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黃芩對皮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黃芩對皮炎

發布時間: 2023-06-26 02:08:50

⑴ 化妝品黃芩提取物的功效是什麼

黃芩(Scutellaria calensis)為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國人使用這種葯用植物的干版燥根作為傳統葯物已權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已正式列入《中國葯典》。黃芩中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其中以黃芩苷和黃芩素的含量最高。化妝品主要採用黃芩乾燥的根,黃芩提取物主要在抗過敏、抗炎類化妝品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可用作美白祛斑、防硒、抗衰老化妝品添加劑。

抗過敏抗炎
天津市葯品檢驗所葯理室的實驗研究表明,黃芩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反應,對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瘙癢反應、組織胺所致豚鼠足癢反應亦有明顯抑製作用。實驗還證明黃芩可抑制組織胺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表明黃芩提取物具有拮抗組織胺的作用,有明顯的抗過敏效果。此外,黃芩提取物對透明質酸酶具有抑製作用(透明質酸酶是一種粘多糖裂解酶,它的強抑制劑具有抗過敏作用),這也說明黃芩提取物具有抗過敏功效。因此,黃芩提取物可用於緩解皮膚瘙癢和皮膚過敏的化妝品中。

皮炎濕疹的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草本霜治療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治癒之功效,也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方一】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方二】濕康寧內含白鮮皮、地膚子等有效成分,塗於患處。
【方三】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含皮質激素葯物的皮膚局部副作用最明顯的是葯物依賴性皮炎和反跳性皮炎。葯物依賴性皮炎指濕疹不能停用皮質激素類葯物。反跳性皮炎指皮質激素外用後,濕疹病情可以迅速好轉,一旦停葯後,在一兩天內用葯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濕疹更加嚴重,當重新使用激素後,病情很快好轉;如再停葯,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
長期大量外用激素還可經皮吸收進入血運循環,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肥胖、多毛、痤瘡、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較長時間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激素,可對腎臟本身造成一些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腎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與多囊性腎病等。較長時間給予較大劑量的激素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與體溫調節紊亂,會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嚴重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嚴重的副作用和並發症,有些並發症可以直接威脅到病人生命。 首先應該清楚濕疹是怎麼發病的,得病原因是什麼。在臨床上濕疹很常見,一般認為此病的發生與變態反應有關,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患者自身就是過敏性體質,再加上多種原因的刺激下才會發病,它不是傳染病,不具有傳染性,所以人們不必擔心會傳染給其他人或與患者接觸會被傳染的問題。
雖然濕疹不傳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格外注意,我們應積極的避免內外因素的改變或作用,從而簡單有效的避免疾病的發生。從疾病的病因分析,我們應著重從兩個方面避免疾病的發生,即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從內部因素講,我們應保持良好的心情,積極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體質等。對於過敏體質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食用、接觸易致過敏的食物、物質。就外部因素而言,應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避免將易致敏的化學物質暴露於環境中等。

