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蛔蚴性皮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蛔蚴性皮炎

發布時間: 2023-04-11 09:13:05

❶ 如何鑒別四種腸道寄生的土源性線蟲的成蟲

1、蛔蟲病

成蟲是蛔蟲病的主要致病階段:奪取營養;影響吸收;變態反應;並發症及異位寄生,導致腸梗阻,以及膽道、胰管、闌尾等蛔蟲症,嚴重時可以致命。

2、鞭蟲病

輕度感染一般無明顯症狀,如果感染者糞便的蟲卵數超過5000/g或10000/g時,則往往有症狀,出現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狀。嚴重感染者(糞便蟲卵數超過20000/g)大多發生嚴重腹瀉或者痢明沖肆疾綜合征。

極重度感染者,成蟲附著於直腸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嚴重的里急後重,偶爾可致直腸脫垂。

3、鉤蟲病

鉤蚴侵入人體皮膚可引起鉤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膚有燒灼、針刺或奇癢激轎等感覺。多見於手指、足趾間皮膚嫩、薄處,也可見於手、足背部等,俗稱「糞毒」。鉤蟲幼蟲移行至肺泡後,病人可出現咽癢、咳嗽、伴有畏寒、發熱、哮喘樣發作等全身症狀。

成蟲寄生於小腸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礙。持續性、彌散性腹痛為常見症狀,以上腹部和臍周為劇烈。重度感染者還可出現黑色糞便和營養不良等。少數鉤蟲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東西,稱「異嗜症」。

4、蟯蟲病

蟯蟲病的主要症狀為雌蟲爬出產卵引起肛門周圍及會陰部奇癢和炎症,影響睡眠。患兒常有煩躁不安、夜驚、失眠、夜間磨牙、遺尿、食慾減退、消瘦等表現。

人染蟯蟲後,可引起肛門及會陰部皮膚瘙癢、煩躁不安、失眠、食慾減退、夜驚,長期反復感染,會影響兒意的健康和學習成績。當蟯蟲異位寄生時,則可導致嚴重後果,較為常見的是由於蟯蟲的雌蟲侵入陰道後而引起陰道炎、子官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等。



擴展判卜資料

防治原則:糞便無害化處理,加強衛生宣傳,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

與生物源性蠕蟲區別:在發育過程中只需一個宿主,蟲卵或幼蟲在外界環境發育後即具感染性,這類蠕蟲稱土源性蠕蟲,如蛔蟲、鞭蟲、蟯蟲和鉤蟲。另一類蠕蟲在其發育過程中需要中間宿主,人的感染來源於另一生物,這類蠕蟲稱生物源性蠕蟲,如常見的吸蟲、豬帶和牛帶絛蟲、絲蟲等。

❷ 鉤蟲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1.驅蟲治療非極度衰弱的任何患者均應盡早驅蟲,兩種鉤蟲對驅蟲葯物的敏感性有顯著差異,常需多次反復治療才能根治。故在治療後1~2周,應再次進行大便蟲卵檢查,若依然存在,應再予治療。
(1)甲苯達唑:該葯為廣譜驅蟲劑,對鉤蟲感染具有劑量低,不良反應少,療效高的特點。成人劑量100~200mg/次,3次/d,口服,共3天或4天;100mg/次,1次/d,口服,共30天。鉤蟲感染者的蟲卵陰轉率可達100%。但一般十二指腸鉤蟲的蟲卵陰轉率平均為95%;美洲鉤蟲的蟲卵陰轉率僅約80%。不良反應輕,極少數出現頭昏、腹脹、惡心等反應,在短時間內可自行消失。孕婦與2歲以下兒童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2)阿苯達唑:為廣譜驅蟲葯。成人劑量400mg/次,頓服,連服2天或3天。治癒率可高達97%。該葯對鉤蟲的作用特點為:①對兩種鉤蟲的療效較好;②對體內移行期幼蟲有一定殺滅作用;③在腸道內可抑制鉤蟲卵發育;④療效顯著優於相同劑量的甲苯達唑。在以美洲鉤蟲感染為主的混合流行區,該葯應作為首選葯物。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頭昏、失眠、口乾、乏力等反應,其程度輕,多於服葯後2~3天出現,無須任何處理。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有癲癇史者慎用。
(3)氟苯達唑:成人劑量為200mg/次,半空腹時頓服,連服2天或3天。兒童按5mg/kg體重,頓服,連服2天或3天。療效與甲苯達唑相似。不良反應輕。有頭昏,頭痛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
(4)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成人劑量為10mg/kg體重,睡前頓服,連服3天。對兩種鉤蟲的療效可達90%以上。服葯後有部分患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少數可引起頭痛、眩暈及嗜睡等。有冠心病、潰瘍病、急性肝腎功能不全及活動性肺結核等患者,應慎用。
(5)奧苯達唑(oxibendazole):該葯為國內近年研製的廣譜驅腸蟲劑,對鉤、蛔、鞭蟲均有明顯作用,且對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的療效均較好,優於其他驅鉤葯。成人劑量為10mg/kg體重,半空腹時頓服,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可達56%~100%。口服後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且反應程度較輕,主要有乏力、頭昏、嗜睡等,一般持續時間較短,無須處理可自行消失。根據國內臨床應用觀察,不影響肝、腎功能。
(6)聯合療法:目前驅治鉤蟲的葯物種類較多,但尚缺乏單一的較理想的葯物。故可考慮應用兩種葯物聯合治療,以提高療效。臨床上可用甲苯達唑與左旋咪唑;或甲苯達唑與雙萘羥酸噻嘧啶聯用。也可用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與左旋咪唑聯用等。其他驅鉤葯物均可酌情聯用。
2.一般療法
(1)鉤蚴性皮炎的治療:由於鉤蚴進入皮膚後24h內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採用物理、化學等措施治療鉤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其方法較多,常用者如下:
①局部葯物塗擦法:可酌情選用以下葯物:2%~4%碘酒,5%噻苯達唑軟膏,3%水楊酸乙醇,氧化鋅軟膏及左旋咪唑塗膚劑等。均有止癢、消腫及殺滅皮內鉤蚴的作用。
②皮膚透熱療法:包括熱浸、熱敷和熱熏三種方法。
A.熱浸法:用53℃熱水間歇浸泡患處即浸2s、間歇8s,持續25min;或持續浸泡10~15min(必須不斷加熱水,保持熱水原有溫度)。
B.熱敷法:用多層紗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墊,浸於上述熱水中,然後取出稍擠干緊貼在皮膚炎性部位。30s換1次,持續10min。
C.熱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紙卷點火,在患部熏燙5min(應防止局部皮膚燒傷)。以上療法對止癢、消炎效果較好。
(2)鐵劑療法:常用硫酸亞鐵,0.3~0.6g/次,3次/d,口服;兒童可選用10%枸櫞酸鐵銨,0.5~2ml/(kg·d),分3次飯後服;成人10~20ml/(kg·次),3次/d。療程一般為3~8周。可同時服維生素C100mg/次,3次/d,或10%稀鹽酸0.5~2ml(加水至10ml)/次,3次/d,以利鐵劑的吸收。服鐵劑時,應禁飲茶,以防止降低葯效。對於急性出血或口服不能耐受者,可採用注射如卡古地鐵注射液,5ml/次,靜脈注射,1次/d,連用7~l0天。
(3)其他:在驅蟲與補足鐵劑的同時,應服用各種維生素、高蛋白類飲食。對於貧血嚴重或臨產孕婦,可在驅蟲前予以輸血,或邊輸血邊驅蟲。對於個別巨細胞貧血患者,可適當採用肝制劑,葉酸或維生素B12等。此外,對於嚴重感染患者應積極防治各種並發症,如繼發感染、心力衰竭等。
(4)異嗜症:2%硫酸鋅溶液10ml/次,3次/d,連服3天或4天。
3.中醫治療:(1)雷丸120克研粉,均分為5包,每日1包,5日為1療程。根據糞檢,如未愈可再服1療程。(2)苦楝根皮30克,檳榔15克,煎水製成60毫升,臨睡前服,連服2天為1療程。(3)新鮮馬齒莧,成人90克、加水150毫升,慢火煎至剩100毫升為止,去渣後加白醋15克、白糖15克,每晚睡前服,連服兩晚,兒童酌減。
(二)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即使是中重度感染,伴有貧血性心臟病或合並妊娠的患者,若能及時補充營養,糾正貧血及驅蟲治療,仍有良好預後。

