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治療真菌感染的外用葯原則
真菌通過皮膚的深層入侵,對人體造成危害,治療真菌感染不能遲緩。下面我准備了治療真菌感染的外用葯原則,希望對您有幫助!
治療真菌感染的外用葯原則
一、咪唑類抗真菌葯
1、氟康唑
氟康唑是較早的三唑類抗真菌葯,可口服也可靜脈滴注,每日用1次, 兒童 劑量可用6~12mg/kg/d,成人可用400~1200mg/kg/d,有時兒童可用到19mg/kg/d,成人用到1600mg/kg/d時仍可耐受。此葯可滲入組織,由腎排出,對除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隱球菌及毛孢子菌等均比較敏感,但對一些絲狀真菌如麴黴則不敏感。臨床曾有 報告 可引起肝臟的不良反應,但在治療結束後即可恢復。在非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免疫缺陷病人中用持續性插管常是誘發念珠菌菌血症的誘因,故從預防著手,應及早移除插管。
近來發現念珠菌的耐葯性日益多見,所謂耐葯性是指抗真菌葯的最低抑菌濃度(MIC)超過正常體內所需的抗菌濃度。臨床研究包括:1)原來敏感的菌株變成不敏感;2)所感染菌株原本耐葯;3)新出現的耐葯菌株。一般僅從臨床治療失敗還不能說明問題,近有報告用氟康唑治療免疫缺陷的念珠菌菌血症病人時,所用導管插管可影響其葯效而與原來的MIC關系不大,但實際是近10年來臨床應用得最多的咪唑類抗真菌葯中,氟康唑的耐葯性已不斷出現,而且在短程用氟康唑時較少發生耐葯,如在艾滋病病人多次應用小劑量氟康唑治療口咽念珠菌時則很容易引起耐葯。另一類則是對氟康唑有天然耐葯性的真菌,如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對這類菌常需要用較大劑量進行治療才可收效。有人用NCCLS(美國國家實驗法)檢測氟康唑的MIC達64ug/ml時,如只用氟康唑400~600mg/d,則其療效即差,此時如與兩性
黴素B合並治療則可產生協同作用。
2、伊曲康唑
目前已有口服膠囊、口服溶液和靜脈注射3種劑型。兒童可用5~7mg/kg/d,成人可用400mg/kg/d。當應用更大劑量也可耐受,也可作為 經驗 治療兩性黴素B治療AFI一個療程後的替代葯,近來在我國上市的環糊精口服液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對可口服者如艾滋病病人並發的口咽念珠菌病等非常適用。
口服伊曲康唑膠囊和羥丙基倍他環糊精口服液後1.5~4h可達血漿峰值;一般伊曲康唑高度結合血漿蛋白,經過肝臟廣泛代謝後,經尿液和膽汁排出體外;腎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不影響其代謝,因此無需調整劑量,但在預防性應用時,必須監控血漿葯物水平,保證血漿濃度為230~500mg/ml;而當與西沙比利、息斯敏、特非那丁等合用時,因其共同競爭CYP3A4酶,可以導致嚴重的心律不齊,與甲基強的松龍、環孢素等合用時,也可延長其作用並有可能增加其毒性;由於伊曲康唑具有負性肌力作用,在長期應用時也可能誘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歐洲進行一開放性多中心研究的結果表明,在治療侵襲性麴黴病時,靜脈輸入伊曲康唑後繼續口服伊曲康唑是安全、可靠而且有效的。因此,此葯可以作為治療麴黴病的二線葯物;對於血液腫瘤和骨髓移植的受體,伊曲康唑可用於預防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此外,對於抗生素治療無效的中性粒細胞低下的發熱性癌症患者,經隨機靜脈注射伊曲康唑後再予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靜脈滴注兩性黴素B作對照觀察,2組有效率分別為47%和38%,而且前一組的副反應比較少些。
3、活力康唑(Voriconozole)
此葯又名UK109496,是從氟康唑衍生出來的新一代三唑類抗真菌葯。近來已由FDA標准用於臨床,我國正在臨床試驗中。SARS流行時,我國曾用於一些病人。此葯抗菌譜廣,體外試驗證明:活力康唑對念珠菌,包括對氟康唑耐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和毛孢子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對一些黴菌,如麴黴、尖端賽多孢霉、鐮刀菌、皮炎芽生菌以及莢膜組織胞漿菌等都有抑製作用,但是對於一些接合菌則無抑制活性。
此葯口服後2小時內達到血漿峰值,在組織內分布廣泛,甚至可通過血腦屏障分布到中樞神經系統;其平均清除半衰期為6小時,生物利用度可達90%。活力康唑可在肝臟內廣泛代謝80~90%的葯物並以無活性的代謝產物而從尿液排出。此葯可抑制細胞色素P-450的CYP2C19,CYP2C9及CYP3A4等脫甲基酶異構體而發揮抗真菌作用。在I期臨床研究中,有時可引起可逆性視覺障礙、光敏性紅斑,一般都與劑量有關,約有10%的病人可出現肝酶升高。
最近歐洲癌症研究治療組的一項隨機研究顯示:對侵襲性麴黴病,此葯甚至療效優於兩性黴素B,患者存活率高,而且對不能耐受兩性黴素B或對其脂質制劑治療無效的AFI,此葯也可有效。當此葯輸注後,其輸入相關性反應和腎臟毒性反應較少,肝毒性反應與兩性黴素B脂質體相似。一、咪唑類抗真菌葯
4、其他第二代三唑類抗真菌葯
①Rovuconazole:此葯原名BMS-207147,其化學結構與氟康唑及活力康唑相似,但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抗菌譜廣而且可以口服,對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熱帶念珠菌以及新生隱球菌、麴黴、尖端賽多孢霉、暗色真菌等均有良好的抑製作用,對鐮刀菌、接合菌等也有中度抑製作用,目前正在臨床研究中。
②Posaconazole:此葯原名SCH56502,是從伊曲康唑結構基礎上衍生出來,因其不溶於水,所以只有口服制劑,其抗菌譜廣,對麴黴、莢膜組織胞漿菌、離蠕孢、接合菌、鐮刀菌等以及常見的酵母類致病真菌如各類念珠菌、新生隱球菌等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不良反應也與 其它 唑類抗真菌葯相似。
.二、作用在真菌胞壁的新抗真菌葯
1、卡泊芬凈(Caspofungin)
此葯商品名為Cancidas。其作用靶位在致病真菌的細胞壁,是第一個被批准用於治療因不能耐受其它抗真菌葯或由於用其它抗真菌葯失敗的患者,尤其是AFI。這是一種棘白菌素類葯,當靜脈用葯後,其半衰期長達10~12h,故可1天用葯1次。此葯對念珠菌及麴黴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對一些雙相真菌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但對新生隱球菌、鐮刀菌、接合菌及毛孢子菌等無抗菌作用。動物模型研究提示此葯與兩性黴素B及咪唑類抗真菌葯有協同作用。對麴黴等感染有效。其與蛋白結合率為97%。在肝內代謝,但對肝臟CYP450酶素無影響,也非該酶的作用底物,分布容積為9.7L,不易通過血腦屏障,給葯後約41%的葯由尿排出,其中原形葯約為1.4%,糞中排出約35%,其適應證為:1)AFI經其它抗真菌葯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者;2)念珠菌口咽炎或食管炎。成人劑量第一日70mg,以後每日50mg靜滴。老年及腎功能減退者劑量不需調整,中度肝功能減退者首劑不減,維持量則應減半。兒童患者暫不推薦使用。孕婦患者則應要權衡利弊而定,哺乳期婦女患者用葯時應暫停哺乳。不良反應比兩性黴素B少,較常見的有寒顫、發熱、靜脈炎、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及皮疹、肝功能異常、血細胞減低等。靜滴時不可用糖水稀釋。透析不能清除本品。有時可與其它葯發生相互作用,應注意。
2、米卡芬凈(micafungin)
本品是通過由真菌Celeophoma empodri改造而成一新的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葯。對念珠菌中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對麴黴在體外試驗中也顯示抗菌活性較好,但與其它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葯相似,對新生隱球菌、鐮刀菌、接合菌和絲孢子菌等無明顯抗菌活性。現已在骨髓移植病人的真菌感染進行III期臨床試驗。當靜脈滴注,尿中排出葯量<1%,多劑給葯後在體內有一定積蓄,蓄積系數為
1.5。已經證明對念珠菌及麴黴感染有一定療效。臨床試驗中成人劑量為50~100mg1次靜滴,對麴黴感染可增至每日50~300mg。患者耐受性好,其最佳有效劑量還在探索中,此葯可單用或者與其它抗真菌葯聯合應用。
3、安道芬凈(Anilfungin)
其抗真菌作用及抗菌譜與卡泊芬凈相同,對部分念珠菌可有殺菌作用,但對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作用稍差,對新生隱球菌、毛孢子菌、申克孢子絲菌等無抗菌隱性。血半衰期31h,主要在體內降解,尿中排出葯物少,成人首劑50mg,繼以每日25mg靜滴,或首劑70mg,繼以每日35mg靜滴。目前正在III期臨床試驗中。此葯也可口服。
兩性黴素B於1958年批准上市後迄今已近半個世紀,該葯幾乎對絕大部分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對多數真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為0.22~1mg/L;臨床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療效確切,耐葯菌株少見。作用機制為葯物與敏感真菌細胞膜上的甾醇結合導致真菌細胞內重要物質外漏,真菌死亡。其半衰期長(24h),可1日1次給葯。缺點為必須靜脈給葯,組織穿透力弱,葯物不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毒性大,尤其腎毒性大,不良反應多,如靜滴葯物後寒戰、高熱等即刻反應,貧血,肝腎毒性,低血鉀等。為克服上述缺點,已先後試制並上市了三種含脂類兩性黴素B制劑,即兩性黴素B含脂復合體(Abelcet,ABLC)、兩性黴素B硫酸膽甾醇酯(Amphotec,ABCD)和兩性黴素B脂質體(AmBisome,L-Am。三者的抗菌譜和抗菌作用與兩性黴素B常規制劑相同,但上述脂類制劑在人體內多分布於網狀內皮細胞組織豐富的器官,如肝、脾和肺組織中,減少了在腎組織中的分布,因而減低了葯物引起的腎毒性,並在一定程度商減輕靜滴本品引起的發熱等即刻反應,改善患者的耐受性,保證了此葯的療效。
三、兩性黴素B及其脂類制劑
據少數患者中進行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1)含脂類兩性黴素制劑治療念珠菌等的有效率優於麴黴病;2)脂類制劑的劑量為常規制劑的3~5倍時,治療念珠菌菌血症和隱球菌腦膜炎的療效與常規制劑相似;3)三種脂類制劑的腎毒性均低於常規制劑,但療程中仍需要監測肝腎功能。三者的其它不良反應並不完全相同,Amphotec靜滴後引起的即刻反應較多見,偶爾有患者對含脂類制劑較常規制劑耐受性更差的報道。目前含脂兩性黴素B尚不作為一線葯物應用,僅適用於對兩性黴素B常規制劑無效(已用常規制劑總量>0.5g)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四、脂質體黴菌素
脂質體黴菌素注射劑(Nystran)目前在III期臨床試驗中。本品抗真菌作用與制菌黴素同,對新生隱球菌、念珠菌屬、麴黴屬、鐮刀菌、根黴菌、毛黴菌、毛孢子菌屬等均有良好作用。對某些耐兩性黴素B株亦有作用。實驗動物感染中對播散性念珠菌病、肺麴黴病等有效,其體內作用於較游離的制菌黴素強。正常人終半衰期為20分鍾。臨床試用於念珠菌菌血症患者經氟康唑及兩性黴素B治療失敗者有效率達60%,用於侵襲性麴黴粒減少發熱者均獲相當療效。用葯後患者耐受性好,腎毒性、低血鉀及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均較兩性黴素B少。發熱、發疹、肝功能異常少見。
五、 總結
總之,隨著一些急性侵襲性真菌病的不斷增多。近年來對這些重症真菌病患者的治療葯物也不斷出現,相信在不久將來,還會有更多治療這類真菌病的葯物問世。
真菌感染的主要分類一、淺表真菌病
感染僅僅局限於皮膚角質層的最外層,極少甚至完全沒有組織反應,感染毛發時也只累及毛發表面,很少損傷毛發。主要包括:花斑癬、掌黑癬和毛結節菌病。
二、皮膚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膚角質層和皮膚附屬器,如毛發、甲板等,能廣泛破壞這些組織的結構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應;這類真菌感染中最常見的是皮膚癬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還包括皮膚念珠菌病等。
