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使用中葯是否會造成過敏
相信大多數復朋友對於西葯會引制起過敏是比較了解的,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中葯也會引起人體不適,特別是一些老人,他們總是固執的認為中葯是「純天然」的,對身體不會產生副作用,表示長期喝中葯能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但是專家提醒,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中葯也跟西葯一樣會引起過敏,有些葯物出現的反應甚至比西葯來得嚴重,如果你屬於中醫里的「特稟(過敏)體質」,那麼更應該慎用中葯,以免出現休克、死亡等情況。
從上文我們可以了解到,部分中葯確實會導致過敏,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會引起過敏的中葯呢?
從分類上來說,中葯可以分為3種類型,一是植物類、二是動物類、三是礦物類。在這3種類型中,植物類的草葯跟動物類的中葯會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影響。
有資料顯示,會導致過敏的中草葯高達100多種,常見的會引起過敏的草葯有魚腥草、板藍根、蒼耳子、熟地等;蟾蜍、水蛭等含有毒性的動物類中葯也對部分人群較不友好;礦物類的中葯並不常用,但是其中的雄黃、石膏等也是會造成過敏的。當我們服用葯物引起輕微過敏的時候一般會出現皮膚過敏反應以及局部過敏反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查明自己對哪種葯物過敏,並立即停用即可緩解過敏的症狀。
Ⅱ 哪 些 中 葯 會 引 起 過 敏
誘發因素源
1、化妝品:劣質、變質的化妝品,刺激性較強的化妝品和某些葯物化妝品。最典型的化妝品過敏是香精過敏,而收斂水等含有酒精成分的化妝品也會對肌膚產生一定的刺激。其它如生化防腐劑、果酸等等都會對不同的肌膚造成不同的刺激。
2、化學製品:蚊香、塑料、橡膠、染料、油漆、香精、酒精等等,有人甚至對化纖衣服也易過敏。有些染發精、冷燙精、洗發、護發品易引起這些人的皮膚過敏,甚至引起角膜發炎。
3、葯物:如磺胺類葯物,避孕類葯物等。青黴素、磺胺類葯物等,都可能引發皮膚過敏。
4、食物:常見的是海鮮、芒果、果仁類食物會引起過敏。如魚、蝦、奶、水果等。
5、花粉:在花粉傳播的季節,微小的花粉顆粒在傳播過程中會散布在空氣中,並隨著空氣的流動而四處飛揚,而其中的一部分會被人吸入同時被皮膚吸收。
6、灰塵:灰塵過敏是一種生活在灰塵中的微生物的過敏反應,是最常見的過敏。灰塵過敏包括棉纖、皮毛以及各種纖維,動物皮毛等等。
出現過敏症狀後應及時遠離過敏原,補充維生素C,外塗愈敏-利膚霜等。
Ⅲ 吃中葯臉部和身體起了紅疹並癢怎樣治療
你可能是有過敏性皮炎,是由於人體對中葯過敏後引起的皮膚的紅斑、丘疹、瘙癢不適、疼痛、腫脹,反復發生,所以需適當治療為宜。
需適當外用些尿素乳膏或膚輕松乳膏,口服西替利嗪片等治療,有一定效果的。
Ⅳ 吃什麼中葯引起皮膚過敏
中葯一般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其中蟲類葯物最常引起過敏。資料表明,可致敏的中草葯有100多種,其中植物類中葯中魚腥草、穿心蓮、板藍根、丹參、蒼耳子、熟地、柴胡等易引起過敏;動物類中葯如水蛭、蟾蜍等較易引起過敏反應;礦物類中葯的冰片、雄黃、石膏等也可引起過敏反應。還有一類中葯具有光敏性,如補骨脂、白芷、天竺黃、荊芥、防風、沙參等,患者服用後可對光敏感性增加,出現日光性皮炎等。中葯引起的過敏反應與西葯過敏反應類似,一般包括以下幾種過敏現象。
