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內熱體質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啊
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原因,中國的孩子很多都屬於內熱體質。內熱體質又可以細分為燥熱和濕熱兩種。所謂濕熱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是一種熱象,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土上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體質在小孩子身上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大便先干後濕,容易長濕疹,舌苔黃,小便黃,厭食。燥熱體質的表現與濕熱有所區別,大便是完全乾硬,體內缺水,口渴舌干,舌苔白,小便黃,也是厭食。 內熱體質的孩子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特別容易感冒和發燒,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內熱外感。所以,日常保健中,如果是這種體質的孩子,清火祛濕式保健最關鍵的一點,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容易生病。
B.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
1.防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
功效解析: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醫學啟源》記載,防風「主治諸風及祛濕也」。防風辛溫發散,可治療一切風邪,而且在祛風葯物中作用比較溫潤,祛風而不傷陰液。皮膚科常用其與荊芥配伍,增強止癢之效,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現代研究:防風含酚類物質、甘露醇、有機酸等,有解熱發汗作用,並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抑制組胺釋放。
2.刺蒺藜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風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風止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葯相配,增強止癢效力,用於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還可用與何首烏配伍,一補一散,既可養血,又能疏風止癢,適用於濕疹日久,血虛風燥,症見皮損肥厚、乾燥脫屑、瘙癢甚者。
現代研究:刺蒺藜含揮發油、皂甙、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鹼等。皂甙可以抑制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化性變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並能改善皮損部血液循環狀態。
3.全蠍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經。
功效解析:全蠍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玉楸葯解》中記載全蠍:「穿筋透節,逐濕除風。」就是說其葯力能夠入絡脈,祛除深藏於其中的風濕邪。因其祛風而止癢故可用治風邪入絡引起的皮膚瘙癢。臨床則多用來治療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效果良好。全蠍與蜈蚣配伍使用,兩葯走竄搜剔,可以增強祛風活絡、息風止痙的功效。另外,全蠍還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結的作用,尤適宜於風毒惡血蘊結肌膚引起的頑固性瘙癢、皮膚增厚者。
現代研究:全蠍含有蠍素、氨基酸、無機元素、甜菜鹼、膽甾醇、蠍酸等成分,具有抗驚厥、抗癲癇、鎮痛、抗腫瘤等葯理作用。全蠍與蜈蚣配合使用可達到止癢的原因,與兩葯均有鎮靜作用,可降低皮膚神經末梢的敏感性有關。但二葯均有毒,用量過大可引起溶血反應,臨床曾有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因此,使用時應注意劑量。
4.僵蠶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解析: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僵蠶可治「皮膚風瘡」。因其祛風止癢,多用於治療濕疹伴皮膚瘙癢者;又因其有疏風熱的作用,可治療風熱蘊結肌膚引起的濕疹,常與桑葉、菊花等疏散風熱葯配伍使用。
現代研究:僵蠶主要含蛋白質、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驚厥作用,體外試驗有輕度抑菌作用。
二、祛濕類葯
1.蒼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解析: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濕。因其有特異香氣,還可以進行香療,即中醫理論所說的「芳香辟穢」。中醫認為,身體異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機體內有濕熱,體表孔竅是散味的「門窗」。香療可以疏通體內代謝,祛濕熱,讓身體「門窗」自然散發清香。使用蒼術時,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溫,不宜用於有熱象證候者。
蒼術對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尤為適宜。如果伴有面色無華,食慾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黃等脾虛癥候,可與白術、茯苓、澤瀉配伍使用。若伴胸悶惡心,腹脹等氣滯症狀,常與陳皮、厚朴合用,增強除濕理氣的效力。
現代研究:蒼術含揮發油,並含豐富的維生素A,有助於皮損部位癒合。
2.厚朴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中醫認為,性味苦燥的葯物可以祛除濕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濕邪,同時,因其性溫可下氣除脹滿,與其他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療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常與蒼術、陳皮同用,如平胃散。
現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對皮膚腫瘤有抑製作用。
3.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世補齋醫書》記載,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濕。皮膚科常用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泛發性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臨床上多同山葯、白術、薏苡仁配伍,達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參苓白術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濕湯等。
現代研究:茯苓含糖類、酸類物質,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因其性涼,能清熱而利濕,又能健脾,臨床常用治濕疹證屬脾虛濕盛型。常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如參苓白術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葯外,還是一種美容食品,經常食用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對粉刺、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療效。
