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生兒患脂溢出性皮炎時會出現哪些症狀
嬰兒脂溢出性皮炎,因伴有皮脂腺功能異常,故皮膚油膩兼有鱗屑。病因尚不清楚,本內病常於生後容第2~10周開始發病(通常為第3~4周)。無全身症狀。主要特點為皮膚紅斑鱗屑性損害。損害通常自頭部開始,好發部位為頭頂、頭部額緣、眉毛、耳後以及其他皺褶處,如鼻頰溝、頸部、腋部、腹股溝部、陰部、肛門等處。初起時為紅色斑征,表面覆蓋油膩的鱗屑。頭頂部的鱗屑為黃褐色且呈油膩性,其他部位則顏色較白,有的滲出結痂,稍有癢感,時發時愈。應與濕疹區別。注意護理,預防感染。局部應避免用肥皂。頭皮厚痂可用含2%水楊酸的橄欖油擦拭(或燒開冷卻後的食用植物油),每日數次,2~3日後痂可去凈,而後塗以含抗生素或含激素的軟膏。口服核黃素(維生素B2)或復合維生素B。愈後良好。
② 嬰兒皮炎
你可以用鹽水擦洗。破的地方不要擦。可能是過敏原因引起的吧,
③ 嬰兒間歇性皮炎,怎麼辦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嬰兒間歇性皮炎,可以外用皮炎平乳膏塗抹。 指導意見: 多喝水,易消化飲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休息。
④ 皮炎症狀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炎症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復發作,劇烈瘙癢。皮疹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表現。
1.嬰兒期
以往又稱嬰兒濕疹。大約60%的病例都在1歲以內發病,通常在出生2個月以後。初為頰面部紅斑、瘙癢,繼而在紅斑基礎上出現針頭大丘疹、丘皰疹,密集成片。由於搔抓、摩檫,很快形成糜爛、滲出性損害和結痂等。皮疹迅速擴展到其他部位,包括頭皮、額部、頸、腕、四肢屈側等。滲出性損害最常見於嬰兒。皮疹多形性,界限不清,由於搔抓,可出現繼發性損害及感染。病情時輕時重,某些食品或環境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一般在2歲以內逐漸好轉、痊癒。
2.兒童期
多在嬰兒期緩解1~2年後,自4歲左右開始加重,少數嬰兒期延續發生。皮損累及四肢伸側或屈側,常限於肘窩、腘窩等處,其次為眼瞼、顏面部,皮損潮紅,滲出現象較嬰兒期輕,丘疹暗紅,伴有抓破等皮膚損傷,久之,皮疹肥厚呈苔蘚樣變。少數可呈結節性癢疹樣損害,呈黃豆大小、角化明顯的隆起性堅硬結節,正常皮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散布於四肢伸側,附近淋巴結可腫大。
3.成人期
指12歲以後青少年及成人階段的特應性皮炎,可以從兒童期發展而來或直接發生。皮損為苔蘚樣變,或呈急性、亞急性濕疹樣損害,好發於肘窩、腘窩、四肢、軀干。除上述症狀外,皮疹常為泛發性乾燥丘疹,或局限性苔蘚化斑塊。抓後有血痂,鱗屑及色素沉著,較少滲出。皮膚廣泛受累和苔蘚化,可形成「播散性神經性皮炎」改變。60%~70%可伴有支氣管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史。
⑤ 什麼是嬰兒濕疹
病情分析:嬰兒濕疹主要好發於面部、頭皮、頸周、臀部及四肢屈側,尤其多見於雙頰和額版部。皮疹表現權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可互相融合成大片,表面有糜爛,滲液和黃色結痂,境界不清。有的皮疹為乾燥性淡紅斑及丘疹,表面少許糠秕樣鱗屑,皮膚乾燥較明顯。伴有瘙癢劇烈,患兒常常搔抓,哭鬧煩躁。本病好發於1-2歲以下嬰幼兒,主要發病跟母親食蛋白質食物。小兒消化功能障礙以及食物變應原敏感可能有關。
⑥ 寶寶一歲,從小到現在頭上身上經常起濕疹皮炎什麼的
嬰兒長濕疹的原因:
1.遺傳因素,爸媽如果有過敏史的,寶寶長濕疹的概率就回會高一些。答
2.蛋白質過敏,高蛋白飲食可能會成為引發嬰兒濕疹的外因。些哺乳期的媽媽為了加強營養,以雞蛋、牛肉、羊肉等為主。媽媽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鮮產品也可能會使寶寶濕疹加重。所以,媽媽在哺乳期,如果發現寶寶有過敏現象,可考慮是否對蛋白質過敏而誘發濕疹。
3.環境因素,室內溫度、濕度對嬰兒濕疹的有一定的影響。很多媽媽為了避免寶寶受涼,很少開窗通風換氣,造成室內比較潮濕或過熱;有的居住在過於潮濕或乾燥的地方,也會造成濕疹加重。在炎熱的夏季、其他季節室內溫度過高、用熱水洗澡、穿衣服過多、不注意衛生都可能會使濕疹加重。對日常生活用品過敏,如肥皂、洗衣粉、合成纖維的衣服、橡皮泥、塑料玩具等。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破壞,大氣污染加重。吸入塵蟎、花粉等,接觸各種動植物毛屑、羽毛等,食用魚、蝦、蛋等食物。
