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皮膚癢是血虛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膚癢是血虛

發布時間: 2023-05-07 22:21:39

Ⅰ 請問:腎虛血虛,會引起全身性皮膚乾燥,瘙癢啊

指導意見:來
你好,根源據你描述的情況,皮膚乾燥與氣候、環境等有關系,主要是皮膚缺水導致的。中醫認為與血虛風燥有關系。 平時可以適當口服維生素A,外用滋潤皮膚保濕的葯物或者護膚品,如肝素鈉軟膏、尿素霜等。平時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適當鍛煉身體促進血液循環。

Ⅱ 女人血虛,引起身體癢,更厲害的是手癢,該怎麼辦

問題分析:
根據您所說的情況,有血虛導致身體皮膚發癢,手部加重的現象,版可以根據醫生的指導權使用具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功效的中葯調理。

意見建議:
建議患者生活中注意盡量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好休息避免熬夜,可以去醫院中醫科就診,經醫生辯證確診後積極使用當歸飲子等具有養血止癢功效的中葯調理,此外注意避免過度抓撓刺激身體皮膚。

Ⅲ 血虛風燥所致的皮膚瘙癢如何治療

懷疑是不是老年性瘙癢症!!不過你說的只是臉上,這里就有點矛盾了。不知道專是不是漏診了點什麼??不過屬瘙癢症的症狀很像。你可以試試我給你的治療方法。治療可能還是只能用常規治療加一點後期的條理和注射斯奇康試試。口服:撲爾敏、wc、b6,黃柏膠囊、谷維素加幾天強的松試試。晚上如果很癢,可以吃點安定,防治騷抓。劑量你應該能把握嘛。然後可以注射一段時間的斯奇康。最好是注射4合,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注射方法你也應該清楚,我就不多說了。你是醫生的話,應該知道這些要的劑量吧??然後你再開一點中葯中葯給他條理一段時間嘛。中葯我不可能在這里開,哪個畢竟講究的東西比較多。
不管我診斷是否正確,或者用葯是否好,希望你給一個回復。謝謝

Ⅳ 風邪侵襲、濕熱浸淫、血虛都可導致皮膚瘙癢,如何鑒別

依靠瘙癢以外的其他症狀鑒別。
風邪的話會帶有風善行數變的特點,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內是風容團(蕁麻疹)
濕熱的話一般顏色會是紅色,且有浸出液,例如濕疹
血虛一般會伴有血瘀,皮膚乾燥等血不榮養肌膚的表現,具體例子為老年人的皮膚瘙癢

Ⅳ 中醫是如何辯證皮膚瘙癢症的

中醫辯證瘙癢症的方法及治則:
1、風寒外襲證:瘙癢多發於暴露部位,天氣寒冷或氣溫急驟變化時可誘發或加重,或夜間解衣卧床時亦 瘙癢症甚,皮膚乾燥,惡寒、微發熱,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浮緊。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2、風熱郁滯肌膚證:瘙癢好發於夏秋季節,氣溫乾燥時可誘發或加重,或夜間卧床時加重,身熱,微惡風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結,小便色黃,舌質紅,苔薄黃或干,脈浮數。疏風清熱、調和營衛。
3、血熱風盛證:周身瘙癢劇烈,肌膚灼熱,抓破出血,遇熱癢劇,得涼則安,身熱心煩,口燥咽干,多見於青壯年,春夏好發,舌質紅苔黃干,脈數。清熱涼血、消風止癢。
4、濕毒蘊結肌膚證:瘙癢好發於肛門周圍、陰囊及女陰部位,癢時難以控制,引起過度搔抓,抓後局部可有抓痕、紅腫,日久則肥厚、苔蘚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誘發或加重,婦人可伴有帶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除濕止癢。
5、血虛風燥證:多見於年老羸弱者,皮膚瘙癢,發無定處,夜間尤甚,難以入眠,周身皮膚乾燥脫屑,抓痕累累,經久不愈,冬重夏輕,伴倦怠無力,大便艱澀,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6、肝鬱血虛證:皮膚瘙癢多因情緒激動時產生,精神抑鬱,面容憔悴,嘆息,心煩,口苦,婦女月經失調或閉經,唇甲色淡,舌質淡或暗,苔薄,脈細澀。疏肝解郁、養血祛風。
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中醫認為瘙癢症病因來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法的。在中醫辯證治療皮膚瘙癢症的時候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症,分型而治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這樣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達到針對性的治療,效果自然就會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近年來,我們採取中醫葯辯證治療瘙癢症,取得較滿意效果