現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薏苡仁酯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於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炎作用。
5.車前子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功效解析: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車前子可利水道,除濕痹。且本葯利濕而不傷陰,車前子利水作用大於清熱作用。車前子與健脾祛濕葯配用,可利濕止瀉,用治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與清熱利濕葯同用,增強清熱效力,並通過利小便的作用使濕有出路,如配伍龍膽草、黃芩、澤瀉、通草之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治療證屬濕熱的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葯疹等。
現代研究:車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陳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解析:茵陳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祛濕作用強,又有解毒療瘡之功,為治濕熱黃疸的要葯,還可用治小便不利,風癢瘡疥。茵陳配伍清熱葯,如茵陳蒿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的濕疹。
現代研究:茵陳含香豆精、茵陳酮、茵陳揮發油,有利膽解熱作用,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7.萆薢
性味歸經: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風除濕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萆薢為足陽明、厥陰經葯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祛風濕功效顯著,能治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臨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濕,治療脾虛濕濁不化之急性、亞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萆薢含薯蕷皂甙,有抗真菌作用,並能擴張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歸經: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藿香不僅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氣。《本草正義》記載,藿香芳香而猛烈,溫煦而燥烈,能祛除陰濕邪,同時助脾胃正氣,是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有效葯物。皮膚科常用來治療暑濕引起的皮膚病,如亞急性濕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氣散。
現代研究:藿香含揮發油,促進胃液分泌,並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三、清熱類葯
1.黃芩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
功效解析: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於清中上焦的濕熱。金代醫家張元素歸納黃芩瀉熱功效顯著。皮膚科常用其治療皮炎濕疹類過敏性皮膚病,辨證屬濕熱者。清代名醫鄒澍總結張仲景使用黃芩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黃芩與黃連配伍,清中焦之濕熱。現代臨床中也常使用黃芩與黃連配伍來增強清熱燥濕力量。黃芩與金銀花、連翹等葯同用,對熱毒瘡瘍有治療效果。
現代研究:黃芩主要成分為黃芩苷,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而且不易產生抗葯性。黃芩苷對皮膚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製作用。
2.黃連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解析: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熱燥濕作用大於黃芩,並且對中焦濕熱最有效,而且善於清心經實火。中醫認為,火分為實火或虛火,實火多為外感邪氣,治宜瀉火,若外邪已傷陰則瀉火同時還要滋陰。虛火為陰虛而不制陽,治療宜滋陰,若陰損及陽則需陰陽共補,不過仍以滋陰為主。
黃連可內服或外用治療濕疹、癰腫、顏面紅斑等。黃連配伍黃芩、梔子可治療急性濕疹皮炎類疾病,辨證屬濕熱證者,又因黃連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經有實火而兼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表現的,使用黃連尤為適宜。黃連制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單味黃連外洗亦有收斂止癢作用,可治療陰囊濕疹、下肢濕疹。外塗黃連浸汁,可治耳道流膿。
現代研究:黃連主要成分是小檗鹼,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同時還能通過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對抗過敏反應。黃連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3.黃柏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長於清泄下焦濕熱,也是治療濕疹最常用的外用葯之一。內服可用於因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諸多皮膚病,症見焮紅腫痛、潰破滲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對下肢皮膚病效果較好。若外用該葯,還有清熱燥濕,收斂瘡面的作用。常與蒼術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膚科對濕熱見症明顯的濕疹,手足汗皰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現代研究:黃柏含小檗鹼,具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此外,黃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
4.龍膽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析:龍膽草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作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龍膽草皆能治癒。可見其清肝膽熱功效顯著。因此,龍膽草常用於治療以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過敏性皮膚病,方用龍膽瀉肝湯、清熱除濕湯(趙炳南創制)等。龍膽草配伍苦參、梔子、黃柏、車前子效力更強。外用龍膽草單味葯水煎冷敷,可以治療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龍膽草含龍膽苦苷、當歸苦苷等苷類苦味成分,有顯著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常見細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解析: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主葯。《本草圖經》就評價苦參「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因其清熱燥濕止癢,治療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效果顯著,且常用於治療陰囊濕疹。內服外洗均有較好療效。常與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濕殺蟲,二葯相合,煎水外洗,燥濕功力更強,且寒熱相濟,可以治療寒熱屬性不明顯的男子陰囊濕疹。
