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鉤蚴性皮炎原因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鉤蚴性皮炎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3-06 10:50:30

① 鉤蟲皮炎的臨床表現

在夏秋潮濕季節來,人自赤足或手接觸泥土或糞便,絲狀蚴從手足背、足緣、趾問、踝部等處侵入皮膚,數分鍾後鑽入部位即有刺癢和燒灼感,l~2小時後該處出現斑疹或水腫性紅色小丘疹,1~2天變成水皰,內含黃色透明液體.如無感染,一般1周左右皮疹消退。但抓破後常繼發感染,使病情加重和病程延長。少數患者可表現為短暫的蕁麻疹,患者感到劇癢,皮疹常被抓破導致繼發感染。若鉤蚴較多。兩周內可發生哮喘及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② 腸道寄生蟲會引起皮膚過敏

腸道復寄生蟲鉤蟲的幼蟲可以引起皮製膚病:鉤蚴性皮炎(俗稱「糞毒」、「地癢疹」)
臨床表現:局部皮膚有針刺、灼燒感,奇癢難忍,進而出現丘疹/水皰。感染後可形成膿皰,後結痂癒合。多見於手指、足趾間,也見於手足背部。
得了這種病後治療要按下面方法進行:鉤蚴性皮炎:
1、皮膚透熱療法:
感染後24小時內浸泡53℃熱水中20~30分鍾。
左旋米唑軟膏塗於皮炎處,止癢消腫。
2、驅蟲治療:甲苯達唑,阿苯達唑。
嚴重貧血患者應注意先補鐵和蛋白質,糾正貧血後再用驅蟲葯。

③ 什麼是鉤蟲病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鉤蟲的科屬很多,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為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臨床上以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 鉤蟲感染後是否出現症狀與感染的程度、宿主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有關。糞便中有鉤蟲卵而無明顯症狀的鉤蟲感染者頗為多見。 幼蟲所致的症狀 ⑴ 鉤蚴性皮炎:是鉤蟲感染者最常見的早期臨床症狀。當絲狀蚴侵入皮膚後數分鍾,皮膚可發生燒灼、針刺樣或奇癢等感覺,繼而出現出血性的小斑點和丘疹,1~2天後變為水泡。3~5天內局部症狀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統症狀:絲狀蚴侵入皮膚後3~7天,幼蟲隨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數量較多,可出現咽癢、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重者可出現劇烈乾咳和哮喘發作,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哮喘;有時可有畏寒、發熱等表現。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加或肺門陰影增生,偶可發現短暫的肺浸潤性病變。 ⑶急性鉤蟲病:是指短期內大量鉤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鉤蟲病綜合症。臨床表現除上述皮膚及肺部損害外,部分患者於呼吸道症狀出現後1~2周,可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如腹痛(多為臍周或上腹隱痛)及腹瀉(水樣便為主)。此外,尚可有發熱、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等。 成蟲引起的症狀 ⑴消化系統的症狀:病人大多於感染後1~2個月逐漸出現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食慾減退、腹瀉、乏力、消瘦等。 ⑵貧血症狀:重度感染後3~5個月逐漸出現進行性貧血,表現為頭暈、耳鳴、心悸、氣促等。長期嚴重貧血可發生性心臟病,表現為心臟擴大、心率加快等。嚴重貧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現下肢或全身水腫。 診斷鑒別 診斷標准 1. 臨床診斷:在鉤蟲病流行區,有接觸史、鉤蚴性皮炎和輕重不一的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上腹隱痛等可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2. 病原學診斷:要確診鉤蟲病必須找到病原體。 ⑴蟲卵檢查:取大便用直塗法在顯微鏡下找蟲卵,檢出率較低,可多做幾次。 ⑵成蟲鑒定:如發現蟲體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檢鑒定; 鑒別診斷 單純鉤蟲感染的典型病人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潰瘍病、胃癌、痔瘡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相鑒別。 輔助檢查 1. 如果發現蟲體可直接送檢。 2. 糞便蟲卵檢查。 3. 便潛血檢查可呈陽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酸性粒細胞可有增高。 5.X線胸片檢查:可出現肺紋理增多,散在片狀影,肺間質呈網狀結構等改變。 疾病治療 1. 鉤蟲病患者如無嚴重貧血或營養不良,即可進行驅蟲治療。如貧血嚴重,則應首先糾正貧血,然後再進行驅蟲治療。 2. 糾正貧血:飲食應富有鐵質、蛋白質和維生素。並補充鐵劑,常用硫酸亞鐵片等。 3. 驅蟲治療:阿苯達唑(丙硫咪唑):驅除兩種鉤蟲效果均較好。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4. 劑量:成人每次200mg,每日2次或400mg每日1次,連服3日。12歲以下兒童劑量減半。 疾病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 疾病預防 1. 控制傳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該病的傳播。 2. 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 3. 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赤足與污染土壤密切接觸,下田勞動最好穿膠鞋。 飲食注意 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凈。 疾病護理 1. 有皮膚症狀時要注意保持清潔,避免繼發細菌感染。 2. 用貧血及營養不良表現是要給與患者含鐵量高及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專家觀點 1. 鉤蟲病是可以根治的疾病,預後良好。 2. 注意飲食衛生。 3. 隨著我國衛生條件的改善,鉤蟲病的患者已經明顯減少,即傳染源也在減少,只要大家注意上述預防措施沒有必要過分擔心被感染。

