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頸部發生神經性皮炎,可以拔罐不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以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苔蘚樣改變和專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症。尤屬以夜間及安靜時為重。
從中醫學上來看,神經性皮炎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導致:
1、血虛風燥:
2、陰虛血燥:
3、肝鬱化火:
4、風熱蘊陰,
拔罐穴位:風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損局部。留罐:30分鍾
血虛風燥:加脾俞,血海;陰虛血燥:加太溪,血海;肝鬱化火:加行間,俠溪;風熱蘊阻:加合谷,外關。
⑵ 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或破損皮膚進入人體。臨床表現為患處初感灼癢、緊張,數小時後出現紅斑,迅速變為粟粒至綠豆大小的簇集性水皰,皰破後露出糜爛面,數日後乾燥結痂,愈後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淺瘢痕。附近淋巴結腫大。本病好發於口角、唇緣、鼻孔周圍、口腔黏膜、扁桃體、生殖器部位及臀部、會陰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合谷。
2下肢部:三陰交。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由鼻黏膜進入人體,侵犯外胚層結構及感覺神經系統的組織而發病。常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將要發疹的部位出現癢感、感覺過敏、灼熱及疼痛。經約1~3日局部發生紅斑,繼之出現簇集性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一個或數個水皰群,數日後皰液破裂後表面乾燥結痂,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斑。附近淋巴結腫大。皮疹多發生於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常見於胸部、面部、頸部、腹部皮膚及眼、鼻、口腔黏膜及耳部。神經痛為本病的又一特徵。發疹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
【拔罐部位】
1頭部:太陽、陽白、下關、翳風、頰車、地倉。
2上肢部:曲池、外關、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基本特點是皮疹的多形性、對稱性,易反復發作,劇烈瘙癢。皮疹呈多形性,如紅斑、小丘疹、小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結痂、皸裂、鱗屑、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抓痕。這些皮損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或某些皮損為主。急性期皮損可有紅斑、丘疹、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及結痂,病程較短。亞急性濕疹以小丘疹、鱗屑、結痂為主,偶有丘皰疹、小水皰。慢性濕疹皮損多表現為乾燥、鱗屑、肥厚、皸裂、苔蘚樣變,可見色素沉著或脫失。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刺激後發生的炎症反應。當皮膚受到強酸、強鹼等刺激性較強的物質刺激後則在短時間內發病。輕者局部呈現淡紅至鮮紅斑片,輕度水腫,斑上有密集的針尖大紅丘疹;重者局部呈現腫脹明顯的紅斑,斑上有密布的丘疹、水皰,甚者出現大皰。當病變波及到或發生於眼瞼、口唇、包皮、陰囊等處則水腫明顯,皮膚光亮,表面紋理消失。患者常自述瘙癢,局部灼熱或脹痛,若去除接觸物,可痊癒。再接觸致敏物可再發病。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池、曲澤、合谷。
2下肢部:委中。
葯疹
葯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皮膚、黏膜反應稱為葯疹,又稱葯物皮炎。臨床表現有:①紅斑類葯疹,皮損以紅斑、紅斑丘疹為主。類似蕁麻疹樣、猩紅熱樣、麻疹樣或多形紅斑樣。②水皰類葯疹,皮損以水皰、大皰為主。兼見紅斑、斑丘疹、丘皰疹等。③皮炎類葯疹,用葯後加上光線照射,在皮膚裸露部位或其他處出現濕疹樣皮疹。④固定性葯疹,皮疹為圓形或橢圓形鮮紅斑或紫紅斑,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可發生於口唇與口角、龜頭、肛門、手背、足背、軀干、趾指間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澤、內關、曲池、合谷。
2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均可發病。皮損常突然發生,先有皮膚瘙癢,隨即起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或皮膚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多樣,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此起彼伏,皮損可隨瘙癢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腸道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症狀可有發熱。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容易復發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的損害,初期時為點滴狀棕紅色斑點或斑丘疹,表皮覆蓋著多層銀白色鱗屑,以後逐漸擴展,邊界清楚。損害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側、肘膝關節、頭皮和骶骨部位為常見。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腎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神門。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飛揚。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種以好發於軀干、四肢近端,疹色紫紅,略起白屑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其皮損多呈玫瑰紅色,其上鱗屑如糠似秕,故稱為玫瑰糠疹。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約為全部皮膚病的31%。全年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相當廣泛,多在10~40歲。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
魚鱗病