現代研究:苦參含多種生物鹼和黃酮類。苦參鹼有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而且具有類似皮質激素的抗炎、抗過敏效果。
6.玄參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解析:玄參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熱瀉火,又可滋養津液,所以熱毒實證、陰虛內熱證均可使用。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因病程較長,以致耗陰傷血,生風化燥。常見皮損浸潤肥厚,乾燥脫屑,瘙癢劇烈,常有舌紅苔花剝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醫創滋陰除濕法,治療此型濕疹,方用滋陰除濕湯,便以玄參為其中一主葯。
現代研究:玄參含生物鹼、糖類、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揮發油、胡蘿卜素等。玄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此外,本品對多種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還具有抑製作用。
7.白鮮皮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鮮皮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葯性論》記載,白鮮皮可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為皮膚科常用葯。常與苦參、地膚子配伍,煎湯內服、外洗,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現代研究:白鮮皮含白鮮鹼、白鮮內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抑制變態反應,減少病變部炎症滲出,促進皮損癒合。
8.金銀花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解析: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是治療瘡癰的要葯。清代陳士鐸對金銀花大加贊賞,認為金銀花最能消火熱之毒,主張清火熱之毒必用本葯。臨床中金銀花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辨證屬濕熱而熱象明顯者。熱象明顯且有化毒趨勢,常見皮膚大片紅斑、丘疹,皮色焮紅灼熱,疼痛。常與連翹、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熱毒,如五味消毒飲。
現代研究: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類,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金銀花莖葉提取物能明顯的抑制真菌生長,對病毒也有抑製作用。金銀花水煎劑對免疫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
9.青黛
性味歸經:味咸,性寒。歸肝,肺經。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熱,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熱解毒,消斑。臨床上青黛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過敏性皮炎等,尤其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外用可與黃柏、石膏等配伍。
現代研究:青黛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製作用。青黛中分離出的色胺酮對皮膚病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絡,清除濕熱蘊毒。土茯苓湯最早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還是治療梅毒的要葯。作為治療梅毒的要葯,土茯苓湯對於一般的「濕熱」也有明顯的功效。現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現代研究:土茯苓根莖含皂苷、鞣質、樹脂等。土茯苓苷能給肌膚補充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促進人體自身對皮脂的調理,達到平衡。鞣質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養肌膚,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
11.馬齒莧
性味歸經: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解析: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對治療癰腫毒熱有明顯療效。如《醫宗金鑒》記載的馬齒莧膏即以馬齒莧鮮品搗爛外敷,治療血熱毒盛的腫瘍。現代臨床多用其煎湯外洗,單味水煎劑有明顯收斂、消炎、止癢作用,所以,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現代研究:馬齒莧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鉀鹽,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過敏作用。
12.地膚子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地膚子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本草原始》記載,地膚子可以去皮膚中濕熱,皮膚外濕癢。臨床常用與白鮮皮、苦參、黃柏同用,煎湯外洗,治療濕疹伴瘙癢者;與豬苓、澤瀉、車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濕熱,止癢。
現代研究:地膚子含苷類及生物鹼、維生素A等,有保護皮膚、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類葯
1.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
功效解析:生地黃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記載生地黃「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因其有涼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熱毒,可用於治療血熱毒盛型濕疹。常與黃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潤燥生津,也可用於治療血虛風燥之慢性濕疹。
現代研究:生地黃含地黃素、甘露醇、生物鹼、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當歸
性味歸經: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解析: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支根稱「歸尾」,全體稱「全歸」。 《本草新編》記載:「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當歸頭止血,當歸身和血(既能補血,又能活血),當歸尾破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雖然當歸有頭、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補血為其最大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證的慢性濕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養血潤燥。
