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幾類會致過敏的食物
引起過敏的食物有很多,但對於多數人而言,容易過敏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含有麩質的穀物及其製品,如小麥、黑麥、大麥、燕麥或它們的雜交品系;
2、甲殼綱類動物及其製品,如蝦、龍蝦、蟹等;
3、魚類及其製品;
4、蛋類及其製品;
5、花生及其製品;
6、大豆及其製品;
7、乳及乳製品;
8、堅果及其果仁類製品,如杏仁、榛子、核桃、腰果、美洲山核桃、巴西堅果等。
上述食物引起的過敏能佔到90%左右。理論上,任何食物都能導致過敏。翻開長長的「食物過敏清單」,有超過400多種食物能夠引起過敏。
② 哪些些食物易引起皮膚過敏
「病從口入」是過敏性疾病的特點之一。有的人吃了魚、蝦、蟹等食物後,會發生腹痛,腹泄,嘔吐,或是皮膚奇癢難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塵土後,會發生鼻炎或哮喘。這些都是過敏反應的表現。那麼生活中有哪些食物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呢?皮膚過敏的主要症狀就是皮膚泛紅、紅腫、乾燥脫屑、刺癢、緊綳、起水泡、小疙瘩、小紅點等。而咳嗽、打噴嚏,出現腹瀉、腹痛也是過敏的表現之一。 生活中常見的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以下九大類: 1、海鮮類食品: 海鮮容易誘發過敏,在沿海或湖泊地區,各種海產品或水產品如魚、蝦、蟹、蛤蜊、海螺、魷魚、貝類、鮑魚和海參等均容易引起過敏。 2、牛奶: 牛奶及奶製品是常見的過敏食物。許多嬰幼兒喝了牛奶或奶粉後可誘發濕疹或哮喘,也有表現為消化道過敏,如嘔吐、腹痛、吵鬧。人們對牛奶過敏主要是由於牛奶中的蛋白質引起的,像酪蛋白。有些人可能喝不了牛奶,但是對羊奶卻不過敏。一般過敏症狀是嚴重的胃痛、腹瀉、皮膚麻疹或呼吸困難。 3、花生、黃豆、芝麻等油料作物: 主要是與這些油料作物含有較高的蛋白和多糖-蛋白有關。花生過敏很常見,但嚴重的情況下可能產生致命的後果。甚至只是同那些剝過花生的人握下手,或是聞到花生的味道都會引起過敏。冰淇淋、點心、餅干、烘烤過的食物和糖果中都很有可能含有花生。很多醬料也是用花生製成的。如果你對花生過敏,那麼也應該注意不要靠進那些長在樹上的堅果,像杏仁、胡桃、榛實、腰果等。 4、蛋類: 雞蛋以及蛋製品可以導致各個年齡段病人的過敏,其中蛋清中的卵蛋白是誘發過敏的主要成份,蛋黃較少誘發過敏。此外鵪鶉蛋、鴨蛋和鵝蛋等也可誘發過敏症狀。 5、糧食穀物類: 如小麥、玉米、蕎麥和谷類等,麵包師哮喘(Baker's asthma)即與接觸小麥粉有關,此外麵粉中的蟎類也是引起過敏的重要原因,而玉米中的過敏原通常耐熱,所以爆玉米花也可誘發過敏。 6、堅果類: 腰果、杏仁、核桃、胡桃、榛實、松子等堅果跟花生一樣,也很容易引起過敏。還有椰子、栗子、杏子、荔枝也同樣屬於堅果類的。這些堅果類不僅在食物中含有,在其他像洗發水、沐浴露中也可能含有。由於堅果類可擁有共同的過敏原成分,所以對一種堅果過敏往往也對另一種堅果過敏。 7、水果類: 水果過敏最常見的是芒果、菠蘿、柑橘類等,這是因為菠蘿中含有菠蘿蛋白酶等活性物質,對人的皮膚、血管等有一定的副作用。水果過敏與花粉過敏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對樺樹花粉過敏的人,對桃、蘋果、櫻桃、獼猴桃和芒果容易過敏。對艾蒿過敏的人,容易對芒果過敏,對水稻花粉過敏的人,不宜吃哈密瓜、西瓜、獼猴桃和橙子,對豬草過敏的人,不宜吃哈密瓜、西瓜和香蕉。對花粉和天然橡膠過敏的人,往往會對栗子、梨、獼猴桃和香蕉過敏。 許多熱帶水果中含有一種化學成分,可刺激皮膚引發皮炎。特別是芒果,裡面含有果酸、氨基酸、各種蛋白質等刺激皮膚的物質。另外不完全成熟的芒果中還有荃酸,對皮膚也有刺激作用。 8、某些肉類: 特別是牛肉、羊肉以及鴨、鵝和鵪鶉等。這些肉類及其肉製品均可能誘發過敏,特別是腐敗的肉類易誘發過敏症狀。 9、氣味特殊或刺激的食物: 如蔥、蒜、辣椒、圓蔥、生薑、胡椒、芥末、咖喱、孜然等。
③ 我吃芝麻醬,開心果,松子,榛子嘴就腫·耳朵裡面癢癢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很困惑啊 ~
應該是過敏吧。由於個體差異,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的不同時期都有可能出現差異。飲食方面的因素也可引發過敏。有些過敏症狀是某一時刻突然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不用擔心,往往是由於免疫力下降導致,注意休息,吃些提高免疫力的葯物或食物,大概半年到一兩年不等,症狀就會消失。以下是摘抄的一些過敏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敏,有機體對某些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現象,過敏簡單地說就是對某種物質過敏。當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種物質的時候,身體會產生過度的反應;導致這種反應的物質就是所謂的「過敏原」。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會製造抗體用來保護身體不受疾病的侵害;但過敏者的身體卻會將正常無害的物質誤認為是有害的東西,產生抗體,這種物質就成為一種「過敏原」。這種過敏性反應會導致一些身體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是不會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