Ⅵ 中醫中如果皮膚瘙癢是什麼原因

皮膚瘙癢總體來說是過敏,由於血小反凝聚放熱,皮膚散熱不暢所致。這屬於中醫回的血熱范疇,答治療一般以涼血泄熱為主。有一種生物引起的皮膚瘙癢,則以燥濕殺蟲為主。真菌引起的治療則以清熱燥濕外洗為主
。一種西醫不能診斷的瘙癢症,就是中醫所說的血虛風燥症,治療則以養血潤燥為主,西醫無治法。

Ⅶ 血燥熱引起的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有些是因為血燥熱導致的,那麼血燥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怎麼回事呢?

通常血燥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主要就是血虛風燥。如果皮膚只是比較輕微的局部瘙癢,可以用魚肝油軟膏、尿素軟膏等。比較嚴重的瘙癢和明顯的大范圍皮疹,或是皮膚出現紅腫、潰瘍、滲液等皮炎症狀,千萬不要擅自選用葯物進行治療,應該立即去醫院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外用及內服葯品,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在飲食上不能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魚、蝦、蟹、牛、羊及狗肉,不喝白酒、濃茶、濃咖啡,不要燙發、染發及接觸油漆等化工原料。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睡眠,若是瘙癢無緩解,建議醫院就診。

Ⅷ 冬季為何會皮膚到處發癢——羅大倫

在冬天,一個非常不容易被人關注的病,會讓大家變得很煩惱,那就是皮膚癢

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為何自己一到冬天,晚上睡覺前,會在被窩裡面撓癢癢,而且,越撓越厲害,最終撓的遍體鱗傷。

還有的白領,在單位里渾身發癢,然後,就趁人不備,很不體面地把手伸到衣服里撓,結果,同事一開門,看到了一個與平時印象完全不同的您。您瞧瞧,這得有多尷尬啊!

那麼,為何冬天皮膚瘙癢的人非常多呢?原因何在呢?

原來,人體的氣機,是隨著四季沉浮的,在夏天,陽氣在外,氣機外浮,因此,我們汗出較態仿多,皮膚濕潤;在冬天,氣機向內收斂,陽氣潛伏,此時,皮膚表帆返纖面則容易變得乾燥,這樣,瘙癢的基礎就形成了。

但是有朋友問,難道到了冬天,所有的人的皮膚都變得乾燥,那麼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會出現瘙癢嗎?

不是的,一般人,是能夠適應這種氣機的變化的,但是,有些人,卻因為無法適應,而出現皮膚的不適,那麼,都是什麼人會有這樣的問題呢?

有這樣幾種人,需要我們關注的:

1陰虛之人

在我所見到的冬季皮膚瘙癢的人群中,陰虛之人居多。為何會如此呢?因為陰為人體內的主靜主潤的物質,比如津液精血,如果陰虛,則本來體液就不足,到了冬天,氣機內斂,則體表的津液更加不足,這樣,就無法濡潤皮膚,導致皮膚乾燥,表層受損,出現瘙癢的情況。

這樣的人,一般同時伴有陰虛的特徵,比如舌質紅,舌苔薄或者無苔,脈搏跳動得快,眼乾口乾,想喝涼水,手腳心熱,心煩容易發火,容易脫發,耳鳴,晚上睡覺盜汗,大便乾燥等等。

我一般是看舌頭,如果舌質紅,舌苔薄,我就會覺得陰虛的可能性比較大。

這樣的人,我推薦一種中成葯,叫麥味地黃丸,這個方子主要是滋補肺腎之陰的,陰虛之人,在冬天可以堅持服用,對改善皮膚很有好處。

這個方子是六味地黃丸的姐妹方,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上麥冬、五味子,增加滋補肺陰的作用。

2血虛之人

嚴格地講,血是陰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血太重要了,它出問題,會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因此,在中醫裡面血虛與陰虛會有所區分。

血虛之人,因為血液不足,所以,當冬天氣機收斂的時候,會導致體表的濡潤不夠,因為血液也會起到濡潤肌體的作用的。

那麼,血虛之人都有什麼表現呢?