該病為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疾病,由軀干、四肢有魚鱗狀鱗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發病,有家族史及明顯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出生時症狀往往不顯著,生後數月,手背及四肢伸側出現皮損,漸漸波及軀干、四肢屈側,頭皮可有輕度鱗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關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初發時,僅有瘙癢感,由於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指皮膚無原發性損害,只有瘙癢及因瘙癢而引起的繼發性損害的一種皮膚病。好發於老年及成年人,多見於冬季。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類。
【拔罐部位】
1背部:腎俞。
2腹部:關元。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陰廉、陰包、血海、足三里、委中、承山。
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因其初起損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稱為粉刺。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發於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瘡。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於女性,病程長久,發病緩慢,30歲以後病情逐漸減輕或自愈。痤瘡以面、上胸、背部等處的粉刺、丘疹、膿皰等皮損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頸部:風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豐隆、內庭、厲兌、陰陵泉、三陰交。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種以鼻部發紅,上起丘疹、膿皰及毛細血管擴張,形似酒渣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本病皮損常呈玫瑰紅色,且形類痤瘡,故又有玫瑰痤瘡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現紅斑、丘疹、膿皰、日久生有鼻贅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面部:印堂、迎香、承漿、絲竹空、顴髎。
2上肢部:支溝、養老、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內庭。
雀斑是一種以鼻面部發生褐色斑點為特徵的皮膚病。因其色如同雀卵上的斑點,故名。多有家族病史,一般始發於學齡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至青春期以後可達頂峰。女性多於男性。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點為主要症狀,常發生於暴露部位,如鼻面、頸、手背、肩背上方等處對稱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腎俞。
2下肢部:血海、陰陵泉、足三里。
黃褐斑是一種以面部發生黃褐斑片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妊娠婦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黃褐斑,故又有妊娠斑、肝斑之稱。因為黃褐斑的形狀常似蝴蝶,所以又名為蝴蝶斑。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好發生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二者之比為3∶1~4∶1。妊娠3~5個月的婦女尤為多見。臨床表現皮損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以皮膚上出現後天性色素脫失斑為特徵的疾病。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頸、生殖器附近為多,皮損色素脫失處呈乳白色。白斑面積可大可小,大者可泛及全身。一般可以分為炎症型、神經型和自體免疫型3種類型。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血海、三陰交。
⑶ 神經性皮炎如何止癢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為常見皮膚病,多見於成年人,兒童一般不發病。精神因素目前認為是發生本病的主要誘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焦慮不安、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復。局部刺激、化學物質刺激、昆蟲叮咬、陽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誘發本病的發生。
局部治療可選用純中草葯膏克炎王塗於患處,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它適用於各種皮炎的調理與養護。希望可以幫到你
⑷ 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放血療法雖然可以治療一些病症,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適用。那麼,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又叫做刺絡法,使用針具刺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來治療疾病。
放血療法適用的病症很廣,例如發燒、嗓子疼、頭疼等,放血療法的效果更好。對於不同疾病的患者來說,採用放血療法的部位、方法以及針具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手指上放血,一般採用三棱針刺一下,出少量血就可以;如果是在後背放血,還需要配合使用拔罐,叫做拔罐放血;如果是在帶狀皰疹起皰的地方放血,一般先採用梅花針扣刺,然後再拔罐放血,梅花針是一種特殊的針具,在針頭上聚集著多支小三棱針,這樣刺激的面積比較大。
放血療法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治療方法,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且患者在治療的時候情緒波動以及自身情況等的不同,可能是一些嚴重的急性病如心梗等誘發因素,所以有心臟病的患者使用放血療法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找醫生咨詢後再進行。
有的血液病患者有自發性出血的情況,放血後不易止血,也不適合使用放血療法。此外,本身氣血不足或者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放血療法,如產婦、孕婦、剛做完手術的人等。
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此法中醫針灸的專業稱呼為:「刺絡拔罐」,有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等作用。排毒減輕身體內的寒毒、濕毒!減輕周身酸軟疼痛的感覺,緩解感冒症狀,對解決疼痛效果明顯。去瘀血通經絡,祝你健康。
放血療法操作手法
中醫的放血療法操作方法分為:點刺(又稱速刺);挑刺(多用於胸背部及耳後部位放血);緩刺(多用於肘部、腘窩部的淺靜脈放血);圍刺(又稱散刺。用於皮膚病等病灶周圍點刺出血)等。在護理方面嚴格提示:體質虛弱、孕婦及凝血機制不良者不採用此法。特別強調手法宜穩、准、輕,而不宜過猛,且放血不可過多。可見,中醫的放血療法在護理中的應用是有嚴格規范的!
