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灸背上出水怎麼回事,怎麼辦
一、何為艾灸?
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 方法 。
二、出水原因
艾灸出水表示身體寒濕過重,有於堵;另一方面也說明你的身體灸感還不錯,堅持下去你會看到更好的效果。一開始可以早晚灸兩次;好轉後每周2-3次即可。灸完後喝些溫開水,注意不要受涼,吹涼風和喝冰飲都是不行的 。
三、功能
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無需顧慮繼續施灸,隨著施灸的葯力不斷增強,排出的濁水、濁氣、廢血越來越多,臟腑逐漸恢復功能,許多患者伴隨疲勞、頭暈、失眠、舊病復發、疼痛、上火、長痘、起泡、全身長紅疹、肌膚瘙癢、發燒、長時間類似感冒症狀、怕冷、全身浮腫、脾氣越來越急躁等許多不舒服的難受症狀,這是艾灸之火力、葯力使隱藏在臟腑深處疾患,功拔到體表,但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的表現症狀,是非常好的效果體現。正所謂《扁鵲新書》所說:“溫養陽氣,禁戒寒涼。以灼艾為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臟、脾臟、腎臟、心臟、肺臟,能溫通人體十二經絡,經絡通暢,氣血運行,病邪自然退去,身體康復如同反手掌一樣簡單。
艾灸療法使人體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臟腑、血液和細胞里的濁水,與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而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的汗表層肌膚的汗水,這種汗出的太多會耗損人體的精、津、液和元氣,人體會虛脫。
艾灸療法作用是,恢復並強大臟腑功能,此時占據臟腑的病邪(濁水消耗人體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濁氣消耗人體元氣,阻塞經脈,是腫瘤、肌瘤、結塊的主因)被強大的正氣趕出臟腑,排出體外,這就是患者施灸時大汗淋漓的表現。所以,在艾灸療法的作用下排汗越多,效果越好。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一定時間和數量後,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之火聯合作用,使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這就是施灸時許多患者,特別是風濕,心腦血管,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哮喘、肺病、腎病、婦科、男科、三高、腫瘤、貧血、虛寒體質、長期吃葯、激素葯…等慢性病的好轉反應。
四、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無自製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② 艾灸完身體出水是什麼意思
出現這種情況與人體內的寒濕之邪在艾灸過程中排出體外有關,是艾灸驅除人體內寒濕專之邪的屬過程。因為有溫灸器的覆蓋,所以在艾灸的過程中,這種現象會比較明顯,其他部位即使看不到有水珠形成,艾灸也一樣是有祛除寒濕的作用的,艾灸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新陳代謝,有效的排出體內的濕寒之氣,經常艾灸會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非常喜人的變化。
可以詢問專業的養生公司出水的相關情況,在眾多的養生公司中,傳艾健康公司以「讓道醫走進每個家庭,實現眾人百歲夢」為使命,以「成為專業的道醫健康和修行平台」為願景,旨在傳播道家養生文化,公司的名師精通懸灸、溫針灸等灸法,經驗豐富。
更多問題歡迎咨詢傳艾健康客服。
③ 艾灸出水是什麼原因 艾灸部位出水需要擦掉嗎
1艾灸出水是什麼原因
寒氣
艾灸具有除濕驅寒、疏通經絡的功效,而在艾灸的時候,需要經過點燃艾葉,經過較長時間的艾灸,身體就可能就會出現出水的情況。
此時可能雹舉鋒是因為艾灸開始起作用,體內的濕氣在往體外排出的表現,是可以不用太過於擔心的,但具體的寒濕性質,則跟出水的顏色有關。
汗液
艾灸時出現出水的現象,可能不一定是體內的寒氣排出,也有可能是因為艾灸時產生的熱力,長時間地刺激身體的穴位,導致人體的血液循環加快,體溫升高,這個時候人體就會通過出汗來進行散熱。
2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嗎
需要。
艾灸部位出水的話,是需要及時擦掉的,這主要是因為艾灸時身上出現的水,其內含有無機鹽、尿素、乳酸、脂肪酸等多種物質,長期留滯在皮膚上的話,容易對皮膚造成刺激,不利於皮膚健康。
因此艾灸時出水的話,可以及時地用毛巾或者紙巾輕輕地將水擦拭乾凈即可。
3艾灸部位出水泡說明什麼
操作不當
在艾灸時,如果艾灸的燃點距離皮膚較近或者艾熱產生的溫度過高,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沒有及時調整的話,很可能就會導致艾灸部位出現燙傷水泡的情況源晌。