皮膚癬菌病根據不同的發病部位可以分為足癬俗稱“腳氣”、手癬、體癬、股癬、甲癬以及頭癬等各類癬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是最常見的真菌性疾病,發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膚、皮下組織,包括肌肉和結締組織,一般不會經血液流向重要臟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圍組織緩慢擴散蔓延,如足菌腫等;也有些則沿淋巴管擴散,如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損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潛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險。
四、系統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外,還累及組織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稱為侵襲性真菌感染。
近年來,隨著高效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抗惡性腫瘤葯物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導管技術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療的深入開展,特別是AIDS的出現,條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統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斷出現,病情也日趨嚴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麴黴病、隱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馬內菲青黴病等。
真菌感染的診斷檢查1、詳詢有無外傷史及手術史,受傷時間、場所,受傷後的處理,發病時間、病情發展經過,有無破傷風預防接種史;對女性患者,應詳詢分娩或流產史;如為新生兒,應詢問分娩史及臍帶處理的情況。有少數病例無損傷史,亦未見明顯的創口。
2、檢查受傷部位、創口情況,創口周圍肌肉有無痙攣及抽動,特別注意腹直肌是否強直。如創口有滲出物或脫落的組織塊,應行細菌學檢查(包括塗片及厭氧菌培養)和病理檢查。
3、觀察患者有無牙關緊閉、陣發性抽搐、痙笑、角弓反張,全身強直及陣發性痙攣,特別注意呼吸道是否通暢,有無喉頭痙攣。待患者安靜後,再檢查有無肺部並發症,也可行必要的輔助檢查。
除頭癬和甲癬外,大多數真菌感染症狀都較輕微,常用抗真菌霜劑 草本霜 治療。很多療效較好的抗真菌霜劑可不需處方在葯店購買。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劑。抗真菌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劑每天塗敷兩次,治療持續到皮損消退後7~10天。如果霜劑停用太快,感染並未消除,皮疹又會復發。
抗真菌霜劑要在使用幾天後才顯效,其間可用皮質類固醇霜劑緩解瘙癢和疼痛。可用市售的低劑量氫化可的松霜劑,濃度更高的氫化可的松需要醫生處方。
嚴重的或頑固性感染,可用灰黃黴素治療幾個月,有時同時用抗真菌霜劑。口服灰黃黴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頭痛、胃腸道功能紊亂、光敏、水腫和白細胞減少等。停用灰黃黴素後,感染可能復發。皮膚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療。與灰黃黴素一樣,口服酮康唑也有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臟損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潔、乾燥有助於抑制真菌繁殖,促進皮膚癒合。感染處應經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乾後撲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劑,因為它能促進真菌生長。
如果真菌感染有滲液,可能並發了細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塗敷抗生素霜劑或口服抗生素。稀釋醋酸鋁溶液或懷特菲爾德軟膏也可用來使滲液的皮膚乾燥。
B. 傷口真菌感染的症狀
不同類型真菌、不同部位的感染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不是千篇一律。
作為植物的一種,真菌包括了黴菌和蕈類。多種真菌的孢子在環境中無處不在,空氣中就常常懸浮著這些孢子。在落到皮膚上或被吸入肺部的各種各樣孢子中,有的能引起輕微的感染,僅在罕有的情況下才播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少數幾種真菌,如念珠菌的多數菌株能在人體體表或腸道內正常存活。這些正常機體定居者僅偶爾引起皮膚、陰道或口腔的局部感染,而少有更多的危害。但是,某些真菌株有時可導致肺部、肝臟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嚴重感染。
對免疫系統受損的人來說,真菌特別易於引起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正接受抗癌治療的患者更易於發生嚴重的真菌感染。有時,有免疫受損的人發生某些種類真菌的感染,這些真菌很少感染免疫正常的人,但如果發生也會引起損害,如毛黴菌病和麴黴菌病。
有些真菌感染在某些地區更常見。如在美國,球孢子菌病總是無例外地發生在西南部;而組織胞漿菌病則常見於東部和中西部,尤其在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芽生菌病卻僅見於北美和非洲。
因為大多數真菌感染發展緩慢,往往經過數月或數年以後患者才意識到需要檢查和治療。這些感染可能很難處理,並常常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抗真菌葯有多種類型可供選用。
- 組織胞漿菌病
組織胞漿菌病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的感染,主要累及肺部,有時也能播散至全身。
組織胞漿菌的芽孢存在於土壤中,尤其是美國東部和中西部某些州。農民和其他在這些含有芽孢土壤工作的人易於吸入芽孢。吸入大量的芽孢可能發生嚴重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易患組織胞漿菌病,特別是可播散於全身的重型感染。
. 症狀和預後
大多數人感染後沒有任何症狀。然而在有感染表現的患者中,組織胞漿菌病表現有3型:急性型、進行性播散型和慢性空洞型。
急性型症狀常於吸入真菌孢子後3~21天出現,患者感覺不適,發熱和咳嗽。不經治療,症狀一般在兩周內自行消失,很少超過6周。此型組織胞漿菌病很少危及生命。
健康成人通常不會發生進行性播散型。本型常見於嬰兒和免疫系統受損的病人(如艾滋病患者)。症狀可緩慢亦可迅速惡化,肝、脾和淋巴結可腫大,口腔和腸道潰瘍較少見。個別患者可發生腎上腺損害,導致艾迪生病。如不進行治療,90%的此型患者將會死亡,艾滋病患者發生此型組織胞漿菌病即使給予治療,也可能迅速死亡。
慢性空洞型是一種逐漸發展超過數周的肺部感染,將出現咳嗽和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症狀還包括消瘦、嚴重不適和中度發熱。大多數患者不經治療可於2~6個月內康復。然而呼吸困難可逐漸加重,且部分患者可出現咳血,有時為大量咳血。患者最終因肺部損害或肺部細菌侵襲而死亡。
. 診斷和治療
為了作出診斷,醫生從患者的痰、淋巴結、骨髓、肝、口腔潰瘍、尿或血採集標本,送實驗室進行培養和分析。
組織胞漿菌病急性型患者很少需要葯物治療。然而,進行性播散型患者應用靜脈給予兩性黴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常可獲良效。對慢性空洞型患者,雖然感染引起的組織破壞會留下瘢痕,應用兩性黴素B或伊曲康唑仍可以清除真菌,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起的相似的呼吸問題通常會持續存在。故為減少肺損害,應盡可能早開始治療。
發生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抑制免疫系統的治療
抗癌葯物(化療)
皮質類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劑
疾病和病情
艾滋病
腎衰竭
糖尿病
肺部疾病,如肺氣腫
霍奇金病或其他淋巴瘤
白血病
大面積燒傷
-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聖華金熱、峽谷熱)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常累及肺部的一種感染。
球孢子菌病既可表現為不經治療即能痊癒輕微的肺部感染(急性原發型);亦可表現為進行性全身播散且常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進行型),後一種類型常常為患者免疫系統受損的標志,通常由艾滋病引起。
球孢子菌的芽孢出現於北美、中美和南美一些地區的土壤中。農民和其他工作中接觸土壤的人極易吸入其孢子引起感染。到這些地區旅遊受染的人,常在其離開之後才出現症狀。
. 症狀
大多數急性原發型患者無任何症狀。如有症狀常於感染後1~3周出現。多為輕度發熱、胸痛和寒顫,可有咳痰和偶然咯血。部分患者可發展成沙漠風濕病(desert rheumatism)——包括眼表面和關節的炎症(結膜炎、關節炎)以及皮膚結節(紅斑性結節)形成等表現的一個疾病。
球孢子菌病進行型不常見,可由急性原發感染後或於高發區長期居住經數周、數月或數年後發生。症狀有輕度發熱、沒有食慾、消瘦、乏力。肺部感染加重可引起呼吸短促。感染還可從肺播散至骨、關節、肝、脾、腎、以及腦和腦膜。
. 診斷
患者居住在或近期曾旅行到過流行區,並表現出上述症狀,應考慮診斷球孢子菌病。採集患者的痰、膿標本送實驗室檢查分析。血清學檢查可揭示是否有抗真菌抗體存在。在急性原發型患者,該抗體出現早、消失快,但在進行型患者血中持續存在。
. 預後和治療
急性型患者一般不需治療即能清除病菌和完全康復。但進行型患者應用靜脈給予兩性黴素B或口服氟康唑治療,也可選擇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葯物治療對皮膚、骨或關節等局部感染有效,但停葯後易復發。進行性播散的嚴重球孢子菌病大多危及生命,尤其是發展成腦膜炎(腦和脊髓膜的感染)者。對腦膜炎患者應用氟康唑治療,兩性黴素B鞘內注射也可作為選擇。療程必須持續數年,常常為終生治療。腦膜炎患者不經治療,幾乎無一倖免於死亡。
- 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北美芽生菌病,吉爾克里斯特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種感染。
芽生菌病為一肺部原發性感染,偶可經血流播散。芽生菌孢子可能經呼吸道吸入進入體內,但在環境中孢子的來源尚不清楚,河狸的巢穴曾與一次爆發感染有關聯。在美國,大多數感染主要發生在東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感染也廣泛散發於廣闊的非洲地區。20~40歲男性最易受感染。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罕見。
. 症狀和診斷
肺芽生菌病開始為漸進性的發熱、寒戰和全身大汗,可發生乾咳或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難。其肺部感染進展緩慢,有時不經治療也可好轉。
播散型芽生菌病可累及機體多個部位。皮膚感染開始時為一些小丘疹,可為膿泡性丘疹,持續一段短時間後緩慢擴散,發展成一凸起的斑狀皮疣,邊緣圍繞許多無痛性細小膿點,部分可小似針尖。感染累及到骨時表現為疼痛性腫脹。在男性患者,可發生附睾(一種附著於睾丸的索樣結構)腫疼或因前列腺感染(前列腺炎)導致的深部不適。
通過顯微鏡下檢查痰液或感染組織如皮膚標本能作出診斷。如發現真菌,進行實驗室培養和分析可確診。
. 治療
芽生菌病應予靜脈滴注兩性黴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治療。治療後一周,患者自覺症狀即明顯改善,真菌迅速得到清除。如不經治療,感染緩慢惡化,最終導致死亡。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屬、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種感染。
口腔和陰道粘膜念珠菌感染,常見於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但在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和孕婦中更為常見並且頑固。
