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法夏引起皮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法夏引起皮炎

發布時間: 2023-02-24 14:54:05

㈠ 2022小暑節氣養生食譜

大家應該都知道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小暑時節,天氣非常炎熱,要注意養生,那麼小暑養生食譜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2022小暑節氣養生食譜_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

▼ 目 錄 ▼

★ 小暑節氣養生食譜 ★

★ 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

★ 小暑節氣養生四大秘笈 ★

★ 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 ★

小暑節氣養生食譜

1、小暑濕熱 當吃溫軟粥

(1)綠豆冬瓜茶可祛暑

飲食調養:宜進食具有清熱祛暑、利濕功效的食物,可多飲西洋參茶、綠豆冬瓜茶等。

(2)「三豆鰍魚湯」防暑濕最佳

飲食調養:多吃溫軟食物,避免飢飽失調,食物以健脾化濕、益氣消暑的為宜,如小米綠豆粥、綠豆湯、春砂仁、法夏、扁豆、冬瓜、西洋參等。

(3)宜溫養脾胃 忌過食生冷

飲食調養:忌吃太多生冷,或因天熱不願進食,應多進食溫軟食物,溫養脾胃,可多飲米湯,砂仁、法夏、苡米、芡實、紅豆、扁豆等。

(4)清熱祛濕消暑

飲食調養:宜多吃益氣養陰,消暑生津的食物,如薏苡仁、西瓜、冬瓜、西洋參、綠豆、玉竹、石斛等。

2、夏季出汗多酸味食物解渴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丟失津液,故需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餚中加點醋,醋酸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將上述各種食物加以科學搭配食用,則可充分滿足心臟和脾臟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

專家建議,科學降溫,這是戰勝持續高溫的保健良策。最理想的溫度是室內外溫差不要超過5℃~7℃。老人、小孩體溫調節能力差,應盡量少「孵」空調。長期在空調環境里工作、生活的人,應穿一件外套。坐著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可在膝關節部位覆蓋一塊浴巾,不能貪圖一時涼快,對著風口吹,以防低溫對人體損害,發生月經不調、頸椎病、關節炎。

3、小暑吃紅豆養心利水腫

中醫認為,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是心,因此,夏季養生重在養心。夏日氣溫高,心火上炎容易長口瘡癤腫;暑熱傷陰,心血暗耗,往往表現為頭暈、心悸、失眠、煩躁等不適症狀;暑濕重,心陽不振,則易脾虛水腫。

紅豆,又名赤小豆,性善下行,能清熱祛濕、消腫解毒、清心除煩、補血安神。且紅豆本身含熱量不高,富含鉀、鎂、磷、鋅、硒等活性成分,是典型的高鉀食物。盛夏出汗多,人們胃口不好,鉀離子丟失過多得不到及時補充時,嚴重者可導致心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紅豆可入湯入粥或做成消暑甜品,除了可增進食慾外,還可大量補充鉀離子,避免夏季低鉀症。

此外,夏末的時候,人們汗多尿少,特別是心、腎功能不好的老年人,更易發生雙下肢水腫。

紅豆和鯪魚或鯉魚一起煲湯食用,有很好的利尿消腫的功效,也是治療腳氣、腹水、體虛睏倦的食療良方。

紅豆養心的功效自古就得到醫家的認可,五色配五臟,紅豆顏色赤紅,紅入心,故李時珍把紅豆稱之為「心之谷」,強調了紅豆的養心功效。

從臨床上看,紅豆既能清心火,也能補心血。其粗纖維物質豐富,臨床上有助降血脂、降血壓、改善心臟活動功能等功效;同時又富含鐵質,能行氣補血,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

4、小暑靚湯消暑清心止渴

小暑節氣,天氣悶熱,胃口不好,食慾不振,喝湯是一種開胃振食慾的好 方法 。今天我教大家幾款靚湯,消除小暑節氣的毒氣,健脾開胃,生津止渴。

5、夏季保健多吃馬齒莧

中醫認為馬齒莧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治療濕熱痢疾、瘡瘍腫毒、濕疹皮炎、蛇蟲傷、崩漏、產後出血、婦女赤白帶下、痔瘡出血、乳瘡、百日咳等症。對於預防腸道傳染病效果尤其好,所以夏天保健要多吃馬齒莧。

