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母豬身上起紅斑是什麼病
豬「紅斑病」,是一種免疫抑制性的皮膚性疾病,在夏季非常多見。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豬只體表的不同部位出現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粉紅色或紅紫色斑點,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死亡率較低、飼料轉化率降低等特點。
發病原因
豬「紅斑病」是多種病因共同作用而引起豬群的一種綜合性皮膚性疾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免疫抑制性疾病為主要原因
在諸多的豬傳染性疾病中,免疫抑制性疾病比較多,對機體的危害也非常大,而對豬「紅斑病」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是由豬圓環病毒引起的豬皮炎腎病綜合征(PDNS)、豬弓形體的「帶蟲免疫」、慢性豬瘟和慢性豬附紅細胞體病等。
體外寄生蟲和體表細菌的感染
夏季天氣非常炎熱,環境衛生不易控制。如果消毒不嚴格,飼養管理不科學,就會使體表病菌和體外寄生蟲大量滋生,再加上蚊子、蠅子、不幹凈注射器等機械性傳播,皮膚性疾病就會大量發生。
過敏性皮質炎
由於蚊蟲的叮咬,體表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的刺激等原因,皮膚出現粉紅色斑塊,表現出過敏性或溢出性皮炎、毒素性皮炎等病症。
診斷要點
發病豬只體表出現許多散在的突出體表呈「粉紅色、紅紫色」的斑點狀丘疹,首先由後臀部位出現,並隨著病程的延長,紅斑點丘疹向軀體的不同部位蔓延,如肩胛部、夾背部、耳朵、腹下、四肢等。嚴重時斑丘可覆蓋全身各處。
病豬皮膚出現的斑點狀丘疹,開始呈粉紅色,直徑大小為2毫米~6毫米的圓形或不規則的隆起,隨著病程的延長,斑點狀丘疹的「中心」會出現黑紫色區域,並逐漸蔓延變大,相互間融合成一片,嚴重者還會逐漸潰瘍。如果周邊環境控制不好,常並發疥蟎、癢蟎、滲出性皮炎等,病豬出現摩擦牆壁、表皮有油脂性物質出現等症狀。
病豬會出現採食量下降,漸進性消瘦,飼料轉化率降低,皮毛粗長,體表蒼白,個別出現黃染、發熱、便秘或腹瀉等病症。
病豬最後多因「營養不全」而衰竭死亡或繼發其他疾病,如慢性副嗜血桿菌病、慢性胸膜肺炎、附紅細胞體病、鏈球菌等並出現死亡。
綜合防治
對於本病的防治,在臨床上有多種方法,並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現結合實際,從幾個方面簡要歸述如下:
飼養管理方面
加強飼養管理,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在天氣悶熱、斷奶、免疫、子豬閹割、豬群轉欄時,在飲水中添加維多利,減少應激,增強機體抵抗力,尤其要注意飼料質量、疫苗免疫、溫濕度變化等。
環境衛生方面
加強環境衛生措施,定期進行交替消毒,加強豬場環境和豬舍消毒滅蚊工作。將病豬集中隔離在遠離健康豬群的地方,進行飼養和治療。此外驅蟲保健工作也必須慎重。
葯物控制方面
(1)在飼料中添加抗病毒I號粉(2袋/噸飼料)+恆福特(6袋/噸飼料)+強力黴素(250ppm)+魚腥草散(按推薦劑量使用),連用混飼10天~15天;同時做好豬群驅蟲工作,在飼料中添加伊干二凈,以控制寄生蟲病的發生。
(2)症狀較嚴重的豬,可推薦使用恆豐強阿莫西林+清開靈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維生素C+地塞米松,混合肌注,一天一次,連續3天,患病豬皮膚上斑點會逐漸消失,同時用長效土黴素、長效頭孢噻呋等控制繼發感染,進而可有效控制本病。
❷ 豬身上出現紅點點是怎麼回事
1、黴菌毒素中毒
