質分泌顯著降低,最大程度的反應在呼吸道可緩解氣喘及皮膚黏膜過敏反應,具有調整過敏體質的能力。

三、 降低肺呼吸阻力
康敏元加強型對於哮喘合並過敏性鼻炎確實有改善效果,尤其在夜間更能增加呼吸道暢通,且隨著服用時間增加而效果更好,大大提升過敏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再影響到隔日的工作與學習。

四、 改善TH1與TH2細胞比值
補充康敏元加強型抗敏益生菌後有助於減少過敏反應相關細胞激素IL-4、IL-5以及減少IFN-α與IL-13的分泌量,可直接降低Th2細胞的活性;其次,可刺激脾臟細胞增加細胞激素IL-10、IL-12與IFN-γ干擾素的分泌,使T細胞免疫反應趨向Th1路徑,發揮著免疫調節,調整過敏體質,改善過敏症狀的重要作用。

另外,約有7%患者特別是年輕者有IgA缺陷。Taylor指出,在有家族異位性表現的嬰兒中,出生3個月時IgA有暫時降低,以後至1歲時升高至正常范圍。他推測嬰兒早期IgA的缺陷,使黏膜對食入或吸入性抗原無保護作用。多數抗原的吸收是通過嬰兒腸道黏膜進入體內,刺激產生大量IgE,從而產生異位性成人濕疹、兒童濕疹狀態。

2.超抗原 超抗原(super antigen)是指一類可與APC上MHCⅡ類分子和T細胞受體(TCR)Vp區結合而刺激T細胞活化增殖的抗原。超抗原具有以下特徵:不需在APC內處理,而以完整的蛋白質分子與MHCⅡ類分子結合成復合物;非MHC限制性,即雖需要MHCⅡ類分子呈送給T細胞,但T細胞不受MHC限制;TCRvβ特異性。超抗原可以刺激T細胞產生大量細胞因子,也可激活自身反應性T細胞,參與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生。超抗原還可以增加B7-2的表達和IgE的產生,誘導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從而加重瘙癢等症狀。臨床上發現,特應性皮炎可因皮膚真菌、細菌、病毒感染惡化。

3.Th1/Th2失衡 特應性皮炎患者外觀正常的皮膚和急性皮損中的T細胞以及循環T細胞均呈現IL一4、IL一5、IL一13

表達增高和IFN一γ表達降低,特應性皮炎皮損中IL-10 mRNA亦呈高表達。近來研究提示,Th2型和Th1型細胞因子與特應性皮炎皮損發生關系密切,不同時期及不同程度的皮損中細胞因子表達水平有差別。比較發現,特應性皮炎非皮損區表達IL一4和IL一12數量增多。而表達IL一5和IFN一γ 數均未增加;急性和慢性炎症皮損表達IL一4、IL一5和IL一13細胞數顯著高於正常人。慢性期皮損中IL一4和IL一13表達細胞數相對於急性期較少。而IL一5和IFN一γ 表達細胞數增加。提示在特應性皮炎不同時期,Th細胞反應不一,急性期以Th2為主,慢性期則Th1反應明顯增強。

研究表明,導致Thl/Th 2極化的因素包括:抗原劑量、種類、給予途徑、與TCR的結合能力、遺傳背景因素和體內當時的激素水平等。在鼠表皮致敏特應性皮炎模型中,證實搔抓會誘導Th 1型向Th2型轉化。此外,在嬰幼兒期如果感染次數減少或缺乏Thl極化信號(如外毒素),將會導致13後傾向於發生以Th為主的變態反應。另外,細胞因子信號抑制基因(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ling,SOCS)-3和SOCS-5則通過負向調節IL-12受體和IL-4受體介導的信號傳導來分別調控Th2和Thl細胞分化。Txk是無受體的酪氨酸激酶Tec家族的一員,僅在Thl和Th0中表達,是Thl特異性轉錄因子,可直接激活IFN-γ 基因表達。Arakawa等通過半定量RT-PCR發現特應性皮炎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無任何刺激下GATA-3和SOCS-3 mRNA水平升高,Txk mRNA水平下降。此外,外周血中CLA+ CD45RO+ 記憶/效應T細胞高度表達Fas和Fas配體,尤其是Thl細胞,進行活化-誘導細胞死亡,使外周血以Th2細胞為主(21)。

[診斷標准]

主要根據家族或個人有「異位性」病史,皮損特點—即在嬰兒期呈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好發於面頰部及額部,多為生後一個多月的嬰兒;兒童期及青年期則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好發於四肢屈側,特別是肘、膝窩;或呈癢疹狀,則好發於四肢伸側。目前國際常用的診斷標准為Hanifin及Rajka所制定的標准(表1)。我國康克非根據國內情況做了修改(表2)。1996年Williams為了更便於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制定了一個診斷特應性皮炎的最低標准(表3)。

表1 Hanifin及Rajka對特應性皮炎的診斷標准

【基本特徵】

1. 瘙癢

2. 典型的皮損形態和分布,成人屈側苔蘚化或線狀表現,嬰兒和兒童面部及伸側受累

3. 慢性或慢性復發性皮炎

【次要特徵】

個人或家族遺傳過敏史(哮喘、過敏性鼻炎和特應性皮炎)

