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常見的蒼耳草,有哪些葯用價值呢
自己種的菜當然好吃,但是種菜也不容易。菜園里總是有很多野草,怎麼清除都沒有盡頭。
今天跟大家談談農村常見的一種惡草。這種惡草叫做菖蒲。昌貴草也被稱為奇斗炮、虱魔斗、百花斗、白齒斗炮等名字,很多地方的名字都不一樣。
昌貴草遍布農村,經常可以在村莊和路邊看到。這種野草特別不受農民朋友的喜愛,使農民特別討厭。
昌貴煮粥吃,昌貴用草湯熏制,雙管治痔瘡效果棒。青稞粥的具體方法:在砂鍋中加水煮沸,加入青耳,煮得稀爛,撈出青耳渣,米熟後放入空腹服用。
治療鼻炎,特別是慢性鼻炎
用昌貴油治療鼻炎是幾乎所有農村人都知道的神奇功效,使人們能夠收集口傳。具體使用方法:外用、清貴油浸泡在棉布中,輕輕塗抹鼻孔內部,通常會打噴嚏,打噴嚏幾個後喝一杯熱黑糖腔,一天兩次,持續半個月,會明顯好轉,安全無副作用。風疹或大面積濕疹的治療
農村孩子經常出現皮膚蕁麻疹或全身濕疹,通常在能找到新鮮草的時候摘下草湯洗澡,沒有新鮮草的時候用乾的昌貴達湯洗澡。
❷ 蒼耳子治療濕疹
1、蒼耳莖葉搗爛後塗敷,治疥癬,蟲咬傷等。
2、蒼耳全草煎湯外洗,治風疹和遍身濕癢
本品有一定毒性,成人服用量超過100g可致中毒,主要症狀為頭暈、嗜睡、昏迷、全身強直性痙攣,並出現黃疸,肝腫大、肝功障礙、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重則呼吸、循環、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❸ 蒼耳子功效與做用
一、蒼耳葉子的功效與作用:
1、消炎殺菌收斂止瀉:蒼耳葉葯性溫和含有一些生物鹼和酚類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天然的殺菌成分,能消滅人體內的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平時服用以後能殺菌消炎也能收斂止瀉,它可以預防治療人類的腹瀉腸為與痢疾,在需要時可以直接把它煎水喝。
2、止血:收斂止血也是蒼耳葉的重要作用,平時女性出現子宮出血時可以把乾燥以後的蒼耳葉直接煮水喝,能快速止血,另外把蒼耳葉研碎以後外敷傷處,也能起到止痛止血的重要作用。
3、止痛:蒼耳葉還是一種能止痛的中葯材,它味辛而苦能祛風散寒也能活血止痛,平時它對人類的風寒頭痛和牙痛以及風濕骨痛都有很出色的治療作用,能讓人們疼痛的症狀盡快減輕。
蒼耳葉中含有的蒼術甙還是一種天然抗炎成分,它能消除人體內多種炎症,能減少尿道炎和前列腺炎以及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發生。
4、預防高血糖:蒼耳子對人類的內分泌有一定的影響,能讓人體內分泌功能處於正常狀態,而現代人類高發的糖尿病就是一種內分泌疾病。
(3)蒼耳草能治皮膚癢嗎擴展閱讀:
1、主要價值
(1)、蒼耳根:用於疔瘡、癰疽、纏喉風、丹毒、高血壓症、痢疾。
(2)、蒼耳莖、葉:苦、辛,涼。有小毒。祛風散熱,解毒殺蟲。用於頭風、頭暈、濕痹拘攣、目赤目翳、疔瘡毒腫、崩漏、麻風。
(3)、蒼耳花:用於白癩頑癬、白痢。
(4)、蒼耳子——果實:辛、苦,溫。有毒。散風濕、通鼻竅、止痛殺蟲。用於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齒痛、風寒濕痹、四肢攣痛、疥癬、瘙癢。