皮膚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蕁麻疹、猩紅熱樣皮疹、麻疹樣皮疹、多形紅斑、濕疹樣皮疹。常見的致敏中葯為:煎服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錢草、瓦楞子、天竺黃等;沖服的有生蜈蚣粉;口服的有復方丹參片、牛黃解毒丸(片)、犀黃丸、回天再造丸、六味地黃丸、小活絡丹等;外敷的有五虎丹或石膏粉;肌肉注射的有板藍根、柴胡注射液等。
中葯過敏的原因 中葯過敏怎麼辦 哪幾類中葯會過敏
局部過敏反應:如口服六神丸、枇杷膏,可以引起喉頭水腫,部分人接觸枯礬的部位會出現過敏性丘疹。
全身過敏反應:臨床表現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胸悶氣短、血壓下降等,嚴重者可致心律失常、溶血反應,也可以引起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等症狀,甚至出現休克,若搶救不及時,後果不堪設想。
容易引起全身過敏反應的葯物有:口服的牛黃解毒丸;肌肉注射的板藍根、穿心蓮、柴胡;靜脈滴注的復方丹參液等。
Ⅳ 喝中葯會導致皮膚過敏嗎怎麼解決呢是不是應該吃一些抗過敏的葯呢
1、考慮是中葯過敏了。中葯過敏,多數是蟲類的中葯引起的過敏,如:僵蠶內、蟬蛻容 等。 2、會過敏,就停服。 3、過敏的處理:(1)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1片,每天1次(早上服);鹽酸咪唑斯汀片,1片,每天1次(晚上服);連續服葯7-10天;(2)局部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尤卓爾)軟膏或皮炎平軟膏;(3)治療期間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和高蛋白飲食(如牛奶、魚、蝦等)。
Ⅵ 我吃中葯怎麼一直過敏呀 這是怎麼回事
問題分析來:
吃的中葯源引起皮膚過敏了,建議要停葯。這種情況是過敏性皮膚病的一種表現,如果剛開始建議口服抗過敏葯如撲爾敏,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
意見建議:
日常生活盡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局部刺激,不抓,不用力揩擦,不用熱水肥皂燙洗.不喝濃茶,咖啡.不吃酸,辣菜餚或其他刺激性食物.發作期,忌食黃魚,海蝦,海鮮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Ⅶ 吃中葯過敏的反應有哪些
有人認為中葯大多是植物葯 ,葯性平和 ,副作用少 ,「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事實上 ,中葯使用不當同樣有危害。能引起過敏的中葯有 60餘種 ,另外中成葯、中葯提取的注射針劑也可導致過敏。
中葯致敏有單味引起的 ,如 :紫草、魚腥草、葛根、地龍干、板藍根、大青葉、丹參、紅花、大黃、穿心蓮、川貝、胖大海、三七、乳香、烏賊骨、人參、熟地、蟾蜍等 ;有復方成葯致敏的 :六種丸、雲南白葯、牛黃解毒片、小活絡丹、大黃蘇打片、復方桔梗片等 ;還有復方柴胡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復方當歸針劑、穿心蓮針劑、復方地龍等 ;外用葯如紅升丹、二寶丹、陽和膏等。
中葯引起的過敏反應 ,最常見的是過敏性皮炎 ,皮膚出現大片紅色丘疹 ,局部瘙癢、灼熱 ,有時伴有發燒、煩躁不安、胸悶、惡心 ,嚴重者可致心律失常、溶血反應和過敏性反應 ,甚至致死。
怎樣預防中葯引起的過敏反應 :遵醫囑對症用葯 ,用外敷葯注意用葯方法 ,先從小片試驗 ,觀察 24小時以後 ,再繼續大面積使用 ;用葯後一旦發現有皮疹前過敏反應 ,立即停用。症狀輕者 ,可服用抗組織胺葯如苯海拉明、撲爾敏、非那根和鈣劑 ;反應重者 ,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如強的松、地賽米松等。
Ⅷ 吃了中葯身上起疙瘩!很癢 !怎麼辦!
