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刺血療法為何那麼受推崇作用如何呢
中醫在治療疾病上講究的是對症治療,中醫的治療手段有很多種,其中刺血療法是目前比較靠譜的一種,因此,中醫刺血療法一直是深受大家推崇的,那麼,中醫刺血療法為何那麼受推崇?作用如何呢?
中醫刺血療法具有很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因此,中醫刺血療法是一直是被大家推崇的,中醫刺血療法需要在專業的中醫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操作,以免操作不當,對自身造成嚴重的後果。
⑵ 神經性皮炎可以做手術嗎
不建議手術
建議到當地醫院中醫科看看
平時炒菜時放一點食用醋
⑶ 放血有什麼功效
中醫經常採用的放血療法,主要目的在藉由排除微量血液約5~10cc,達到「去窒解淤」的功效。多用在治療淤血腫傷,跟減肥沒什麼關系。
「去窒」是放血促進循環,消除因體內循環不佳造成的水腫、酸痛感等;去淤則是治療因扭傷或撞擊造成的淤血。
(3)神經性皮炎可以刺血嗎擴展閱讀: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治療方式,有出血體質、血友病和暈血者一般是禁止使用的,另外孕婦也不宜這種治療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⑷ 我聽說神經性皮炎可以拔火罐,請問怎麼拔火罐,
神經抄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襲礙性疾病,以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苔蘚樣改變和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症。尤以夜間及安靜時為重。
從中醫學上來看,神經性皮炎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導致:
1、血虛風燥:丘疹融合,成片成塊,表面乾燥,色淡或灰白,皮紋加深,劇烈瘙癢,夜間尤甚,女性或兼有月經不調。
2、陰虛血燥:皮損日久不退,呈淡紅或灰白色,局部乾燥肥厚,甚則泛發全身,劇烈瘙癢,夜間尤甚
3、肝鬱化火:皮損色紅,心煩易怒或精神抑鬱,失眠多夢,眩暈,口苦咽干。
舌紅。
4、風熱蘊陰,皮疹呈淡褐色,皮損成片,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舌苔薄黃。
拔罐穴位:風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損局部
血虛風燥:加脾俞,血海;陰虛血燥:加太溪,血海;肝鬱化火:加行間,俠溪;風熱蘊阻:加合谷,外關。
留罐:30分鍾
⑸ 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放血療法雖然可以治療一些病症,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適用。那麼,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又叫做刺絡法,使用針具刺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來治療疾病。
放血療法適用的病症很廣,例如發燒、嗓子疼、頭疼等,放血療法的效果更好。對於不同疾病的患者來說,採用放血療法的部位、方法以及針具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手指上放血,一般採用三棱針刺一下,出少量血就可以;如果是在後背放血,還需要配合使用拔罐,叫做拔罐放血;如果是在帶狀皰疹起皰的地方放血,一般先採用梅花針扣刺,然後再拔罐放血,梅花針是一種特殊的針具,在針頭上聚集著多支小三棱針,這樣刺激的面積比較大。
放血療法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治療方法,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且患者在治療的時候情緒波動以及自身情況等的不同,可能是一些嚴重的急性病如心梗等誘發因素,所以有心臟病的患者使用放血療法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找醫生咨詢後再進行。
有的血液病患者有自發性出血的情況,放血後不易止血,也不適合使用放血療法。此外,本身氣血不足或者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放血療法,如產婦、孕婦、剛做完手術的人等。
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此法中醫針灸的專業稱呼為:「刺絡拔罐」,有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等作用。排毒減輕身體內的寒毒、濕毒!減輕周身酸軟疼痛的感覺,緩解感冒症狀,對解決疼痛效果明顯。去瘀血通經絡,祝你健康。
放血療法操作手法
中醫的放血療法操作方法分為:點刺(又稱速刺);挑刺(多用於胸背部及耳後部位放血);緩刺(多用於肘部、腘窩部的淺靜脈放血);圍刺(又稱散刺。用於皮膚病等病灶周圍點刺出血)等。在護理方面嚴格提示:體質虛弱、孕婦及凝血機制不良者不採用此法。特別強調手法宜穩、准、輕,而不宜過猛,且放血不可過多。可見,中醫的放血療法在護理中的應用是有嚴格規范的!
(1)高熱降溫:大椎、十宣點刺放血;
(2)咽喉腫痛:少商穴點刺放血;
(3)頭痛:太陽穴點刺放血;
(4)中暑:十宣穴點刺放血;
(5)全身搔癢:耳後靜脈挑刺放血;
(6)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散刺放血;
(7)急性胃腸炎:曲澤、委中穴緩刺放血。【此處所列,僅作說明中醫「放血」是有講究的。請勿佯裝己知,擅自模仿!】
特別提示:中醫的放血療法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暈針現象,應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熱水,並注意觀察面色、脈象、血壓。
⑹ 幾天能做一次刺血
刺血療法多久做一次 ?刺血後的注意事項
刺血療法是一種傳統中醫學概念,生活中很多人會做放學療法,可以治療一些症狀,那多久做一次?刺血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多久做一次
如何分療程關鍵是看你每次放多少血,如果一次放10----30ML,可以3天一次,如果放40----60ML,可以5天一次,如果100ML一次,這就需要10-----15天放一次血!總之,量大,相隔的時間就要長!
