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治皮膚癢的中葯
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復的人制來說,應該要忌吃發濕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姜、梨、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濕疹的治療一般根據病情,口服葯以抗過敏為主,輔之外用葯.芷源堂濕疹膏..。某寶有售的。濕疹與過敏有密切關系,因此找到過敏源是治療濕疹的關鍵。患者可以在醫院做敏源檢測,也可以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積極尋找可能引起發病或加重病情的原因,並注意避開這些因素。因為濕疹這一疾病容易復發,所以常導致很多患者多次治療後失去了信心,轉而尋求諸如用薏米水、花椒水等一些民間偏方。對此,皮膚科專家表示,偏方治療存在個體差異,刺激性大的偏方請勿嘗試,因為濕疹最怕刺激。
Ⅱ 皮膚瘙癢中醫怎麼治療
你應該具體說明皮膚瘙癢的部位,時間,性質和其他有關的病症,才能確定治療的方向。
Ⅲ 皮膚瘙癢中醫如何治療
你的情況考慮是由於機體過敏等原因導致的皮膚瘙癢等症狀。建議去醫院皮膚科就診,以明確病因對症治療。
Ⅳ 從中醫的角度解釋皮膚瘙癢
中醫認為急性瘙癢症多由於風、濕、熱所致,故以清熱去風為治療原則,採用荊防清熱湯治之。慢性病人,除部分病人由風、濕、熱引起外,多由血虛生風,或血淤氣滯所致,故以養血去風,或以養血去風兼活血化淤為治則,採用永安止癢方、癢疹方或血燥方治之。陰囊瘙癢症和女陰瘙癢症中醫認為多由肝膽濕熱引起,選用龍膽瀉肝湯效果較佳。
老年人患病,病程遷延,正氣不足,衛氣虛弱,腠理疏鬆,外邪易侵,營衛失和,肌膚失養,故瘙癢反復發作。 養血活血,祛風邪為主。
冬季皮膚乾燥發癢,春暖消失,為冬季瘙癢病。肛門周圍瘙癢常為蟯蟲所致。女性陰部瘙癢,則可能有陰道滴蟲或黴菌感染。全身性的瘙癢,要注意檢查有無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等疾病。
全身性皮膚瘙癢中醫稱為「風瘙癢」、「癢風」,若抓破皮膚,血痕累累稱「血風瘡」,局限性皮膚瘙癢稱「陰癢」、「肛門作癢」。
中醫文獻中關於癢的論述很多。《內經》中即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痛為實,諸癢為虛」的記載。《諸病源候論》認為瘙癢多與風邪相關,「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於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清《外科證治全書》指出,「癢風,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並提出了病機及治療禁忌為「肝家血虛,燥熱生風,不可忘投風葯。」該書還有陰癢、肛門作癢等局限性瘙癢症的記載,認為「陰癢,三蟲在腸胃,因臟虛蝕陰,微則癢,甚則痛……」此症亦有肝脾虧損,濕熱下注而癢者。
總之,中醫認為全身性皮膚瘙癢多因肝旺血虛所致,肝旺則風從內生,血虛則肌膚失養,風勝血燥,風動作癢。
Ⅳ 什麼中草葯能治皮膚癢
治療皮膚瘙癢驗方:蛇床子30克、地膚子30克、苦參30克、薏仁30克、黃柏15克、甘草15克。3劑。水煎3次,第一次葯液、第三次葯液洗瘙癢處,第二次葯液口服。
Ⅵ 皮膚瘙癢怎麼辦 中醫治方
處方:當歸、知母、苦參、紫草、凌霄花、牛蒡子各8克,防風、生地、丹皮各10克,蟬蛻6克,白鮮皮15克,槐花12克,薄荷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血熱型。發病多急而進展快,肌膚灼熱,皮膚瘙癢較劇,遇熱加重,得涼癢減,可見抓痕、血痂。全身症狀可有身熱心煩,口渴咽干,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此為風熱相博,客於肌膚所致。 專家點評:瘙癢是多種皮膚病的自覺症狀,臨床上將只有瘙癢及瘙癢所致的繼發性損害,而無原發性皮損的皮膚病,稱為瘙癢症,屬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一般分為全身性(泛發性)和局限性兩型,與多種疾病或皮膚衰老有關,發病隨年齡、季節化而不同,常見於中老年人,發於老年者,又稱為老年皮膚瘙癢症。 