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常發生播散至全身的念珠菌病。白細胞數低下的患者——可由白血病或其他抗腫瘤治療引起,和血管中置放導管的患者均有發生念珠菌血液感染(念珠菌菌血症)的危險。外科手術或其他涉及到心臟和血管的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可能發生心臟瓣膜的感染(心內膜炎)。
. 症狀和診斷
念珠菌病的症狀根據其感染組織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口腔感染(鵝口瘡)可於口腔內出現疼痛的奶油樣白色斑。食管感染後的白膜可致吞咽和進食困難。心臟瓣膜的感染可導致發熱、心臟雜音和脾腫大。視網膜(在眼球後的內面上的對光敏感的一層膜)感染可引起失明。血液或腎臟感染可表現發熱、血壓很低(休克)和尿量減少。
很多念珠菌感染僅依據其症狀即能判別。為確定診斷,必須於顯微鏡下檢查皮膚標本發現真菌。血液或腦脊液培養也能揭示念珠菌的存在。
. 預後和治療
口腔或陰道念珠菌感染可局部直接使用抗真菌葯,或口服氟康唑治療。播散於全身的念珠菌病是一種進行性的危及生命的嚴重疾病,雖然氟康唑對某些患者有效,但通常應予靜脈滴注兩性黴素B治療。
某些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可導致念珠菌感染惡化,此時應控制基礎疾病以幫助根治念珠菌感染。
- 孢子絲菌病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一種感染。
孢子絲菌特定的被發現於薔薇叢、野漿果灌木叢、泥炭癬和其他林地覆蓋物上。農民、園丁和林場工人極易被感染。
孢子絲菌病通常累及皮膚和鄰近淋巴管。偶可引起肺或其他組織感染。
. 症狀和診斷
皮膚和鄰近淋巴管感染,典型地開始於1個手指,先是出現一個無痛的小結節,以後緩慢增大並形成一個潰瘍。數天或數周後,經該手指的淋巴管上行,通過手掌和手臂到達淋巴結,沿途形成許多結節和潰瘍。患者通常沒有別的症狀。
肺部感染可引起肺炎,伴有輕微胸痛和咳嗽,常見於患有其他的肺部疾病如肺氣腫的病人。發生於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較少見,如骨、關節、肌肉和眼部。發生在脾、肝、腎、生殖器和腦的感染則極其罕見。
發現特徵性的結節和潰瘍應考慮孢子絲菌病的診斷。對感染組織標本進行培養並鑒別出孢子絲菌可確診。
. 治療
累及皮膚的孢子絲菌病一般進展非常緩慢,且罕有危及生命,可應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療。口服碘化鉀也是可選擇的處方,但其療效不如伊曲康唑,且在大多數人可發生諸如皮疹、流鼻涕,以及眼、口腔和咽部炎症的副作用。對於有生命危險的,全身范圍內的感染的治療,可給予兩性黴素B靜滴。但越來越多的病例表明,口服伊曲康唑具有同樣好或更好的療效。
C. 真菌的種類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之類的微生物以及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自成一界,獨立於植物、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真菌的細胞有含甲殼素(又叫幾丁質、甲殼素、殼多糖)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的不同。
各類真菌特徵
酵母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大類,無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酵母菌體呈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內有細胞核、液泡和顆粒體物質。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進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種類能產生子囊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種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發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產上常用的有麵包酵母、飼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纖維素供醫葯使用,也有用於石油發酵的。
假絲酵母
假絲酵母能形成假菌絲、不產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絲酵母能利用正烷烴為碳源進行石油發酵脫蠟,並產生有價值的產品。其中氧化正烷烴能力較強的假絲酵母多是解脂假絲酵母(C.lipolytica)或熱帶假絲酵母(C.tropicalis)。有些種類可用作飼料酵母,個別種類能引起人或動物的疾病。
黃麴黴
黃麴黴屬於半知菌類,黃麴黴群的一種常見腐生真菌。多見於發霉的糧食、糧食製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機物上。菌落生長較快,結構疏鬆,表面黃綠色,背面無色或略呈褐色,菌體由許多復雜的分枝菌絲構成。營養菌絲具有分隔,氣生菌絲的一部分形成長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產生燒瓶形或近球形的頂囊,囊的表面產生許多小梗(一般為雙層),小梗上著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於合成孢子穗。可用於生產澱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釀造工業中的常見菌種。早在六世紀時,《齊民要術》中就有用「黃衣」、「黃蒸」兩種麥曲來制醬的記載,這兩種黃色的麥曲,主要由黃麴黴一類微生物產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澱粉酶所組成。
白地霉
白地黴菌落平面擴散,組織輕軟,乳白色。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時,斷裂成圓柱狀的裂生抱子。菌體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8℃。常見於牛奶和各種乳製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醬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來製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抗生菌亦稱「拮(頡)抗菌」。能抑制別種微生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死別種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產生抗菌素,如鏈黴菌產生鏈黴素,青黴菌產生青黴素,多粘芽抱桿菌產生多粘菌素等。
D. 狗狗圓形掉毛,皮下有點硬塊,是什麼病,用什麼葯
你狗狗患有皮膚真菌病,皮膚真菌病或稱表面真菌病,是指真菌侵染表皮及其附屬構造(毛、角、爪)的真菌疾病。病原真菌的種類很多,但引起犬皮膚真菌病的主要是犬小孢子菌。有時也可分離到須毛癬菌、疣狀毛癬菌和石膏狀小孢子菌。皮膚真菌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極強,尤其對乾燥更是如此。在日光照射或於0℃以下時,可存活數月之久,附著在犬舍器具、樁柱等上面的皮屑中的真菌,甚至經過5年仍可保持其感染力。但在墊草和土壤里的真菌,可被其他生物因素所消滅,只有較幼年的石膏狀小孢子菌、須毛癬菌等才能在土壤中繁殖。
犬皮膚真菌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動物間的互相接觸,或通過污染的物體而傳播。在養犬數量較多且較密集的情況下,也可通過空氣傳播。體外寄生蟲,如虱、蚤、蠅、蟎等在傳播上也有重要意義。此外,大、小家鼠對須毛癬菌病的傳播,土壤對石膏狀小孢於菌病的傳播上都起一定作用。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病的發生及其危害的程度,常取決於個體的素質。幼犬和體質較差的犬,其症狀明顯且較嚴重。
(2)臨床特徵:主要在頭、頸和四肢的皮膚上發生圓形斷毛的禿斑,上面覆以灰色鱗屑,嚴重時,許多癬斑連成一片。病程較長。
對於典型病例,根據臨床症狀即可確診。輕症病例,症狀不明顯,須採取病料,即自病健交界處用外科刀或鑷子刮取一些毛根和鱗屑,做顯微鏡檢查。
[防治措施]
第一,搞好犬皮膚構清潔衛生,經常檢查被毛有無癬斑和鱗屑。
第二,加強對犬的管理,避免與病犬接觸。
第三,發現病犬要及時隔離治療。灰黃黴素25—50毫克/千克體重,分2~3次內服,連服3—5周,對本病有很好的療效。在用全身療法的同時,患部剪毛,塗制黴菌素或多聚醛制黴菌素鈉軟膏,可使患犬在2~4周內痊癒。
第四,在治療的同時,應特別注意犬舍器具、拴犬的樁柱等的消毒。2~3%氫氧化鈉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過氧乙酸、0.5%洗必泰溶液等,都有很好的殺滅真菌的效果,可選用。
深部真菌病是指侵害皮膚、粘膜和內臟的真菌所引起的感染。病原菌的種類有很多種。這些病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動物糞便、乳汁中,犬主要通過接觸污染的土壤或經呼吸道、消化道而感染,只有少數真菌具有接觸傳染性。深部真菌病可發生於體內各臟器,其病變特徵是:肉芽腫性炎症、壞死、膿腫、潰瘍、痿管、結締組織增生和形成結節。飼料中廣泛添加抗菌葯物,可能是犬發生深部真菌病的重要原因。
犬易發生的幾種主要深部真菌病是:
1.組織胞漿菌病
其病原為莢膜組織胞漿菌。生長在土壤中,主要經呼吸道感染,病犬主要呈現持久、不易治癒的頑固性咳嗽和腹瀉,無痰液排出。病犬厭食、消瘦、不—規則發熱、嘔吐、皮炎,腹壁觸診常可發現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慢性病例有時可見頰粘膜發生潰瘍,扁桃體腫大。
臨床上發現犬呈現難以治癒的咳.嗽或腹瀉時,即應考慮本病。如有條件應以莢膜組織胞漿菌素做皮內試驗,還可做胸部X線透視、血清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等進行診斷。
兩性黴素B對本病有很好的療效,總用量為4毫克/千克體重,分為Io次,每隔兩日注射1次,臨用前先以注射用水溶解,再用葡萄糖鹽水稀釋成o.1%(毫克)後靜脈注射。總量不能超過5毫克/千克體重,否則可損害腎臟。克霉唑(抗真菌 1號)對本病也有良好的療效,劑量為0.『75~1.5克,分兩次內服。
2.球孢子菌病
其病原為球孢子菌。主要經呼吸道感染。 病犬的肺臟及支氣管或縱隔淋巴結發生肉芽腫,病犬呈現體溫升高,咳嗽,呼吸困難,食慾不振,消瘦和腹瀉。侵害關節時,即呈現跛行和肌肉萎縮。
本病在犬群中傳播迅速。當犬中出現可疑症狀時,應進一步進行胸部X線照相,有條件時可做球孢子菌素皮內試驗及血清補體結合試驗。
治療方法同組織胞漿菌病。
3.芽生菌病
其病原為皮炎芽生菌。
本病可分為全身型和皮膚型兩種。全身型主要表現為肺臟的疾病,病犬精神沉鬱、發熱、厭食、消瘦及咳嗽。剖檢病死犬時,肺臟各葉都有結節和膿腫,肺臟呈現灰白色或淡紅色斑紋狀,並有局灶性或彌漫性硬變。肉芽腫結節的中心發生壞死,但不鈣化。病變向周圍蔓延時,可使支氣管和縱隔淋巴結腫大、化膿,甚至引起胸膜炎。皮膚型芽生菌病表現為單發性或多發性皮膚肉芽腫,最後則在中心液化壞死和發生潰瘍。
胸部X線照片所見到的肺部未鈣化結節或硬變,有助於該病的診斷。最好對皮膚結節做活組織檢查。從膿汁、痰液中鏡檢時,發現有單個的或出芽的球形細胞且細胞壁厚而有折光性(雙層輪廓)時,即可確診。 本病一旦擴散,難以治癒。早期可用兩性黴素B治療。對皮膚結節可施行手術摘除。
4.隱球菌病
其病原為新型隱球菌.它存在於泥土中,可從土壤、鳥糞、水果和乳汁中分離到。
犬的隱球剪病主要侵害腦、腦膜、鼻旁竇以及肺、脾、肌肉、關節、皮膚等部位,引起病犬的運動失調,轉圈運動,行為異常,跛行,感覺過敏和鼻漏。剖檢時,於鼻旁竇、鼻甲骨,鼻腔以及腦有小的化膿灶,腦膜有粘液膿性炎症。耳、眼險和腳等部位可見皮下肉芽腫。
在臨床上發現病犬有不明原因的呼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時,應考慮到隱球菌病的可能性。如能進一步做病原檢查、血清學試驗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均有助於本病的確診。
治療方法同組織胞漿菌病。
5.孢子絲菌病
病原為申克氏孢子絲菌.經創傷感染。
病變主要侵犯皮膚,常發生於肢端,並沿淋巴管蔓延,形成典型的帶狀腫。原發部位為堅實、無彈性、可移動、無壓痛的結節或肉芽腫,結節部被毛脫落後,可看到附有滲出物,乾涸後形成結痂,有的結節可形成膿腫,破潰後形成潰瘍.