❸ 屁眼過一段時間滲出一點有時候還感覺有小蟲蠕動一樣咋回事

提問者沒有說明是寵物還是自己的肛門會有如此的問題,但應該是體內寄生蟲所造成的感覺,此處簡介如下:


(一)人類的肛門感染:可能因外痔(痔瘡長在肛門外部)而產生。

肛門外的痔瘡有時體積很小,有可能不小心在如廁後用衛生紙就把皮擦破,導致表面出血灼熱而有發炎的癢感,不過痛感可能更明顯,此處請提問者自行觀察。


(二)人畜共通的體內寄生蟲感染:鉤蟲或蛔蟲之類,最容易在肛門外部感空粗到搔癢或因寄生蟲產卵而有小蟲蠕動感。


如圖,體內寄生蟲通常在肛門附近產卵,會引發那個部位斗頃鎮的奇癢!


鉤蟲病(hookworm diseases)是由鉤蟲(hookworm)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有缺鐵性貧血、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發育障礙。輕型患者可無症狀,僅在糞便中查獲鉤蟲卵,稱鉤蟲感染(ancylostomatic infection)。

鉤蟲病呈全球分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經濟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為明顯,全世界鉤蟲感染者約10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5,但有明顯症狀者僅約1%。

在我國,鉤蟲病系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混合感染,為四大寄生蟲病之一,約2億人受累。

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症狀。

鉤蟲感染的症狀主要由鉤蚴及成蟲所致,但成蟲所致的症狀更為長久和嚴重。鉤蚴侵入處的皮膚感到奇癢和燒灼,繼而出現小出血點、丘疹或小皰疹,俗稱「糞觸塊」、「糞毒」、「糞疙瘩」。隨鉤蚴在人體內的移行,受感染後的3-5日,常出現喉癢、咳嗽,重者甚至劇烈乾咳或哮喘發作。成蟲寄生在小腸,擾亂脾胃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因而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食慾亢進但勞動力反而減退,異嗜生米、茶葉,甚至泥土、碎紙等胃腸失調的症狀。嚴重者出現心悸短氣,四肢乏力,頭暈耳鳴,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數而弱等氣血虧虛的症狀。鉤蟲感染的臨床症狀輕重不一,於感染鉤蟲的種類、數量、時間和個人營養及免疫狀況有關,輕者可無明顯症狀。一般以貧血為主。絕大多數是無症狀的鉤蟲感染者。


(1)皮膚損害:當蚴侵入皮膚時,局部有癢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皰疹。由乎缺於抓癢可引起繼發感染,局部淋巴結亦可腫大。

(2)內臟損害:當蚴侵入血液循環在體內移行時,可引起蠕動移行病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幼蟲所致病變及症狀

1.鉤蚴性皮炎:皮炎部位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足趾、手指間等皮膚較薄處,也可見於手、足的背部。

2.呼吸道症狀:鉤蚴移行至肺,穿破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變。


*成蟲引起的症狀

1.消化道病變及症狀:初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隱痛,繼而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食慾多顯著增加,而體重逐漸減輕。少數患者出現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異常表現,稱為「異嗜症」。發病原因可能是一種神經精神變態反應,似於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大多數患者輕服鐵劑後,此現象可自行消失。

2.貧血:患者出現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者作輕微活動都會引起心慌氣促。部分有面部及全身浮腫,婦女則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解決方法:自己有這類似感覺或症狀,請趕緊上醫院驗血和糞便,確認感染體內寄生蟲就要馬上治療,以免人畜共通繼續傳染,造成親友交互感染的危險!

❹ 能引起皮下結節的寄生蟲有哪些

衛氏並殖吸蟲,又稱肺吸蟲,所致的皮下包塊呈遊走性,有時可在包塊中檢出成蟲和蟲卵。

❺ 蛔蟲為什麼移行

http://www.zcmf.95.cn/js7.htm
可參考網址

蠕蟲蚴移行症是指動物或人體蠕蟲蚴在人體移行時所致的疾病,這里以敘述前一種情況為主 。動物蠕蟲蚴偶然地侵入人體後,在組織內移行,對宿主造成損害而發生各種臨床表現。人成為一種特殊的中間宿主,稱為運轉宿主。蠕蟲與人體二者相互尚未適應,蚴蟲在體內移行而不易定居,因而不能發育生長,只能以幼蟲形式寄生一段時間而自行死亡。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臨床上可分為皮膚、內臟和混合型蠕蟲蚴移行症。 未名方
主治:蠕蟲蚴移行症。
索取秘方
1、皮膚蠕蟲蚴移行症
皮膚蠕蟲蚴移行症系由動物蠕蟲侵入皮膚和移行時產生的皮膚損害。
(1)鉤蚴皮炎(匐行疹)
[病原] 病原以寄生於豬、狗、貓、牛、羊等動物鉤蟲的幼蟲所引起,尤以豬、狗的巴西鉤蟲和犬鉤蟲的幼蟲為主,前者尤為多見。狹頭刺口鉤蟲(即歐洲犬鉤蟲)、棘顎口線蟲(宿主為豬、貓)、羊仰口線蟲、牛仰口線蟲以及寄生於綿羊、山羊、牛、豬、浣熊等動物的類圓線蟲的幼蟲皆可在人體造成匐行疹,但均甚少見。在國內,羊鉤蟲的幼蟲引起的匐行疹在四川農村曾發生流行。
[流行病學] 巴西鉤蟲廣泛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犬鉤蟲則多見於北半球。上述各種動物蠕蟲分別寄生在豬、狗、貓、羊等動物小腸內。其蟲卵隨動物宿主糞便排出後,在具有適宜溫度和濕度的土壤中發育成為感染性絲狀蚴;當接觸到人體時,即侵入皮膚產生匐行疹。
[發病機理和病理] 人體皮膚與被動物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後,其中的感染性幼蟲即從皮膚侵入,不能穿達生發層下,僅能在真皮和粒層間以每日數毫米至數厘米的速度移行,產生蜿蜒隧道;後者外觀呈紅色硬斑,有時有水泡形成。組織學檢查顯示隧道周圍有嗜酸粒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感染後數小時內在狗、貓感染性幼蟲入侵部位出現紅色丘疹,繼以紅腫和水泡形成。2-3天內幼蟲開始在皮內移行,形成匐行疹。皮疹紅色,線狀,略高於皮膚表面,伴奇癢,尤於夜間為甚,以足部皮膚多見,手部次之,一般於一周內逐漸消退,也可持續數月。因搔抓引起繼發感染者並不少見。其它蠕蟲蚴匐行疹與鉤蟲所致者相仿,但幼蟲移行速度略異,幼蟲存活和皮疹持續時間不同,少者數天,長者可達數月。此外巴西鉤蟲與犬鉤蟲蚴偶可引起肺部短漸遊走性浸潤。
[診斷] 根據接觸史、匐行疹作出疹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避免與狗、貓、羊等家畜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定期給狗、貓驅蟲,以消滅傳染源。

