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慢性過敏性蕁麻疹的日常注意事項
注意飲食避免誘因
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腌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腖和多肽,增加人體過敏的機率。
注意衛生避免不良刺激
有蕁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對風寒暑濕燥火及蟲毒之類,要敬而遠之。生活規律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喝酒、受熱、情緒激動、用力等都會加重皮膚血管擴張,激發或加重蕁麻疹。橡皮手套、染發劑、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滌劑、化纖和羊毛服裝等,對於過敏體質的人或蕁麻疹患者都可能成為不良刺激 蕁麻疹,應予避免。患寒冷性蕁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場,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注意葯物因素引起的過敏
在臨床中,有些葯物可以引起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葯物、多粘黴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等等。
積極治療原有疾病
蕁麻疹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能導致蕁麻疹的疾病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像腸蛔蟲、蟯蟲等;細菌性感染像齲齒、齒槽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病毒性感染像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像手足癬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經紊亂,甚至體內潛在的腫瘤等,都可能引起蕁麻疹。
保持健康心態,提高身體抵抗力
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系。
發病原因
引起蕁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較復雜,約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常見的發病原因有:
食物:如魚、蝦、蛋類、奶類最常見,其次是肉類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另外腐敗性食品分解為多肽類,鹼性多肽是組胺釋放物。蛋白食品在未徹底消化之前,以腖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蕁麻疹,這在兒童較多見,也可能是兒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與成人不同所致。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調味劑、防腐劑、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質也能引起蕁麻疹。
感染:各種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見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和柯薩奇病毒等;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鉤蟲、血吸蟲、絲蟲、阿米巴和瘧原蟲等;細菌感染如急性扁桃體炎、齒槽膿腫、鼻竇炎、膿皰瘡、敗血症等。
吸入物:花粉、灰塵、動物皮屑、煙霧、羽毛、真菌孢子、揮發性化學品(如甲醛、丙烯醛、除蟲菊、化妝品等)和其他經空氣傳播的過敏原等。
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物理和機械性刺激。
動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蟲叮咬、毒毛刺入(如毛蟲,甲蟲及飛蛾的毛鱗刺入皮膚)以及接觸蕁麻、羊毛等。 精神因素:精神緊張或興奮、運動後引起乙醯膽鹼釋放。
遺傳因素:某些型蕁麻疹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冷性蕁麻疹、遺傳性家族性蕁麻疹綜合征等。
B. 慢性皮炎 我的慢性皮炎能治好嗎
皮炎分好多種,常見有神經性皮炎,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淤積性皮炎,脂溢性內皮炎,自容身敏感性皮炎等等。由於病因不同,所以治療方案也不同。部分是與免疫,遺傳,神經有關的,如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治療療效較慢,易反復發作。部分是因環境,接觸物引起的,如接觸性皮炎,治療上易取得良好效果,避免再次接觸,一般預後良好,不易復發。
C. 我的皮膚是敏感性皮膚,容易過敏,去醫院檢查過是慢性皮炎,請問醫生,我在吃方面應該注意什麼嗎雞肉能
病情分析:
食物清淡為主,過敏原一旦明確,應立即停止繼續接觸過敏原,過敏反應通常自然消失。
意見建議:
嚴重者應到醫院治療。預防過敏,關鍵是尋找過敏原。
D. 慢性的皮膚過敏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您還抄是要去做詳細過敏源檢測,過敏原因其實跟寄生在身體內的菌群耐受程度降低或菌群種類改變,導致對外來物的抵抗能力下降或不融合有關,食物及周遭的環境菌落非常息息相關,所以不是單一的原因可以治療,忒別是慢性皮膚過敏更要找出過敏源根治。每個人體內的菌種數萬種,平常習以為常,如果突然有某方面的過敏出現,表示體內或體表的菌群不再耐受外來物時,會出現反抗或耐受力降低等不同程度的反應現象。因此找出過敏源才是正確的方式,而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某種葯物,或方式,否則會造成更多的其他異常反應。比如抗生素的使用為了治療感冒,但是引起其他體內不相關菌群的生態而造成其他生存在各器官的菌種的降低而降低其他疾病免疫力的下降。這種問題不一定只是葯物引起,食物中如番茄,雞蛋,牛奶,芒果,鳳梨。芋頭,牛肉,香菇。。。等看似非常平常的食物都是自己可能不知道的過敏源的食物原因。
E. 慢性腎炎皮膚過敏怎麼辦
如果有慢性腎炎,又有皮膚過敏,這個需要在大夫幫助下用一些葯物,主要是抗過敏的葯物,還需要配合,生活上注意。
F. 慢性皮膚病蕁麻疹
1.
慢性蕁麻疹
是一種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
2.
很多人以為慢性蕁麻疹是不會斷根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皮膚病是需要長時間吃葯,來改變體質,才有辦法斷根;通常發病時間越久,吃葯的時間就越長。如果能與醫生配合,有耐心的持續吃葯並規則的遞減葯量,通常在幾個月內(頑固的可能要1至2年)即可痊癒。
3.
是否與飲食有關?
確實有些蕁麻疹是因吃了某些食物或喝酒所造成,但是慢性蕁麻疹卻和食物沒有絕對關系,只是有些人在吃了某些食物(如:海鮮、香菇、竹筍、酒、芒果、草莓...)之後,確實會使皮疹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在葯物控制蕁麻疹期間,若發現那些食物會加重蕁麻疹發作,應盡量避免這些食物。
4.
是否「做過敏原試驗」能找得到原因?或對疾病控制有幫助?