⑶ 怎樣用葯浴治療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起病緩慢而頑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兩種。皮損呈苔蘚樣變,不傾向濕潤化和陣發性劇癢是本病的特點,以夜間和情緒波動時為重,好發於頸、會陰、大腿內側、前臂等皮膚易摩擦的部位。中醫稱本病為「頑癬」、「牛皮癬」、「銀屑病」,認為是由於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日久生風化燥,耗傷營血,皮失所養而致。
方一【組成】馬皮100克。
【用法】將馬皮燒灰存性,再調香油,搽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皮為馬的外皮,以其燒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癬,在民間流傳,療效較好,其作用機制有待研究。
方二【組成】芋頭、生大蒜各數枚。
【用法】將兩物共搗爛,取汁,洗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散結。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芋頭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風散結,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風的作用,善治癬瘡。其浸出液經葯理實驗證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故兩者相配,對牛皮癬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三【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搽洗患處。
【功用】祛風祛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大蒜治療牛皮癬,民間多用之,療效較好。
方四【組成】野芹菜適量。
【用法】取其莖、葉揉成團,在皮損處反復揉擦,使葯汁完全濕染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鍾。視皮損情況可反復使用。
【功用】清熱,祛風,利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涼,功能清熱利濕祛風。銀屑病多為血燥風熱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頗為適宜。
方五【組成】新鮮豬骨(帶髓)適量。
【用法】將新鮮豬骨曬干,砸開骨髓腔,裝入干餾器內,加熱,收集餾液冷卻後即得。搽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解毒療癬。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豬骨治瘡癬,流傳民間。本方採用骨餾油系現代新工藝,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衛生。
方六【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藍根、黃柏、金銀花、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風各15克,狼毒、蟬蛻各10克,生地黃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將諸葯加水煎3次,最後把3次煎好的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濃縮至500~700毫升,待溫後用此葯液擦洗患部(皮損區),每日擦洗2次。
【功用】涼血疏風,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風利濕,是為主葯;板藍根、黃柏、金銀花清熱解毒;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濕;防風、蟬蛻、丁香祛風;狼毒、百部解毒殺蟲;生地黃滋陰養血潤燥。諸葯合用,共奏涼血疏風、殺蟲止癢之功。
方七【組成】木賊、麻黃、紫荊皮、白鮮皮、蛇床子各15克,蒼術20克。
【用法】每日2劑,1劑水煎內服;另1劑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鍾,過濾取汁備用。治療時,1劑日分3次服;另1劑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熏洗15分鍾以上。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銀屑病)。
【說明】木賊功能去風濕、散火邪。諸葯合用,燥濕止癢作用更佳。
方八【組成】地膚子、生大黃、大楓子、白鮮皮、鶴虱各15克,苦參30克,黃柏、生杏仁、明礬、朴硝、蟬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葯煎湯去渣,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散寒,殺蟲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鶴虱,外敷療瘡癰,有殺蟲解毒之功。至於地膚子、白鮮皮等均有祛風勝濕的作用,苦參、黃柏燥濕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殺蟲,蟬衣、丹參祛風止癢。
方九【組成】明礬、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煮沸過濾,趁熱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明礬有燥濕收斂作用,配伍花椒燥濕,朴硝、野菊花清熱解毒,故對各期銀屑病有一定療效。
方十【組成】石菖蒲、黃連、黃柏、大黃、枯礬、艾葉、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鍾,去渣取液。待葯液冷卻至40℃左右時,熏洗,濕敷,並稍用力揉患處。每次洗浴30分鍾,每日2次,每劑葯可用2日,同時配合液氮冷凍,以棉團直接凍融患處。持續3秒,連續2次即為治療1次,每周治療2次。
【功用】祛散痰濕,疏化瘀熱。
【適應證】尋常型銀屑病。
【說明】石菖蒲功能去濕逐風,葯理學實驗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是為方中主葯。再配伍黃連、黃柏、大黃清熱解毒,枯礬、艾葉燥濕,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殺蟲,故對該病有效。
方十一【組成】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黃芩、白礬各30克,川椒、艾葉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沖化)。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煎沸入冰片沖化,然後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鍾,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均有祛風燥濕之功,黃芩、白礬清熱燥濕,川椒、艾葉亦能祛風止癢。
方十二【組成】側柏葉、紫蘇葉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葯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鍾。用軟化毛巾蘸湯溻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用】清熱,潤膚,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祛風濕、散腫毒、涼血,外敷療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紫蘇葉能散血脈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風清熱的功效。
方十三【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葯研粗末,一並裝入紗布袋內,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用軟毛巾溻洗患處,或溻洗後再加熱水浸浴。