根據上述症狀可懷疑為本病.為了確診,可從未破潰的膿腫內採取病料,進行分離培養,若分離到病原菌,即可確診。
碘化物對本病有特效。可用碘化鉀內服,日量4.4毫克/千克體重.也可靜脈注射碘化鈉。口服灰黃黴素,劑量為20毫克/千克體重·日,連用2~3周.皮膚潰瘍處可用0.2%碘溶液(加2%碘化鉀)溫敷。局部塗敷5—10%碘化鉀軟膏常可收到良好的療效。
6、念珠菌病(鵝口瘡)
其病原為白色念珠菌。常存在於健康動物的消化道內。幼齡和體質衰弱,特別是長期飼喂抗菌添加劑或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動物,都易感染發病。
病犬的臨床特徵是在口腔和食道粘膜上形成一個大的或數個小的隆起的軟斑,軟斑表面覆蓋有黃白色偽膜,剝離後露出容易出血的充血面。
對有上述症狀的病犬,從粘膜和皮膚病變處刮取標本鏡檢,如發現酵母細胞和纏結的苗絲體,即可確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其治療方法可參照組織胞漿菌病。為了預防本病,最重要的是除去各種誘因,長期使用抗菌添加劑的應停止飼喂。抗苗劑使用時間過長的也應停止使用,以避免念珠菌的生長。也可不定期口服制黴菌素,劑量為60萬一100萬單位/日,連續服用5~7天。
LP3個月前從無良狗販那裡買了頭狗,說是很有眼緣,回來後才查到是英牛。樣子挺可愛的,而且很乖巧,但是2天後發現小狗渾身蟎蟲,眼睛發炎,腸胃炎。。。,去醫院作眼睛手術,然後吃腸胃葯,基本治好了,但是蟎蟲+真菌+炎症,一直糾纏了3個月終於被我制服了,特上來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行之有效的、成本低廉的」治療心得。
網上很多資料一般只介紹如何蟎蟲+真菌,但是其實很少人人注意到,當這2個壞東西在一起的時候,一般會引發GG的皮膚發炎(可能很微小,肉眼看不見的,只能看見紅紅的疙瘩,其實就像人類的青春痘,其實痘內也有炎症),炎症不治好,真菌沒可能好,真菌不好,蟎蟲也陰魂不散。唉,我家牛牛,幾次反復就是這個道理。治療這個混合型的蟎蟲感染要分階段,用葯要准、狠。因為現在的炎症和真菌很多都有抗葯性,如果早下葯,適得其反!呵呵,廢話這么久。
第一階段,殺真菌,真菌為蟎蟲卵提供一個硬殼,現在不需要擦886/887,擦了只能權當搬gg搞衛生和治癢,後果可能被狗狗舔吃,引發中毒或者腸胃不適,吐食物、拉XiXi,煩死你,可能有人說給GG套頭套,這招對英牛這種狗不怎麼適合。用葯建議買西安楊森的斯皮仁諾(處方葯39元4顆,怎麼買?自己想辦法羅),人量的1/4,也就是每次1/4顆,這個葯很霸道,千萬注意讓GG吃撐後才喂葯,記得是吃撐,這個時候GG喜歡吃什麼就給什麼。同時還要注意給GG准備大量清水。7天為一個療程,停葯。其實到了第三天開始你就能看見GG的紅腫之處會有白色的硬皮,真菌已經開始被破壞了。幫GG洗澡的時候 ,就會順便洗掉的,在第一階段還要注意GG的衛生,這時候建議採用「威陸士」的皮膚消毒水(39元/750ml),稀釋100倍,每天幫GG洗澡,別怕,這個葯水有潤膚,不傷毛發,本人也用這個來消毒,免得感染,用後覺得不錯,清涼,而且滑滑的。另外在這個階段還要注意殺成蟲蟎,滅蟲寧就可以了,如果你覺得毒性大,就換進口貨吧。喂斯皮仁諾的第一天同時喂服「保健杜X葯」,當時看中它的殺蟎蟲卵的功能。後面證實它殺真菌的能力簡直就是垃圾。
第二階段,在喂斯皮仁諾4天後,用上海葯皂(或者硫磺皂)2元/塊幫GG洗澡後,開始對GG用886和威陸士原液交替直接塗抹患處,每隔2~3天就交替一次,避免蟎蟲抗葯。記得給GG滴耳油,有蟎蟲肯定有耳蟎的,干凈也滴,等你發現不幹凈才滴,已經晚了。到了第7~8天,斯皮仁諾停葯後,喂服先鋒6號(15塊/合),人量的1/2,也就是1/2顆。這個階段什麼時候結束?!就看GG的紅腫疙瘩變成黑色或者灰色,那就大功告成,蟎蟲已經舉手投降。
第三階段進入維護期,停先鋒6號,開始進行病後機理調養,吃那麼多葯。。。沒時間煲清火湯的,就去給GG吊瓶葡萄糖吧。但是這時候886和威陸士原液還是要塗的。
希望有這個病的GG能一個月後康復進入維護階段,記得下葯穩准狠,錯過時機,病菌就會反攻的。5555,我的牛牛為此吃了不少苦,如果開始有人給經驗貼的話,冤枉錢倒是小事,苦肯定少吃不少。最後給大家一個忠告,不要注射那個尹XXX什麼的,肯定反復的。
寵物皮膚真菌病或稱表面真菌病。皮膚真菌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極強,尤其對乾燥更是如此。在日光照射或於0℃以下時,可存活數月之久,附著在犬舍器具、樁柱等上面的皮屑中的真菌,甚至經過5年仍可保持其感染力。皮膚真菌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動物間的互相接觸,或通過污染的物體而傳播。在寵物數量較多且較密集的情況下,也可通過空氣傳播。體外寄生蟲,如虱、蚤、蠅、蟎等在傳播上也有重要意義。
皮膚真菌病的表現主要是在寵物的頭、頸和四肢的皮膚上發生圓形斷毛的禿斑,上面覆以灰色鱗屑,嚴重時,許多癬斑連成一片,病程較長。輕症病例,症狀不明顯,須採取皮鱗屑,做顯微鏡檢查才能確診。
家庭防治措施,首先要搞好寵物的皮膚構清潔衛生,經常檢查被毛有無癬斑和鱗屑;加強對家中貓狗的管理,避免它們與有病的寵物接觸。如果發現家裡的寵物感染皮膚真菌病,就要及時隔離治療。可用灰黃黴素25—50毫克/千克體重,分2——3次內服,連服3—5周,對本病有很好的療效。在用全身療法的同時,患部剪毛,塗制黴菌素或多聚醛制黴菌素鈉軟膏,一般在2——4周內痊癒。沒有飼養經驗的主人,應及時將寵物送獸醫及早治療。另外在治療的同時,應特別注意貓、犬舍以及器具和家庭環境等的消毒工作。消毒劑可選用2——3%氫氧化鈉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過氧乙酸、0.5%洗必泰溶液等。
蟎蟲
首先,B族維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用的是人吃的復合維生素B片(嚴重的時候一次6片,後期一次3片,一天兩次);因為在用葯的過程中GG的皮膚免疫系統和體表環境會受到嚴重的破壞,而B族維生素是恢復他們皮膚免疫能力所必須的葯品。
其次,膚克新是一種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薦的好葯。雖然不含有依維菌,但是殺滅蟎蟲的能力依然非常強勁,大家要按照GG的體重來用葯,說明書上說把葯澆潑在GG背脊中線處,但我們發現直接塗抹患處更為有效,只是要防止GG舔食。因為膚克新具有揮發性,所以只要保持10分鍾之內不要舔食即可。需要強調的是:膚克新有副作用,最多連續使用兩個療程(5天為一個療程),即要停止用葯一段時間(一到兩個禮拜)。副作用主要表現在對體表環境的破壞,長時間用葯處容易被細菌和真菌感染導致膿皮症。這時候就應該採用較為溫和的療法來代替。
葯浴是一項很重要的治療手段。正規的寵物醫院會推薦887或者華芝堂出的方劑作為選擇,但是我通過實踐發現了一種更為有效治療蟎蟲和皮膚真菌混合感染的消毒葯劑:威露士(Walch)。這是德國出的一種源於軍隊的廣譜消毒用品,性情溫和,不傷害皮膚,能很好的止癢、殺滅蟎蟲。北京很多超市都有賣,我在PriceSmart(普爾斯馬特)買的,35塊一大瓶(分為衣物消毒和皮膚消毒兩種,我用的是皮膚消毒的葯水,630ML),可以稀釋來做葯浴,也可以直接塗抹患處,效果都非常棒。我們家GG用886、887塗抹沒有很好的療效,耳朵上的毛幾乎要掉光了,用walch塗抹耳朵以後長出了厚厚的一層新毛,蟎蟲從此消聲匿跡。在此之後我就開始用walch代替887來給她葯浴,洗完澡之後再把未經稀釋的葯水直接塗抹在蟎蟲嚴重的地方。止癢效果極佳,GG撓癢的頻率越來越小,毛也越來掉的越少,皮膚也不發紅了。用這種葯水稀釋以後葯浴不會出現皮膚乾燥的情況,因為walch中復含油脂。
保持家裡的環境衛生是防止蟎蟲滋生的重要條件,年齡大一點的GG最好不要用墊子,即便用墊子,每周也要保證用消毒液浸泡,並在陽光下曝曬足夠的時間。另外GG本身要多曬太陽。
我最後說說我在給GG治療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希望大家不要誤入歧途:
1、膚克新效果不錯,但是不能長期使用,一定記住兩個療程以後千萬要停1、2個禮拜。在這1、2個禮拜中採用較高頻率的葯浴將會很適宜。
2、蟎蟲叮咬會使GG體表產生出血點,但不是膿包!注意!膿包和出血點的區別在於:膿包又紅又腫,有點像人的青春豆;出血點基本上是平的,而且不會冒白尖,不會流膿。起了膿包表明GG體內的蟎蟲很可能已經得到了控制,但是交*感染了真菌,患上了膿皮症。這不要緊,關鍵記住這個時候不要再用膚克新了,應該讓GG的體表免疫系統趕快恢復。
3、塗抹葯水在患處的時候,如果能把皮屑聚集的地方反復摩擦到出血(把表皮弄破就可以,不要造成太大的創面)再塗葯效果將會非常明顯,因為皮屑集中的區域就是蟎蟲滋生的溫床。
4、如果GG的體表出現了很多黑頭,那麼恭喜你,蟎蟲大勢已去了,這個時候要保持體表衛生,勤洗葯浴,一定可以保持住勝利果實,GG很快就能解脫了。
5、千萬記住不要給GG使用人用的浴液和洗發水,這會帶走他們體表的油脂,破壞酸鹼平衡,導致免疫力降低。
6、不要心疼GG給他們做窩,就讓他們睡地板是最好的,容易保持衛生和皮膚的健康!
