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身上過敏,一抓就起腫塊怎麼辦
1、是過敏了。這是急性蕁麻疹。起病急,皮膚突然發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開始孤立或散在,逐漸擴大,融合成片。皮疹可呈橘皮樣。數分鍾或數小時內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而漸消失。風團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新的風團此起彼伏,不斷發生。2、處理:(1)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或鹽酸咪唑斯汀片),1片,每天1次(早上服);撲爾敏片,2片,每天1次(晚上服);連續服葯7-10天;(2)局部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尤卓爾)軟膏或皮炎平軟膏或鹵米松乳膏,每天3次;(3)治療期間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和高蛋白飲食(如牛奶、魚、蝦等)。
⑵ 身上出現「成片紅色腫塊」,而且越抓越癢!醫生教你馬上這樣做…...!
身上莫名地出現成片紅色腫塊,還很癢,時發時退的反復發作,這種情況多半就是蕁麻疹了。
蕁麻疹的病因非常復雜,很難找到具體原因,特別是慢性蕁麻疹。
常見病因
食物:以海鮮(魚、蝦)、奶製品、蛋類最為常見,以及加入食品的防腐劑、色素也可能引起蕁麻疹;
吸入物:花粉、羽毛、木屑、化妝品、灰塵和其它經空氣傳播的過敏原。
還包括感染、精神、情緒異常、物理因素(日光、熱、冷等)以及遺傳性過敏等。
了解這些常見的易誘發蕁麻疹的過敏原,在生活中就要避而遠之。
葯物治療
內服:一般多選用有抗組胺作用,又有鎮靜效果的葯物來控制病情,如撲爾敏、氯雷他定等常見葯物,同時服用維生素C。
註:用葯必須嚴格根據醫生囑咐,堅持並按時用葯。服葯後無明顯效果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盡早去醫院皮膚科進行診治。
外用:塗抹有消炎、止癢作用的葯物或是洗劑,常見的如爐甘石洗劑、復方明礬洗劑。
註:若發生了皮膚感染,應先控制感染為宜。
小提醒:患者在對慢性蕁麻疹進行治療時,一定要積極尋找可能病因。
每個人身體機能不同,具體情況應根據過往病史及自身身體狀況和必要的相關檢查再明確診斷,這樣才能更好的避免誘發性 *** 。
飲食禁忌
俗話說「病從口入」,吃進去的東西一定要格外小心,特別是蕁麻疹這類易過敏患者。
清淡飲食,忌辛辣、 *** 已是老生常談,切記遠離易致過敏食物(如海鮮、蛋類和奶類),最好是記錄飲食,通過生活飲食日記進行自我調整,選擇合適自己的生活習慣。
不要抓撓
蕁麻疹的發生常伴有瘙癢無度,多數人難以抵抗皮膚瘙癢折磨,慣性地用手去抓,以為可以得到暫時緩解。或許你還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沒法止癢,反而會越抓越癢
因為抓撓會使局部皮膚升溫,助長了體內血液釋放出更多的組胺(蕁麻疹過敏原),從而加重病情。
切勿熱水熱敷
患者有時會採用熱敷止癢,雖然熱可以使局部得到緩解,殊不知這其實也是一種 *** 。
因為熱會使血管緊張,釋放出更多的過敏原。同理,溫泉泡澡或是保溫過度都很有可能引發蕁麻疹。
當皮膚犯癢的時候一定要忍住,禁止抓撓行為,也不要用熱水熱敷 *** 皮膚!
可是又有人說癢起來很痛苦,不管它,真的受不了,沒有別的辦法嗎?
其實,局部皮炎處可以用溫水或過氧化氫、醋酸鋁溶液清洗,可外塗爐甘石劑,仍然不能止癢時,再塗抹碘伏止癢,不僅能起到消毒的作用,也能有效止癢。
最後小健想說,對付蕁麻疹這種頑固皮膚病,患者應該要有戰勝疾病的決心,不要病急亂投醫。
先針對病史了解個人情況,找到最易引發過敏的可能,同時用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個體化治療。
溫馨提示:我們致力於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導,但並不能替代醫生之診斷治療,如您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本教材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
真的很重要!太可怕了,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
⑶ 身上不定期出現幾處包塊(不規則圓形)癢
你好,可能是蕁麻疹。臨床上傳統蕁麻疹治療方法有:
1.葯物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熱性蕁麻早閉疹,頑固性蕁麻疹這三種使用的葯物有區分。
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於急性嚴重或頑固的病例,如過敏性休克、血清病性蕁麻疹、壓力性蕁麻疹等可用此法。便此種方法一般不宜長期應用。
3.抗生陸搭裂素:由感染引起者可選用適當的抗枝滲生素,尤其對胃腸道有明顯或隱伏性感染而引起的蕁麻疹。
4.擬交感神經葯:此種蕁麻疹治療方法主要用於嚴重的急性蕁麻疹。
5.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葯物:如維生素C、維生素P、鈣劑。常與抗組胺葯同用。
6.組胺球蛋白:是促使體內產生抗組胺抗體的葯物,對慢性蕁麻疹尤其對機械性和寒冷性蕁麻疹效果較好。
⑷ 皮膚起紅腫塊,中間有水泡,發癢,是皮膚過敏嗎擦皮炎平是否有用
病情復分析:
你好,考慮是蕁麻疹制的表現,是一種皮膚過敏性疾病。建議去醫院皮膚科檢查下,如果確定為蕁麻疹,治療上可以口服抗過敏葯物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啶等,必要時去醫院注射鈣及糖皮質激素等。飲食上注意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過敏食物如魚、蝦、蛋類、奶類最常見,其次是肉類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等。
指導意見:
同時要勞逸結合、注意鍛煉,特別是多做戶外活動,保持充足睡眠與休息,並注意適量補鈣與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蘋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