刺血後的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2: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一般刺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量大者,1周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
5: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
療法的原理
一種缺乏臨床研究的治療方法,在世界各地的早期醫療歷史上大都有所謂的放血療法。
中醫的刺血療法是以針刺某些穴位或體表小靜脈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療方法。操作時,先行皮膚常規消毒,選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速刺速出,針刺入一般不宜過深。
刺絡放血能治病,但主要針對的是血淤、血熱、實證、急症等,並非能治百病。
中醫刺血療法的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分為:
點刺(又稱速刺);
挑刺(多用於胸背部及耳後部位放血);緩刺(多用於肘部、腘窩部的淺靜脈放血);
圍刺(又稱散刺。用於皮膚病等病灶周圍點刺出血)等。
(1)高熱降溫:大椎、十宣點刺放血;
(2)咽喉腫痛:少商穴點刺放血;
(3)頭痛:太陽穴點刺放血;
(4)中暑:十宣穴點刺放血;
(5)全身搔癢:耳後靜脈挑刺放血;
(6)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散刺放血;
(7)急性胃腸炎:曲澤、委中穴緩刺放血。
該療法特別強調手法宜穩、准、輕,而不宜過猛,且放血不可過多。可見,在護理中的應用是有嚴格規范的。另外,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暈針現象,應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熱水,並注意觀察面色、脈象、血壓。對症狀較重者,務必請醫生處理。
中醫認為,刺血最根本的療效是解毒,還對血液循環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加快人體的代謝。並可以使得炎症恢復加快。對於理血調氣是很有效果的。此外,對於消腫也是很有效的。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刺血可以達到止癢的效果。可以使血脈暢通,從而使得風邪不能保留。刺血還可以緩解麻木作用。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另外,刺血可以瀉火。如果體內火大就會出現心煩氣躁。口舌生瘡的症狀,適當的刺血可以瀉火緩解症狀。刺血對於治療嘔吐也是很有效的。急性嘔吐大多是食物停滯造成的。刺血可以適當的梳理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⑺ 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什麼人不能做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又稱刺絡療法,是攔仿悔用針刺特定的穴位和人體的某些部位,釋放少量的血液來治療疾病。
放血療法適用於多種疾病,如發熱、咽喉痛、頭痛等。,而且放血療法效果更好。對於不同疾病的患者,放血療法的部位、方法、用針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手指上出血,一般用三棱針,少量出血即可;如果背部出血,需要配合拔罐,這叫拔罐放血。如果在帶狀皰疹的水皰處出血,一般用梅花針扣刺,然後拔罐放血。梅花針是一種特殊的針,針上聚集了很多小三角針,所以刺激面積比較大。
(4)中暑:宣石穴點刺放血;
(5)全身瘙癢:耳後靜脈刺痛出血;
(6)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散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出血;
(7)急性胃腸炎:慢刺曲澤、胃中穴放血。【這里列大掘舉,只是為了說明中醫「放血」是有講究的。請不要擅自假裝了解和模仿!】
特別建議:中醫放血療法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針暈現象,應立即扶患者平卧,喝熱水,並注意觀察面色、脈象、血壓。
⑻ 我得了神經性皮炎,主要是脖子後面,大腿根部,現在左耳裡面也癢,用耳勺可以刮出死皮,很癢,會是神經性
病情分析:
你好,從你的描述考慮:體癬。屬於黴菌(FV)及真菌感染導致。主要內是局部皮容膚癢、脫皮、皮膚角化增厚,色素加重等。
指導意見:
建議:1》外用克霉唑軟膏、達克寧軟膏或克霉唑癬葯水。療程2-4周。2》內服酮康唑或灰黃黴素,療程2-4周。同時給予消炎葯物配合治療,多為混合性感染,若氟沙星、阿奇黴素、克林黴素等。如有腳氣應及時治療之。以免交叉感染。如性伴侶有問題也應及時治療之。同時給予維生素C、AD、E、及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鋅、鐵、鈣等。3》盡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局部刺激,不抓,不用力揩擦,不用熱水肥皂燙洗.不飲酒,不喝濃茶,咖啡.不吃酸,辣菜餚或其他刺激性食物。4》可以採取痹通葯酒內服外塗配合治療,會收到更好的療效。
⑼ 神經性皮炎可以選擇哪些葯方治療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好發於頸項、上眼瞼處,基本皮損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多角形扁平丘疹,淡紅、淡褐色或正常膚色,質地較為堅實而有光澤,表面可覆有糠秕狀非薄鱗屑,久之皮損漸融合擴大,形成苔癬樣變,自覺陣發性瘙癢,常於局部刺激、精神煩躁時加劇。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牛皮癬」、「攝領瘡」等范疇。
【方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鱉子60克,陳醋5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鱉子攻毒療瘡,消腫散結;陳醋殺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木鱉子具有抗炎作用;陳醋抑菌。
【用法】土鱉子去殼,烤乾後研成細末,放入陳醋內浸泡7天,每日搖動2次。先用綠茶水清洗患處,然後用葯液直接塗搽,每日2~3次。
【按語】對皮膚無刺激性,但有一定毒性,防入口。
【方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槿皮、蛇床子、百部根各30克,五倍子24克,密陀僧18克,輕粉6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槿皮、蛇床子、密陀僧、輕粉殺蟲止癢,燥濕;百部根據有殺蟲滅虱作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木槿皮、蛇床子、百部、密陀僧、輕粉對皮膚癬菌有抑製作用;五倍子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用時以皂角水洗患處,再以醋調葯粉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1次。