6、夏季「火寶寶」降火秘訣

很多兒科專家一直在提醒新手父母們在照顧寶寶方面的一些誤區,關於治療寶寶上火,專家 總結 了如下三個誤區。

誤區一:堅決不用葯。很多媽媽認為「是葯三分毒」,因此對葯敬而遠之。但是殊不知上火會引起寶寶抵抗力下降,是體內潛伏的病因,需要得到及時的治療。如果延誤病情還會產生很多健康問題。

誤區二:寶寶上火是小事,自然便會好。媽媽們必須知道,孩子上火不僅影響正常生長發育,而且會造成寶寶抵抗力下降,易引發感冒、腮腺炎等病症。

誤區三:成人葯減少份量給寶寶用。專家警告, 兒童 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直接用成人葯很可能會嚴重傷害兒童的腸胃功能。就算有些成人用葯可以給寶寶用,但份量難以科學掌握、科學定量;況且絕大部分成人葯品中的部分成分不適合兒童和嬰幼兒,因此必須慎用。

對於上火的「火寶寶」,新手爸媽們也不必心急,要科學應對,主要對策歸納為以下兩點:

飲食要清淡:寶寶上火要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炸、煎烤類的食品和巧克力、奶油等甜食。夏天對於桂圓、荔枝、芒果等熱性水果也要少吃。

多飲白開水:寶寶早上起來就喝白開水,這樣可以補充晚上丟失的水分,清理腸道,排除廢物,喚醒消化系統及整體機能的恢復等。半小時後再喝奶或吃主食,吃完後再喝幾口水以清潔口腔。有些寶寶不愛喝白開水,也可以喝些果汁。

7、夏季孕婦可以吃綠豆嗎

如果將綠豆添加一些相應的葯物或食物做成葯膳,不但味美,而且葯用價值也很高,常食能起到養生保健、預防疾病之目的。那麼作為孕婦來說,吃綠豆亦可降火,也可清除胎毒。從這幾個方面來看足夠說明孕婦可以吃綠豆。

8、三伏天食療緩解情緒中暑

人的情緒與外界環境有密切聯系,當遇到持續高溫天氣和外界大環境變化時,人體這一小環境受到影響也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於人的精神穩定,一旦溫度上升的變化幅度增大後,人的精神、情緒就會產生波動,不僅給人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應,還會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以致出現情緒煩躁、愛發脾氣、 記憶力 下降等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中暑」。

「情緒中暑」主要靠自我調節。比如調整起居時間,及時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多吃開胃食品,避免吃過涼的食物等都有利於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然,防治「情緒中暑」,心理調節也非常重要。俗話說:「心靜自然涼」。故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在心煩意亂時可以聽一段空靈的輕音樂,注意培植浪漫情緒,想像綠林、藍天、大海等令人涼快的東西,讓自己的意念遨遊於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嘯北風中,暢思遐想「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詩情畫意,以忘卻熱浪襲擊,降低心理熱度。只要少想煩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就可以忘卻夏日的炎熱。

食療緩解「情緒中暑」。飲食上多吃一些苦瓜、涼茶、綠豆湯等可以消暑降溫的食物,多喝清火飲料,如新鮮蔬菜、水果,綠茶、啤酒、菊花露等。

此外,炎熱時減少外出。保持室內通風,以散去人體周圍的熱氣及減少空氣污染,保持身心「涼快」。

在炎熱下遇到不順心的事,不妨暫時冷靜下來聽聽音樂,做10分鍾「心情放鬆操」。

最後,要養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

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1、平心靜氣以養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2、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3、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盡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4、不要貪涼沖涼水澡、多進冷食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

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隱患。

小暑節氣養生四大秘笈

平心靜氣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夏季養生也以「心靜」為宜。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情緒,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

怎麼做:

1、每天花20分鍾時間閉眼靜坐沉思。

2、有意識地引導自己向積極陽光的事物去想像。

合理膳食

小暑時節,天氣高溫多雨,會讓很多人感到食慾不振,同時也使人們的代謝能力變差。因此飲食可以側重健脾、消暑、化濕,菜餚要做得清淡爽口。

怎麼做:

1、多吃應季蔬果,多食淡水魚,少食紅肉。

2、鱔魚、蓮藕、綠豆、紅豆、絲瓜和生薑都是適合小暑的食物。

注意防暑

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十分容易引發中暑,因此外出時需要做好防暑 措施 ,塗抹防曬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同時也要多喝水,並盡量避開太陽熱辣時外出。