現代研究:當歸含揮發油、酯類、菸酸、維生素A類等。當歸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質的釋放,從而起到抗炎作用。當歸煎劑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並且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歸肝經。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因其性涼入肝經,可涼血、活血化瘀,臨床上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應用時常與丹皮配伍。
芍葯以其根入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應用時有人常把兩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白芍補血斂陰,凡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赤芍活血涼血,凡血虛者慎服。
現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葯苷、苯甲酸、揮發油、樹脂、糖類、澱粉等,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並有鎮痛、鎮靜和抗驚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心,肝經。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紫草,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因其長於清理血分之熱,所以可以治療一切臟腑火熱熾盛之實火病。常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常與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現代研究:紫草含乙醯紫草素(水解後生成紫草醌)、紫草紅、異丁醯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時對皮膚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
5.丹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解析: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與金銀花、連翹、乳香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葯配伍,用於治療瘡癰腫痛。
現代研究:丹參含丹參酮類、丹參醇類、維生素E等,能改善機體微循環,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丹參制劑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6.白茅根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又因其可涼血止血,同時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作用特點是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最為適用。
現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三萜烯、鉀鹽、白茅素、蘆竹素、羊齒烯醇等,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其水浸劑有利尿作用。
7.莪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莪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本草經疏》記載:「莪術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所長。」莪術苦泄辛散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破血消瘀,行氣止痛。臨床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常與活血葯配伍應用。
現代研究:莪術含有的揮發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並能促進局部微循環。
五、補益類葯
1.白術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術炒用其健脾益氣效力更強,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常用炒白術配伍黨參、茯苓等,以健脾除濕,同時佐以清熱葯,如參苓白術散。
現代研究:白術能顯著增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術多糖對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復的作用。白術對腫瘤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提高機體抗腫瘤反應的能力。
2.黨參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效解析: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黨參為常用補氣中葯,但其力量較人參弱,一般慢性虛弱病證都可選用。皮膚科常用其與茯苓、白術、黃芪配伍,以健脾益氣,治療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現代研究:黨參含皂苷、蛋白質、維生素、糖類、生物鹼以及多種氨基酸等,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熟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熟地黃甘溫質潤,補陰益精以生血,為養血補虛之要葯。臨床常用其與當歸、白芍配伍,治療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現代研究:熟地黃含地黃素、維生素A、糖類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減少滲出的作用。
4.沙參(南沙參、北沙參)
性味歸經: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南沙參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參與北沙參雖是不同科屬的兩種植物葯材,但一般認為兩葯功用相似,但細分起來,南沙參偏於清肺祛痰,而北沙參偏於養胃生津。皮科用於治療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現代研究:北沙參含生物鹼,有降溫、鎮痛作用;南沙參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烏
性味歸經: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何首烏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可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補的良葯,其功效又在地黃、天冬之上。臨床常用何首烏與天冬、麥冬、白芍配伍以養血潤燥,用於治療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何首烏的藤莖可入葯,名首烏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能養血安神,祛風止癢。《本草綱目》記載首烏藤:「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效。」可以治療失眠多汗、血虛身痛、皮膚瘙癢,特別適宜濕疹膚瘙癢伴睡眠差者。
現代研究:何首烏含卵磷脂等細胞新生和發育所必需的物質,有利於皮損細胞新陳代謝和再生。
C. 脂溢性皮炎有哪些類型