(5)、入葯治麻風,種子利尿、發汗。
(6)、莖葉搗爛後塗敷,治疥癬,蟲咬傷等。
❹ 蒼耳草可以治癒牛皮癬嗎
這個真沒有使用過,我感覺用葯物治療效果更好,
❺ 蒼耳葉子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葉子的功效與作用:
1、消炎殺菌收斂止瀉
蒼耳葉葯性溫和含有一些生物鹼和酚類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天然的殺菌成分,能消滅人體內的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平時服用以後能殺菌消炎也能收斂止瀉,它可以預防治療人類的腹瀉腸為與痢疾,在需要時可以直接把它煎水喝。
2、止血
收斂止血也是蒼耳葉的重要作用,平時女性出現子宮出血時可以把乾燥以後的蒼耳葉直接煮水喝,能快速止血,另外把蒼耳葉研碎以後外敷傷處,也能起到止痛止血的重要作用。
3、止痛
蒼耳葉還是一種能止痛的中葯材,它味辛而苦能祛風散寒也能活血止痛,平時它對人類的風寒頭痛和牙痛以及風濕骨痛都有很出色的治療作用,能讓人們疼痛的症狀盡快減輕。
蒼耳葉中含有的蒼術甙還是一種天然抗炎成分,它能消除人體內多種炎症,能減少尿道炎和前列腺炎以及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發生。
4、預防高血糖
蒼耳子對人類的內分泌有一定的影響,能讓人體內分泌功能處於正常狀態,而現代人類高發的糖尿病就是一種內分泌疾病。
平時人們適量服用蒼耳葉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人體的耐糖性,可以保持血糖穩定,減少高血糖和糖尿病發生。生活中那些已經出現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人群多用蒼耳葉泡水喝還能讓血糖下降,能讓病情保持穩定。
(5)蒼耳草能治皮膚癢嗎擴展閱讀:
蒼耳
主要價值
醫學
蒼耳根:用於疔瘡、癰疽、纏喉風、丹毒、高血壓症、痢疾。
蒼耳莖、葉:苦、辛,涼。有小毒。祛風散熱,解毒殺蟲。用於頭風、頭暈、濕痹拘攣、目赤目翳、疔瘡毒腫、崩漏、麻風。
蒼耳花:用於白癩頑癬、白痢。
蒼耳子——果實:辛、苦,溫。有毒。散風濕、通鼻竅、止痛殺蟲。用於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齒痛、風寒濕痹、四肢攣痛、疥癬、瘙癢。
入葯治麻風,種子利尿、發汗。
莖葉搗爛後塗敷,治疥癬,蟲咬傷等。
❻ 蒼耳草有毒,為什麼還種植蒼耳草呢蒼耳草有什麼用
謝邀,蒼耳又名蒼耳子、粘頭婆、野茄子、蒼蒼子等,是一種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蒼耳全身有毒,由其果實毒性最大,但它是一味不錯的中草葯,只要不亂用,只要遵醫囑,是不會中毒的,蠍子蜈蚣、貓貓眼毒性也很大,不也是良葯嗎?益大於弊,那就說說蒼耳的功效吧。
蒼耳,性味辛、苦,有微毒,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殺菌、止癢的功效和作用。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疼發燒、鼻塞、流涕、風濕痹痛、關節痛、風疹瘙癢等症。
是葯都有兩面性:一是治病,二是致病。所以,一定要遵醫囑,謹用!