黴菌毒素中毒是豬常見的疾病,黴菌毒素中毒具有慢性中毒的特點,能直接引起皮膚出血的黴菌毒素主要是黑葡萄穗黴毒素。在無毛或少毛皮膚部位出現出血點。臨床另一種常見的皮膚出血發生在種豬,尤其是經產母豬與大齡公豬,在其頸背部出現沿背中線分布的大量出血點,時間稍長成為密布的針頭大黑點,但是患豬食慾、體溫正常。人們常常誤認是附紅細胞體病,須仔細鑒別。
2、過敏
過敏原會刺激皮膚發生皮炎濕疹等,皮膚表層組織炎症反應,當炎症侵害到皮膚深層組織,多發生耳根、腹下、背部、四肢內側等皮膚處,此時皮膚出現紅腫發炎,其後發生米粒至豌豆大的扁平紅色丘疹症狀。
3、豬附紅細胞體病
各種品種、性別、年齡的豬均易感,但以仔豬和母豬多見。慢性附紅細胞體病豬表現為消瘦、蒼白,有的出現蕁麻疹型或病斑型變態反應,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見出血點。在該病流行季節可在飼料中添加土黴素等,可有效預防本病發生。
4、豬瘟
急性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症變化,有診斷價值的變化之一就是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豬腹下、四肢內側、臀部等處出現紅色的,指壓不褪色的點狀出血點或紅斑。豬瘟防治:病毒病無特效葯物治療,主要靠疫苗防疫。嚴格執行免疫程序,適時進行抗體檢測,凡監測抗體不合格的豬,需及時補免。
❸ 豬的皮膚出現紅色痘點是什麼病,怎樣防治
豬痘是豬的一種急性熱性病毒性傳染病,由豬痘病毒引起,痘苗病毒也可引起豬痘。豬痘的特徵是在皮膚上有規律地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結痂等病變。
1.病原
豬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豬痘病毒屬。病毒呈磚形,對乙醚敏感。病毒不能在雞胚中傳代,在豬腎、睾丸、豬胚肺的細胞培養中盲傳幾代後即可適應生長。無紅細胞凝集性。
2.流行病學
豬是本病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乳豬和幼豬最為敏感。病豬和康復帶毒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從皮膚、黏膜的痘疹中排至外界,污染環境。本病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傳染。豬虱、蚊、蠅等昆蟲是本病的機械傳播媒介。
3.症狀
潛伏期5-7天。病初體溫微升,隨後在腹下部和前後肢內側出現紅斑,紅斑迅速增大,變成丘疹、水皰和膿皰,最後形成痴皮。病豬眼、鼻分泌物增加。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發病率在幼豬中可達30-50%以上,但死亡率極低,一般不超過1%,若飼養管理不當或有繼發感染,則常使幼齡仔豬的死亡率增高。
4.病理變化
除與臨床症狀相同的皮膚變化外,解剖病死豬可見口、鼻、咽、氣管、支氣管等部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組織學檢查可見皮膚病變部上皮增生,除腦漿內包涵體外,還出現核內包涵體,核空泡化。在細胞漿內還能形成大晶體,直徑達800納米,為其他痘病毒所無。
5.診斷
(1)病原分離鑒定 取痘疹皮、痘疹液等經處理後,接種豬腎、睾丸單層細胞,觀察細胞病變,電鏡檢查病毒。鑒定病毒可用已知陽性血清作細胞中和試驗。
痘苗病毒也可引起豬痘,在病原鑒定上要注意區別。豬痘病毒只感染豬,只在豬細胞上增殖,有核內包涵體,在雞胚絨尿膜(CAM)上不形成痘斑,動物試驗僅感染兔,無紅細胞凝集性,康復豬對痘苗病毒敏感。痘苗病毒宿主范圍廣泛,能在多種培養細胞上增殖,只有腦漿內包涵體,在CAM上形成痘斑,動物試驗可感染兔、鼠、牛、羊,有紅細胞凝集性,康復豬對痘苗病毒具有免疫力。上述特點為兩種病毒的主要區別。