(2)血吸蟲尾蚴性皮炎
血吸蟲尾蚴性皮炎系動物血吸蟲的尾蚴侵入人皮膚後引起,俗稱「鴨怪」等,為我國稻田皮炎主要病因之一。
[病原] 全世界動物血吸蟲尾蚴能鑽入人皮膚產生皮炎者達20種以上,我國流行的尾蚴性皮炎系毛畢吸蟲我鳥畢吸蟲的尾蚴所致,成蟲均寄生於終宿主鴨、鵝、水牛及黃牛的門靜脈和腸系靜脈內,其毛蚴在椎實螺內發育為尾蚴逸入水中,待機入侵宿主。
[流行病學] 畜禽血吸蟲病在全國許多地區流行,動物感染率為60%-90%。人赤腳至水田工作時即被感染,發病率可達100%。
[臨床表現] 人接觸疫水後1/2-1小時後出現斑點,以後成為丘診,蕁麻疹樣,周圍皮膚呈彌慢性紅腫。奇癢,24-48小時後丘疹中央凸起,充血,或有形成泡疹,破裂後有滲液流出,然後結痂。一般於3-7天自行消失。再次感染時皮炎重於首次感染,且出疹迅速、皮疹大,伴劇癢,消退亦緩慢。皮炎主要見於小腿、手及前臂。抓癢及破損者可繼發細菌感染。
[診斷] 典型皮疹及稻田疫水接觸史可作出疹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預防] 其措施與日本血吸蟲者相同。

(3)絲蟲蚴移行症
動物絲蟲偶在人體造成感染者有犬惡絲蟲、匐行惡絲蟲、以及其它尚未鑒定的動物絲蟲。犬絲蟲蚴侵入人體後一般多表現為皮下結節,也有極少數病例表現為移行性皮膚損害。結節活檢常顯示退化的幼年期絲蟲,周圍有嗜酸粒細胞浸潤和肉芽腫反應。犬絲蟲蚴一般不能在人體內發育成熟,但也有個別皮下結節中的絲蚴發育為成蟲,並產生微絲蚴。部分病例的絲蚴可入侵肺部形成結節,易誤診為肺部腫瘤;犬惡絲蟲成蟲偶可在個別病例的心臟和大血管(即犬惡絲蟲在狗寄生部位)內發現。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預防] 加強個人防護,其措施與絲蟲病相同。

2、內臟蠕蟲蚴移行症
(1)熱帶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熱帶嗜酸粒細胞增多症以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陣發性咳嗽和哮喘發作,以及遊走性肺部病變為其臨床特徵。本病與動物或某些人類蠕蟲蚴感染有關。
[病原] 本綜合征系由蠕蟲感染所引起,其確切病原體尚未完全闡明,但已公認本病與動物絲蟲微絲蚴、動物與人蛔蟲蚴有關。後者可發生集體性哮喘。
[流行病學] 蛔蚴移行症主要由於生食污染動物或人蛔蟲感染性蟲卵的塊根植物如蕃薯、胡蘿卜等而感染,國內各地皆有報告,動物絲蟲感染人的方式尚不完全清楚。
[臨床表現] 病人有陣發性咳嗽,多為刺激性乾咳,有時有白色粘液痰,偶帶血。哮喘發作輕重不一。部分病人有低熱,少數病人出現高熱。X線檢查顯示肺紋理增多,有遊走性肺部浸潤。周圍血象中白細胞總數1-4萬/mm3,嗜酸粒細胞20-90%。肺蛔蚴移行症的病程較短,多為1-2周,反復感染者的病程可持續較長的時間。絲蟲蚴移行症的病程較長,可達2個月以上。
[診斷] 根據呼吸道症狀、胸部X線檢查和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診斷即可初步成立,肺蛔蚴移症的流行病資料有助於疹斷;如能在痰液、胃液或糞便中找到幼蟲,診斷即可確定。以犬惡絲蟲抗原進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效價高者可協助診斷,治療後效價降低時更有助於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2)弓首蛔蚴移行症
弓首蛔蚴移行症在國外系指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為動物蛔蟲蚴在人體各臟器中移行所致的疾病。
[病原] 犬弓首蛔蟲是本病最常見的病原體,其次為貓弓首蛔蟲、獅弓首蛔蟲。
[流行病學] 幼犬或貓的蛔蟲感染較高,其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卵中胚胎在適宜溫度和濕度的土壤中進行發育,2-3周即成感染期幼蟲。當感染期幼蟲卵被在地上爬行,並有吮指、食土等習慣的嬰幼兒吞食後,即造成感染。本病流行成世界性,美國報告較多,國內也有個別病例報告。
[發病機理和病理] 蟲卵被人吞食後,幼蟲在腸內逸出,穿透腸壁,進入血循環達到全身,但地般不能回到腸道發育為成蟲。幼蟲在各個臟器組織中形成多發性嗜酸性肉芽腫或膿腫,病變多見於肝,次為肺和腦,亦可累及心、腎、脾等,偶而也可引起視網膜病變。
[臨床表現] 輕症病人可無任何症狀,僅有中度嗜酸粒細胞增多。重者可有發熱、腹痛、惡心、嘔吐、肌肉關節痛,以及劇哭等行為異常;癲癇大發作可引起死亡。此外,肝腫大伴壓痛和肺部炎症最為常見,眼內炎多見於7-9歲兒童。
[診斷] 乖食癖兒童有持續較高的嗜酸粒細胞增多,伴肝腫大、壓痛和高丙球蛋白血症(IgG、IgM和IgE)時,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有肺部症狀者可有X變化,有神經系統症狀者,腦脊液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皮內試驗可用於流行病學檢查,以含胚卵為抗原進行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有助於診斷。肝臟活檢也可明確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預防] 注意兒童個人衛生,防止兒童游戲場所為犬、貓糞便所沾污,並定期為犬、貓驅蟲。