1. 干皮症 12. 錐形角膜

2. 魚鱗病/掌紋症/毛周角化症 13.前囊下白內障

3. 即發型(Ⅰ型)皮試反應 14.眶周黑暈

4. 血清IgE增高 15.蒼白臉/面部皮炎

5. 早年發病 16.白色糠疹

6. 皮膚感染傾向(特別是金黃色葡萄 17.頸前皺折

球菌和單純皰疹)/損傷的細胞中介免疫 18.出汗時瘙癢

7. 非特異性手足皮炎傾向 19.對羊毛過敏

8. 乳頭濕疹 20.毛周隆起

9. 唇炎 21.對飲食敏感

10.復發性結合膜炎 22.病程受環境或情緒影響

11.Dennie-Morgan眶下褶痕 23.白色劃痕/延遲發白

註:凡符合上述基本特徵中3項或3項以上,加次要特徵中3項或3項以上即可診斷為特應性皮炎。

表2 康克非制定的特應性皮炎的診斷標准

基本特徵和次要特徵

1. 瘙癢性、慢性、復發性皮炎,在嬰兒、孩童期主要分布在面及四肢伸屈側,表現為炎性、滲出性、濕疹性皮損,青少年後主要分布於四肢屈面及(或)伸面,表現為苔蘚化

2.個人或家庭中的遺傳過敏史(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
遺傳相關:1.早年發病;2. 干皮症/魚鱗病/掌紋症

3.免疫異常相關:Ⅰ型變態反應相關的:過敏性集合膜炎/食物敏感/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清IgE增高/Ⅰ型皮試反應;

4.免疫缺陷有關的:皮膚感染傾向(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單純皰疹)/損傷的細胞免疫

5.生理及(或)葯理學異常相關:面部蒼白/白色劃痕/乙醯膽鹼延遲發白;

6.毛周隆起/非特異性手足皮炎/眶周黑暈

註:凡有基本特徵者或基本特徵中第1項加次要特徵中任何3項者(每1項中任何一點)可診斷為特應性皮炎

表3 Williams制定的特應性皮炎的診斷標准

必須具有皮膚瘙癢史,加以下3條或3條以上:

1.屈側皮膚受累史,包括肘窩、胭窩、踝前或頸周(10歲以下兒童包括頰部)

2. 個人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史(或一一級親屬4歲以下兒童發生特應性皮炎史);

3.全身皮膚乾燥史

4.屈側有濕疹

5.2歲前發病(適用於大於4歲者)

❺ 特應性皮炎是不是要查兩個IgE

嬰兒特應性皮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皮膚病,它對嬰兒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嚴重時導致滲出及糜爛,這樣就會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面貌美觀,病對患兒的以後的發展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父母們一定要了解嬰兒特應性皮炎的相關知識,這樣才能有效的避免傷害。
異位性皮炎又名特應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是一種與特應性有關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特應性是一種以易形成大量變應原特異性IgE作為應答的遺傳素質。異位性皮炎多伴有過敏性鼻炎或哮喘。據最近一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在西歐兒童異位性皮炎發病率高達20%,中國屬低發區兒童發病率僅為1.2%左右。
嬰兒特應性皮炎的病因:
目前認為嬰兒特應性皮炎由個體遺傳多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近年發現染色體5q31.1—q33,6p21.3,11ql3,12q14.3一q24.1位點的基因與特應性有關。環境因素主要包括過敏原(如室塵蟎、動物毛皮、花粉)、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環境污染物、氣候及精神壓力因素。
嬰兒特應性皮炎的症狀:
嬰兒特應性皮炎的症狀多種多樣,其炎症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復發作,嚴重瘙癢及與癢閾降低有關的皮膚反應是異位性皮炎的重要特徵。急性期皮損以在紅斑基礎上的劇癢性丘疹和水皰為特徵,並經常伴有廣泛抓痕和嚴重滲出及糜爛;亞急性期皮損以紅斑、抓痕和鱗屑為特徵;慢性期皮損以皮膚增厚性斑塊、苔蘚樣變和纖維化丘疹為特徵。在慢性期異位性皮炎病人中這三種皮膚反應形式可同時並存。異位性皮炎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常初發於2—6月嬰兒,嬰兒期異位性皮炎皮損常累及面部、頂部、軀干及四肢伸側,慢性兒童期和成人期異位性皮炎皮損常累及四肢伸側或屈側,並好發於肘窩和腘窩。兒童成熟後異位性皮炎嚴重程度常降低,但當再暴露於外源性刺激物時其皮膚表現為易瘙癢和炎症。另外,慢性手部濕疹常是許多成年人異位性皮炎的最初表現。異位性皮炎除上述表現外,還有許多其他臨床特徵詳見診斷標准。雖然大多數異位性皮炎病人血清IgE顯著增高和周圍血嗜酸粒細胞增多,但目前尚無任何實驗室指標可作為異位性皮炎的確診性標准,異位性皮炎診斷仍是基於臨床標准。
以上向大家介紹了嬰兒特應性皮炎,主要介紹了其病因和症狀,這對我們預防和治療此病有積極地作用。我們可以針對病因做針對預防,並且一旦患兒出現嬰兒特應性皮炎的症狀我們就可以及時的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這樣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

❻ 手指間根部縫隙發紅發癢是怎麼回事

手指間所出現的紅,就是由於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導致中間接觸部分氧氣成分不夠而出現的一種真菌感染,需要適當的用空氣來乾燥才可以。

❼ 兒童特應性皮炎和濕疹有什麼區別

特應性皮炎與濕疹的區別:濕疹是特異性皮炎的一種,特異性皮炎是以濕疹為表現的皮膚病,出皮膚病方面的問題,還包括其他特異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