④ 鉤蟲的致病

兩種鉤蟲的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腸鉤蚴引起皮炎者較多,成蟲導致的貧血亦較嚴重,同時還是引起嬰兒鉤蟲病的主要蟲種,因此,十二指腸鉤蟲較美洲鉤蟲對人體的危害更大。人體感染鉤蟲後是否出現臨床症狀,除與鉤蚴侵入皮膚的數量及成蟲在小腸寄生的數量有關外,也與人體的健康狀況、營養條件及免疫力有密切關系。有的雖在糞便中檢獲蟲卵,但無任何臨床症象者,稱為鉤蟲感染(hookworm infection)。有的盡管寄生蟲數不多,卻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和體征者,稱為鉤蟲病(hookworm disease)。
⑴鉤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鑽入皮膚後,數十分鍾內患者局部皮膚即可有針刺、燒灼和奇癢感,進而出現充血斑點或丘疹,1~2日內出現紅腫及水皰,搔破後可有淺黃色液體液出。若有繼發細菌感染則形成膿皰,最後經結痂、脫皮而愈,此過程俗稱為「糞毒」。皮炎部位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足趾、手指間等皮膚較薄處,也可見於手、足的背部。
⑵呼吸道症狀:鉤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變。患者可出現咳嗽、痰中帶血,並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重者可表現持續性乾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鉤蚴,則有引起暴發性鉤蟲性哮喘的可能。
⑴消化道病變及症狀:成蟲以口囊咬附腸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點及小潰瘍,有時也可形成片狀出血性瘀斑。病變深可累及粘膜下層,甚至肌層。一農民患者消化道大出血,輸血10400ml,經3次服葯驅出鉤蟲14907條後治癒。患者初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隱痛,繼而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食慾多顯著增加,而體重卻逐漸減輕。有少數患者出現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異常表現,稱為「異嗜症」。發生原因可能是一種神經精神變態反應,似與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大多數患者經服鐵劑後,此現象可自行消失。
⑵貧血: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於成蟲的吸血活動,致使患者長期慢性失血,鐵和蛋白質不斷耗損而導致貧血。由於缺鐵,血紅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細胞新生速度慢,則使紅細胞體積變小、著色變淺,故而呈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患者出現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者作輕微活動都會引起心慌氣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以及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貧血性心臟病的表現。肌肉鬆弛,反應遲鈍,最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婦女則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鉤蟲寄生引起患者慢性失血的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蟲體自身的吸血及血液迅速經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鉤蟲吸血時,自咬附部位粘膜傷口滲出的血液,其滲血量與蟲體吸血量大致相當;蟲體更換咬附部位後,原傷口在凝血前仍可繼續滲出少量血液。此外,蟲體活動造成組織、血管的損傷,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應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等標記紅細胞或蛋白質,測得每條鉤蟲每天所致的失血量,美洲鉤蟲約為0.02~0.10ml。十二指腸鉤蟲可能因蟲體較大,排卵量較多等原因,其所致失血量較美洲鉤蟲可高達6~7倍。
⑶嬰兒鉤蟲病:最常見的症狀為解柏油樣黑便,腹瀉、食慾減退等。體征有皮膚、粘膜蒼白,心尖區可有收縮期雜音,肺偶可聞及羅音,肝、脾均有腫大等。此外,嬰兒鉤蟲病還有以下特徵:貧血嚴重,80%病例的紅細胞計數在200萬/mm3以下,血紅蛋白低於5g%,嗜酸性粒細胞的比例及直接計數值均有明顯增高;患兒發育極差,合並症多(如支氣管肺炎、腸出血等);病死率較高,在國外有報道鉤蟲引起的嚴重貧血及急性腸出血是造成1~5歲嬰幼兒最常見的死亡原因。1歲以內的嬰兒死亡率為4%,1~5歲幼兒死亡率可達7%,應引起高度重視。