如果在艾灸時突然感到疼痛,再一看皮膚馬上起泡,或者艾灰掉落後瞬間起泡,這些基本都是燙傷。
艾灸的刺激
艾灸有疏通經絡的作用,而在艾灸時會導致艾灸部位的代謝加快,從而出現水泡的現象,此時說明可能身體內的寒濕程度較為嚴重。
4艾灸出來的水很黃說明什麼
說明答悔體內濕熱較為嚴重。
艾灸有除濕驅寒的作用,而經過艾灸後身體出現了顏色較黃的水,大多都屬於熱象,表明此時的體內濕熱毒盛。
艾灸時身體出現的水,可以根據顏色不同,對證出不同的症型,如果出水的顏色透明且較為清晰,說明體內很可能是寒濕過重。
而若是艾灸時出現水泡並且還伴有瘙癢的話,則大多為外感寒濕,或者有可能是燙傷所產生的水泡。
④ 艾灸灸完皮膚上有很多「水」,那是什麼
艾灸的原理就是使體內的濕氣慢慢地流出身體,從而達到一個排毒的效果,所以說,在進行艾灸的過程中所排出的水是濕氣。
因為體內濕氣重,它在出水的話就意外著是在排除體內的濕氣,並且在排濕氣的過程中還要觀察出的水的顏色,假如它是無色的就是寒濕,假如是黃色的話就說明體內有郁熱,假如是血性的說明體內濕毒很盛,必須長期堅持艾灸。
(4)艾灸時皮膚癢而且出水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假如你是灸後上,那麼它就會表現為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等,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秋冬季艾灸更為易於上火。
第二種情況就是假如你是灸時出水汽或者是灸後起泡,並且還有水泡和膿泡,那麼大都是灸到一定程度寒邪外排所致。
第三種情況假如你是灸時、灸後皮膚奇癢,開始灸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寒邪在體表,這個問題也是不大的。
⑤ 我艾灸肚臍後肚臍出水還發癢,結痂有臭味,而且前胸和後背還癢怎麼了
體內濕寒太重了配沒激,你還在堅持艾灸一段時間就會好轉了。艾灸察顫之後前胸後背癢是培襪因為體內的濕氣毒素在往外排所有會癢。
⑥ 艾灸出水的原因
艾灸出水的原因
艾灸盒艾灸出水的原因,艾灸是一種非常好的排濕氣的方法,已經是很古老的方法了,現在民間很多人身上有濕氣就會去店裡做艾灸治療,做完之後也是會有很多不同的症狀發生,比如艾灸盒艾灸出水的原因,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相關內容。
艾灸出水的原因1
艾灸出水可能是因為自己體內的濕氣比較重,排出濕氣的一種表現,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問題,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可以不必進行治療。在艾灸之後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最好不要讓自己吹風,也不要著急洗澡,以免導致寒氣入侵,影響自己的身體,平時可以採取艾灸,按摩等方式來調理自己的身體。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最好不要經常熬夜,適當的多注意休息,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心理壓力,以免導致疾病出現,最好不要經常吹空調。
當艾灸時身上出現了水珠的話就說明體內的濕氣很嚴重,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才可以達到徹底排濕寒的效果,不然可能會影響排濕的效果,同樣在艾灸後的注意事項也應該了解一下,避免雷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艾灸前應該避免不要吃太飽也不要餓著肚子做,這樣容易虛脫,而且在做艾灸前適當的先喝一杯熱水,這樣做艾灸時的效果會更好一些,同時在艾灸的過程中適當的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艾灸的距離,保證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而首次艾灸的人應該先適應一下,等適應了艾灸的溫度後再逐漸調整距離,讓溫度可以更高一點,達到更好的效果。
艾灸盒放在肚臍上有什麼作用
1、調節脾胃功能
艾灸盒放在肚臍,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溫暖胃部,起到驅寒的作用,對於胃炎等胃部疾病有所改善。
2、預防便秘
艾灸盒放在肚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腸胃蠕動,刺激胃酸的分泌,從而幫助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對於便秘情況有所預防。
3、改善宮寒
艾灸肚臍,能夠使人體胃部生出暖意,起到散除子宮寒氣的作用,對於月經不調、宮寒情況有所改善,起到溫經暖胃的效果。
艾灸出水的原因2
1、艾灸出水,不一定是濕氣大
要說到艾灸出水的問題,就必須要談到艾灸的方法。
現在大家常用的艾灸方法基本分兩種,一是懸灸,另一種用艾灸盒或者隨身灸(統稱為工具灸)。手持艾條灸就像烤燒餅,工具灸就像蒸饅頭, 局部汗出不能蒸發 ,相當於種地時使用地膜,所以工具灸出現水痕,並不一定是濕氣大,如果懸灸,則可說明濕氣大。
為什麼呢?
