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耳皮炎症狀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耳皮炎症狀

發布時間: 2023-06-28 23:22:05

A. 患皮炎的初期症狀是什麼得了皮炎可以治好嗎

皮炎是表層皮膚的炎症,患者皮炎主要發生在面部、頸部及手臂等外露部位,尤以額部及面頰部為多,在臨床上皮炎的症狀主要是表現為出現片狀、條狀或不定形狀紅腫,有滲出時可有痂皮復蓋,當皮膚有損傷時可有糜爛或潰瘍出現,局部有痛癢感。當皮膚被大量炎性滲出物復蓋及慢性皮炎時,可見有皮膚被毛脫落。 得了皮炎的患者,一般有以下幾種症狀表現: 1、典型的皮膚病變表現為脫毛,脫毛區迅速向四周擴展,呈現圓形、橢圓形或彌散形。 2、患犬以面部、耳、四肢、趾爪等部位開始發病,並逐漸向身體的其他部位擴散。 3、嚴重病變的皮炎的症狀表現為大面積皮膚損傷,全身被毛脫凈,出現數個小結節,皮膚表面有滲出且極度瘙癢。有的表面伴有鱗屑或痂皮,痂皮下感染化膿,有的在皮膚上形成小膿皰並產生分泌物。 3.除此之外,患寄生蟲性皮炎時,頭部、背部、腹部可見有發紅的疹狀小結,表面有黃色痂皮,並有脫毛現象和劇癢感等皮炎的症狀。 另外,皮炎和濕疹常作為同義詞用來指一種皮膚炎症,代表皮膚對於化學制劑、蛋白、細菌與真菌等種種物質的變應性反應。濕疹一詞沒有特殊的含義,而皮炎則有限定的意義。若用皮炎代替濕疹作為診斷術語,則指的是真皮、表皮聯合反應,它可以是急性、亞急性和慢性。這三者可以聯合存在。對於治療皮膚炎症,目前最好最有效果的是歐淇貝康,歐淇貝康中所含的特效因子徹底斬斷病源,使致病菌無法繁殖,枯竭而死,讓患處的癢、痛、熱的不適感徹底消失不見,長出全新的紅嫩肌膚。 皮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預防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1)帶口罩,帽子,手套,防護服. (2)在使用一種新的物質時,一但發現皮膚癢,紅斑,應立即停用. (3)對於已明確過敏的物質,以後絕對不要再接觸. (4)已經發生了接觸性皮炎,首先尋找並去除過敏原水沖洗,以利於皮損早期消退. (5)由於工作需要,經常接觸染發劑的人,如理發師,應加強個人防護,堅持戴手套操作,對於高度過敏者最好調換工種。
希望採納

B. 兒子三歲半了,耳朵和臉上出滿了濕疹,有啥

耳濕疹指發生於耳輪,外耳道、耳後皺褶部位的濕疹。多見於嬰幼兒。脂溢性皮炎和異位性皮炎均可表現為耳濕疹,外耳道濕疹可由中耳炎或耳挖傷引起,感染的細菌多為葡萄球菌或鏈球菌。
發病部位:皮膚,耳患病比例:1-2%
發病季節:春季是否傳染:無傳染性
易感人群:多見於嬰幼兒可引起耳濕疹。
耳濕疹的症狀:斑疹膿皰皰疹斑丘疹紅斑樣皮疹劇癢慢性濕疹樣變丹毒樣外觀皮膚濕毒鱗屑樣痂皮耳漏濕疹。
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對食物或是環境中的某樣東西過敏,有時也會加重耳濕疹的症狀。故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如果有粘膜破損應進行消毒處理,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C. 人耳朵輪廓上有白色皮屑

病情分析:
你好!上述情況多見於正常的表現的,其次可見於皮炎、癬引起的可能的,在癬引起 的表現時,一般會出現癢的表現的,在皮炎時,有時會出現癢及疼痛的表現的,
指導意見:
上述情況可以先檢查一下的,在為炎症感染引起的表現時,可以應用紅黴素軟膏進行塗抹治療觀察即可。在癬引起的表現時,可以應用皮炎平進行塗抹治療即可。、
上述情況應注意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冷涼食物的
醫生詢問:
您的情況有多長時間了?有癢的表現嗎?