處方:牛蒡子、白芷、桂枝、海桐皮、徐長卿各8克,茵陳、防風、秦艽、稀薟草、地膚子各10克,淡竹葉6克,荊芥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風散寒,祛濕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風寒型。病程較久,局部皮損色淡而於,或見少許鱗屑,或輕度增厚,紋理加深,癢甚無定處。全身症狀有惡風、肢涼怕冷、倦怠無力,舌質淡,苔少或薄白,脈沉無力或浮緊。此為正氣不足,復感風寒之邪,凝滯於肌膚所致; 處方:金銀花、蒲公英、茵陳、白鮮皮、苦參、紫花地丁各8克,徐長卿、土茯苓、地膚子、石菖蒲各10克,黃連、木香各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濕熱內蘊型。多見於繼發感染的患者,或見於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色紅灼熱或紅腫,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或伴疼痛;日久皮膚肥厚。全身症狀有口苦身熱,胸悶不舒,食慾不佳,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此為濕熱博結,蘊蒸肌膚而發。 處方:當歸、夜交藤、天門冬、熟地、麥門冬各10克,黃芪、生地各12克,升麻、白蒺藜、鬱金、枳殼、浮萍各8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補血,祛風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血虛風燥型。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局部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疼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
Ⅶ 中葯治皮膚瘙癢有什麼方法效果好不好
問一下中醫。
Ⅷ 皮膚瘙癢症的中葯療法是什麼
(1)血虛風燥型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方葯:用止癢合劑加減。年老體弱者可重用回黨參、黃芪答;頑固不愈、瘙癢較重者加全蠍;舌質紅,心煩失眠者加蓮子心、梔子、連翹。
(2)風濕蘊阻型
治法:祛風利濕,養血潤膚。
方葯:全蟲方、四物湯合方加減。
單方成葯:血虛風燥型可內服潤膚丸。風濕蘊阻型之病程短、風熱盛者可用防風通聖丸,病程長,病情頑固者可用秦艽丸、除濕丸交替服用。
局部治療:外用止癢葯膏、普榆膏或癬證熏葯卷等。
Ⅸ 中醫治療全身瘙癢偏方
1、老生薑治皮膚瘙癢
新鮮老生薑1塊搗爛如泥,以紗布包裹,塗擦患處。每次10—20分鍾,每日l—2次,療效顯著。此方既能止癢,又能滋潤皮膚。
2、大棗雪梨膏治皮膚瘙癢
大棗(或金絲棗)10枚,雪梨膏20毫升。將棗先泡半小時,入砂鍋內加水煮至棗爛後加入雪梨膏後服用。此方可潤肺護膚,健脾益氣。適用於冬季皮膚乾燥脫屑,老年皮膚瘙癢。
3、豬蹄骨湯治瘙癢
取2—3個豬蹄的骨頭,加水煮沸後再熬5分鍾。每天臨睡前用衛生棉或潔凈的白布條蘸豬蹄骨湯在皮膚瘙癢處搽洗一遍,可治老年人頑固性皮膚瘙癢。一般連續搽洗4次,症狀會基本消失。重者可多搽幾次。
4、銀黃燒酒治老年人皮膚瘙癢
銀黃(中葯店有售)與60度高粱酒調和(銀黃:白酒比例1:4)拌好,晚上睡覺時用棉球蘸調好的葯漿塗抹在瘙癢處,當夜即可見效,每夜一次,3—5次可痊癒。適用於老年人皮膚瘙癢。
5、中葯煎劑治冬令皮膚瘙癢
蒼耳子、艾葉各30克,苦參、地膚子、白蘚皮、露蜂房、土槿皮、蘇葉、川椒各20克,每天1劑,加適量水煎煮後,濾取葯液,趁熱洗浴,早晚各一次,每次搓擦15—20分鍾,連用7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皮膚瘙癢症。
6、鹽水或醋治瘙癢
每晚睡前,用面盆盛半盆清水,放適量食鹽或米醋,加熱至鹽溶解,用毛巾蘸水搽洗患處,一般3—5次可見效。如有反復,可繼續搽洗。適用於中老年人皮膚瘙癢症,效果較好。
Ⅹ 老年人皮膚瘙癢,常見的病因病機,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方法
老人皮膚瘙癢是因血虛生風所致,臟腑皮毛均賴氣以熙之,血以養之,津以濡之版。老人陰血枯竭,風邪乘虛權客之,所以就會呈瘙癢之證。例方:當歸12克、熟地15克、制首烏15克、山葯10克、生地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蟬衣6克、防風10克、炙甘草6克。
方義為:滋養陰血,去風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