1、血虛風燥型 症狀:面部皮膚會出現乾燥無光澤,有糠秕狀鱗屑,常見有脫發,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2、肺經風熱型 症狀:常表現為肺經風熱證,除了面部皮膚出現密集小丘疹或紅色斑疹斑片,被覆細碎白屑外,還常見瘙癢顯著,口乾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等症狀. 3、腸胃濕熱型 症狀:面部皮膚出現油脂溢出,潮紅,被覆油膩鱗屑,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4、脾虛濕困型 症狀:面部皮膚表現出紅斑較淡或黃,鱗屑灰白,瘙癢不甚明顯,病勢也較緩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 以上四種就是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見類型的介紹,專家提醒患者,這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易反復發生,單純的用葯治療很難根治,且葯物多含激素、副作用大,要全面徹底治療脂溢性皮炎最好還是要去專業的皮膚病醫院治療。
D. 面部常見脂溢性皮炎的種類有哪些
? 面部脂溢性皮炎是皮炎的一種常見類型,是面部皮膚皮脂腺分泌皮脂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但給患者帶來危害是比較大的,面部皮炎發病最直接的影響到美觀,對人的身心影響很大,那麼,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種類有哪些?武漢友好醫院皮膚科專家將為大家做介紹。 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突出表現為:先是毛囊周圍有小紅丘疹,漸發展融合成淡紅或黃紅色斑疹及斑片,被覆油膩鱗屑或乾燥細碎白屑,自覺有不適或不同程度的瘙癢,還常與痤瘡伴發。 1、血虛風燥型 症狀:面部皮膚會出現乾燥無光澤,有糠秕狀鱗屑,常見有脫發,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2、肺經風熱型 症狀:常表現為肺經風熱證,除了面部皮膚出現密集小丘疹或紅色斑疹斑片,被覆細碎白屑外,還常見瘙癢顯著,口乾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等症狀. 3、腸胃濕熱型 症狀:面部皮膚出現油脂溢出,潮紅,被覆油膩鱗屑,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4、脾虛濕困型 症狀:面部皮膚表現出紅斑較淡或黃,鱗屑灰白,瘙癢不甚明顯,病勢也較緩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 以上四種就是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見類型的介紹,專家提醒患者,這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易反復發生,單純的用葯治療很難根治,且葯物多含激素、副作用大,要全面徹底治療脂溢性皮炎最好還是要去專業的皮膚病醫院治療。
E. 神經性皮炎中醫病歷書寫神經性皮炎的中醫辨病辨證分析怎麼寫
您好,神經性皮炎的辯證分析為七情所傷,多因心火內生,脾經濕熱,肺經風毒客於肌膚腠理之間,外感風濕熱邪,以致阻滯肌膚,血虛生燥,肌膚失榮所致。希望可以幫到您。
F. 神經性皮炎怎樣治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規范的病名是慢性單純性苔蘚,多因心火內生,脾經濕熱,肺經風毒客於肌膚腠理之間,外感風濕熱邪,血虛生燥,肌膚失榮所致,伴隨奇癢,夜間睡覺之時瘙癢感更重,對正常生活影響很大。
神經性皮炎的治療
1、局部治療:一般採用外塗形式治療,局部使用霜劑或者乳膏對神經性皮炎的苔癬鱗屑消除效果明顯,例如煥清吾源霜。
2、全身治療:對於破損面積較大或者較為嚴重的情況,多採用全身治療的方法,通過中醫、西醫以及綜合治療來實現對神經性皮炎的控制。
3、中醫治療:一般中醫採用辯證治療的方法,講究辨證施治、對症用葯;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根據皮膚破損程度、面積、症狀、顏色、舌苔、脈象等來綜合判斷神經性皮炎屬於哪種類型,然後用葯。
4、西醫治療:西醫主要是外用、輸液配合,針對突然嚴重或者奇癢難忍的情況,採用西醫的方法效果快,減少痛苦,一旦治好後就要注意休養調整,不可完全依靠這種方法亟救。
神經性皮炎的護理
1、神經性皮炎患者要注意不要用熱水燙洗皮損部位,更不要塗抹激素類的葯物,不要穿高領衣服,衣領也不能太硬。貼身衣物以棉質品為好,不要穿毛絨料的衣服。
2、神經性皮炎患者如果患有其他疾病,應積極的治療全身性疾病,因為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體內慢性病灶感染等都可能導致該病的發生。
3、神經性皮炎患者需調整飲食,避免魚蝦海鮮、牛羊肉、辛辣刺激性食品等,不抽煙,忌食酒,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4、神經性皮炎在發病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但是患者千萬不要搔抓皮損部位,因為病人愈搔愈癢,愈癢愈抓,長期下去會引起感染的情況,加重患者病情。
5、神經性皮炎發生與生活無規律、睡眠不好、月經異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不熬夜,勞逸結合。
G. 神經性皮炎是怎麼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失調有關,因患者常伴有神經衰弱、失眠和更年期綜合征,每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而病情加重或復發。本病與祖國醫學文獻中記載的「牛皮癬」,「攝領瘡」相類似,如《外科正宗》頑癬中記述的:「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固且堅,抓之如朽木」。《諸病源候論》攝領瘡候記之:「攝領瘡……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雲,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也。」
本病為七態橡情所傷,多因心火內生,脾經濕熱,肺經風毒客於肌膚腠理之間,外感風濕熱邪,以致阻滯肌膚,血虛生燥,肌膚失榮所致。綜合其病因,大致可分為如下三種。
㈠神經精神因素:因情志波動,精神過度興奮、憂郁、緊張、焦慮、恐怖或神經衰弱,造成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紊亂,引起肛門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當受到刺激時,皮膚易出現反應,呈苔蘚樣變化。
㈡刺激因素:如過飲醇酒、帆弊旁咖啡等辛熱興奮劑,或服用某些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葯物及內褲磨擦、搔抓等局部刺激,均為誘因。
㈢疾病因素: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障礙等,亦為重要誘因。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尚不很明確,但長期卜蘆搔抓、摩擦為本病發病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如日光照射、多汗及其他機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常促使本病發生。此外,可能與胃腸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或體內感染病灶有關。
H. 神經性皮炎怎麼治療不復發愁死了
您好:
神經性皮炎的症狀
1.局限性神經性皮炎:90%以上好發於頸部,其次為肘、骶、眼瞼、腘窩等處,首先感覺局部瘙癢,後出現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澤,復蓋少量秕糠狀鱗屑,進而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因癢常搔抓刺激皮膚漸增厚,形成苔蘚樣變,境界清楚,患處皮損周圍常見抓痕,血痂。
2..彌漫性神經性皮炎:皮損表現與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廣泛,累及頭、四肢軀乾等處,陳發性劇癢,尤以夜間為甚,影響睡眠,病程慢性,易反復發作,由於經常搔抓可繼發濕疹樣改變或繼發感染發生毛囊炎,癤等。神經性皮炎是皮膚科常見病,也是皮膚頑症,中醫、西醫綜合分析、辯證施治,見效迅速,治療徹底!