很明顯是過敏。與是否對症沒有關系。你的情況屬於過敏性蕁麻疹。
一,停葯。
二,到給你開葯的醫生那裡去說明症狀。醫生會給你開出對症的脫敏葯物。
三,到正規醫院查明過敏源,防止以後再接觸再出現過敏。
出現疙瘩不要用手指抓撓,可用酒精或者白酒擦拭,之後蓋嚴身體不要受風。不要吃辛辣海鮮等刺激性食物。
Ⅸ 男士喝中葯5天後身上起一片一片紅疙瘩怎麼回事
服用中葯五天之後出現,有片狀的紅疙瘩,可能是對中葯過敏導致的,可以暫停服用中葯,更換其他的葯物來治療,如果伴有瘙癢症狀的話,那麼需要吃點抗過敏的葯物配合,塗抹皮炎平等治療的,另外還需要注意飲食,不能吃辛辣海鮮等食品,多吃點清淡的食物。
Ⅹ 服用中葯會過敏嗎
中葯過敏,是指服用中葯後,出現一系列的過敏反應。大家都知道西葯過敏,認為中葯不會過敏,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專家指出,中葯過敏很常見,而且過敏多餘個人體質有關,因此在服用中葯時,大家一定要注意。 一、中葯過敏很常見 「中葯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可是並沒有被大家正確認識,甚至還存在許多誤區。」中醫專家介紹,「大多數人認為,中葯是天然的,不會過敏,事實上,中葯過敏的情況很多,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及時停葯,會導致不良後果。」 據文獻報道,中葯不良反應佔全部葯物不良反應的15%―17%,其中,以葯物過敏為主要表現。專家建議,在使用自己購置的葯物前,要詳細了解葯物的成分、性能及可能發生的毒副作用。 二、中葯過敏與個人體質有關 任何葯品,甚至食品,都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包括中葯。大多數人長期服用中葯都沒事,但有的病人服中葯後會馬上出現過敏反應。中葯過敏往往與用法、用量關系不大,而是與個人的體質差異有關,如用葯者的遺傳基因、體內代謝酶及免疫系統等。就像缺乏乳糖酶的人會對牛奶過敏一樣,道理是類似的。 所以,過敏體質的人、體質虛弱的人要慎用中葯,從小劑量開始,慢慢加量。用葯期間密切觀察葯物反應,一旦有過敏症狀立即停葯,症狀輕者可使用抗過敏葯物,症狀重者,如過敏性休克患者,應立即送醫院進行綜合救治。 三、中西葯合用可能導致過敏 近年來中西葯合劑日益增多,例如維C銀翹片、復方大青葉片、感冒清等,這些葯物都有使用者過敏的報道,而且好多患者單獨使用上述葯時不過敏,但是合用後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需要引起重視。 要特別強調的是,中葯不論是單葯,還是合劑,不論是外用、肌肉注射還是靜脈注射,均可引起過敏反應,但靜脈注射是最容易發生過敏的,而且反應會比較重,所以在應用時,能口服的就不要注射,家庭最好不用,如果確實需要,應當到醫院進行治療,以免發生意外。 四、中葯引起的過敏反應和西葯類似 中葯引起的過敏反應和西葯引起的過敏類似,主要有以下幾類: 全身過敏反應:臨床表現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胸悶氣短、血壓下降等,也可以引起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等症狀,嚴重者出現休克,若搶救不及時,可能導致死亡。能引起此類過敏反應的葯物有:口服的牛黃解毒丸;肌肉注射的板藍根、穿心蓮、柴胡;靜脈滴注的復方丹參液等。 皮膚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蕁麻疹、猩紅熱樣皮疹、麻疹樣皮疹、多形紅斑、濕疹樣皮疹。常見的致敏中葯為:煎服的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錢草、瓦楞子、土鱉蟲、天竺黃等;沖服的生蜈蚣粉;口服的復方丹參片、牛黃解毒丸(片)、犀黃丸、回天再造丸、六味地黃丸、小活絡丹等;外敷的五虎丹或石膏粉;肌肉注射的板藍根、柴胡等。 局部過敏反應:如口服的六神丸、枇杷膏,可以引起喉頭水腫。 如果在服葯時出現了上述過敏反應,應當立即停葯,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要注意正確區分中葯引起的過敏症狀和疾病自身的症狀,不要把過敏反應看成是疾病加重,而再加量用葯,導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