D. 耳朵裡面癢是怎麼回事

平時多注意,不要進行沒用的撓和扣耳朵! 還有如果您半夜耳朵癢,那可能是因乾燥,所以您就應減少洗澡次數,不要每天都洗。你是北方人的話,半夜耳朵氧可能是凍瘡的前兆。注意保曖!平時要記得用油性護膚品塗於耳上。 另外以下作為參考! 在耳朵的疾病中,耳垢栓塞、急性外耳炎及耳黴菌蠻常見的。 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平常一般人看得見的是外耳的一部份,就是耳廓及外耳道靠外側部分。至於外耳道靠內側部位,則需利用專業的檢耳鏡或頭鏡才看得到。外耳道的盡頭就是耳膜。 一般人較為迷惑的是耳垢該不該掏?耳垢是耳道外側的皮膚腺體分泌物,混合著脫落的表皮、耳毛而成,有呈黃褐色黏性油脂物(俗稱油耳、濕耳)或與耳道皮膚落屑混合形成乾硬塊(俗稱乾耳)。耳垢具有潤滑外耳道皮膚、沾黏異物、阻擋昆蟲侵入、保溫、防水的功能,而且口部運動及耳道皮膚生長的運動方向,可以自動排出耳垢。只要不完全阻塞外耳道,只要有一小細縫,耳朵就聽得見聲音,並不需要掏挖耳朵。所以最好不要去掏耳朵,如果非要掏不可,頂多是等耳垢已經跑出外耳道口,很明顯看到,又很容易掏出時,才請別人用細棉花棒,先把棉花棒的棉花拉松,然後輕輕地、溫柔地把耳垢掏掉。 有些人喜歡掏耳朵,結果不但沒掏乾凈,反而把耳垢推進耳道更深的地方,如此反反覆覆,日積月累就形成又硬又大的黑耳垢。一旦有一天洗頭時或游泳時,水跑進耳內,耳垢一吸到水就膨脹變大,把外耳道整個完全塞滿,結果不但聽不到聲音,甚至還會壓迫到外耳道的皮膚,產生劇烈耳痛。因為外耳道的皮膚很薄,皮下組織很少,耳垢脹大後和外耳道的骨頭內外夾攻,外耳道皮膚就被壓至腫脹的非常疼痛,非找醫師處理不可。幸運的話當場可以完全取出,運氣不好的只能部分取出,再加上點三天的耳垢軟化劑,等復診時再完全處理乾凈,至於外耳道另有發炎到很厲害,甚至破皮流血者,還要加上口服葯治療。要注意的是點耳劑要存放室溫下,不可放入冰箱,以免葯水溫度與體溫相差太大時,滴入耳內後會產生短暫眩暈。另外要注意的是點耳劑每次要點三到五滴才夠融化耳垢,否則點太少會變成好像在澆花,沒有效果,同時要注意耳葯水點三天後要趁耳垢成融化狀態時盡快復診,不要等到點完葯水後又隔了幾天才來復診,這樣拖久了會使得原本已被融化的耳垢又乾掉變成硬塊,枉費前幾天這麼努力的點耳葯水。 耳朵癢的原因可以是耳垢、黴菌、過敏或太乾燥。常挖耳朵的人把耳垢隨時挖得光光的,耳朵皮膚變得太乾燥就會癢,癢就會想再挖,挖後又更癢,如此惡性循環就越來越糟。 當不小心挖傷外耳道後,當時可能痛一下後就不痛了,也就不知道耳朵受傷。等隔一、兩天後耳朵就會變成很痛,這時早已忘了是兩天前挖耳自傷的因果。急性外耳炎會引發持續性耳朵灼熱痛,甚至同側頭痛,厲害的還會流膿。輕者可用滴劑或敷葯膏,重者還要加用抗生素、止痛劑才治得好。 如果有得耳黴菌症時,那耳朵更是癢死了,而且很會長耳垢,常常一、兩周後就長滿了整個外耳道。耳朵長黴菌的原因可以是環境的因素、耳膜破洞的分泌物及被傳染等。台灣氣候溫濕,外耳道因洗頭、淋雨、游泳而跑進臟水,久沒清理就有機會長霉。本身有慢性中耳炎,膿從中耳破洞流到外耳道,沒有去治療,久了就會長霉。有香港腳(足癬)的人用手指摳腳長癬處止癢,之後沒有洗手又用手指去挖耳朵,就把足癬傳到外耳道上。上理發廳理發,不幸使用沒消毒乾凈的公用掏耳器械以致感染耳黴菌。耳黴菌症治療很費時,這是因為外耳道黴菌症的耳垢會緊附在表皮下,剝離非常困難,就算表層剝下了,殘留的根部依然會很快地蔓延起來。所以除了要找耳科醫師治療外,每天更要自己點葯水或擦葯膏,有耐心地治療至少兩周以上就會根治。 外耳道的病症有百分之八十是由掏耳得來的,最好不要掏,非得要掏也要小心輕柔地用拋棄式的棉花棒,而不要用重復使用的掏耳器。不掏耳朵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外耳道疾病。

