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平時不癢也不痛,為何檢查就是肝癌呢
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兩種,人們日常說的肝癌指的多是原發性肝癌。早期肝癌基本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一旦有症狀,95%以上已經是中、晚期肝癌了,其惡性度高,病情發展快,一般發病後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其危險性不容小視。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剛一發現肝癌就已經是晚期了,而此前自己並沒有感到不適。不過,早期肝癌其實還是有一些徵兆可循的。
疲倦乏力也是肝癌早期症狀之一,這是由於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導致能量不足,或肝細胞受損,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謝障礙,某些毒素不能及時滅活,或由於肝癌組織壞死釋放有毒物質等所致。消瘦也是肝癌早期的常見症狀,這是由於肝功能受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致。隨著病情的發展,消瘦程度還可加重。
黃疸、腹水、皮膚瘙癢
約有1/3的肝癌早期患者有黃疸(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原因為癌腫侵犯肝內主要膽管,肝門淋巴結轉移癌壓迫肝外膽管。此外,腹水常因癌組織侵入靜脈而形成癌栓壓迫門靜脈所致。腹水往往積聚訊速,可呈草黃色或血色,並常伴有下肢水腫。皮膚瘙癢也是肝癌的早期症狀,不可掉以輕心。
Ⅱ 肝癌的早期症狀
肝癌的早期症狀
肝區疼痛
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肝區的疼痛,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一般的情況下,都是會發生的,主要的發生部位在右肋部或劍突下的部位,希望大家能夠注意一下。
鈍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時間內,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適。疼痛可時輕時重或短期自行緩解。疼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腫瘤迅速增大,壓迫肝包膜,產生牽拉痛,也可因腫瘤的壞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
消化道症狀
還有的症狀是關於消化道的症狀,一般的情況下,大家都會誤以為是因為胃病的情況,其實並不是的,希望這點大家需要注意一下。
腹瀉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這種情況的發生率是很高的,一般的情況下,國內外都會有所報道的,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有惡心的症狀等。
發熱
相當一部分的肝癌患者會出現出汗、發熱。多數發熱為中低度發熱,少數患者可為高熱,在39℃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戰。肝癌的發熱多為癌性熱,這是因為腫瘤組織壞死後釋放致熱原進人血液循環所致。腫瘤患者由於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合並感染,亦可出現發熱,與肝癌的癌性發熱有時不易區別,需結合血象並觀察抗菌治療是否有效才能判定。
消瘦乏力
肝癌患者常較其他腫瘤患者更感乏力,此與慢性肝炎患者相似。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於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導致能量不足,或肝細胞受損,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謝障礙、某些毒素不能及時滅活,或由於肝癌組織壞死釋放有毒物質。
消瘦也是肝癌患者的常見症狀,系由於肝功能受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致。隨著病情的發展,消瘦程度可加重,嚴重時出現惡病質。
出血傾向
肝癌患者常有牙齦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傾向,主要是由於肝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所致,它在肝癌合並肝硬化的患者中尤為多見。消化道出血較為常見,主要是由於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所致。事實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導致肝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下肢水腫
肝癌伴腹水的患者,常有下肢水腫,輕者發生在踝部,嚴重者可蔓延至整個下肢。臨床上曾見到有的患者下肢高度水腫,水液能從大腿皮膚滲出。造成下肢水腫的主要原因是腹水壓迫下肢靜脈或癌栓阻塞,使靜脈迴流受阻。輕度水腫亦可因血漿白蛋白過低所致。
急腹症
癌結節破裂通常引起肝區疼痛,體檢時肝區有明顯壓痛,為肝包膜刺激症狀。部分患者癌結節破裂後,表現為急性腹痛,伴有腹膜刺激症狀,易被誤診為急性腹膜炎。癌結節破裂引起的腹痛通常伴有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現,與一般急性腹膜炎不同。
Ⅲ 右手手掌腰椎穴位癢什麼原因
彩色掌穴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夫,俗人也! 回答採納率:29.7%2008-10-23 14:50
人的主要穴位有幾個?是什麼?