❼ 蒼耳有什麼功效
蒼耳子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乾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產於全國各地,多自產自銷。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乾燥,除去梗、葉等雜質。炒去硬刺用。 【葯性】辛、苦,溫。有毒。歸肺經。 【功效】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應用】 1.風寒感冒。本品辛溫宣散,既能外散風寒,又能通鼻竅、止痛,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可與防風、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發散風寒葯同用。因其發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風寒感冒少用。 2.鼻淵。本品溫和疏達,味辛散風,苦燥濕濁,善通鼻竅以除鼻塞、止前額及鼻內脹痛,用治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者,一葯數效,標本兼治,可內服亦宜外用,為治鼻淵之良葯,尤宜於鼻淵而有外感風寒者,常與辛夷、白芷等散風寒、通鼻竅葯配伍,如蒼耳子散(《濟生方》)。若鼻淵證屬風熱外襲或濕熱內蘊者,本品又常與薄荷、黃芩等疏散風熱、清熱葯同用。其他鼻病,如傷風鼻塞(急性鼻炎)、鼻窒(慢性鼻炎)、鼻鼽(過敏性鼻炎)等,本品亦較常用。 3.風濕痹痛。本品辛散苦燥,性溫散寒,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治風濕痹證,關節疼痛,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羌活、威靈仙、木瓜等葯同用。 此外,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葯同用,治風疹瘙癢。又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癬麻風,皆取散風除濕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 2.《本草備要》:「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痛,目暗,齒痛,鼻淵,去刺。」 3.《玉楸葯解》:「消腫開痹,泄風去濕。治疥癘風瘙癮疹。」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蒼耳苷、脂肪油、生物鹼、蒼耳醇、蛋白質、維生素C等。 2.葯理作用:蒼耳苷對正常大鼠、兔和犬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煎劑有鎮咳作用。小劑量有呼吸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抑制。本品對心臟有抑製作用,使心率減慢,收縮力減弱。對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靜脈注射有短暫降壓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有一定抑製作用,並有抗真菌作用。 3.臨床研究:以蒼耳子水浸劑濃縮液治療傷寒15例,全部見效,退熱時間10小時~19天,肝、脾腫大5~7天消失,7例血、糞、膽汁傷寒桿菌陽性者,治療後全部轉陰(上海中醫葯雜志,1981,(8):23)。治療扁平疣屬於內動肝火型者,採用蒼耳子湯(蒼耳子10g,龍膽草6g,黃芩10g,板藍根15g,薏米仁15g,生甘草6g,紫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內服。治療中如內動肝火症狀減輕者,可用蒼耳子單方服用(青海醫葯雜志,1999,29(11):27)。此外,蒼耳子還可用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蛋白尿、瘧疾、急性菌痢、牙痛、瘡癤、神經性皮炎、結膜炎等疾病。 4.不良反應:本品有一定毒性。中毒主要為腎臟損害,引起氮質血症,使肝臟充血、脂肪變性,肝功能急劇損害,繼發腦水腫,引起強直性痙攣,最後導致死亡。早期症狀有頭暈頭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咖啡色物,輕度腹脹,伴腹瀉或便秘;重者煩躁、躁動,或倦怠萎靡,嗜睡,口渴,尿少,昏迷,全身強直性痙攣,黃疸、肝脾腫大、肝功障礙,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以及呼吸、循環、腎功能衰竭而死亡。蒼耳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量過大(一次超過30g)和炮製不當。因此要嚴格控制劑量,入湯劑以3~9g為宜,並嚴格炮製規范,遵循去刺的原則。蒼耳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療法是:早期靜脈補液解毒;在12小時內予以1:2000高錳酸鉀液洗胃,溫鹽水高位結腸灌腸,催吐,導瀉;防止心衰,在葡萄糖液中加入氫化考的松100mg,每日1次,血壓低者可在液體中加去甲腎上腺素;口服或注射維生素B1保肝。 附葯 蒼耳草 為蒼耳的莖葉。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風,清熱,解毒。主要用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急等症。也可用於麻風、疔毒、皮膚瘙癢諸證。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亦不能持續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適量。本品散氣耗血,體虛者慎用
採納哦
❽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一、宣肺通鼻
蒼耳子具有宣肺通鼻的功效,對治療風寒襲肺、鼻子不通、肺失宣降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二、汗液解毒
蒼耳子具有很好的發汗解毒功效,當大家都是因為風寒乘虛而入,導致風寒感冒感冒,同時還會有四肢疼痛、頭痛、喉嚨瘙癢、咳嗽等症狀,所以大家吃蒼耳子就能起到很好的發汗效果。
三、除草劑殺蟲
蒼耳子本身具有疏風殺蟲的功效,因此也可用於治療疥瘡,引起皮膚瘙癢等疾病。並且把它放在乾燥潮濕的環境中,還可以幫助大家起到很好的殺蟲效果。
拓展資料:
一、蒼耳香油鼻炎做法過程?