(2)血清學試驗 可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作血清學診斷。
6.防制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疫苗,病豬康復後可獲得免疫力。平時應注意清潔衛生,消滅豬虱等外寄生蟲。對病豬,應及時隔離治療,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痘疹,然後塗以1%龍膽紫溶液。如有繼發感染,可用抗菌素類葯物治療。
❹ 豬病典型症狀
一、附紅細胞體病(俗稱紅皮病)
主要通過昆蟲、蟎蟲、虱子等傳播,或在防疫打耳號和去勢時由污染的針頭、器械傳播。子豬可通過患病母豬的子宮感染。該病的發生有明顯季節性,多在溫暖的季節,夏秋季病豬症狀嚴重,甚至發生大批死亡,呈地方性流行。
臨床症狀 病豬表現為高熱不一,體溫在40.5℃~42℃之間,眼結膜潮紅,步態不穩,食慾減退或廢絕,體弱者很快死亡。病程長者皮膚發紅,毛孔有出血點(脊背上為主),後期皮膚蒼白,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病豬呈逐漸消瘦,最後衰竭死亡。母豬和中大豬多表現體溫莫名其妙地下降。
二、豬弓形體
主要發生在5月~9月,3月齡~4月齡架子豬最易感,主要通過蚊子、蟎蟲、虱子等傳播此病。大部分消毒液殺滅不了蟲卵。
臨床症狀 體溫升高達41.5℃~42℃,呈稽留熱。糞便先干結,帶有黏液,後期下痢。糞便乾燥,被毛逆立,結膜潮紅。耳、鼻、後肢內側和下腹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斑或間有出血點。呼吸困難,腹式呼吸。母豬流產,產死胎,產木乃伊胎。兩腹股溝之間皮下有大而圓的與周圍界線明顯的出血黑點。
三、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
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主要危害保育豬和肥育豬,造成豬只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報酬降低、死亡率升高,而且豬群發病後由於免疫功能受抑制,豬只機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性降低,容易感染各種並發病,使養豬場損失進一步加大。
症狀和病變 通常發生在11周齡~24周齡的生長育肥豬,部分5周齡~10周齡的保育子豬也可發生。生長育肥豬發病率在2%~10%,發病嚴重的豬場高達80%,死亡率較低,一般在5%~20%。病豬表現為皮膚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呈現紅色或紫色、中央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條帶和斑塊。病灶通常在後軀、後肢、背部和腹部,有時亦擴展到胸或耳。發病溫和的豬體溫正常,行為正常,常自動康復。
四、溫和型豬瘟
臨床症狀 子豬出生後不久,即出現頑固性腹瀉,反反復復,不脫水死亡也逐漸消瘦,到後期出現耳朵及全身發紫,或全身有許多出血點,身上發白。母豬感染後一般不表現臨床症狀,或出現食慾減退,但產下的子豬不會吃奶、肌肉震顫、腿外翻、關節腫大、蹄尖著地、走動困難。有的豬發病後,打針就好,停針就反復。
❺ 母豬皮膚出血怎麼回事
1.豬瘟皮膚出血
豬腹下、四肢內側、臀部等處出現紅色的,指壓不褪色的點狀出血點或紅斑,耳、頸、尾、腹等皮膚紫紺。
2.豬藍耳病皮膚出血
豬,特別是母豬體表毛孔周圍有針尖大的,密布的出血點,這種出血點不會增大,只達真皮,不延伸到皮下組織,這是豬藍耳病的特徵症狀。
3.圓環病毒2型引起的出血
