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得了蕁麻疹,不用慌,牢記什麼方法,瘙癢紅腫逐漸消失了
秋季皮膚乾燥,很容易受到外界過敏原刺激而產生一些身體問題,蕁麻疹就是其中的一種。那麼治療蕁麻疹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呢,治療蕁麻疹的偏方呢。蕁麻疹的預防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知識吧。急性蕁麻疹:以祛風、清熱、祛濕為主。
避風避寒,避免生冷、香乾、油炸、海鮮、蛋製品、牛奶、飲料、葡萄酒和辛辣產品。功能: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消腫、益氣固表、養血滋陰、止癢止癢。功效:對於輕度病例,一個療程即可消除風團,止癢。嚴重者,皮疹和瘙癢消失2-3個療程,皮膚劃痕試驗陰性,常規血液檢查嗜酸性粒細胞降至正常。
2. 莪術功效與作用及禁忌_莪術有哪些功效和作用
莪術也叫藍心姜、黑心姜、姜七,,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樣子看起來和生薑很接近,其植物根莖稱為“莪術緩差虛”用於製作中葯。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莪術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莪術的功效和作用
破血行氣止痛
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
積散結
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於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
破血祛瘀
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症瘕癖塊。
行氣止痛
適於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適當配伍,虛症、實症均可。
莪術的禁忌
莪術臨床使用安全性好,對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個別人偶有肝功異常,停葯後可自行恢復。
莪術及其制劑使用中少數人可見頭暈、面紅、胸悶、心慌、乏力等症狀。極個別人出現休克樣反應。動物實驗提示莪術制劑可引起溶血和肝腎損害,這應引起臨床用葯注意,不可過量使用。
莪術攻伐破瘀力大,長期服用可傷及正氣,凡屬氣血兩虛、無瘀滯者不宜使用。臨床用其治療虛實夾雜的病證,可配用補益葯。使用中應注意檢查病人出凝血項目及注意有否出血傾向,如有異常應減葯或停葯。
莪術有耗氣傷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過量或久服。月經過多及孕婦忌服。
莪術的臨床應用
用於治月經不調。對合並有擾燃小腹包塊、由氣滯血瘀所致的經閉、經痛較適用,患者月經稀少或數月不行,並有小腹作痛、精神郁悶、脈弦,小腹有包塊(相當於附件炎等),可用莪術配四物湯,方如莪術散。
用於治氣滯血瘀所致的症瘕積聚、心腹痛、脅下脹痛。例如肝硬變時如有肝硬腫大、質地較硬、脅下隱隱作痛,甚至出現腹水(但全身一般情況尚好),可用莪術、三棱。配其他逐瘀、軟堅、益氣葯,方如莪棱逐瘀湯。兼有郁熱者。配梔子、生地、旱蓮草。
用於治飲食積滯(消化不良),取其有健胃作用。凡有氣脹、腸鳴、胃部滿實作痛,可用莪術開胃消食止痛,常配木香、川朴或配谷芽、麥芽、青皮、陳皮、檳榔等,平素胃弱者須加配黨參、黃芪、白術。
用於治療癌腫。據最近報道,用莪術注射液治療子宮頸癌,每日在病灶局部注入葯液10~30毫升,療程3個月左右,療效較好(但晚期病例無效)。又可配合口服水煎劑,處方:莪術(醋制)9g,三棱(醋制)9g,水三碗煎成一碗,早飯前和晚飯後各服半碗。也可以用莪術揮發油軟膏外用局部敷治慶者。
點擊下頁查看>>>莪術的栽培技術
3. 我的皮膚很容易過敏,醫生說我血燥,那我該怎麼辦
血燥型又稱血燥陰傷型,系由血熱內蘊或熱毒蓄久,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以致津液營血耗傷。陰虛血燥,肌膚失於潤養,出現暗紅色或褐紅色鱗屑性斑塊為主症的證候。
臨床表現為銀屑病病程日久,皮損經久不消,多為斑塊狀或混合狀,表面覆較厚的銀白色鱗屑,不易剝脫,乾燥易裂,散布軀干、四肢。新發皮疹較少,伴程度不同的瘙癢,也可不癢,五心煩熱或掌心發熱,咽干唇燥不欲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陰潤燥,清熱驅風。常用草葯有當歸、丹參、何首烏、生地、熟地、天冬、麥冬、丹皮、川芎、白蒺藜、白鮮皮草河車、雞血藤、山豆根、赤芍、白芍等,處方可選用:
(1)養血潤膚飲加減,葯用:當歸、丹參、首烏、元參、天冬、麥冬、麻仁、蟬衣、桑葉、生熟地、生甘草。若病邪稽留時久,損害浸潤肥厚,基底暗紅,舌質暗紫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細緩者,須酌加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品,如雞血藤、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香附、枳殼、陳皮等。每口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2)銀屑病Ⅱ號加減,葯用:生地、土茯苓、烏梢蛇、蜂房、白蒺藜、白鮮皮。便秘體不虛者,加川軍、丹皮;皮損頑固難退者,加烏梅、槐米。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3)消銀三湯加減,葯用:生地、當歸、花粉、元參、丹參、銀花、蚤休、蜂房、白茅根、白鮮皮、威靈仙。因扁桃體炎、咽炎誘發者,加連翹、山豆根;心煩熱盛者,加黃連、山梔;瘙癢劇烈者,加玳瑁、地膚子、川槿皮。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4)三參潤膚飲加減,葯用:元參、丹參、北沙參、胡桃、當歸、防風、川芎、赤芍。氣虛者,加人參、白術、黃芪;兼寒濕者,加肉桂、乾薑、蛇床子;血虛者,加熟地、白芍、川芎、大棗、何首烏;血瘀者,加三棱、莪術、地龍、桃仁;風盛癢劇者,加鉤藤、白蒺藜、白鮮皮。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3次服。
(5)養血祛風湯加減,葯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龍骨、蟬衣、龜板、鱉甲、牡蠣、何首烏、刺蒺藜、威靈仙、甘草。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2或3次服。
(6)地黃茅根散加減,葯用:生地黃、丹參、紫草、槐花、。地龍、赤芍、黃葯子、白茅根。每日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7)地黃冬花散加減,葯用:生地、炒赤芍、粉丹皮、紫草根、白茅根、土茯苓、炙僵蠶、白鮮皮、忍冬花。瘙癢劇烈者,加地膚子、炙烏梢蛇;鱗屑較多、消退較慢者,加雞血藤、丹參。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8)復方消銀湯加減,葯用:生地、當歸、赤芍、川芎、荊芥、防風、蟬蛻、苦參、白鮮皮、牡丹皮、大青葉、牛蒡子。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9)復元湯加減,葯用: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何首烏、鬼箭羽、雞血藤、當歸、元參、紫草、蜂房。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黃精;舌質暗紫,皮損黯紅肥厚者,上方去何首烏、紫草、蜂房,加三棱、莪術、紅花;月經不調、沖任不固者,酌加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10)白庀二號加減,葯用:雞血藤、生地、土茯苓、當歸、丹參、蜂房、天冬、麥冬。脾虛濕盛者,證見大便溏瀉、下肢浮腫、舌質淡而舌體胖有齒痕,加生苡仁、茯苓、白術、扁豆、豬苓;陰虛血熱者,證見脈沉細,舌質紅而無苔,加黃柏、知母;風盛癢劇者,加白鮮皮、刺蒺藜、苦參;血虛者,證見面色恍白,脈沉細無力,加熟地、白芍。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4. 如何面對過敏皮膚呢