因為工具灸是靜止的,且因工具結構的原因受熱量蒸發的水汽不能及時散發,聚集到一起就形成水珠。
是不是濕氣大我們可觀察皮膚變化:若灸處皮膚潮紅,則說明濕氣大,因為灸後
皮膚正常的顏色是灸處皮膚均勻的燥紅。皮膚表面癢,是體內有風邪;灸處皮膚現白斑,是體寒;皮膚表面刺痛,除艾條質量因素外,就是經絡閉阻不通的現象。
2、艾灸出的水,應該介於汗和濕中間
從我自己體會來說,平時綁個隨身灸,艾灸部位經常是潮濕的,布套也是潮濕的。但是,隨著艾灸時日一長,潮濕明顯減輕,如果說是汗,為什麼會出水減少了呢。所以傾向於濕氣和汗水兼有,濕氣居多。
艾灸出水的原因3
艾灸後出水泡代表什麼
1、多數情況是排寒濕
如果艾灸出水泡,大多數情況屬排病排寒濕反應,因為濕寒之氣屬於邪氣,艾灸屬正陽之氣,邪不勝正,是身體里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通過皮膚、汗液、等排出來,表現在皮膚上就是水泡、紅疹等。如果你濕氣重,光按摩三陰交都可能會起泡的。
水泡不同顏色代表了病情不同!
*水泡透明無色,代表體內寒濕過重
*水泡黃色且有異味,代表體內郁熱嚴重
*水泡是血水樣,代表體內 濕毒嚴重,並有炎症
2、也有可能是燙傷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
不過如果你是因為懸灸或者溫和灸,艾條離著皮膚「十里之遠」,也收獲一兩個水泡,這便不能叫著燙傷(因為火沒有直接燙到皮膚)。
其實,已經起泡是不太好區分是燙傷還是灸花的。可以理解為初時沒覺得燙,後來灸處起泡,你叫它灸花,燙得受不了還受而起泡了,或者火苗燒到了自己,你叫它燙傷泡。
3、出水泡怎麼處理
1,首先停灸,等結痂後再在這個地方艾灸;
2,如果是很小的泡,可自行吸收,大的水泡可將針消毒後刺破,塗抹上油調配的艾草灰或紅黴素軟膏。
3,如果化膿了,可用艾葉煮水,將化膿處放艾葉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干後撒上艾草灰,一般一次就可清理掉膿瘡。
4,不管是什麼創口(包括跌打損傷),都可用艾草灰和油調配後塗抹,效果是非常不錯的。
⑦ 艾灸背上出水怎麼回事
艾灸養生療法是中醫療法中的一種,可強身健體、防病祛病。有些人在艾灸過程中會大出汗,全身大汗淋漓,背上感覺全是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帶大家去了解一下。
在艾灸的強大施灸過程中,患者往往會大汗淋漓,濕透床單,施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許多患者很顧慮,如此出汗身體是否會虛脫?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無需顧慮繼續施灸,隨著施灸的葯力不斷增強,排出的濁水、濁氣、廢血越來越多,臟腑逐漸恢復功能,許多患者伴隨疲勞、頭暈、失眠、舊病復發、疼痛、上火、長痘、起泡、全身長紅疹、肌膚瘙癢、發燒、長時間類似感冒症狀、怕冷、全身浮腫、脾氣越來越急躁……等許多不舒服的難受症狀,這是艾灸之火力、葯力使隱藏在臟腑深處疾患,功拔到體表,但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的表現症狀,是非常好的效果體現。正所謂《扁鵲新書》所說:“溫養陽氣,禁戒寒涼。以灼艾為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臟、脾臟、腎臟、心臟、肺臟,早宏能溫通人體十二經絡,經絡通暢,氣血運行,病邪自然退去,身體康復如同反手掌一樣簡單。
艾灸療法使人體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臟腑、血液和細胞里的濁水,與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而汗蒸、桑拿、烤薯睜沖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的汗表層肌膚的汗水,這種汗出的太多會耗損人體的精、津、液和元氣,人體會虛脫。
艾灸療法作用是,恢復並強大臟腑功能,此時占據臟腑的病邪(濁水消耗人體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濁氣消耗人體元氣,阻塞經脈,是腫瘤、肌瘤、結塊的主因)被強大的正氣趕出臟腑,排出體外,這就是患者施灸時大汗淋漓的表現。所以,在艾灸療法的作用下排汗越多,效果越好。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一定時間和數量後,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之火聯合作用,使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這就是施灸時許多患者,特別是風濕,心腦血管,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哮喘、肺病、腎病、婦科、男科、三高、腫瘤、貧血、虛寒體質、長期吃葯、激素葯…等慢數殲性病的好轉反應。