(3)管圓線蟲病
管圓線蟲包括由寄生於鼠肺動脈的廣州管圓線蟲幼蟲侵入人體後所致的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和由鼠類哥斯達尼加管圓線蟲幼蟲侵入人體後所致的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
(a)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
[病原] 廣州管圓線蟲寄生於太平洋、印度洋地區鼠類的肺動脈內,其中間宿主有明蝦、蟹、螺、蟾蜍、蛙等。
[流行病學] 人通過生吃受染的蝦、蟹、螺等,未洗凈的污染菜蔬或飲用污染的水而感染。此種蠕蟲蚴移行症主要見於我國(多見於台灣)、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嶼。
[發病機理和病理] 由於幼蟲在體內移行,主要達到腦部,因此病變發生在大腦和腦膜,同時還可累及小腦、腦干及脊髓等處。腦組織內呈現幼蟲移行所致的機械性損傷及組織炎性反應。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為3-36天,臨床表現為嚴重頭痛、腦膜刺激征、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發熱不常見,個別患者有精神異常、嚴重者可癱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但是多數病例臨床經過良好,可於短期內自行緩解痊癒,病死率很低。腦脊液細胞數常超過500/mm3,以嗜酸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增多,周圍血中嗜酸粒細胞達10%左右者佔1/3,最高可達50%以上。
[診斷] 典型的臨床症狀、體征及腦脊液改變,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是診斷的主要依據,腦脊液中幼蟲檢出率僅2.5%-10%,免疫診斷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不要吃生蝦、蟹、螺等,生菜應洗凈,注意飲水消毒。同時來鼠也有積極的預防意義。
(b)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
系由寄生於鼠類的哥斯大黎加管圓線蟲幼蟲侵入人體後引起,流行於拉丁美洲,常誤診為闌尾炎,血中嗜酸粒細胞達11-80%。

(4)海異尖線蟲病
海異尖線蟲病乃人進食感染海異尖線蟲幼蟲的海魚後所造成的內臟蠕蟲蚴移行症。幼蟲鑽入胃壁致胃異尖線蟲病,分急、慢性型,急性型多在食生海魚後12小時內發病,表現劇烈腹痛,再感染引起Arthus型過敏反應。慢性型以上腹部絞痛、間歇性加劇;幼蟲鑽入腸壁致腸異尖線蟲病,食魚後1-5天突然劇烈下腹部痛、惡心、嘔吐、腹瀉,多為一過性,很少產生肉芽腫病變;此外,致食道異尖線蟲病;一旦幼蟲穿過消化道管壁進入腹腔,到達肝、腸細膜、卵巢、肺、咽喉及口腔粘膜等處致異位異尖線蟲病。
[診斷] 典型的臨床症狀、飲食生海魚史,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是主要的診斷依據,纖維內竇鏡檢出胃或食道幼蟲可確診。異位病變診斷困難,乳膠凝集試驗,放射變應原吸附試驗可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魚肉應煮透後食用;規定有魚類須經-20℃冷凍24小時後才進入市場。

3、皮膚、內臟(混合型)蠕蟲蚴移行症
(1)孟氏裂頭蚴病
孟氏裂頭蚴病系孟氏裂頭蚴寄生於人眼部、皮下組織或內臟所致的疾病。孟氏裂頭絛蟲成蟲較少寄生於人體。
[病原] 孟氏裂頭絛蟲寄生於貓、狗等小腸內,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發育,孵出鉤毛蚴。後者在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和第二中間宿主(蝌蚪、蛇、鳥、鼠、豬等)的肌肉與肺組織中發育為裂頭蚴。當貓、狗吞食含有裂頭蚴的蛙、蛇、鳥等後,則幼蟲在其腸內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人體裂頭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以東南亞地區最為多見。國內見於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各省,四川、吉林等省也有病例報道。
人通過下列方式感染:a、絕大多數病例以蛙肉和蛇皮敷貼於眼部而受染,或蛇肉敷貼齲齒,從口腔粘膜侵入;b、飲用含原尾蚴劍水蚤污染的生水而受染;c、食用生或半生含裂頭蚴的蝌蚪、蛙肉、蛇肉等而受染。
[發病機理和病理] 裂頭蚴引起眼瞼感染後,幼蟲經粘膜下組織移行至眼部;口腔粘膜感染後,幼蟲從頰部皮膚潰破處爬出;消化道感染後,幼蟲一般不能在腸道發育為成蟲,而進入腹腔向各臟器及胸腹壁移行造成病變。幼蟲周圍呈炎症反應及酸性肉芽腫和囊腔形成。
[臨床表現] 眼裂頭蚴病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眼瞼腫脹、畏光、流淚等。病和遷延多年。上、下眼瞼深部或結膜下結節,時呈遊走性,結節破潰幼蟲爬出可自愈。幼蟲侵進球後或球內引起突眼、角膜潰瘍、前房積膿等。
皮膚裂頭蚴病一般原來局部皮損加重、流膿,可有幼蟲爬出;皮下裂頭蚴病表現為胸腹壁、頸部等處呈遊走性硬結節,活檢可見幼蟲;內臟裂頭蚴病表現為自腹腔移行至腸系膜、腎周脂肪、各臟器處寄生後引起相應症狀。
[診斷] 眼瞼和其他部位出現皮下遊走性結節,伴眼部慢性炎症,有敷貼蛙肉或進食未煮熟蛙、蛇肉史者,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是診斷的主要依據,結節活檢發現幼蟲時,診斷即可確立,間接熒光抗體檢測可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不吃未燒熟的蛙、蛇肉等,不以蛙、蛇肉、皮敷貼眼部或皮膚潰瘍。

(2)棘顎口線蟲病
棘顎口線蟲病系由棘顎口線蟲幼蟲侵入人體所致的蠕蟲蚴移行症。
棘顎口中國蟲成蟲寄生於狗、貓以及虎等動物的胃壁中。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蟲,後者進入劍水蚤成為第二期幼蟲。幼蟲在蛙、蛇、淡水魚、鳥禽等肌肉中形成第三期幼蟲。貓、狗等吞食感染的魚、泥鰍、蛙等後,第三期幼蟲在在其胃壁發育為成蟲。
人通過進食未燒熟的魚、蛙、蛇等而感染,動物宿主分布於東南亞和日本,人也有受感染者。
幼蟲(第三期)侵入人體後不再發育,主要寄生於皮膚深層及肌肉人,形成遊走性腫塊或膿腫,也可侵入其它器官組織使症狀多樣化。由幼蟲機械性或毒素刺激與過敏反應所致的急性闌尾炎、胸膜炎、膀胱炎,均較少見。嗜酸粒細胞腦脊髓炎在泰國發生較多,表現為上升性癱瘓的神經根炎,伴四肢或軀干劇烈疼痛;突然發生神志改變昏迷死亡。腦脊液血性或黃色,有嗜酸粒細胞。
流行區居民出現皮膚遊走性硬結節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體表、眼、子宮頸、尿、痰及腦脊液中發現蟲體可確診,血清學診斷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3)斯氏狸殖吸蟲病
斯氏狸殖吸蟲病為由寄生狸、貓的斯氏狸殖吸蟲幼蟲侵入人體所致的疾病,主要見於我國。臨床表現與棘顎口線蟲病相似,可引起遊走性皮下腫塊或結節,也可伴肝腫大或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診斷方法與棘顎口線蟲病相同。
本病皮下腫塊可手術摘除,葯物可服用吡喹酮。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❻ 蛔蚴性肺炎名詞解釋