你好,過敏又稱尋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粘膜的小血管擴張,血漿滲出形成的局部水腫,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但不會傳染。 【病因及發病機理】尋麻疹的病因復雜,尤其是慢性尋麻疹不易找到病因,除和各種致敏原有關外,與個人的敏感性素質及遺傳等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常見的誘因有: (一)食物 以魚、蝦、蟹、蛋、牛奶、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最常見,尤其是在一次大量進食蛋白質飲食和酗酒後,發生的蛋白腖性尋麻疹,其次某些植物也可致敏。 (二)葯物 如青黴素、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另一些葯物如嗎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為組胺釋放劑,燃凳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尋麻疹。 (三)吸入物 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某些氣體及真菌孢子等。 (四)感染 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感染,這些感染可能通過傳染物的抗原作用或改變了機體的應激狀態,引起I型或III型變態反應。 (五)昆蟲叮咬 如虱、跳蚤叮咬皮膚及黃蜂、蜜蜂、毛蟲的皮者旅毒刺刺入皮膚,引起變態反應。 (六)物理及化學因素 如冷、熱、日光和機械性刺激、摩擦壓迫和某些化學物質的刺激,引起變態反應或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 (七)內分泌和代謝障礙及胃腸功能失調均可誘發本病,尤其是慢性尋麻疹。 (八)內臟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淋巴瘤及某些腫瘤、風濕熱等可為尋麻疹的病因。 (九)遺傳因素 如家族性寒冷性尋麻疹、遺傳性家族性尋麻疹綜合症和遺傳因素有關。 (十)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感情沖動可引起乙醯膽鹼釋放,增強血管通透性而發生尋麻疹。 尋麻疹的發病機理可分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種,前者主要是由於I型變態反應引起,少數是II型或III型反應,此型的抗體IgE和血管周圍肥大細胞、血中嗜鹼性粒細胞相結合。當抗原再次侵入後,在這些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起肥大細胞膜本身及其一系列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的變化,促使胞漿中的顆粒脫出,同時釋放出各種葯理性活性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肝素、前列腺素、乙醯膽鹼、溶酶體酶、纖維蛋白溶酶、補體、各種激肽和慢性反應物質等,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多,產生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各種症狀。 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是由於某些物質如細菌酶素、蛇毒、蛋白腖、某些葯物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紅斑、風團。 【臨床表現】常突然發病,先感皮膚瘙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風團可局限也可泛發全身,數分鍾或數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但新風團又陸續出現,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喉頭及支氣管受累可發生喉頭水腫,出現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症狀在數日至2~3周內消退者稱為急性尋麻疹;若反復發作,病程達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頑固性難治者稱為慢性尋麻疹。 除以上兩型外,還有幾種特殊型尋麻疹: (一) 皮膚劃痕症 又稱人工尋麻疹,手抓或鈍器劃其皮膚後,該處出現暫時性紅色條狀隆起。 (二) 血管性水腫 又稱巨大性尋麻疹。發生在眼瞼、口唇、包皮、外陰等組織鬆弛部位,突然發生的局限性腫脹,邊緣不清,持續1~2日自行消退,常反復發作。 (三) 壓迫性尋麻疹 皮膚受壓4~6小時後,局部發生深在性腫脹,8~12小時後消退,多發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壓部位。 (四) 日光性尋麻疹 暴曬日光或紫外線後,在照光部位出現風團,並有瘙癢和針刺感。 (五) 寒冷性尋麻疹 分家族性和獲得性兩型。前者少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從嬰兒開始持續終生。後者開始於兒童或成人,在氣溫驟降或接觸冷水冷風時,在皮膚露出部位出現風團,持續半小時至3~4小時,冰塊試驗和被動轉移試驗陽性,多見於女性青年。 (六) 膽鹼能性尋麻疹 在運動、重勞動、受熱、飲酒或情緒緊張時,膽鹼能神經發生沖動而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生直徑2~3mm小風團,不融合,半小時至1小時內消退,除掌拓外,皮疹可泛發全身,以青年人多見。 (七) 血清病性尋麻疹 注射血清、疫苗或葯物後除皮膚出現風團外,可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有的可出現蛋白尿、管型尿。 治療 組方:葯用黃芪、首烏、白術各15克,當歸、白蘚皮、丹參(後下)各12克,赤芍、防風、蟬蛻各10克,鳥梢蛇(研沖)9克,川芎、甘草、全蠍(研嫌禪沖)各6克。蜈蚣(研沖)2條。兒童用葯酌減。風寒勝加麻黃、桂枝、透骨草,去丹參、赤芍;風熱勝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去當歸;濕熱勝加黃芩、苦參、地膚子,去黃芪;熱毒甚加金銀花、大青葉、黃連,去川芎;血瘀重加桃仁、紅花、澤蘭,偏血熱加紫草、槐花、丹皮,去白術;氣血兩虛加黨參、白芍、熟地、大棗,去全蠍、蜈蚣:瘙癢劇烈加白蒺藜,浮萍、荊芥、蒼耳子;疹塊難消加皂角刺、秦艽、路路通:病程冗長加三棱、莪術;反復發作加地龍、僵蠶、水蛭;久治不愈加白花蛇、穿山甲、地鱉蟲。每天1劑,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溫服。葯渣加水濃煎,濾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鍾,早晚各1次。3周1個療程,直至疹消癢除。避風寒、忌生冷、香燥、煎炸、海鮮、蛋品、牛奶、飲料、酒類、辛辣之品。孕婦、月經過多者及有出血性疾病禁服。 功能: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消腫、益氣固表、養血和營、去癢止癢。 療效:輕者1個療程即風團消、瘙癢止;重者2~3個療程疹塊及瘙癢消失,皮膚劃痕試驗陰性,血常規復查嗜酸性粒細胞降為正常。 一般西葯治療:急性尋麻疹:1.口服胺H1受體葯物口服,如撲爾敏和去氯羥嗪。2。皮疹廣泛者給予撲爾敏或苯海拉明肌注,或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 「:尋醫問葯網社:」為您解答,希望能夠給您幫助,同時也希望您能採納,謝謝 【摘自:尋醫問葯網 http://www.jk58.com】我們一直在努力。
5. 三棱是一種中葯,你知道它都有哪些葯用價值嗎
什麼是三棱三棱來源於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乾燥塊莖,味辛、苦,性平,歸肝和脾經。這個葯是破血的葯,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作用,用於腹部出現的真假皮塊,也就是出現的各種包塊,或者是婦科出現的肌瘤、囊腫。
圖4
對於我殲擾唱完比較容易出現不適的人其實服用三棱就很不錯,能夠很好的促進我們肺部健康,特別是清肺、活血、化瘀的效果很不錯,適用於肺病患者飲用。
6. 結節性癢疹
1.抗組織胺葯物治療 撲爾敏 賽瘐啶、維生素C;息斯敏10mg,每日1次;特非那丁60mg 每日2次;新敏樂8mg,每日2~3次;仙特敏10mg,每日1次;也可用西米替丁(Cimetidine)400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mL靜滴 每日1次,對止癢有一定效果。
2.對皮疹泛發 症狀嚴重者可以給予小量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如強的松10mg,每日3次 以暫時緩解症狀,但停葯汪李改時易復發。
3.中醫中葯治療 對尋常性癢疹 夏季癢疹等可用清熱去風中葯治療,採用荊防清熱湯,涼血清風湯治之 對結節性癢疹應清熱祛風活血化淤為治則。採用癢疹方,永安止癢方 有脾虛著採用加減胃苓湯等。
4.外用葯物 酚爐甘石洗劑外用擾啟 也可用皮質類固醇的軟膏或霜劑外搽。