由圓環病毒2型(PCV2)引起的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征的患病仔豬,可見皮膚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和菜籽粒大小的淺表壞死,真皮下有一條淤血線。
4.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皮膚出血
由圓環病毒(PCV2)引起的豬皮炎腎病綜合征,在會陰部、臀部、四肢乃至全身皮膚出現邊緣紫色、中間白色圓形、邊緣呈紫黑色的紐扣狀壞死。最嚴重者頭部、四肢乃至全身皮膚紅紫、腫脹、潰瘍。上述皮炎部剖開後,多見皮下出血、黃色膠樣浸潤及壞死。
5.應急豬皮膚出血
應激易感豬受到應激原(高溫、注射疫苗、長途運輸等)刺激後,突然發抖,站立尖叫,呼吸加速,氣喘,心跳加快,尾部、腿顫抖、強直,不能邁步,有的眼球突出,白皮豬可因外周血管擴張,導致皮膚充血、出血,產生各種類型的應激斑或全身皮膚發紅,有的母豬還引發陰門出血、紅腫,體溫升高。
6.豬丹毒豬皮膚出血
急性敗血型豬丹毒皮膚發紅,指壓時紅色消失,停止按壓時則又恢復,俗稱「大紅袍」。亞急性型豬丹毒皮膚上出現扁平隆起的,呈方形、菱形或不規則的疹塊初起,周邊呈粉紅色、內面蒼白,繼之蒼白區的中央發紅,並逐漸向四周擴展,直到整個疹塊變為紫紅色乃至黑紅色。疹塊和健康皮膚界限明顯,稍突出於皮膚表面,俗稱「打火印」。
❻ 母豬打偽狂犬全身發紅是什麼原因
皮炎腎病
近年來,每進入高溫高濕的季節,大部分豬場或多或少都會在生長育肥豬中發現一些皮膚紅疹病例,斑點狀的丘疹主要集中在耳朵、背部、臀部和身體兩側。發病豬較輕的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報酬降低,嚴重的常繼發感染各種肺炎、附紅細胞體病等,導致死亡率上升,嚴重影響豬場的生產效益。
(一) 病原:
豬皮炎腎病綜合症是由豬圓環病毒病(PCV-II)引起的一種疾病,目前還缺乏有效的疫苗預防。另外,藍耳病毒、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鏈球菌等均可引發豬皮炎腎病綜合症的發生與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症有關。
(二) 流行特點:
1.不同品種及年齡的豬均可感染,8~12周齡的豬最常見。
2.該病病毒隨糞便、鼻腔分泌物排出體外,可經口腔、呼吸道等水平傳播,也可以經胎盤垂直傳播。
3.本病易與藍耳病、細小病毒,偽狂犬病,豬流感,喘氣病及多種疾病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嚴重和復雜。
(三)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的發病根源:
1.內分泌失調,某種激素分泌增加。
2.與環境因素和和各種應激有關。
3.葯物的濫用。
4.重金屬殘留。
5.飼料中的黴菌毒素的影響。
6.某些病原的影響。
(四)臨床症狀:
發病豬群病主要發生在生長育肥豬身上,發生季節為高溫高濕季節。豬皮膚出現散在斑點狀的丘疹,開始呈紅色,發展為圓形或不規則的隆起,呈現紅色、紫紅色的病灶,繼由中心部位變黑並逐漸擴展到整個丘疹,病變主要發生在耳部、背部、臀部和身體兩側,並可延伸至下腹部以及前肢,嚴重的可覆蓋全身各處。
(五) 解剖變化:
剖檢常見淋巴結出血性腫大,主要見於腹股溝淺淋巴結.髂骨下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及腸系膜淋巴結,腎門淋巴結,切面外翻、濕潤、呈土黃色,個別淋巴結表面出血。腎臟,有花斑白色壞死灶,也有外觀呈土黃色,腎包膜較難剝離,腎皮質變薄易碎。肝臟腫脹顯土黃色、質脆。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時還常可見有心包積液、心肌柔軟,心冠溝有膠凍樣水腫液;肺可見間質性肺炎、大葉性肺炎等病變;個別豬可見關節腔出血;有的可見大小腸黏膜充血出血,偶見胃潰瘍,腹膜炎、關節炎等病變。主要病變發生在皮膚、腎臟和肝臟。