4.心理因素
由於害怕濕疹復發或加重,爸媽經常擔憂寶寶對某種物質可能過敏,容易出現潔僻、飲食過分單一、限制其活動范圍等,使寶寶易出現營養不良或免疫功能失衡,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降低。
⑦ 嬰幼兒得了特應性皮炎有哪些症狀呢我家寶寶這兩天臉上總是紅紅的,經常哭鬧是過敏嗎
最明顯的就是瘙癢、乾燥,麻麻要做好寶寶的止癢工作,以免寶寶抓破出膿。
⑧ 嬰幼兒有皮炎是身體缺什麼
維生素A缺乏: 孩子皮膚變得干澀、粗糙,渾身起小疙瘩,形同雞皮;頭發稀疏、乾枯、缺乏光澤,指甲變脆、形狀改變;眼睛結膜與角膜(俗稱黑眼仁)亦發生病變,輕者眼乾、畏光、夜盲(俗稱雞母眼),重者黑眼仁混濁、潰瘍形成,最後穿孔而失明。維生素A缺乏者一般免疫功能較差,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維生素B1缺乏: 嬰幼兒如缺乏維生素B1,容易引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體重減輕、生長緩慢等病症,嚴重缺乏時易患腳氣病、浮腫、肌肉萎縮、心跳減慢等。由於維生素B1還參與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及神經傳導過程,參與體內丙酮酸脫羧酶的組成,當其缺乏時,這種酶的活性降低,血液中丙酮酸升高,機體能量產生減少,腦的能量代謝發生障礙,從而出現神經等系統的病理改變。 過去維生素B1缺乏症多與貧窮導致的營養缺乏有關,如「腳氣病」曾在一些地區廣泛流行。這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擇食觀念發生了變化,米面越吃越精白,使乳母及嬰幼兒體內的維生素B1嚴重不足。更為嚴重的是,兒童維生素B1缺乏症常常缺乏典型症狀,極易發生誤診和漏診。山東大學附屬醫院曾收治268例維生素B1缺乏的兒童,其中68例發生誤診:有的以聲嘶、嗆咳、失音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易被誤診為是急性咽炎;有的以食慾不振、腹脹、腹瀉、便秘、肝臟增大等消化道症狀為主,易誤診為腸炎或消化不良;有的以目光呆滯、神志淡漠、反應遲鈍、嗜睡、抽搐等神經系統症狀為主,易誤診為病毒性腦炎。 維生素B2缺乏: 顏面部皮膚微紅、油膩、起鱗屑,醫學上謂之脂溢性皮炎,既影響美容又可招引細菌侵襲,患上毛囊炎。同時,舌頭、嘴唇及陰囊等多處亦可發炎,疼痛不適。 煙酸缺乏: 煙酸缺乏使人體皮膚變得特別「嬌氣」,一經陽光暴曬便產生斑疹,面部皮膚增厚、粗糙,醫生稱之為糙皮病。此外,腹瀉、頭痛、失眠、煩躁、痴獃等症狀亦可能出現。 維生素C缺乏: 維生素C在造血、保護血管、促進腦發育方面的作用突出。若攝取不足,首先表現出來的便是食量減少,貧血,牙齦、鼻黏膜及皮膚出血等症狀。對孩子的智商也有不利影響,其發育較同齡兒童落後。 維生素K缺乏: 維生素K不足可導致全身各處出血。輕者皮膚與外界物體碰撞即發烏或起青色,重者口腔、鼻黏膜、胃、腸以及泌尿道等處自發性出血。如果出血部位發生在顱內,可發生生命危險。近年來維生素K缺乏所致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例屢見報道。首都兒科研究所的研究員在最近召開的婦幼營養學術會議上報告說,一項對新生兒的群體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出血發生率約為千分之2.4,在52名出現出血症狀的嬰兒中,有30名是由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且93%發生在出生頭3個月。 維生素D缺乏: 這是人們所熟悉的小兒佝僂病的罪魁禍首。主要表現有枕禿、多汗、囟門遲閉、煩躁不安等。 葉酸缺乏: 葉酸是造血的重要原料之一,攝入不足可引起貧血,表現為面色蒼黃,頭發干黃,少動懶言,皮膚有出血點。顯微鏡下可見紅血球數量減少,但胞體增大,謂之大細胞性貧血。 維生素E缺乏: 在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糙乾燥、缺少光澤、容易脫屑以及生長發育遲緩等。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了上述情況,父母應該予以重視。
⑨ 緊急求救 寶寶小兒摩擦性皮炎
1.盡量少用肥皂,不用鹼性大的肥皂。除用適用嬰兒的擦臉油外,不用任何化妝品。 2.不穿化纖、羊毛衣服,以柔軟淺色的棉布為宜,衣服要寬松,不要穿蓋過多。 3.為避免抓破皮膚發生感染,可用軟布鬆鬆包裹雙手,但要勤觀察,防止線頭纏繞手指。 4.頭皮和眉毛等部位結成的痂皮,可塗消過毒的食用油,第2天再輕輕擦洗。 5.在濕疹發作時,不行預防接種,以免發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