【功用】祛風止癢,祛濕殺蟲。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百部,善於殺蟲。葯理學實驗表明,百部對多種致病菌、蟲虱等均有殺滅作用。雄黃、狼毒亦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苦參、蛇床子則能祛風勝濕止癢。
方十四【組成】透骨草、苦參各30克,紅花、雄黃、明礬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溫後,用毛巾反復洗患處。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鍾。
【功用】軟堅,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苦參清熱燥濕,紅花活血化瘀,雄黃解毒殺蟲,明礬有收斂軟化皮膚角質的作用。
方十五【組成】檳榔9克,全蟲、斑蝥、蟬蛻、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將上葯放入廣口玻璃瓶內,加入白酒浸泡1周,過濾去渣,取汁密封備用。使用時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拭乾,然後用脫脂棉簽蘸葯酒,塗洗患處。每日早晚各塗洗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檳榔能敷瘡,生肌止痛。葯理學研究表明,檳榔所含生物鹼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蟲、斑蝥、蟬蛻等蟲類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馬錢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黃、黃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加白酒250毫升,裝入瓶內浸泡1周,密封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葯酒反復塗洗患處,直至患部皮膚有發熱和痛癢感時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濕,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馬錢子均有燥濕逐風之功,雄黃、斑蝥、黃柏則能解毒,五味子收斂。諸葯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能有效地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七【組成】細辛、馬錢子(生用不去毛)、生草烏、硫黃各3克,雄黃、生白礬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時時搖動,去渣取汁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葯液塗洗患處,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為度。
【功用】解毒殺蟲,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錢子功能散血熱、消腫毒。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鱉鹼(士的寧)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對某些細菌及真菌均有抑製作用,故可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八【組成】細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備用。每日塗洗患處2或3次。用葯時避免飲酒與吃刺激性食物,塗葯後,夜間瘙癢減輕,甚至無瘙癢現象,塗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變薄,有輕度脫皮現象;經3~4周或較長一段時間即可痊癒。
【功用】止癢,收斂,鎮靜。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細辛,有除皮膚風濕、止癢作用,葯理學研究也表明,細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熱,抑制病菌生長。
方十九【組成】刺猥皮、枳實、車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葯用水500~1 000克煮沸過濾得液,熏洗患處。
【功用】理氣,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刺猥皮,收澀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來用於治療痔瘡、牛皮癬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方二十【組成】蒼耳子、蛇床子、威靈仙、苦參、吳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濃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蒼耳子功能散風祛濕、止痛殺蟲,其所含的生物鹼有毒性,能使組織器官壞死,並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故對神經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洗患處。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熱燥濕,平喘止咳。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皮主風寒濕痹,除熱。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鎮痛作用。
方二十二【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處。
【功用】解毒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治療濕熱之蘊毒。臨床常用本品治療楊梅瘡等惡性皮膚病。
方二十三【組成】楮桃葉、側柏葉各25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涼血,祛風,利水。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楮桃葉性味甘涼,可治瘡癰,瘙癢等症,側柏葉亦有涼血祛風的功效。
方二十四【組成】徐長卿、地膚子、千里光各30克,黃芩、蛇床子、蒼耳子、狼毒、白鮮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殺蟲止癢,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徐長卿、地膚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艽,能祛風除濕。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止痛作用,並能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苦楝皮功能清熱、燥濕、殺蟲,臨床常用於治療頑固性濕癬等皮膚病。
方二十七【組成】土大黃、雄黃各30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食醋拌勻,使用時取葯適量,塗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進行期或靜止期。
【說明】土大黃功能清熱解毒,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配伍祛風殺蟲的雄黃,對各期銀屑病均可治療。
方二十八【組成】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濾得葯液,趁熱用紗布蘸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潤燥,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祛風燥濕,配伍白芷、地膚子散風邪,金銀花、菊花清熱,黃柏、菖蒲利濕。諸葯合用,既清熱潤燥解毒,又能祛風殺蟲止癢,故對牛皮癬有一定療效。

