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節響痛,打屁,腸鳴,全身癢,全身遊走性痛疼,肌肉跳動,燒傷感,流口水,深呼吸等這些症狀會是什麼病
你好!你的情況屬於胃腸濕熱所致,一般葯物很難根治.中醫中葯長期臨床實踐積累內了許多非常容有效的治療方法,建議你用傳統中葯黑礬,黑棗,核桃仁,梔子,當歸,厚朴,三棱,穿山甲,上甲,下甲,紅花,海南沉,鐵膽粉,蜂膠,蜂蜜,蜂蠟等配合治療,可以快速治癒.這些葯物配合使用可以徹底清除胃腸濕熱,盪滌胃腸濁氣,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腸道紊亂的功能,從而徹底根治不復發。希望你正確的治療,早日康復!
B. 皮膚瘙癢、紅腫、臉上起疙瘩…怎麼辦用一支艾條艾灸來解決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艾小九,在多風的春季,你有沒有遇到 皮膚紅腫、瘙癢、發炎 ,臉上的小疙瘩不斷的時候,是不是和平時被風吹、像蟲子爬一樣,這里癢一下,那裡癢一下。
圖片
這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會告訴你要待在家裡, 不要出門,不要吹風 。醫生也會囑咐說,多穿點衣服,別讓風吹著了。
尤其是 體質弱的人 和 過敏體質的人 ,風一吹,更容易出現這種皮膚問題。比如說我們常見的 蕁麻疹 ,它不局限於一個位置,可能一開始只是一兩個部位癢,後來就變成了大片大片的癢、全身癢……
圖片
其實這就是中了 風 邪 的招!
「風邪」,出自中醫理論中的六大外感病邪,分別是 「風、 寒、暑、濕、燥、火」 。
圖片
其中,風為六大病邪之首, 《黃帝內經》就記載有:「風為百病之長」 之說!
風邪難治,便是因為與寒、痰、濕、燥、熱(火)等病邪聯合使人致病。因此,《針灸大成》說: 「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 ,說的就是:調理風邪所致的皮膚病, 除了艾灸,其它辦法都難以抵達病灶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為何艾灸對風邪之症能有此奇效?
其一 ,是因為艾灸行氣通絡,溫經散寒、益氣扶陽、調節機體功能等功效; 其二 ,人體的穴位中有很多是具有祛風、調養氣血、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用艾灸調養,對於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的皮膚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從現代醫學研究看來,這是由於艾灸能有效調動一切內在的積極因素, 增強機體的防衛抗病能力 。
面對風邪所致的皮膚問題,小九老師推薦艾灸: 阿是穴、血海穴、百蟲窩、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
1、阿是穴
根據 中醫經絡學的「近部選穴」法 ,凡是局部出現疼痛、腫脹、僵硬、條索狀突起等異常,說明這里一定存在著「筋脈拘急、氣血不通」的情況, 中醫便稱之為「阿是穴」,又稱「不定穴」 。
取穴方法 :阿是穴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輸),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直接在瘙癢患處進行艾灸,可祛風止癢!
圖片
艾灸方法 :在瘙癢之處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
2、百蟲窩穴
百蟲窩 ,經外奇穴,本穴治療各種因蟲邪侵襲之病,有如直搗百蟲之窩穴,故名。艾灸百蟲窩, 祛風止癢!
祛病療疾 :蕁麻疹,風疹,皮膚瘙癢症、濕疹等。
快速取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1寸(大拇指指節寬為1寸),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3、血海穴
血海穴 ,又名血郄、百蟲窠。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為足太陽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並善治血分病證,故名血海。本穴具有 祛風清熱、調和氣血 之功。
祛病療疾 :用於治療濕疹、蕁麻疹、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部瘙癢疼痛、氣逆腹脹等。
快速取穴 :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健脾益胃!
對應的祛病療疾有: 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絞痛、膀胱炎、陽痿、遺精、盆腔炎、失眠等。
快速取穴 :坐位屈膝,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圈住髕骨外上緣, 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處 即為足三里穴,按壓有酸脹感。左右兩腿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用艾條在此 溫和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處穴位均要灸。
5、三陰交穴三陰交穴 ,位於足太陰脾經穴位, 十總穴之一 ,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活血、調補肝腎的作用。 艾灸三陰交,滋陰清熱。
祛病療疾有 :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失眠,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
快速取穴 :位於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四指),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左右兩小腿上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腳上都要灸。
除了艾灸外,平時也可以 用艾草洗浴 ,艾葉中所含的精油物質,具有絕佳的止痛、收斂、止癢、抗菌等多種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在生活上,也要注意一些細節: 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多想快樂的事情,學會自我調節; 多進行 體育 鍛煉,增強體質。
圖片
最後,即便瘙癢嚴重,也 切忌去劇烈搔抓 , 也不要用很熱的水去洗患部 ,容易導致皮膚受損。
C. 患蕁麻疹已經四年了,求根治的偏方。
我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一筆一劃寫下的,你可以在網上找,要是有可能就是我告訴別人的,不過希望你仔細尋找和認真點按,不會沒有作用的---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鍾。祝您早日康復!!!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損壞的皮膚病,主要是肌體代謝紊亂和內分泌異常引起的;而蕁麻疹就是俗稱的「風疹塊」、「風疙瘩」、「風包」等,其基本特徵為全身起白色或者蒼白色風團,起疹時可能有點搔癢。這兩種疾病一般點按穴位後都消除的比較徹底,基本上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一 風市 「市」有集市,集結的意思;「風市」是指風氣集結之處,是祛風的要穴,故名風市。 位置:位於大腿外側正中,直立垂手時中指尖到達的地方。 主治:全身搔癢、風疹、半身不遂、下肢麻木、蕁麻疹等。 二 血海 本穴的作用與血有關,點按時有引血歸脾之效果,好比江河下百川歸屬大海的意思,故名血海。 位置:位於髕骨內上方2寸,用力蹬直下肢,髕骨內上緣鼓起的肌肉的中點就是本穴。 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月經不調、貧血、腳氣、崩漏。 三 足三里 有集合、通達之意,對上、中、下三焦諸病無所不包,故名足三里。 位置:屈膝成120度,由犢鼻向下量四橫指脛骨外一橫指處就是本穴。 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胃痛、腹痛、便秘、消化不良、胃腸炎、中風、水腫、神經衰弱、下肢腫痛、頭痛、痢疾等。 四 三陰交 指脾經、腎經、肝經三條足三陰經的交會處,故名三陰交。 位置:內踝上三寸(四橫指),脛骨的後緣。 主治:蕁麻疹、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下肢痿痹。 腸胃病: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泄瀉、脾胃虛弱。 婦科病: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難產、帶下、不孕。 泌尿系統疾病:遺精、陽萎、遺尿、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五 曲池 「曲」彎曲,「池」水停聚的地方。經氣至此,有如水入池,故名曲池。 位置:肘關節撓側,肘橫紋頭呈現凹陷處就是本穴。 主治:皮膚瘙癢、濕疹、咳嗽、腹痛、便秘、水腫、上肢腫痛。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