當人吞噬蛔蟲卵後,蛔蟲卵在腸道內孵出幼蟲,幼蟲鑽入腸壁血管,隨血流經心臟而至肺,再鑽出血管進入肺泡,這時患兒會發熱、咳嗽,且會咳出帶血絲的痰,這便是「蛔蚴性肺炎」。有的還伴發哮喘,或起蕁麻疹。蛔蚴再隨痰吞入胃腸道發育變為成蟲,繼續危害人體。當腸道有大量蛔蟲寄生時,患兒會得「蟲疳」,導致營養不良,骨瘦如柴。蛔蟲能分泌神經毒素,刺激神經中殲吵樞,令小兒鍵態全身瘙癢,磨牙,夜不能寐。蛔稿改源蟲還善於鑽洞,常鑽進膽道、闌尾鬧事或引致穿孔,如手術不及時,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消除人們對蛔蟲的麻痹心理,把住「蟲從口入」這一關,不要吃未經洗凈的生菜或水果,養成經常洗手的習慣。孩子不要在泥地上游戲,以免感染蟲卵。還要經常給孩子檢查大便,發現蟲卵,及時驅蟲。

❼ 鉤蚴皮炎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疾病名稱
  • 5 英文名稱
  • 6 鉤蚴皮炎的別名
  • 7 分類
  • 8 ICD號
  • 9 流行遲此爛病學
  • 10 鉤蟲皮炎的病因
  • 11 發病機制
  • 12 鉤蟲皮炎的臨床表現
  • 13 鉤蟲皮炎的並發症
  • 14 實驗室檢查
  • 15 輔助檢查
  • 16 鉤蟲皮炎的診斷
  • 17 鑒別診斷
  • 18 鉤蟲皮炎的治療
  • 19 預後
  • 20 鉤蟲皮炎的預防
  • 21 相關葯品
  • 22 相關檢查
  • 附:
    • 1 治療鉤蚴皮炎的中成葯
    • 2 鉤蚴皮炎相關葯物
這是一個重定向條目,共享了鉤蟲皮炎的內容。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的 鉤蟲皮炎 已經自動替換為 鉤蚴皮炎 ,可 點此恢復原貌 ,或 使用備注方式展現

1 拼音

gōu yòu pí yán

2 英文參考

uncinarial dermatitis

3 概述

鉤蟲皮炎,又稱糞觸塊、糞毒、地癢疹,為十二指腸鉤蟲(Ancylostoma odenale)或美洲鉤蟲(Necator americanus)鉆進皮膚時所引起的局部炎症。

蟲卵經1~3天孵化成桿狀蚴,此時尚無感染能力,又經5天左右即蛻皮成絲狀蚴,當在菜園、果園、茶園、種植園區及礦區赤腳行路時,即有可能進入皮膚,受到皮膚溫度的 *** ,立即表現出活躍的鉆刺活動,一般通過毛囊、汗腺孔或皮膚較薄部位侵入皮內,繼而在鉆入的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應。鉤蚴可分泌一種透明質酸,可溶解角蛋白、膠原和彈性蛋白,損傷皮膚穿透毛囊。侵入皮膚後可引起皮膚變態反應。局部有燒著刺癢感,數分鍾至1h內可出現紅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皰,如有繼發感染則可形成膿皰,少數患者亦可形成潰碼漏瘍,有時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若同時鉆入的鉤蚴較多時,約經1周後,可出現哮喘、咳嗽、發熱等症狀。血液或痰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哮喘發作時痰內易查到鉤蚴,月余後糞便中易查到蟲卵。

鉤蚴皮炎多見於農民,尤其是菜農、桑農。夏季或初秋的濕熱季節易發病。扒搏發病前有赤腳行走、田間勞動或接觸糞便史,皮損多見於腳趾間、踝部及足背等處。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鉤蚴皮炎應與手足癬鑒別,前者多發於手足邊緣,起病急,又接觸糞便史,後者以小水皰、鮮屑損害為主,真菌檢查陽性。

鉤蚴皮炎的治療原則為抗過敏,防止繼發感染及對症處理。

4 疾病名稱

鉤蚴皮炎

5 英文名稱

ancylostomatic dermatitis

6 鉤蚴皮炎的別名

ancylostome dermatitis;uncinarial dermatitis;地癢疹;糞觸塊;糞毒;鉤蟲皮炎

7 分類

皮膚科 >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 > 蠕蟲病性皮膚病

8 ICD號

B76.9

9 流行病學

鉤蚴皮炎流行廣泛,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國家流行更為廣泛。在我國引起鉤蚴病的鉤蟲有兩種: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前者多見於華北及華東地區,後者見於華南及西南個別地區。

10 鉤蚴皮炎的病因

蟲卵隨著病人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中,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經1~3天孵化成桿狀蚴,此時尚無感染能力,又經5天左右即蛻皮成絲狀蚴,當在菜園、果園、茶園、種植園區及礦區赤腳行路時,即有可能進入皮膚,受到皮膚溫度的 *** ,立即表現出活躍的鉆刺活動,一般通過毛囊、汗腺孔或皮膚較薄部位侵入皮內,繼而在鉆入的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應。鉤蚴可分泌一種透明質酸,可溶解角蛋白、膠原和彈性蛋白,損傷皮膚穿透毛囊。侵入皮膚後可引起皮膚變態反應。

11 發病機制

蟲卵經1~3天孵化成桿狀蚴,此時尚無感染能力,又經5天左右即蛻皮成絲狀蚴,當在菜園、果園、茶園、種植園區及礦區赤腳行路時,即有可能進入皮膚,受到皮膚溫度的 *** ,立即表現出活躍的鉆刺活動,一般通過毛囊、汗腺孔或皮膚較薄部位侵入皮內,繼而在鉆入的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應。鉤蚴可分泌一種透明質酸,可溶解角蛋白、膠原和彈性蛋白,損傷皮膚穿透毛囊。侵入皮膚後可引起皮膚變態反應。局部有燒著刺癢感,數分鍾至1h內可出現紅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皰,如有繼發感染則可形成膿皰,少數鉤蚴皮炎患者亦可形成潰瘍,有時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若同時鉆入的鉤蚴較多時,約經1周後,可出現哮喘。

12 鉤蚴皮炎的臨床表現

絲狀蚴在鉆入皮膚後,局部有燒著刺癢感,數分鍾至1h內可出現紅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皰,如有繼發感染則可形成膿皰,少數鉤蚴皮炎患者亦可形成潰瘍,有時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若同時鉆入的鉤蚴較多時,約經1周後,可出現哮喘、咳嗽、發熱等症狀。血液或痰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哮喘發作時痰內易查到鉤蚴,月余後糞便中易查到蟲卵。