7、膚克新有預防的作用,沒有生病的GG如果能用膚克新來預防也是很好的。
我們家GG那麼嚴重的蟎蟲都能治癒,我相信大家的GG也一定會恢復健康,一定要有信心而且要堅持!千萬不要有病亂投醫,不要讓庸醫注射依維菌的事情再發生了!
狗經常感染的三種蟎蟲病為疥蟎、蠕形蟎以及耳蟎。主要有如下症狀:
蠕形蟎症狀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鱗屑型,主要是在眼瞼及其周圍、額部、嘴唇、頸下部、肘部、趾間等處發生脫毛、禿斑,界限明顯,並伴有皮膚輕度潮紅和麩皮狀屑皮,皮膚變得粗糙和龜裂,有的身上有小癤子。皮膚變成灰白色,但是患部不癢。另外一種為膿皰型:感染蠕形蟎後,首先多在股內側下腹部出現紅色小丘疹。幾天後變為小的膿腫,重者腹下股內側出現大面積紅白相間的小突起,並散有特殊的臭味。此時,犬表現出不安的情緒,並有癢感。大量蠕形蟎寄生時,可導致全身皮膚感染,體毛脫落,膿皰破潰後形成潰瘍,並可繼發細菌感染,出現全身症狀,病情嚴重的寵物可導致死亡。
疥蟎病,一般幼犬症狀較為嚴重,先發於鼻樑、頰部、耳根及腋間等處,後擴散至全身。起初皮膚發紅,出現紅色小癤子,以後變成水泡,水泡破潰後,流出粘稠黃色油狀滲出物,滲出物乾燥後形成魚鱗狀痂皮。患部劇癢,病犬常以爪抓撓患部或在地面以及各種物體上摩擦,因而出現嚴重脫毛。
耳癢蟎寄生於犬外耳部,具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會引起大量的耳脂分泌和淋巴液外溢,且往往繼發化膿。有癢感,寵物會不時用爪子搔抓耳部,此外還會表現出不停地搖頭、抓耳、鳴叫等症狀,在器物上摩擦耳部,甚至引起外耳道出血。耳道中出現棕黑色的分泌物及表皮增生的現象,寵物的耳部疼痛明顯,有壓痛,拒絕檢查耳部,有時向病變較重的一側做旋轉運動。當繼發細菌感染時可造成化膿性外耳炎及中耳炎。深部侵害時可引起腦炎,出現腦神經症狀。
E. 小孩子身上長癬怎麼辦 用什麼葯可治斷根
去葯店裡問什麼葯都有的給你,效果很快,但是要根治的話。選什麼葯不是關鍵,比如在自己家裡比較實用的,獨頭大蒜和紅砂糖各150克。先將蒜搗爛然後在放糖下去一起攪合。敷在患處,早晚一次。這期間一定要記住戒辛辣戒魚腥戒酸,如果在鄉村居住的話,每天晚上挑泉水,就是那種抽出來很冷的那些泉水燒熱給孩子洗澡,這樣好...的很快。
F. 獸醫病理學:常見傳染性病原快查
寫在前面的話
本篇內容參考Cowell and Thler's第四版的細胞學,進行整理、持續補充,便於診斷的快查
【細菌】
例行性染色中,gram(+)或gram(-)的細菌,除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都是藍色至紫色。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因其脂質的細胞壁,無法染上顏色。細胞內的細菌表示是活躍的細菌感染(原發性或二次性),細胞外細菌不具有特異性;單一形態的細菌群落會被認為是感染,多形態的可能是污染、正常菌群或者是混合性嫌攜細菌感染
球菌
病原性球菌通常為gram+的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鏈球菌 (Streptococcus) 、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或消化球菌 (Peptococcus) ;前兩者為好氧菌,後兩者為厭氧菌
噬皮線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會以垂直和水平方向進行分裂,形成線裝。其感染表皮形成痂皮樣病變。抹片應抹痂皮下病灶。
小型桿菌/短桿菌/球桿菌
大部分的小型桿菌為陰性菌,部分細菌為雙極桿菌(bipolar rod); 具病原性且雙極性的感覺都是陰性菌。 常見的小型桿菌包括大腸桿菌 (弊皮E. coli) 和巴氏桿菌 (Pasteurella) 。在臨床使用葯物,可使用對gram(-)的葯物應急處理,後續還是應該進行葯敏試驗。
絲狀細菌(Filamentous Rods)
造成皮膚或皮下問題的主要有土壤絲菌(Nocardia)或放線菌(Actinomyces spp.)。其他厭氧菌如細梭菌(Fusobacterium)和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pp.)也可能是絲狀,但通常不是。顯微鏡下,它們外觀長且細(絲狀),呈淺藍色,並且有間斷的粉紅色或紫色小間隔而形成「串珠樣」。當看到這樣的細菌時,需進行特殊培養。
大型桿菌
具有病原性且有時會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的大型桿菌包括梭菌 (Clostridia spp), 以及較部常見的桿菌 (Bacillus spp.) 。當懷疑大型桿菌為致病原時,好氧及厭氧培養必須進行。如看到有芽孢,則可能是梭菌的感染。
偶爾在許多家畜口腔可見無病原性大型桿菌如Simonsiella spp. ,其為縱向分裂而呈水平排列,使得單一大型細菌外觀如同「腳印 footprint」。如在鼻腔沖洗中發現該菌,可能有口鼻瘺管。
其實以前花了很多時間糾結gram(+)的鑒別診斷,因為它們都很容易引起肉芽腫性改變。但是它們形態(前文有提及)、染色特性、常見患病動物都有很大差異。下面附幾個表格是以前整理和收集的,來源不明
這里的acid fast弱陽性,弱抗酸,我們通常會用fite染色,好像是ph值不一樣
酵母菌、皮黴菌、菌絲型黴菌及藻類
Schenckii 氏孢子絲菌
Schenckii氏孢子絲菌(Sporothrix schenckii)感染(孢子絲菌病,Sporotrichosis)會引發突起的增生性皮膚病變,並且經常導致潰瘍。貓的病灶會有大量病原,因而診斷較為容易,但犬較難發現病原。若出現劇烈的炎症反應但未發現原因時,應進行病原培養或送病理。
Sporothrix schenckii外觀為租者差圓形至卵圓形或梭型(雪茄狀),長度為3-9微米(μm),寬度有1-3μm,顏色為蒼白至中等藍色,並伴隨略偏離中心的粉紅色或紫色細胞核。當Sporothrix schenckii只出現少量酵母菌樣菌體,或是並非典型的梭形菌體時,應和莢膜組織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區分。
Sporothrix schenckii為土壤常在菌,會引起「玫瑰園丁病」(Rose Gardener's Disease),為人畜共患病。
莢膜組織漿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莢膜組織漿菌主要感染肺臟,但在全身性莢膜組織漿菌感染時,也會感染其他臟器。病灶中可能會存在大量病原,可出現在細胞外,但較常被巨噬細胞吞噬,少見被中性粒細胞吞噬。莢膜組織漿菌形狀為圓形或卵圓形,但不會形成梭形。直徑為2-4μm,呈蒼白至藍色,具有薄且清楚的空暈及1個偏心、新月形且嗜酸性至異染色性的細胞核。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皮炎芽生菌感染(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可能會侵犯皮膚、眼睛和內臟。芽生菌病的皮膚病灶通常發生在動物的鼻部及四肢,其大多數為潰瘍或增生性病變。
皮炎芽生菌為深嗜鹼性、球形,直徑為8-20μm,並且有厚壁。大多數的病原為單顆出現,偶爾可見寬底出芽生殖,或是被巨噬細胞吞噬。皮炎芽生菌較大,須和新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區分,即芽生菌具有相異的染色特性、缺乏無染色性的莢膜,以及寬底出芽生殖。與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進行比較時,芽生菌形態較小且無內芽孢(endospore)。
新隱球菌
新隱球菌感染(隱球菌,cryptococcusis)可侵犯皮下組織,進而導致鼻部的結痂性結節病灶,但是其通常是侵犯上呼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大多數引發肉芽腫性反應,顆粒球數目極少。在免疫抑制的動物中,炎症反應極其輕微。隱球菌外觀多形性高,可能是球形至梭形,但因其具有厚且無法染上色的粘液樣莢膜,通常容易辨認,但偶爾可見小型、無莢膜或粗糙型的隱球菌;若不含莢膜,其直徑約為4-15μm,而包含莢膜的直徑為8-40μm。在例行性血液染色中,病原呈嗜酸性至異染,也可能輕微顆粒樣。莢膜一般為透明且均值,但是部分病例可能會呈淡紅色。不同於芽生菌,隱球菌為細底出芽生殖,即「蜂腰出芽生殖」(wasp-waist budding)。部分新隱球菌具有人畜共患風險。
粗球黴菌(Coccidiodes immitis)
粗球黴菌感染通常侵犯肺臟與骨骼,部分也可由骨骼衍生至皮膚,形成瘺管。粗球黴菌很少出現在病灶內;可見的小球體(Spherules)為大且呈藍色或透明,直徑10-200μm,具有雙層輪廓及細致顆粒性原生質(Protoplasm)的球體,但因體型大而可能出現皺褶。部分較大的菌體可能會有多個直徑為2-5μm的圓形內芽孢,而且有些小球體破裂後內芽孢則會掉落在細胞外。由於粗球黴菌的大小差異極大且含有內芽孢,故可與寬底出芽生殖的皮炎芽生菌區分。此為人畜共患病。
馬拉色菌 (Malassezia canis)
犬馬拉色菌(Malassezia canis)又稱為厚皮症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是小型、無菌絲且行寬底出芽生殖的格蘭仕陽性酵母菌,呈花生狀,但也可能是球形或橢圓形。此病為機會致病菌,常引起犬只常見的外耳炎及馬拉色菌相關性皮膚炎,足皮膚病常見於小白狗。
皮黴菌
小芽孢菌( Microsporum )與發癬菌( Trichophyton spp. )經常引起皮膚黴菌病( Dermatophytosis )或錢癬( ringworm )。病灶通常為局部性且有痂皮、鱗屑,而且可能出現頭部、腳和尾部的脫毛。皮膚黴菌病屬於人畜共患病。
可使用10%氫氧化鉀溶液染毛發、新甲基藍(new methylene blue)染色的濕抹片或是例行性血液學染色的風干抹片皆可鑒定。黴菌菌絲和分節芽孢(arthrospore)會粘附在上皮細胞表面、游離在抹片背景或出現在毛干內(發癬菌屬)和毛干表面(小芽孢菌屬)。
西氏鼻芽孢菌( Rhinosporidium seeberi )
西氏鼻芽孢菌是引發鼻芽孢蟲病( Rhinosporidiosis )的真核病原,可感染許多動物,多分布於熱帶。典型特徵為鼻腔出現具顆粒性息肉,形態似腫瘤,可由鼻分泌物或組織壓片鑒別。圓形至卵圓形,直徑為7μm的孢子,在染色下為亮粉紅色,內含嗜酸性球狀顆粒,並且為雙層的薄細胞壁所圍繞。大型孢子囊(Sporangia)內有大量孢子可作為診斷依據。
肺囊蟲屬( Pneumocystis )
肺囊蟲為肺臟的地方流行性機會性黴菌病原,可見囊體(直徑5-10μm,可能含有高達8個內囊胞體,intracystic bodies)或營養體(直徑1-2μm,trophic form)。數種肺囊蟲都會感染動物和人類,例行性染色後易發現完整的囊體及明顯的內囊胞體,但小的營養體較難觀察,難於和細胞碎片區分。雖然形態似原蟲,但是其實是黴菌的一種。
會形成菌絲的黴菌
在這里包括了很多黴菌,如最常見的麴黴菌,會引起肉芽腫性炎症。有些菌絲無法用染上色,因而形成負染色影像。如藻菌病(phycomycosis)是無法染上顏色,呈現嗜酸性肉芽腫性炎症反應。
真菌也有一張以前不知道哪裡搞來的表格,分享一下
之前旁聽醫學院的課,其實真菌也蠻有戲的,生活史也很暈,有一些是機會致病菌有一些是本人就很毒,但是資料可能不太好找,如看到合適的再丟上來
原蟲
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sis)
利什曼原蟲可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病變,引發大小不一、增厚且潰瘍的皮膚炎病變。利什曼原蟲小且橢圓形,大約2-4μm,其有卵圓形的淡紫色細胞核,以及特徵性的小型深紫色棒狀動基體(kinetoplast)。動基體與細胞核的相對位置會有差異,常位於細胞核與大量細胞質之間。動基體可用於分辨弓蟲和小型酵母菌。
弓蟲( Toxoplasma gondii )
弓蟲感染的動物常不表現出嚴重的臨床疾病,但可能導致眼部受損;嚴重的病例也可導致消化道、呼吸或神經系統損傷。可在組織或體液檢查中發現。速殖子(tachyzoite)呈梭狀至新月狀,長約2-4μm,具淡藍色的細胞質及紫紅色的細胞核。難於和犬新包蟲(Neosporum caninum)的速殖子區分,可用PCR進一步區分。
犬新包蟲(Neosporum caninum)
犬新包蟲是一種球樣寄生蟲,與弓蟲類似。犬大多為先天性感染且經常會致死,侵犯的組織不均特異性。
貓胞簇蟲(Cytauxzoonosis)
胞簇蟲(Cytauxzoon felis)常導致貓的死亡。短尾貓是其自然宿主,可由壁虱傳染給其他貓。發育中的裂殖子(merozoite)可能會出現在巨噬細胞內。在抹片中,紅細胞可能會出現戒指狀的胞簇蟲。
以上整理是作為平時工作快查的參考資料,無商業用途
之後會陸續補充,作為看書的時候的整理,大多是從磚頭書里或是谷歌里撈出來的