5.其他方法 對結節性癢疹可採用自家結節組織做成組織漿作脫敏治療有一定效果 其他如液氮冷凍療法,局部封閉療法,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可根據病情選用
方劑1
【組 成】蒼耳子、地膚子、威靈仙、艾葉,吳茱萸各15g。
【制用法】上葯水煎溻洗。
【主 治】成人癢疹。
方劑2
【組 成】路路通、蒼術各60克,百部、艾葉,枯礬各15g。
【用 法】水煎溻洗局部。
方劑3
【組 成】 淫羊霍、荊芥、苦參、紫草、蛇床子,鶴虱各15g,黃柏、川椒各12克,枯礬、五倍子各lo克。
【制用法】 水煎褐銑或擦洗患處。
當歸飲子加減:蒺藜15克、僵蠶12克、烏梢蛇15克、白鮮皮12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麥冬15克、茯苓l 5克、珍珠母20克、甘草3克。
土茯苓30克,白術12克,薏苡仁30克,白鮮皮15 克,苦參10克,蛇床子10 克,地膚子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皂刺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第3煎溫洗患處,囑其忌食腥辣之物。
野菊花、青蒿、生地、白茅根、生薏米、白鮮皮、大青葉各30g,丹皮、地骨皮各15g,茵陳20g。隨證加減:紅斑型加生石膏30g,丹參15g、秦九10g。
偏方:予四物消風散。葯物組成:生地黃15 g,當歸10 g ,荊芥10 g,防風10 g,赤芍葯10 g,川芎15 g,白鮮皮15 g ,蟬蛻10 g,薄荷10 g,獨活12 g,柴胡10 g,大棗5枚困判。
加減:癢甚者加全蠍6 g、烏梢蛇 9 g;結節堅實者,加皂角刺10 g、穿山甲5 g。
7. 中葯三棱和莪術的功效
三棱:
理血活血化瘀,破血行氣,用於血瘀氣結局則扒,經閉腹痛,症瘕積聚等症。2,消積止痛,瀉胃,用於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本品含有揮發油等,通過減少血小板數、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內外凝血功能,促進纖溶活性等,對體外血栓形成有抑製作盯差用。三棱煎劑對離體兔腸能加強收縮,緊張性升高。
莪術:
理血活血化瘀,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瀉胃,用於氣滯血瘀,經閉腹痛,症瘕積聚;飲食不節,脾運失常,食積脹痛,脘腹脹滿疼痛;早期宮頸癌,卵巢癌,症見腹中包塊堅硬、疼痛,崩漏下血者,肝癌,胃癌,胰腺癌,症見腹脹肝區隱痛者。本品含揮發油,其中主要為莪術酮、莪術烯、姜黃素等。近年又從揮發油中分離出抗癌有效成分莪術醇、莪術雙酮。有抗癌作用,除直接作用外,還可使宿主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而獲得明顯的免疫保護效應;姜黃素能抑制血小板聚積,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對消化道能興奮胃腸平滑肌;莪術醇與其半萜化合物有顯著的抗早孕作用;揮發油能抑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桐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
8. 莪術的功效與作用簡介
莪術鏈散的功效:
1、性和味屬於經絡,苦,暖。回到肝脾經絡。功效指征,活血益氣,祛積止痛。用於血瘀腹痛、肝脾腫大、心腹腫痛、積淀、女性血瘀閉經、跌傷為痛的飲食停滯,行氣止痛。
2、莪術活血化瘀,適用於閉經、胸悶、腹痛及氣滯血瘀的運明症狀性團塊。它通常有三條邊,消化用於胃和腹部因飲食停滯而引起的膨脹和疼痛,常伴有焦麥芽和檳榔。
莪術的作用:
1、主要用於「氣血滯、腹脹痛、病、積、不食、跌打痛」,塊根被稱為「青絲鬱金香」,具有益氣解悶、化瘀止痛的作用。
2、用於婦女血瘀經閉。
(8)吃了莪術三棱皮膚癢有紅點擴展閱讀
食用注意事項
1、莪術應該嚴格控制用量,如果一次性食棚悄氏用過多的莪術可能會引起頭暈、臉紅、惡心、嘔吐、胸悶、心慌、渾身乏力的現象,特別是孕婦在服用前應該嚴格控制用量。
2、由於莪術化淤的能力特別強烈,所以不適合長期的食用,如果有氣血兩虛、體內沒有淤血的話,不適合長期的食用,因而這會出現體內的正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莪術-葯用價值