怎麼做:

1、勿赤膊乘涼,因為當氣溫大於人的體溫時,人會感到更加悶熱。

2、穿上清涼功能性T恤將是更好的選擇。

避免貪涼

天熱時,空調間、冷飲和涼水澡最受大家青睞。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過度貪涼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埋下健康隱患。

怎麼做:

1、注意房間內外溫差不能太大,讓室溫保持在26攝氏度,不宜太低。

2、喝熱茶、洗熱水澡,這樣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身體排熱降溫。

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

大寒 立春 ,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

雨水 驚蟄 ,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

春分 清明 ,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風郁內生。

穀雨 立夏 ,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

小滿 芒種 ,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

夏至 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

大暑 立秋 ,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

處暑 白露 ,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

秋分 寒露 ,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

霜降 立冬 ,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

小雪 大雪 ,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

冬至 小寒 ,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

2022小暑節氣養生食譜相關 文章 :

★ 小暑知識大全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含義2022

★ 小暑適合吃什麼食物

★ 2022年穀雨節氣吃什麼食物

★ 2022大暑養生要點

★ 2022有關小暑的活動有哪些

★ 2022小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 2022年立秋養生小常識

★ 小滿節氣養生食物

★ 大暑養生要點及方法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㈡ 喝中葯的時候不可以吃什麼

俗話說:「吃葯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葯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
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葯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如清代章杏雲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中雲:「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葯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葯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葯餌為仇。」
在服用清內熱的中葯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症」服用中葯時,應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獻中亦有大量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蜂蜜忌生蔥;天門冬忌鯉魚;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術忌大蒜、桃、李等。這說明服用某些葯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於疾病的關系,在服葯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

中醫葯學在幾千年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大凡具有重鎮、滑利、攻破、峻瀉、大毒、大熱等作用的中葯在懷孕期都應禁用或慎用。現介紹如下:
(1)懷孕禁忌中葯:巴豆、牽牛子、鉛粉、水銀、大戟、麝香、土牛膝、商陸、蜈蚣。
(2)懷孕慎用中葯:附子、烏頭、生大黃、芒硝、甘遂、芫花、三棱、生南星、凌霄花、劉寄奴、馬鞭革、皂角刺、生五靈脂、穿山甲、射干、雄黃、硼砂等。
(3)懷孕期不能單獨應用的中葯:當歸尾、紅花、桃仁、蒲黃、蘇木、鬱金、枳實、檳榔、厚朴、川椒、苦葶藶子、牛黃、木通、滑石等。
(4)懷孕禁用的中成葯:牛黃解毒丸、大活絡丹、小活絡丹、至寶丹、六神丸、跌打丸、舒筋活路丸、蘇合香丸、復方當歸注射液、風濕跌打酒、十滴水、小金丹、玉真散、失笑散等。
(5)懷孕慎用的中成葯:霍香正氣丸、防風通聖丸、上清丸及蛇膽陳皮末等。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清熱類: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祛濕等功效的中成葯,如六神丸,在懷孕早期服用可能引發胎兒畸形;孕後期服用易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後果。而含有牛黃等成分的中成葯,因其攻下、瀉下之力較強,易致孕婦流產,如牛黃解毒丸、片子癀、犀黃丸、敗毒膏、消炎解毒丸等。& b! p! W1 l5 ?* r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祛風濕除痹症類: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為主要功效的中成葯,如虎骨木瓜丸,其中活血之牛膝有損胎兒。類似的中成葯,還有大活絡丸、天麻丸、華佗再造丸、傷濕祛痛膏等。而抗栓再造丸則因大黃攻下、水蛭破血故孕婦禁用。9 r4 p( Z8 j; b. y& K: w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消導類:即有消食、導滯、化積作用的一類中成葯,如檳榔四消丸、清胃和中丸、九制大黃丸、香砂養胃丸、大山楂丸等,都具有活血、行氣、攻下之效,故易致流產。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瀉下類:有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或攻逐水飲、潤腸通便作用的中成葯,如十棗丸、舟車丸、麻仁丸,潤腸丸等,因攻下力甚強,有損胎氣。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理氣類:具有疏暢氣機,降氣行氣作用的中成葯,如木香順氣丸、十香止痛丸、氣滯胃痛沖劑等,因其多為下氣破氣葯,行氣解郁力強而被列為孕婦的禁忌葯。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理血類:即有活血祛瘀、理氣通絡、止血止痛作用的中成葯,如七厘散、小金丹、虎杖片、腦血栓片、雲南白葯、三七片等,因其祛瘀活血力過強,易致流產。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開竅類:具有開竅醒腦作用的中成葯。如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安宮牛黃丸等,因為內含麝香、辛香走竄,易損傷胎兒之氣,孕婦用之恐致墮胎。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驅蟲類:具有驅蟲、消炎、止痛功能,能夠驅除腸道寄生蟲的中成葯,為攻伐有毒之品,易致孕婦流產、胎兒畸形等,如囊蟲丸、驅蟲片、化蟲丸等。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祛濕類:凡治療水腫、泄瀉、痰飲、黃疸、淋濁、濕瀉等的中成葯,如利膽排石片、膽石通等,皆具有化濕利水、通淋瀉濁之功效,故孕婦不宜服用。8 |0 H% c, b+ n: H: O# m
懷孕不能吃的中葯——瘡瘍劑:以解毒消腫、排膿生肌為主要功能的中成葯,如祛腐生肌散、瘡瘍膏、敗毒膏等中成葯含大黃、紅花、當歸等,為活血通經之品,故孕婦不宜使用;而百靈膏、百降丹,因含有毒成分,對孕婦不利。
某些中葯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作為妊娠禁忌的葯物。根據葯物對於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
禁用葯: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葯性猛烈的葯物,如巴豆、斑蝥、牽牛、大戟、甘遂、芫花、商陸、麝香、水蛭、虻蟲、番瀉葉、藜蘆、鬧羊花、乾漆、蟾酥、蜈蚣、水銀、砒石、木鱉子、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雄黃、輕粉、硫黃等。" x' w% O& g3 N
慎用葯: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的葯物,如制附子、貫眾、桃仁、紅花、大黃、枳實、乾薑、肉桂、益母草、法夏、常山、天南星等。
凡禁用的葯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葯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斟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以防發生事故