過敏原又稱為致敏原或變應原。其中,過敏原為通俗用語,致敏原或變應原為醫學術語,是指能夠使人發生過敏的抗原。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接觸過敏原一定時間後,機體致敏。致敏期的時間可長可短,這段時間內沒有臨床症狀,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後,方可發生過敏反應。所以說,往往第一次接觸到的物質不會過敏,反復的接觸後,可出現過敏性症狀。反復接觸後,症狀一般會逐漸加重。
抗過敏葯物
常用的抗過敏葯物主要包括四種類型:
(1)抗組織胺葯。這是最常用的抗過敏葯物,最適用於1型過敏反應。常用的有苯海拉明、異丙臻、撲爾敏、賽庚啶、息斯敏、特非拉丁等。這類葯物均為H1受體阻滯劑,因其與組織胺有相似的化學結構,故能與之競爭拮抗組織胺受體,對皮膚粘膜過敏反應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昆蟲咬傷的皮膚瘙癢和水腫有良效;對血清病的尋麻疹也有效,但對有關節痛和高熱者無效;對支氣管哮喘療效較差。用葯劑量應個體化,駕駛人員或機械操作人員工作時應避免使用中樞抑製作用較強的品種。
(2)過敏反應介質阻滯劑,也稱為肥大細胞穩定劑。這類葯物主要有色甘酸鈉(咽泰)、色羥丙鈉、酮替芬(甲哌噻庚酮)等。主要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潰瘍性結腸炎以及過敏性皮炎等。
(3)鈣劑。能增加毛細血管的緻密度,降低通透性,從而減少滲出,減輕或緩解過敏症狀。常用於治療尊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主要有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等,通常採用靜脈注射,奏效迅速。鈣劑注射時有熱感,宜緩慢推注,注射過快或劑量過大時,可引起心律紊亂,嚴重的可致心室纖顫或心臟停搏。
(4)免疫抑制劑。主要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非特異性的抑製作用,對各型過敏反應均有效,但主要用於治療頑固性外源性性過敏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這類葯物主要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環磷醯胺、硫脞嘌呤等。
在全世界醫療機構,抑制發炎、過敏反應的葯品是處方葯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無疑地,有越來越多人暴露在越來越大的壓力環境中,這足以引起疾病的產生,除了身體上的因素之外,其它像是傷口、陽光等等,我們的食物、空氣和水也都暴露在許多不同的化學混和物中,其中有些不利於我們的身體,例如:花粉。很明顯地,我們正身陷於各種環境的壓力中,根據我們個別身體構造的不同,對於這些環境壓力的反應便是產生各種疾病,通常都會伴隨著皮膚的紅、腫、痛或眼淚、鼻涕的分泌及如下的其它症狀:
●皮膚(過敏、蕁麻疹、濕疹、皮炎、紫癜、曬傷、牛皮癬、皮膚癢、臉紅、紅血絲)
●鼻子或呼吸道(鼻炎、咳嗽、支氣管炎、哮喘、結膜炎、咽炎、花粉熱)
●關節(風濕病、關節炎、痛風)
●胃腸(胃炎、腸炎、潰瘍、出血)
大多數醫師會以葯物來控制過敏炎症疾病,包括給予抗組織胺葯物,但是這些葯物往往伴隨許多惱人的副作用,如嗜睡,肝腎傷害,免疫傷害,激素反跳等,女性若連續五年服用抗組織胺劑,生理期會停止。
過敏體質的脫敏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關於免疫脫敏的指導性文件中明確指出,「脫敏是唯一可以徹底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根本性治療方法」.
國際過敏研究權威組織也提出,「使用高品質的標准化脫敏制劑,同時應該使用最佳的過敏症治療方案,包括清除過敏原、患者免疫修復、過敏並發炎症適當的對症葯物治療、標准化脫敏制劑免疫治療,簡稱「六合一的六聯療法」方案。
抗過敏葯注意事項
不宜長期、大劑量服用某一種抗過敏葯,容易引起耐葯現象,服用時間一般2~3個月為宜,否則葯效會下降,但不會產生依賴性,比如某些抗過敏葯會刺激機體的飽食神經,產生肥胖作用,停葯幾天後,便會恢復。應不同種抗過敏葯輪流吃。
如果需要同時服用治療其它疾病的葯物,一定要咨詢醫生。對於輕微的葯物過敏,家庭可以使用抗過敏葯物治療,但前提必須是對這種葯物不過敏。
對於重症患者,可以同時使用多種抗過敏葯物,以增強葯效,抗過敏葯合用可以增強療效,但合用前也要咨詢專業醫生。
最後專家提醒,有些人在服用抗過敏葯後不但無效,反而會過敏加重。這種情況屬於抗過敏葯的致敏現象,須立即停止用葯,並及時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