【方三】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首烏12克,牡丹皮4.5克,生地黃12克,熟地黃9克,當歸9克,紅花、地膚子各4.5克,白蒺藜3克,僵蠶、元參、甘草各3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牡丹皮、生地黃、元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且牡丹皮、當歸、紅花活血養血祛瘀,何首烏、熟地黃補益精血,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白蒺藜疏肝平肝祛風,僵蠶祛風化痰散瘀,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生地黃能抗炎、抗過敏;元參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牡丹皮能抗炎、抑制血小板凝集,並對多種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當歸有抗血栓作用,顯著促進血紅蛋白芨紅細胞的生成;紅花的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免疫抑製作用;何首烏、熟地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地膚子抑制多種皮膚真菌,抑制遲發型超敏反應;白蒺藜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過敏;僵蠶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甘草能抗潰瘍、抗炎、抗過敏、抗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細辛、良姜、官桂各1.5克,95%酒精100克,甘油適量。
【功用】溫經散寒,通脈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細辛溫經散寒,祛風通竅;良姜溫中散寒,官桂補火助陽,溫經通脈。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細辛能抗炎、抑菌、擴張血管;良姜具有鎮痛、抗炎、抗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官桂抑制真菌、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用法】前3味葯研成細末,入酒精中浸泡1周,過濾後加入適量甘油即成。用此葯塗患處,1日2次。
【方五】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薏苡仁、珍珠母各30克,乾地黃、白鮮皮各15克,當歸、川芎、赤芍、防風、荊芥、五味子各1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薏苡仁清熱排膿;珍珠母安神;乾地黃、赤芍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當歸、川芎補血調經,活血止痛;防風、荊芥祛風解表;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地黃、赤芍、防風、荊芥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白鮮皮可抑制多種癬菌;川芎改善微循環,抗組胺作用;五味子提高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山楂適量。
【功用】殺菌、散瘀、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山楂行氣散瘀。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山楂具有增強免疫、抑菌作用。
【用法】將山楂搗爛取汁,塗搽於患處,每日3次。
【方七】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山楂50克,野菊花、蒲公英、黃芩、黃連、銀花各15克,地丁、大黃各10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山楂行氣散瘀;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黃芩、黃連、金銀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山楂具有增強免疫、抑菌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黃芩、黃連抗炎抑菌。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地黃20克,牡丹皮15克,梔子15克,柴胡15克,當歸10克,香附15克,僵蠶10克,蟬蛻20克,刺蒺藜20克,白鮮皮3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肝瀉火,疏肝理氣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牡丹皮、梔子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柴胡、香附、刺蒺藜疏肝解郁;當歸活血調經;蟬蛻疏散風熱;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生地黃、牡丹皮、柴胡、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香附抑菌;刺蒺藜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茶葉、艾葉各6克,老薑50克,紫皮大蒜2頭,食鹽少許。
【功用】消炎殺菌。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艾葉、陳茶葉、老薑、紫皮大蒜有消炎殺菌作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老薑具有抑菌抗炎作用;紫皮大蒜抗炎增強免疫作用。
【用法】將前4味煎湯,然後放入食鹽。1劑分2日用,外洗患處。
【方十】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醋500克,苦參2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苦參清熱燥濕,殺蟲;陳醋殺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苦參抗炎抗過敏;陳醋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將苦參入醋中浸5天,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抓搔,然後搽葯。早晚各1次。
【方十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槿皮、米醋各適量。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槿皮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米醋殺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木槿皮、米醋可殺菌。
【用法】將木槿皮火煅存性,研為細末,加入米醋調勻成糊狀,塗敷患處。
【方十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醋5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陳醋收斂、固澀,殺菌之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陳醋可抑菌。
【用法】將醋入鍋中熬至50克。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搽之。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