准備經過炮製的蒼耳子,芝麻油和蒼耳子的重量比例為10:1,用錘子輕輕砸破。油炸。1、將炮製後的蒼耳子和芝麻油放入鍋中,小火煎炸。2、油炸過程中,可以間斷翻動蒼耳子,使受熱更加均勻。這個過程和炸過花生米感覺有點類似,小火慢熬,等到油鍋微微沸騰、蒼耳子整個變脆就可以了,如果蒼耳子還剩餘少量刺沒有去除,可以看到刺已經變的有些焦黑,這個時候就可以出鍋了。這個火候的重點是整個蒼耳子變脆,同樣的脆而不焦。3、將炸枯的蒼耳子撈出,剩下的油等變涼後用過濾網將殘渣過濾掉,過濾後將蒼耳子油裝小瓶備用。
❾ 蒼耳子有什麼葯用價值有毒嗎現在可以採收了嗎
蒼耳子有什麼葯用價值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中醫為你解讀蒼耳子的葯用秘方。
葯用部分:莖、葉和果實。莖、葉叫蒼耳草;果實叫蒼耳子。
性味:辛苦,入肺經。
功用:蒼耳子和蒼耳草的功效相似,有發汗、祛風濕、止痛等功效,適用於風濕痛、頭痛、肌肉麻痹、鼻淵(即類似於現代的慢性鼻炎)等疾患。將蒼耳草用冷開水洗清後搗爛外敷,能治濕疹、蜂刺、蟲蜇。蒼耳子內服及外用能治慢性鼻炎。
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單方介紹:
治慢性鼻炎:
適應症:有傷風引起的急性鼻炎,拖延日久,變成慢性鼻炎,經常鼻塞流涕,不時流出粘性分泌物以及黃白色的膿性液,以致往往伴有頭部脹痛。
方法:可用蒼耳子三錢、辛夷花二錢、蔥白五錢,先將蒼耳子與辛夷加水六兩煎取濃汁二兩,侯冷;再將蔥白用冷開水洗清後搗汁沖入,用葯棉蘸以上的葯汁塞入鼻中,如左鼻孔有病塞左方,右鼻孔有病塞右方,左右鼻孔都有病可輪換塞之。一、二個鍾頭換一次。用葯棉蘸葯汁塞入鼻孔時有一些刺激性,往往引起打噴嚏,流鼻涕,不必疑懼,能忍耐的多塞幾分鍾,不能忍耐的每次塞五分鍾即可,但間隔的時間可短一些,塞的勤一些。
注意事項:如有鼻出血現象,應暫停使用。葯棉用過一次後不能再用,必須另換新葯棉。可將葯棉捲成二寸半長如筆桿狀,這樣在蘸葯汁塞鼻時就比較方便。蔥汁要當天搗取,隔夜不新鮮的無用,故葯汁必須每天制備。在制備葯汁及卷葯棉塞鼻時必須將手洗凈,注意操作時清潔衛生。
此方也可治傷風引起的急性鼻炎,有促使早日痊癒的功效。
五毒,可以摘了
❿ 怎樣用葯浴治療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又名癢風,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可泛發全身,亦可局限於肢體的某一部位,與神經、精神、過敏等有關。其症如《外科證治全書》所說:「遍體瘙癢,並無疹疥,搔之不止。」說明本病的臨床特徵是初起並無皮膚損害,由於經常搔抓,患處可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濕疹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初起多為濕熱蘊於肌膚,不得疏泄所致,繼則血虛生風,以致肌膚失養,表現為皮膚乾燥癢瘙,故以老年人多見。
方一【組成】蒼耳草、艾葉各45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5克,黃柏、明礬各25克。
【用法】上葯水煎,濾渣取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每次熏洗後,再搓擦15~20分鍾。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草性味苦辛寒,能去風解毒,治皮膚瘙癢。黃柏、苦參清熱燥濕,蜂房解毒,艾葉、白鮮皮、地膚子、川槿皮、明礬祛風燥濕止癢。
方二【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40克,荊芥、防風、枯礬各9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熏洗2次,每劑可連用5日。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全身或局部瘙癢。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為祛風除濕止癢的良葯,而荊芥、防風等物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方三【組成】甘草30克,川椒、白鮮皮、地膚子、大楓子各15克,苦參2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3次,取葯汁1 000毫升,再加入粉劑(芒硝、硫黃、滑石、明礬各30克,共研細末,入黃丹粉20克,同研細和勻)攪拌均勻後,趁熱用毛巾蘸葯液擦洗患處,然後換上干凈的衣被,換下的衣被須經洗凈後消毒方可使用。每日擦洗1~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主葯甘草歷來被視作解毒之佳品,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甘草酸及其衍化物可製成抗炎、抗過敏制劑,用於各類皮膚病。其機制與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組胺有關。
方四【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12克,紅豆15克,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各18克。