早
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
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
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
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頭部穴點陣圖(正面)
頭維穴 發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後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倉穴 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沖 素髎 兌端 齦交 上迎香
百會穴 後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 下關穴 客主人 耳門穴 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 頭竅陰 完骨 天沖 頷厭 頭臨泣 懸顱 懸厘 聽會 和髎 角孫 顱熄 玉枕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腰陽關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白環俞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 少府穴 中沖穴 少沖穴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 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
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老 陽谷 陽池 陽溪 腕骨 後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 關沖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 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築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 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鍾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隱白穴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鍾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人體上共有409個穴位,包括14條經絡上361個穴位和48個經外奇穴。這其中,有108個穴位遭受外力擊打或者點擊後會有明顯的症狀。而這108個穴位中,有36個大穴被歷代武家稱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點擊或擊打後如果不及時救治,會有性命之憂之處。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
Ⅳ 劍突又癢又痛怎麼回事
檢查一下去,可能傳染性病了
Ⅳ 劍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劍突是一種骨性標志物,其前端是游離的,自己都是可以觸及到的,發生疼痛可能是肋間神經所致,也有可能是由於胃炎等導致的疼痛。也不排除劍突本身的骨頭病變,可以輔助檢查明確具體的原因,比如拍片,或者是根據情況再輔助胃鏡等檢查。
劍突部位的突出腫塊,一般多見於劍突增生,出現了皮下的包塊,有時出現了局部的發硬,一般無疼痛或瘙癢,對身體影響不大的,所以不需要擔心的。
需去醫院做個拍片檢查,如果是正常的,不需要擔心的,如果有劍突增生物形成,可以用手術切除增生物治療的。
一般情況下劍突並不會突出來的,如果摸著比較硬,需要拍片檢查一下的,如果是比較軟,可以做個彩超檢查一下。
指導意見:檢查清楚後對症進行治療,注意好好的休息,放鬆心情,不要壓力過大,祝身體健康。
劍突位置的下面是肋骨和胸骨交界處,都是骨結構,應該不可能有突出腫物。
指導意見:建議還是去醫院仔細查查,找外科醫生看看,必要時拍個胸片。確定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生理作用
劍突,心臟區的胸壁前下端有一劍突軟骨,起保護心臟作用,此處遭到暴力擊打,強力震盪心臟,使劍突軟骨直接壓迫心臟,同時也能夠直接刺激胃上中樞神經,使人當即產生胸悶、氣短、呼吸困難,或者因劍突軟骨骨折,軟骨茬容易刺破心臟。
Ⅵ 劍突下按痛,小肚子周圍也按痛,呼吸不暢,提不起氣。輕拍胸口和腹部也不適,最進坐下背也有脹感。
病情分析: 你說的問題主要考慮為胃或十二指腸疾患(如十二指腸潰瘍等)所致。理由:劍突下按痛、有腹部不適,心電圖和X片未發現異常等。
意見建議:注意休息、規律易消化飲食!行胃鏡檢查!治療保護潰瘍面麗珠得樂口服,抑胃酸如奧美拉唑等治療及對症處理。
Ⅶ 懷孕34周皮膚容易癢 頭皮也癢,怎麼回事
你好,這個症狀是正常的,孕期皮膚瘙癢——表現症狀 症狀:瘙癢 雙手十指間發癢,後來就全身發癢,以背部和脖子為重。漸漸覺得肚皮發癢為重,搔抓感覺刺痛,吃飯回來看,發現肚皮和背部發紅,是充血性的,壓之褪色。從劍突下到雙側髂前上棘以上,相對背部也是這樣。沒有明顯的皮疹,只是發紅。而且局部皮溫較高。測體溫不高。夜裡還是紅,而且雙手有紅腫,活動時感覺發緊。 編輯本段症狀緩解方法 一、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加重瘙癢,所以孕婦首先要減輕精神負擔,避免煩躁和焦慮不安。 二、避免搔抓止癢。因為不斷搔抓後,皮膚往往發紅而出現抓痕,使表皮脫落出現血痂,日久會導致皮膚增厚、色素加深,繼而加重瘙癢,甚至還能引起化膿性感染。 三、勤換內衣內褲。 四、洗澡時切忌用溫度過高的水或使用鹼性肥皂使勁擦洗,因為這樣會加重瘙癢。 五、防止食物因素的刺激,如少吃辣椒、生薑、生蒜等刺激性的食物。海鮮的攝入要適量,因為海鮮能加重皮膚瘙癢。 六、穿純棉的衣物,避免化纖織物與皮膚發生摩擦。 七、葯物治療。孕婦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葯,局部瘙癢可外塗薄荷酚、樟腦霜、樟酚酊、樟腦撲粉,必要時可短期選用副作用小的激素葯膏,如艾洛松等。全身瘙癢可短期適當服用鎮靜劑或脫敏劑,如口服撲爾敏片,每日3次,每次4毫克;舒樂安定片,每日2-3次,每次1毫克等,可同時口服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另外,也可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