⑷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2)

……

(1)治療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感染、肺間質炎等各種呼吸道疾病。也能用於肺結核病。

(2)治療急慢性腸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3)治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肺炎、支氣管哮喘等。

(4)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病,轉氨酶、膽紅素升高,以及慢性膽囊炎、膽石症,也用於免

(5)疫性肝病。

(6)治療各種免疫性、過敏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結締組織病。

(7)治療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等皮膚過敏性疾病,以及過敏性紫癜。臨床還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尿路感染、腎盂腎炎、前列腺炎、及皮膚、眼睛的各種炎症。

(8)黃芩炭治療各種出血。黃芩傳統用於妊娠惡阻和保胎,也為現代臨床所常用。

抗癌作用

黃芩能夠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癌細胞的產生和擴散。

黃芩的衍生品


(一)黃芩片

黃芩片是純中葯制劑,其有效成分是黃芩。方中葯物是臨床上常用的中葯,常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性痢疾等。方中葯物共奏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葯物治療效果顯著,針對性強,有需要的患者可以選用。

服用時間

需要根據病情和葯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葯宜在飯前服。驅蟲葯和瀉下葯,大多在空腹時服。健胃葯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葯物,宜在飯後服。治瘧葯宜在發作前1-2小時服。安眠葯物則應在睡前服。其它葯物一般也宜在飯後服,總之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葯,均應略有間隔,如飯前、後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服用方法

口服。一次1-2片,一日3-4次。方中葯物具有一定的寒性,飯前服用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建賣帆激議飯後服用,避免葯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副作用

方中葯物是臨床上常用的中葯,治療效果顯著,有需要的患者可以選用。但方中葯物具有一定的寒性,飯前服用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建議飯後服用,避免葯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二)黃芩茶


黃芩茶,主要原料野生黃芩,采自京西海拔700米以上生態涵養地區。其茶特點:湯色金黃明亮,晶瑩清澈,口感爽滑,潤喉回甘,且極耐沖泡。黃芩莖葉具有鎮靜調壓作用,適合血壓高、失眠體弱人群晚間飲用,長期飲用有安神、平心,改善睡眠質量,預防神經衰弱,調節血壓等保健作用,是養生保健之佳品茶飲。

功能

清熱燥濕,解毒;抗炎抗變態反應,降壓、利尿,利膽解痙,鎮靜。

用途

熱病煩躁;濕熱瀉痢、黃疸;熱淋;目赤腫痛;癰腫疔瘡;肺炎;肝炎;腎炎。

用法

准備黃芩6g,綠茶3g,將黃芩用200ml水煎沸後,沖泡綠茶5~10分鍾即可,沖飲至味淡。也可直接沖泡飲用。

適用人群

(1)需要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

(2)需要保肝利膽,解酒解毒的人群;

(3)需要美容養顏,減肥瘦身的人群;

(4)需要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的人群;

(5)需要改善胃腸不佳,長期便秘的人群;

(6)需要改善胃腸不佳,長期便秘的人群;

(7)需要改善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的人群;

(8)需要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人群;

(9)需要防輻射,減壓健腦增強記憶力的人群。

黃芩的服用方法


(一)葯膳

黃芩蒸豬腰

配方

豬腰2個,黃轎搜芩12克,調料適量。

製作

(1)將豬腰切開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鍾。

(2)將豬腰與黃芩共置瓷器內,酌加調料,隔水用旺火蒸至豬腰熟透,去黃芩,分2次食用,5日為l療程。

功效

補腎清熱,安胎。適用於血熱之先兆流產。

胡連黃芩粥

配方

胡黃連、黃苓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

(1)將胡黃連、黃芩擇凈,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 10分鍾後,水煎取汁。

(2)粳米入葯汁中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功效

清熱燥濕。適用於肝膽濕熱型血脂異常。

(二)黃芩的附方

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內蒙古《中襪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濾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並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入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干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葯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治淋,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G陰沸驗方))

治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後,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安胎:白術、黃芩、炒曲。上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治肝熱生翳,不拘大Z』bJL: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每服三錢,以熱豬肝襄吃,溫揚送下,日二撮。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治眉眶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漫,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二錢。為末,酒服。((怪證奇方》)

治痔瘡:黃芩、紫草、關黃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牡丹皮、姜黃、丹參,根據醫囑量,每天晚上一帖。(《民間方》)

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件,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倘氏家藏方)

治富貴手:黃芩6g,苦參12g,乾地黃24g。將上三味加水煎熬,去渣取汁。口服。飯前空腹服用,1日3次。方中以黃芩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三物黃芩湯 (《千金方》)

治協熱下利:葛根半斤(15g),甘草二兩炙(6g),黃芩三兩(9g),黃連三兩(9g)。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葯。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吐不止,煩悶,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黃:柴胡12 黃芩9 白芍9 法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黃6 大棗5枚。方中柴胡、黃芩和解少陽。(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

上一頁 全文完(共 16804 字) 展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