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桑毛蟲皮炎的病因
桑毒蛾生活史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成熟的幼蟲全身有毒毛200~300萬根,版在結繭成蛹時,毒毛可黏在繭絲權或脫在蛹內,因此接觸它的毒殼和蛻皮也可引起發病。若觸及桑毛蟲或隨風飄落的毒毛落在皮膚上,也有桑毛蟲毒毛落上晾曬的衣服、尿布上,毒毛刺入皮膚引起皮炎。毒毛的中心為空心管道,內含淡黃色液體,耐熱呈弱鹼性。毒毛可從毛囊口或皮膚上刺入皮膚棘層,少數可刺入真皮及皮下組織,引起原發性刺激性皮炎。每年6~10月為桑毛蟲的盛發期。
㈡ 茶毛蟲皮炎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疾病名稱
- 5 英文名稱
- 6 茶毛蟲皮炎的別名
- 7 分類
- 8 ICD號
- 9 流行病學
- 10 病因
- 11 發病機制
- 12 茶毛蟲皮炎的臨床表現
- 13 診斷
- 14 茶毛蟲皮炎的治療
- 15 茶毛蟲皮炎的預防
- 16 相關葯品
- 附:
- 1 治療茶毛蟲皮炎的穴位
1 拼音
chá máo chóng pí yán
2 英文參考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titis
3 概述
毛蟲皮炎是指毛蟲的毒毛或毒刺刺傷皮膚後,其上毒液引起的瘙癢性、炎症性皮膚病。毛蟲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寄生於松樹的松毛蟲、寄生於桑樹和果樹的桑毛蟲、寄生於茶樹的茶毛蟲和寄生於樹林、草地的刺毛蟲。每隻毛蟲身體表面都有幾萬至數百萬根毒毛或刺毛,其中央為空心管道,內有含激肽、脂酶及其他肽類物質的毒液,刺毛蟲的毒液含斑蟊素。當毒毛接觸並刺傷皮膚時便釋放出毒液,引起 *** 性皮炎,皮膚接觸被譽世毒毛或毒液污染的物品時也可引起皮炎改變。
茶毛蟲又叫茶毒蛾,是毒刺蛾的幼蟲,通稱癢辣子、毛辣子、刺辣,屬鱗翅目毒蛾科。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產茶國家茶區,我國浙、皖、贛、川、黔、湘、閩、台、桂等等產茶區廣泛分布。茶毛蟲的幼蟲體表的毒毛,刺入皮膚後,毒性物質外溢,機械和化學作用引起局部刺癢,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內鉆,造成茶毛蟲皮炎。
茶毛蟲皮炎好發於夏秋季,乾燥、大風季節可流行,桑樹、松樹、及各種果樹園毛蟲較多,野外活動和樹下乘涼的人群易患此病。頸、肩、上胸和四肢屈側為常見受累部位。接觸毒毛後數分鍾至數小時後,首先在接觸部位出現劇癢,繼而出現綠豆至黃豆大小水腫性紅斑、風團、斑丘疹、丘疹、丘皰疹或水皰,皮損中央有時可見一針尖大小、深紅色或黑色點,皮損可數個至數百個不等;晚間瘙癢更為嚴重。一般全身症狀輕微,重者可出現低熱等全身症狀。病程一般為1周,如反復接觸毒毛或搔抓則使病程延長。治療用透明膠紙更多粘貼患處,以黏去毒毛,然後外用各種消炎止癢劑。若毒毛進入眼內或附著於眼瞼因揉搓而進入眼內,則可引起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可累及骨和關節,多以單個手足小關節為主,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活動受限,一般3~7天後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數周或數月,反復發作者可形成關節畸型。
4 疾病名稱
茶毛蟲皮炎
5 英文名稱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titis
6 茶毛蟲皮炎的別名
茶毒蛾皮炎;刺辣皮炎
7 分類
皮膚科 >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 > 節肢動物所致皮膚病
8 ICD號
B88.2
9 流行病學