13 鉤蚴皮炎的並發症

可出現哮喘、可形成潰瘍,有時鉤蚴皮炎患者可出現蕁麻疹。

14 實驗室檢查

血液或痰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哮喘發作時痰內易查到鉤蚴,月余後糞便中易查到蟲卵。

15 輔助檢查

塗片檢查。

16 鉤蚴皮炎的診斷

鉤蚴皮炎多見於農民,尤其是菜農、桑農。夏季或初秋的濕熱季節易發病。發病前有赤腳行走、田間勞動或接觸糞便史,皮損多見於腳趾間、踝部及足背等處。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17 鑒別診斷

鉤蚴皮炎應與手足癬鑒別,前者多發於手足邊緣,起病急,又接觸糞便史,後者以小水皰、鮮屑損害為主,真菌檢查陽性。

18 鉤蚴皮炎的治療

鉤蚴皮炎的治療原則為抗過敏,防止繼發感染及對症處理。

鉤蚴鉆進皮膚後在24h後,尚有95%以上還停留在局部,此時可將手足發癢部位浸在53℃的熱水中,約20min左右(要不斷加熱水保持原水溫)或用6~8層紗布或棉墊浸於53℃左右熱水中,取出稍擰干,緊貼在皮炎部位。每分鍾1次,連用10次。亦可用艾條薰局部,連續5min,上法可殺死鉤蚴,亦可止癢。

對皮膚症狀可根據不同皮損按皮炎治療原則,對症處理。

對大便查出鉤蟲卵者,行驅蟲治療,可選用甲苯達唑100mg,2次/d,口服,連用3天。

局部治療可用雄黃解毒散30g、化毒散3g、百部酒加到100ml,混合外搽。

19 預後

鉤蚴皮炎預後良好。

20 鉤蚴皮炎的預防

廣泛開展防治鉤蟲宣傳教育,不隨地大便,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在流行區勿赤腳下地。必要時應用防護劑,如2.5%白礬水溶液、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或菜油加食鹽塗擦手足。消滅傳染源,在流行區大規模治療鉤蟲病人。

21 相關葯品

膠原

22 相關檢查

透明質酸

治療鉤蚴皮炎的中成葯

  • 五苓散

    作用。茯苓煎劑對上述細菌也有抑製作用,同時能殺死鉤端螺旋體。佐葯白術水煎劑對絮狀表皮癬菌、星形奴卡...

  • 更多治療鉤蚴皮炎的中成葯

鉤蚴皮炎相關葯物

  • 復方甲苯咪唑片

    胞完全變性,從而引起蟲體死亡。甲苯咪唑有完全殺死鉤蟲卵和鞭蟲卵以及部分殺死蛔蟲卵的作用。體外試驗證...

  • 復方甲苯咪唑片

    胞完全變性,從而引起蟲體死亡。甲苯咪唑有完全殺死鉤蟲卵和鞭蟲卵以及部分殺死蛔蟲卵的作用。體外試驗證...

  • 鹽酸左旋咪唑顆粒

    發熱、流感樣症群、血壓降低、脈管炎、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偶見蛋白尿,個別可見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 鹽酸左旋咪唑腸溶片

    發熱、流感樣症群、血壓降低、脈管炎、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偶見蛋白尿,個別可見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 鹽酸左旋咪唑糖漿

❽ 土源性線蟲病防治科普小知識

1.土源性線蟲預防控制有哪些特點
土源性線蟲預防控制特點有:1。

群體性土源性寄生蟲感染,特別是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感染是人體最常見、分布最 廣泛的一類寄生蟲,其與人類宿主的寄生關系極為悠久,已成為專性寄生關系。因此, 針對人群進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傳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長期性採取個體治療措施,可使感染者治癒,但對群體感染來說作用不大,且治癒者還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採取針對當地人群的群體治療,可在短期內降低人群總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遺留的傳染源和外界環境存活的蟲 卵,還有再感染人體的可能。

因此,堅持長期多次反復治療,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傳 染源,同時要採取綜合性預防措施以鞏固防治成效。 3。

多樣性群體治療措施的多樣性包括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群體化療、選擇性化療、目標化 療等),使用葯物的多樣性(葯物種類、不同劑量、不同間隔時間、不同配伍以及賀鎮針對 不同群體等),使用合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

廣譜性土源性寄生蟲病群體治療要取得明顯效果必須建立在理想葯物的基礎上,其中治 療葯物的廣譜性是必要條件,理想的抗寄生蟲葯物需具備廣譜、高效、快速、安全、單劑、量小、方便、價廉等特點。
2.土源性線蟲預防控制原則是什麼
在了解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規律的基礎上,將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 易感人群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

1.控制傳染源在流行區普查、普治患者和帶蟲者以及合理方式處理保蟲宿主;在非流行區監測 流動人口並控制傳染源輸人和擴散。2.切斷傳播途徑針對土源性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和感染方式,搞好環境衛生和注意個人衛生,改變 不良的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途 徑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者人體對土源性寄生蟲感染多缺乏特異免疫力,因此必須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蟲感染。如講究個人衛老唯生、服預防葯、皮膚塗抹防護劑、改變不良生活 習慣和改良生產方式,但關鍵在於加強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3.土源性線蟲是怎麼致病的
(一)蛔蟲病蛔蟲的幼蟲、成蟲階段均可致病,成蟲的危害性更大。

蛔蟲的幼蟲在人體內的整個移行過程中,可對腸、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組織等引起機械性損傷,或因幼蟲本身及代謝產物作為抗原,誘導變態反應。重度感染時,幼蟲可進入體循環,侵入多個器官,引起異位損害。

成蟲是蛔蟲病的主要致病階段:①奪取營養;②影響吸收;③變態反應;④並發症及異位寄生,導致腸梗阻,以及膽道、胰管、闌尾等蛔蟲症,嚴重時可以致命。(二)鞭蟲病輕度感染一般無明顯症狀,如果感染者糞便的蟲卵數超過5000/g或10000/g時,則往往有症狀,出現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狀。

嚴重感染者(糞便蟲卵數超過20000/g)大多發生嚴重腹瀉或者痢疾綜合症。極重度感染者,成蟲附著於直腸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嚴重的里急後重,偶爾可致直腸脫垂。

(三)鉤蟲病鉤蚴侵入人體皮膚可侍拍培引起鉤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膚有燒灼、針刺或奇癢等感覺。 多見於手指、足趾間皮膚嫩、薄處,也可見於手、足背部等,俗稱「糞毒」。

鉤蟲幼蟲移行至肺泡後,病人可出現咽癢、咳嗽、伴有畏寒、發熱、哮喘樣發作等全身症狀。成蟲寄生於小腸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礙。

持續性、彌散性腹痛為常見症狀,以上腹部和臍周為劇烈。 重度感染者還可出現黑色糞便和營養不良等。

少數鉤蟲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東西,稱「異嗜症」。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導致的不同程度的貧血。

鉤蟲的成蟲咬附在病人的小腸壁上邊吸血、邊分泌抗凝物質,使形成的傷口發生凝血障礙。同時成蟲還經常更換咬附部位,而留下的傷口仍不斷滲血。

也有鉤蟲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報道。嚴重鉤蟲病人因貧血、全身浮腫而喪失勞動能力。