(1)高熱降溫:大椎、十宣點刺放血;
(2)咽喉腫痛:少商穴點刺放血;
(3)頭痛:太陽穴點刺放血;
(4)中暑:十宣穴點刺放血;
(5)全身搔癢:耳後靜脈挑刺放血;
(6)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散刺放血;
(7)急性胃腸炎:曲澤、委中穴緩刺放血。【此處所列,僅作說明中醫「放血」是有講究的。請勿佯裝己知,擅自模仿!】
特別提示:中醫的放血療法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暈針現象,應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熱水,並注意觀察面色、脈象、血壓。
⑸ 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適應症
拔罐法又稱拔火罐,古稱「角法」。是以罐子為工具,和用火燃燒排出罐內空氣,造成相對負壓,使罐子吸附於施術部位,產生溫熱 *** 及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子療法。多用於痹證,刺血拔罐運用於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瘡瘍、部分皮膚,如丹毒、神經性皮炎等。
1、罐的種類:
臨床上罐有三種:玻璃罐、竹罐、陶罐。
2、拔罐的方法:
1火罐:是用火在罐內燃燒,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個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夾住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內繞一圈後,迅速退出,快速地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簡便安全,不受 *** 限制,為目前臨床的方法。
(2)投火法:將紙片或酒精棉球點燃後,投入罐內,然後迅速將火罐扣於施術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內1-3滴(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後,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4)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的下1/3處,用火將酒精棉點燃後,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燒、傳熱的物體,如瓶蓋,小酒盅等,將95%酒精數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內,置於應拔部位,用火點燃,將制度迅速扣下。
2水煮法:先將配製好的葯物放在布袋內,扎緊袋口,放進清水煮成適當的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液內煮15分鍾左右,用鑷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內葯液,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本法配合葯物加強疏風止痛的作用,於風濕痹痛和某些軟組織證。所使用的葯物多為疏風活血通絡的中草葯。
3、起罐:
拔罐時,一般留罐10-15分鍾,待局部皮膚瘀血時,將罐取下。取罐時,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壓罐口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即可松脫,不可硬拉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若罐大而吸附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4、特殊用法:
臨床上,根據情需要,火罐還有以下幾種常用的方法:
1走罐:亦稱推罐。即先在施術部位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或潤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將罐拔住,然後醫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變部位,往返推動,至局部皮膚充血紅潤為度。此法適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2閃罐: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或充血為度。
3刺絡拔罐:施術部位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作用。
5、適應范圍:
拔罐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痹證(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腸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絡拔罐法適用於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瘡瘍、某些皮膚病,如丹毒、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
6、注意事項:
1患者 *** 要舒適,根據部位選用大小不同口徑的火罐,注意選擇肌肉較豐滿,沒有毛發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脫落。
2拔罐時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輕巧,做到穩、准、快,才能將火罐拔緊,否則影響療效。
3皮膚有潰瘍、水腫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4有自發性出血和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5用火罐時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葯水後,覆蓋敷料,以防感染。
【】【火罐】、
⑹ 神經性皮炎灸什麼穴位能冶好
神經性皮炎以皮抄膚粗襲糙肥厚,呈苔癬樣病變和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徵。 艾灸穴位:選取下列兩組處方,交替使用: 1.尺澤、風市、中府、期門、風池。 2.太沖、風門、肺俞、肝俞、膈俞。 艾灸方法:將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穴2厘米處施灸,以局部趕到溫熱為度,哭不皮膚可有發紅的現象,每日灸治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日。 注意:戒煙戒酒,戒辛辣食物,限濃茶、咖啡等。保持情緒穩定勞逸適度,睡眠充足。不要用手搔、摩擦或用熱水洗泡來止癢,可用拔罐的方法來止癢。也不要自行塗擦刺激性強或者含激素的外用葯。 我是銷售艾灸用的艾條和灸器,你可以來了解一下。聯系方式請見我的個人資料。
⑺ 我聽說神經性皮炎可以拔火罐,請問怎麼拔火罐,
神經抄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襲礙性疾病,以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苔蘚樣改變和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症。尤以夜間及安靜時為重。
從中醫學上來看,神經性皮炎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導致:
1、血虛風燥:丘疹融合,成片成塊,表面乾燥,色淡或灰白,皮紋加深,劇烈瘙癢,夜間尤甚,女性或兼有月經不調。
2、陰虛血燥:皮損日久不退,呈淡紅或灰白色,局部乾燥肥厚,甚則泛發全身,劇烈瘙癢,夜間尤甚
3、肝鬱化火:皮損色紅,心煩易怒或精神抑鬱,失眠多夢,眩暈,口苦咽干。
舌紅。
4、風熱蘊陰,皮疹呈淡褐色,皮損成片,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舌苔薄黃。
拔罐穴位:風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損局部
血虛風燥:加脾俞,血海;陰虛血燥:加太溪,血海;肝鬱化火:加行間,俠溪;風熱蘊阻:加合谷,外關。
留罐:3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