如有錯誤/錯別字請多包涵!
G. 二相性真菌 名詞解釋
二相真菌: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環境及培養條件(營養、溫度、氧氣等)的不同而交替形成兩種形態,即在室溫中呈黴菌型,在37攝氏度或體內呈單細胞告蘆坦的酵襪桐母型,這類真菌有雙向性嘩基,所以稱之為雙態真菌或二相真菌。
H. 真菌根據形態結構的特點可分為哪幾類
按形態真菌可分為單細胞和多細胞真菌兩類:
1、單細胞真菌稱為酵母菌(yeast),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為3μm ~15μm,以出芽(budding)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後脫落成獨立的個體。能引起人類疾病的有新生隱球菌和白假絲酵母菌等。
2、多細胞真菌稱為黴菌(mold)或絲狀菌(filamentous fungus),由菌絲(hypha)和孢子(spore)組成,菌絲與孢子交織在一起。各種黴菌的菌絲和孢子形態不同,是鑒別真菌的重要標志
(8)皮炎芽生菌擴展閱讀:
真菌的結構組成
1、營養體
真菌營養生長階段的結構稱為營養體。絕大多數真菌的營養體都是可分枝的絲狀體,單根絲狀體稱為菌絲。許多菌絲在一起統稱菌絲體。菌絲體在基質上生長的形態稱為菌落。真菌的菌絲有四種:氣生菌絲、營養菌絲、匍伏菌絲、直立菌絲。
2、菌絲結構
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呈管狀,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質,無色或有色。菌絲可無限生長,但直徑是有限的,一般為2—30微米,最大的可達100微米。少數真菌的營養體不是絲狀體。而是無細胞壁且形狀可變的原質團(plasmodium)或具細胞壁的、卵圓形的單細胞。
3、菌絲組織體
菌核是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的休眠體,內層是疏絲組織,外層是擬薄壁組織,表皮細胞壁厚、色深、較堅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環境。但當條件適宜時,菌核能萌發產生新的營養菌絲或從上面形成新的繁殖體。
I. 常見的真菌和細菌
參考資料:
真菌是細菌的一種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衛生防病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大多數人知道細菌可以導致疾病,並習慣用「有病菌」或「有細菌」來形容一個臟的環境或物品。那麼,真菌又是怎麼回事,是細菌的一種嗎?的確,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和細菌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們知道,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內都有細胞核。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和完整的細胞器,故又稱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菌僅有原始核結構,無核膜和核仁,細胞器很少,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屬於原生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有十萬多種,其中能引起人或動物感染的僅占極少部分,約300種。很多真菌對人類是有益的,如麵粉發酵,做醬油、醋、酒和霉豆腐等都要用真菌來發酵。工業上許多酶制劑、農業上的飼料發酵都離不開真菌。許多真菌還可食用,如蘑菇、銀耳、香菇、木耳等。真菌還是醫葯事業中的寶貴資源,有的可以用於生產抗生素和維生素以及酶類;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葯用於醫治疾病,如中葯馬勃、茯苓、冬蟲夏草等。
真菌還可引起動、植物和人類的多種疾病,在人類主要有三種類型:①真菌感染;②變態反應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黴菌
亦稱「絲狀菌」。屬真菌。體呈絲狀,叢生,可產生多種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根霉、毛霉、麴黴和青黴等。黴菌可用以生產工業原料(檸檬酸、甲烯琥珀酸等),進行食品加工(釀造醬油等),製造抗菌素(如青黴素、灰黃黴素)和生產農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業原料和產品以及農林產品發霉變質。另有一小部分黴菌可引起人與動植物的病害,如頭癬、腳癬及番薯腐爛病等。
酵母菌
屬真菌。體呈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內有細胞核、液泡和顆粒體物質。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進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種類能產生子囊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種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發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產上常用的有麵包酵母、飼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纖維素供醫葯使用,也有用於石油發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屬酵母菌屬。細胞呈圓形、卵形或橢圓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發酵工業上,可用來發酵生產酒精或葯用酵母,也可通過菌體的綜合利用提取凝血質、麥角固醇、卵磷脂、輔酶甲與細胞色素丙等產品。
紅麴黴素(Monascuspurpureus)屬於囊菌綱,麴黴科。菌絲體紫紅色。無性生殖時,茵絲分枝頂端形成單獨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時,產生球形、橙紅色的閉囊果,內生含有八個子囊孢子的子囊。紅麴黴可制紅曲、釀制紅乳腐和生產糖化酶等。
假絲酵母(Candida)
一屬能形成假菌絲、不產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絲酵母能利用正烷烴為碳源進行石油發酵脫蠟,並產生有價值的產品。其中氧化正烷烴能力較強的假絲酵母多是解脂假絲酵母(C.lipolytica)或熱帶假絲酵母(C.tropicalis)。有些種類可用作飼料酵母;個別種類能引起人或動物的疾病。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或亦稱「白色假絲酵母」。一種呈橢圓形、行出芽繁殖的假絲酵母。通常存在於正常人的口腔、腸道、上呼吸道等處,能引起鵝口瘡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黃麴黴(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類,黃麴黴群的一種常見腐生真菌。多見於發霉的糧食、糧食製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機物上。菌落生長較快,結構疏鬆,表面黃綠色,背面無色或略呈褐色。菌體由許多復雜的分枝菌絲構成。營養菌絲具有分隔;氣生菌絲的一部分形成長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產生燒瓶形或近球形的頂囊,囊的表面產生許多小梗(一般為雙層),小梗上著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於合成孢子穗。可用於生產澱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釀造工業中的常見菌種。近年來,發現其中某些菌株會產生引起人、畜肝臟致癌的黃麴黴毒素。早在六世紀時,《齊民要術》中就有用「黃衣」、「黃蒸」兩種麥曲來制醬的記載,這兩種黃色的麥曲,主要由黃麴黴一類微生物產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澱粉酶所組成。
白地霉(Geotrichumcandim)
屬真菌。菌落平面擴散,組織輕軟,乳白色。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時,斷裂成圓柱狀的裂生抱子。菌體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8℃。常見於牛奶和各種乳製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醬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來製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亦稱「拮(頡)抗菌」。能抑制別種微生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死別種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產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線菌及若干真菌和細菌等。如鏈黴菌產生鏈黴素,青黴菌產生青黴素,多粘芽抱桿菌產生多粘菌素等。
假菌絲
某些酵母如假絲酵母經出芽繁殖後,子細胞結成長鏈,並有分枝,稱為假菌絲。細胞間連接處較為狹窄,如藕節狀,一般沒有隔膜。
抗菌素
亦稱「抗生素」。主要指微生物所產生的能抑制或殺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學物質,如青黴素、鏈黴素、金黴素、春雷霉累、慶大黴素等。從某些高等植物和動物組織中也可提得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氯黴素和環絲氨酸,目前主要用化學合成方法進行生產。改變抗菌素的化學結構,可以獲得性能較好的新抗菌素,如半合成的新型青黴素。在醫學上,廣泛地應用抗菌素以治療許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在畜牧獸醫學方面,不僅用來防治某些傳染病,有些抗菌素還可用以促進家禽、家畜的生長。在農林業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業上,則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劑。
病原性真菌
真菌(Fungus)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綱,具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它們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絕大多數對人有利,如釀酒 、制醬,發酵飼料,農田增肥,製造抗生素,生長蘑茹,食品加工及提供中草葯葯源(如靈芝、茯苓、冬蟲夏草等,都是真菌的產物或本身或利用真菌的作用所制備的)。對人類致病的真菌分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膚、毛發、指甲,為慢性,對治療有頑固性,但影響身體較小,後者可侵犯全身內臟,嚴重的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於糧食、飼料、食品中,能產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
第一節 病原性真菌概述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結構
真菌形態分單細胞和多細胞兩類;單細胞真菌主要為酵母和類酵母菌(如隱球菌、念珠菌)呈圓形或橢圓形。多細胞真菌由菌絲和孢子組成,菌絲分枝交織成團形成菌絲體(Mycelium),並長有各種孢子,這類真菌即一般稱為黴菌(Mold)。
真菌細胞結構比細菌復雜,細胞壁缺乏構成細菌胞壁的肽聚糖,其堅韌性,主要依賴於多聚N-乙醯基葡萄糖構成的甲殼質(Chitin)。並含葡聚糖,甘露聚糖及蛋白質,某些酵母菌還含類脂體。細胞內有較為典型的核結構和細胞器。
(二)培養特性