【用法】上葯水煎2次,取二汁混合,於臨睡時外洗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1劑,洗2次。
【功用】消炎祛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紅豆性味苦辛有小毒,民間常外用以治皮膚瘙癢等症。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等樹皮類葯物均能祛風除濕止癢。
方五【組成】路路通、蒼術各65克,百部、艾葉、白礬各12克。
【用法】上葯加水1 000至1 500毫升,煮沸20分鍾,取濾汁待溫後洗患部,每日2次。
【功用】疏通氣血,祛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路路通功能祛風通絡,利水除濕,蒼術、百部、艾葉、明礬均為祛風除濕之品。
方六【組成】黃柏、蒼術、荊芥、地膚子各9克,明礬6克。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水3 000毫升,煎煮去渣,趁熱熏蒸,待溫後浸浴,每次20~30分鍾。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瘙癢性皮膚病。
【說明】方中黃柏、蒼術清熱解毒,荊芥祛風散邪,蛇床子、明礬燥濕止癢。諸葯合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故適用於皮膚瘙癢遷延日久不愈者。
方七【組成】雄黃100克。
【用法】用潔凈紗布將雄黃包裹,用線扎口,留6厘米左右線頭,將葯包置入沙鍋內,或搪瓷容器內煎20分鍾,用鉗提出此葯包置於干凈器皿中,取汁備用。用葯液洗浴癢處20分鍾左右。
【功用】解毒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雄黃,為治瘡殺毒之要葯。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雄黃主要含有的硫化砷AsS具有抗菌殺蟲作用。
方八【組成】苦參65克,白鮮皮、蛇床子各35克,地膚子、鶴虱各30克,大楓子、大黃各20克,生杏仁、明礬、黃柏各15克。
【用法】上葯煎水1 000~2 000毫升備用。取葯液外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洗1小時,每劑可用3或4次,洗後避風。必要時可續用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均為祛風除濕止癢之品;鶴虱功能殺蟲,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杏仁亦有殺蟲潤燥作用,而明礬、黃柏則能燥濕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功。
方九【組成】苡仁、野菊花各30克,金銀花、白鮮皮、連翹、生地黃、玄參各15克,地膚子25克,赤芍10克、川芎3克,當歸、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各6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2份,取葯汁1份(約1 000毫升)內服,1份趁熱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隔日1劑。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苡仁有清熱利濕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祛風散邪,地膚子、白鮮皮祛風除濕,再合生地黃、赤芍、川芎、當歸等養血,甘草調和諸葯。
方十【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白鮮皮各30克,雄黃9克,百部15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皆有祛風除濕之功,百部能燥濕殺蟲,苦參、白鮮皮燥濕,雄黃解毒。諸葯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功。
方十一【組成】蒼耳子150克。
【用法】上葯水煎外洗,每日1或2次。
【功用】散風祛濕。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能益血,燥濕,通暢之功效,故能治上中下一身風濕疾病。
方十二【組成】丹參、苦參、蛇床子各3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取葯液800毫升,去渣溫洗患處。
【功用】活血養血,燥濕祛風。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丹參性味苦、微溫,功能活血涼血,養血祛風,適用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及抗菌的作用。苦參、蛇床子有燥濕祛風的作用。