⑧ 艾灸皮膚上出水_艾灸之後有水汽正常嗎
艾灸時皮膚上為什麼會出水?這種現象到底是好還是壞?艾灸之後有水汽正常嗎?下面我為你解答。
艾灸皮膚上出水的原因
一、在正氣逐漸要履行自己的指責的時候,會有人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這就是排病氣的一種方式和表現;
二、當濕邪過盛的時候,艾灸給他一個出路,那麼這些過盛的濕邪從哪裡排除呢?當然是 體表排的快一些,也比較盡然。有的人艾灸一段時間後,會有腹瀉,或便秘或小便頻數。當然腹瀉的人多一些,那麼腹瀉也是濕邪排除的一種方式。這就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給病邪以出處。只是排出的方式不同,所以,我認為有出汗,或小便頻數或大便每天幾次的這些人都不要害怕,這就是正邪較量後的一些表現,你不可能不叫他表現,每一次表現,就是正氣在多一點點的機會,這就是灸法的引導功的作用。如果此時你害怕了,停下來了,那麼病邪就會繼續囂張地在你的體內繼續興風作浪,且越演越烈。
其實如果用科學的思維解釋艾灸有水汽無非也是兩種情況:
一是身體出的汗,灸熱了都會出汗,只不過捂著會明顯些,敞開會蒸發掉,就像穿雙透氣的鞋出汗少,其實汗是一樣的出,只不過揮發出去了而已;
二是燃燒會產生水汽。植物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學過有機化學的都知道,植物纖維的主成組成元素是碳和氫,燃燒就是氧化,其產物分別是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它的水是以氣體形式存在,遇到冷,當然會凝成液體水。不信的可以試下,對著一塊鐵板灸也會出水。或許你會問,那隨身灸是鐵的,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水?那是因為它的溫度升高了,水蒸氣不再冷凝,而人的皮膚因為人體的循環、散熱,溫度再高也不會太高,水蒸氣始終會冷凝。
隨身灸水汽少,一個是熱度不如其他灸法,出汗少;二個是出的汗都被布套吸收了,看不到;三個是燃燒的煙氣大部分被擋住,水氣接觸到皮膚的少。
無論是哪種情況,希望大家都能繼續艾灸,艾灸部位有水汽,也是一種好現象,要麼排濕寒,即使不是排濕氣,也會減肥的,對身體也是好的,促進代謝。另外艾灸一定要用質量比較好的艾條,筆者覺得艾條最好的還是“香怡艾條”,大家可以去某寶上面找一下店、鋪,之後輸入香怡艾條就好了,他們家艾條比較實惠,但是艾條質量很好,比某名人家好很多,經常艾灸的朋友可以去試試看吧。
艾灸排濕氣,是一種好的現象,灸一段時間之後有些人會發現皮膚會變乾燥,水汽減少,這個可能就是體內濕氣已經減少的原因哈。
艾灸的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製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⑨ 艾灸後出現的灸痕、水泡,可判斷出你體內濕氣的嚴重性
01 看艾灸灸痕,判斷寒濕輕重 大部分人做完艾灸後,很少會去注意自己的灸痕。但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艾灸後幾乎總會留下一些或淺或深、或淺黃或紫紅的灸痕。 其實體內寒濕輕重,通過灸痕就可以判斷的: 1、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出現大面積積黑紫印跡時,則表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2、發紫伴有斑塊: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呈散紫點,深淺不一:表示為氣滯血瘀之症。 4、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部位則系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5、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6、呈鮮紅散點:通常在背部大面積出現,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預示該穴所在臟腑存在病邪。 