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用葯浴治療稻田皮炎
稻田皮炎是指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所發生的皮膚病,長時間浸漬於溫度較高的水田和機械摩擦是引起本病的主因。中醫認為是水熱毒邪蘊郁肌膚所致。臨床常見的有浸漬擦爛型皮炎,俗稱「爛手爛腳」,臨床以指(趾)縫及其臨近表皮腫脹、發白起皺,皮破糜爛,甚至化膿為主要症狀;禽畜類血吸蟲尾蚴皮炎,俗稱「鴨怪」,臨床以突起皮膚瘙癢,繼則瘙癢處出現色淡紅或鮮紅的丘疹和丘皰疹,質地堅硬,呈散在性分布為主要症狀。
方一【組成】生黃瓜數個。
【用法】將黃瓜搗爛,絞取汁,洗塗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
【活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黃瓜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利水,並有消腫止癢的作用,故可用於治療水熱毒邪蘊郁肌膚的稻田皮炎。
方二【組成】蝦20克,螺螄數枚。
【用法】將上二物共搗爛,絞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利水,解毒。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蝦有托毒作用,螺螄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利水。故兩者合用,清熱利水解毒效果更佳,適合於稻田皮炎。
方三【組成】蒲公英、野菊花各適量。
【用法】上葯加水,煎煮,去渣,洗患部,每日4次。
【功用】燥濕解毒。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痛諸症。野菊花則有清熱解毒之功。此兩味葯物均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皮膚炎症的佳品。
方四【組成】五倍子、蛇床子各40克。
【用法】上葯加水1 000毫升,煎煮後熏洗患處。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收斂。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五倍子是蚜蟲寄生在植物上的蟲癭,含有豐富的鞣酸,作用於皮膚後,能使組織蛋白質被凝固,形成一層被膜,並使其小血管收縮,分泌物抑制,從而起到燥濕收斂作用。蛇床子功能解毒殺蟲。
方五【組成】茶葉、白礬各60克。
【用法】上葯用開水500毫升浸泡後,洗手足,讓其自然乾燥後,再下水田。
【功用】燥濕解毒。
【適應證】稻田皮炎。
【說明】茶葉自古以來就被用於清熱降火,治療各類皮膚熱毒之症。葯理及臨床研究證實,茶葉所含的鞣酸有收斂、抑菌作用,不但可治療稻田皮炎,在下田前運用本方浸泡手腳,還能起到預防作用。
方六【組成】苦楝根白皮、柳樹枝葉、博落回(全草)各160克,野菊花根80克,枯礬12克,食鹽10克。
【用法】將上葯裝入陶罐中,加清水5 000毫升以文火煎成至1 000毫升,過濾去渣,將葯汁貯瓶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葯汁適量,塗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消炎解毒,殺蟲止癢。
【適應證】水田皮炎。
【說明】苦楝根白皮有毒,能散熱毒,去風疹,博落回即山梧桐,功能祛風解毒,消腫殺蟲。柳枝、野菊花等均有清熱解毒之功。
方七【組成】五倍子15克,地膚子30克,韭菜子、明礬各10克,白酒120毫升。
【用法】先將前四味葯共研粗末,貯人玻璃瓶中,再注入白酒,並塞緊瓶蓋,浸泡3天後(浸泡時,每日早晚各搖瓶1次,通常震動可使用葯滲透),方可使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葯液適量,塗洗患處,每日早中晚各塗洗1次。
【功用】消炎活血,祛風止癢。
【適應證】水田皮炎。
【說明】五倍子、地膚子皆能消炎止癢;韭菜子性味苦溫,有祛風燥濕的作用;明礬燥濕,白酒活血。諸葯合用,消炎活血,祛風止癢,故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方八【組成】韭菜葉適量。
【用法】韭菜搗爛取汁,塗洗患處。
【功用】行氣,散血,解毒。
【適應證】稻田性皮炎。
【說明】韭菜葉的解毒作用歷來為人們所熟悉,能解葯毒,殺惡蟲毒。葯理學實驗證實,韭菜有良好的殺菌作用。
方九【組成】五倍子、射干、蛇床子各40克。
【用法】上葯煎成葯液後,先將患處污泥用清水洗凈,然後放入葯液中浸泡30分鍾,葯液溫度宜涼不宜熱,浸洗完後,外塗甲紫液,每日2次,5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消炎,止癢。
【適應證】稻田皮炎有糜爛面或有滲液者。
【說明】五倍子、蛇床子的祛風止癢作用已如前述。射干功能清熱解毒,葯理學研究表明,射干所含的酮甙有較強的消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