神經性皮炎食療方法:
【花生赤豆棗蒜湯】
配方: 帶衣花生米90克,赤小豆、紅棗各60克;大蒜30克。
製法: 以上諸物加水共煮湯。
功效: 益氣養血,除濕解毒。
用法: 早晚分服。
【金針瓜絡蚌肉湯】
配方: 蚌肉30克,金針菜15克,絲瓜絡10克。
製法: 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煎湯,加鹽調味。
功效: 益氣養陰,清熱通絡。
用法: 飲湯吃肉,每日1次,連用10日。
【魚腥豆帶湯】
配方: 綠豆30克,海帶20克,魚腥草15克。
製法: 以上三味加水煎湯,去魚腥草,加白糖適量調味。
功效: 清熱解毒。
用法: 飲湯食豆和海帶。每日1次,連服7日。
【綠豆百合薏米粥】
配方: 薏米50克,綠豆25克,鮮百合100克。
製法: 將百合掰成瓣,去內膜,綠豆、薏米加水煮至五成熟後加入百合,用文火熬粥,加白糖調味。
功效: 養陰清熱,除濕解毒。
用法: 每日1~2次。
【莧菜蕹菜湯】
配方: 馬齒莧、生蕹菜各30克。
製法: 上二味加水煎煮,取汁。
功效: 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 飲服,每日1次。
【土茯苓大棗煎】
配方: 大棗、土茯苓各30克。
製法: 以上二味加水煎湯。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
用法: 飲湯,每日2次。
【荷葉粥】
配方: 鮮荷葉20克,粳米200克。
製法: 將荷葉先煮20分鍾,去渣後放入粳米煮粥。
功效: 清熱泄濁。
用法: 早晚隨量服食。
【藕節湯】
配方: 藕節30克。
製法: 藕節加水煎煮取汁。
功效: 清瀉肺熱,涼血化瘀。
用法: 飲湯,每日2次,可連用7~10日。
【芹菜豆腐】
配方: 芹菜20克,豆腐30克。
製法: 把芹菜洗凈切碎,與豆腐共同煮熟,加食鹽調味服食。
功效: 清熱解毒。
用法: 每日1劑,服食次數視病情而定。
想徹底治療神經性皮炎需要採用中葯治療。
看在辛苦打字的份上,希望採納!謝謝
I. 柴胡配羚羊清肺散治好了我十年的神經性皮炎,求專家點解,拜託回復
神經性皮炎屬於中醫罩扒的肺經濕熱導致的,所以你用柴胡棚絕,配合羚羊清肺散能夠鏈悶姿治好,
如果是其他類型的就沒有效果,
J. 請問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見類型有哪幾種
?脂溢性皮炎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皮膚病,特別是油性皮膚,油性發質是人發病率更高。面部皮脂腺分泌皮脂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但一些人因某些因素造成脂溢性皮炎,給患者帶來危害是比較大的。下面由江西消防總隊醫院專家帶我們來看看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見類型。 : 肺經風熱型:常表現為肺經風熱證,除了面部皮膚出現密集小丘疹或紅色斑疹斑片,被覆細碎白屑外,還常見瘙癢顯著,口乾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等症狀。 血虛風燥型:面部皮膚會出現乾燥無光澤,有糠秕狀鱗屑,常見有脫發,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脾虛濕困型:面部皮膚表現出紅斑較淡或黃,鱗屑灰白,瘙癢不甚明顯,病勢也較緩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 腸胃濕熱型:面部皮膚出現油脂溢出,潮紅,被覆油膩鱗屑,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相關閱讀: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脂溢性皮炎? ?以上就是我院專家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在此江西消防總隊醫院皮膚科專家也提醒患者朋友,脂溢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易反復發生,治療時療法的選擇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