9. 莪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莪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1、莪術是出色的抗癌葯物,含有天然的抗癌成分,不但可以防止癌細胞生成,還能功效主治: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血瘀腹痛、肝脾腫大、心腹脹痛,積聚,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飲食積滯。行氣止痛,破血消積:用於氣滯血瘀之經閉、胸脅痛、腹痛及症瘕腫塊等。常配三棱。消食化積:用於飲食積滯之胃腹脹痛,常配焦麥芽、焦檳榔。
2、莪術用葯禁忌:莪術臨床使用安全性好,對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個別人偶有肝功異常,停葯後可自行恢復。莪術及其制劑使用中少數人可見頭閉畢暈段態空、面握瞎紅、胸悶、心慌、乏力等症狀。極個別人出現休克樣反應。動物實驗提示莪術制劑可引起溶血和肝腎損害,這應引起臨床用葯注意,不可過量使用。莪術攻伐破瘀力大,長期服用可傷及正氣,凡屬氣血兩虛、無瘀滯者不宜使用。臨床用其治療虛實夾雜的病證,可配用補益葯。使用中應注意檢查病人出凝血項目及注意有否出血傾向,如有異常應減葯或停葯。莪術有耗氣傷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過量或久服。月經過多及孕婦忌服。
10. 莪術的功效與作用
……
(五)抗炎和調節胃腸作用
溫莪術油對五種動物炎症模型,三種胃潰瘍模型,進行抗炎試驗,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對胃潰瘍有顯著的治療功效。莪術制劑對胃腸平滑肌的作用與生薑相似,能直接興奮平滑肌,故可用於氣脹性絞痛。低濃度莪術能使腸管緊張度升高,高濃度時能使腸管舒張。
對胃腸平滑肌的影響:離體兔腸試驗發現,低濃度莪術,使腸管緊張度升高,高濃度時,反而使腸管舒張。
(六)抗著床、抗早孕
莪術醇和倍半萜烯類小鼠連續灌服5天,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對孕犬有抗著床作用。動物解剖見卵巢黃體萎縮。中滾分泌期被抑制,胚胎退化,以致剝脫。莪術與牛膝、紅花相配,其抗早孕作用優於單味莪術。
(七)體內過程
莪術醇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5分鍾血中達到高峰。72小時後糞便排出僅為給葯量的6.67%。說明胃腸中絕大部分被吸收。在體內分布速度較快,但消除速度較慢,主要通過腎臟排泄,膽汁中排泄50%。
(八)促吸收
實驗證明,其煎劑對家兔腹膜腔內的自體血液和血塊,有較好的促吸收作用。前人所謂「破瘀」,其原理可能就在於此。
【 臨床應用 】
破血行氣,治積聚症瘕的常用葯。
用於治月經不調。對合並有小腹包塊、由氣滯血瘀所致的經閉、經痛較適用,患者月經稀少或數月不行,並有小腹作痛、精神郁悶、脈弦,小腹有包塊(相當於附件炎等),可用莪術配四物湯,方如莪術散。
用於治氣滯血瘀所致的症瘕積聚、心腹痛、脅下脹痛。例如肝硬變時如有肝硬腫大、質地較硬、脅下隱隱作痛,甚至出現腹水(但全身一般情況尚好),可用莪術、三棱。配其他逐瘀、軟堅、益氣葯,方如莪棱逐瘀湯。兼有郁熱者。配梔子、生地、旱蓮草。
用於治飲食積滯(消化不良),取其有健胃作用。凡有氣脹、腸鳴、胃部滿實作痛,可用莪術開胃消食止痛,常配木香、川朴或配谷芽、麥芽、青皮、陳皮、檳榔等,平素胃弱者須加配黨參、黃芪、白術。
用於治療癌腫。據最近報道,用莪術注射液治療子宮頸癌,每日在病灶局部注入葯液10~30毫升,療程3個月左右,療效較好(但晚期病例無效)。又可配合口服水煎劑,處方:莪術(醋制掘穗)9g,三棱(醋制)9g,水三碗煎成一碗,早飯前和晚飯後各服半碗。也可以用莪術揮發油軟膏外用局部敷治。
上述療法對處陰癌和皮膚癌也有一定療效。
莪術的副作用
莪術中含有大量揮發油,油中以樟腦含量最高。過量服用後引起胃腸道刺激症狀,大腦皮層興奮等。副作用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耳鳴、面紅、胸悶、心慌、無力、呼吸困難及休克等症狀。
莪術有耗氣傷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過量或判培卜久服。月經過多及孕婦忌服。
《雷公炮製葯性解》:「虛人禁之。」
《本草正》:「性剛氣峻,非有堅頑之積,不宜用。」
《葯性通考》:「乃攻堅之葯,可為佐使,而不可久用。」
《本草害利》:「凡經事先期,及一切血熱為病者忌之。」