(六) 綜合防治措施:
1.對症治療。
飼料:清瘟敗毒散2 kg 阿莫西林粉500 g 霉凈寶1 kg,混合拌料1 000 kg,連用10~15 d,(霉凈寶需長期使用)。
飲水:黃芪多糖500 g 毒疫肽(板清顆粒)500 g 豬用維多利1 000 ml,兌水1 000 kg,連用5~7 d,上下午個一次,每次飲水2 h,其餘時間飲清水。
個別嚴重的豬:一邊注射抗病毒一號50 kg用一支 地塞米松每頭小豬10 mg,另一邊注射磺胺間甲氧嘧啶50 kg用一支,肌肉注射一天一次,連用2~3 d。
2.飼養管理。
(1)保持豬舍的陰涼,禁止讓豬在太陽下暴曬。
(2)在治療期間,控制豬的採食量,讓豬吃到七、八成飽即可。
(3)每周給豬舍消毒2~3次同時也對豬體表面進行消毒,用聚維酮碘或戊二醛溶液。
(七)小結:
在江西、河南等地發病豬場用上述方案治療,經過3 d治療反映療效不錯,豬群病情明顯好轉。
本病的發生的誘因很多,所以就要求我們加強豬場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平時豬場的預防保健工作,定期在飼料裡面添加以中葯為主,中西結合的保健模式提高豬群整體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當發生此病時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不問不顧只會加重病情,帶來更多不必要的損失。
❼ 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的症狀
PDNS的臨床症狀以下將有詳述,最明顯的是皮膚紅色或棕色的病灶。
獸醫發現這類病變時需要有心裡准備,因為它的外表病變與豬瘟的病變非常相似,因此要立即報告到當地官方獸醫機構進行鑒別診斷。
其它與PDNS具有相似狀況的疾病將在後文中闡述。對於此病的診斷,主要是聽取獸醫的意見。
斷奶豬與生長豬
皮下有圓形的紅色或棕色的出血病斑。
· 這些病變常見於耳、臉、腹側、腿及臀部。
· 通常感染10-16周齡的豬只。
· 有時5-24周齡的豬也受到感染。
· 體況良好的豬常受到感染。
· 有的豬皮膚出現病變後突然死亡。
· 豬只消瘦然後死亡。
· 發病率不是很高,一般低於5%。
· 死亡率可大於50%。
已發現環狀病毒有兩個類型
診斷
依據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進行診斷,因為多數病例其皮膚病變具有特徵性,然而,研究表明PDNS中會有某些巴氏桿菌和PCV2的混合感染。
剖檢損傷
· 10-16周齡的豬最易受到感染,5-24周齡的豬也可發病。
· 受感染的豬體況均較好。
· 可見到皮膚有暗紅/棕色的出血病變。
· 淋巴器官出血、腫大。
· 腎臟色淡並有出血性病變。
· 出血性病變也見於肺臟、大腸和小腸。
· 胃潰瘍。
實驗室檢測
組織病理學--淋巴結中淋巴樣組織減少,還可見到腎炎以及皮膚血管和淋巴腺發炎。
與PMWS/PDNS相似的疾病或狀況
相似的疾病
有許多疾病與PMWS和PDNS相似,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征詢獸醫意見的原因,這些病包括豬瘟和其它的病例舉如下:
營養不良/飢餓
· 斷奶後瘦弱和絨毛萎縮(吸收不良)
· 腹瀉(傷寒、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
· 蘭耳病
· 氣喘病
· 巴氏桿菌感染
· 副嗜血桿菌病
· 回腸炎
· 古典及非洲豬瘟
流行病學
豬場發生PCV2後的嚴重與否似乎與豬場存在的感染因子的水平有關。連續性使用的豬(場)舍對免疫系統是一個嚴重的應激,這種應激是一種關鍵因素,促使PCV2去侵害淋巴系統而發生疾病。營養在保障豬群健康方面是不容質疑的,特別是抗氧化劑的作用不容忽視。