㈢ 法夏的作用以及功效

建議:您好:法半夏可以止嘔,其功效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但引起頭暈干嘔的原因有多種,建議你查明原因,對症治療效果會好些,盡量不要自行服葯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法半夏的功效有
1.
用於痰多咳嗽.2.
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3.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4.
用於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㈣ 桂枝,白葯,麻黃,乾薑,細年,法夏,五味子,甘草,紫苑,前胡,陳皮,款冬花,百部,枳殼,厚朴,聖佛草吃完發吐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您的問題,在有著服用了桂枝等中葯後出現的嘔吐症狀是不正常的。其中的半夏是止嘔的,其他的桂枝等是一個溫通經脈和發汗解表的葯物。可能對於葯物的副作用引起
意見建議:建議停止該方劑的服用為宜,同時積極看西醫治療,多服用開水和在醫生指導下用葯。

㈤ 法半夏與清半夏的區別

法半夏,又稱法夏、黃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石灰加工炮製後入葯者。法半夏毒性低,化痰作用強。法半夏燥性較和緩,除可燥濕化痰外,尚有調脾和胃之功,常用於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有清痰化飲、理脾和胃的效果。

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是生半夏用白礬加工後入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宜用於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

㈥ 法夏有什麼功效



法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有一定毒性,因此生用容易中毒,大多是制半夏。法半夏屬於化痰葯,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性味辛;溫。歸胃、肺經。
臨床當中常用於治療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的患者,特別是外寒內熱的患者,法半夏比較常用。
第二,治療痰飲眩悸,還有痰厥頭暈的患者。常見於一些類型的高血壓。
像半夏白術天麻湯裡面,半夏是主要成分。需注意:一,半夏不要和烏頭同用。二,半夏比較燥熱,因此對於陰虛內熱的患者要慎用