心腹痛者,非血氣不得調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惡疰忤鬼氣,皆由氣不調和,臟腑壅滯,陰陽乖隔,則疫癧疰忤鬼氣,得以憑之。茂氣香烈,能調氣通竅,竅利則邪無所容而散矣。解毒之義,亦同乎是。又療婦人血氣結積,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氣故也,多用醋磨。」《本草經疏》
蓬術味辛性烈,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去積聚癖塊,經閉血瘀,撲報疼痛。與三棱功用頗同,亦勿過服。」《葯品化義》
【注意事項】
莪術臨床使用安全性好,對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個別人偶有肝功異常,停葯後可自行恢復。
莪術及其制劑使用中少數人可見頭暈、面紅、胸悶、心慌、乏力等症狀。極個別人出現休克樣反應。動物實驗提示莪術制劑可引起溶血和肝腎損害,這應引起臨床用葯注意,不可過量使用。
莪術攻伐破瘀力大,長期服用可傷及正氣,凡屬氣血兩虛、無瘀滯者不宜使用。臨床用其治療虛實夾雜的病證,可配用補益葯。使用中應注意檢查病人出凝血項目及注意有否出血傾向,如有異常應減葯或停葯。
莪術有耗氣傷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過量或久服。月經過多及孕婦忌服。
《雷公炮製葯性解》:「虛人禁之。」
《本草正》:「性剛氣峻,非有堅頑之積,不宜用。」
《葯性通考》:「乃攻堅之葯,可為佐使,而不可久用。」
《本草害利》:「凡經事先期,及一切血熱為病者忌之。」
莪術油
莪術油的作用與功效
1、莪術油是治療跌打損傷、四肢寒厥、湯火灼傷、刀傷流血、蚊釘蟲咬的常見葯物,除了外敷的用法,莪術油還是一種注射葯物,莪術油注射液為淡黃色的澄明液體,可以治療陰道炎宮頸炎宮頸糜爛,可以有效修復宮頸創面。因為莪術油是從莪術中提取的精華,所以莪術油具備莪術的多種功效,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莪術油的功效與作用。
2、莪術油用於感冒、霍亂吐瀉、暑熱痧症、中風中痰不省人 事、跌撲失氣、頭刺痛、風火牙痛、支氣管哮喘及各種咳嗽、寒熱肚痛、腰背四肢痛、瘙癢症、疥瘡、無名腫 毒、跌打損傷、燙傷燒傷、蛇蟲蠍狗魚蜈蚣傷、吐血、 失眠、外傷出血等。按說明書外搽或內服。
3、莪術油為抗病毒葯: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直接抑製作用,對流感病毒A1和A3型有直接滅活作用。以病毒顆粒溶解方式抗病毒。
4、莪術油抗菌抗炎作用: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實驗動物證實:對小鼠醋酸腹膜炎、燙傷小鼠局部水腫、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脂肉芽腫等均有抑製作用。
莪術油不良反應
靜脈滴注過快可有胸悶、面部潮紅、呼吸困難等症狀。
莪術油禁忌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忌與丁香配伍。
莪術油注意事項
靜脈滴注不易過快,滴速每分鍾30~40滴左右。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葯:孕婦忌用,哺乳期婦女尚不明確。
三棱與莪術的異同
三棱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乾燥塊莖;莪術為姜科植物莪術、鬱金或廣西莪術的根莖。
相同點
都具有破血祛瘀和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相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既善治血瘀氣結所致的症瘕積聚、經閉、痛經及產後瘀阻腹痛,又可治食積氣滯、胸腹脹痛、癌症等。月經過多者及孕婦忌用。
不同點
莪術性溫而偏於入肝脾氣分,溫散,其行氣消積之功較猛,主氣滯腹痛和食積瘕聚;三棱性平,降泄,偏於入肝脾血分,導瘀下行,其破血功效較強,主血滯經閉和血瘀瘕積鼓脹。
【鑒別應用】
三棱與莪術,均為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品,故凡氣血阻滯有形堅積之證,兩葯常相配使用。但三棱苦平不香,入肝脾血分,能破血中之氣,長於破血通經,而莪術苦辛溫香,入肝脾氣分,能破氣中之血,偏於破氣消積。兩葯在功能上雖有所區別,但因氣血是相互聯系的,治血必先行氣,氣行則血行,所以血瘀閉經、腹中包塊、肝脾腫大及食積腹痛等,兩葯同用則療效更佳。
上一頁 全文完(共 12305 字) 展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