目前過敏原試驗主要是用於異位性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在醫學上多年來的研究,確實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可檢驗出比正常人更高比例的過敏原;但是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卻只有相當少數的患者在抽血檢驗時可找到少數過敏的食物;更可笑的是,即使病患避免了這些食物,蕁麻疹還是照發不誤,因此蕁麻疹病患做過敏原測驗,不但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更因多次抽血使病患白挨了好幾針。耐心地配合醫生,接受正規口服抗組織胺減敏療法,才是安全有效又不浪費時間及金錢的方法。
5.
長時間吃葯,是否造成身體負擔,甚至影響肝、腎功能?
目前皮膚科醫生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葯是
"抗組織胺",其安全性相當高,不造成身體負擔,也不影響肝、腎功能;只有一些患者,在服葯初期會出現
"嗜睡、口乾舌燥"
等副作用,但多在3~7天即能適應,您可以安心使用。極少數難以控制的患病,須配合第二線用葯,此時醫生會與您討論用葯之利弊。
G. 皮膚過敏,是不是慢性蕁麻疹
提問:所患疾病: 皮膚過敏 慢性蕁麻疹希望醫生提供的幫助:
H. 請問得了慢性過敏性皮炎治療方法是什麼
神經性皮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飲刺激性飲料:如煙酒、濃茶、咖啡、可可等。版因煙酒辛熱,善權於走竄肌膚,生熱耗血,使血熱更甚;同時可刺激大腦皮層,產生高度興奮,從而使病情加重。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蔥、蒜、韭菜、生薑、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咖喱等。因為這些食品,辛燥溫熱,動風耗血,能使血熱加重,症狀加重;同時這些食品也有溫陽興奮作用,能使大腦皮層興奮,精神激動,從而加重病情。
(3)忌食魚腥發物:如蝦蟹、公雞、豬頭肉、黃鱔、燒雞和各種烤炸煙薰食品。因為這些食物易聚濕生氮,助熱動風,能使風濕熱邪加重,從而使皮損症狀加重。
(4)忌食各種補氣補血之品:如人參、鹿茸、當歸、肉蓯蓉等。因這些食物溫熱補陽能助熱生風,使血燥更甚,使本病遷延難愈。
可以試試用一點克 炎 王 ,還是很不錯的,關鍵是合理保養,飲食清淡,保持心情舒暢就會好轉的
I. 《慢性皮炎的治療方法》怎麼辦、
養護方法
洗臉時盡量不用熱水、鹼性肥皂、粗糙毛巾。每天做面部美容操。使用防曬用具,遮擋陽光直接接觸皮膚。
多吃維生素多的食物。
少吃牛奶、黃豆、花生、蛋和魚、海鮮等可能引起過敏性皮炎。
某些食品添加劑可以導致患者過敏,如色素、抗氧化劑等。
另外,香蕉、酪梨、奇異果、栗子、木瓜等,也會導致患者皮膚過敏。
治療可以外用赤膚霜;
J. 慢性蕁麻疹多長才會好
動不動就皮膚瘙癢、蕁麻疹發作,還頭疼拉肚子,睡也睡不好?現在天暖和了,蕁麻疹又復發了,有些時候管不住嘴的時候,吃一口海鮮之類的,蕁麻疹就來了。。。。總之,蕁麻疹就是沒完沒了的,患過蕁麻疹的朋友都有深刻的體會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蕁麻疹?是不是有很好的方法來治療蕁麻疹呢?
蕁麻疹屬於過敏性皮膚病,是皮膚粘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其特徵為瘙癢性風團,隨起隨消,消退後不留痕跡。有些反復發作的患者提起蕁麻疹就心有餘悸,也有部分患者認定蕁麻疹反正可以自然消退便不以為然。事實上,如果忽視蕁麻疹的治療,後果可能很嚴重。
得了蕁麻疹會以下危害:
1、初起皮膚局部發生瘙癢,抓後皮膚潮紅,迅即發生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鮮紅或白色風團。
2、如發生於喉頭粘膜,則可引起喉頭水腫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憋氣,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3、會劇烈瘙癢,此起彼伏,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
4、一般皮疹泛發全身,粘膜部位亦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道可伴有腹痛、腹瀉。
假如你遇到過上面這幾種情況,不要心慌,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很重要。
免疫降IgE治療:
蕁麻疹的誘因復雜,與其它過敏性疾病一樣,如果明確過敏原,治療過程中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目前臨床多採用以蕁麻疹是典型的IgE介導型,由IgE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炎症介質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了風團。已有足夠的依據證明:多數蕁麻疹患者的體內存在能夠使皮膚肥大細胞或嗜鹼細胞脫顆粒的功能性抗IgE受體的抗體和抗IgE抗體,血清免疫學檢查總IgE高出正常,或嗜酸性粒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偏高,通過對皮膚組織提取液的檢查,發現皮疹和非皮疹區的組胺水平均增高,組胺釋放因子能使肥大細胞和嗜鹼細胞活化釋放組胺。
隨著免疫學的發展,針對過敏體質,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提出了益生菌免疫療法,通過補充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控制IgE的生成,同時調節免疫細胞平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含6株專利抗過敏菌株的欣、敏、康益生菌,一方面能夠迅速降低體內IgE生成,控制蕁麻疹的症狀,另一方面益生菌本就是對人體益的活性微生物,有助於大量抗過敏有益活菌在腸道內定殖,維持健康T細胞的免疫平衡,能有效減免蕁麻疹的復發和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當身體免疫系統調節恢復正常,IgE恢復正常,便可徹底和蕁麻疹說拜拜。
除了這療法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健和護理。下面就介紹幾個。
1、氣溫變化時要注意增添衣物,切勿受涼。受熱和情緒激動,以免引起蕁麻疹復發。
2、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損增加,瘙癢加劇。主要是因為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放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3、蕁麻疹的預防應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
4、保持健康心態,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系。
5、忌食含有人工添加劑的食品,少吃辛辣、刺激和油膩的食物,避免喝酒。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