流行病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PCV2能在多數健康豬群中以及所有的發病豬群中發現。
· 誘發因素至關重要,它們能使PCV2進入到淋巴組織和免疫系統,並引發疾病。
·已知的誘發因素包括與蘭耳病病毒、細小病毒、疫苗中的某些佐劑、豬場中已經存在的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密切接觸以及不良的飼養管理。
· 營養缺乏或營養不良的誘因。
· 某些品種可能更易感。
· 存在著當免疫系統受到刺激時,PCV2致病性增強的可能性。
· 在英國,當本病進入到一個未感染的豬場時,似乎是一種新的病源。
· 在美國,盡管也存在著繁殖問題,但該病並未在母豬群和哺乳仔豬中見到。
· 疾病始發於3周齡的仔豬,之後於4-6周變得明顯。
· 疾病的發生與沒有或對PCV2的抗體較低有關,而有較高抗體的豬則不感染此病。
· 仔豬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可以受到感染。
· 在受到PCV2感染的豬場,達到95kg體重時,幾乎100%的豬有PCV2抗體。
· PCV2對大多數消毒劑不敏感,病毒能在環境中存活幾個月。
· 一旦豬場存在該病,在場內可持續4個月或至少18個月或時間更長。
· 一般來講豬場健康狀況越好,得病後的症狀越輕。
·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母豬所生仔豬易受到感染,而另些母豬所生仔豬則不被感染,說明母豬個體或母豬日齡有一定影響。
❽ 母豬背上有紅點是怎麼回事
母豬背上出現紅點的原因很多,附紅細胞體病、豬丹毒、濕疹、圓環病毒、鏈球菌病、急性型豬瘟、皮炎腎病綜合征、豬肺疫等均會導致母豬身上出現紅點,應該對症下葯治療。其中附紅細胞體病的高發期為夏秋季,起初臀部和背部出現紅色斑點,最後整個豬身都為紅色,發病嚴重時可使豬死亡。濕疹引起的紅點呈扁平狀,夏季常發,與潮濕有關。
1.附紅細胞體病易引起紅點,這種疾病高發期是夏季和秋季,因為這兩個時節蚊蠅及吸血動物多。起初少數豬食慾不佳,溫度39℃左右,3天左右,就會高熱42℃左右。鼻腔中流出漿液性分泌物,眼結膜蒼白貧血。有的豬呼吸加快,每分鍾達40~60次。糞便成球狀干硬帶有粘液和血液,尿少而黃,嚴重呈紅色、褐色,飲水量下降。第五天以後,耳朵由紅變紫,有些豬出現病後肢麻痹。然後臀部和背部出現紅色斑點。最後整個豬身都為紅色。此時體溫有所下降,在40℃左右,當下降到39℃以下時,豬逐漸死亡。另外弓形體和附紅細胞體,它倆都是血液原蟲病,多以隱性發病,發生於母豬及育肥豬,出血點比較大,且多集中在兩中間到背部。
2.豬丹毒會導致豬高溫,沒有食慾,精神萎靡、糞便由干到下痢。在背、胸側、頸部、四肢外面等處皮膚上有深紅色、大小不等的疹塊,逐漸變為暗紫色。用手按壓退色,不壓時又恢復原狀。
3.豬肺疫也會引起豬高熱,達到41°左右。會有停止採食、黏膜青紫、咽喉部發熱紅腫、張口喘氣。坐姿似犬、咳嗽、呼吸困難、皮膚有紅斑、紅點、鼻流膿樣黏液等症狀。
4. 圓環(2)型:皮炎腎病綜合征會有紅點現象,豬身上有紅色或者紫紅色的圓形或不規則的斑點,之後會變黑慢慢蔓延成整個丘疹。一般開始出現在豬的背部、臀部和身體兩側,其次是下腹部、前肢,最後是全身。這時豬會發熱、沒有食慾、消瘦、結膜炎、糞便呈黃色水樣、呼吸急促。
5.急性型豬瘟會引起紅點,急性型豬瘟的現象是豬突然發病,體溫達到41℃左右。這時豬的皮膚,會呈現大量的針尖密集出血點。用手指按壓依然不會退色。
6.蚊蟲叮咬過敏引起的紅點,多發病高峰在每年5月份至7月份,蚊蟲活動猖獗的季節,特別是傍晚,有癢感,其他無異常,被蚊子叮咬後會出現一些過敏現象,表現皮膚出現點狀紅腫。另外還有一些葯物、疫苗過敏也會引起皮膚出現紅點。
7.濕疹引起的:呈紅色扁平狀,突出於表面,大小不一,小的可能有綠豆大小,大的可能有一元硬幣大小,常常連成片,多發生於腹部與檔部,夏季常發,與潮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