血虛之人,舌頭的顏色會很淡,然後會失眠,會記憶力減退,會出現勞累後就頭暈心悸的情況,會有世橡粘膜的地方顏色變淺,比如眼瞼或者嘴唇,手腳會在夏天溫暖,但是到了冬天就變得冰冷,同時怕風怕冷。

然後,如果蹲在地上一分鍾,猛地站起來,會眼前一黑。女性的月經顏色會淡,月經量會變少甚至閉經。

我講過很多次血虛的情況,因為大家還是掌握得不準確,因此我會反復地寫的,讓大家逐漸了解。

這種血虛之人,在冬天會皮膚瘙癢,中醫管這叫「血虛生風」,此時,需要補血養血,血行則風自滅。

冬天的時候,血虛之人不但皮膚會瘙癢,而且手腳會冰冷,因為血液無法溫養四肢,這與陽虛不同,陽虛之人,夏天手腳也是涼的,而血虛之人,夏天手腳可能還算溫暖,到了冬天才會變得涼。

血虛導致的手腳冰冷,此時單純用溫陽的方法是無效的,有人拚命吃乾薑附子,可是效果不好,我給打個比方,就如同鍋里沒有水了,您還要點火熱鍋,鍋會受不了噠,不炸就不錯了,此時加水進去,再溫陽才是對的。而這個加水,就是養血。

養血的方法,我一直推薦清朝溫病大師王孟英的玉靈膏,在以前,我養血往往會用四物湯等等思路,但是後來發現,食療的玉靈膏效果卻非常明顯,所以,就寧可先選擇食療的方法了。只有在病情比較復雜的時候,才會用四物湯等方劑配合其他葯物來調理。

在這個時候,吃點阿膠類的製品也是可以的,但是因為現在的阿膠質量好的一盒一千多元,價格便宜的往往又造假,所以不是我推薦的首選。

3瘀血之人

有瘀血的人,本來氣血循環就有問題,到了冬天,寒冷會凝滯氣血,會加重氣血循環障礙,這樣,營養物質更難到達體表,於是,濡潤又出現了問題,這與前面的兩個問題是非常相似的,只是,致病的途徑稍有差別而已。

有瘀血的人,會記憶力下降,會覺得喉嚨總是乾的,會有皮膚乾燥的問題,皮膚表面容易出現紅血絲青血絲,肢體有人會有疼痛的地方,這種疼痛白天輕,晚上重。

這樣的人,舌邊舌尖容易有瘀斑瘀點,舌下靜脈會又粗又黑,向四周分叉。

瘀血體質,是我一直重點強調的,很多老人在冬天瘙癢得嚴重,與老人瘀血體質的居多有關。

西醫認為,患糖尿病的人,因為代謝的問題,會導致皮膚組織異常,其實,這與瘀血是相關的,很多疾病最後都會導致瘀血的情況。

瘀血的調理方式,我覺得比較簡便的方法,就是服用三七粉,但是最好配合進口的西洋參粉,兩者一比一的比例服用。

4陽虛之人

這樣的體質,有個別的人冬天也會皮膚瘙癢,原因是氣機內斂,陽氣不足之人,本來蒸騰之氣就不足,冬天更加無力生發,因此,體表失養,也會出現問題,這樣的人我的體會是不多,但是也有的。

這樣的人,反而在這個時候,要喝點姜湯等溫熱之品,令陽氣生發,向外發散一下,會有助於皮膚的改善。

在很多文章裡面,都建議冬天洗澡不要太勤,盡量少使用香皂,我覺得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可以參考。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穿的衣服,盡量用天然的,比如棉麻絲綢等等,盡量不要用化纖的,但是這也不是重點,所以,僅僅是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真正的冬季皮膚瘙癢的原因,是體質失調導致的, 所以,我覺得冬季的皮膚瘙癢,僅僅是一個信號,它是在提示我們,我們是否該關注一下自己的身體了?我們是否需要調整身體了?

希望大家在這個冬天,不再被皮膚瘙癢困擾,而當這個問題消失的時候,意味著您的身體,向正常的狀態邁進了。

Ⅸ 中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葯治療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認為,癢是由於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於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病原因,有助於更好地對症治療。

皮膚瘙癢症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

該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認為,皮膚瘙癢症的發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麼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雲:「《素問》雲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於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症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症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於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於年老患者,秋冬季節易發,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說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症。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生於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病急,瘙癢劇烈,遊走性強,泛發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 健康 ,並可繼發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採用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症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鬱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於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症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症等。瘙癢可以泛發全身,也可局部發生;有輕、有重;可持續、可間斷、可陣發。採用中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症下葯,去除誘發因素。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