7、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溫邪。 8、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 9、水汽、水珠: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10、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應;水腫水汽過多者,揭示患氣證。 11、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建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淤症。 12、皮色不變,觸之不溫:提示患虛症。 13、汗毛聳立:風、濕、寒均重。 02 觀察灸泡顏色,辨體內濕氣情況 很多人在艾灸的時候,通常也會灸出水泡(這里的水泡不是燙傷)。實際上,灸泡的顏色不同,說明體內寒濕情況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來教大家一下,如何通過灸泡來辨別你體內濕氣的輕重。 實際上,艾灸後如果出水泡,說明你體內濕氣較重: 如果水泡是無色的,說明是寒濕; 如果水泡是黃色的,說明有郁熱的表現; 如果水泡是血水樣,說明體內濕毒很盛! 水泡出現後,一般會有輕微疼痛感,有的人則沒有任何痛感。 其實,遇到水泡後,不用害怕,不用擔心,也不用考慮說要停灸多久,大可以繼續在水泡的位置施灸,數次後水泡就會自行潰破。 潰破後,仍然可以繼續施灸,直到結痂。結痂後,還可以施灸,這時會有液體狀的物質從痂體下滲透出來。 事實上,以上的種種表現均為艾灸後的排病反應,而流出來的液體狀物質也大多為人體瘀滯的廢物,這些廢物的不斷流出,會加速身體的康復。所以,艾灸出現灸泡是件好事! 溫馨提示 灸泡出現後,也不會化膿,所以一般不需要消炎葯水消毒。如果盲目消炎,反而是畫蛇添足。 此時應當相信你身體的自愈能力。不久水泡破裂後,就會很快結痂,基本上不會出現化膿發炎。 但是患者傷口如果接觸了不幹凈的物質或在不潔的環境中活動,那就另當別論了。 03 艾灸後皮膚瘙癢,體內有風寒濕邪 除了出水泡,還會有灸友艾灸後感覺灸過的部位發癢,有的還會伴著出現疹子,瘙癢難耐,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體內有風寒濕邪。 因為,艾灸可以幫助人們促進體內毒素的排泄,其中有一部分會通過皮膚外排出去,這些排到皮膚上面的毒邪就會 *** 到皮膚,導致皮膚發癢。 並且毒邪在排出去的過程當中,皮膚上面就會出現不同症狀的疹子。這就是常常說的排毒以及排病的反應。 對於這種現象,只要可以忍受,我們就不用理會。如果不能忍受,我們就需要暫停艾灸。 1 有些患者瘙癢難耐,甚至可能會流黃水,越是騷癢,證明毒氣越重,對患者的血液以及器官存在更嚴重,那麼大家艾灸的時間可能就需要久一點,千萬不能太過焦慮。 2 當然有的時候癢得非常厲害,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消失,那麼也可能是對艾灸過敏,這樣的話這些人就不適合繼續艾灸了,不過這類過敏體質的人,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3 艾灸後瘙癢如果頻繁發作,那麼證明體內的寒邪比較嚴重,艾灸的熱量還不能完全攻克寒邪,並且經絡還沒有完全疏通。 在體量上仍然會表現出騷癢、紅疙瘩的症狀,體寒重的人在艾灸過程當中會頻繁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自己也屬於這種人群,那麼我們就需要有耐心堅持下去。 實際施灸過程中,會有不少灸友發現自己灸後瘙癢難耐,其實這大多是因為病氣外排,瘙癢的程度非常劇烈,那麼證明人們體內的寒邪之氣比較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會得到緩解,除了那些過敏性體質的朋友,對艾灸過敏,那麼這時就需要立即停止施灸。 說到底,艾灸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去風去寒去濕,提高正氣,增強免疫力!而關於灸後的種種不適,只要我們足夠了解,就完全不用擔心和惶恐!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