真菌能分泌酶使有機物降解成可溶性營養成分,吸收至細胞內進行新陳代謝。大多數真菌營養要求不高,在沙保氏培養基 (Sabouraud's smedium 含4%葡萄糖 1.0%蛋白腖 pH4.0~6.0 ),22~28℃生長良好。大多於1~2周出現典型菌落。真菌菌落一般有三種類型。
1.酵母型菌落,為單細胞真菌的菌落,形態與一般細菌菌落相似,以出芽形式繁殖,如新型隱珠菌。
2.類酵母型菌落,外觀似酵母菌落,但可見伸入培養基中的假菌絲,它是由伸長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3.絲狀菌落,為多細胞真菌的菌落,由許多菌絲體組成。菌絲多數有隔分成多個細胞稱有隔菌絲,有的菌絲無隔,稱無隔菌絲。部分菌絲伸入培養基中吸收營養和水分,稱營養菌絲;另一部分菌絲向空間生長稱氣中菌絲,能產生孢子的氣中菌絲稱生殖菌絲。有些真菌的氣中菌絲形狀特殊,呈球拍狀、螺旋狀、鹿角狀等是各種皮膚絲狀菌鑒別的依據之一。絲狀菌落呈棉絮狀、絨球狀、粉末狀或石膏粉樣,在下面和背面可顯示各稱不同色素。
有些真菌在不同寄生環境和培養條件下出現兩種形態,稱二相性真菌,即在機體內或含血培養中37℃孵育,呈現酵母型菌落,而在沙保氏培養基上室溫孵育,則形成絲狀菌落。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等。
病原性真菌大多以出芽,分枝和斷裂或形成無性孢子等無性生殖方式進行繁殖。近年發現不少病原性真菌除無性生殖外,具有性生殖階段,如孢子絲菌,皮炎芽生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等。孢子含有性孢子和無性孢子兩類。有性孢子是通過不同細胞配合(質配或核配)後生長發育形態的。可分為卵孢子(oospore)、子囊孢子(Ascospore)、接合孢子(Zygospore)、擔子孢子(Basidiospoe)。無性孢子是病原性真菌傳播和延續後代的主要方式,無性孢子分葉狀孢子和分生孢子二個類別,葉狀孢子系從菌絲細胞直接形成的孢子,如芽生孢子(Blastosporne)、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及關節孢子(Arthrospore)。分生孢子由生殖菌絲末端分裂收縮而成,如大分生孢子(Marcroconidia)、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及孢子囊孢子(Sporagiospore)不同真菌產生不同形態的孢憶是鑒定真菌的依據之一。
(三)變異
真菌易發生變異,在人工培養基中多次傳代或孵育過久,可出現形態結構,菌落性狀,色素及毒力等改變,用不同的培養基或不同溫度培養真菌,其性狀都有改變。
(四)抵抗力
真菌對乾燥、陽光、紫外線及一般化學消毒劑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於陽光,紫外線及乾燥情況下大多數真菌可被殺死,且對2.5%碘酒,10%福爾馬林都敏感,一般可用福爾馬林薰蒸被真菌感染的房間。對熱敏感,一般60℃1小時可殺死真菌菌絲和孢子。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性
真菌引起的疾病大致包括
1.真菌性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淺部真菌有親嗜表皮角質特性,侵犯皮膚、指甲及須發等組織,頑強繁殖,發生機械刺激損害,同時產生酶及酸等代謝產物,引起炎症反應和細胞病變。溶部真菌,可侵犯皮下,內臟及腦膜等處,引起慢性肉芽腫及壞死。
2.條件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內源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亦有外源性感染(如麴黴菌),此類感染與機體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及菌落失調有關,常發生於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化療和放療的患者。
3.過敏性真菌病 系在各種過敏性或變態反性疾病中,由真菌性過敏原(如孢子抗原)引起過敏症,如哮喘,變態反應性肺泡炎和癬菌疹等。
4.真菌毒素中毒症(Mycotoxicosis)真菌毒素已發現100多種,可侵害肝、腎、腦、中樞神經系統及造血組織。如黃麴黴素可引起肝臟變性,肝細胞壞死及肝硬化,並致肝癌。實驗證明,用含0.045PPM黃麴黴素飼料連續喂養小白鼠,豚鼠、家兔等可誘生肝癌,桔青黴素可損害腎小管,腎小球發生急性或慢性腎病。黃綠青黴素引起中樞神經損害,包括神經組織變性,出血或功能障礙等。某些鐮刀菌素和黑葡萄穗素主要引起造血系統損害,發生造血組織壞死或造血機能障礙,引起白細胞減少症等。
(二)免疫性
1.非特異性免疫 人類對真菌感染有天然免疫力。包括皮膚分泌短鏈脂肪酸和乳酸的抗真菌作用,血液中轉鐵蛋白(Transferrin)擴散至皮膚角質層的抑真菌作用;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且許多真菌病受生理狀態影響,如嬰兒對念珠菌病易感,學齡前兒童易患頭癬。
2.特異性免疫 真菌感染中細胞免疫是機體排菌殺菌及復原的關鍵,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對加速表皮角化和皮屑形成,隨皮屑脫落,將真菌排除;以T細胞為主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引起免疫病理損傷能局限和消滅真菌,以終止感染;一般DTH反應強度與體內菌量呈反比,如DTH陰性則菌量增加,病情嚴重,而經治療又轉陽性,說明治療見效,預後良好。體液免疫對部分真菌感染有一定保護作用,如特異性抗體可阻止真菌轉為菌絲相以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率;抗白色念珠菌抗體與菌表面甘露醇蛋白質復合物結合,阻止本菌粘附宿主細胞;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盡管其遲發型變態反應陽性,或通過被動轉移致敏淋巴細胞,還必須同時輸入特異抗體才起保護作用。而DTH陰性者即使有抗體,不能引起保護作用,表明抗體須在具有良好的細胞免疫基礎的機體內才發生保護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一)直接檢查
是最簡單而重要方法,淺部感染真菌的病變標本如毛發、皮屑、甲屑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蓋玻片微熱熔化角質層,再將玻片壓緊,用吸水紙吸去周圍多餘鹼液,在顯微鏡下觀察,見皮屑甲屑中有菌絲,或毛發內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診斷為癬菌感染,但不能確定菌種。深部感染真菌標本如痰,腦脊液亦可做塗片用革蘭氏染色(白色念珠菌)或愚汁負染色(隱球菌)觀察形態特徵。
(二)培養檢查
本法可確定菌種,輔助直接檢查不足,通常用沙保氏培養基(22~28℃),深部真菌可用血瓊脂或腦心葡萄糖血瓊脂37℃培養,或根據不同菌種運用不同培養基,如孢子絲菌可用胱氨酸血液葡萄糖瓊脂,必要時運用鑒別培養基和生化反應,同化試驗等進行鑒定。
(三)免疫學試驗
近年來有許多方法用於檢測深部感染真菌的抗體,作輔助診斷莢膜組織胞漿菌、念珠菌、麴黴菌。但系統性感染患者常因免疫功能降低不出現抗體;而且許多真菌間抗原性有交叉反應;有的產生抗體後維護時間較長,正常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陽性率,則必須結合臨床情況分析結果才能作出恰當的診斷。
由於上述檢測抗體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及深部真菌感染時,早期培養陽性率甚低,晚期則多於失去治療時機,因此用免疫學方法從血清或其他部位檢測真菌抗原,對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如乳膠凝集法檢測新型隱球菌病患者的莢膜多糖抗原,ELISA法檢測白色念珠菌感染者的甘露聚糖抗原及免疫熒光法檢測孢子絲菌病患者的可溶性抗原等,均為早期,快速、特異的診斷方法。
(四)動物試驗
其些真菌對實驗動物有致病性,如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可在小白鼠,豚鼠體內生長,白色念珠接種家兔小白鼠可發生腎臟膿腫致死。
四、防治原則
真菌感染尚無特異預防,主要注意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碘化物治療孢子絲菌病、毛黴菌病有一定療效。制黴素、灰黃黴素、克霉唑(三苯甲霉唑)等外用或內服過癬症和白色念珠菌病等有較好療效。近年服道5-氟胞嘧啶(5-FC)治療單細胞真菌感染療效顯著。二性黴素B可用於深部全身真菌感染。
淺部真菌
淺部真菌主要為皮膚絲狀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膚、毛發、指甲等角化組織引起癬症,又稱癬菌(Ringworm),分為三屬,共37個種。(表20-1)
癬症病灶可見有隔菌絲和關節孢子,菌絲深入角化組織內生成營養菌絲體,縱橫交織成網狀,孢子可排列成鏈狀或零散分布,在病發上可見孢子在毛干外排成厚鞘(毛外型感染)或毛干內排列成串(毛內型感染)。在沙保氏培養基孵育1~3周,可生成絲狀型菌落,產生各種孢子和菌絲。根據菌落形態與色澤,菌絲的構造與形態,大分生孢子的形態和小分生孢子的有無及排列形式等,可作為鑒別種屬的重要依據(見表20-2、圖20-1)。
表20-1 癬菌的種類及侵犯部位
屬 名
種數
侵犯部位
皮膚
指甲
毛皮
毛癬菌屬(Trichophyfon)
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fon)
小孢子癬菌屬(Microsporum)
21
1
15
+
+
+
+
+
-
+
-
+
表20-2 癬菌的培養特徵
屬名
肉眼菌落外觀
鏡檢培養的真菌
性 狀
顏 色
大分子孢子
小分子孢子
厚膜孢子
菌絲特殊形態
毛癬菌
絨絮狀粉粒狀或蠟樣
灰白、淡紅、紅、紫、黃、橙、棕
細長棒狀,壁較薄,數目少或無
叢生呈葡萄狀、梨狀、棒狀,較常見
有時可見
螺旋狀、球拍狀、結節狀、鹿角狀
表皮癬菌
絨絮狀
粉粒狀
黃綠色
卵形或粗棒狀壁較薄,數目多
無
數目較多
球拍狀
小孢子癬菌
絨絮狀粉粒狀石膏樣
灰白、橘紅、棕黃
紡錘狀,壁較厚,數目多或少不一定
卵形或棒狀,不呈葡萄狀,不常見
比較常見
結節狀、梳狀、球拍狀
癬菌主要由孢子散播傳染,常由於接觸患癬的人或動物(狗、貓、牛、馬等)及染菌物體而感染。在臨床上同一種癬症可由數種不同癬菌引起,而同一種癬菌因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癬症。(見表20-3)
表20-3 癬菌與癬病的關系
病名
癬 菌
發癬
鐵銹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石膏樣毛癬功菌,奧杜盤氏小孢子癬菌
須癬
紅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須毛癬菌,狗小孢子癬菌
體癬
紅色毛癬菌,鐵銹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小孢子癬菌屬
股癬
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須毛癬菌,狗小孢子癬菌
腳癬
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須毛癬菌
黃癬
許蘭氏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癬菌
甲癬
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白色念珠菌)
疊癬
同心性毛癬菌
我國頭癬的病原菌:農村主要是許蘭氏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等;城市為堇色毛癬菌,鐵銹色癬菌等。手足癬、體癬股癬及甲癬的病原菌以紅色毛癬菌最常見,其次為石膏樣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等。
此外如足癬抓破時,癬菌成份入血,可傳至其他部位(如上肢),引起變態反應,在皮膚上呈現丘疹水泡。在病損處找不到癬菌,稱癬菌疹,是一種變態反應疾病。
癬病患者可出現遲發型變態反應,用毛癬菌素(Trichphytin)作皮膚試驗,出現陽性。
溶部真菌