6月上旬開始出現病例,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發病高峰,8月中、下旬呈下降趨勢,9月上旬又有一個小高峰,9月中、下旬結束。時間分布與茶毛蟲三代幼蟲蟲情一致。除危害茶、桑等經濟作物外,其幼蟲的毒毛刺入皮膚,能引起茶毛蟲皮炎。皮慶孝肢疹多發於暴露的四肢屈側、腹部、軀幹上慎粗部和頸面部。初起為突發性劇癢,抓搔後呈現紅色丘疹,此處皮膚略高,中央有一蟲叮狀針頭樣大小的深紅色小點或小水泡,幾個至幾百個不定。
10 病因
茶毛蟲的幼蟲體表的毒毛,刺入皮膚後,毒性物質外溢,機械和化學作用引起局部刺癢,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內鉆,造成茶毛蟲皮炎。
11 發病機制
它的幼蟲體表的毒瘤生有600根毒毛,到老齡前期可達6~8萬根,老齡幼蟲毒毛數可突增到200~300萬根。結繭時繭絲上粘有毒毛。毒刺呈箭針形,四周輪生小棘,刺入皮膚後不易拔出,毒毛中心為管狀,內有毒液,刺入皮膚後,毒性物質外溢,機械和化學作用引起局部刺癢,越抓搔,毒毛越向皮內鉆。茶毛蟲脫皮前,毒毛與毛窩松脫,毒毛成簇脫落,微風即可將其吹落。無數毒毛隨風飄落到人體表或晾曬的衣物上,極易造成地區茶毛蟲皮炎的暴發流行,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
12 茶毛蟲皮炎的臨床表現
茶毛蟲毒毛刺入皮膚後數小時(短者可10多分鍾、長者12h)後局部皮膚劇癢,隨即出現綠豆大至黃豆大鮮紅色水腫性紅斑或風團,中央可見一深紅色或黑色似針尖小點,好似蟲叮咬的吸吮點,少數可表現為丘皰疹及風團,皮疹數目可從幾個或數百個,嚴重者可彌漫全身。多發生於頸、肩、上胸、背、上肢屈側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若暴露在桑毛蟲環境內時間較長,皮疹亦可密集成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和灼熱感,尤以夜間為甚,約經1周左右皮疹逐漸消退,如反復接觸毒毛或經常搔抓,病程可達2~4周以上。其臨床表現與桑毛蟲皮炎大致相同。毒毛若侵入眼部可引起結膜炎、角膜炎。在茶毛蟲盛發季節,可在人群中引起茶毛蟲皮炎的流行。
13 診斷
此前有接觸史,皮疹多發於暴露的四肢屈側、腹部、軀幹上部和頸面部。初起為突發性劇癢,抓搔後呈現紅色丘疹,此處皮膚略高,中央有一蟲叮狀針頭樣大小的深紅色小點或小水泡,幾個至幾百個不定,有不同程度癢感,晚間睡前奇癢難忍。根據這些臨床症狀可診斷。
14 茶毛蟲皮炎的治療
局部治療原則為去除毒毛,止痛,消炎,避免搔抓,可用中葯膏葯或膠布,透明膠紙更多粘貼患處,以粘去毒毛,然後外用各種消炎止癢劑,如樟腦、石炭酸爐甘爐甘石洗爐甘石洗劑、鮮馬齒莧搗敷或用鮮蘆薈(龍舌草)沾雄黃散外擦等。瘙癢劇烈者可給抗組胺和皮質類固醇。亦可內服中葯清熱除濕湯加減。
15 茶毛蟲皮炎的預防
1.每年5~10月在桑毛蟲盛發期要誘殺成蛾,摘除卵塊。用敵百蟲噴灑殺死幼蟲。亦可噴灑桑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使桑毛蟲死亡,有效率達90%以上。及早消滅越冬早春幼蟲。
2.加強個人防護,在流行區勞動要穿長袖衣褲,扎緊褲腿和袖口,戴上帽子,頸部圍好毛巾,戴風鏡及口罩。夏天不要在有桑毛蟲的樹蔭下及下風口納涼、曬衣服、被褥及尿布。遇有大風時將迎面的門窗關閉,防止毒毛侵入。
3.保護桑毛蟲的天敵——寄生蜂、寄生蠅。
16 相關葯品
樟腦、爐甘石、爐甘石洗劑、組胺
治療茶毛蟲皮炎的穴位
- 皮膚活動點
拼音:pífūhuódòngdiǎn英文:皮膚活動點指與相應的內臟器官病理變化有關的皮膚上的一些小...
- 穴位皮膚溫度變化
uà英文:穴位皮膚溫度變化指機體患病時相應的穴位皮膚溫度出現的異常變化。如對60例肝實證患者雙側肝...
- 天才
位整個深度的上1/3部位。《金針賦》:「初針刺至皮肉,乃日天才。」參見「三部」:三部指穴位自表皮至...
- 皮電點
拼音:pídiàndiǎn英文:皮電點指來自內臟病變部位的沖動在體表的反射點。約有半數的皮電點在經...
- 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