(四)蟯蟲病蟯蟲病的主要症狀為雌蟲爬出產卵引起 *** 周圍及會 *** 奇癢和炎症,影響睡眠。患兒常有煩躁不安、夜驚、失眠、夜間磨牙、遺尿、食慾減退、消瘦等表現。
4.為什麼有一些土源性線蟲病至今仍未被消滅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

(一)蛔蟲病(二)鞭蟲病(三)鉤蟲病(四)蟯蟲病

1.自身感染。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 *** 外產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復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表明,蛔蟲、鞭蟲、鉤蟲的平均感染率分別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別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歲以下兒童蟯蟲平均感染率為12.28%,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人數(含感染一種以上者)為1.29億,鉤蟲、蛔蟲、鞭蟲的感染人數分別為3930萬人、8593萬人、和2909萬人。

1.採用驅蟲治療為主的綜合措施。根據不同流行程度,實行集體驅蟲或選擇性驅蟲,並抓好重點人群(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菜農、果農等)的防治。

2.實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衛生行為。

3.加強糞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進環境衛生,減少感染,鞏固和擴大防治成果。
5.為什麼有一些土源性線蟲病至今仍未被消滅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

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一)蛔蟲病(二)鞭蟲病(三)鉤蟲病(四)蟯蟲病1.自身感染。

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 *** 外產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復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表明,蛔蟲、鞭蟲、鉤蟲的平均感染率分別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別下降了71.29%、73.6%和60.72%。

12歲以下兒童蟯蟲平均感染率為12.28%,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人數(含感染一種以上者)為1.29億,鉤蟲、蛔蟲、鞭蟲的感染人數分別為3930萬人、8593萬人、和2909萬人。

1.採用驅蟲治療為主的綜合措施。根據不同流行程度,實行集體驅蟲或選擇性驅蟲,並抓好重點人群(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菜農、果農等)的防治。

2.實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衛生行為。3.加強糞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進環境衛生,減少感染,鞏固和擴大防治成果。
6.土源性寄生蟲防治措施有哪些
1.控制傳染源在流行區普查、普治患者和帶蟲者以及合理方式處理保蟲宿主;在非流行區監測 流動人口並控制傳染源輸人和擴散。

2.切斷傳播途徑針對土源性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和感染方式,搞好環境衛生和注意個人衛生,改變 不良的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途 徑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者人體對土源性寄生蟲感染多缺乏特異免疫力,因此必須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蟲感染。

如講究個人衛生、服預防葯、皮膚塗抹防護劑、改變不良生活 習慣和改良生產方式,但關鍵在於加強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7.什麼是土源性線蟲
線蟲動物門為原腔動物(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

其生活史有兩種類型:土 源性線蟲(如蛔蟲、鞭蟲)和生物源性線蟲(如絲蟲、顎口線蟲)。有15000多種,一 般分為2綱,尾感器綱和無尾感器綱。

重要種如鞭蟲、蟯蟲、蛔蟲、鉤蟲、絲蟲等, 可引起人類疾病。 目前,土源性線蟲感染人體導致的疾病被統稱為土源性線蟲病,這 個稱謂是在實際工作中自然形成的,自20世紀被我國學者採用之後因襲沿用至今。

因 其通俗易懂易於接受,並且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這 類疾病歸為一類統一管理。土源性線蟲(soil-tran *** itted nematode)是指某些線蟲的蟲卵或幼蟲在土壤等外 界環境中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無需中間宿主的線蟲。

土源性線蟲包括蛔蟲、鞭蟲、鉤蟲、蟯蟲、犬弓首蛔蟲、肝毛細線蟲、艾氏同桿線蟲、糞類圓線蟲和若干種 毛圓線蟲等。本章主要闡述蛔蟲、鞭蟲、鉤蟲、蟯蟲和阿米巴原蟲的病原生物學特徵、病原體 傳播和所致疾病的流行特徵以及預防控制原則和方法。
8.土源性線蟲有哪些特點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

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 (一)蛔蟲病目前全世界218個國家和地區中,153個有蛔蟲病流行,估計全球有12。

8億人感染蛔蟲,約佔世界人口的22%。蛔蟲病在發達國家也曾流行,但隨著社會進步和防治活動的開展,已基本消失。

在我國,台灣省、香港和澳門地區蛔蟲感染率已很低。蛔蟲病的流行與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人類的行為有關。

蛔蟲具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人是人蛔蟲的惟一宿主,人體感染是因經口食入感染期蛔蟲卵所致。受精蛔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在外界環境中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氧分壓和陽光中的紫外線才能發育。

蛔蟲感染從土壤到人的傳播水平主要取決於人類的行為。如使用新鮮糞便施肥或兒童隨地大便,使大量蛔蟲卵污染土壤、環境、蔬菜、瓜果;不良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不洗手等。

(二)鞭蟲病鞭蟲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估計目前全世界鞭蟲感染人數有8。7億。

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台灣省和香港、澳門兩地區都有鞭蟲感染者存在。鞭蟲感染者是鞭蟲病的惟一傳染源。

人因經口吞入感染期鞭蟲卵而感染,鞭蟲感染常與蛔蟲感染並存,鞭蟲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蟲病一樣,與自然因素和人類的行為有關。 (三)鉤蟲病鉤蟲廣泛分布在北緯45°到南緯30°之間的地區。

估計世界上鉤蟲感染人數有7。16億。

在我國除黑龍江、青海兩省外,其他30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都查到過鉤蟲感染者。鉤蟲病患者及帶蟲者是惟一的傳染源。

鉤蟲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後,在外界發育需要適合的環境,因此溫度、濕度及土壤條件對鉤蟲病流行有很大影響。 鉤蟲感染與人類的生產方式和衛生習慣等行為密切有關。

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均以人糞尿為肥料,而且多以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施肥,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

鉤蟲感染人體的途徑雖可能有多種,但在我國農村,主要是由於農民習慣於徒手赤足下地勞動,接觸污染土壤的機會多而受到感染。 (四)蟯蟲病1990年全國調查中檢查12歲以下兒童31萬餘人,蟯蟲平均感染率為23。

6%。蟯蟲感染率有非常顯著的家庭聚集性。

蟯蟲感染者是惟一的傳染源。蟯蟲傳播有4種方式:1。

自身感染。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 *** 外產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復感染。

2。接觸感染。

被蟲卵污染的手還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這不僅使自身反復感染,而且還使他人因接觸而感染。3。

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褲及床鋪上的蟲卵,可借用風力或掃地而隨著塵土飛揚於空氣之中,隨著人的呼吸進入口腔。

4。逆行感染。

蟯蟲卵在 *** 周圍孵化出幼蟲,再鑽入 *** ,逆行入腸內發育為成蟲並產卵。
9.土源性寄生蟲預防控制特點是什麼
1。

群體性土源性寄生蟲感染,特別是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感染是人體最常見、分布最 廣泛的一類寄生蟲,其與人類宿主的寄生關系極為悠久,已成為專性寄生關系。因此, 針對人群進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傳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長期性採取個體治療措施,可使感染者治癒,但對群體感染來說作用不大,且治癒者還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採取針對當地人群的群體治療,可在短期內降低人群總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斷土源性寄生蟲病傳播。遺留的傳染源和外界環境存活的蟲 卵,還有再感染人體的可能。