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組織和內臟,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類(表20-4)。其中3類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絲菌在我國先後有數例報告,球孢子菌和莢膜組織胞漿菌國內個別病例報告都為歸國華僑。1、2、4類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等特殊狀態患者,近年來因廣譜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大量應用,本類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臨床上惡性腫瘤、糖尿病、血液病、嚴重營養不良,大面積燒傷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繼發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為醫學實踐中一個重要問題。
表20-4 侵害人體深部真菌的種類及侵害部位
侵害人體部位
菌類 菌屬 菌種名稱 肺
肝
脾
腸
心
腦膜 淋巴結 骨
口鼻粘膜 陰道
皮膚
指甲
1.類酵母菌
念珠菌屬
(1)白色念珠菌
(Monilia albicans)
+ + + + + + + +
2.酵母菌類
隱球菌屬
(2)新型隱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 + + +
3.二相真菌
球孢子菌屬 (3)厭酷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
+ + + +
組織胞漿菌屬 (4)莢膜組織胞漿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 + + + + +
+ + +
孢子絲菌屬 (5)申克氏孢子絲菌
(Sporotrichum schenckii)
+
+ +
芽生菌屬 (6)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 + + + + + + +
地絲菌屬 (7)白色地絲菌
(Geotrichum candim)
+ + +
4.黴菌類
(絲狀菌)
麴黴菌屬 (8)煙色麴黴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
+ + + + +
毛黴菌屬 (9)叢生毛黴菌
(Mucor corymbifer)
+ +
青黴菌屬 (10)某些青黴菌
(Penicillium,sp.)
+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於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一般在正常機體中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功能或一般防禦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約作用失調,則本菌大量繁殖並改變生長形式(芽生菌絲相)侵入細胞引起疾病。
本菌細胞呈卵圓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蘭氏染色陽性,但著色不均勻。在病灶材料中常見菌細胞出芽生成假菌絲,假菌絲長短不一,並不分枝,假菌絲收縮斷裂又成為芽生的菌細胞(圖20-3)。
圖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塗片革蘭氏染色
本菌在血瓊脂或沙保氏瓊脂上,37℃或室溫孵育2~3日後,生成灰白乳酪樣菌落,塗片鏡檢,可看到表層為卵圓形芽生細胞,底層有較多假菌絲。若接種於4%玉蜀黍瓊脂上,室溫孵育3~5日可見假菌絲,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圖20-4)。
圖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體許多部位,可引起:1.皮膚念珠菌病,好發於皮膚皺褶處(腑窩、腹股溝,乳房下,肛門周圍及甲溝,指間),皮膚潮紅、潮濕、發亮,有時蓋上一層白色或呈破裂狀物,病變周圍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鵝口瘡、口角炎、陰道炎最多見,在粘膜表面蓋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剝除後,留下潮紅基底,並產生裂隙及淺表潰瘍。3.內臟及中樞神經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膚等處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腸胃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腦炎等,偶而也可發生敗血症。
採取檢材直接檢查可見卵園形細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絲,接種沙保氏基可長出類酵母型菌落。與其他念珠菌鑒別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養基上可產生厚膜孢子(圖20-4),2.在動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小時形成芽管。3.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糖,4.靜脈接種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腎皮質上許多小膿瘍。
念珠菌病預防主要是個人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治療淺表感染可擦龍膽紫,雷瑣辛或制黴素,二性黴素B或咪唑葯物局部應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黴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靜脈滴注等。
二、新型隱球菌
新型隱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組織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 ,是土壤,鴿類,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動物,一般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為內源性感染,對人類而言 ,它通常是條件致病菌。
本菌在組織液或培養物中呈較大球形,直徑可達5-20um,菌體周圍有肥厚的莢膜,折光性強,一般染料不易著色難以發現,稱隱球菌,用墨汁陰性顯影法鏡檢 ,可見到透明莢膜包裹著菌細胞,菌細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絲。
在沙保氏瓊脂及血瓊脂培養基上,於25及37℃不能生長,而非病原性隱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養數日後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後轉淡黃或棕黃、濕潤粘稠,狀似膠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與酵母菌和念珠菌鑒別。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轉入,在肺部引起輕度炎症,或隱性傳染。亦可由破損皮膚及腸道傳入。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發生腦膜炎、腦炎、腦肉芽腫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結、皮膚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膿腫。
實驗檢查從腦脊液中可見圓形厚壁並圍以厚莢膜的酵母樣細胞。在沙保氏培養基上形成棕黃色粘液樣菌落。腦內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導致死亡。用血清學方法檢出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對該病診斷可提供重要幫助,在已確診的隱球菌腦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標本中可檢出該菌抗原。
預防本菌感染,除應增強機體免疫力外,避免創口感染土壤及鳥糞等。治療葯物可用碘化鉀或碘化鈉,大蒜精、二性黴素B,亦可二性黴素B與5-氟胞嘧啶聯合應用,慢性肺損害或骨病損則可輔以外科切除。
三、麴黴菌
麴黴菌(Aspergillus)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很廣,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許多因素降低機體免疫力時,繼發傳染引起疾病,最常見的有煙麴黴菌 (A.fumigatus)、黑麴黴菌 (A.niger) ,黃麴黴菌 (A.flavus) 等。本菌生長迅速,形成絲狀菌落,開始為白色,隨孢子的產生呈綠色或暗紅色,鏡檢見分生孢子柄頂端有包囊 (Vesicle) ,在包囊表面有帶著成串孢子的擎絲。
麴黴菌病原發的常局限於耳、眼睛與肺部,繼發的見於腫瘤、結核等病人。成年男性多見,特別在灰塵環境中工作者及家禽飼養員等。最多見的肺麴黴菌病主要表現為慢性氣喘,局限性浸潤性損害,或形成肉芽腫樣的真菌球(Fungus Ball))。此外皮膚,外耳道,鼻竇、眼眶及骨和腦膜等,也可發生炎症性肉芽腫,伴有組織壞死與膿腫,在病變組織中可找到有隔菌絲,長短不一呈桿狀,有分枝。並有園形小孢子散在或堆積成團。
診斷可取病人痰、體液或組織用KOH處理製成片子鏡檢找菌絲和孢子,或培養鑒定。
治療局部麴黴菌病可用龍膽紫溶液,碘化鉀、制黴素等;過敏性肺麴黴菌病可用皮質類固醇,全身性的用二性黴素-B和-5-氟胞嘧啶。麴黴菌肉芽腫瘤可作外科手術療法。
四、毛黴菌
由毛黴菌(mucor) 引起的疾病,主要菌種為絲生毛黴菌 (M.corymbifer) 可侵犯血管壁,引起血栓,組織壞死。多繼發於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病程急性;症狀嚴重者可以致死。依據臨床表現分 1.腦型毛黴菌病系毛黴菌從鼻腔,付鼻竇沿小血管到達腦部,引成血栓及壞死。 2.肺毛黴菌病主要表現為支氣管肺炎,亦有肺梗塞及血栓形成。3.胃腸道毛黴菌病,多見於回腸末端、盲腸及結腸、食道及胃亦可累及。
J. 犬貓芽生菌病
【臨床症狀】
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種深部真菌性疾病,主要感染犬、貓的肺臟、皮膚和消化道。本病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動物的體況和抵抗力,短的數日或數月,長的則數年才出現症狀,多數呈慢性經過。菌的靶器官組織多數是肺、眼、皮膚、皮下注射組織、淋巴結、胃、鼻腔、睾丸和腦等,這些器官受侵害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如呼吸困難,咳嗽,X線檢查肺葉有局限性小結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等。體溫升高,消瘦。有的皮膚有潰瘍,病灶伴有滲出物。部分病例出現眼瞼腫脹,流淚,有分泌物流出,角膜渾濁,嚴重的失明。如侵害關節、骨骼,則出現跛行。約40%~60%的感染犬表現彌散性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
【治療方案】
治療則為抗真菌和對症治療。
[處方1]伊曲康唑,犬:5~1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2次,連用2~4個月。前梁搏
[處方2] 兩性黴素B,犬渣鍵/貓:0.5~0.8毫克/千克,累計量不超過8毫克,加於5%葡萄糖液中靜脈注射,隔日1次。與利福平合用,效果很好。
[處方3]酮康唑,犬:5~15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連用4~6個月。
[處方4]氟康唑,犬:1.25~2.5毫克/千克,慧祥口服/靜脈滴注,每日2次,或2.5~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連用4~8周;貓:50毫克/次,口服,每日2次,或2.5~5毫克/千克,口服/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4~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