⑤ 鉤蚴性皮炎

編輯匯編症狀的臨床表現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防?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在流行區,有赤手裸腳接觸農田土壤及曾有典型的鉤蚴皮疹史者。 2.臨床特點起病緩慢,乏力,好食易飢,勞動力減退。慢性貧血及貧血性心功能不全。兒童有異嗜症、營養不良及發育障礙等。 3.實驗室檢查糞便,檢出鉤蚴卵或孵出鉤蚴是確診的依據。不同程度的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在疾病後期顯著降低。其他如皮內試驗,免疫學方面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但無特異性。 實驗室檢查: 1.血液呈低血紅蛋白小細胞性貧血表現,紅細胞總數減少,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著色變淺,中央無色透明區擴大,少數可查見異型紅細胞及多染色性或含有嗜鹼性點彩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均降低較早。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在病初增加,後期因嚴重貧血而均降低。骨髓中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率大多很低,血清鐵濃度顯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血漿總鐵結合力增高,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增高等缺鐵性貧血表現。骨髓紅細胞系統呈增生象。外周血及骨髓中還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症患者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均明顯降低。 2.糞便糞便檢出蟲卵或鉤蚴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在診斷過程中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貧血、營養不良等,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腸結核、慢性腸炎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病等。 1.管理傳染源在流行區,每年冬季進行普查普治。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注意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鮮糞施肥,採用高溫堆肥法,或用葯物殺滅糞內蟲卵,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不吃不潔生蔬菜,防止鉤蚴經口感染。 3.保護易感人群在易受感染的環境中勞動時,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膚上塗布防護葯物,也有一定效果。防護葯物可酌情採用如下方法制備:白礬、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濾過,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來應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認為防護效果比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鉀20g,加蒸餾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後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搖勻即成。在擬暴露皮膚上進行塗布預防。(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向醫生詳細咨詢)

⑥ 總覺得寶寶的臉有些蒼白是怎麼回事

您好。六歲的孩子發生營養性貧血的概率不大。對於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的標准比較明確,所以,如果幾家大醫院都不能確診是這個病的話,那就可能貧血是某個病的一個症狀了。 我覺得很有可能是鉤蟲病。鉤蟲的有感染性的幼蟲(絲狀蚴)會存在於土壤,也會爬到植物的葉子上,潮濕的環境,絲狀蚴沿著植物的莖、葉甚至可以爬到10幾厘米的高度。如果小朋友在有絲狀蚴的草坪之類的地方玩耍過的話,就很可能被感染了。絲狀蚴會從皮膚侵入人體,最後會在小腸生長成成蟲並一直寄生於小腸上段。鉤蟲以宿主的血液、淋巴液,及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為食。 幼蟲侵入人體後,會出現一過性的鉤蚴性皮炎,為丘疹、小皰疹或小出血點,因為特異性不強,常不被注意到。 幼蟲在人體內移行的時候,經過肺時,會引起一過性的鉤蚴性肺炎,輕者甚至不明顯,也有的會類似感冒,嚴重的會出現血痰、哮喘、甚至咯血。如果症狀與感冒相似,則常不被注意到。 成蟲會引起消化道症狀和貧血。消化道症狀早起表現為食慾亢進,但覺乏力和上腹不適,之後,會漸漸出現食慾減退,再後來甚至會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或便秘。鉤蟲病引起的腹瀉為粘液樣或水樣便。貧血為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 嬰幼兒鉤蟲病,一般在感染後的5個月至一年出現貧血症狀。 診斷用的檢查是糞便查蟲卵或經鉤蚴培養檢出幼蟲,常用飽和食鹽水浮聚法,直接塗片法對於輕度感染易漏診。嬰幼兒的鉤蟲病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建議盡快去醫院檢查一下,萬一是這個病,越早治療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