因此,堅持長期多次反復治療,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傳 染源,同時要採取綜合性預防措施以鞏固防治成效。 3。

多樣性群體治療措施的多樣性包括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群體化療、選擇性化療、目標化 療等),使用葯物的多樣性(葯物種類、不同劑量、不同間隔時間、不同配伍以及針對 不同群體等),使用合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廣譜性土源性寄生蟲病群體治療要取得明顯效果必須建立在理想葯物的基礎上,其中治 療葯物的廣譜性是必要條件,理想的抗寄生蟲葯物需具備廣譜、高效、快速、安全、單劑、量小、方便、價廉等特點。

❾ 致皮炎的寄生蟲有多少

比較常見的有十二指腸鉤蟲引起的鉤蚴性皮炎絲蟲病急性患者出現丹毒樣皮炎,血吸蟲引起的尾蚴性皮炎,蛔蟲引起的超敏反應性皮炎,,比較少見的如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引起的皮膚病
希望你能採納我的回答,採納我的回答可以收到5個財富值,謝謝!!!

❿ 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症狀

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症狀

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症狀,寶寶生病,最擔心也最著急上火的就是父母了,然而寶寶的很多身體機能還仔源沒有發育成熟,所以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寄生蟲病,那麼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症狀有哪些?應該如何治療?朵朵來告訴你!

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症狀1

1、蛔蟲病

幼蟲導致的症狀

幼蟲入侵至肺部,會給帶來一些變化,造成其細支氣管上皮細胞脫落、出血情況,患兒會出現胸悶、咳嗽和血絲痰等症狀。用X光照射胸部,會發現胸部有點狀或絮狀等陰影,這就是蛔蚴性肺炎或蛔蟲嗜酸性細胞肺炎,簡稱LOEFFLER。該症狀一至兩周內會消失,但病灶容易發生病變或者轉移,嚴重時可擴散至肝、腎、脾等部位,引起肝大、腹痛等症狀。

成蟲導致的症狀

成蟲侵入腸道內,依靠腸腔內食物殘渣生存。患兒不想吃東西或者吃得多但容易餓,肚臍四周經常性會產生腹痛,而且喜歡輕揉肚子等。有些患兒還容易發脾氣、受驚、磨牙,除此之外還有可能產生蕁麻疹等過敏症狀。嚴重感染時還可能導致孩子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發育。

並發症

蛔蟲具有鑽孔的天性,如果患兒體溫偏高、吃辛辣食物或者使用不正確的驅蟲葯物,蛔蟲會鑽入與腸道相連的多個管道內。若阻塞腸道,引發膽道蛔蟲症;進入支氣管會引起氣管梗阻甚至窒息等情況,嚴重時危急患兒生命安全;鑽入闌尾或者胰管,會使其發炎。

2、蟯蟲病

此症可引起局部、全身症狀,最典型表現是肛門瘙癢和眼皮異常跳動,雌蟲進行產卵會使肛周和會陰處皮膚瘙癢難耐,這會影響患兒正常休息。如果孩子因瘙癢而撓抓,還可引發皮炎等。全身症狀主要是胃腸激惹現象,比如患兒可能會惡心想吐、腹部疼痛、發生腹瀉等,還可能引起煩躁、夜驚、易激動等情況。

3、鉤蟲病

鉤蚴皮炎

當鉤蚴侵襲皮膚,常會使腳趾或者手指間等較薄和暴露在外的皮膚部位出現紅色小點丘疹或者產生水泡,患處易瘙癢,有燒灼、針刺感,一般幾天內會消失。如若患處被抓破往往會激發感染,產生膿包,患兒會發燒以及患上淋巴結炎。

呼吸道症狀

鉤蚴入侵肺部可引起急性感染,會直接損傷微血管,引發出血等情況,患兒會出現發燒、咳嗽、血痰、氣急和哮喘等呼吸道症狀,更甚者會大咯血。該症狀一般持續數天或者數周。

消化道症狀

剛開始患兒吃得多但易餓,體重下降,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食慾不振、腹脹、異食癖等現象,嚴重時患兒可能有便血。

貧血

主要症狀為失血性貧血,患兒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貧血,出現無力、頭暈等情況,這容易使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受阻,嚴重昌襪時還會引發貧血性心臟病。

感染寄生蟲病的原因

兒童容易得寄生蟲病,而其感染的寄生蟲種類主要有四種。一是蛔蟲,寶寶吃了帶有蛔蟲卵的食物易感染蛔蟲病;二是蟯蟲,寶寶吃的食物中帶有蟯蟲卵也易感染蟯蟲病;三是絛蟲,絛蟲又分豬肉絛蟲和牛肉絛蟲,顧名思義,寶寶吃了未煮熟的「米豬肉」易感染豬肉絛蟲病,吃了生的或者未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易感染牛肉絛蟲病;四是鉤蟲,寶寶感染鉤蟲病是因為寶寶的肌膚直接接觸了鉤蟲的幼蟲,一般是由於寶寶光腳走在了被糞便污染的土地上而感染了鉤蟲病。

怎麼發現寶寶感染寄生蟲病

媽媽們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性格和行為等特點來判斷是否其感染了寄生蟲病。一般說來,感染了寄生蟲病的孩子會消瘦、挑食、肚子疼(尤其是肚臍周圍,不是很疼,但疼得頻率高)、臉上可能會出現耐戚激白色的圓斑點、白眼球上可能出現紫藍色小斑點,也經常因肛門瘙癢而撓屁屁。

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症狀2

判斷寶寶是否感染寄生蟲的方法

1、如果寶寶體內有寄生蟲的話,蟲體在腸道蠕動,分泌多種毒素,毒素會刺激腸道,引起寶寶消化不良,使寶寶肚臍周圍疼痛。

2、感染寄生蟲時,寶寶的食慾也會受到影響,常常是不願意吃飯,時間長了還會出現消瘦貧血的症狀。

3、有的寶寶晚上睡覺的時候會磨牙,有些是因為寄生蟲分泌的毒素導致神經興奮,從而引起磨牙現象。

寄生蟲對寶寶的危害

寶寶如果感染寄生蟲,會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長期下去會造成營養不良,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皮膚黏膜蒼白、乏力、眩暈,情況嚴重的會影響體格和生長發育。

怎麼防止寶寶感染寄生蟲

1、培養寶寶愛衛生的好習慣,不喝冷水,不吃生食和不幹凈的瓜果,飯前便後要洗手,不隨地大小便,經常換洗衣物。

2、家長要經常給寶寶修剪指甲,告訴寶寶不咬指甲,不吮吸手指。

3、沒有充分熟透的食物以及昆蟲爬過的食物不要給寶寶吃,避免蟲卵進入寶寶體內。

4、最好給寶寶穿閉襠褲睡覺,以防止他們抓撓肛門。

5、定期給寶寶的玩具用品消毒,或用0.05%的碘液擦洗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