方十三【組成】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百部、獨活、野菊花各25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3 000毫升煮沸15分鍾,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祛風燥濕,百部潤膚殺蟲,獨活、野菊花疏散風邪。
方十四【組成】苦參、川椒各9克,百部15克,雄黃、冰片各6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清熱燥濕,川椒辛散風邪,百部潤膚殺蟲,雄黃解毒,冰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十五【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克,川花椒、枯礬各12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蛇床子、川花椒燥濕祛風,枯礬解毒除濕。諸葯合用,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十六【組成】白蒺藜20克,皂刺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白蒺藜功能散風下氣,主治身體風癢。皂刺為諸惡瘡癬之要葯。
方十七【組成】石菖蒲30克,百部、艾葉各9克,蔥白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溫洗頭部。
【功用】散風去濕。
【適應證】頭部瘙癢。
【說明】石菖蒲功能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歷代本草著作均記載它能治療頭風。
方十八【組成】蒼耳子60克,雄黃12克,枯礬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濕,止瘙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有毒,有燥濕,祛風,止癢的作用,蒼耳子的花、葉能治療婦女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等症。
方十九【組成】地膚子、土茯苓、白鮮皮、苦參、食鹽各30克,荊芥、枯礬各12克,川椒10克。
【用法】上葯加水5 000毫升左右,煎沸半小時,濾葯汁入盆中外洗,每日2次,每劑可反復煎3或4遍。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土茯苓功能解毒除濕,能治濕寒,療惡瘡。白鮮皮、苦參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再配伍荊芥、川椒祛風,枯礬、食鹽燥濕,能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方二十【組成】食鹽80克,米泔水800毫升。
【用法】取米泔水放入食鹽,置於鐵鍋內煮沸5~10分鍾,然後將葯液擦洗患部,每日2次(早、晚),每次擦洗1~3分鍾。
【功用】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鹽能去皮膚風毒、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米泔水,能清熱涼血。
方二十一【組成】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川槿皮各30克,花椒、枯礬各2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濾渣趁熱洗浴,每日1或2次,每次15~20分鍾,7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艾葉能溫中、逐冷、除濕,葯理學實驗證實,艾葉煎劑有良好的殺菌作用,並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凝固和解毒作用,配伍蒼耳草等物,其祛風濕之力更強。
方二十二【組成】桂枝、白芍、當歸、荊芥各12克,雞血藤30克,炙甘草6克,生薑4克,大棗6枚。
【用法】上葯用水浸泡1日後,第1次煎取250毫升葯汁,分早晚服。第2次煎取2 500毫升葯液,於晚上服葯後趁熱洗患處,每次洗約15~20分鍾,每日用1劑。
【功用】養血祛風。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多因血虛風燥而瘙癢,故方中用當歸、白芍、雞血藤養血潤燥,滋養皮膚,桂枝、防風、生薑疏散風邪,甘草、大棗解毒,調和諸葯。
方二十三【組成】當歸、紅花、白鮮皮、苦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茜草、雞血藤各30克,絲瓜絡20克,防風9克,甘草6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煎煮2次,合並2次濾液,沐浴全身,每日1劑,連用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活血,通絡,止癢。
【適應證】老年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瘙癢多由血虛血瘀所致,經絡不通,脈絡瘀阻,血不能榮養肌膚,故用活血化瘀、補血潤燥、通經絡之葯以達到祛風止癢的功效。