㈦ 小柴胡湯加味治接觸性皮炎

楊某,女,22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患者於2015年4月19日晚外敷面膜,次日晨起見頭面部紅斑、丘疹,兼有蟻行感,自服「氯雷他定片」無療。刻診:頭面部散在點狀紅斑、丘疹,其色鮮紅腫脹,自覺灼熱瘙癢;心煩,口咽微干,二便調,月經正常,舌紅,苔白膩,脈弦滑。
西醫診斷:接觸性皮炎。
中醫辨證:三陽合病。
治則:和解少陽,兼治太陽陽明。
處方:小柴胡湯加減。柴胡24克,黃芩9克,法夏12克,黨參9克,生薑9克,炙甘草9克,大棗9克,麻黃15克,桂枝12克,連翹30克,大黃9克,茯苓30克,蟬蛻9克。2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2015年4月22日):頭面部紅斑變淡,丘疹變小,腫脹消失,灼熱瘙癢感減輕,心煩好轉,口中和,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弦。仍以上方,麻黃減至6克,大黃減至6克,3劑水煎服,日一劑。囑其控制情緒,後隨訪未再復發。
按:接觸性皮炎是由於接觸某些外源性物質後,在皮膚黏膜接觸部位發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臨床上治療該病,多採用清熱涼血、疏風止癢等法,有效有不效者。
本案接觸性皮炎從六經辨證入手,皮膚之病屬太陽,面部紅斑屬陽明,心煩咽干屬少陽,舌脈亦支持從三陽進行辨治。
三陽合病,治主少陽。方用小柴胡湯疏散少陽半表之邪,麻黃配桂枝開太陽之通路,加蟬蛻祛風止癢,連翹清透外邪,配大黃下陽明之熱,茯苓利水以消腫。諸葯合用,三陽之邪得以和解、表散、清瀉,故皮膚紅腫熱癢及心煩咽乾等症自除。

㈧ 治療膽結石的草叫什麼名字啊是金錢草嗎

你好~~從以下的方子看是叫金錢草。 膽結石中葯方劑 中醫處方(一) 【辨證】肝膽濕熱郁結,橫逆中土。 【治法】利膽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膽道排石湯。 【組成】柴胡9克,太子參15克,白芍15克,金錢草30克,鬱金草12克,蒲黃6克,五靈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鄧鐵濤方。 中醫處方(二) 【辨證】濕熱內蘊,積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氣,利膽排石。 【方名】利膽排石湯。 【組成】制大黃9克,枳實9克,虎杖15克,鬱金15克,金錢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姜春華方。 中醫處方(三) 【辨證】肝鬱氣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方名】舒肝利膽湯。 【組成】柴胡10克,枳實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虎杖根30克,銀花30克,生大黃12克,金錢草30克,茵陳30克,鬱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謝新建方 中醫處方(四) 【辨證】肝氣郁結,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化滯,利膽排石。 【方名】清膽化石湯。 【組成】柴胡6克,鵝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錢草15克,金鈴子10克,黃芩9克,鬱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翁 恭方。 中醫處方(五) 【辨證】肝膽濕熱蘊結。 【治法】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理氣和營,止痛散結。 【方名】疏肝利膽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雞內金10克,川鬱金8克,炒金鈴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實10克,赤茯苓15克,車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培生方。 中醫處方(六) 【辨證】肝膽氣郁,濕熱蘊結。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膽結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湯。 【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陳皮20克,石斛20克,黃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連翹15克,金銀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錢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譚景祺方。 中醫處方(七) 【辨證】肝鬱氣滯,濕熱蘊結。 【治法】清熱,疏肝,理氣,通里。 【方名】膽道排石湯。 【組成】黃連6-12克,黃柏6-12克,黃芩6-12克,茵陳12-24克,鬱金12克,金錢草30克,貓爪草9-24克,大黃5-20克,法夏12克,西黨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肖銀昌方。 中醫處方(八) 【辨證】氣郁濕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利濕,調暢氣機。 【方名】膽石通消糖漿。 【組成】鬱金15克,木香15克,黃芩15克,茵陳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須20克。 【用法】將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將余葯經整理後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務使水面高出葯材,經煮沸20分鍾(指沸後時間),過濾。濾液合並靜置沉澱24小時,再吸取上清液濃縮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鍾加防腐劑,過濾。濾液與木香提取液混勻,分裝於100毫升,每次飯前15分鍾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停葯1周後進入下1療程。冷和平方。 【出處】冷和平方。 中醫處方(九) 【辨證】肝膽濕熱蘊結,胃腸實熱。 【治法】清熱化濕,通里攻下,利膽排石。 【方名】三黃排石湯加減。 【組成】黃芩15克,生大黃15克(後下),山梔子15克,茵陳30克,金錢草50克,雙花15克,鬱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世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