E. 耳部濕疹可以怎麼治療

耳濕疹指發生於耳輪,外耳道、耳後皺褶部位的濕疹。多見於嬰幼兒專。脂溢性皮炎和異位性屬皮炎均可表現為耳濕疹,外耳道濕疹可由中耳炎或耳挖傷引起,感染的細菌多為葡萄球菌或鏈球菌。鍍鎳的眼鏡架、耳環也
發病部位:皮膚,耳患病比例:1-2%
發病季節:春季是否傳染: 無傳染性
易感人群:多見於嬰幼兒可引起耳濕疹。
耳濕疹的症狀:斑疹膿皰皰疹斑丘疹紅斑樣皮疹劇癢慢性濕疹樣變丹毒樣外觀皮膚濕毒鱗屑樣痂皮耳漏濕疹。
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對食物或是環境中的某樣東西過敏,有時也會加重耳濕疹的症狀。故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如果有粘膜破損應進行消毒處理,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F. 只長在耳朵裡面的是脂溢性皮炎嗎

  1. 脂溢性皮炎是指在脂漏性區域反覆發作的皮膚炎。這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版於一歲以下的嬰幼權兒、18至40歲的成年人及老年人。

  2. 常見的脂漏性區域包括皮脂腺分布稠密的部位如頭皮、眉毛、鼻側、嘴邊、耳朵及耳後,有時在眼皮、胸前、肚臍及會陰部也會發生,發作時頭皮屑呈現大塊落屑,其他患部也會有發紅及脫皮的現象。

  3. 要補充優質蛋白質,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和鈣,並保持愉快心情,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脂過高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染發和燙發等

  4. 意見建義:注意清洗完患部之後,外擦圖克丨 炎王。每天兩次就可以,一定要注意衛生,防止感染。

G. 外耳濕疹怎樣治療

【概述】外耳濕疹是指發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多形性皮疹,以小兒多見。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特徵為瘙癢、多形性皮疹,易反復發作。外耳濕疹以外耳皮膚潮紅、瘙癢、黃水淋漓或脫屑、皸裂為特徵,好發於耳後溝及耳廓皺折上下,也可蔓延到外耳道內或耳周皮膚。西醫學認為外耳濕疹多因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受外用葯物或其它過敏葯物刺激所致,濕、熱、化妝品、噴發染發劑、耳環以及魚、蝦、牛奶等均可成為致敏因素,外耳道長期膿液刺激也可引發。
中醫將本病稱之為旋耳瘡,古代文獻中又有黃水瘡、月蝕瘡、耳爛、浸淫瘡等名稱。將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為風熱濕邪浸漬,慢性期多為血虛生風化燥。風熱濕邪犯耳:膿耳之膿液、汗水、淚液等浸漬,或接觸刺激性物質,濕熱邪毒積聚,引動肝經之火,內外合邪循經上犯,蒸灼耳廓肌膚而發病。血虛生風化燥:患病日久,營血耗傷,耳竅失養,加之血虛生風化燥,不能滋潤耳竅肌膚,以致耳部瘙癢,纏綿難愈。
【治療】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為風熱濕邪浸漬,治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為主;慢性期多為血虛生風化燥,治以養血熄風潤燥。
1.風熱濕邪證【症狀】耳部皮膚瘙癢、灼熱感,數日後出現小水泡,潰破後流出黃色脂水,糜爛,甚至可波及整個耳廓及其周圍皮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方一】消風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當歸10克,生地10克,防風10克,蟬蛻10克,知母12克,苦參6克,胡麻10克,荊芥10克,蒼術10克,牛蒡子10克,石膏30克,木通6克,甘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荊芥、牛子、防風、蟬衣祛風止癢;蒼術、苦參、木通以祛濕;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當歸涼血散血。全方合用,可清熱祛濕,疏風止癢。
【按語】本方用於風重者。【方二】萆薢滲濕湯【來源】《瘍科心得集》【組成】萆薢10克,薏苡仁30克,黃柏10克,赤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澤瀉10克,滑石20克,夏枯草15克。
【功效】清熱燥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柏、萆薢、滑石、澤瀉、通草清熱祛濕而解毒;茯苓、薏苡仁除濕和中;丹皮清熱涼血。
【按語】本方用於濕重者。
2.血虛生風化燥證【症狀】耳部瘙癢,纏綿難愈,可伴有面色萎黃、納差,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緩等。檢查:外耳道、耳廓皮膚增厚、粗糙、結痂、皸裂。【方一】地黃飲【來源】《醫宗金鑒》【組成】生地黃20克,熟地黃20克,首烏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玄參10克,白蒺藜10克,僵蠶10克,紅花15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熄風潤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熟地、當歸、首烏養血;生地、丹皮、玄參、紅花涼血活血;白蒺藜、僵蠶祛風;甘草調和諸葯。全方以治血為主,而達治風的目的。
【按語】癢甚者,加蟬衣、地膚子、苦參等。【方二】①參苓白術散合②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①炒扁豆30克,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懷山葯15克,蓮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②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
【功效】健脾養血滋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四物湯滋陰養血。
【按語】本方適用於脾虛發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